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14 15: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其实这些都是小说赋予了诸葛亮的传奇色彩,他确实有经天纬地的韬略,也确实有治世理国的能力,但他也还是一个普通人罢了。
诸葛家族
其实诸葛亮的家族不止有诸葛亮一个人,还有诸葛瑾和诸葛诞。在东汉末年战事纷飞的那个年代,诸葛家族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大家族,他们兄弟三人都刻苦读书,希望建功立业能名垂千古.
三兄弟分别投效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最著名的便是位居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了,其次便是被孙权视为柱石之臣的诸葛瞻,而投靠曹魏的诸葛瑾也官拜大将军。所以这三个人在三个国家中都享有盛誉,而诸葛家族也成为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只要是诸葛家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可以撑腰的人。
分头效力
其实诸葛家族当时分头效力的做法是很罕见的,一般大家族都会选择一方势力作为依靠,
就比如颍川的荀氏家族,他们都只奉曹操为主,荀家最出色的便是举世闻名的荀彧
。那么,对于诸葛家族的这一做法,到底是否有利好呢?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诸葛家族分头效力的做法,简直是智慧的化身。
稳健型投资
如果把这件事看作是投资的话,诸葛家族做的是稳健型投资,他们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而是选择分开来。
倘若一个家族全都投靠了一个主子,那么这个家族便和这个主子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万一这个主子出来点什么差错,那么这个家族也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有个很恰当的例子便是荀家。曹爽掌权后,荀家就处处遭到排挤,最后家族衰落。
家族衰落
倘若整个家族都投奔一个主子的话,对家族中其他子弟非常不利。要知道,君王最忌讳什么,权力的分流,如果一个家族中所有人都位高权重,那么君主应该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当年司马懿掌握曹魏大权的时候,他的儿子兄弟几乎在朝廷上毫无权力。但是反观诸葛家族就不一样了,兄弟三人各效其主,一不会产生家族衰落的情况,二不会产生家族弟子受排挤的现象。
“识治之良才, 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 未能成功,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
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言其治政的才能,仅次于管仲、萧何,但其将略,连年劳师动众,都没有成功,并不是其所擅长的。
笔者认为,这个评价相对而言是客观的,然而,后来人者大多对他的评论而富有争议,而此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儒教精英们,为了统治需要,不断将诸葛亮神化,这显然就是充满了政治立场需求的不那么客观的评价。
陈寿是蜀巴西安汉(南充)人,曾做过蜀国观阁令史,因为不肯屈事宦官黄皓,屡次遭到贬黜。他的性格也有些怪,不能尽顺潮流。在晋时被征为长广太守,授御史治书,因为遵守母亲的遗嘱,葬之于洛阳,因此遭受到当时人们的贬低,说他不给母亲归葬大不孝之类的。
有人说,他写《魏志》,向丁仪、丁 的后人要“千斛米”, 否则不美言。丁氏后人不答应,二丁就真得没有写到书里.......也有人说陈寿的父亲做了马谡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杀,陈寿父亲也被治了个割发罪。我们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绝对不能损毁的,剪头发这种罪行是大辱,再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蔑视陈寿,所以历来陈寿对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的评价都充满了争议性。
从《晋书》到房玄龄等在《晋书》中为陈寿立传,陈寿都是一个充满了争议性的史学家,有说他有自己原则不愿随波逐流的,也有说他为个人私怨,在评论人物的时候不客观的,而最大的争议,就在于他对诸葛亮的评价。
然而笔者却认为,无论陈寿有多大的争议,但就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十分之公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陈寿对三国另外三个当权者的评价
曹操:
陈寿只把曹操列入“非常”、“超世”之“人杰”一类,而不肯以皇帝的身份给他唱赞歌。陈寿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曹操的奸诈,但也没有妄颂他的“仁德”,说他是“娇情任算,不念旧恶”,只说“不念”,而没有说他宽容。事实上,曹操确实是个奸诈而又报复心极强的人。
陈寿很客观的指出了曹操极强的军事才能,会用人,有大度,甚至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用词是“有明略”,却也指出他是个任性的人,报复心强,又比较奸诈,岁没有明面讲,但“娇情任算”某种程度上讲,也将上面两点概括了进去。
刘备:
陈寿评议刘备,着重讲他的“知人”,义结关、张兄弟马、赵、敬黄忠,用庞统,凡所结交,无不愿为他效命,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魅力啊。刘备的这一有点,曹操、孙权都有,但又无法与刘备比较,特别是临终托孤的那番话,虽然免不了又试探的成分在里面,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真没有那个君主这么来托孤的啊。
“知人”是刘备最大的优点,也是其成就事业的最大原因,陈寿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的这种优点,可见其评议刘备是抓准了要点的。至于其他什么政治才能,将略计谋,陈寿一个字都没提,可见这并不是在给刘备唱赞歌,而是客观立体的评价。
孙权:
陈寿评孙权,用了“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的词语,这是说他在处理与魏、蜀时的所作所为。三国鼎立,论地广人众,吴在魏、蜀之间,然而论人才,则排末尾。曹操始终都把刘备视作主要对手,蜀汉也以诸葛亮的隆中对谋略,联吴抗魏。这样一来,吴国便成为了中间势力。
以中间势力在三国之中享国祚最久,不能不承认孙权在“外交”上的成功。这种成功实质上是“以退为进”,所以陈寿才总结为“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
孙权确实是三国之中顶尖的外交高手,向曹魏称臣白衣渡江拿下荆州,拿下荆州后又跟曹魏翻脸,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将死之蜀军修好,可见他立国之策,主要在缝隙中生存,在魏蜀之间辗转腾挪。故陈寿的评价确实是中肯的。
说完这三位,我们最后来说一说本题所问的诸葛亮。
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止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而是很长的一段,前面主要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治政水平,而在总字数上是超过了曹、刘、孙三人的。如果是因为父亲“割头发”的大辱以及诸葛瞻的蔑视,陈寿是完全不可能这样来评价诸葛亮的。
一个跟诸葛亮家族有嫌隙的人,能够做出这样的评价,比起我们这些自小受到影视作品影响的人的评议,显然要显得更加客观。
陈寿评诸葛亮的治政才能,言其“识治之良才”,差不多跟管仲、萧何一个类比,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而总体上来说,诸葛亮能够将刘备集团从江夏一个小地方,逐渐发展到坐拥荆、益二州,后来又攻略了南中少数民族的政权,确实充分展示了其内政的历史水平。
而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回顾了其一生的业绩,从赤壁之战开始说起,说能大败曹军,与其说是诸葛亮指挥吴蜀联军血战有方,不如说他劝东吴同意与蜀共同抗曹更为准确。这其中凸显的是诸葛亮的外交能力,而非军事才能。
同时《三国志》中记载的火烧赤壁,观关羽、张飞、赵云传,都没有书写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事迹,因此,抗曹主力在东吴。这是陈寿的结论。
既然三国最重要的大战赤壁之战,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是外交能人,那么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毕竟后来的五次北伐,没有一次有拿的出手的业绩。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陈寿的评价,作为最接近诸葛亮生活的时代的史学家,陈寿的评价,无疑更加客观公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