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常洛和朱常洵,争夺储位的还有谁?
一说到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皇儿,很多人就会想到朱常洛和朱常洵,因为他们俩是国本之争的主要皇子。不过很多人也许没有注意到,其实在国本之争中,还有一位皇子,那就是瑞王朱常浩。
(端嫔周氏)
万历十九年,端嫔周氏生下了一个小皇子,这让已经在后宫里生活了9年的她终于有了盼头。
周氏早在万历十年,就被选入宫中,由于她容貌出众,被朝廷册选为“九嫔”之首。按说,以她的条件,得到万历皇帝的宠爱不是难事。
然而谁也没想到,与她同时入宫,位居“九嫔”第二的淑妃郑氏却因其娇媚的容貌,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宠爱,并且在次年就被晋封为德妃。
郑氏有宠,且极能生育,她在入宫第三年,生下了皇次女云和公主。
随后又生下了皇次子朱常溆、皇三子朱常洵和皇四子朱常治。其中朱常溆和朱常治早夭,因此皇三子朱常洵便成了万历皇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宝贝蛋。
而郑氏也因育嗣有功,仅仅在入宫第5年,就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一时地位之隆,无人能及。
相比于郑贵妃,温柔贤良的端嫔则太没有存在感了,以至于入宫第9年,她才终于得到了宠幸,并生下了皇五子朱常浩。而她也母凭子贵,终于被封为周端妃。
可惜,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忙着秀恩爱,新生的朱常浩几乎没有得到过他的重视。
本来,万历皇帝在继位不久,就应该把立太子作为国本大事。
但是,万历皇帝却迟迟不谈立太子一事。
原来,万历皇帝对皇长子朱常洛很不喜欢,而原因则因为他是宫女所生,身份低贱。
所以,在万贵妃生下朱常洵后,万历皇帝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同时封万贵妃为皇后。
可是万历皇帝也知道,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万历皇帝)
因为,按明朝的祖宗家法,皇帝传承是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制度。
如果按这个制度,那必须立朱常洛为太子,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朝廷震荡。所以,万历皇帝得想个万全之策。
万历皇帝的小九九怎么瞒得了文武大臣们呢!
他们明知道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而郑贵妃又诡计多端,势必会谋取太子之位。所以朝臣们先下手为强,一边不断上书恳请万历皇帝早立太子,以固国本,同时又言辞激烈地指出后宫干政,并将矛盾直指万贵妃。
于是,一场激烈的国本之争,在万历皇帝和朝臣之间成了拉锯战。
在这个过程中,万历皇帝也用了不少手段。
比如,万历皇帝为了弱化朱常洛的长子身份,下令将朱常洛和朱常洵,还有才出生不久的朱常浩全部封王,然后再从他们中间择选太子。
如此一来,年幼的朱常浩,在混沌无知的情况下也卷入到了国本之争中。
好在,朝臣们又不傻,万历皇帝的居心他们一眼就看明白了。所以他们再次反对万历皇帝的想法。
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已经成年,到了该娶妻的年纪。再加上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一事,已经和朝臣们斗了十几年,同时李太后也不断施压,因此万历皇帝早早就被孤立起来了。
最终,李太后和朝臣们取得了胜利,朱常洛在大婚后,被册封为皇太子。
同时,由于朱常洵和朱常洛也已经长大成人,按祖宗法制,应该册封他们为藩王,并让他们回到藩地上生活。
所以,万历皇帝封朱常洵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其藩地,一个在富庶的洛阳,一个在贫瘠的汉中。
(朱常洵剧照)
比起朱常洵,朱常浩的待遇可就相差太多了。
当时,朱常洵在洛阳的府邸,在万历皇帝的过问下,建造得金碧辉煌,且占去了洛阳城四分之一的土地。
朱常洵大婚时,万历皇帝由于宠爱他,更是一掷千金,不仅拨了30万两白银,用作结婚大典的开销,同时他还从私房钱里拿了20万两白银贴补朱常洵。
至于朱常浩,虽也已经成人,但万历皇帝却迟迟不提给他娶媳妇的事,甚至就连他汉中居住的府邸,也是修修停停,耗时多年才算完工。
万历皇帝病逝后,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位。只是他仅上位一月,便因病去世了。
在这之后天启帝朱由校继承了帝位,此时藩王们依然居于宫中,开销颇大。再加上后金又强势崛起,对明朝构成了威胁,这些都让朱由校头痛不已。
朱由校病逝后,朱由检继承了帝位,是为崇祯帝。
朱由检在登基不久,便命朱常洵、朱常浩等人到封地就藩。
就这样,朱常浩到了汉中。
朱常浩生性节俭,又是个长斋礼佛的人,所以他到了藩地后,没有像朱常洵等藩王那样搜刮百姓。反而,他还在年节的时候,备下丰盛的佳肴,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到府上赴宴。并在他们临走时,赏赐食物给他们,让他们带回家去,与家人分享。
同时,朱常浩见汉中城内易有水涝之灾,所以他又在水利设施上进行了大改造,缓解了汉中城的水患问题。
因此,朱常浩在汉中,并无恶名。
只是,此时的明朝,不光后金侵扰,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势如破竹,几乎占去了半壁江山。
眼看汉中不保,朱常浩写信给朱由检,希望朝廷能增兵汉中,以对抗李自成。
但是,此时的朱由检正疲于应付,根本抽不出人马去汉中帮助朱常浩。
眼见李自成的队伍就要包围汉中,朱常浩只得向当地官员求援,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朱常浩辗转逃到重庆。
眼见离大顺军又远了不少,朱常浩不由长吁一口气,以为终于到了安全之地。
谁也没想到,张献忠竟带了一支部队打进了重庆。
由于张献忠人多将广,城中的守军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而朱常浩也在混乱中,与其他地方官员被张献忠所俘。
张献忠嗜杀,当即将明朝官员及将领全部处以磔刑。
有意思的是,当张献忠准备对朱常浩用酷刑时,本来一片晴朗的天空,突然响起了一阵一阵的雷声。
张献忠见之,颇为畏惧,于是只是斩首了朱常浩,并且还以棺下葬。
由于朱常浩晚婚,因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尚无子嗣。
身为皇家后人,虽然荣华富贵皆可得,但朱常浩比起残酷暴虐的朱常洵而言,他终不能算是恶人。可惜江山倾倒之时,因为是皇家子的身份,终不免都是一死。
这个就真的太多了。隋朝的杨勇和杨广,唐朝的李世民和李建成,李承乾和李恪,清朝乾隆的几个皇子,9个儿子都在争夺储君位置
除了朱常洛和朱常洵,争夺储位的还有朱常润和朱常浩以及朱常瀛,这三个也是倍受万历皇帝宠爱的。
朱常洛,当时李太后和朝臣们取得了胜利,朱常洛在大婚后,被册封为皇太子。
历史上重达300斤的福王,真的被煮成肉汤了吗?
历史上的福王真的是重达300斤吗?真的被煮成肉汤了吗?先来看看历史上重达三百斤的福王是谁。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儿子,郑贵妇所生。
明神宗非常疼爱朱常洵,而当时皇后没有儿
子,明神宗多次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碍于不是嫡长子,又有祖训言明,朱常洵最后没有成为太子。
因此明神宗觉得对朱常洵愧疚,便尽可能的将除了皇位以外最好的都给这个朱常洵,朱常洵也因娇生惯养,养了一身的臭毛病。
明朝末年,政府衰败,天灾人祸导致民不聊生,常常爆发农民起义,其中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出名。
李自成起义后接连攻下数城,后来李自成攻陷福王城池,福王夜里逃走,因身体肥胖原因行动不便最后被李自成的士兵抓住,当场杀死。
据明清书籍记载,朱常洵应该是史上死的最惨的王爷之一,朱常洵被抓后李自成的农民军狠狠地将他呵斥一番,然后像宰猪一样把朱常洵丢进热水锅里煮熟,煮熟后被士兵当猪肉一块块切好,洗干净,放上佐料和鹿肉混在一起,当士兵的下酒菜。
当时也有美其名曰“福禄(鹿)宴”。士兵而后一把大火将富丽堂皇的福王府付之一炬,因为王府实在太大,大伙连烧了三天三夜。
关于福王遭到李自成的“烹食”,正史并无记载,但在明、清很多书籍(尤以《明季北略》所述广为流传)上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于正史没有记载,所以不可为证。
我觉得真的重达300斤,但是应该没有被煮成肉汤,因为后来还找到了他的陵墓。
这只是历史上杜撰的故事,是假的,《明史》已经辟谣了,福王死后尸体保存完整,被运送安葬了。
历史上重达300斤的富翁不可能会被煮吧,虽然有人被煮,但是那是一种刑罚,特别残忍。
这个是假的,他没有被煮成肉汤 ,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证明李自成是个残忍之人,真正的他尸体保留完整。
万历对比康熙如何?
我是认真的。这千古一帝名号忒响亮了点吧 万历与康熙谁更伟大?
明朝的皇帝其实大多数都是不错的,可惜满清统治集团修《明史》时出于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而别有用心,以致不少明朝皇帝的历史形象都比其本人的真实面貌逊色了不少,乃至被浓墨重彩地丑化了。盘点起来,我以为万历应该要算是当中最委屈的明朝皇帝之一。
一、给万历皇帝翻案的六点理由
万历皇帝朱翊钧生于1563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573年明穆宗驾崩时,年仅十岁的朱翊钧以皇太子身份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神宗。1620年,58岁的朱翊钧因病去世,长达48年的万历时代也就随之划上了休止符。因为明神宗在位的48年只用了“万历”一个年号,故人们通常也称其为万历皇帝。
1、万历绝非昏庸之辈
掰着指头数的话,后人对大明朝万历皇帝的坏印象大约有这么几点:一是所谓清算名相张居正,二是所谓20年不上朝,三是所谓万历皇帝贪好敛财,四是《明史》中所谓的“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一言……如此,也难怪自清朝以来万历皇帝的历史形象一直都不怎么好,在民间的口碑甚至可谓很差劲。
万历皇帝果真如此不堪吗?我看绝非如此。以在下之见,有的史书给万历以这样的描述和评价其实是很有些指鹿为马的蛮横作派的。事实上,万历绝非是昏庸的皇帝,他不仅宽仁有为,也不仅具备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更具备大多数皇帝都欠缺的前瞻性眼光和远大心胸。站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高度上来看,万历皇帝在根本上显然是要强过清王朝的康熙皇帝的。我甚至想:如果康熙可以称为“大帝”,那万历恐怕也该称之为“万历大帝”才对;如果万历与康熙一样生在本朝的中前期,则他的时代恐怕应称之为“万历盛世”才是。
下面我就来破解一下以上所提到的“坏印象”。
2、怎样理解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的以“一条鞭法”为核心的改革,主要的作用是遏抑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打击了豪强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化解了大明朝日益明显的统治危机。除了开国时期,明朝二百多年所涌现的无数文臣中,功劳最大、名声最响亮的,除了于谦,应该就是张居正了。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值得给予高度肯定的历史人物。
不过张居正功劳虽然很大,但却并非是于谦这样的近于完美的人物。概括起来,张居正的小缺点主要有四:一是好美色(这多少损伤了他的身体);二是多少收受了一些贿金财货(万历派人查抄其家产时得银十万两等就是证明);三是执掌朝政时对万历小皇帝有时过于严苛了(这导致万历在心理上对张居正产生了畏惧和反感);四是不够仁厚,对朝廷中的不同政见者压制、打击太过。如此,前两点也就成了他身后被人攻击的把柄,而后两点则使得好些人怀恨在心以至于成心想报复之(亲政后的万历对张居正似乎也是颇有些意见的)。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两年后对其进行的清算,后人通常把原因归之为万历对张居正的“报复”——在张居正当政的后几年,业已成进入青春期的万历本来就有了天生的逆反心理,而张居正有时对万历的皇帝颜面又关照不够,乃至使万历感到了自身青春的较强压抑、畏缩和皇权的失落,如此,也就难怪亲政后的万历会在许多张居正所得罪过的官员的进言中终于做出了清算张居正的决定。
万历的报复心理或许是有的吧。不过事情似乎也不是那么简单,万历或许是这样看问题的罢——既然张居正先生是为社稷,为百姓当官做事,则地位再高,权力再大,那也应当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功劳是功劳,过失是过失,两者不能混淆。该赏该褒奖的以前都给了,该追究的,现在也不能放过。事实上,张居正在有些事情上也确实是有辫子可揪的。
如此,站在万历的立场上,万历按照法律对张居正的清算尽管有些过了头,但恐怕也不无道理(此后的内阁大臣似乎就不敢再大胆行贿受贿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激是不用说的,不过他也有理由维护法律的尊严——这大约就是我为万历讲话的理由所在。
万历清算张居正以后,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依旧还在,晚明的自由与繁华甚至至今还令许多人神往!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为万历的清算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在张居正之后,似乎就很少有大臣敢于任事、勇担整治国家弊病之大任了。
其实,以张居正当时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即使张居正确有若干过错,又何妨从轻追究或仅仅是象征性地发落一下呢?
同样是清算,后世康熙对鳌拜的清算却是另一种局面。当然,文臣张居正和武将鳌拜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人。
3、二十年不上朝并非不理政事
张居正当政时,少年万历长期接受着良好的皇室的教育,应该说,这使得他具备了做一个好皇帝的素质基础。张居正病逝后,终于得以亲理政务的万历果然是勤勉奋发,英明果断,较有作为。不过,在他亲政的后期,万历皇帝在大臣们的眼里却起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皇上不怎么爱上朝了,他似乎不喜欢每天和大臣们面对面讨论国家大事了,许多象征性的仪式和大典他也不怎么出席了。这样的情形甚至一直延续了20年左右。
于是有人留下了万历皇帝“怠于临朝”、“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之类这样的记载。这样的记载固然是夸张的,不过,事实也确乎就是如此这般。
但如果说万历长期不理朝政那就是冤枉万历了。
后宫中的万历和所有的皇帝一样,自然免不了嬉戏寻欢、饮酒做乐,但万历绝非不理朝政了。他只是对朝九晚五天天准时上班的刻板生活腻歪了,他觉得只要能把事情处理妥当了,又何苦自囿于21世纪工薪阶层天天去单位办公室坐班的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呢?万历皇帝一门心思要成为居家办公之一员,于是他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寝宫,他让太监们把各级官员的奏折和各种门类的文件统统送到自己的寝宫中来。万历不是懒惰,他只是想让自己过得洒脱些,他只是讨厌形式主义的东西。
事实上,万历在长期深居简出的后宫生活中从来也没有忘记做作业,他一如既往地以无比认真的态度对待着自己的功课。可是朝廷里总有些腐儒递上来一些洋洋万言却不知所云的奏折,这使他觉得兴味索然,对这样的折子,他实在懒得搭理,于是“留中不发”。还有些想借骂皇帝博得声誉乃至出名立万的官员,居然在奏折里捕风捉影、肆无忌惮地骂自己贪恋酒色财气,真气煞陛下也。万历皇帝很生气,他觉得这事情的后果应该很严重,冲动的他很想下旨斩杀了这厮!可是万历毕竟是受过优等教育的人,他觉得自己犯不着为这样的小事动气伤肝,他甚至不想辩解什么,因为清者自清!不过,有一回他终于克制不住动怒了,直到把那家伙革职为民心里才算恢复了平静。
公正地说,万历其实是个温和仁厚、很有修养、心胸很大度的皇帝,同时又是个有个性、有脾气、英明果断的皇帝。后来的康熙皇帝也不过如此而已,并没有强过万历一点点。应该说,在万历时代,整个国家的基调都是愉悦的、享受的,全体国民几乎都沉浸在世俗的欢乐之中。万历不想破坏老百姓的好心情,他在心底里是奉“无为而治”为圭皋的。与康雍乾时代的言论禁锢不同的是,大明朝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几乎超过了当今的美国。万历对大臣们激烈、尖刻乃至近于骂街般的言辞都能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从来也没有因为言论过激而杀了谁。万历对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也很理解,他允许他们自由结社,自由探讨国家大事、天下兴亡,他没想要下旨给予禁止,更没想派锦衣卫的密探去清扫他们的兴致。
后世的康熙在勤政方面或许要强过万历,但其时的文字狱却使社会空气紧张异常,不但各种人群的集会结社行为被严厉禁止,就连老百姓在市井街巷间的闲谈也不能不多加小心了。管制若此,也难怪整个清朝都没有人敢上书批评皇帝(骂就更不敢了),也难怪有关满清一朝的文字与图像,泛滥于今人之眼帘的,惟有阿谀与歌颂而已。
4、皇帝何须敛私财
万历年间,大明朝何其兴旺发达!无论与哪个国家的人做买卖,大明朝总是大赚特赚,瓷器、丝绸、茶叶等等,仅仅这几样东西就使得全世界的白银滚滚地流入中国。为了赚钱,江南的手工业工场发展迅猛,出洋做贸易的私船越来越多,许多工场主、船主大发横财。为了赚钱,各地甚至兴起了开办煤矿、铁矿的热潮!万历皇帝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朝廷的财政收入实在太少,民富国穷的情景似乎总有那么点别扭。万历皇帝思想很活,他脑瓜子一转,建议大臣们针对新出现的经济行为探讨一下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可能性。可是那班内阁大员、六部大员似乎都比较保守、僵化,他们没什么反应,更没什么主意。终于,万历皇帝憋不住自己动手了,他向全国各地派出许多太监,他要求他们去调查各地的工场、矿业,并征收税银以充实国库。
可是,万历没想到许多太监竟然会打着他的旗号四处搜刮、中饱私囊。也难怪收税的政策会触发了民怨。各地的老板们都认为自己的银子不是地里长出来的,而是自己艰苦创业挣来的,他们似乎都因此而反对向皇上和朝廷纳税,他们甚至掀起了激烈的武力化的反对浪潮!这使以爱民如子自诩的万历皇帝感到很尴尬。万历很生气,但他最后还是想通了,他不想硬碰硬地收拾这些人,因为这于社会的和谐不利。不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的采矿业之类得以正式合法化,并开始了大发展。
有人为这事儿上奏折批评万历贪财。万历很生气,他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严格地说,整个天下都是他万历皇帝的,他有必要贪那点小钱吗?他其实是为政府在弄钱啊。万历感到这个人的批评很奇怪,君臣间简直没法对话。万历知道,时代不同了,自己的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是在不断更新的——可惜高处不胜寒——普天之下,懂得自己的人真是很少啊。
再看许多年以后的清朝,就说所谓的康乾盛世吧,除了水稻和小麦,就还是水稻和小麦,满人入关后的头两百年,岂复有万历年间蓬勃发芽与生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5、没选错皇位继承人
万历之所以不爱上朝,一是因为他向往自由无拘的生活状态;二是因为他的健康情况很糟糕——许多年了,他的身体总是病怏怏的;三是因为他和一大帮大臣们闹翻了。
万历皇帝究竟是为什么而与大臣们在长期地僵持和对立呢?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因为册立太子的事。万历想立的是自己所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可是朝臣们拥戴的却是皇长子朱常洛。为了这个事,万历与大臣们反反复复较量了多少回。可是大臣们始终是振振有辞,而且他们的理由太站得住脚了——本朝太祖早就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万历与他们的斗争是尖锐的,持久的。可是这帮大臣实在太厉害了,死活都不同意当今圣上册立朱常洵为太子。这样的拉锯战几经反复,最终是万历做了妥协,于是朱常洛成了太子。
万历闷闷不乐。其实,万历对朱常洵更满意一些。可是他没有办法,只能妥协而已。而这样的斗争实在使万历很受伤,他感到自己和大臣们之间有了隔阂,他不想见到他们,因为他觉得这会使他来气。看起来,万历的不爱上朝与这件事情确实很有关系。
遗憾的是,在万历之后立马登基的39岁正当壮年的朱常洛,才做了一个月的皇帝竟然就紧跟着万历皇帝驾崩了。否则,大明朝就还大有希望啊。
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康熙同样有着痛苦的经验。不过康熙与万历最终的决定都是正确的。万历选择朱常洵接班之所以正确,是因为朱常洛深得群臣拥戴,刚刚登基就显示出了有为明君的风范。康熙选择雍正接班之所以正确,是因为雍正的改革解决了康熙晚年遗留下来的好些弊政,比如整顿吏治等等。如此说来,这两位皇帝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是没有输赢之分的。
6、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朝倾覆于1644年。万历皇帝去世的时间是1620年。
万历去世后的25年时间中,光宗朱常洵在位仅一个月,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期间,熹宗朝有太监魏忠贤专权,崇祯朝有常年的大旱灾,还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明朝之亡,时间上自然是亡于崇祯十七年。可是后人却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果真如此吗?
万历年间,难道真有什么事情埋下了明朝倾覆的种子?
是万历清算了张居正和他的改革?是万历三大征把国库里的钱花光了?还是因为万历朝党争严重涣散了中央权威?抑或是官场风气不正、官员空缺较多以致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运转的效率与机能?
在我看来,即便是这样,如果朱常洵没有早逝,如果后面没有出现魏忠贤专权,或者崇祯年间没有发生那长年的大灾荒(农民起义也就不会爆发),或者崇祯朝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发生那许多次偶然的失误与错误……所有这些情况,只要有一种情形没有发生,则大明朝恐怕都不至于会轰然崩塌。
所以,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恐怕并不特别公正。不过我们也承认,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对社会贫富差距在暗暗加大的趋势似乎并没有及时地察觉乃至下大力气去彻底地遏止之——这终究是一个缺陷。
真正要命的是,之后的坏运气接二连三地都砸在了明朝的江山上。
清朝的灭亡原因或许与康熙关系不大。但谁又能否认,康熙个人虽然喜欢学习、了解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但却仅限于此,他没有打开国门沟通中西,其实多少是要负点责任的。
二、万历杰出的军事才能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曾亲自指挥了三次的大的战事(史称“万历三大征”),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这三次重大的军事胜利,无疑保障了大明朝的疆域完整和国家安全,而万历也由此展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下面我们来看看万历是怎样运筹和指挥这三次战事的。
1、平定哱拜之乱
哱拜是是嘉靖年间投降明朝边将的蒙古人,后官至宁夏副总兵。1592年,哱拜伙同他人反叛明朝。明朝总督魏学曾在切断哱拜与河套蒙古骑兵的联系通道的同时,指挥军队包围了宁夏城。
万历皇帝闻报后,乃召群臣商讨大计。结果,兵部尚书石星献了掘黄河水淹灌宁夏城的计策,梦熊御史梅国桢则推荐愿任总兵李成梁前往平叛,甘肃巡抚叶梦熊呢,干脆表达了亲自去讨伐叛贼的心愿。万历对三人的建议都给予了采纳,他命叶梦熊、梅国桢等各率部队出征宁夏。同年6月,叶梦熊、梅国桢、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等几支大军都按时赶到了宁夏城外。明军云集合围之际,总指挥魏学曾却无计破城。
万历皇帝闻讯大怒,他果断地以叶梦熊取代了魏学曾,并直接下令马上引黄河水灌城。8月时,明军击败驰援的蒙古骑兵,9月,明军攻破宁夏南城。不久又以离间计拿下了宁夏大城。至此,哱拜叛乱乃得以平定。明朝的西北边疆由此得以稳定下来。
2、援朝逐倭之战
1592年,丰臣秀吉率20万日军攻入朝鲜。得到求救的消息后,万历当即布署:一,令兵部派遣援军入朝;二,令辽东、山东沿海整顿军备,小心戒备;三,朝鲜国王倘入明境,则安顿之。可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无能,只派了一个游击史儒率少量兵马入朝作战,结果史儒战死,随后赶去的祖承训也只有三千兵马,结果也是仅以身逃。
这两仗的大败激怒了万历帝。这一回,他亲自点宋应星、李如松领军出战。明军开始几仗都打得很漂亮,但却在1593年正月遭到了日军的伏击,损失惨重。于是双方议和。万历则敦促朝鲜国王练兵自守。
1596年,丰臣秀吉违约再次侵入朝鲜。1597年正月,明军再次入朝作战,可惜失败。
1598年正月,明军退守平壤南部的王京。这年7月,丰臣秀吉死,日军士气低落。明军于是发动攻击。日军登船撤逃,中朝联军在明将邓子龙、朝将李舜臣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大败日军于露梁海上。
万历指挥的此一战事,使得日本在之后、甲午海战之前的整整三百年间都没敢再斗胆进犯中国。万历虽然高居帝位,但我们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抗日英雄似也没有什么不妥。
3、西南平定土司之乱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播州世袭的宣慰使杨应龙自1592年起就时叛时降。1599年,贵州巡抚派都指挥使杨国柱率军三千讨伐杨应龙,结果兵败身死。万历于是决定彻底解决播州问题。1600年初,万历在全面布署后,乃征调八支军队合围播州,并命李化龙坐镇重庆主持讨伐全局。结果20余万大军于2月开始分进合攻,刘綎一路更是勇不可当。至6月,明军大破播州杨应龙的老巢,战事至此结束。西南版图由此乃得以保全。
由万历指挥的以上三大战役不难看出,万历皇帝的军事才能是非常之高的,他有勇略,有胆识,知人善任,高瞻远瞩、布署周详,沉着稳健,善于掌控每一次战争的进度和分寸,他对前线将领总是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指挥不当的将领每每都能在该撤换的时候坚决撤换。尽管明军不一定每战必胜,但万历总能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逐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和掌控权。凡此种种,也就决定了万历皇帝总能在明军巨大的胜利中自信地微笑。
对比起来,康熙与万历的军事才能与武功建树可谓大致相当。
三、万历与康熙,究竟谁更牛?
1、康熙比万历强在哪?
第一,康熙作息比较规律,每天坚持早起早睡,没有意外的话,他都能做到按时上班,很少有迟到和旷课的情况发生,这为他带来了如同朱元璋一般勤政的好名声。
第二,康熙很注意锻炼身体,骑马射箭之类,技术都很不错,这为他带来了文武双全的名头。不过准确地说,皇帝的文武双全应该是指文治武功,也就是处理政务和指挥战事——如果是这样的标准的话,那万历也可谓是文武双全的皇帝了。
2、万历比康熙强在哪?
第一,万历宽厚大度,不钳制国民的集会、结社和言论的自由。虽然锦衣卫高手众多,随时可以遍布全国,但万历绝不搞文字狱,绝不以武力对付老百姓的言论和自由。
第二,万历主张开放矿禁,搞活经济,鼓励老百姓放胆赚钱,只要来路正当就好,只要向国家交纳一点税金就可以了。万历的思想更先进,更接近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的理念。
3、万历与康熙的若干差异:
第一,两人都拥有无数的女人,但万历被描述为淫秽好色,康熙却没有这方面的描述。
第二,万历只有两个儿子。康熙却有35个儿子(还有20个女儿)。
第三,万历被描述成比较差的皇帝,康熙则被捧为“康熙大帝”。
……
4、万历与康熙人生经历的惊人相似性
清朝的12位皇帝中,与万历最具相似性的乃是康熙,下面是这二位的相似点:
第一,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在位时间为48年,康熙在位时间为61年。
第二,两人都是典型的少年天子——万历是十岁登基,康熙是九岁登基。两人都接受了极为优良的皇室教育,都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
第三,两人都充分体验过被顾命大臣“管制”的“压抑感”——万历有名相张居正代掌朝政,康熙有权臣鳌拜当国。
第四,两人都在武功上颇有建树——万历成功地指挥有东北援朝抗日之战、西北平定渤拜叛乱、西南剿灭土司造反的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康熙则成功地指挥有东北抗拒沙俄侵略之战、西南削平三藩之战、东南收复台湾之战。
第五,两人都在继承人的选择上陷入了困境——万历为册封太子的事与朝廷中的文官集团闹到失和乃至对立,康熙因为不满意而两度废立太子致使诸皇子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
5、万历为什么没有获得更高的评价
以万历皇帝之宽仁与英明,以及不凡的心胸与眼光,居然只获得如此不堪的评价——他几乎被列在了比较糟糕的皇帝的行列之中——这事还真让人感到比较遗憾。而与之在许多方面都难分伯仲的康熙却获得了非常之高的评价,乃至被捧成了‘千古一帝”。这事也真让我们感到有点纳闷。
两位皇帝显然都是有为之君,可为什么两人得到的评价却如此迥然不同呢——我以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乃在于这两个朝代的史书《明史》和《清史稿》都是由满人修的。
《明史》是满清修的,其中,明代的皇帝显然多少都有些被丑化了,而且《明史》还就是康雍乾时期修的。《明史》主要定稿于乾隆时代,为了表述效果的通俗与简约,我在这里姑且假想一下——乾隆皇帝接过手下刚修成的《明史》稿本认真翻看,啊,朱元璋比努尔哈赤强,明成祖比皇太极强……怎么着,我大清朝的皇帝难道就都不如明朝的吗?朱元璋、明成祖实在太强了,没法再那个了……但乾隆很快发现,明朝的大多数皇帝都还是有文章可做的,比如万历就是一位,万历与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人生经历上非常相似,万历身上显然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他向修史的专家交代:立场上有必要再调整一下,比如写万历的这篇,那就不能用写康熙的笔法来写嘛,你得多写写他的后宫生活,多写写他的好色与懒惰……如此这般。
至于《清史稿》,虽然是清朝灭亡以后所修,但却仍然是由一帮满人在操弄(基本都是前清遗老)。中华民国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陷入混战中,无人审定修正的《清史稿》表达的自然是满人的心思——很自然,他们不但不会抹黑本族的皇帝,反而会刻意提升其形象、歌颂其伟大的。如此,也难怪康熙会获得远高于万历的评价。
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历史,对康熙来说,他自然可以含笑九泉的,可对于万历来说,这却未免是不公正的吧?
6、给万历评反的现实意义
康熙朝的老百姓固然可以安居乐业,但那是以牺牲先进文明的发展为代价的,康熙朝固然疆土阔大,但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科技都陷入了停顿之中,中国人的活力和创造性其实是处在被扼杀状态的。满族入主中原后,出于少数民族统治大汉族的某种莫名的畏惧感和危机感,因而实行文字狱之类的高压政策强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固然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但在总体上却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全面落后于世界的处境——这一点,我以为就足以动摇康雍乾时代的“盛世”地位了吧?
而万历朝呢,眼界开阔,气象博大,自由活跃,宽松丰富——这样的景象是否更接近于“盛世”呢?当然,万历朝同时也有糜烂的一面,灯红酒绿的一面,普遍追求享乐的一面,但这样的方面在和平的年代里其实也并不见得是坏事,只要不是毫无节制的放荡,只要人类的基本公德具有普遍的心灵约束力,只要社会公平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了,只要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状态,快乐又有什么不好?可惜万历朝的纸醉金迷与享乐主义一直流传到明末的灾难与战火中也没有清醒过来,似乎正是这一点及其对上层社会多数人的无情腐蚀,乃最终导致了大明朝的倾覆结局。
不好比,两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提供给各自的机遇不同。但从人品、能力上来说,康熙自然要胜过万历狠得多。
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吧。 康熙是个政治家,民族英雄。万历好像是个昏君
文章标题: 这两位谁更像朱常洵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