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24 00:02: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大陆强国,基本没有向海洋扩张。中国大陆周边有无数的岛屿,如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南洋群岛等,但是,几千年下来,中国手中只有海南岛和台湾岛两个大的岛屿。在明朝时期,中国打造世界一流的舰队,但是舰队并非去海外扩张,而是去宣扬国威、大肆册封、搞朝贡外交,终明朝一代,没有为中国多占据一个岛屿。为什么中国古代不热衷于海洋扩张呢?
世界古代的国家和文明,我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农耕文明、商业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有人认为还有“渔猎文明”。实际上只有渔猎民族,并没有渔猎文明,因为渔猎阶段是没有进入新石器的民族,一旦进入了文明时代,渔猎经济就被取代了。这里文明的意思不是说有文化,而是进入了国家阶段。
农耕文明的主要位于大河流域,所以也叫做大河文明。农耕文明的经济依靠农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从农民或者农奴的劳动者获得。因此,农耕国家的扩张,就是想扩大耕地面积,得到更多的征收人口,加强国家的势力。例如,埃及的主要扩张方向是沿着尼罗河谷扩张,西亚的国家基本都是想占据广大绿洲地区。
中国是最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因此扩张的主要方向就是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其中比较适合农耕的辽东、西域、河湟谷地、河套平原也是中国主要的扩张方向。但是深入北方的大草原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丛林地区,那就无法扩张了。中国周边有很多岛屿,在古代人烟稀少,如果想占据也容易。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占据这些岛既不能增加耕地,也不能增加多少人口,所以古代王朝就不愿意向海上扩张。
凡海外夷国,如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逼近中国西北,世为边患,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朱元璋《皇明祖训》
商业文明的扩张和农耕文明就不同了,它们主要是为了占据更好的交通据点,以便得到更好的商业条件。世界最早的商业文明是腓尼基、希腊和罗马,他们的扩张方向都是地中海周边为主,例如腓尼基和希腊在地中海和黑海一带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而罗马将地中海变成了内湖。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将海上扩张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在全球建立殖民地。
罗马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战争
那么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是如何来的呢?以希腊为例子,希腊本土不适合农耕,但是工商业发达,人口比较多,本国人口压力大。为了去海外占据更好的原材料产地,商业市场以及转移本国过多的人口,于是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到处建立新的移民点。在上古时代,地中海周边许多地区还落后,占据殖民地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在近代,欧洲人又凭借船坚炮利去落后地区占据殖民地。比如葡萄牙殖民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西班牙殖民扩张是为了垄断金银。
另外一种文明就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的经济依赖于畜牧业,因此游牧民族飘忽不定,他们活动在广阔的亚欧大陆内部。游牧民族的生产十分不稳定,缺乏物质积累。因此,他们形成了一种掠夺的习性,总是喜欢去发达的地区去抢。游牧民族喜欢到处征服,不过当他们征服一个地方之后,他们如果留下来不走,他们就被当地给同化了。同时,游牧民族自己也无法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大帝国,匈奴、突厥、蒙古等最后都分崩离析。因此,他们的征服缺乏稳定性,例如蒙古几乎打遍亚欧大陆以及东南亚国家,但是最终留给自己的还是草原那一块。
那中国古代有没有走上海洋国家的机会呢?可能南宋时期,中国在逐渐向海洋文明靠近,但是本质依然是农耕的。后来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就更不在乎海上利益了。但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却有几分海洋民族的样子,他们因为明朝的海禁打压而不得不铤而走险成为“倭寇”或者“海盗”,他们失去了大陆的落脚点,只能游荡在大海和岛屿。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盗势力崛起,他们东南亚建立了一些以商业为基础的国家,例如“兰芳共和国”。不过这些国家很快就被西方殖民者消灭了。
不过,海盗也为中国的海上扩张做了贡献,例如郑芝龙占据了台湾岛,并且移民很多到这里,为台湾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西方势力的干涉,我想东南亚会慢慢出现一些商业文明国家。这些国家有许多可能是华人主导的,但是他们也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并不属于中国。
答案是:并没有向海洋扩展,但是有向陆地上往南扩展。
确切地说,古代中国并没有向海洋扩张。至于陆上向南扩张,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古代中国是一个由农耕民族建立的土地强国。它在陆地上驰骋千里,机动自如,但面对浩瀚的大海,它却显得束手无策,在海上叹气。纵观古代历史,只有宋元两代建立了强大而短暂的海上贸易,而其他朝代则始终视海为天然屏障,禁止人们外出,拒绝外国人进入。直到清末,被誉为造纸家的李鸿章才意识到,19世纪的危机源于海洋,而不是中国三千多年来没有改变的西北内陆。
事实上,从秦朝统一中国到清末,中原王朝的危机感始终来自西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因此,中原王朝始终采取北伐南拓的战略,沿着400毫米的降水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修建了一条军事防御线长城。与长城遥相呼应的是著名的幽云十六州。只有唐、元、清三代将疆域扩展到幽云十六国之外。这是这三个朝代之所以自信地把长城放在架子上,任由风雨摧残的主要原因。由于游牧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其他中原王朝大多没有向北方施展技艺的空间,所以都集中在南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立即出兵50万,开始了南征北伐百越(闽越、禹越、瓯越、南岳、匈奴八个部落)的宏伟事业。然而,英勇的秦军虽然可以横扫六国,但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萦绕在越国人的心头,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受粮食和饲料供应的限制,秦始皇第一次远征失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挖灵渠,连接湘江和珠江水系。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被运往战争前线。后来,秦军对越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在公元前214年征服了越族。秦朝设桂林、湘、南海三县,流放俘虏50万人,与越人同住。
西汉建立后,刘邦为了稳定南方,先后立武瑞为长沙王,吴朱为闽粤王。吴锐长期在江南当官。他管理得很好,赢得了民众的支持。继越王勾践之后,吴茱萸在福建和越南都有很强的号召力。刘邦“一石三鸟”的举动,不仅稳定了南方的疆域,而且为解决诸侯、诸侯的问题赢得了时间。可以说,刘邦是远见卓识的。此后,南方大部分地区表面上符合汉代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他们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汉武帝元定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宰相吕甲杀了南越王赵星,南岳太后姓赵星。武帝出兵摧毁南越,建立了丹儿(今海南儋州)、竹崖(今广东琼山)、南海(今广东广州)、苍梧(今广西梧州)、玉林(广西桂平)、合浦(今广东合浦)、胶济三县,位于越南中北部。此时,汉朝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今天的北越,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南宋孝宗时期,胶州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明朝时,胶州不再是中国的领土。
南越死后不久,汉武帝出兵平定东岳,在该地区设郡县,并按当地习俗管理该地区的人民。此时,西南少数民族全部并入西汉版图,但中原王朝尚未对这一地区进行全面开发。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中原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因此,它给中国南方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甚至为隋朝、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时期,采取“关中本位”的路线,经济中心仍放在中国北方。但随着杨广取代太子,说明经济中心逐渐向南倾斜,甚至有取代关中本位的意图。其实,后来隋炀帝的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唐朝建立后,它纠正了隋炀帝的政治思想,仍然奉行关中本位路线。然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江南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已不可替代,生命力不竭。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向南扩张?
然而,长江以南并不等于西南。与江南丰富的鱼米之乡相比,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限制,西南地区始终保持着“野地”的态势。这一切并没有影响他是中国领土的事实。因此,并不是说古代中国没有向南扩张,而是没有进一步向南或向海洋发展。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