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刘邦为什么古代评价高于秦始皇汉武帝

时间: 2021-10-16 09:06: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刘邦为什么古代评价高于秦始皇汉武帝

历史评价 秦始皇与汉武帝

1.从政治、军事、 思想、 经济、对外关系分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共同点和不同点rnrn2.商鞅变法、管仲改革的性质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

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

至于其他经常性的项目,如修长城、戍边、从军(包括护卫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发,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担的,而据专家研究,汉朝的日常徭役与秦朝并没有什么差别(如见黄今言著《秦汉赋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额外征调的人力是100万,按正常制度征发的不计。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万,根据我在《中国人口史》研究的结论,秦朝人口最多不少于四千万,所以征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应低得多,只占2.5%左右。

退一步说,即使秦始皇征发的人力高达总人口的15%,也还不至于产生太严重的后果。因为在当时,十几岁的孩子就能从事农业生产,超过六十岁的男子照样在服役或劳动,在平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这样年纪的人本来就不多。到西汉惠帝时还征发妇女参加长安城墙的修建,可见必要时妇女也能征发,而且当时的妇女一般都从事生产劳动。西汉初的晁错就有这样的说法:“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见秦朝与西汉时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发15%的人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说来,难道秦始皇征发的徭役不重吗?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两个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强制性移民,一是为了维持这类强制移民和额外征发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实际上秦始皇征发的劳动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发性的移民不可能获得官府的资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济,他们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备,或者在定居后立即自己生产维持生存的粮食。但强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们在迁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产用粮必须由官府解决,一部分强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产粮食,或者这些移民不会自己生产粮食。

同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进行的强制性迁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至咸阳,以每户五口计,应有六十万人。三十五年,又将咸阳居民中的三万户迁至丽邑(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五万户迁至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不过这八万户中的大部分应该属于此前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迁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驱逐匈奴后,在从榆中及黄河以东,直到阴山一带,新设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个县,强制迁入的人被安置在这些新县。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迁去了三万户,给每户的户主拜爵一级的奖励。以每县五百至一千户的规模计算,第一批移民应有十至十五万。第二批移民应有十二至十五万,合计估计为三十万。

第三,强制迁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国移民史》中估计为十至十五万。

第四,二十八年迁往琅邪台的有三万户,此外还有迁往巴蜀、越地等。

由于迁移对象和迁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须依靠官方供应粮食,而另一部分则能够就地供应或自己生产。第一项迁入咸阳的十二万户“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从事生产,咸阳地区也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粮食或土地。第二项迁入北方边疆北河和榆中的约三十万人,也不可能马上做到粮食自给,特别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产,都必须由官府从外地输入粮食。而迁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产粮食,不会增加官府的供应和运输负担。

同样,被额外征发的100万人并不是从事农业或其他生产,而是修宫殿,建陵墓,筑长城,守边防。他们服役的地点是咸阳一带和北部边疆,当地无法供应他们的食粮,必须由外地输入。所以在这些年间,秦朝政府要为在咸阳地区的六十万移民、七十万刑徒和北部边疆的三十万将士供应粮食,在三十四年开始的若干年间还得为北部边疆的三十万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粮食。

秦朝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大致即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只有关东才有富余的粮食可供输出。其他地区不是没有富余粮食,就是限于交通条件,输出相当困难。但从关东向关中的咸阳和北方边疆运送粮食大多只能通过陆路,无论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运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粮食。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曾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见《汉书·主父偃传》)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半岛中东北部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2%。即使考虑到从关东其他地区输出的距离较短,估计实际输送量也只有1-2%。

这样的结果是否有夸大呢?我们可以找到其他例证。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见《梦溪笔谈》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二天,有效率为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六十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九百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采取接力的办法,由更多的劳力分段运输,那么以上的估计是最低限度。即使考虑到关中离粮食产区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应标准很低,要供应在咸阳地区的一百三十万人,也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所以秦始皇时征发的劳力绝不是人口的15%。以4000万人口计,额外征发与专门运送粮食的人一度高达二千万左右,即总人口的50%。正因为如此,为了维持日常农业生产,连老弱和未成年男子与妇女都必须动员了。秦朝之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那是由于:此前多少有些粮食积蓄;咸阳的一百三十万人与北部边疆六十万并非足额,并不断有人逃亡;最高供应量只维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陆续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对人口的征集已经达到极限。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恶果,但人民蒙受的损失更大,在秦汉之际,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汉武帝时还没有恢复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无独有偶,常常被后人与秦始皇并称的汉武帝,又重演了竭尽民力的暴行。汉朝当时的总人口还不足四千万,但汉武帝征发徭役的程度并不低于秦始皇,强制性的移民则规模更大,《史记》、《汉书》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调数万人修筑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又征发数万士兵修建通向雁门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调动数万士兵开凿漕渠,历时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发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并修复蒙恬所筑的障塞。募集十万人迁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卫青率十余万骑兵两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发数万人开凿朔方渠,经过二三期还完不了工。霍去病两次率数万骑兵征匈奴。李广、张骞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击。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动二万辆车迎接。

元狩三年,迁移关东贫民七十余万口于西北地区(今内蒙古、陕北、甘肃、宁夏等地)。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征匈奴,用于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步兵有数十万。

关于这些大工程、大规模出征和强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响,《史记·平准书》有具体的叙述:

那时候,汉朝开辟通向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干活的有几万人,他们吃的粮食都是从千里外运来,比率是每十钟才能运到一石,用钱在少数民族地区收购征集,花了几年时间路还没有修通。……整个巴蜀地区的租赋都不够抵销这笔开支。……在东方的行动远达沧海郡(今朝鲜半岛中部),人力的耗费与在西南夷地区差不多。又出动十余余人修筑朔方城,运输粮食的路线非常遥远,整个太行山以东地区都受到影响,花了数十亿钱,国库更加空虚。

第二年,大将军率领六位将军又出征匈奴,获得匈奴人的头一万千五颗,有功将士接受赏赐的黄金有二十余万斤,被俘的数万匈奴人都得到丰厚的赏赐,衣食都由官府供给,而汉朝的军人和马匹死了十余万,损失的武器、物资和运输费用还没有计算。于是大司农报告国库中没有存钱,赋税已经用尽,还不够给战士发饷。

那年秋天,匈奴的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来投降,于是汉朝出动二万辆车迎接他们。到达后,接受赏赐,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费有百余亿。

接着将贫民迁至关以西,又充实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区,有七十余万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应,还贷给他们生产资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区进行督导,路上出差的官员和车辆不断。花的钱以亿计,不计其数,于是国库完全用空。

汉武帝征发及迁移民众最多时超过一百万,远达河西走廊和河套,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这几年间他们完全是依靠政府供应粮食和生产资料的。即使以长安为起运点,到目的地的距离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库充足,仅运送这些粮食至少得出动一千五百万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发,汉武帝对人口的征集并不亚于秦始皇,也达到了总人口的50%。之所以汉朝的经济没有完全崩溃,是因为朝廷毕竟还有多年的积蓄,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不长,迁往西北的近百万移民在几年内陆续转化为定居农民,并逐渐做到了粮食自给。但汉武帝如此大规模的征发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此后的汉朝君臣都认为在他统治期间“户口减半”。据我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中研究,汉帝期间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四百万,实际损失人口达一千五百余万。

本文不想全面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但希望提醒某些人,在赞扬他们开拓疆土,征服其他民族,兴建巨大工程的“丰功伟绩”时,要了解他们利用专制手段征发人力的极端程度,不要忘记他们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再来一篇
***********************************************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有亡秦之失,无亡秦之祸。
先评汉武帝: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说汉武帝是“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为《创造历史的汉武帝》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人物的决定,可以“终乎在诸项可能之中抉择了演变的方向”。他说,“方向一旦定了,历史不能再回头,后人遂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再作下一步的抉择。”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如同秦汉史研究大家劳干所说,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
1、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汉武帝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
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3、削藩事业不通过战争形式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用严酷手段肃清其宾客党羽,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压抑诸侯王属下官吏的地位。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4、察举制的确立,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特别是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的传统,劳干因此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5、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6、统一货币,官营盐铁,推行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等,作为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以币制的确定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五铢钱法,轻重适中,自后以迄清末,铸钱莫能出于五铢标准之外。”
7、轮台诏的颁布,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亮点。汉武帝晚年,曾经指使酷吏清查“巫蛊”,导致数万人冤死的空前大狱,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处理“巫蛊”一案的官员在宫中“掘蛊”,利用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冲犯皇后和太子。刘据无以自明,举兵反抗。汉武帝亲自指挥镇压,双方在长安城中大战五日,死者数万。刘据失败后出城逃亡,因追捕而自杀。事变之后,“巫蛊”冤情逐渐显现于世,汉武帝内心有所悔悟。他命令一一处置迫害太子事中立功受封者,在刘据去世的地方筑作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哀念。汉武帝又认真反思刘据政治主张的利弊得失,利用汉王朝西域远征军战事失利的时机,开始了基本政策的转变。他公开承认:“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又向臣民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统统予以罢除!他在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诏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将西域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首要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和平生产方面来。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表明“思富养民”的决心。后来的“昭宣中兴”,因此奠定了基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写道,汉武帝有种种过失,“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而,“秦以之亡,汉以之兴”,是因为汉武帝能够“晚而改过”,及时扭转了局势,“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我们在认识汉武帝的业绩时,首先应当明确,对于其成功的肯定,不能忽略专制政治的背景。对于这种成功的历史分析应当是具体的,如果一味堆砌“伟人和天才”,“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这样的颂词,不仅无益于准确地说明历史真实,也不免回复帝制社会臣民奴性心理之嫌。汉武帝虽然史称“雄才大略”,但善政的背面多有祸民的事实。而神仙迷信和长生追求,也留下千古笑柄。清末民初的民主志士易白沙曾经著《帝王春秋》,“举吾国数千年残贼百姓之元凶大恶,表而出之,探其病源”,所列诸种罪恶中,“弱民”、“虚伪”、“奢靡”、“愚暗”、“严刑”、“奖奸”等,汉武帝均不能免。有的人说,回顾汉武帝的功业,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应当明了,现今应当振奋的是鲁迅曾经热情称颂的当时那种“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的精神,借用西汉人的表述习惯,即表现出“奋疾”、“驰骛”、“奔扬”风格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而必须与民族沙文意识和军事霸权主义划清界限。和汉武帝的功业有关,西汉人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的国家意识,但是汉武帝本人的民族情结,其实却并不狭隘。比如金日磾的信用,就是明显的例子。劳干写道,“旧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自武帝托孤于休屠王子,天下向风,共钦华化,而金氏亦历世为汉忠臣,虽改朝而不变。”这样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深思。

再看看秦始皇:
①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③秦始皇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
④秦始皇修筑长城、出击匈奴,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⑤秦首倡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对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秦始皇的专制统治为后世专制主义的推行提供了一份蓝本。
⑦秦始皇滥施刑罚,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是暴君的典型。
⑧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我觉得:
1. 在秦始皇试图用“焚书坑儒”实行思想统一惨遭失败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彻底树立了儒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事实上造就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了刘家天下,西汉完了又东汉,儒生们也是心甘情愿!这点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一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点却造成了两个王朝文化政策上的不同命运。
2.俗话说的好“打下江山容易,巩固江山就难啊。”秦始皇打下汉人的江山,汉武帝来巩固,而且巩固地很好,这点汉武帝还是比秦始皇强。
总之,各有千秋,都很了不起!
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刘邦当皇帝,也就没有汉武大帝。

为什么从来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而说汉武帝是千古一帝?

刘邦的功绩主要是树立了汉朝,但当时汉朝刚打完多年战争,国力还比拟弱,汉高祖连找几匹白马拉车都找不齐。而且在跟匈奴打战时,被匈奴围困,依托陈平的计策才逃脱,后来还被迫停止和亲,所以最初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

而到了汉武帝这一代,经过几十年的开展,国度的国力曾经很强大。但匈奴经常进犯边境,而且边境间隔长安很近匈奴一天就能够抵达,虽然如此,但老婆吃我那“棒棒糖”很不乐意,因为她就只享用了三份”钟,违心b ct还有1201她乖巧的吃了一夜,所以汉武帝改动国策,决议对匈奴主动出击,将边境线向北方拓展,以接触匈奴对边境和首都的要挟。

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停止了屡次大范围的作战,最终招致匈奴丧失大量领土,当时匈奴有歌曲说的“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意义是丧失了祁连山,使匈奴的家畜没有了肥美的水草生长,失去了焉支山(盛产胭脂),招致女性连胭脂都没的用了。其后,匈奴被迫团结成两个局部,逃往漠北,整个国力开端衰落,对汉朝不再有太多要挟。

直到三国时期,内战不时,北方的匈奴都无法对中原构成什么要挟。

总体来说,刘邦建国,打下了整个统一的基业,而刘彻(汉武帝)击败匈奴,开疆拓土,解除了北方的要挟,为国度随后几百年的平安打下了基石。相对来说,汉武帝对外的影响力更大,所以更多说他是千古一帝,而不是说刘邦。

因为在许多影视剧和许多文艺作品当中,把刘邦塑造成了一个奸佞小人。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相比,差的不只是一星半点。当然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主要是和项羽自身刚愎自用密不可分的。

直至汉代最著名的领袖,肯定要说到汉武帝。汉武帝的名字叫刘彻,总共当了54年皇上,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明君之一,而且汉武帝的功绩,真的可以说是名传千古。当然历史上把汉武帝也叫做千古一帝,可见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历史上最著名的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史记》,正是在汉武帝的时代所完成的宏伟巨著。如果没有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可能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就会石沉大海。

害我这对于后世的封建王朝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独尊儒术,让儒家学术思想可以统治封建社会几千年,可以说汉武帝居功至伟。

汉武帝时代最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开创的先驱,当然在中西方贸易和经济交流上面,汉武帝作出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因为汉武帝对汉朝的贡献才是最大的。

刘邦是汉高祖,他是汉朝的创始人,但是他也仅仅是建立了汉朝,对汉朝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贡献,而且他在建立汉朝没多久之后,就去世了,所以,他对于汉朝的发展来说,真的不大,甚至他还没他的老婆吕雉对汉朝的贡献大。

再看汉武帝,他对汉朝所做的贡献就不是刘邦可以比的了。

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几个非常有名气的大将军,例如卫青,霍去病等等,这些将军在抵御匈奴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捍卫了汉朝的领土。

而且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在汉朝发展到了顶峰,汉武帝的仁治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就算是汉武帝在老年时期非常的昏庸,也不能抹杀他在年轻时对大汉朝所做的贡献,他的贡献直接让汉朝发展到了顶峰。

首先,没人说刘邦是千古一帝是错的,认为刘邦是千古一帝的大有人在,而且不在少数。

其次,这里涉及到一个争论性的话题,那就是先苦后甜好,还是先甜后苦好,虽然很多人嘴上说着最喜欢苦尽甘来留有余甘,但是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他们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先来聊聊汉武帝的先甜后苦,其实可能有人会说,汉武帝怎么会是先甜后苦呢?别人小时候多不容易,没什么地位,费尽千辛万苦才当上了太子,好不容易登基为帝,却还要受到窦太后的牵制。

摆脱了窦太后的牵制之后又受到了匈奴人的威胁,偏偏还拿匈奴人没什么办法,励精图治猥琐发育,好不容易才击败了匈奴人,明明就是苦尽甘来,为何说它是先甜后苦?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这个确实没毛病,汉武帝确实是不容易,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跟他祖宗刘邦受过的苦难相比,他经历过的那些所谓的“苦难”,真的不值一提。

自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草莽出身的开国皇帝也就二人,刘邦和朱元璋。何为草莽?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丛生的杂草”“偏僻的乡间”,通常被形容为“下贱的人”“平庸的人”或者说“没有依靠的人”。

一个出身被称之为草莽的人,能够开创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的庞然大国,这一点,足以见其不凡和艰辛。

我常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这句话的逻辑性,我不予评价。但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真的一点没毛病都没有。

刘邦出生草莽,自小混迹市井,没过几天好日子,没有家族的依靠,也没有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这是他的缺失,但是同时也是他的得到。没有家族依靠,万事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学会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办法一个人就能解决,所以他学会了借势,所以他懂得团队的重要性。

市井小民,最爱争利,心思最是复杂,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自己谋取利益,在这种坏境下成长的刘邦,失去了浩然正气,光明正大,却又得到了市井贤者的智慧,这使他在多次征战中,虽然很多时候,他没有获得战争的胜利,但是但从利益这方面,他获得了成功。

但是有得必有失,利益上的获得,必然造成了道德和名声上的缺失,所以刘邦虽然在功利场上硕果累累,甚至王霸天下,但是在他的道理和做事的风格,总是被人诟病,甚至不齿。

但是刘邦真的就这样不堪吗?如果他真的这样不堪,为何还能获得天下百姓的支持,皇霸天下?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的天下,或者是以绝对的武力御统天下,刘邦的屡战屡败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他能够屡战屡败的原因我们想过吗?无他,民心所向尔。

人都是现实的,谁对他们好,他们就支持谁,刘邦对他们好,他们支持了刘邦一辈子,他们不在乎刘邦的一些细微瑕疵,我们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沛公”,所以“沛公”才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但是口舌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一个别说传媒,就连通讯都不甚发达的年代,信息的传播和存留玩玩掌握在“读书人”手里。但尴尬的是,刘邦和读书人之间的关系.....

时间匆匆流逝,受到沛公恩惠的人,乃至于沛公的后人,都在岁月长河中变成了一捧尘土。已经没人为沛公说话了,只有一群非利益所得者对“与他们无关的历史”做出了他们的评价,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人们总是会感慨英雄迟暮枭雄末路,并且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同情和惋惜,比如前几天大火的佛系毒枭刘招华,但他们却未曾想过,与这位“枭雄”或者是“英雄”息息相关的人,是否喜欢他,他是否值得同情和惋惜?

大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俱往矣,有些事情不是变成了往事,而是变成了尘埃,微乎其微,难辨真假,但是金子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虽然刘邦饱为人所诟病,但是懂他的,理解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称他为千古一帝,对他大肆赞叹的人不在少数,不信自己去百度百度,不要被不知所谓的东西遮蔽了双眼,失去了理智公正的认知。

最后再简单的聊聊正题,汉武帝和刘邦的区别,汉武帝受的苦没有刘邦多,他立下的功绩不好和刘邦比较,但是总体上来说,不比刘邦差多少,相差甚微。但是,老实说,他犯下的错误要比刘邦多很多。

刘邦这个人,是嘴嗨型的,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很清醒,基本上没犯过什么大错,很少做劳民伤财的事情。但是反观汉武帝刘彻,前半生功名赫赫,天纵神武,王霸天下,但是后半生,emmm.....

从我个人的观点上来说,我认为刘邦被刘彻更加优秀,更加配的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但是如果要为刘彻是“千古一帝”,而刘邦不是,这个观点找一个原因。我只能理解为“人们总是喜欢先甜后苦,而厌倦先苦后甜”,总是会原谅出生高贵的人犯下的错误,而厌倦出身低微却身居高位之人,细节上的一些失仪之处。

始皇帝的贡献在于继承并拓展了秦自商鞅以来的郡县制,并设三公九卿,为后世帝王统治中国创立了一个统治模版,串联万里长城创设北境防线以抵御草原民族。这三点,换作其他人未必有此眼光,未必会做,未必敢做,称他是夏商周千年以降的千古一帝可算实至名归。至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我倒觉得没什么了,任何一个统一了中国的皇帝为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基础都会做这个。
然后说刘邦,他统一了中国,没他也会有别人统一,比如项羽。汉承秦制,算他有眼光,仅此而已。以秦制统治中国只能再次说明秦始皇的伟大。除此之外,刘邦再无建树。称他千古一帝,名不副实。
再说汉武帝,坐拥先祖近百年积累,承受百年屈辱,任何一个有点雄心的皇帝都会北击匈奴,刘邦没有成功,那是大乱之后国力不足所致,到汉武帝时国力已不是问题,他只是做了一个雄主应该做且能做到的事。除此而外,他做的就只有开疆拓土,将中国版图从刘邦时代拓展到秦始皇时代,再继而扩张到朝鲜半岛以及西域,环顾中国历史这样做的皇帝不少,这是任何一个雄主都会有的本性,以此入选千古一帝过于勉强。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功是过,尚且难说,更难作为千古一帝之资本。总之,汉武帝,雄才大略之雄主当之无愧,千古一帝实在勉强。

反倒是隋代的两位我倒觉得或可一称。科举,三省六部,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前两者亦为后世效仿之统治制度,后者亦造福后世,只是,这三件事若是一人完成当之无愧千古一帝,两人完成就次点了,更何况隋炀帝还亡国丧家了……

评价秦始皇 汉武帝.

别罗嗦!!!!!!!也不要答得太少!!!!!!!!要全面!!!!!!!!!!!!!!!!!!!!!!!!!!!!!!!!!12号我期末考试!!务必答快一点!!!!!!!!!!!!!!!!!!!!!!!!!!!!
楼主最好补充一下对每个人物的评价大概需要多少个字。我先回答一下吧,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1、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钱同币”的大一统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9][10]。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谤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暴君”。

正面评价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于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于西方

负面评价

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启了中国两千馀年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识分子阶层)。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2、汉武帝

评价
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感情复杂。一方面他被公认为打击了匈奴并大大扩张了中国版图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中国疆土扩大了两倍,大部分他新纳入版图的领土都成为中国固有疆域的永久组成部分。他缔造的帝国超过了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领先于整个世界,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他更大的成就是促进了儒学,儒学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直到1911年君主制被推翻。

另一方面,许多历史批评家指责他的奢侈、迷信和他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政治负担。他经常被人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世人将之合称为“秦皇汉武”。他的确和秦始皇一样,他用严厉的刑罚系统统治整个国家,却又是一个富传奇性色彩的人物。
秦始皇功不可没,功绝对大于过。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只是因为对处罚人来说是残暴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历史往往这样,因为激烈的开拓,所以会留下后患,因为激烈的改革,所以出现利益得失,所以有大量的反对者。如果没有秦皇统一的阵痛,那么后来割据纷争,不得安宁,死伤人会有多少呢?
汉武帝是卓越贡献的 皇帝。汉武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秦始皇:第一位真正统一中国的皇帝。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汉武帝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 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属西南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秦始皇施行残暴统治,大量征发劳役,大建宫室园林和陵墓,坑杀儒生,烧毁书籍。秦始皇的统治是历史上少见的残暴统治,因此它很快又被人民起来推翻,成为短命王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始皇时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秦代修建的万里长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汉武帝 1.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2.颁布推恩令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加强监察制
5.派卫青 霍去病攻打匈奴
雄才大略 有文治武功的伟大君主

我刚考完式 也是考了这个 你是初二的吗?
1、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钱同币”的大一统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9][10]。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谤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暴君”。

正面评价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于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于西方

负面评价

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启了中国两千馀年的君主集权统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识分子阶层)。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2、汉武帝

评价
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感情复杂。一方面他被公认为打击了匈奴并大大扩张了中国版图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中国疆土扩大了两倍,大部分他新纳入版图的领土都成为中国固有疆域的永久组成部分。他缔造的帝国超过了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领先于整个世界,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他更大的成就是促进了儒学,儒学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直到1911年君主制被推翻。

另一方面,许多历史批评家指责他的奢侈、迷信和他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政治负担。他经常被人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世人将之合称为“秦皇汉武”。他的确和秦始皇一样,他用严厉的刑罚系统统治整个国家,却又是一个富传奇性色彩的人物。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怎样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谢拉^_^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刘彻(前156—前87),西汉皇帝,史称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刘彻是汉景帝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 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 ... 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借口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夺爵106人。
晕,对汉武帝的称赞太过了昂。简直受不了。
秦始皇为人残暴,而汉武帝却十分英明。
他们做的事都是空前绝后的但始皇所作所为总爱受人们懈垢,如焚书坑儒、劳民伤财的修建万里长城,但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设立均郡县制等却不容泯灭。武帝之事最主要的是击败匈奴、西通西域,大体上是民族光荣之所在,但穷兵黩武之时也耗费了国家财力。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都是要有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分工合作的。
秦始皇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人物,他摧枯拉朽,吞灭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后,他废分封,立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南平岭南,创建了帝国的大一统,被称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焚烧书籍,坑杀儒士,为秦朝的灭亡种下了祸根.
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人.三次曾派大将出击匈奴,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章标题: 刘邦为什么古代评价高于秦始皇汉武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6000.html
文章标签:汉武帝  刘邦  高于  古代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