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时间: 2021-09-14 15: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诸葛诞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被称为诸葛家族龙、虎、狗。
这里的狗并非贬义,而是用来称赞杀敌立功的人,典出“功狗”。
同样的例子还有北洋三杰中的冯国璋,就被称为北洋之狗。
诸葛诞名声不大,却有好几个很有名的亲戚:诸葛瑾、诸葛亮是他的堂兄,司马懿是他的儿女亲家,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是他的曾外孙。
但他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依靠这些鼎鼎大名的亲戚,完全是凭借他个人的奋斗。
宦海沉浮
诸葛诞的父亲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相对于那两位官二代出身的堂兄,诸葛诞只是一个草根儿。
他的出生年份不详,无从得知他的准确年龄,但从他的经历来看,他至少应该比诸葛亮年轻十几岁。
诸葛诞长大成人的时候,两位堂兄都已经在蜀吴两国举足轻重,但他没有前去投奔,全凭自己在魏国打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人相当有志气。
他从县令做起,后来调到中央做尚书郎(相当于正厅级秘书),具体工作是在人事部负责提拔干部。
做这份工作,找他走后门的人自然少不了,诸葛诞的应对方法很有创造性,谁和他推荐了什么人,推荐的时候夸了些什么话他全都记下来,再把这些话公布出去,被推荐的人都给予试用的机会,大伙一起来监督这个人是不是名副其实,这样一来找他走后门的人也就都不敢随便推荐人了。
有一次尚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杜畿带着他一起去试刚造好的船,遇到大风浪。
这船还真是禁不住试,直接翻了,两人都掉进河里。
虎贲(特种兵)划着小船来救,首先遇到诸葛诞,在这种紧要关头,诸葛诞却大无畏地喊道:别管,先救领导。
这几个特种兵也真是实在人,真就撇下他不管去救领导了。
杜畿当时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尽管被捞了上来但还是淹死了,诸葛诞则是漂到岸边昏死过去,被人救活。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出于尊老爱幼也好,玩命巴结领导也罢,至少说明诸葛诞是一个不怕死,舍得下血本的人。
也许是因为在危险关头舍生忘死感动魏国的优异表现,诸葛诞被破格提拔为御史中丞兼任尚书(监察部长)。
做了高官的诸葛诞和高干子弟、皇亲国戚夏侯玄很对脾气,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哥们。
由于夏侯玄得罪了魏明帝的小舅子,还加入了高干子弟们在一起议论朝政,抨击掌权老干部的文化沙龙,被魏明帝扣上沽名钓誉的罪名,夏侯玄等高干子弟全部被免职。
诸葛诞明明只是一个草根儿,但就因为和夏侯玄走的太近,也被免职。
等到魏明帝驾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由于老干部们多数站在司马懿这一边,曹爽启用了这批高干子弟充实自己的势力,诸葛诞也跟着官复原职,但这并不能说明诸葛诞是曹爽的党羽,因为他和司马懿还是儿女亲家,属于两派都能接受的,政治立场颇为模糊的人物。
投笔从戎
曹魏帝国有四大战区,对蜀作战的西线战区、对吴作战的东线战区、南线战区和对鲜卑作战的北线战区。
由于诸葛亮的北伐一度成为曹魏帝国的心腹大患,西线战区也就水涨船高,地位飙升。
长期领导对蜀作战的司马懿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虽然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就被调回中央,但西线依然掌握在他的心腹,征西将军郭淮的手中。
由于东线战区更靠近吴国的首都建业(今南京),实力自然就超过了同为对吴作战的南线,是曹魏的第二大集团军。
谁掌握了东线,谁就有了与司马氏抗衡的本钱。
恰逢东线战区的最高长官被调回中央养老,关于谁来接替这个关键职务,曹爽与司马懿两派争论了整整一年,最终互相妥协,将长期在东南战线工作,与两派都不远不近、已经67岁的王凌提拔为东线一号首长,征东将军。
东线三号首长,庐江太守则由曹爽的亲信,猛将文钦出任。
而诸葛诞,他既是曹爽集团头号骨干夏侯玄的铁哥们,又是司马懿的儿女亲家,而且他和王凌也是儿女亲家,成了三方都易于接受的不二人选,于是诸葛诞投笔从戎,作了扬州刺史、昭武将军,也就是东线战区的二号首长。
淮南一叛(王凌之乱)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逆袭曹爽。
曹爽集团尽灭。
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势力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
此时唯一有资本对抗司马家族的王凌,对魏国、对曹爽集团都谈不上多深的感情,但是他对司马懿独霸朝纲很不服气。
论出身,他是以离间计诛杀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子,家族威望远在河内司马氏之上。
论年龄,他比司马懿岁数还大,当时已经快八十岁了,别人见了司马懿要叫一生老太傅,可在他这不过是司马懿那小子。
论势力,四大战区当中,他自己是征东将军,征西将军郭淮是他的妹夫,征南将军王昶是他的发小儿,铁哥们;
刺史一级,兖州刺史令狐愚是他的外甥、扬州刺史诸葛诞是他的儿女亲家、荆州刺史王基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王凌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实力,凭什么要听司马懿的,司马懿不就是仗着手里握着皇帝曹芳吗,也立一个皇帝不就结了 。
于是他派外甥令狐愚联络楚王曹彪,打算另立中央,与司马懿一决雌雄。
如果光看这些有利因素,王凌好像无比强大。
但换一个角度看,他的这些关系除了他的外甥令狐愚,其他人和司马懿也都颇有渊源,能保持中立不跟着司马懿来收拾对他就不错了,跟着他造反,凭什么 。
偏偏唯一靠得住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刚联络完楚王曹彪就病死了,王凌的实力缩水了一小半儿。
而他所拥立的楚王曹彪,是曹操的小儿子,论辈分,是魏帝曹芳的爷爷辈。
自古帝位传承无非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叔代侄虽然很少,也还勉强说得过去,而以爷代孙……太不伦不类了 。
曹魏从建国以来,所有掌权人物都是曹丕一脉的既得利益者,立曹彪等于是对曹丕、曹睿、曹芳三代皇帝的背叛,大义名分荡然无存。
就连他的儿子,诸葛诞的女婿王广都觉得这次谋反不靠谱,别人就更不会跟着他一起鸡蛋碰石头了。
纵使王凌外强中干,司马懿依然不敢大意,不惜以年老多病之身,亲率大军南下。
诸葛诞、文钦也统统站到司马懿一边,王凌众叛亲离,内外夹攻,只好束手投降,被逼自杀。
淮南一叛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司马懿将曹氏宗族全部严加看管。
确保再没有人能另立中央之后也含笑九泉。
由于立场坚定,诸葛诞接替王凌出任东线战区最高长官、文钦则接替了诸葛诞二号首长的职务。

为什么诸葛家族三兄弟分别投奔魏蜀吴,怎样看待?

其实这些都是小说赋予了诸葛亮的传奇色彩,他确实有经天纬地的韬略,也确实有治世理国的能力,但他也还是一个普通人罢了。


诸葛家族

其实诸葛亮的家族不止有诸葛亮一个人,还有诸葛瑾和诸葛诞。在东汉末年战事纷飞的那个年代,诸葛家族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大家族,他们兄弟三人都刻苦读书,希望建功立业能名垂千古.

三兄弟分别投效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最著名的便是位居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了,其次便是被孙权视为柱石之臣的诸葛瞻,而投靠曹魏的诸葛瑾也官拜大将军。所以这三个人在三个国家中都享有盛誉,而诸葛家族也成为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只要是诸葛家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可以撑腰的人。


分头效力

其实诸葛家族当时分头效力的做法是很罕见的,一般大家族都会选择一方势力作为依靠,

就比如颍川的荀氏家族,他们都只奉曹操为主,荀家最出色的便是举世闻名的荀彧

。那么,对于诸葛家族的这一做法,到底是否有利好呢?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诸葛家族分头效力的做法,简直是智慧的化身。


稳健型投资

如果把这件事看作是投资的话,诸葛家族做的是稳健型投资,他们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而是选择分开来。

倘若一个家族全都投靠了一个主子,那么这个家族便和这个主子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万一这个主子出来点什么差错,那么这个家族也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有个很恰当的例子便是荀家。曹爽掌权后,荀家就处处遭到排挤,最后家族衰落。


家族衰落

倘若整个家族都投奔一个主子的话,对家族中其他子弟非常不利。要知道,君王最忌讳什么,权力的分流,如果一个家族中所有人都位高权重,那么君主应该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当年司马懿掌握曹魏大权的时候,他的儿子兄弟几乎在朝廷上毫无权力。但是反观诸葛家族就不一样了,兄弟三人各效其主,一不会产生家族衰落的情况,二不会产生家族弟子受排挤的现象。

诸葛家族有多厉害?

如何评价诸葛亮?

“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

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言其治政的才能,仅次于管仲、萧何,但其将略,连年劳师动众,都没有成功,并不是其所擅长的。

笔者认为,这个评价相对而言是客观的,然而,后来人者大多对他的评论而富有争议,而此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儒教精英们,为了统治需要,不断将诸葛亮神化,这显然就是充满了政治立场需求的不那么客观的评价。


陈寿是蜀巴西安汉(南充)人,曾做过蜀国观阁令史,因为不肯屈事宦官黄皓,屡次遭到贬黜。他的性格也有些怪,不能尽顺潮流。在晋时被征为长广太守,授御史治书,因为遵守母亲的遗嘱,葬之于洛阳,因此遭受到当时人们的贬低,说他不给母亲归葬大不孝之类的。

有人说,他写《魏志》,向丁仪、丁 的后人要“千斛米”, 否则不美言。丁氏后人不答应,二丁就真得没有写到书里.......也有人说陈寿的父亲做了马谡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杀,陈寿父亲也被治了个割发罪。我们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绝对不能损毁的,剪头发这种罪行是大辱,再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蔑视陈寿,所以历来陈寿对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的评价都充满了争议性。

从《晋书》到房玄龄等在《晋书》中为陈寿立传,陈寿都是一个充满了争议性的史学家,有说他有自己原则不愿随波逐流的,也有说他为个人私怨,在评论人物的时候不客观的,而最大的争议,就在于他对诸葛亮的评价。

然而笔者却认为,无论陈寿有多大的争议,但就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十分之公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陈寿对三国另外三个当权者的评价


曹操:

陈寿只把曹操列入“非常”、“超世”之“人杰”一类,而不肯以皇帝的身份给他唱赞歌。陈寿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曹操的奸诈,但也没有妄颂他的“仁德”,说他是“娇情任算,不念旧恶”,只说“不念”,而没有说他宽容。事实上,曹操确实是个奸诈而又报复心极强的人。

陈寿很客观的指出了曹操极强的军事才能,会用人,有大度,甚至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用词是“有明略”,却也指出他是个任性的人,报复心强,又比较奸诈,岁没有明面讲,但“娇情任算”某种程度上讲,也将上面两点概括了进去。

刘备:

陈寿评议刘备,着重讲他的“知人”,义结关、张兄弟马、赵、敬黄忠,用庞统,凡所结交,无不愿为他效命,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魅力啊。刘备的这一有点,曹操、孙权都有,但又无法与刘备比较,特别是临终托孤的那番话,虽然免不了又试探的成分在里面,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真没有那个君主这么来托孤的啊。

“知人”是刘备最大的优点,也是其成就事业的最大原因,陈寿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的这种优点,可见其评议刘备是抓准了要点的。至于其他什么政治才能,将略计谋,陈寿一个字都没提,可见这并不是在给刘备唱赞歌,而是客观立体的评价。

孙权:

陈寿评孙权,用了“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的词语,这是说他在处理与魏、蜀时的所作所为。三国鼎立,论地广人众,吴在魏、蜀之间,然而论人才,则排末尾。曹操始终都把刘备视作主要对手,蜀汉也以诸葛亮的隆中对谋略,联吴抗魏。这样一来,吴国便成为了中间势力。


以中间势力在三国之中享国祚最久,不能不承认孙权在“外交”上的成功。这种成功实质上是“以退为进”,所以陈寿才总结为“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

孙权确实是三国之中顶尖的外交高手,向曹魏称臣白衣渡江拿下荆州,拿下荆州后又跟曹魏翻脸,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将死之蜀军修好,可见他立国之策,主要在缝隙中生存,在魏蜀之间辗转腾挪。故陈寿的评价确实是中肯的。

说完这三位,我们最后来说一说本题所问的诸葛亮。

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止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而是很长的一段,前面主要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治政水平,而在总字数上是超过了曹、刘、孙三人的。如果是因为父亲“割头发”的大辱以及诸葛瞻的蔑视,陈寿是完全不可能这样来评价诸葛亮的。

一个跟诸葛亮家族有嫌隙的人,能够做出这样的评价,比起我们这些自小受到影视作品影响的人的评议,显然要显得更加客观。

陈寿评诸葛亮的治政才能,言其“识治之良才”,差不多跟管仲、萧何一个类比,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而总体上来说,诸葛亮能够将刘备集团从江夏一个小地方,逐渐发展到坐拥荆、益二州,后来又攻略了南中少数民族的政权,确实充分展示了其内政的历史水平。

而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回顾了其一生的业绩,从赤壁之战开始说起,说能大败曹军,与其说是诸葛亮指挥吴蜀联军血战有方,不如说他劝东吴同意与蜀共同抗曹更为准确。这其中凸显的是诸葛亮的外交能力,而非军事才能。

同时《三国志》中记载的火烧赤壁,观关羽、张飞、赵云传,都没有书写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事迹,因此,抗曹主力在东吴。这是陈寿的结论。

既然三国最重要的大战赤壁之战,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是外交能人,那么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毕竟后来的五次北伐,没有一次有拿的出手的业绩。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陈寿的评价,作为最接近诸葛亮生活的时代的史学家,陈寿的评价,无疑更加客观公允。

是一个顶级谋士,许多不可能打胜的仗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化腐朽为神奇。还是一个谈判专家,在孙刘两家交恶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劝说孙权达成两家同盟,共同抗曹,懂八卦知阴阳,奇门遁甲无所不精。
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对刘备非常的忠心,在刘备死后,他对刘备的后代也非常的忠心,尽心尽力的去辅佐他,没有任何的私心。
诸葛亮是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之一,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都致力于光复汉室为己任。同时诸葛亮谋略过人,治军也是极其严格。诸葛亮一生都忠于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也没有办法建立蜀汉。诸葛亮可以说得上是千古奇才,极其优秀的政治家。
我认为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他的出师表和隆中对实在是太有名了,而且这个人的个人魅力也很大。那么多的将领都愿意听从诸葛亮的调遣。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2527.html
文章标签:诸葛  家族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