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今朝抹黑前朝是正常的嘛(民国先忽略不计),我们现在有没有在抹黑清朝

时间: 2021-09-24 22:04: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今朝抹黑前朝是正常的嘛(民国先忽略不计),我们现在有没有在抹黑清朝

我是1911年出生的,清朝是1912年灭亡的,我算是清朝人吗?为什么?

你是.1911年出生的,清朝是.1912年灭亡的。你不算清朝人,只能算清末出生。因为,你的整个人生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
你是正儿八经的民国时期生人,跟清朝没任何关系。
因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宣布清朝灭亡,成立了中华民国。1911年也叫民国元年。
在你出生的那一年算,1912年清朝灭亡,你就是新中国的人,所以你是中国人,别再想着你是不是清朝人,你记住你是中国人就好了。
是清朝人,但是现在清朝灭亡了,所以你现在是中国人
公元1912年2月12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创立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算上入关之前是297年)。
朕的大清都亡了,还有清朝人吗?

有没有抹黑清朝的影视作品?

就是那种站在汉人的角度把清朝丑化成恶魔的,电视剧或电影都行,不过最好是清朝早中期的,尽量别是清末或近代的。
美化倒不少,康熙王朝的电视剧不就是吗?还要他再活五百年。比如象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多铎部开始屠杀扬州百姓,十日不封刀;江阴也是,终于满清一朝,江阴人拒绝参加满清科举考试,现在电视剧里会拍吗?
有的,香港当年没少拍,受影响大陆也有。
比如火烧红莲寺,新方世玉之类的。
6,70年代,港片就没有美化清朝一说
历史上的鳌拜是个忠臣,尽心辅佐康熙,为康乾盛世立功。且大力提拨汉臣,缓和民族矛盾。《鹿鼎记》,《康熙王朝》剧中的鳌拜是个被抹黑的奸臣,打压汉官,贪婪不法,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抹黑清朝的剧一般都是以清末为舞台为主吧一般来说以清朝早期为舞台的剧都是美化清朝为主的反而是清末新政总是被丑化
没有,现在辫子戏大行其道,某些杂碎打着民族团结的旗帜大肆推行逆向民族主义,现在有个词叫皇汉,有些人拼命地给他们泼脏水,试图用个别低素质的皇汉来抹黑整个皇汉群体,却完全无视皇汉的本质及出现的原因,皇汉的本质是什么?是汉民族的自豪感以及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根,为什么皇汉出现?因为有太多某教某族的杂碎以及汉奸逆向民族主义奇葩不禁想骑在汉族头上,还妄想断了汉民族文化的荣耀感和汉族文化的根!我和个别低素质的皇汉怼过,可我和他们怼地再狠,碰上皇汉和某教某族开撕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站在皇汉一边,因为我始终知道我是个汉人,我不想百年后自己的后代低人一等。

清朝为了抹黑明朝,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朝自1644年崇祯帝自缢灭亡后,到今天已经有370多年历史了。

但是《明史》中的不实记载实在不少,我们简单地寻找了以下10个事例。

第1件事,疯狂诋毁明太祖朱元璋相貌。

怎么说呢,清朝说朱元璋长着一张鞋拔子非人类的脸,这个直观的印象就来自于他的画像。而且这些流传甚广的画像中太祖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清代服饰特点,就是清朝画家画的。

既然如此,你说清朝画家没见过朱元璋,又是怎么画成这样的呢?画家们说我们是根据史书上记载的来画,而这些书很多都是由一些无耻文人为了向清朝献媚瞎编的,不足信。

第2件事,疯狂诋毁朱元璋杀功臣,而对朱元璋杀贪官污吏却绝口不提。

朱元璋得天下以后,确实杀了很多功臣,但是有没有杀贪官污吏呢?答案是有的。

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所以他从小就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杀尽天下的贪官污吏。

当了皇上的朱元璋并没有失信于自己,洪武二年,果然在全国上上下下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反贪污”运动,矛头直接指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

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一律处死,决不宽待。”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朱元璋为了杀贪官污吏,还搞了很多酷刑,比如剥皮抽筋等等。

第3件事,编曲《凤阳花鼓》来诋毁明朝。

《凤阳花鼓》开篇是这么一句话“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稻有九年荒”,如果这句歌词是明朝编的话百姓敢唱吗?不敢唱的话是如何流传了那么多年呢?

更何况朱元璋还是有建设家乡的愿望的,他就是凤阳人,所以当时迁移了很多富户去凤阳城来提升家乡的GDP,凤阳老百姓是非常欢迎他的。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稻有九年荒”这句话是起源于清朝初年,还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街头巷尾相互传唱,用意非常明显。

第4件事,说郑和七下西洋是去找建文帝朱允炆。

清朝说郑和七下西洋是去找建文帝朱允炆确保朱棣江山稳固,也是清朝的恶意诋毁。明朝初期,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来朝拜明朝皇帝,其中郑和七下西洋功不可没,还极大的宣扬了国威和促进了海外贸易。然而,在清朝的描述当中,郑和下西洋充满了阴谋论,那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最终除掉他。

第5件事,诋毁明成祖朱棣不是汉人,而是回族或者朝鲜(高丽)人。

因为在清朝流传的一些说法当中,朱棣的母亲可能是朝鲜人。朱棣出生的时候是1360年,那个时候北方的元朝距离灭亡还有八年,当时的朱元璋他的根据地还在南方,地位是吴国公,连王都还没有混上,所以不太可能找个当时北方的高丽女人当王妃。

就算真的朱棣母亲是朝鲜人,那明朝的小弟高丽国没有理由不对这件事情大书特书。而且更肯定的是,明成祖是中国人,只要他老子是汉人不就行了吗?

第6件事,诋毁明朝皇帝短命,都是因为荒淫过度。


确实,明朝皇帝不长寿,但并非完全是因为荒淫,而是因为明朝皇帝多爱修道炼丹,天天吃重金属,能不短命吗?

清朝为什么要诋毁明朝的这点呢,主要是想说明,明朝皇帝都很荒淫,不是明君,所以不要想念他们啦,真正的明君是清朝皇帝。

第7件事,诋毁万历皇帝不上朝,导致荒废朝政。

万历不上朝28年,但是他该办的事情还是照样办的,再加上明朝在当时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内阁制度,即使没了皇帝,整个文官系统也一样顺畅运转。

万历时期的三大征,还全都打赢了,万历啥也没有耽误啊。

第8件事,诋毁明朝是太监帝国。

明朝灭亡和宦官是有绝对关联的。明朝末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作恶多端,导致了国家根基崩溃。清朝后来吸收了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

但是实际上,清朝本身奴才好像更多,动不动就喊“奴才”怎么样怎么样,说到底与明朝还不是一样吗?

特别是到慈禧的时候,她手下的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等多个宦官四处蹦跶,不可一世。

第9件事,诋毁崇祯藏着银子不肯拿出来,导致没人肯出来抵抗敌人。

这点说法很奇怪,明朝本来每年税收就不高,商税收不到,只能收一些田税。对于读书人和达官贵人的还收不到税。

明朝每年需要大量防卫辽东的开支,国内需要巨额镇压李自成等造反者的开支等等。崇祯哪有那么多银子?

历史记载,当时李自成打到京城,打开户部银库,里面穷的跑老鼠。

所以,清朝的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反,满清权贵一直醉生梦死,慈禧挪用海军费用修颐和园做大寿就是明证。

第10件事,说崇祯皇帝杀掉军事天才袁崇焕,导致国事糜烂。

崇祯为何杀了袁崇焕?实际上有四个原因:

一是袁崇焕爱说大话,说五年平辽,结果证明真是扯淡;

二是擅自杀了毛文龙,后来被证明后果很严重,导致金兵再无后顾之忧;

三是私自和后金议和,没有国家授权,私自议和;

四是金兵入关抢劫,平辽督师袁崇焕竟然毫不知

满清为何说明朝是自毁长城呢?就是说明朝皇帝不识人,如果袁崇焕还在,怎么样怎么样。一方面指责诋毁明朝皇帝水平有问题,一方面安抚汉人大臣,言外之意说明朝没有重视你们。

最后,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前史由后朝修。

清朝修前朝的历史就难免要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就要对明朝的历史做一些改动。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史》中有不少不实的记载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大明王朝

大体上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清朝统治期间,有计画有意识地抹黑明朝的历史.满清由於是少数民族统治,因此对於前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明朝,特意加以打击抹黑.长时间下来,积非成是,自然明朝的形象就好不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本朝.後朝抹黑前朝大概是近几百年中国政治的特色,所以清朝抹黑明朝,民国成立後就抹黑清朝,捧高明朝.尤其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後,更是特别拔高明朝,拿当年郑成功"反清复明"的例子来激励民心.相对之下,既然国民党推翻满清,捧高明朝,那麼本朝自然要反其道而行,要捧高被国民党推翻的清朝.有人说本朝叫後清,不是没有原因的.
教科书中介绍清朝优点的时候非常详细,不足之处一笔带过,介绍明朝优点的时候寥寥无几,不足之处被却当成是反面教材。电视剧中清朝的是开仓发粮,明朝的多数是爱情片。

请问一下:清朝时期的历史???

雍正年间的
生平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年轻时跟从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精通禅学。曾随圣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今河北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今辽宁沈阳)祖陵。康雍乾盛世130多年,雍正的13年起了非常关键作用。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很烂的摊子,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可以说,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1],就没有乾隆时代的历史辉煌。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生活俭朴。从历史资料看,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雍正执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即使比之用上电脑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在13年中平均每天写8000多字?更何况一个“日理万机”的政权首脑?这个细节充分说明雍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罕见的勤政皇帝。康雍乾盛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雍正皇帝励精图治的13年,是承前启后的13年,可以说是这一“盛世”的枢纽。雍正夹在康熙、乾隆之间,和他的父亲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儿子弘历在位六十年相比,胤禛在位仅仅十三年,显得十分短暂。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父亲。雍正十分重视用人,把田文镜、鄂尔泰等封疆大吏树立为官僚的楷模,以澄清吏治。对历年的赋税亏空与积欠这个老大难问题,他雷厉风行地追查到底,查出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积欠税收一千多万两白银。由于用人和理财有方,雍正时期进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阶段,国库存银达到六千万两之多。康熙晚年众皇子为争夺皇位激烈斗争,使其无力整饬朝政。社会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里矛盾已经爆发出来,吏治败坏到惊人的地步,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国库空虚,赈灾无钱,打仗无饷,西部用兵半途而废,这种政治颓势是雍正扭转的。雍正45岁登基,在这之前有多年的办差经历,又有在皇权的明争暗斗中培养起来的政治经验。由于他深知康熙一朝的社会矛盾,又对民间现实有深入了解,即位后,果断清除朋党,不拘一格启用有一定长处的人才,清理中央和各省财政亏空,抄贪官的家,不许贪官家属享受赃银。他在整顿吏治中所采取的许多方式,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於”,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
  清世宗即位时已四十五岁,加之前此的经历,使他比较了解世情,并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允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允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二年,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畅春园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七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密折奏事早在康熙年间已试行,只是在雍正一朝广泛使用),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雍正二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特权,使无论贫富力役负担比较合理。同时,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这是封建统治者的局限性)。他注意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修筑浙江海塘外,命怡亲王允祥在直隶开展营田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与此同时,实行社会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陕西乐籍,并命其他贱籍也照此办理。后来浙江绍兴惰民、安徽徽州“伴当”、宁国世仆、广东疍户、江苏常熟丐户相继开豁为良,从而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世宗在位期间还注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外交关系。雍正四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强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五年,清廷同俄国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
  清世宗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雍正十三年,世宗卒。谥宪皇帝。

  年表
  在公元1678年,胤禛出生。生母为德嫔乌雅氏(即后孝恭仁皇后)。出生后,就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代养。
  公元1683年,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人学习多年。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驾巡行塞外。
  公元1691年,奉父命与内大臣费扬古女乌拉那拉氏成婚。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698年,胤禛受封多罗贝勒。
  公元1699年,康熙为成婚皇子建府分居,初为四贝勒府后扩大为雍亲王府、雍正年间改为雍和宫。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08年,康熙一废太子。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祺、胤祥一起被拘禁。
  公元1709年,胤禛被封雍亲王。
  公元1711年,钮钴禄氏生弘历。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公元1722年,十月,前往通州查勘粮仓发放屯结情况,共28天;十一月九日,单招胤禛前往畅春园;十一月初十,胤禛代康熙前去天坛祭天;十一月十三,康熙驾崩。胤禛借《康熙遗诏》,登上帝位。
  公元1723年,四月,送先帝往遵化东陵,事毕将十四阿哥胤禵(原胤祯)囚之汤山;五月,太后猝死;八月,秘密立储弘历。
  公元1724年,十月,十阿哥胤礻我被革职圈禁;十二月,废太子胤礽病故,追为理密亲王。
  公元1725年,四月,将年羹尧发往杭州,降为杭州将军;十二月,以92条罪名令年羹尧自裁。
  公元1726年,正月,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除宗籍;三月,将胤禩改名阿其那;五月,胤禵囚于景山观德殿;六月,定胤禩罪状40条,胤禟罪28条,胤禵罪14条;八月,赛思黑死于保定禁所;九月,阿其那死于禁所。
  公元1727年,隆科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即将成功,但由于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故不顾失去隆将给大清此次谈判带来多少损失,抓到罪证立即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条大罪。
  公元1728年,六月,岳钟琪举奏曾静案,株连吕留良,吕留良被鞭尸、满门抄斩;同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公元1729年,十月,免曾静死,颁《大义觉迷录》。
  公元1730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亲临丧所。以三哥胤祉并不哀痛为由(一说是在雍正的爱子八阿哥福惠夭折时),削爵圈禁景山。
  公元1733年,二月,封弘历为宝亲王、弘昼为和亲王。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
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受贿,重视财政审计。 火耗归公:杜绝贪污。 摊丁入亩:基本放弃对农民的控制,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改土归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西南边防。 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员监督。 废除贱籍: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明朝永乐永乐帝登基后,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雍正帝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

清朝疆域(1820年)[1]
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2-3]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2-3]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2-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4]。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3]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4]。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制造了多起文字狱,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剃发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族的文化传统;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6]。[3][7-8]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3][8-9]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样,清朝本来并无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黄龙旗[10]
,清朝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7]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11]。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不过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7]
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
1644年李自成建国顺,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趁机由吴三桂引领入关以打败李自成,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迁都顺天府(今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历经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庞大的领土与藩属国,史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狱与“首崇满洲”政策]让部分学者不认同此为文化意义上的盛世。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使中国由大清的世界变成列强环视的中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同年宣统帝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历时296年,自入关并迁都北京以来,共历十帝,历时268年。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然而其最高决策单位随皇帝的授权而变动,例如军机处、总理衙门等,提升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权。清朝中期文字狱兴盛,若有疑似反清复明的运动与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会引来冤狱,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参 10],其实每个王朝都有文字狱,因为清朝是异族。军事方面原先以八旗军为精锐,庞大的绿营为辅,后来以绿营和地方军如湘军、淮军为支柱。清朝领土最大可达1400多万平方公里[参 11],清末时期也维持1140万平方公里左右。政治稳定、广泛种植新作物与赋税制度的改变,使得中国人口最后突破以往的平均值,达到四亿左右。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带动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然因重农思维,商业仍未发展出资本主义。
皇太极改“金”为“清”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可能为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朝的历史,以鼓舞士气,进攻明朝;“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之“火”;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ᠳᠠᠢ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和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及蒙古族和朝鲜族关系甚密。而直至明朝洪武时,由于蒙古族的残余势力被明朝压制,于是明朝在东北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更为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八旗制度随即建立,而此时正是努尔哈赤担任建州部首领。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清军入关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征服了全中国。
▲康雍乾盛世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但这个所谓盛世仍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加上民族压迫、封建集权、闭关锁国的落后政治制度,为日后中国的衰弱埋下了隐患。与此同时,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阶段,并在全球范围殖民扩张,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迅速超越了中国。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使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统治者也失去了早期那锐意进取的精神,腐败,僵化,自卑。人民负担沉重,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革新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等,试图革新图强,但始终未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帝制统治。
▲注:慈禧太后是清朝1861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兰儿,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饮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清朝的皇后只有慈禧一开始就得到了22字谥号。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但中国公众尚未普遍知道此事。
▲历史评价
第一,屹立世界东方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统计是492个皇帝。那清朝这段历史占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上满二百年的大一统的王朝只有四个,西汉,东汉呢,我算了,东汉159年不够。西汉、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终是半壁山河,没有统一,元朝统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够二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汉族人,唯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族人。清帝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上,应当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时的世界上,顺治入关的时候,英格兰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法兰西也没有发生大革命,德国没有统一,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成立,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我认为清朝这个时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时候清朝的八旗军队是世界上当时最大强大的一支骑兵,清初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是顺治个人的事情,不是多尔衮个人的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二,奠定中华版图
康乾盛世时候的中华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现在南沙群岛还往南一点。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这个时候清朝版图的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约多三分之一。汉朝版图很大,唐朝版图也大,明朝版图比较大,但是清朝的版图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就是清朝对它做管辖的版图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统治,是“康乾盛世”时候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多民族的统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把多民族统一起来,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东北,明朝虽然设立了奴尔干都司,但是明朝对东北地区没有进行有效地管辖。清朝不同,东北是清朝的肇兴之地,从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个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统一在清朝的政权之下,一直到库页岛。
清朝的多民族统一,在东北地区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这个地区的统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问题也解决了。西部我说,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时候,定了一个《钦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钦定西藏章程》里面规定,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军,册封达赖和班禅,活佛转世的时候,规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还有其他。这个《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续到现在,乾隆时候定下的,《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影响到后来,西藏在清朝完全归中央管辖,西南的少数民族,云、贵、川等等的少数民族,通过“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这些民族地区、对这些民族的管理和统一,我接到一封读者的来信,说“改土归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说了,我在雍正时候说了,我说雍正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归流”制度,历史上有一个渊源过程,真正大规模地把它推行下来,坚持下去,是在雍正时期。东南高山族,随着台湾统一,高山族也归到清朝的管辖之下,我们看看清朝的民族,从东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东南,可以说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第四,创制满洲文字
清朝创制满洲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东亚文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个东北亚地区满-通古斯语族的诸民族,清朝之前没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创制了满文,才把整个东北亚满-通古斯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记载下来,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大贡献。特别是满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稣会士到清朝来,先学满文,用满语和康熙皇帝交谈,用满语跟他们讲几何学数学,音韵,讲数学,化学,生物学等等。满文把四书五经,满文把汉文的四书五经翻译过去了。西方又通过满文翻译的四书五经,再翻译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说满文是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今天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学习研究清朝的历史,他看汉文很困难,看奏折,看行草,行书奏折很困难,我们今天还很困难。他看满文档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满文档案来研究清朝历史。今天我们国家大约还存在有两百万件满文档案,一千多种满文的图书,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当中的一份重要财富。
第五,编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间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过层层官吏把它收集起来,重新把它抄录了,汇集成《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对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几百年战乱灾害很多的书都失传了,一家一户保存的书是很不容易的。但这个书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阳一部,杭州一部,镇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们,可以到那儿去看书,去查阅去抄录,就等于建了七个国家图书馆。这些书后来影印了,现在全世界各个大的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四库全书》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书,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库全书》很方便,我们图书馆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库全书》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古今图书集成》、《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书,叫《无圈点老档》,满文写的,有人把它叫做《旧满洲档》都可以,乾隆时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会儿还修了《钦定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特别这个时候编汇了一些地图,像《康熙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乾隆京城全图》,《乾隆京城全图》每一个房间都画上,每一个王府、院落,每一个房间,倒座每间房都画上了,是当时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绘画最完整的一个京城全图,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编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一直得益于我们的当代以及我们的后代。
第六,兴修皇家园林
清朝它是一个狩猎的民族,长于骑射,它又在东北,到了关内之后天很热,夏天,多尔衮就说暑热难熬,还有没有地方打猎,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园林,开始是在南苑,顺治的时候主要是在南苑,继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后来因为南苑离城里稍微远一点,康熙就修了畅春园,就是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时候,就开始修圆明园,到乾隆的时候,修清漪园,就现在的颐和园,又大修圆明园。北京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圆明三园。西山这个地区从辽、金就开发,但是基本的格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时期兴修的皇家园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庄,暨外八庙,还有木兰围场,沈阳的盛京皇宫。还有清朝五陵,就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坛,这些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了,而且是世界的人类的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贡献。
第七,贡献杰出人才
清朝296年,杰出历史人物灿若明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科学家等等,出现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与纳兰容若,就是清朝杰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国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统计不太准确,万历的时候一般人认为九千万到一亿,万历以后就经过战争、灾荒人口锐减。清朝乾隆的时候,人口到了三亿,道光的时候,人口到了四亿。我小时候老说中国人口四万万五千万,基本上还是道光那个时候的。在清朝中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因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国,所以清朝的综合国力增强。后来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国,或者想吞掉中国,他们办不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说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使得任何一个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国人,但是,也有负面影响,人口太多了,人口过多容易破坏生态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会的动荡。
第九,开发三北地区
“三北”就是东北,正北、西北。东北就是山海关以北,一直到黑龙江下游,这个时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别是黑龙江流域,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清朝入关之前,它的势力已经到了黑龙江流域,那里很多原始的部民,归顺了清,加入了八旗,从龙入关,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时期因为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战争,一部分关里的人到了关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强了关内与关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别是辽河流域,清朝努尔哈赤从都城赫图阿拉,一迁到辽阳,二迁到沈阳,加快了辽河流域,辽沈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后来清朝在东北设卡伦,派军队戍边,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说齐齐哈尔,呼玛,瑷珲,加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发,一直到黑龙江的北岸,这个是前代所没有的,正北地区主要是蒙古族,整个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间战争、动乱,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饭没有锅灶,穿没有衣服,吃没有盐。明朝一个时期对蒙古禁运,禁运一个时期。清朝不同了,满蒙联盟,满蒙联姻,整个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这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大家知道,这个问题不容易,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是防御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问题两千年没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说过:“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大家知道清朝没有修长城,长城没有用了,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基本上没有战争,二百年的和平环境,大大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开发,也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西北,北疆主要是厄鲁特蒙古,南疆主要是回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以来,应当说清朝第一次把新疆问题解决了,清朝在那儿派官员驻兵、屯垦、贸易,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三北地区,东北、正北、西北地区在清朝时期经济和文化有一个大的发展。
第十,保护文化遗产
以故宫为例,大家知道,周朝灭了商,它没有在朝歌,它又回去了,回到镐京去了,原来的都城废了。秦统一了六国,它的都城在咸阳。汉、唐也是这样,宋代、唐,宋朝建立政权之后,它没有用旧的都城,它是到了汴梁开封。元朝它开始都城它是在上都,明朝的都城没有在大都,它是到了金陵,今天的南京,后来永乐靖南之役后才迁的北京。我算了一下,从商朝开始到明朝为止,所有大一统的政权利用前代宫殿概无一例,它们对前代宫殿拆毁焚迁,只有清朝,利用了明朝的皇宫,加以增益。这就使得明朝的宫殿得以保护下来,多尔衮的哥哥,叫阿济格,他不同意多尔衮的意见,占了北京之后,把都城还要设在沈阳。大家想一想,如果清朝都城设在沈阳,明朝宫殿重要的建筑材料肯定就拆了,到沈阳建去了,今天我们在座的我们都看不到北京的明朝的皇宫了。所以清朝早期这些政治家,把明朝皇宫保护起来,没有破坏,加以利用,后来修缮,有局部的改造,它使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皇宫。所以清朝对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清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一称懿贵妃)、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
文章标题: 今朝抹黑前朝是正常的嘛(民国先忽略不计),我们现在有没有在抹黑清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3589.html
文章标签:抹黑  前朝  我们现在  今朝  清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