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中国唐宋时期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

时间: 2022-01-30 23: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为什么中国唐宋时期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

谁知道段姓和余姓的起源

段姓起源参考之一
段姓是大陆的第八十七大姓,但是在台湾,段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支来源:一,春秋初期诸侯国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弟弟叫“段”,史称“共叔段”。段被封于“京”这个地方,后来与其母亲密谋推翻郑庄公,事败在共城自杀,他的子孙留在共城,以“段”为姓。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郑国王族之姓,姬姓。二,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李聃)有一个儿子叫宗,任魏国将领,因功被封于段干,此后其子孙便以封邑名“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西迁入关,把“段干”的“干”字去掉,改姓为段,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段干姓。汉魏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部落首领段务目尘,段匹殚归顺朝廷,被委以重任,世袭“辽西公”之职。史称这支段姓为“辽西段氏”。西晋时,这支段姓迁入中原,逐渐于汉族融合。此外,唐宋时期,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族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子孙统治大理长达三百十七年,直至被成吉思汗攻灭。因此,段姓成为白族的大姓之一。段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辽西四大郡望。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余、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
  (一)、一、姓氏源流
  段(Du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据《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西晋时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段务目尘、段匹石单等,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国时被后赵帝石虎所占,后来与汉人杂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
  ① 据《姓氏寻源》所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属甘肃省)。”后传下这支段姓。
  ②后晋时,白蛮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段姓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满、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得姓始祖: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时,难产以为怪,遂不喜欢;生少子叔段时顺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讨武姜欢心,于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武公以长幼顺序没有答应。庄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请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给叔段,庄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给弟弟,人称“京城太叔”。太叔恃母爱,并以武姜为内应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兄之位,就在他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行动时,早有防备的郑庄公先发制人,突袭京城,大败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辉县),时称共叔段,其子孙为与郑国王室有所区别,以王父字为氏,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依“寻根溯源”所述,段姓发源地有四:
  1、叔段逃逸之地共,今河南北部辉县一带;
  2、魏将宗,其国所辖在今山西东南及河南北部一带;
  3、鲜卑段姓受封之地位于辽西;
  4、云南。
  早期段姓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西汉时,段任北地都督,玄孙段贞任武威太守,子孙遂在此世居,日益族大人众,形成武威郡,尊段贞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之际,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段贞后裔段荣任北魏定、秦二州刺史,段诏任北齐太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嗣元任郑州刺史,段楹任大理司直并隋、朔二州刺史,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此支段姓可谓仕官累累,簪缨不绝。另有鲜卑段姓世居之地被后赵帝石虎所灭,族人遂与汉人杂居,而日渐相融。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 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后晋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姓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覆盖广泛。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三、历史名人
  段 韶:南北朝时北齐姑臧武威人,累官至左丞相,封平原郡王。
  段 随:十六国时西燕人。初为西燕大将,国内大乱之时被推为王,旋被杀。
  段 业:西安人,十六国时北凉国君,初为后凉建康(今甘肃省高台南)太守,后为匈奴人所拥立,在位三年被杀。
  段 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求学于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其潜学守道,不事诸侯,受到魏文侯敬重,据传文侯每过段干木家门,定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段会宗:天水上邽(今甘肃省天水)人,西汉任西域都护、雁门太守等职。为人义气,重功名,受到各族敬畏。
  段孝直:汉景帝时举孝廉,为长安令。性刚直纯孝。家有良马,为先父生前所乘,雍州刺史梁纬倚势索之,未遂,冠孝直以受脏之罪而下狱致死。
  段匹石单:晋时鲜卑人。建武初任幽州刺史,与刘琨联盟讨伐石勒,兵败后至襄国,仍著朝服持晋书。后在国中推其为君主时,事露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文昌: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穆宗时为相,治尚宽静。文宗时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
  段成式:文昌子,唐代文学家,官至太常少卿。其人博闻强记,藏书甚丰,撰有《酉阳杂俎》,清人辑其诗文成《段成式诗》。
  段秀实:汧阳(今陕西省千阳)人,唐代司农卿。曾被叛将朱沘胁于军中议事,秀实以象笏猛击朱沘,遂遇害。
  段思平:五代时白蛮人,世为南诏贵族。初为通海节度使,公元九三七年,建大理国。史称“大理第一世王”。
  段成己: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省)人,金代著名文学家,与其兄段克己均为当时享誉文坛较有影响的人物。
  段兴智:为段思平所建大理国末代国君,为忽必烈所灭。元籍其地,封兴智为摩河罗嵯,管领八方。及卒,后传十一代总管。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文学训诂家、经学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段玉裁在京时,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里后,又得与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玉裁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段玉裁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 》及《经韵楼集》等书,亦颇雅赡。段玉裁纪念馆建于1984年,位于金坛市城南风景区的愚池。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原名启瑞(1865-1936),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889年赴德国见习军事。次年归国,任北洋军械局委员。1891年转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1896年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任新建陆军炮队统领兼管炮兵学堂总办。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委其为参谋处总办。1903年为清廷练兵处军令司正使,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1904年任陆军第三镇统制。次年调任第四、第六镇统制。1910年署江北提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回京任第二军军统,署湖广总督。1912年与42名将领电令清帝退位,实行共和。先后任袁世凯政府陆军总长,代国务总理,河南督军。1916年袁世凯宣布废除帝制,出任参谋总长,后任国务卿兼陆军总长。同年6月袁世凯死,改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17年因主对德宣战,被黎元洪免职。同年7月张勋复辟,复任国务总理兼讨逆军总司令。同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1919年改任督办边防事务处督办。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被迫辞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失败,被推为临时执政。1926年准备联合奉系、直系打击国民军,事泄通电下野。1936年病卒于上海寓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天水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此外,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京兆堂”、“锦绸堂”、“余庆堂”、“多寿堂”等。

  (二)、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寻根溯源 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 ……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发展态势要弱得多。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际,北方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以孝行著称,为唐代以前唯一见诸史册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在东南部一带形成两处望族。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阳(今属福建)人余镐在黄巢攻陷建州时,避居莆田,后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再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之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堂号 余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1、新安郡,晋时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隋时治所在休宁(今属安徽),后移治歙县;2、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3、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4、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盏县);5、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堂号:“下邳”、“清严”、“忠惠”、“敬义”、“敦睦”、“亲睦”、“四谏”、“风采”、“八贤”等。

  宗族特征 1、据《闽南旧志》所载:“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降……,其族蕃衍,盖已盛矣。”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一九二九年余自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合余姓一支字行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名人精粹 余深: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余深,后虽贵为宰相,但屡遭弹劾。余靖: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通晓契丹语,曾三次使辽,在南海为帅十年,不载一物归,官至工部尚书,有《武溪集》。余允文: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读书精研正学,见司马光等对孟子有毁词,作《尊孟辩》以应。余端礼:衢州龙游(今浙江衢县)人,南宋宰相。曾与赵汝愚共同商请太皇太后垂帘,策立了嘉王赵扩,一一九六年正式任左丞相。余阙: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余象斗:建安人,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其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大宋中兴岳王传》等。余怀:福建莆田人,清代文学家,诗文为王士祯等推许,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余三胜、余叔岩:湖北罗田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余三胜对老生唱腔颇多创造,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其孙余叔岩积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世称“余派”。余重谟:福建将乐人,清代书画家。善飞白,大者如盖,宗朱熹、苏轼法,楷草似祝允明,兼工墨竹,精弈棋,又精古文辞。余集: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画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写山水,兼长画卉禽鸟,无不入妙,尤工仕女,有《秋室集》。余昂霄: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画家,举人出身,居官廉洁,善绘事,山水临文征明,有《健松堂集》。余光中:福建永春人,出生于南京,一九四九年赴台,曾赴美留学,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著述甚丰,有《舟子的悲歌》、《五陵少年》、《天狼星》等十几部诗集,散文集有《逍遥游》、《乡的牧神》等,评论集有《掌上雨》。余秋里:江西吉安人,著名政治家,独臂中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为什么清朝没出什么出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什么的呢?

例如李时珍、白居易这种大家都知道的,各朝代都有几个,我就没想到清朝有谁呢?
你不能说没出,而是说 没出普及型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这可能也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有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美和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学用来表达思想,对统治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也可以用文学来加强封建统治。
诗:袁枚,龚自珍,陈三立,查慎行
词:陈维崧,朱彝尊,张惠言,周济
文:汪琬,侯方域,魏禧
小说:曹雪芹 ,吴敬梓,蒲松龄,刘鹗
曲:李渔 ,洪生,孔尚任,李玉


科学家好像有:
1、戴梓,清代著名的机械、兵器制造家。曾发明“连珠火铳”,受到康熙的赞赏,后被比利时人南怀仁嫉妒,设计陷害。
2、吴其浚,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代表作《植物名实图考》。全书共分38卷,12大类,共计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增加了519种。
3、徐寿:在花蘅芳、吴嘉廉、龚云棠及次子徐建寅等合作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1866年造成一条长50余尺时速20余里(一说40余里)的“黄鹄”号木壳轮船。这是近代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项新成就。
4、1910年,冯如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这架飞机翼长约9米,宽约1.4米,由一台30马力的内燃机带动的螺旋桨,每分钟可转动1200次,时速达104.6公里,飞行高度达213.2米。这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和最高的飞机。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p/123257300
给你推荐一本书:《清代科学家》,沈雨梧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科技虽然有些,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封闭自大,这些并没有像造纸术、火药等发明开枝散叶,最终形成了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文学家虽然无法和唐宋时期相比,但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吧,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儒林外史》及其作者吴敬梓等等。

尽管有一些,但不甚繁盛,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文字狱”和思想钳制所决定的,满清时期的政府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那人们又有什么创造力可言呢。所以科学家就少之又少了。
至于文学家,还是有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人物和著作之外,还有被鲁迅称之为清朝“清朝四大谴责小说”的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等。

另外还有像袁枚,纪昀(纪晓岚)、蒲松龄等等著名的文学家。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6783320.html ,另外百度百科“清朝文学家”里面的介绍更加详细。

望采纳,谢谢。
曹雪芹写的是红楼梦,蔡元培听说过吗?晚清的。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什么什么的政治家
曹雪芹,高鹗你不知道?

中国的文学家都有哪些人?

最好有具体的名字

【先秦】屈原 、宋玉

【两汉】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司马迁、 朱穆 、王褒 刘邦 、刘彻 、班婕妤、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曹操、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睿、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阴铿 、徐陵、 庾信

【隋代】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杜审言、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 、温庭筠、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朱昼、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代】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杨维桢

【明代】刘基、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袁宏道 、于谦 、杨慎、 王守仁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清代】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查慎行、纳兰性德 、袁枚、 张问陶 、赵翼 、仓央嘉措、黄景仁 、龚自珍、 谭嗣同 、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郑板桥、 曹雪芹

【近代、现代】谭嗣同 、王国维、 梁启超 、李叔同 、柳亚子 、郁达夫 、斌宗法师 、太虚法师 、虚云法师、 月溪法师、连横、丘逢甲、 胡适 、郭沫若、李金发、 田间 、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覃子豪 、纪弦、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郑敏、唐祈 、袁可嘉、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昌耀 、林泠、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江河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雷平阳 、王小妮、 陈衍强、 伊蕾 、、席幕容 、王家新 、何三坡 、 温皓然 、赵丽华、 汪国真、 萧萧 、叶千华、 伊沙 徐江 、左春和、芦哲峰 、舒子原 、、李富平 、聂成华 、郑小琼、 阿斐、 黄离 、风轻扬、 董非、 冯志亮 、谷雨、 黄运丰、 南岩、 蒙晦 、泽婴 、潘建设、 屈涛、 西洲、 郁颜、 曹谁 、西原 、茱萸、 祝鹏、 殷玉凯

拓展资料

文学家是在电视编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随笔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也即是说,文学家就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通常,如果诗人是指的诗歌创作者,小说家指的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的散文创作者,则文学家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文学体裁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但是三伪文学的创作者除外。

庄子  屈原  司马迁  曹操  杜甫  韩愈  苏轼  关汉卿  曹雪芹与鲁迅  贾谊  陶渊明  李白  白居易  柳宗元 欧阳修  汤显祖  罗贯中  龚自珍 郭沫若。

庄子(约前369 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境内)人,家贫,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相传楚威王召他为相,被拒绝。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道家“二圣”)。

他学问广博、性情独特,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理论,而且更加深刻、广泛,并具有朴素辩证法、自由观、平等观等思想;但也有把相对性绝对化、消极无为、宿命论等错误观点。庄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玄学、佛学、理学对它都有大量吸收。

庄子亦堪称文学天才,其散文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文学价值最高、意味最强的,与屈原诗歌并称中国先秦文学史上两大丰碑。现存《庄子》33篇,大多为寓言故事,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等,说理与幻想完美结合,诗意浓郁而善于抒情,想象丰瞻、笔力酣畅,汪洋恣肆、变幻诡奇,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恢宏瑰丽。

中国古今说理文章,能写得活泼有趣且理论深透者,无出其右。在写作上,其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也罕有可比。

屈原(约前340 前278年):名平,战国后期秭归(今湖北境内)人,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但理想不遂,报国无门,遭谗流落在湖南沅、湘二水一带,最后于长沙附近汨罗江畔自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进步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是中国最早的专业诗人、中国文学之父、古典文学之圣、荆楚文学乃至南方文学奠基人、湖湘文化之源、先秦文学代表人物、《楚辞》主要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始人。他吸收民间文艺与劳动人民的丰富营养,创造出“骚体”这一诗歌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无穷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写出了许多雄奇壮丽、绚烂多彩的光辉诗篇。

其以整个生命、精神、才情熔铸而成的代表作 政治抒情长诗《离骚》(2400字),与北方《诗经》三百篇合称中国古代文学两大传统。另有《九章》、《九歌》、《天问》等名作。屈原的人格、行为、思想、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鲁迅谓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年):字子长,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境内)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曾“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后继父职,着手撰写《史记》,因李陵案被处腐刑并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史记》,前后历时近20年。

司马迁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史圣),也是中国历史学家中文学才华最高的一个;是秦汉两朝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者、第一大文学家。《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古今之变”的记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一部气魄雄伟、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全书计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作者当时的汉武帝,首尾3000年,尤详于战国、秦、汉。他以“考信”、“实录”的精神从事著述,不虚美,不隐恶。其叙事简明生动、系统清楚,人物丰满、富有个性,语言优美、文笔绚烂,鲁迅谓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代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曹操(155 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三国时期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曾举孝廉为郎,征黄巾大起义时起兵,后讨伐董卓,继而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袁术,擒吕布,战乌桓,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北方,任丞相,与刘备(蜀)、孙权(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并进封魏王,在赤壁之战中被刘孙联军击溃,逝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其为魏武帝。

曹操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赋税制度,使其统治区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运筹帷幄,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最为才干杰出、贡献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从文学上说他是东汉三国乃至魏晋时期文坛巨擘(汉唐交接期文学之圣)、“建安文学”领袖、“建安风骨”开创者与体现者、曹氏父子“三曹”之代表人物,其诗文被史家称为“实录”。诗歌主要有《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乌虽寿》等,豪迈慷慨,悲凉苍劲,辽阔雄壮,佳句迭出。散文也是清峻通脱,质量较高。其人其文多次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

杜甫(712 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盛唐与中唐交接时期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诗人杜审言之孙。初期举进士不第,遂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任过小官。“安史之乱”时谒见皇帝,授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移家成都,筑草堂而居。一度为剑南节度使幕中参谋,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漂泊鄂、湘一带,病死于赴郴州途中,而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未酬。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最盛,诗歌以唐朝最盛,唐朝以李(白)杜(甫)白(居易)成就最大,而杜甫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大家、主要代表者(诗圣),其作品因为真实、深刻、广泛、生动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由盛及衰的社会现实而被誉为“诗史”。他继承、发扬了《诗经》优良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手法娴熟全面(尤长于古体、律诗);风格多变,语言精炼,沉郁顿挫,深挚厚重,具有高度表达能力。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丽人行》等。

韩愈(768 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中唐时期河南河阳(今孟县)人。3岁而孤,由其嫂抚养成人。刻苦自学,25岁登进士第走上仕途,先后当过多任各地不大不小之官,但也数次因直谏犯上被贬。

位至刑部、兵部、吏部侍郎等。唐朝杰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提出性三品说;另有《师说》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见解,对后世影响甚巨。

韩愈主要的才学与成就还是在文学上。他终生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体改革也配合了当时政治运动需要)并成为其领袖与奠基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圣),誉其“文起八代之衰”,在唐代散文史上与柳宗元齐名,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与苏轼齐名。

韩愈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代表作有《杂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形成了一种富于逻辑性、规范性的独特风格,雄奇奔放,变化万千,构思新颖,晓畅明快。《古文观止》收入其作最多。韩诗则力求新奇,但不免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苏轼(1037 1101年):字子瞻,自称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眉山(今属四川)人。先后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因“满肚子装着不合时宜”,与当时旧党、新党均政见不同,无数次被贬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琼州、常州等地,也许是中国古代受贬谪最多最频的官员、文人之一。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个性耿直,奖掖后进,政治上虽属保守,也常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与其父苏洵、苏辙俱享文名,世称“三苏”,又以苏轼最高。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其在文艺各领域才学、成就之全面、精湛,放眼全世界亦罕见。在散文上,他与韩愈并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两大高峰之一,在两宋则与欧阳修媲美,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行云流水,明白畅达,清新简练;

在词作上,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最伟大的词作家(词圣),是“豪放派”奠基者与代表人物,同辛弃疾齐名,代表作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大江东去》等,突破五代以来旧传统,提高了意境,扩大了题材,风格豪放磅礴,挥洒自如,影响深远;在诗歌上,他各体皆工,尤长七言,质朴清丽,自成一家,于宋代文坛同黄庭坚齐名;

在书法、绘画上,他也卓有成就,擅长行楷书,能画竹木石,创作外且有理论,与米芾等人并称“宋四家”。

关汉卿(约金末 元大德(1297-1307年)时或其后):号已斋叟,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曾任太医院尹,但并不感兴趣。一生从事戏曲创作活动,曾任杂剧作者团体“玉京书会”之首;不仅能编剧,且能“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迟辞”,即亲自上台表演。为人“滑稽多智,蕴藉风流”,而又坚强不屈,热爱人民,甘愿清贫。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剧圣),也是中国古

拓展资料

内容简介编辑

《中国文学家》: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了解中国乃至世界悠久的历史、多娇的江山、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而这个工作应该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为了使青少年了解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家,我们精心编撰了《青少年读历史·中国文学家》、《青少年读历史·外国文学家》。

《中国文学家》精心选择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有特点的文学家,《外国文学家》精心选择了在外国历史上影响大、有特点的文学家。每个文学家都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姓名、基本情况、主要影响和文学家对青少年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故事。全书精心选择,认真写作,力求把最佳的精神食粮奉献给青少年读者。本书为其中之一的《中国文学家》分册。

屈原,司马相如,张衡,刘邦,班昭,刘彻,班彪,司马迁,曹操。
恕我直言,不通晓粤语的作家,文学水平有限公司!😂
鲁迅,朱自清,巴金,冰心!!!!

为什么在我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唐宋时期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离不开当时的科举制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让读书人有了当官的捷径。

在隋唐以前的朝代,朝廷选举人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汉朝时期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对读书人并没有开设直接的上升通道,读书人要想做官,也得经过一番折腾。

时间到了隋唐时期,朝廷有了新的选官途径,那就是影响深远的科举制。科举制自从隋朝开创以来,再经过唐朝初年的继承和完善,逐渐成为封建王朝选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让读书人有了当官的捷径,当文学家成为了政治家,政府官员自然就是集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物。比如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响当当的文学家,他们也是凭借文采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

由于唐朝更加注重武将,文学家当官的虽然很普遍,但能成为政治家的也并不是特别多,历史上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物最多的还是重文轻武的宋王朝。

科举制度发展到宋朝,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重文轻武政策下,科举制更加完善,政府通过科举制度录取的官员更多,读书人更加吃香。

重文轻武政策下,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诗词之风盛行,文学家也非常的多,他们在朝堂上也成为高官,为国家的弊政提出自己的意见,出现了很多的政治家,宋朝的朝堂上出现了很多集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物。比如经常出现在课本中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等人,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唐宋的科举制度,使官员的文化水平比较高。

自从隋唐开创科举制以来,读书成为普通人晋升的重要途径,官员中目不识丁的现象越来越少。可以说,唐宋的科举制度,让官员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那种不靠读书成为达官显贵的方式也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下,大凡有能力的政治家,他的文化功底一般也不弱,集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禁锢比较少。

有人会说,既然科举制度让很多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家,那为什么明清王朝这种人比较少呢?其实,这和文化形式和科举内容有很大关系。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禁锢比较少,这塑造了很多文学家和政治家,但到了明清时期,八股文样式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读书人的才华和思想,造成明清时期集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物比较少。

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1.韩愈(768~824) 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
2.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世称柳河东.
3.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
4.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5.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6.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7.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8.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中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
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唐宋八大家,当然是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八大诗人。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明朝初年,朱右选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 文章编辑成《八先生文集》,从此便有了八家之名。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中国唐宋时期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物较多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2510.html
文章标签:和文  唐宋  较多  政治家  中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