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墨子,思想最接近西方的古代中国思想家

时间: 2021-11-20 23:01: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墨子,思想最接近西方的古代中国思想家

墨子思想和孔孟思想有什么区别

墨翟先生是一个淳厚长者,这是读《墨子》的第一印象。周代八百余年,前期的西周大约政通人和,气象万千,为后人景仰,老子、孔子、墨子都是景仰者中人。东周孕育乱象,终至有了战国时期的纷纷攘攘,也终于导致了秦统一天下。秦始皇固然残暴,但是社会希望安宁的愿望却更为强烈,这也是后来历代兴亡的原因之一。读老子、孔子、墨子诸先贤的书,可以了解当时的场景,也多少可以明了祸福之数、兴亡之道。
后来人大多不能明白先贤的思路,以偏狭的心态追随某一学派,于是有了诸多议论。学老庄的必定攻击孔孟,而儒生们总喜欢诽议老子;儒、墨之争也是如此。对墨子意见最大的则是孟子和荀子了,不过期间有许多是政见的差别,并非如后人的演绎。
儒、墨的区别在对“孝道”的理解,儒学的基础是“孝道”,可是墨子却主张兼爱,也就是现代人说的让人间充满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孝天下之为人子者,使以孝其亲。”于是孔孟后人即以为墨子的观点是无君无父,这当然让墨子冤枉之极。批评墨子的另一人是荀子,荀子是其时诸君中最能顺应世事的明白人,他主张礼论乐论,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封建专制找到了理论依据。而墨子则认为应该节葬非乐,因为在墨子看来,社会实在是糟糕透了,非得好好整整不可。
时代的发展证明了荀子理念的正确,后来的封建社会基本按照荀、孟二人的主张发展。所谓主导中国封建制度的王道、霸道,儒家或法家,其实同出孔子一家。于是老子也罢、墨子也罢,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也不能阻挡历代研究者对墨学的讨论,尤其是封建史在中国结束的现在,读《墨子》会有新的感受。

一、墨子是一个平民主义者:
墨子是一个平民思想家,从《墨子》一书中很容易得出这个评价。后人喻墨子为中国的基督,说他们的思想相类,倒也符实。但是,墨子思想的形成早于基督教3-5世纪,喻西方的基督是中国的墨子应该更为准确。我们不准备宣扬大中华主义,当然也没有必要信奉洋奴哲学。“自由、平等、愽爱。”非西方所有,亦非资产阶级独有,它是人类共有的理想。《墨子》中的兼爱理论向后人全面阐述了愽爱的理念。
《墨子》中讨论兼爱理论的有三篇,是弟子们根据墨子的言行演绎而成,读之颇有感触。

-----《兼爱上第十四》篇中这样写到,圣人想要治理好天下,就必须知道社会矛盾形成的的原因,正如医生必须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治病。
天下为什么乱呢?无非是大家自私自利,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奉行生存竞争哲学,勾心斗角而不能互相关照,和盗贼一样心狠手辣。
如果使大家相亲相爱,国和国之间就不会互相攻击,家与家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盗贼没有了,上、下级互相关照,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天下不就太平了吗?
因此“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里的“恶”字相对于“爱”,应该理解为仇恨,那么这句话就很明白了:如果圣人治理天下,不是纵容、鼓励甚至制造仇恨,而是劝导大家友爱,和睦共处。兼爱和谐则天下平安,矛盾丛生则天下必乱。
这种观点和西方的达尔文主义确实有本质的区别。也可见现代精英制造“弱势”群体,激化种种社会矛盾的理念是多么丑恶。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没有生存竞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这是达尔文主义者的主张。中国的精英们鼓吹达尔文主义似乎振振有词,无非是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置民众于资本主义原始阶段的水火之中。
显然墨子有不同的看法。在《兼爱中第十五》中子墨子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这一段话说明白了。一个真正为民谋事者,他的责任就是兴利除弊。
如果使企业破产而不能救,反而让职工下岗,置其于死地;如果为了搞自己的形象工程而不顾资金短缺,大量拖欠饥贫的农民工的工资。这是兴利除弊吗?
对此类行径,子墨子谴责到:「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显然墨子是真正的仁者,他在二千多年前就痛斥现代那些以强凌弱、以富侮贫、以贵傲贱、以诈欺愚的现象。
在这里墨子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认为,人类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这个观点后世理解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于是天下之士君子说了:“是啊,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就好啦,可是,这也太难了。”用现代人的说法,只有利益才能驱动人的积极性,没有利益谁愿意白干呢?
墨子质问到:如果让人去攻城野战,常常杀身也只是为了一个“名”,可是大家都去了。难道相亲相爱能比它更难吗?
墨子以为,想要办好一件事,关键的是社会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过去,生于患难的晋文公对于华美的衣饰不感兴趣,下级们都穿着朴素的衣服去见他,形成节俭的社会风气;楚灵王喜欢看到手下纤细的腰,大家都饥饿着上朝,一个个面容憔悴;越王句践需要战士的勇敢,只要冲锋的鼓响,大家都不顾火焰冲天,破碎乱行,蹈火而死。那么难办的三件事,只要领导率先垂范,大家也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子墨子言曰:兼爱一事“此何难之有焉,特君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也就是说如果领导不把它当回事,大家也就不以为然了。

于是天下之士君子又说了:「是啊,如果能够兼爱当然好,但是难以办到呵,就象扛着泰山跳过黄河一样,是不可能的」
子墨子反驳了:“是非其譬也。”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和扛着泰山跳过黄河并非一回事,古圣王其实都做到了。例如大禹治水,通达四方、利于天下;周文王扶弱济贫,仁德布于天下;周武王则愿意为天下之利赴汤蹈火,也就有了后世“万方有罪,维予一人。”的典故,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和榜样啊!
墨子问到:三圣人能够做到的事,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
因此墨子认为,既然大家都希望天下富强,社会安宁,就应该「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圣王的方法,天下大治的必行之道,不能不务实为之。

----墨子提出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博爱,这其实就是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兼”是集体主义,区别于“别,“别”是个人主义。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也是以集体主义更替个人主义,不如此,兼爱是不可能的。笔者以为,这是《兼爱下第十六》讨论的主题。
在《兼爱下第十六》这一节中墨子列举了天下之三大害,并且提出了解决三大害方法。
所谓天下之三大害:
其一,持强凌弱,以众暴寡,以诈谋愚,以贵傲贱;
其二,执政者刻薄,为臣者不忠,父亲不慈,儿子不孝;
其三、社会黑势力以兵刃、毒药、水火互相攻击。
三大害产生根源在于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而要改变个人主义的方法只有集体主义。如果大家都关心他人如关心自己,那么就可以做到“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正如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对于培养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墨子显然很有信心。他认为,人们能够做到“兼相爱交相利”,犹如火焰向上,流水朝下。因为,只要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圣王之道,先富起来的一族才可以高枕无忧,平民百姓才能丰衣足食。所以君子必定要奉集体主义而行之。当领导的关心民众,老百姓支持领导的工作,父母子女相亲相爱,左邻右舍互相关爱,这是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墨子的兼爱理论是庶民的思想,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愽爱的思想是一致的。后者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是第三等级---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组成的利益群体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对立面就是由僧侣和贵族组成的利益集团,以及他们所维护的封建专制思想。
感受到兼爱理论冲击的还有中国的官儒们—-有些人称之为犬儒,意为封建朝廷的走狗。他们是一些掌握了特权,或者是自以为可以掌握特权的人们。他们惊惶失措地注视着墨子们的主张,斥之为“无君无父”,或者其他等等。
现代的官儒们则自视为精英分子,在他们看来民众只是任凭他们宰割的弱势群体,于是有了“下岗”、“欠薪”、“民工”、“40-50”等等名堂。精英分子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其原因应该是:现代中国承认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意识,却忘记了兼爱(平等、愽爱)的价值体系,于是前者得以在无约束的情况下胡作非为。
幸亏,与这些精英主义相对立的平民主义自古有之,历代也不乏传人。最起码还可以举出较有声望的一些名人。例如,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胡适则著作《先秦名学史》,称《墨子》是“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而人民领袖毛泽东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则明确认定墨子是“人民思想家”。

壶公评论曰: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相互制衡的社会,兼爱(平等、愽爱)的价值体系为现代社会提供的是一个基本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所作的一切是否有利于人民,人民至上。
天哪~~

孔孟是儒家思想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啊
差不多!都是思想家,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尽收,所以各人有个人的思想。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但孔子鄙视生产劳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向着当官的,鄙视农民,这点思想不好。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墨子生活简朴,反对贵族依仗亲属关系取得官位,主张选用贤能的人做官,他就是主张人要平等,反对级别歧视!
墨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代表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及平民利益,其代表性主张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体现下层群众要求和平生活,分享政治权利的愿望,也带有抹杀阶级对立的空想色彩。孔孟分别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思想家,前者代表没落奴隶主阶
级利益,政治主张的精华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调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意义,糟粕为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为奴隶社会维护统治。此外,他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对中国教育史有深远影响。后者为战国时期守旧地主阶层代表,与荀子代表的激进地主有所区别,其政治思想的精华为提出“民贵君轻”反苛政与任意刑杀。三人思想的共同处是都主张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不同处是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一样,墨子更能代表下层群众。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民贵君轻!
孔子是儒家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忍”!
墨家思想主张的是"兼爱,非攻,尚贤".而孔孟主张的是"民贵君轻","以仁政治天下"

墨子是谁?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 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是谁?
――多读了一篇《墨子》,离开办公室已经夜色阑珊。冷风夹着细雨扑来,不由地一阵抖颤。路人稀疏,雨雾中的灯光透过萧索的枝叶,昏黄而又斑驳。虽然饥肠辘辘,大脑中还在寻思着一个问题:墨子是谁?

“当时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先秦百家之中独取二者,25个世纪之后的今日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佩服韩非子的目光如矩。

儒学实质是国家主义之学。孔子景仰、阐释和宣扬的“国家”理念以西周王朝为蓝本。孔子的隔代弟子荀子继承了儒家的宗法思想,创立了后来被称为法家的学派,是以“性恶”的哲学理念为基础的。其传人韩非子完善了法家的思想,为中央集权的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荀子的另一个弟子李斯则是一个法家理论的实践者。
以后的事实证明法家的思想“过犹不及”,导致了秦的暴政和灭亡。但是儒家的另一个传人孟子,他的“性善”的哲学理念却在大儒董仲舒的手上大放光芒。董仲舒综合儒家的精华,把儒家推上了独尊的位置。其后,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儒家国家主义学说始终主导着中国大一统的封建体制。其中的儒、法两派如同近代的君主立宪制下的两党制,轮换着执行王和霸的政纲。
近代中国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它的代表人物是严复和胡适。但是他们的自由主义并不彻底,而是服务于国家主义,在儒家一统期间他们很不得志。严复并不能如同他的日本同学伊藤博文大放异采,胡适则依附于满口伦理道德的蒋介石,被糊弄了一生。
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对中国的贡献莫大焉,使今日的中国人拥有如此伟大祖国;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亦莫大矣,今日的中国人仍然难以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

墨学则是中国的平民主义之源。汉之后墨学稍见式微,对此有很多说法:
最早的说法应该是《孟子?尽心》中的“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一付官绅欺压百姓的腔调,骄横之态纤毫毕显。不过孟子还算是个文明人,他以为:“现在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猪,已经追回、赶入猪圈了,还要缚住它的脚,太过分了。”后世儒者就不以为然了,常常用此类话讥讽墨者。孟子不得不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说是说了,墨家的精神是儒者可望而不可及的啊。
起码在唐代,墨学又有彰显之势,一代宗师韩愈开三教归一之说,以为“其清净取诸老,其慈悲则取诸墨。”,又以为“称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以为盖得其真。而读墨子一篇,乃称墨必用孔,孔必用墨。”韩愈遭贬入潮州,懂得了民情,也就有了对墨学的理解。不过在后世儒者中,如同韩愈之开明的,则是凤毛麟角了。
近代的胡适对于墨学的兴衰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先秦名学史》中胡适写到:一是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学说与时代不符,二是战乱不利于科学研究与哲学思考。不过胡适对墨子是极为钦佩的,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中他写到:“试问中国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个‘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人么?”大约胡老先生读墨之后,也是绕室三匝,今夜无眠。
英国汉学家葛瑞汉的解释与胡适不一致。在《论道者》一文中他指出,墨家衰落的主因是,在先秦以城市为中心的小诸侯国,墨家所依托的下层社会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而由于秦以来大一统帝国的确立,使他们的势力丧失殆尽。在《孟子?尽心》中表达的招降纳叛的过程,多少说明战国末期墨家遭受官方打压的事实。大一统帝国和西方的城邦制为社会创造了不同的条件,窒息的不仅仅是墨家的兼爱理想,也是墨家的科技精神。中国人为这一种超稳定付出的代价,从现在来看是巨大的。

墨子是谁?墨子自称“贱人”,“北方之鄙人”,擅长于器械发明。也就是说墨子很可能是一个工匠。《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嫌其烦扰害事而弃之不继。大概是自学成才了,所以强调实学而轻视词章文采,有人说《墨子》的文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就是生硬、乏味而重复。并且以为这是《墨子》失传的一个原因。
比较传统的说法出自《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都以为墨子姓墨名翟。《元和姓纂》则说他是孤竹君之后,改为墨氏,著书号《墨子》。不过后来人却不认这个帐。南齐的孔稚圭在《北山移文》称墨翟为“翟子”,认为他姓翟名乌。清代周亮工在《固树屋书影》解释说:“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还是姓翟,只是由姓转变为名了,因为古代确实有“翟”这种姓氏,就是没有“墨”姓。
较权威的是史记等。司马迁以为,墨翟是宋大夫,与孔子同时还是其后,则不详。而四库全书总目称:考汉书艺文志考,墨子姓翟,母梦乌而生。因名之曰乌。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不过书中说了,考据不足。
既然大家都说不清,后人就多了想象的空间。钱穆的《墨子传略》以为墨是古代刑名之一,即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而墨家生活菲薄,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所以墨的称谓和汉代的淮南王英布因受刑后称为黥布是一回事。
当然还有更有趣,或者说是更深入的研究,例如着力于墨子研究的学者胡怀琛,在《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这样,墨翟成了外国人。

――初春的寒夜,寂寞的路街。细雨湿漉的道上,几页衰黄的梧桐叶片。偶而有车子驶过,溅起飞跃的水珠。我感到了彻骨寒意。不禁想起诗圣杜甫在草庐为风所破后对天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的情操感动后人,一诗足矣,何必其他的考证。对墨子是谁的议论固然花样繁多,不过,有些人可不管墨子穷不穷,贱不贱,有没有文凭,是不是犯了法,而是直接引为家乡的骄傲。例如:滕州人说,经考证,墨子的诞生地在滕州木石镇。滕州火车站就有他的塑像,一幅风尘仆仆,栖栖奔走的神情。有人说他像一个讨饭的,但多少帝王将相都成了历史的尘埃,而他却仍然屹立千秋。而且认为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的百科全书似的平民圣人。他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蒙人,对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都有精到的发现。先秦诸子百家,墨子不但在人文科学而且在自然科学两个方面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一身而二任。被誉为“科圣”,实不为过。
笔者认同这一个说法,认同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的《经上》等六篇后人称为《墨经》,《墨经》是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墨子》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国思想史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些明摆着的事实胜于雄辩。
讨论墨子,其主题就是了解中国平民主义的历程。国家主义和平民主义是矛盾统一体。以先秦三圣的构想,国家是根据民意而建立的,历史事实则是二者贯穿始终的分分合合,李世民皇帝称之为水与舟的关系,倒也恰如其分。二者关系的演变遵循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当国家对平民形成强大的压迫,也就走向自己的反面。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能建立一个没有国家的平民社会,是以一个新的国家实体出现。
国家主义和平民主义统一性还表现在它的一致性,也就是反对精英主义。现阶段,精英主义在国家之外的表现就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在国内则表现为与工农阶级(平民阶级)势不两立的精英主义――贪官污吏和自由派精英。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它国或对民众进行肆无忌惮的打压和掠夺。
墨家的平民主义是一个终极理念。当国家消亡之后,平民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了。墨家在汉代的式微并不证明平民主义的式微。在中国史上,有二次外部思想的大进入,并且与中国文化融合而具备了中国特色。汉代的“老子化胡说”就是佛学的传入。显然佛教比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应的道学和墨学更有生命力。它冲出了现世而来到了来世,它跳出了人世而进入了神世,它证明了因果报应。所以,它在遁世理论上代替了道学,而在平民主义方面则取代了墨学。另一次从外部进入的思想是中国处在大变革时期为中国人指明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质上是平民主义,因为它的基本主张就是人民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或者说,毛泽东思想就是现代的墨学。
墨子是谁?是金庸笔下仗剑行侠的豪客、是张艺谋手中虎啸龙吟的箭阵、是李咏主持的非常6+1的节目;或者是熊德明、是桂希恩、是徐本禹;或者是胡、温体制付之实践的“以人为本”的宣示。

――可以看到家的灯光了,温馨而又欢悦。只要我走到离家二层楼,我就可以听到女儿欢快的声音:“爸爸回来了!”妻总是说:“真有心灵感应啊。”无论我多么困顿,家永远给我爱和力量。

孔子就是以家的模式规范国家的,国家是人民的家。可惜他的弟子们却参差不齐,时不时颠倒了国和民的关系,害得他老人家常常坐不稳烟火缭绕的大殿,进了又出去了,和前生一样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墨子则不一样。大显无名,大德不彰,大道无形,只在民心。
写墨子,笔者所能为者百不得其一。但是认识儒、墨的本质之别则是明确的。儒、墨之别就在于是建立一个人治人、人治于人的等级社会,还是建立一个兼爱――平等、博爱的社会。如果说孔子时代为了规范因为社会进步造成的混乱而建立封建专制,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合理性。但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完善民主与和谐的现代,希望制造等级、扩大差别、欺负工农,则是社会的反动。现代中国没有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而进入了更高级别的社会主义阶段,如果中国发生苏联的解体事件,在中国复辟的将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封建专制,这一论点可以从文革中“四人邦”和现在的自由派精英分子的理论、行为和后果中得到验证。贪官污吏和自由派精英从二方面恶化社会的诚信、国家的正义和人类的道德。封建专制的幽灵在中国的大地上游荡,能不引发世人的警醒吗?

――把寒冷关在门外,家是温暖的。世上的人家都应该是温暖的。

壶公评论曰:
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
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从不停顿。
忠于守旧,而又乐于迎新。心情舒畅,目标纯正。
啊!这样又会前进一程。――歌德

墨子的政治主张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在上述十个方面中,除天志和明鬼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外,其余八个方面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墨子的政治主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一贯的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救世方略。

墨子的思想与西方的谁的思想相似

柏拉图与墨子分别是中西方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同处轴心时代的两位哲学家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却有着一系列惊人相似的哲学、文艺思想:政治理想的“乌托邦”性、对“爱”的颂扬、文艺追求的宗教倾向等。对这些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西方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维度上的异同。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C. 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D. 蜡烛在墙上呈的像是虚像
文章标题: 墨子,思想最接近西方的古代中国思想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8901.html
文章标签:墨子  思想家  中国  最接近  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