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14 13:28:09 | 作者:谋略那些事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首发公众号:谋略那些事,用不一样的角度解读《资治通鉴》。
内有私密长文:《如何成为领导的心腹》《送礼的诀窍》《关于钱和财富的思考》《资治通鉴》周秦、汉高惠吕文景的解读电子档
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领取。
——以下正文开始——
《资治通鉴》第26卷,汉纪十八
汉宣帝 神爵三年(壬戌,公元前59年)
引出上面这段材料的点子是两兄弟争家产。
这种事情放在现在,虽然会沦为他人的笑柄,但也并不算个事。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推崇儒家文化意识形态下,这种事情就不算个好事了。
说道儒家文化意识形态,推行孝道、亲亲、兄友弟恭、纲常伦理。
甚至有些朝代,在官员治下发生什么子杀母弑父之类的,官员都要倒霉。
同理,这个兄弟争夺家产就是出于对利益的争夺,而违背了儒家推行的那一套价值观。
官司打到韩延寿这里,韩延寿怎么处理很有意思。
简单地来说,他的处理有这么三个看点。
单纯地看,这件兄弟争夺家产事件到韩延寿的手里,对他而言小事一桩,直接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但无论怎么判都必然有一方不服。
那么有没有可能,不服的一番继续上告?亦或者在韩延寿调离之后继续闹,最后成为韩延寿的隐患?完全有可能!
退一步来说,如此兄弟争夺家产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如果直接宣判处理,或许是就事论事。
但是,对于价值观的维护反而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即,嘴上说要搞儒家那一套亲亲纲常伦理,但是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却还是按照法家这套东西来做。
因此,在韩延寿看来,这件事压根就不能宣判,判了他就要沾因果。
不判,就不会上升到法律层面。
不判,就不会出现隐患。
虽然不能判,但是韩延寿也必须要表态,因为事情到他这里了,他推不掉。
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用材料的话来说就是,韩延寿表态,说出现这种兄弟争家产的事情,是我没有治理好地方,不能宣明教化,是我的错。
如此这般搞自我批评,有三个用处。
其一,把事情从两兄弟争家产拉到了地方道德教化的问题,属于上纲上线。
其二,通过自我批评检讨,看似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其实是对当地官员进行施压。言外之意就是,领导说因为自己没做好,导致下面出问题,实际上领导做了什么?不就是用了你们这些人吗?领导要改正错误,那就要把你们下面的给换掉,下面的人能不惶恐吗?
这也是为什么材料中会有这一段: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
职场中可能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但是在官场用这一招就很恐怖了。
你以为是上级拦着,实际上真追究起来,下面一个跑不了,上面才不会给你拦责呢,你想屁吃吧!
其三,营造舆论,把兄弟两争家产的事情扩大化、舆论化,影响两兄弟家人来施压,逼迫其退让。
韩延寿自我检讨之后,该铺陈的都铺陈好了,该表态的也都表态到位了。
这事情差不多也算到收尾的时候。
但是,收尾并不是说两兄弟争家产这事算完,而是从一种更高维度去看待类似的事情。
即,两兄弟争家产不过是儒家道德文化体系下,具有亲戚血脉关系之人对于利益争夺,对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其本质是人性逐利压抑不住,而想要压抑,就必须强化这种文化属性与社会的嵌入深度。
即,让绝大多数人都羞耻这种行为,从而在根子上断了这个想法。
你个人想和家人争利益,你思想上觉得这个不对不好,于是放弃。
就算你真的去争了,你家里其他人也反对给你施压,让你放弃。
最后哪怕你争赢了,社会舆论道德对你抨击,使你不容于世,让你放弃。
面对重重压力,你还想争吗?
算了吧,吃亏是福,就这样吧。
这就是材料中出现的: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
严格来说,韩延寿这个事情,拆解出来的东西并不适合普通人。
这个更多是一种政治思维,通过小问题看到大东西,看到背后的不寻常,利用升维的方法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并处理这件事。
这个更像是一个方法论,或者说解决问题的尝试。
即,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急着去解决,可以尝试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看这个问题,试想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然后,再跳回到问题本身。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两种不同视角之下你想到的解决方法,甚至思想点,完全不一样。
当然,上面的比较虚,今后找机会详细说说。
——END——
写文不容易,希望您能点个赞支持一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