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2-07 22: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当年科举,袁崇焕从二十多岁一直考到三十多岁,多次落榜。于万历四十七年,他终于考上了进士,正式进入仕途。后来,他被派去守山海关,在与后金的对抗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可见,他是个相当有才能的人。到了崇祯时期,依旧被任用。
那么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给了满清一个“可乘之机”呢?原来毛文龙也是个极具军事才能的人,偏偏他的性格又有点飞扬跋扈。对于提拔自己的上司,也被他逼得最后辞官。无奈之下,袁崇焕茶成了毛文龙的新上司。自然而言,毛文龙是不会服从这位上司的管教的。
最终,他杀了毛文龙,但是因为没有了毛文龙的防守,海上防线没了。后来,就发生了“己巳之变”。在我看来,明朝的灭忙并非是偶然的,不应该将责任归到某个人身上。袁崇焕杀毛文龙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腐败。经济方面是政府的财政困难。抵御外部的侵略耗费了大量的军费,再加上政府内部的冗官冗费,使明朝承受着巨大的财政支出。
而且发生了大范围的灾荒,面临着这样的国家危机,明朝的皇帝不励精图治,还昏庸无能,无所作为,根本不为国家着想。凡此种种,令老百姓丧失信心,极度失望。所以,即便袁崇焕没有杀死毛文龙,明朝也抵抗不了多长的时间,最终还是会灭亡。
如果以下三个人不死的话那么明朝可能不会那么早被灭亡。
第一个、魏忠贤
很多人都觉得魏忠贤是一个反面的角色,觉得他就是一个皇室权力的一个反派奸臣,但是魏忠贤虽然夺取皇帝的大部分权利,但是他并没有用这些权力以权谋私,反而他确实是为明朝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很多朝代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掌权者他没有搞好民生,百姓们都没有钱财,而且国库也非常的空虚,没有兵马粮草等国防设施,所以才会导致国力衰弱,被他国入侵,导致国家灭亡。但是魏忠贤在位期间,他帮明朝弄了很多的税收,他实施的政策。都是针对那些有钱的人,增加了他们一部分的税收给国库,对于那些平凡的老百姓,魏忠贤是没有增加他们的税收的,所以当时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而且魏忠贤对明朝的军事设施也非常的重视,他很重视明朝的国防力量。但是最后魏忠贤被崇祯皇帝给杀了,所以明朝的国力也一落千丈。
第二个、毛文龙
毛文龙其实也是明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将领,虽然他在名称后期佣兵自重就好象一个土皇帝一样,但他还是能够阻止大部分金兵入关,所以他算是明朝最后的防御力量。但是因为袁崇焕对他的不信任,所以袁崇焕将他先斩后奏。把他给杀了,导致后来清兵入关差点把明朝给灭了。所以说毛文荣的死亡对明朝灭亡也有一定的加速作用。
第三个、袁崇焕
袁崇焕也是死于崇祯皇帝的不信任,因为当时袁崇焕杀了毛文荣,但是他其实也是非常有本事的,他还可以去明朝抵挡一阵,但最后还是死于崇祯皇帝的猜疑,怀疑他想要造反。其实袁崇焕本意是好的,他想帮皇帝除掉拥兵自重的毛文龙,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长远的后果,所以他的死也是在情理之中。最后因为崇祯皇帝把袁崇焕这个明朝后期唯一的大将给杀了,明朝自然是没有抵挡能力,所以明朝的灭亡和袁崇焕也有很大的关系。
唯一能延续大明国运的无非就是学南宋退守江南,让后金和当年金朝一样占据中原,隔江而治,前提还得是再出个岳飞挡住女真骑兵。
明朝肯定会亡,但可以再坚持几年而已。袁崇焕死后其手下炮兵部队降凊,清军炮兵部队快速发展,以致后来清炮兵部队超越明军,成为清军主力,成为清军的攻城利器。
清朝捧出来的明朝抗清英雄可不可信呢?我们不是翻案党,是内奸还是民族英雄不去说,但他确实杀了毛文龙,使清没有了后方毛文龙强大的威胁,并得到了毛文龙部的红衣大炮让后来明军城池防守大减。
明朝后期连崇祯都在犯错。何况是袁崇焕。袁崇焕是杀了毛文龙。如果他不是忠臣,他可以辞去蓟辽督师。占领皮岛和觉华岛,在向皇帝要个总兵。顶替毛文龙的总兵。每年向皇帝要钱粮。不是快乐似神仙的逍遥自在。又何必进京勤王。打退皇太极。最后还被凌迟!如果只守皮岛,难道袁崇焕还比毛文龙差吗?
他不死吴三桂不会背叛明朝,吴三桂不献山海关,而是守住好了,明朝解决了内部问题腾出手来就可能灭后金。不过明朝存在那么多年确实从上烂到下,从头烂到尾了,这一点是最大的隐患。只能说不一定就不会亡,但是肯定可以再存在几年,至于这几年能不能抓住机清除内外势力,重新全盘安定下来,就不好说了。
不是崇祯拒绝李自成条件,而是崇祯根本没钱。崇祯让大臣集资,大臣不肯,结果崇祯上吊,那些舍不得钱财的大臣一个个被李自成拷打被逼交出金银财宝,最后还是被杀,不知他们还有没有脸去见故去的崇祯。
王朝日久,陋习陈规冗重,病躯暮气风盛,皇室宗族枝繁叶茂树大根深,以致国家土地兼并严重,更加既得利益集团盘剥掠夺,国虽大地虽广,然则民无地可耕,民无所可居,民无衣可暖,民无食可餐,天朝画饼,虽不解一方百姓穷苦困顿,却可中饱基层分配者亡私囊,饥民成群,或有振臂一挥者,则响应而依附者岂止百万,流民所到之处,破坏力之巨愈加猛烈于南国北疆,再有东北蛮夷苦心营造养成气候狼烟可警,统治者有心勾心斗角于宫廷,却无力御寇于宫门之外,内有重忧不除外有边患未消,进退失据顾此失彼,终至亡国亡天下。
不明白为什么老有人觉得明朝议和就能活下来,可能是因为无论后金和李自成都提过议和而明朝没答应的原因吧。无论唐朝借回纥,曹操招农民军,还是晚清借洋枪队,其核心都是借的这方既没有实力也没有野心能吞下自己,和明末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皇太极议和的主要原因一是和明朝停战,借机征服蒙古和朝鲜,避免多线作战,二是努尔哈赤后期经济崩溃国力极端虚弱,借机勒索明朝大批的粮食财物,顺便打通商路让各种战略物资能出口。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从建国那天起目标就是入主中原,怎么可能坐视明朝缓过元气,看皇太极的几次作战时间简直是和农民军相互呼应配合,和约对于满清就是一张废纸。
和满清议和压根没好处,抽调边防军去关会撕毁盟约干你,不抽调和不议和没区别反正明朝都是挨打的。至于唯一说有议和可能的是李自成入京那次,因为李自成势力膨胀太快了,自己不想直接推翻明朝面对后金的铁骑,想回西北经营一段时间消化了实力在争夺天下,因为夺取北京李自成是四面受敌,北面要和后金干架,南边要和南明干架,西南张献忠这只老虎和虎视眈眈,他意识到最大的敌人会失眠满清,所以让明朝去顶在前面和满清干,自己休养生息,但那个时候十几万军队齐齐投降李自成一仗不打,可以说明朝的北方边防已经崩溃了,靠吴三桂的几万辽军既挡不住李自成也防不住满清,也是苟延残喘的命了,倒是有可能再挺个一两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