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民政府为什么要迁都重庆,而不迁往昆明等其他后方地区
重庆有三峡天险且四面皆山,鬼子不易攻入,而昆明虽是高原,但那时鬼子已经进入香港、东南亚等地,对昆明来说并不能算是安全的。这是我自己的浅薄理解,期望看到权威说明。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31日,国民政府电告前线将士,"政府决定迁都重庆,继续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并扩大市区范围为164平方公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云集重庆的世界名人、各国外交官等有3000人,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经济实力成百倍增长,工业企业增至1690家,商业公司、商店2
保住西南的半壁江山,然后再赶走鬼子啊
从战略纵深考虑的.比如武汉太靠近作战前沿,昆明更是战无可退的地步了,如果沦丧,就要跑东南亚去了.
影响不一样
蒋介石为什么要拿重庆做陪都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为什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要将陪都定在重庆
从地理位置说,重庆号称山城,四面环山,日均的机械化部队就失去了他的机动性,重庆当时是除沦陷区外的最繁华的地方
抗战时为什么重庆叫“陪都”?
“陪都”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又叫“两京制度”,它始于西周。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防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综观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分为四种情况:
1,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洛阳。
2,由于该政权兴起于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改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元之开平府。
3,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
4,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如唐朝的南京成都,清朝的承德和民国的重庆等。
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重庆是山城,日本飞机只能轰炸到部分地方,而且容易守,南京被占只有重庆是有利的地形所决定的
为什么重庆可以成为抗战时期陪都,它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重庆可以成为抗战时期陪都,它有什么优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年全面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日寇谋划已久,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先后从上海和北方发动进攻。南京,前国民政府的陪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兵力集中的淞沪战役失败后,南京更是危在旦夕。
南京国民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长期抗日,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今日迁渝,是为了适应战局,谋划大局,长期作战。
从此,国民政府开始被称为重庆国民政府,重庆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此后,古城重庆已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后方,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和统治中心,也是远东战争区的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重庆被指定为国家政府的陪都?不是成都还是其他城市?
重庆靠近四川盆地肥沃的土地,这也使得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有足够的物资供应。这也是重庆作为战时都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包括庞大的国家机关和军队,重庆长期驻扎着几十万完全停产的群众。
重庆有长江流经,交通便利。这也是重庆被定为陪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它在物流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重庆作为一个不能被轰炸的城市,还有其他一些优势。实际上,总的来说,重庆确实是一个适合做中国陪都的城市。
重庆地势便占据了有利地位,四面环山,这样对于空中的防御力量更强,因为我国的空中力量不足,所以只能从这方面优先考虑。
辛亥革命以来,四川一直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在四川众多军阀中,最有势力的有两个,一个是占领重庆的刘湘,一个是以成都为根据地的刘文辉。
刘湘占领了重庆等许多地方,而他对于抗日战争一直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而且率领川军亲自出兵抗日,颇有大将风范,也为士兵做出了表率作用。在战争中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个人品质值得称赞。同时这也是重庆成为战时陪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重庆这个地方三面环山,有天然屏障,而且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想要攻打下来不容易。
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重庆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次,重庆是有名的山城,有长江三峡作为天然屏障;最后,重庆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便于战略物资转移。
山势非常的险峻,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在抗战时期非常的适合用来做防御。
文章标题: 为什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要将陪都定在重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