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20 04:58: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明朝郑和下西洋,两万人的船队有着对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灭国之力,军事力量的强大和船队能自给自足的物质条件却没有促成大量殖民地的开发,郑和用完全不同的,古老而中国的方式来处理了和那些土王的关系。
大量纳贡国的确立和友邦的建交取代了武装殖民,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引起的美洲殖民,带来的巨大财富却引起了西方政治军事和科学的飞跃,明的不殖民政策甚至被看成了历史上东西方优劣形势转化的转折点,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建立殖民地系统呢?
其实翻开历史的篇章可以看到,殖民地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独特的领土要求,这是重商主义社会对于掌控资源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明朝是传统重视农业的封建王朝,其开疆拓土的形势也是传统的驻军和官员管辖。
中国人对自己优越感的自信造成了百姓视其他地域都为蛮荒地带,中华古老的文化里,背井离乡的都是实在无法立足之人,万里之外死后也无法叶落归根,简直是流放的徒刑,与古老的中国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在行政系统中,殖民地的管辖在万里之外,其理念和中央集权有冲突的地方,这以上种种都造成了中国没有开启对外殖民。
一.殖民地的根本,对资源与市场掌控
1.西方社会体系中殖民地的重要性
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源动力,就是资源的获取,主要集中在香料和丝绸的获取中,马可波罗和其他西方旅行者对于东方财富和资源的记载,让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截断了商路的西方世界,急于获取需要的资源,这几乎等同于黄金的价值。
对于南美印加帝国的掠夺,造成了西班牙的繁荣,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大量的纺织品生产过剩,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殖民地建立的理念完全是西方商业第一理念的体现,除了俄国,英法等国只对关键性的枢纽地位的领土感兴趣,这也是因为殖民受到了人口数量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2.中国农业本位的社会下殖民地无法定位
对于中国来说,商业利益从来没有被放在国家利益中优先考虑的方向,中国的王朝更迭,是天道的争夺,九鼎在很早以前就确立了华夏的基本盘,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地方在明朝的时候都有继续开垦的潜力,土地和粮食生产方面,中国没有开设殖民地的意愿,并且从殖民地转送粮食,物流的成本大大的超越了粮食本身,从农业的角度开设殖民地,是荒谬的。
宋朝假如可以存在下去,他的风格我认为倒有开设殖民地的一定可能性,假如商业利益的追求压过儒家的规则的话。中国确实有类似殖民地的设置,琉球,安南,朝鲜等藩属国也可以看成中央王朝控制的资源点和市场的存在。
然而大规模的移民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亚洲这就意味着战争,满清和明对于缅甸和越南的战斗,也绝不是为了殖民,他是因为国家尊严等更加虚幻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政治风格就是如此,他和过份务实的西方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因素
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建文帝流落南洋的传闻,毕竟水浒传中的李俊,就有在南洋开疆拓土的传说了,其实宋代开始,虽然没有国家行为,私人的商业行为还是让华商操控了东南亚主要商品的贸易的。
在宋代就成为奢侈品的香料,被当地的统治者视为奢侈品的瓷器和茶叶,都是华商利润重要的来源,可以说,从民间的角度看,考虑到华人在当地商业活动中的优越地位,有一点点殖民的种子存在,但是缺乏国家力量的干预,缺乏军事力量的保护,这不能算是完整的殖民地雏形。
二.中国文化对于故土的看重
1.故乡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
与西方更在意商业利益不同,中国的文化中,故乡的含义异常的重要,满清的会馆里,同乡们建立了墓地安抚游子的灵魂,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价寻找交通工具回乡,想在家乡的空气中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
这在中华文化中是重要的存在,古人不到迫不得已,是没有背井离乡的说法的,父母在,不远游等儒家的教义,更是束缚住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就连官场上,西南和西北大量的领地,安排的官员等同于罢黜,到了满清中期,云南等地的县令,那些举人们更是万般托病不去,有的宁愿辞官也不补那里的缺。
流放在古代是仅次于斩首的处罚,而去比流放的地方更远的什么殖民地度过下半生,或者让自己的子孙们也在那里度过下半生,不是最大的惩罚吗?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产生殖民的风潮呢?
2.中国文化对本身的自信与信仰的因素
在西方世界突飞猛进的时刻,满清统治者都还怀有着浓厚的民族自豪感,西方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些小玩意出色,所谓奇技淫巧,而满清就是再被打的一头包的时候,也只是高喊着唯船坚炮利。
我们的民族自诩为处于世界的中央之地,并且确实在物产上没有明显的短板。优越的环境造成了扩张的动力都不足,我们民族在地理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大了自认为的极致,我们不需要什么殖民地,而西方殖民地的运营中,宗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基督教的教义中,
感化那些不信仰基督的人成为教徒,是教义规定的责任。
西方各殖民地最坚强的殖民者,胆子最大的敢于深入陌生区域的殖民者,大都是宗教情结浓重的教士们,他们确实有普世情节,他们背负着将上帝的意志传达给野蛮人的责任,这种宗教责任感更是殖民地早期的移民们追求内心安定的重要因素。
西班牙人高喊着圣母玛利亚,英国新教徒喊着基督杀死数不尽的印加和印第安人,这点是我们的民族没有的技能,明朝人是不会喊着孔子万岁,吾皇万岁的口号,去屠戮东南亚的森林中半开化的民族的。
3.海洋民族确实更具冒险性和开拓性
从维京人到盎格鲁人,这些在北大西洋严酷的海况中都能寻找到战争海路的民族,一生都在追寻着冒险,这是民族文化决定的,奥丁对于开疆拓土的战士绝不吝惜他的瓦尔哈拉殿堂。
早期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确实更具有冒险性,这种民族性格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毕竟除了欧洲殖民者,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也没有大量的建造殖民地的历史,当然阿拉伯人确实在非洲海岸掳掠了大量的黑人奴隶。
中华文明从宋开始,风格也越来越保守,汉唐的豪气被技术力量限制,明清的探险则被政治压制。
三.中央集权与封建制度
1.支离破碎的封建化西方
对于南美成功的大量殖民者,西班牙的王室毫不吝啬爵位,这些很多兵痞和浪荡子出身的征服者们,都成为了侯爵和公爵,西方碎片化的封建制,本来就对分封习以为常,只要你能给王室带来利润,政治上对殖民者毫无阻碍,甚至还大大的鼓励。
殖民地,商业利益和分封制互相支持,形成了合理的政治架构,殖民者们在成功后,可以选择留在殖民地,也可以带着巨额财富回到母国接受爵位,这种类似于秦国军功的完美的奖励体现,让那些胆子大的,在母国没有什么前途的年轻人对殖民地趋之若鹜。
2.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
明这样的王朝,应该怎么定义殖民地的长官呢?封王,开玩笑,明朝藩王才兵戎相见过,大官,几品官呢?官怎么接受监督呢?
家眷留在内地,估计没人肯去,家眷带走,你要自立不是中央王朝心中一根刺?明清这样的中央政权没有给殖民地留下空白的政治位置,他不是做官的捷径,他是中央的威胁。
结语:
殖民地,是重商的西方国家夺取资源与争夺市场的第一线,从国家政策和经济利益来讲,西方世界对建设殖民地充满了动力,而海洋民族的民族性格,教会对传教的责任感,这些都让在陌生之地建立立足点成了这些国家最感兴趣的事情。
殖民者们政治待遇优厚,从白丁一下成为爵士,经济回报更是惊人,在给王室支付了巨额的保护费后,竟还有大量盈余。而明这样的中原王朝,从传统的政治理念来讲,更注重农业稳定性,对于商业利益至上产生的殖民地没什么兴趣。
国家事实上的地大物博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民族自豪感,文明对周边地域压倒性的优势,让政府对蛮夷的土地没有扩张的欲望,而中国的哲学,儒家和道家也并没有强烈的布道的意愿,中央集权制度无法合理的安排那些万里外的不受监督的官员,明朝自然对殖民地就缺乏兴趣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