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19 13: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今天我们来讲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他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后来,张氏驾崩,三杨去位,他开始宠信太监王振,王振因此专权得势。
洪武后期,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及兀良哈三部,三部互争雄长,征战不休,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到了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也先继位后,也先早已掌握蒙古实权,严重威胁大明边境。史书上记载,“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意思是说,也先每年都要以马匹入贡的形式来大明进行朝贡贸易,开始的时候,瓦刺贡使不过是五十人,但是他们贪图朝廷赏赐,每年增至两千多人,而且很不友好,还开口索要贵重难得的一些物品。稍有不满足,便会挑衅滋事,朝廷赏赐给他们的财务也一年比一年多。渐渐的,明朝不堪重负,明英宗不得不下令限制贡使人数。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此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陷落,边报传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最后三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一带惨败殆尽,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很多史学家都把土木堡之变也被看成是明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逐渐衰败。
为何明英宗不顾群臣劝阻,执意要亲征漠北呢?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当时王振在朝中势力极大,专权独断,他不懂军事,以为行军打仗就是普通打架一般,人多欺负人少便可,率领五十大军必定是有胜无败,想立下这不朽之功,故而怂恿明英宗亲征。而英宗年少无知,被其蒙蔽,故而不顾朝中众臣的阻挠,执意亲征,最后酿成土木堡大败。
关于这个说法,我赞成前面一半的说法,却不赞成后面一半的说法。因为王振只是个宦官,是个不懂军事之人,以为打仗也如普通打架一半,人多便可获胜,故而极力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建立功勋,关于这一点我也是赞成的,但是我不赞成明英宗朱祁镇年少无知,完全是被其所蒙蔽,误信此人才决定亲征的。因为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已经二十二岁了,难道没有一点判断能力吗?
因此,关于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刺的事情,我个人认为,明英宗朱祁镇绝对不是完全被其所蒙蔽,才决定御驾亲征的。其实,明英宗朱祁镇内心深处自己便想御驾亲征,理由有以下两点。
第一,他想大展拳脚,有所作为。朱祁镇九岁继位称帝,虽然人小,但是志气却不小。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他命兵部尚书马冀、侍郎邝埜议处边事,五日还没有得到答复,怒气冲冲地斥责他们,“你们小瞧我是小孩吗?”说罢竟然将二人打入监狱,明人评论此事时说,"这时英宗已经有鞭挞四夷的气魄了。"史书上还记载,正统六年十一月,乾清、坤宁二宫,奉天、华盖、谨慎三大殿落成,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再称行在。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明英宗决心效法祖宗,加强北京边境控制的决心。
朱祁镇刚登基时,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后来,随着身边最为亲近的祖母和一干辅佐自己的老臣相继离世,终于可以展开拳脚、建功立业了,故而我相信其内心深处也想亲征。
第二,想效仿明宣宗亲征,名垂青史。当年朱高煦的叛乱,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在当时朝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了汉王,成为佳话。有道是“虎父无犬子”,朱祁镇也想要效仿父亲亲征,打败瓦刺,名垂青史。
第三,他不满朝臣无所作为的态度和朝廷因循守旧的政治气氛。文宣二帝以来,辅政五臣一直执行无所作为的政治态度,他们的做法在永乐年间的一系列南征北战之后,确实具有休养生息的作用,但是长期下去,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萎缩、僵化和一蹶不振。史书上记载,广西麓州地区也发生叛乱,一些大臣主张退兵,杨士奇也仅仅主张绥靖,但是王靖远坚持主张讨伐。接过官军威震西南,不仅保护了国土,而且稳定了边疆,这个王靖背后的支持者却是王振。
所以明人评论说,面对叛乱,朝廷一味退兵,麓州很可能会和当年丢安南一样丢掉。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帮王振称功劳,我是想说当时朝廷的辅臣一味因循守旧,保守退缩绝非上策,也就是明英宗最不满意的地方。因此,他想通过自己对瓦刺的亲征,来激发朝廷众臣的振作进去,大明才会有更好的出路。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明英宗亲征瓦刺,决不是被宦官王振蒙蔽,而是其内心深处不满朝廷众臣无所作为的工作作风,他想通过亲征来激发他们重新振作进取,有所作为,因此,才不顾众臣的劝阻,执意亲征瓦刺。
对于明英宗的争议其实主要来源于两点,第一个土木堡之战被俘,第二个就是夺门之变后冤杀于谦。
从严格意义上说,明英宗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轻信宦官而贸然亲征导致大败被俘,使得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回国后,为重章大权而发动夺门之变,把明代宗朱祁钰软禁起来,后来又冤杀于谦,这些都是朱祁镇身上的污点。
朱祁镇继位的时候只有九岁,还没有到亲政的年龄。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在太皇太后代为掌权的这一段时间,明朝可以说是走在一个上坡路上的。当时前朝的重臣还在世,即便朱祁镇不能亲政但在他们的带领下,明朝一直走在正轨上。
等到太皇太后去世之后,虽然依然有前朝老臣辅佐。但这个时候的朱祁镇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他有心励精图治,但却宠信宦官王振,几乎到了对王振的无条件信任。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也是在王振的怂恿下而导致的。
明英宗时代明朝总共有两场影响比较大的战争。一个是麓川之役,另一个就是土木堡之变。
先说麓川之役,这个是明朝针对西南的一场作战。用十六个字来形容这场战争就是,死伤惨重,消耗无数,结果一般,危害很大。麓川之役前后总共大了四次,四次麓川之役造成了明朝人员的大量伤亡,从某一层面上来说也是麓川之役导致北面防御力量逐渐空虚,给了瓦剌趁虚而入的机会。大家也清楚,打仗其实打的就是钱,麓川之役虽然说最后没有完全平息,可是为了解决边患,钱却没少花。
剩下的就是土木堡之变了,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明朝最屈辱的一战。皇帝都被对方俘虏了,土木堡的失败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但这一次的失败也确实有些冤枉,本来只是瓦剌犯边的一次很平常的边境作战。只需要派一个得力的将军,只要指挥得当根本用不了多少兵马。但明英宗受了王振的蛊惑带领明朝精锐御驾亲征,最后指挥失利,战争失败,成了敌人的俘虏。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证明着明英宗想要做一个仁主。可无论他如何的表现,做了什么,冤杀于谦这件事给他带来的骂名甚至比土木堡之变更甚。
明朝继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之后,出现了一个明朝的治世局面,那便是“仁宣之治”也就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时代,这个时代堪比唐朝的贞观之治。只是,仁、宣二宗较之明初的三位皇帝“知名度”不是很高,才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然而,朱瞻基去世之后,年幼的英宗即位,自此明朝政治便一蹶不振。可以说明英宗时代是明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与明英宗的昏庸是不无关系的。明英宗朱祁镇是历史上少有的身世特殊的皇帝,而明英宗之所以昏庸,与他的具体经历息息相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明英宗的身世可疑,有可能并非皇室血统。明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的儿子,也就是《大明风华》中孙皇后的儿子,是宣宗亲立的太子,并最终继承了皇位。当然,剧中在人物的定位上是与历史不太相符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那便是朱祁镇并非朱瞻基的亲生儿子。这听起来很“雷人”,但却是真实的历史。
讨论朱祁镇的身世,这要从孙皇后此人说起。孙皇后原是宣宗的贵妃,因其人长得美丽,深受宣宗的喜爱。当时,宣宗第一任皇后胡善祥一直没有子嗣,孙贵妃虽然觊觎后宫之主的位置,却同样没有为宣宗生下皇子。为了夺取皇后之位,孙贵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冒险——从宫人那抱养了一个男婴,充作宣宗的儿子。
此事在《明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虽然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这桩谜案的细节,但结果却是很明显的:孙贵妃借此稳固了自己的位子,并使得宣宗废掉了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而这个抱养的孩子便是后来的英宗。
从这一点来讲,英宗肯定不是孙皇后亲生,是否与宣宗有直系血缘关系,也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英宗本身便不具有皇家血统,而是孙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处心积虑,抱养而来的孩子。
二、英宗幼年为宦官所惑,成长环境也不利于其日后成为一代明君。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英宗当时只有九岁。按照明朝的做法,需要由明朝的内阁大臣辅政。但当时宫中却出现了影响英宗一生的重要的反面人物,那便是宦官王振。王振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极差,他对英宗的影响可见一斑。
最初,张太后明确表示宦官只可照顾皇帝起居,不可以干政。但是王振凭借着自己的花言巧语,哄骗了张太后,并在大臣的斗争中互相拉拢,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英宗的心腹。
我们知道明朝后期最大的特点便是宦官专权,搞得政治一片黑暗,而这个情形,可能要从英宗时期的王振开始了。王振凭借自己的实力,成功地俘获了太后和诸大臣的心,并在英宗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土木之败以前,王振达到了专权的程度。
随着王振势力的不断扩大,不仅搞得政治一片黑暗腐败,而且还与北部的瓦剌暗中勾结,瓦剌部兴起之后,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每年进贡之时,贡使进入内地之后骚扰沿途百姓,不仅如此,王振还收受也先的贿赂,帮助瓦剌冒领赏赐。
此事在《明史记事本末》中有清初的记载:“也先遣使二千人进马,诈称三千。”不过,由于是冒领赏赐,明朝没有给也先相应的赏赐,直接导致了瓦剌对明朝的入侵。
三、好大喜功、盲目自信,在土木堡惨遭俘获,连皇位也被篡夺。土木之败是瓦剌与明朝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之中明朝皇帝英宗因亲征被俘,这个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朵奇葩”了。瓦剌向内地进攻之后,大同失守,王振鼓惑英宗亲征,当时于谦等人十分反对,但英宗偏信王振,为一展雄风,决定亲政,并派他的弟弟朱祁钰留守京师坐振。
在双方交战过程中,王振为了一己之私,希望英宗能够路过自己的老家,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不顾形势紧急和英宗安危,将他带上了错误的路线,最终导致在土木堡之时,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之后,瓦剌便挟持英宗与北京的政权索要条件。当时北京城一片混乱,坐镇的朱祁钰看到皇帝被俘,打算南渡,被于谦阻止。最终朱祁钰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并将英宗封为太上皇。
当然,这个事件和北宋的靖康之耻很类似,只不过朱祁钰听了于谦的忠告,没有南下。最终在于谦等人的奋战之下,击退了瓦剌。双方讲和,并将英宗迎了回来。而可怜的英宗年纪轻轻便只能当太上皇了。
四、英宗复辟之后的愚蠢行为,更使得他彻底与“明君”绝缘。如果说土木之败一事,英宗是被迫的,尚难以确定他是昏庸的,那么之后的事件便可以看出他有多么昏庸了。
朱祁钰登基后,虽然英宗被迎了回来,成为了太上皇。但朱祁钰仍然不放心,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煞费苦心先是废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朱见济只当了一年皇太子,便去世了,朱祁钰只有这一个儿子,朝中大臣奏请复立朱见深,朱祁钰心中十分郁闷,一直没有决定。
最终,在朱祁钰病危之际。徐有贞和石亨拥护英宗朱祁镇复辟。如此一来,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这一事件被称作“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之后干了很多蠢事,下面一一道来:
第一件,恢复王振忠臣的名誉。
众所周知,英宗之所以丢失皇位主要源于王振,因此在登基之后,本应对王振追责,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英宗确念念不忘王振的忠心。据《明通鉴》记载:“刻香木为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之”,追封了王振的官位,而且赐他“旌忠”二字。如此一来,大宦官王振便成为了忠臣。
第二件,诛杀有功之臣于谦。
因徐有贞和石亨等人在复辟之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英宗十分重用他们,而他们因怨恨于谦。所以英宗登基之后, 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了于谦。估计于谦在北京保卫,誓死抵御瓦剌之时,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这样吧。
当然,英宗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也对拥护他复辟的曹吉祥和石亨等人进行了打击。曹吉祥和石亨等人凭借着自己的功劳,擅自干政,并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党羽,甚至意图发动兵变,最终被英宗先后打击,这便是有名的“曹石之变。”
英宗时期,历经土木之败和曹石之变,国力大衰。土木之败以前,英宗因年幼,为宦官所迷惑而干了很多蠢事,甚至一度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和皇位,而复辟之后,未能吸取教训,不能识别良善,继而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的确是昏庸至极。所以英宗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