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的民间海贸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时间: 2021-07-31 17:58: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明朝的民间海贸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明朝时候的中国和世界的距离有多远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又一个高峰。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数以千计,明朝则占据了总量的四分之一。明朝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如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赵士祯、王征、方以智等等。也有着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武备志》、《物理小识》等科学著作。

而且明朝时中国也有着许多堪称世界第一的发明和创造,如世界上第一种机械发火的地雷——钢犯自轮火;第一种水雷——水底龙王炮;第一种二级火箭——火龙出水;明朝首创了治疗天花的方法--种痘法;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第一台炼钢高炉。此外还有些发明,虽然不是第一,却基本上与西方同时,比如开花弹、多管火箭、毒气弹、喷火器、燧发枪、天文望远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等等。

明代《南都繁会图》中戴眼镜的老者。

随着明朝的对外开放,眼镜等舶来品已经可以在国内大量生产。

明朝眼镜商人还发明了近视远视“度数”的概念。

西方各国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进步很快,犹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明朝已经不再领先于世界,但是依然互有长短。

明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明朝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借签的,正德年间引进了佛郎机炮,嘉靖年间引进了火绳枪,天启年间引进了红夷大炮。

明中后期普遍使用的弗朗机大炮,是一种早期的后膛炮。

明朝也曾经短暂的“闭关”,但是和清代的闭关锁国却有本质区别。明代早期,虽然不允许民间进行海贸,其原因是因为倭寇泛滥,而且政府主导的海贸络绎不绝,各港口市舶司主持着各项贸易往来。明朝甚至在南洋一度设立殖民机构——旧港宣慰司(位于印尼)。政府对民间海贸,很多时候也是不闻不问。到了隆庆年间,倭患平定,明朝更是彻底开放。

当利玛窦、熊三拔、汤若望和金尼阁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时,带来了许多西方的科学著作,而以徐光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则对其进行翻译。“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等这些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术语就是当年他定下来的。那时的明朝虽然不再领先于世界,但可以说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那时的中国与西方应该是伯仲之间,互有长短。

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哥白尼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但由于害怕教会的迫害,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布鲁诺他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从1616年开始,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最后贫病而死。

看来那时西方科学家的日子并不好过。而相比之下,李时珍、王阳明、宋应星、徐光启的生活要幸福的多了。由其是徐光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虽然入了天主教,却官至大明内阁“次辅”,深得皇帝信任。

别跟我说什么牛顿、瓦特、达尔文、爱迪生,他们的时代,中国已经是大清朝了!

明朝,准确的说应该是明末,也许中国已经不再领先于世界,但明末时的中国离世界并不遥远!

满清时期,满洲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屠杀、剃发易服、文字狱、闭关锁国等等政策,才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你怎么看明朝的海外贸易呢?

15世纪的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完成了资本家的第一轮资本积累,大航海时代促进了资本的积累与流动过程,尤其是美洲的发现使得全世界的经济活跃了起来,因为美洲是最大的产银地而当时的全球基本上以银本位为主,这就像是经济危机中大量印发纸币一样,它虽然会导致货币贬值但确实有刺激经济的作用,这些产银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国。

对外贸易中一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港口,不能有海禁。明朝海禁主要是因为来自日本的倭寇和伪装成倭寇的商人对东南沿海的洗劫,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实施海禁。嘉靖以后随着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练兵倭寇不敢再来,此时的日本也结束了混战的战国时代国内逐渐趋于稳定所以倭寇不再像以前那样多了,同时政府认为市通则寇转为商,不通则商转为寇,于是政府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此后大约有三亿多两白银流入,这点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基础。

东林党人周起元描写:“我穆庙(隆庆帝)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船舶,分布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日本白银流入

日本虽然物产不丰富但是却产银很多,欧洲人称日本为银岛,在十七世纪以前日本基本是全球产银的百分之二十。所以在各朝各代日本都和中国有通商习惯,虽然因为倭寇影响了双方的贸易,但是贸易是一直没有断绝的,尤其是隆庆开关以后对于中日双方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不允许去日本但是出了海谁知道货物拉去哪里了?后来在万历年间明朝和日本打了一仗再次交恶,尤其是日本方面的态度让万历皇帝厌恶吗,把日本归于“元恶”一类,在万历的平倭令中说到“凡事和日本通商的以叛国罪论处,去日本的人要被分首”。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德川幕府曾经多次想要和大明和好但是都遭到拒绝,但是中日双方的私人贸易仍然是不绝的,因为日本对于明朝有巨大的贸易需求,明朝商人也想赚钱。在明朝东亚宗主国的影响下周围国家都以穿生丝为容,日本国内虽然是产丝国但是却对于明朝生产的丝更加情有独钟,日本国内生丝一般都是从明朝进口。

日本是很想和明朝贸易的,德川幕府为了限制日本国内大名实力规定外国船只贸易只能在长崎进行但是中国船只却不用遵循,也就是说明朝可以在日本任何地方贸易,这是德川幕府对于明朝商人的优待,就是希望明朝商人能够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

在当时明朝丝绸一百斤是五十两但是卖到日本就可以得到五百两,然后从日本买货再卖到明朝又可以大赚一笔,所以即使在官方禁令下仍然是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走私,也崛起了很多有名的大海盗,李旦、郑芝龙等都是这样在海上发家致富的。说起来有些讽刺,自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人再次在南中国海拥有霸权竟然是因为一群海盗。

郑芝龙以泉州为基业,舰队航行在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几乎垄断了中国与外国的海上贸易。明朝虽然未曾和日本勘合但是私人贸易却是太发达了。所以说明末的海贸是非常发达的,白银大量内流进中国,而明朝政府却向农民收重税当然没钱。

白银流入的两大两个中转站澳门和菲律宾

明末南中国海来来往往的都是各国载满商品的船只,欧洲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让他们兴奋地航海到世界各地淘金,这就是地理大发现。葡萄牙更是海上的急先锋,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随后就是疯狂的扩张,在马六甲、西门达腊都建立了自己的站点以此控制南中国海的贸易,葡萄牙人给世界各国运去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等销量很好,而外国的商品却不能打动自给自足的中国家庭,所以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而葡萄牙和明朝的贸易也是一波三折。

在开始时葡萄牙和明朝的通商并不顺利,直到葡萄牙人终于学会转动脑筋入乡随俗,通过贿赂的方式得到了澳门的暂住权,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变成了葡萄牙人自己的地盘,而澳门就成了明朝和东南亚、欧洲重要的通商口岸。而葡萄牙的巨大收入刺最激着另外一个国家的神经,这个国家就是西班牙,有钱谁不想赚,迫不及待的西班牙人也来了,他们占据了当时比较贫瘠的菲律宾作为站点和葡萄牙人争利,而且因为墨西哥和菲律宾航线的开通使得美洲的一船船的白银从美洲拉来然后换走中国的丝织品。

菲律宾的马尼拉港是墨西哥与明朝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但是西班牙人却竞争不过葡萄牙人,相对于吕宋而言澳门的位置更加重要,因为澳门也是对于日本航线的重要站点,货物大多都是从广州先运往澳门再从澳门运往长崎,又或者从澳门转运到南中国海地方,西班牙虽然在海上获利很多却比不上葡萄牙,这也使得西班牙由此记恨葡萄牙,因为争夺海贸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因此不合。

可能有人不懂为什么争抢买中国的东西,因为当时的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我前面说到美洲是全球最大的产银地,在十五世纪末年欧洲人发现了美洲,随着对美洲的开发,美洲廉价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冲击欧洲金融体系,物价上涨迅速,这种物价上涨随着欧洲开辟的新航线一路向东,欧洲人发现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市场,明朝南方的手工业很是发达,大量破产的农民劳动力廉价所以商品价格自然也低,于是欧洲人便愿意用金银换取商品。这也间接导致了明朝物价上升。

白银流入还因为当时中国不需要外国商品。明朝和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贸易关系,不过白银的流入是因为外国需要中国的东西而中国却不需要外国的东西。

在瓷器、丝绸、茶叶风靡全世界的时候外国却没有什么能够卖给中国的,他们一直无法打开中国市场。当时的西班牙在吕宋的殖民者写信给西班牙国王求助说“中国人把银子都弄走了,我们却没有货物给他们,问国王该怎么办。”当然西班牙国王也没有办法,在自产自足的小农生活下的中国家庭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产品,贸易顺差很大,这种白银内流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直到外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情况才改变。

我觉得明朝的海外贸易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策略。可以沟通各国的文明交流,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可以交流各国之间的科技,对人类发展起到了作用。

简述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 兴起 发展 衰落 过程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香药之路"、"陶瓷之路",公元前1世纪~1840年
1) 起源:产生于汉代,到了唐、宋以后中国造船技术高度发展。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便经常往来于南洋和印度洋之间,频繁地进行航海贸易。
2) 贸易商品:中国的丝帛、瓷器、陶器、漆器、茶叶、药品及棉布等输出到欧亚非,换回珠宝(象牙、犀牛角、珍珠、玳瑁)和香料(宋朝又称"香药",泛指胡椒、没药、苏合油等)等奢侈品。
3) 四大港口: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
4) 发展高潮:明朝。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1433年)明永乐年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后共7次),用携带的金、银、手工业品,交换回珠宝和香料、苏木等奢侈品。
5) 结束:明、清两代政府为控制对外贸易和防范海外势力入侵,对民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时禁时开。清朝施行"闭关政策",于是英国方面非法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最终导致了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代表的禁烟运动,引爆了1942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海上丝绸之路"也从此彻底走到尽头。
兴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明清朝衰落,原因是闭关锁国,期间由于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

先秦
中国南方是南岛人种的发源地。先秦时代称之为百越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他们拥有优秀的航海经验和冒险精神,足迹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史前时代起即开始了向远洋迁徙,马达加斯加、夏威夷、新西兰均有分
秦代
海路西探,到达东南亚诸国,并且到达印度
秦灭六国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越人的顽强反抗而被杀。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南征,经过四年努力,于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在岭南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并以南海郡为中心逐步发展起繁荣的岭南经济圈。 秦末,北方征战不休,岭南地区由赵佗统治,史称南粤国,是当时少有的和平地区。
前202年汉立国,汉高祖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南粤国议和,两国得以发展经贸。前195年高祖驾崩,吕后摄政与南粤国发生冲突,双方在南岭发生激战,战局僵持。当时岭南地区主要出产丝绸类纺织品,赵佗为寻找重要的军需物资铁资源开始谋求海上路线通往西方国家开展贸易。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希腊风格银器皿以及南粤国宫殿遗迹发掘出来的石制希腊式梁柱就是相当好的证明,证实了秦末汉初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诞生,岭南地区向西方输出丝绸以换取各种物资,并且有希腊工匠来到中国参与了南粤王宫殿的建造。
两汉
海路西达印度、波斯,南及东南亚诸国,北通朝鲜、日本。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粤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南从日南、徐闻、合浦通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皮宗国、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1]。 东汉时期,“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61年-180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2])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帝国第一次往来。 中国商人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魏.晋.南朝
东吴黄武四年(225年)扶南国王范旃遣使来吴国,历时四年来到东吴,献琉璃。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国。 黄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 法显陆上西行,海上归国,由印度多摩利底经狮子国、耶婆提、到山东牢山。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波斯、天竺、狮子国、扶南、婆利。
隋.唐.五代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 中唐之后,西北丝绸之路阻塞,华北地区经济衰弱,华南地区经济日益发展,海上交通开始兴盛[3]。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拂菻、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丹丹、盘盘、三佛齐。 航路:由泉州或广州启航,经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国、末罗国、三兰国。 唐人移民海外。 唐人杜佑对历代南海交通作了个总结:“元鼎(前116-前111年)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后汉桓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奉使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晋代通中国者盖鲜。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自梁武、隋炀,诸国使至逾于前代。大唐贞观以后,声教远被,自古未通者重译而至,又多于梁、隋焉。”
宋代
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今胶州营海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5]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后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理、蒲哩鲁、遏根陀国、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总计五十八个国。 出现了《岭外代答》、《诸蕃志》,记载与中国通商国家情况的专著。
元代
与蒙元通商的国家:三岛、民多郎、真腊、无枝拔、丹马令、日丽、麻里鲁、彭亨、吉兰丹、丁家卢、八都马、尖山、苏禄、班卒儿、文老古、灵山、花面国、下里、麻那里、沙里八丹、土塔、忽厮离、假里马打、古里佛、放拜、万年港、天堂、忽鲁模斯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商人汪大渊,航海远至埃及,著有《岛夷志略》一书。
明代
郑和下西洋, 到过:占城、爪哇、旧港、满拉加、哑鲁、苏门答腊、那孤儿、勃泥、小葛兰、彭亨、锡兰山、三岛、苏禄、吕宋、溜山、打歪、八都马、柯枝、南巫里、古里、坎八叶、木克郎、甘巴里、阿拨巴丹、阿丁、天方、米息、麻林地、忽鲁模斯、祖法儿、木鲁旰、木骨都束、抹儿干别、不剌哇、慢八撒、木兰皮等国。
《明会典》记录了130个朝贡国,其中海上东南夷有62国,包括:安南,苏禄国,锡兰,朝鲜,日本,琉球,爪哇等。
禁海令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和失败,因而先后进行了四次禁海。 第一次“海禁”发生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年初。第一次海禁从公元1292年(世宗至元二十九年)到公元1294(世宗至元三十一年)止。第二次海禁公元1303年(成宗大德七年)到公元1308年(武宗至大元年)止。第三次海禁从公元1311年(武宗至大四年)到公元1314年(仁宗延枯元年)止。第四次海禁从公元1320年(仁宗延佑七年)到公元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结束。1322年复置泉州、广元(宁波)、广州市舶提举司,之后不再禁海。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为了抵制蕃货,“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泉州、明州、广州三个市舶司。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禁濒海民私通诸国。洪武二十三年(1390),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下令一律禁止民间买卖及使用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下海通番。 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违反禁海令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大明律》)。 永乐二年永乐帝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发布第一个禁海令,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止海禁时止,期间接近两百年之久,这段时代,正值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大航海的时候。1557年葡萄牙人已经来到大明国 门口,建立了澳门殖民地。

清廷从顺治时到雍正时的四十年海禁(公元1655年—1684年,公元1717年—1728年)。 清廷入关之后,清廷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东宁国部的联系,以巩固新朝的殖民统治,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颁布禁海令;并於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6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康熙接受东南沿海的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前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且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为了防止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冲击,对与清廷的贸易也采取严格的限制。因此,此时的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已经大为衰弱。 到了乾隆以后,清廷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阻碍了清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使清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清国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而清廷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西洋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清国为首的东方世界。
评价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由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他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中初次提及,这个概念如今已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兴盛一时。元朝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路”返回本国的,他的游记里记载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许多“香料之岛”。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片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朝商业有何特点

低税收,明朝商税为历代最低,30~50税一。并且取消宋朝种类繁多的各种关税,这是促进明朝商业大规模蓬勃发展的主动因。因此出现以下商业大发展的景象:

1、商业更加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品种大幅增加。
2、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地区间贸易更频繁,大幅降低取消关税(陆饷)是促进长途贸易的关键,利润显著提高。
3、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全国各地无论城市农村商品交换都及其兴盛。取消了宋朝的旬市(每10天开市一次)制度,改旬市为日市(每天都开市),很多地方甚至出现夜市。
4、商业私有化程度很高,出现了大量实力雄厚的商帮,商业不再由政府垄断。镖局、钱庄等大规模出现,是其显著的现象。也导致政府对商帮的管理失控。
5、海外贸易体系及其兴盛,是世界航海贸易的中心,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白银吸纳国,海外商品大量流入明朝,大大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也有严重失控的现象,虽然采取海禁等措施,但也无法阻止过度的海贸。农民不种粮改种桑,丝绸大量出口换回整船整船的白银却不能当饭吃,粮食危机凸现。

最后,由于中央对过分发展的私有化商业体系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中央财政崩溃,典型的民富国穷,明朝灭亡。
开始有些商船贸易 和国外贸易比较多,这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1、商业更加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品种增多。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全国出现了较多的商贸城市。
4、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文章标题: 明朝的民间海贸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7612.html
文章标签:明朝  程度  民间  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