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指导人生

时间: 2022-02-17 14:57: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指导人生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挖掘

①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②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这是标准答案的!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这问题压根就是一个永远也找不到标准答案的问题。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有感,应该怎么写?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一个人鼓掌的速度,就是他成长进步的速度。” 你乍一听好像这鼓掌跟成长进步没什么关系,可是你仔细想想,一个人的掌声,跟他的心态有没有关系?跟他的状态有没有关系?跟他的胸怀有没有关系?跟他的修养有没有关系?所有这些,跟他的成长进步有没有关系?我们今天要讲修养,一个人的掌声,其实正是他修养的一个表现。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人生修养。古人把修养分成两个部分:“修身”和“养性”。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谋士治国之道,问了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身。楚庄王说,“我问治国,何言修身?”谋士答:“不能修身,何能治国?” 其实谋士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能修身怎么能治国呢?那么,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说一句:不能修身,何能为官?

修身,来源于曾子所著的《大学》。大学里边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了八个层次,或者是八个步骤,它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是八个层次,修身是其中的一个层次。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一个人鼓掌的速度,就是他成长进步的速度。” 你乍一听好像这鼓掌跟成长进步没什么关系,可是你仔细想想,一个人的掌声,跟他的心态有没有关系?跟他的状态有没有关系?跟他的胸怀有没有关系?跟他的修养有没有关系?所有这些,跟他的成长进步有没有关系?我们今天要讲修养,一个人的掌声,其实正是他修养的一个表现。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人生修养。古人把修养分成两个部分:“修身”和“养性”。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谋士治国之道,问了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身。楚庄王说,“我问治国,何言修身?”谋士答:“不能修身,何能治国?” 其实谋士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能修身怎么能治国呢?那么,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说一句:不能修身,何能为官?
修身,来源于曾子所著的《大学》。大学里边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了八个层次,或者是八个步骤,它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是八个层次,修身是其中的一个层次。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
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真诚,都要认真;
正心,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归于正,怎么才算是正呢?你得符合社会规范;
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齐家,你修身了,才有可能让你的家庭幸福和睦;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
最后是平天下,因为中国过去没有一个严格的国家界限,认为天下都是一体的,咱们中国居于天下的中心,为什么叫中国,跟这个都是有联系的。
这是说,人首先要学习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道德提升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三部曲,先学习,学习是为了修身,修身最终是为了肩负社会责任,所以在这八个层次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修身,修身是根本。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修身的来历。
养性,出自《孟子》,“平其心,养其性”。就是要涵养自己性情的意思。孟子也提出养浩然之气的主张,说有一种气至大至刚,叫浩然之气。现在,咱们共产党人也讲正气,实际上就是指这个浩然之气。
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成儒释道三家:
儒,就是孔子的儒家学说;释,就是释迦摩尼的佛教;道,就是老子的道家学说。这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早已经被世界所公认。1984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了人类十大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孔子。
1988年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了一次聚会,会后发表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首254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这些科技精英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宣言?其实意思非常明确:科学技术越发达,越需要人类道德的提升。否则,发达的科学技术会毁灭人类自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文化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1993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把孔子的一句话,确定为全球伦理的底线和黄金规则。哪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你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你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儒家文化早已传遍了世界,但是它在中国的传承却历经磨难。历史上有焚书坑儒,暂且不说,五四运动以后,传统文化成了封建的代名词。建国之后,传统文化的日子仍不好过,文革当中更是惨遭屠戮。还被林彪拖累了一把,林彪逃跑摔死之后,发现他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字:“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说林彪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要搞复辟倒退。随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要批判孔子,大家就得知道孔子的言论和主张。可是,中国建国以后并没有宣传过儒家思想,甚至很多年轻人当时都不知道孔子是谁。大家就得现学,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史》,学得好的还到处去讲,当时叫讲用。结果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孔运动,客观上变成了一场学孔运动,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儒家经典的。
经典毕竟是经典,打不倒,批不烂,越批越传承。今天的人,想有大发展大进步的话,一定要读点经典。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丈。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学的特点是,它的鬼神观念不强,他只关注现世,死后的事情一般他不怎么想。在孔子之前,商朝的时候,中国人是非常迷信的,非常信鬼神。比如说,甲骨文,甲骨文是干什么用的?就是过去占卜,相当于现在算卦,完了以后的那种记录,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就是甲骨文。
孔子并不太在意鬼神的存在,有弟子问他,人死后是什么样?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你都不能全知道,你怎么能知道死后的事呢。他还说,“不能侍人,焉能侍鬼”。说你连人都侍候不好,你能侍候好鬼吗?更重要的,孔子说过,“祭神如神在”,这是孔子的原话,他说咱们祭神的时候,就只当神是存在的。这句话恰恰说明,孔子认为这神并不存在。不然他就没有“如”这个说法了。
孔子的这种无神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儒学它是一种进取的学说,它讲究特别高的目标追求,就像刚才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把人生的目标定的非常高。《左传》里边就提出,说中国人的理想,“泰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说你要想生活的有意义,你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立德,什么叫立德?就是成为后世模仿的楷模。
第二是立功,立功就是出将入相。出将,就是当将军;入相,就是当宰相,现在来说就是当总理。
第三是立言,就是要著书立说。
这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讲的是做人,立功讲的是做事,立言讲的是做学问。可见,儒学给人定的目标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样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呢?
首先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修身先修心
《大学》里讲的人生追求八个层次,修身之前要正心。孟子讲:“平其心,养其性”,也是说要先平心,才能养性。就是说,修身首先要修心。修得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基础。那么,现代人需要修养什么样的心态呢?
一是要有乐观的心态 修养的核心,是要寻求心里的平衡,这种平衡主要靠自身的心态。
人的心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乐观主义者,一种是悲观主义者。实际上你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乐观主义者并不一定比哪些悲观主义者的处境好,这关键是一种态度。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他99次失败,有一次成功,他也会在成功当中得到快乐,甚至连续100次失败了,他也能够在对希望的憧憬当中得到快乐,这是乐观主义者。
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是什么样呢?他99次成功,有一次失败他就精神崩溃了。当然这两种人的比例都比较小,人往往都是游离于这两者之间。你是趋向于哪一个极端,你就是哪种类型。
乐观主义者,往往得到的快乐会比较多。佛教的《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太太整天哭,为什么哭呢?他有两个女儿,一个买伞,一个卖鞋。这老太太眼睛都快哭瞎了,最后找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她为什么老哭啊?老太太说,一下雨我就想起我那卖鞋的闺女,她肯定卖不出去,赚不着钱,她吃不上饭,我就哭。要是不下雨,我就想起来我那买伞的闺女,她就卖不出去,吃不上饭,我还得哭。那老和尚说,你换一个角度去想:一下雨,你就想想你那买伞的闺女肯定要发财了,你就会高兴。要不下雨,你就想想你那卖鞋的闺女肯定要发财了,你也会高兴。从那以后,老太太就天天高兴了。
这就是佛教的一种智慧,就是要你换一种方式进行思维。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你能经常看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经常看到那些你所得到的东西,你就会高兴,这其实就是乐观的心态。比如说,我们这些人的工作、生活,跟工人农民比起来,我们应该是很高兴的。但是你非要跟大款们比,人家有钱有车,你没有;人家有小三、小四,你连小二都没有。你要是总这么看,那你就是自寻烦恼,你肯定就高兴不起来,你总想自己没有的,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
作为一个领导者,更要有乐观的心态,你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整天冤着脸,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当中,大家最忌讳什么样的人?整天冤着脸,一脸死相。其实,人际交往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易经》里有一卦,叫涣卦——涣然冰释。
有的人,他往家里一进,家里就充满了笑声,往办公室里一进,办公室里就充满了笑声,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气氛就会好。这些人,他每时每刻遇到的都是高兴的事吗?不可能,这其实就是人家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样,本来屋里气氛挺好,他一进去就变了。请大家记住: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永远,不要做破场的事。大家都在专心听课的时候,你在那唠嗑,你在那走动,你手机响了,影响情绪,破坏气氛。反省一下自己,涣然冰释,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哪一走,像春风解冻一样,坚冰消融。
二是要有平静的心态 诸葛亮用一句话告诫儿子:“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有很多人在办公室里挂一幅字,“宁静致远”,就是从这来的。意思是说,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地观察世事,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各家各派,虽然它们的主旨不同,它最后的指向都是静,无论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最后都指向静。
古人讲,一个人如果不静,则省身也不明、反省也不明、见地也不明、道理也不明,一切都是浮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最大的毛病就是浮躁,浮躁就是不静。
人一定要有平静的心态,当领导的更是这样。如果你的静不下来,你的思考就会出问题,思考一出问题,你做出的决策往往就是错误的,甚至很可能是致命的。
有一则现代语言,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只母鸡,跟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约会,经常一起探讨怎么能发财。有一天,鸡说,咱俩关系这么好,合作一个项目吧。猪问是什么项目,鸡说我考察市场了,合作一个鸡蛋火腿肠一定畅销,肯定能发大财。猪说好,就跟鸡签了协议,生产鸡蛋火腿肠,而且办了法律公证。这个协议签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鸡回去下蛋就行了,猪却要献出生命啊。
大家看,这个猪,没有一颗平静的心,发财心切,一心光想着发大财,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就做出决策,最后连命是怎么丢的都不知道,还是修行不够啊。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是要有积极的心态 什么叫积极的心态?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面,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如果你的注意力经常盯在积极面上,那你就是积极的心态。否则,你就是消极的心态。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一个人鼓掌的速度,就是他成长进步的速度。” 你乍一听好像这鼓掌跟成长进步没什么关系,可是你仔细想想,一个人的掌声,跟他的心态有没有关系?跟他的状态有没有关系?跟他的胸怀有没有关系?跟他的修养有没有关系?所有这些,跟他的成长进步有没有关系?我们今天要讲修养,一个人的掌声,其实正是他修养的一个表现。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人生修养。古人把修养分成两个部分:“修身”和“养性”。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谋士治国之道,问了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身。楚庄王说,“我问治国,何言修身?”谋士答:“不能修身,何能治国?” 其实谋士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能修身怎么能治国呢?那么,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说一句:不能修身,何能为官?
修身,来源于曾子所著的《大学》。大学里边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了八个层次,或者是八个步骤,它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是八个层次,修身是其中的一个层次。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
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真诚,都要认真;
正心,就是要使自己的心归于正,怎么才算是正呢?你得符合社会规范;
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齐家,你修身了,才有可能让你的家庭幸福和睦;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
最后是平天下,因为中国过去没有一个严格的国家界限,认为天下都是一体的,咱们中国居于天下的中心,为什么叫中国,跟这个都是有联系的。
这是说,人首先要学习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道德提升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三部曲,先学习,学习是为了修身,修身最终是为了肩负社会责任,所以在这八个层次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修身,修身是根本。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修身的来历。
养性,出自《孟子》,“平其心,养其性”。就是要涵养自己性情的意思。孟子也提出养浩然之气的主张,说有一种气至大至刚,叫浩然之气。现在,咱们共产党人也讲正气,实际上就是指这个浩然之气。
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成儒释道三家:
儒,就是孔子的儒家学说;释,就是释迦摩尼的佛教;道,就是老子的道家学说。这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早已经被世界所公认。1984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了人类十大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孔子。
1988年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了一次聚会,会后发表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首254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这些科技精英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宣言?其实意思非常明确:科学技术越发达,越需要人类道德的提升。否则,发达的科学技术会毁灭人类自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儒家文化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1993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把孔子的一句话,确定为全球伦理的底线和黄金规则。哪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你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你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儒家文化早已传遍了世界,但是它在中国的传承却历经磨难。历史上有焚书坑儒,暂且不说,五四运动以后,传统文化成了封建的代名词。建国之后,传统文化的日子仍不好过,文革当中更是惨遭屠戮。还被林彪拖累了一把,林彪逃跑摔死之后,发现他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字:“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说林彪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要搞复辟倒退。随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要批判孔子,大家就得知道孔子的言论和主张。可是,中国建国以后并没有宣传过儒家思想,甚至很多年轻人当时都不知道孔子是谁。大家就得现学,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史》,学得好的还到处去讲,当时叫讲用。结果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孔运动,客观上变成了一场学孔运动,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儒家经典的。
经典毕竟是经典,打不倒,批不烂,越批越传承。今天的人,想有大发展大进步的话,一定要读点经典。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丈。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学的特点是,它的鬼神观念不强,他只关注现世,死后的事情一般他不怎么想。在孔子之前,商朝的时候,中国人是非常迷信的,非常信鬼神。比如说,甲骨文,甲骨文是干什么用的?就是过去占卜,相当于现在算卦,完了以后的那种记录,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就是甲骨文。
孔子并不太在意鬼神的存在,有弟子问他,人死后是什么样?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你都不能全知道,你怎么能知道死后的事呢。他还说,“不能侍人,焉能侍鬼”。说你连人都侍候不好,你能侍候好鬼吗?更重要的,孔子说过,“祭神如神在”,这是孔子的原话,他说咱们祭神的时候,就只当神是存在的。这句话恰恰说明,孔子认为这神并不存在。不然他就没有“如”这个说法了。
孔子的这种无神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儒学它是一种进取的学说,它讲究特别高的目标追求,就像刚才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把人生的目标定的非常高。《左传》里边就提出,说中国人的理想,“泰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说你要想生活的有意义,你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立德,什么叫立德?就是成为后世模仿的楷模。
第二是立功,立功就是出将入相。出将,就是当将军;入相,就是当宰相,现在来说就是当总理。
第三是立言,就是要著书立说。
这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讲的是做人,立功讲的是做事,立言讲的是做学问。可见,儒学给人定的目标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样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呢?
首先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修身先修心
《大学》里讲的人生追求八个层次,修身之前要正心。孟子讲:“平其心,养其性”,也是说要先平心,才能养性。就是说,修身首先要修心。修得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基础。那么,现代人需要修养什么样的心态呢?
一是要有乐观的心态 修养的核心,是要寻求心里的平衡,这种平衡主要靠自身的心态。
人的心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乐观主义者,一种是悲观主义者。实际上你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乐观主义者并不一定比哪些悲观主义者的处境好,这关键是一种态度。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他99次失败,有一次成功,他也会在成功当中得到快乐,甚至连续100次失败了,他也能够在对希望的憧憬当中得到快乐,这是乐观主义者。
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是什么样呢?他99次成功,有一次失败他就精神崩溃了。当然这两种人的比例都比较小,人往往都是游离于这两者之间。你是趋向于哪一个极端,你就是哪种类型。
乐观主义者,往往得到的快乐会比较多。佛教的《百喻经》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太太整天哭,为什么哭呢?他有两个女儿,一个买伞,一个卖鞋。这老太太眼睛都快哭瞎了,最后找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她为什么老哭啊?老太太说,一下雨我就想起我那卖鞋的闺女,她肯定卖不出去,赚不着钱,她吃不上饭,我就哭。要是不下雨,我就想起来我那买伞的闺女,她就卖不出去,吃不上饭,我还得哭。那老和尚说,你换一个角度去想:一下雨,你就想想你那买伞的闺女肯定要发财了,你就会高兴。要不下雨,你就想想你那卖鞋的闺女肯定要发财了,你也会高兴。从那以后,老太太就天天高兴了。
这就是佛教的一种智慧,就是要你换一种方式进行思维。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你能经常看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经常看到那些你所得到的东西,你就会高兴,这其实就是乐观的心态。比如说,我们这些人的工作、生活,跟工人农民比起来,我们应该是很高兴的。但是你非要跟大款们比,人家有钱有车,你没有;人家有小三、小四,你连小二都没有。你要是总这么看,那你就是自寻烦恼,你肯定就高兴不起来,你总想自己没有的,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
作为一个领导者,更要有乐观的心态,你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整天冤着脸,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当中,大家最忌讳什么样的人?整天冤着脸,一脸死相。其实,人际交往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
《易经》里有一卦,叫涣卦——涣然冰释。
有的人,他往家里一进,家里就充满了笑声,往办公室里一进,办公室里就充满了笑声,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气氛就会好。这些人,他每时每刻遇到的都是高兴的事吗?不可能,这其实就是人家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样,本来屋里气氛挺好,他一进去就变了。请大家记住: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永远,不要做破场的事。大家都在专心听课的时候,你在那唠嗑,你在那走动,你手机响了,影响情绪,破坏气氛。反省一下自己,涣然冰释,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哪一走,像春风解冻一样,坚冰消融。
二是要有平静的心态 诸葛亮用一句话告诫儿子:“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有很多人在办公室里挂一幅字,“宁静致远”,就是从这来的。意思是说,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地观察世事,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各家各派,虽然它们的主旨不同,它最后的指向都是静,无论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最后都指向静。
古人讲,一个人如果不静,则省身也不明、反省也不明、见地也不明、道理也不明,一切都是浮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最大的毛病就是浮躁,浮躁就是不静。
人一定要有平静的心态,当领导的更是这样。如果你的静不下来,你的思考就会出问题,思考一出问题,你做出的决策往往就是错误的,甚至很可能是致命的。
有一则现代语言,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只母鸡,跟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约会,经常一起探讨怎么能发财。有一天,鸡说,咱俩关系这么好,合作一个项目吧。猪问是什么项目,鸡说我考察市场了,合作一个鸡蛋火腿肠一定畅销,肯定能发大财。猪说好,就跟鸡签了协议,生产鸡蛋火腿肠,而且办了法律公证。这个协议签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鸡回去下蛋就行了,猪却要献出生命啊。
大家看,这个猪,没有一颗平静的心,发财心切,一心光想着发大财,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就做出决策,最后连命是怎么丢的都不知道,还是修行不够啊。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是要有积极的心态 什么叫积极的心态?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面,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如果你的注意力经常盯在积极面上,那你就是积极的心态。否则,你就是消极的心态。

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教育的角度提出5条合理化建议】

先要弄懂,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括哪些。
1、传统文化在身边(衣食住行如何体现等)
2、传统文化在伦理(尊老爱幼等)
3、传统文化在世界(对世界的影响)
4、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上体现(仿明清家具,手机上的中国风)
5、电影文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 (功夫熊猫、花木兰)
文章标题: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指导人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407.html
文章标签:传统文化  角度  指导  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