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军事史战争史上有哪些「第一次」和「之最」

时间: 2021-11-04 18:07: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军事史战争史上有哪些「第一次」和「之最」

世界历史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战争?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有哪些?

古今战争次数统计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据前苏联学者统计,从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这3357年间,人类有3130年在打仗,只有227年是和平的。

据匈牙利一位教授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爆发470余起局部战争。在世界范围内,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据美联社调查报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爆发了大约300场局部战争,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

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次数

我国是战争频繁之国。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人民起义、人民革命战争频繁;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以及诸侯之间争城掠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见诸史籍,有些眉目和头尾的战争,从夏朝至明代大约有3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数百次之多。我国历史上大约发生战争4000~5000次之多,约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

两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战国数目
33
61

中立国数目
17
6

持续时间
1564天(4年3个半月)
2194天(6年)

参战国总人数
10.5亿人(占世界人口62%)
17亿人(占世界人口80%)

战争中被打死的人数
1000万人
3200万人

受伤人数
2000万人
3500万人

领土上进行过军事行动的国家
14个
40个

军事行动区域的面积
400万平方公里
2200万平方公里

动员入伍人数
7000万人
11000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统计数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卷入33国15亿人口。军事行动涉及的领土达400万平方公里,战线长度有2500~4000公里。1914年,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7.045亿,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为1.3亿人,动员完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余人,损失2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有那些?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二战
台儿庄血战 -抗日战争
长清战役 -抗美援朝
长平之战 —战国
初三历史上册有。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交战双方争相使用了各种新式武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还有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是在凡尔纳战役未结束时,与1916年7月由英法联军发动的。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军队的伤亡人数高达一百二十多万。
长平之战,赤壁之战,世界大战···
第二次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战争的有关历史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1]
19世纪末20年代初,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展,奥匈帝国也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俄国统治下的大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3]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的支持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展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协约国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3]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4]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四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5]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索姆河战役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的军队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5]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赛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6]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埃塞俄比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5]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已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帝国等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封建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望采纳O(∩_∩)O谢谢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19世纪末20年代初,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展,奥匈帝国也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俄国统治下的大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的支持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展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协约国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四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索姆河战役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的军队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5]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赛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埃塞俄比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已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经济损失3400万美元。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帝国等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封建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摘要 基本信息 简介 大战根源 战争双方 过程和阶段 战场 重大战役 其他战场 结果 引发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在加载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
基本信息
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
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结果:协约国战胜。
交战各方:同盟国,协约国
各方兵力:协约国,977.7万人,同盟国,634万人
伤亡情况:协约国总士兵阵亡:,5,497,600,同盟国总士兵阵亡:,3,382,500
主要协约国:法国 俄罗斯帝国
主要同盟国:德国 奥匈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战后世界格局: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兴起
英文名:World War 1
简称:一战
简介
正在加载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布平衡性加剧,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新的矛盾,从而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出现,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但战争也引起了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导火线:1914年6月8日,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18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
大战根源
正在加载第一次世界大战
正在加载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起因和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大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国。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即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对塞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大战从此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发动世界战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正在加载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鲁士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普鲁士起源于军事征服,17世纪以后,普鲁士对外不断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18世纪腓特烈二世改革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更加发扬广大了。19世纪中期,德意志通过普鲁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于是,带有军事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进一步赢得了德国人的信仰。
从当时的现实角度来看,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位的不相称,刺激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欲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但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世界上可瓜分的殖民地大多早被老牌的英法荷等国瓜分完毕。于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就将拓展海外市场、占领殖民地的愿望,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密切结合起来,到处侵略扩张,力图冲出欧洲,走向世界,成为战争狂人。
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火药库?
巴尔干半岛 正在加载火药库区域 巴尔干半岛位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1)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巴尔干半岛从14、15世纪起,长期处在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2)巴尔干内部矛盾。从19世纪70年代起,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巴尔干各国间的领土、种族、宗教等矛盾也随之而起。(3)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巴尔干半重要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欧洲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4)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大为激烈。巴尔干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俄国打着打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

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是什么战争

258_美军第一次信息化战争,伊拉克被吊打

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真正的第一次信息战争
伊拉克战争
二战

战争史上有很多战役,是充满了惊险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哪一场?

只要是战争,就充满危险,何况战役级别的大战。

远的不说,就来说一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上的一场大战——四平保卫战。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发出了进军东北的伟大号令,10万大军、3万名干部从陆路、海上分批次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队也没闲着,他们利用海、陆、空的优势,调兵遣将进入东北。至1946年3月下旬,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已有6个正规军,外加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达到了31万。

3月27日,兵强马壮,志得意满的国民党东北保安总司令杜聿明,公然不顾国共停战协议,向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全面进攻,东北地区战火重燃。至此在国共两党谈判期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关内小打,关外大打。

针对蒋军以沈阳为依托,向南进攻本溪,向北进攻四平的态势,东北民主联军决心与敌人针锋相对,血战到底。为此东总调集1、2、3师及7纵在四平以南阻击、迟滞蒋军新1军、71军对四平方向的正面进攻,同时命令辽东军区组织3纵、4纵、保7旅抗击本溪方向的入侵之敌。

当时民主联军虽然比国民党军早一步进入东北,但由于兵力分散,只着重占领大、中城市,没能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外加国民党委任的土匪、散兵游勇多如牛毛,破坏力极大,致使我军兵源、粮秣补充十分困难。从当时黄克诚大将给中央的电报中,我们便可看出事态的严重性。

三师及杨、梁等师,干部均感没有根据地,非肃清土匪无法解决目前困难,亦不可能生存发展,但迄今仍未划固定地区,向林总商讨,林孤掌难鸣,向东北局建议,则从不回电,对目前既不确定持久方针,又无救急办法,使情势无论上下均感惶惑,且有人提及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

毛泽东主席在接连收到黄克诚等人的电报后,了解到了东北的实际情况,从而放弃了原本制定的“一战而解决问题”的作战思想,给东北局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电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这才有了“放开大道,占领两厢”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时间紧迫,正在东北局及东北民主联军贯彻执行主席指示之时,四平与本溪保卫战同时打响。

经过十几天的阻击、迟滞作战,民主联军将防御战线放到了昌图以北,四平街以南地区,战争一时处于胶着状态。

1946年4月底,蒋介石不顾军调处的临时停战协议,又增调新6军等5个师,共集中了11个师的精锐,向四平再次发起猛攻。

为了防止国民党军进攻北满解放区,同时有利于东北的和平谈判,毛主席决定“化四平街为马德里”,在四平街打几个胜仗,以确保我军在东北的胜利果实。

为此中央、东北局电令林彪增加四平防御力量,争取在四平方向给予国民党军更大杀伤,阻止其北进的企图。于是林彪不得已从南满战场上抽调3纵、保7旅,从北满抽调359旅,打了一场“添油战”。

又经半月的激战,国民党军从三面向四平呈进攻包围态势,同时地处南满的本溪保卫战,由于3纵、保7旅的调离,致使兵力空虚,本溪失守,4纵不得不撤出战斗。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调头北上支援四平,四平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紧要关头,林彪先斩后奏,毅然决定从四平撤出,历时50多天的四平保卫战宣告结束。此战我军伤亡8000多人,蒋军伤亡6000余人。

四平保卫战,我军虽然失利,并退守松花以北。但保存了实力,为发展和巩固北满根据地赢得了时间。通过剿匪反霸,分田到户,北满根据地的青壮年踊跃参军。同年底,经过休整,补充的东北民主联军,旋即对国民党军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系列战役,歼灭蒋军4万余人,迫使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全面防御。

因此,四平保卫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经过此战,东北民主联军放弃了过去被动防御,和敌人拼消耗的战法,转入积极主动的运动战战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率先在东北战场一举扭转了不利的战局,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以后,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进入关内,支援平津战场,令华北傅作义集团闻风丧胆,从而促使了北平和平解放,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文章标题: 军事史战争史上有哪些「第一次」和「之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7807.html
文章标签:史上  之最  战争  有哪些  军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