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时间: 2021-12-17 09: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其思想主要特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2儒家思想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知识综合拓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基本内容: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庄与道家、孔孟与儒家、墨翟与墨家、韩非子与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道家思想:春秋晚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庄子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家思想: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另一方面,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小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创立墨家学派。墨子这种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是进步的;“兼爱”、“尚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适应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实行“法治”,“法不阿贵”。法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起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运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秦统一以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思想的运用。

出现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融合,终于初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并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

(二)、中外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

1、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对近代史民主思想兴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洪秀全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后来严厉打击封建儒学。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假托孔子招牌提出变法主张。

5、新文化运动极力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6、“文革”时期,更是展“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为政治需要全面、彻底地摧残儒学文化。

7、改革开开放后,坚持 “古为今用”方针,对儒学能进行扬弃。

8、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中,重视发挥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经济腾飞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以德治民”和今天的“以德治国”的异同点

今天的“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的“以德治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具有民本思想,实施时都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两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1、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前者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近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后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基本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制度。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

继续阅读
演变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十分自然,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传统社会主要学思想的发展经历历程,经过了这特点及影响,主要是营养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谐的
传统的儒家思想应该是从孔子开始发展,从常住理学开始达到巅峰吧!

儒家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021·襄阳)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儒家学派。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听从丞相李斯建议焚书坑儒,颁布挟书令。儒家学说发展陷入低迷。
汉武帝时期,刘彻听从董仲舒意见,独尊儒术,设立太学,表彰六经。自此,儒家学说成为中华封建思想的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老思想影响,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北宋时期,北宋五子倡导复兴儒学。儒学融释,道发展为新儒学,即理学。
明清时期,出现对君主专制的抨击其实也是儒学的新发展,是近代最后的呈“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春秋时期——儒学的开创

开创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民本思想。

2、提出“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4、文献方面:他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二、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

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四、宋明时期儒学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将儒学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颢、程颐(北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有: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存天理,灭(或去)人欲”、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反对理学的繁琐回归本心。

1、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2、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正统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贽(明后期)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021·襄阳)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孔孟,强调礼 等级 民本
第二阶段 焚书坑儒儒家文化失传
第三阶段 韩愈等人要求复兴儒学 董仲舒将儒学和政治相结合 天人感应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来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带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第四阶段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完成了儒家重建的任务,强调发明本心,理在心中。
第五阶段明清时期的黄宗羲 顾炎武 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很具有时代局限性】,本质是对中国儒学的批判继承发展,未脱离儒家范畴。
文章标题: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0484.html
文章标签:儒学  是怎样  中国  发展历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