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18 12:06: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高句丽认南朝为正统,和北朝的关系一向不是很好。隋朝时候主动进攻中国,还勾结突厥,唐朝时候也采取敌对态度。因此国际关系就很差。
高句丽趁中国大乱的时候占领了辽东。中国再次统一之后当然需要收复固有领土。
隋唐时代中国军力鼎盛,用兵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鄙人浅见,杨广不是疯了,具体原因如下:
1,辽东强国、高句丽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强国。他自西汉末年起,就逐渐崛起,成为强国,尤其是到了中国南北朝,该国逐渐强盛,成为“狠角色”。所以经历三百余年,分裂的古中国,一旦统一,就必须要着手解决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毕竟辽东物产富饶,而且地理上更加接近今日的河、内蒙、东三省。
所以这样的地理位置,就给了千年后,满清骑兵攻入山海关,直面中原的机会;给了八旗进入内蒙,直取关中的机缘。给了中国北部沿海,直面日军战舰的可能。故此,此时占据逐渐占据了,辽东和朝鲜半岛大部的高句丽,就是隋帝国的现实威胁。
2、现实威胁,怕联合
其次,隋朝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将在内外蒙的宿敌,突厥,成功地”驯服“。让在东三省的契丹、室韦 等等战力强悍的部族,纷纷宾服。所以这时,天高皇帝远的高句丽,就是改变隋朝,边疆势力分裂状态下的重要权重。
所以,一旦隋朝的对于边疆控制力的减弱,各个边疆势力和高句丽的联合,来自海上日本,百济和高句丽的联合,将会变得异常危险。
3、好大喜功,百年计
再次,隋炀帝是一代雄主,只是将国家视作私财,好大喜功,故此除了国家百年的战略考虑外。与私,高句丽也成为隋炀帝,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事业”。因为他如果完成隋文帝都没拿下的高句丽,那就意味自己更是一代,四海宾服的帝国皇帝了。
隋唐四位皇帝,连续征战高句丽,直至其消亡。其中,尤其以隋炀帝三次讨伐被后人评述最多,认为其“毫无必要”劳民伤财且亡了国。而这四位皇帝无论韬略还是才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是出类拔萃者,那为何苦苦执着于这么一个边陲“小国”非得铲除不可?
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很快完成了中央集权和扩张,之后,终止了与曹魏的盟约,都城毁于曹魏的反击。不过,很快复兴,大约在公元404年左右,其疆域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就以李世民的那句“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来剖析一下。
首先,从它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来分析。
此地可攻可守,极盛时军队有60万人,曾趁中原内乱逐一占领了汉四郡,并不断蚕食东北及辽东等地。更有甚者,其常常联合中原王朝周边的扶余、突厥等以形成牵制之势。
比如:在隋朝一统北方后,高句丽就联手陈朝及北方突厥攻击隋朝。可见,这么一个“不安定”因素,就等于是家门口的一个暗雷,注定会被消灭。
其次,它的野心也让人“坐立不安”。
后人有分析,该国因多次违背自己的“朝贡”承诺,甚至还多次挑衅隋朝,结果终于遭到了隋朝的出兵打击。其实,国家之间的“虚虚实实”,只要能保证明面上不难看,基本就会无事。但是,从两国能够爆发战事中就可看出,这个国家的“战略”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其实力弱时它用“结盟”或“臣服”来保全自己,一旦有反击机会它绝不会放弃。分析高句丽几百年的历史,随处可见这样的事例。所以,任何一个有洞察力的皇帝都不会任由这种国家“强大”。大家相安无事倒好,可一旦暴露出“侵略”意图势必会坚决给予反击。
再者,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终究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威胁”。
隋唐期间多次出征,隋朝就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隋文帝期间,高句丽对辽西发动进攻被击退,第二年,隋朝发兵,只是雨季加上海上大风,还没开战人员就损耗大半。于是,不得不折返,此举还被高句丽嘲笑了一番。
之后,到了隋炀帝时期,杨广第一征,国内耗费巨大,战事也以惨败告终。第二征,由于杨玄感造反,最终不得已撤兵。第三征时,隋朝国内已经大乱,高句丽国内也不太平,其王“诈降”,杨广相信了他的“骗局”班师回朝,结果,隋朝亡,高句丽还在。
隋朝的“前车之鉴”,给了李世民“警示”在前,再加上,新罗“控诉”它断了其与唐朝通路,又拒绝唐朝的“停战”要求,这更是给了唐朝发兵的借口。
贞观十八年(644)开始,唐朝正式开启了征服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李世民亲征,随后由于天气转冷,粮草不足班师,战绩却远胜于损失,消耗了高句丽的大量兵力。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且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可见,高句丽损失惨重。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到668年九月,高句丽被平定。贵族、多数富户和十万百姓迁入中原,部分留在辽东,其余并入突厥、新罗。200年后,朝鲜半岛出现“王氏高丽”,但此“高丽”非彼“高句丽”。
前文是站在隋唐的立场上来看待高句丽,若是立足于高句丽自身分析,它又有哪些致命的错误?
首先,错将“诚信”当儿戏。
自汉以来,儒家就成了治国之本。高句丽曾被曹操教训过一次,但依旧看轻中原王朝的“规矩”。尤其是隋朝的几次失败,更让其认为中原军队不过如此。如此喜欢“背信弃义”的国家,军事实力又不弱,怎不会让他人“警觉”?说句不好听的话,高句丽是自找的。
其次,破坏了中原王朝安定团结的局面。
当初,周边的小国不少,大家奉行“各自为安”,倒也太平。如果,不是主动亮出自己的“爪牙”,有谁会整天惦记着这么一个“角上小国”?没有人会不介意自己的“东西”被人抢了,还是“明抢”。当然,隋朝的讨伐失败,无疑助长了其嚣张气焰。所以,到了唐朝时期,如果不及时遏制,一定会蔓延。
战争,其实都是为“利”。对于高句丽,是为了其王朝的扩张和疆域的扩大。而对于隋唐,则是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固和大局的安定。看似出发点“不同”,可是,交集的问题却是一样的——争霸中原。只是,高句丽后来遇上了唐朝。
那么,为何现在有不少韩国人非得将自己看成是高句丽的后人?
不谈民族不同,就是在历史上,真正的韩国祖先新罗和百济没少受高句丽人的欺负。想来,应该是大家都希望有个厉害的老祖宗吧。
其实,历朝历代的战争,不管是民族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利益所趋。除此,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若没有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那国家的统治可想而知;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放任自己的边境被侵略不管,那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正如唐太宗所说:“不遗后世忧也。”若高句丽不灭,也许忧虑的不仅是唐朝后世,而是整个华夏的后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