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是个怎样的人,他真是个昏君吗?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经历颇为坎坷的君主,一开始是自己年幼登基(那个时候的他只有9岁),什么也不懂,之后长大了就准备利用宦官王振来制约朝臣,结果自己被他制约了,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自己被蒙古抓住了,成为了囚徒。
好不容易被放回来了,新君主把他囚禁了,终于翻身当了君主,就很快驾崩了,只有37岁。明英宗朱祁镇不算事一个昏君,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君的理由就是杀了于谦,那是因为于谦明知道自己在蒙古军营之中。
但是,还是命令明军炮轰蒙古大军,说好听的是为了打跑蒙古军队,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想弑君。自己当政了,没有第一时间弄死他,也是对他的恩典。
扩展资料:
首先,明英宗是一个非常没有主见,而且很愚蠢的人,其次他有些地方又非常的心狠手辣,但是在某些方面又透露出人性的小光芒。
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综合国力还是非常强盛的,对于瓦剌也绝对拥有着压倒性的实力,所以如果明英宗不是自己没有主见,听信了王振的鬼话。
随便派一个有着军事才能的将领,明王朝都能大概率的打赢也先的部队,所以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有着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经历颇为坎坷的君主。一开始是自己年幼登基(那个时候的他只有9岁),什么也不懂,之后长大了就准备利用宦官王振来制约朝臣,结果自己被他制约着了,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自己被蒙古抓住了,成为了囚徒,好不容易被放回来了,新君主把他囚禁了,终于翻身当了君主,就很快驾崩了,只有37岁。是不是够坎坷?
明英宗朱祁镇不算事一个昏君,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君的理由就是杀了于谦。那是因为于谦明知道自己在蒙古军营之中,但是,还是命令明军炮轰蒙古大军,说好听的是为了打跑蒙古军队(实际效果炸死炸伤上万人),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想弑君。自己当政了,没有第一时间弄死他,也是对他的恩典,你说是不是?假设你是朱祁镇的话,你会不会弄死于谦?
他实际上对于上奏的奏章不经过内阁的润色,直接亲自批阅,这个是很多君主做不到的,尤其是嘉靖帝。不仅仅是勤政,还很节俭,对于服饰和美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就是为了实现跟先祖朱棣一样的功绩,还推行了很多的仁政,使得当时的百姓称颂万岁。这个人是不是很好?不像是史书写得那么不堪?
朱祁镇,一位经历坎坷的君主,就因为杀了于谦导致了很多人的唾骂,这个算不算是历史的误会?这个算不算是记载历史者的个人情绪?这个算不算是一个误导?
明英宗朱祁镇,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后人也称他为"明朝第一昏君",他是明朝中唯一一个两次登上皇位的皇帝,前后在位22年左右。在他的统治中,让我们看到了明朝从繁荣昌盛走向了衰败,成为了明朝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朱祁镇第一次登上皇位时,年仅九岁,于是只能靠太皇太后来主持政务。起初的大明国运还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张氏去世后,他只能依靠太监王振,而王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因为稍有学识,还当起了朱祁镇的启蒙老师。在这个启蒙老师的带领下,朝廷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而且在王振的怂恿下,毫无作战经验的朱祁镇还亲自挂帅出征,结果可想而知,也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剧照
明英宗不懂军事,且又有王振错误的指挥,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数十万明军被两万瓦剌铁骑击溃,朱祁镇被俘,王振也丧命于此。这场战斗之后,明军损失惨重,五十万士兵折损了一大半。而瓦剌却更加强大了,首领也先也更加嚣张跋扈,这一切都源于错信了王振。
朱祁镇剧照
朱祁镇被俘后,朱祁钰登基,将被瓦剌放归的朱祁镇囚禁于南宫长达7年,后来祁钰病重,让朱祁镇重燃登基梦,在徐有贞、石亨的辅佐下朱祁镇第二次又当上了皇帝,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也不是一点成绩也没有。在他死的时候,废除了明太祖立下的宫妃殉葬的制度。也算是有一定的作为吧!
朱祁镇英宗皇帝,当时是明朝的拐点,英宗的曾祖父明太宗后来叫明成祖燕王扫北,北方局势稳定了,又有靖难之变国内政局动荡。经历英宗爷爷和父亲的努力仁宣之治大概11年左右。国内局势逐步稳定。但是北方局势却危机起来。当时北方防守薄弱,明长城主要是后来嘉靖修的。英宗时候9边还没有建成。土木堡之变是一次大规模的北方入侵。西到河套地区,东到东北女真一起发难。
当时明朝有2点,1是判断失误以为是瓦拉部落的打秋(抢劫)2是明朝军备废弛。北方多年没有大的战事。同时在出兵上判断失误北方是集结三处,并且兀良哈三部也参与入侵,兀良哈三部原来是守卫明朝燕山以北的亲明部落。有统计北方这次入侵应该在三十万以前,大同和宣府有近20万。
明朝当时是在京的三大营加冀,鲁,苏北在京演练的军队,总计14万。并且步兵为主。
明英宗年轻气盛,以为自己是汉武帝。汉武帝的爷爷和父亲是文景之治,明英宗前面是仁宣之治。但文景之治重在富国强军,仁宣之治因为燕王扫北和靖难之役,重在稳定内部政治稳定且仁宣之治时间太短。
明英宗带兵14万号称50万。出兵经宣府目标大同。那知道到了大同发现敌人太强。就赶紧往北京跑。改道的事是不存在的,因为往回跑不可能再绕宣府了,当然要走近路过紫荆关走内三关更安全更快。但是问题就出在情报上,没到紫荆关就在土木堡被围了。这时候英宗想学汉高祖刘邦白马之围,缓缓撤走,结果瓦拉也不傻,放了个口子最后就给歼灭了。
另外王振是战死的,不是大锤子抡死的。
英宗是在死人堆里被俘虏的。
我个人感觉前期的英宗心气还是很高的。复辟以后基本也没太出格。只是夺门之变确实有点尴尬,不夺门之变也是他儿子当皇帝。只是自己夺门之变了,皇帝么总要保证自己得位是正的。
英宗皇帝,只能说不激进的话可能成就很高。只是他这个皇帝确实是太折腾了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呢?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少时和朱祁镇一起长大,颇受宣宗宠爱。因此,宣宗朱瞻基不惜废掉原配胡皇后,立了朱祁镇的母亲孙氏为皇后。而朱祁镇也就成了宣宗明正言顺的嫡长子,顺利继承了大统。
英宗继位,第二年改年号正统,由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太皇太后辅政,史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主持内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因为年迈,在朝中也逐渐式微。宦官王振趁机得到了明英宗的信任,开始大肆网罗党羽,打击朝中的贤良忠臣,朝政开始急转直下。明英宗开启了大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干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南侵,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英宗率五十万精锐大军亲征。回师途中,因为王振的私心,致使五十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所败,数十万明军战死,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变致使明朝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实力锐减。
瓦剌首领也先趁机率军南下,包围了北京城,意图逼迫明朝廷南迁。毫不夸张的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成了第二个宋朝。朱祁镇所犯的过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消弭的。
幸好,危难之际,英宗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启用于谦等贤臣忠良,与瓦剌战斗到底,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粉碎了瓦剌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局。
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之际,敢于做出抵抗到底的决定,敢于大胆启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气魄。仅凭这一点,朱祁钰已经略胜朱祁镇一筹了。
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开始启用能臣良将,特别是重用于谦,清算宦官王振余党,很快稳定了朝局。接着,明军又数次击败瓦剌的进攻,被俘的明英宗完全失去了作用。明英宗能够被顺利迎回,也是因为朱祁钰坐镇下的大明势力依然强大的结果。
朱祁钰之后对军队、边镇进行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制度,复设大同、蓟州军屯,耗死了也先,解除了瓦剌对明朝的威胁。同时,明代宗厉行节俭,鼓励农桑,减免赋税,救济天灾,明朝经济快速得到发展。随着明朝国势的强盛,周边藩属国也纷纷开始向北京朝贡。
可以说,在朱祁钰治理下的明朝,暂时迎来了一个小的复兴期。
当然,朱祁钰也是有私心的,他将回朝的英宗软禁在了南宫。同时,他为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惜贿赂朝臣,废除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只是朱见济夭折,而朱祁钰又突然重病,让被囚南宫的朱祁镇有了翻盘的机会。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改元天顺。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蛊惑下,冤杀了忠于大明,并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于谦。好在,朱祁镇在大学士李贤的提醒下,突然醒悟,开始反省和纠正自己的所做所为。
朱祁镇在天顺年间,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让明朝得以继续稳定发展。同时,他先后惩治了石亨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吏治的清明。
我们不能不认可,朱祁镇的情商很高,内心比较善良。他在被俘时,竟然都能够说服瓦剌人善待他。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相比的话,肯定是朱祁钰的能力要强的多,因为朱祁镇的刚愎自用导致大明出现了灭国的危机。
朱祁镇与朱祁钰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具能力,对明朝的贡献也更大一些。且说朱祁镇亲政之后因为宠信宦官以及“土木堡之变”等事情导致明朝国力大幅度衰退,而朱祁钰登基之后采取诸多措施致使国力有所恢复。但是等后来朱祁镇再次复位之后,有所恢复的国力又一次因为管理不善而削弱。
朱祁镇是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子弟,宠幸宦官,滥用奸臣。朱祁钰 在政治上倒是十分有作为,招贤纳士,清除阉党。
当然是朱祁钰对明朝的贡献大,朱祁镇前期听信谗言非要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掳了过去,留下个烂摊子给朱祁钰收拾。后面也是朱祁钰用心稳住了混乱的局势,所以说朱祁钰功劳大。
朱祁镇的历史评价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揭秘朱祁镇有何贡献为什么庙号被称之为明英宗
大臣的毫不反对自然是有其中的原因的。也许作为一个帝王,明英宗的功绩远远达不到英明的标准。但是他除了在瓦剌被俘事件和诛杀于谦在之外,似乎也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除此之外,在他离世时,曾留下遗诏说明不要后宫妃嫔为他殉葬。也就是他废除了后宫陪葬帝王的制度。这一点是他成为许多妃嫔家人心中的明君。
而作为一个人来讲,朱祁镇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对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对待自己的妻子也是十分关心爱护。包括对待后来夺他皇位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他在之前与他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对于朱祁钰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庶母是很恭敬有礼的。
除此之外,在对待朝廷大臣上,他是将他们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当他的贴身侍卫病重将死时,作为一个帝王的他竟然痛哭流涕。另外,在打仗期间,他没有要求锦衣玉食,反而是与侍卫们同甘共苦。他的个人魅力还感染了敌国的大臣。瓦剌可汗的弟弟十分推崇朱祁镇,甚至在准备送他回国时,为他提出要求朱祁钰退位,将皇位还给他的要求,可见他的为人。
正是这些原因,才让大臣们没有反对授予朱祁镇明英宗的庙号。
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有什么出众的才华?
绝对不能算好人,人品方面黑点一堆一堆的,干的好事与坏事差不多二八开吧,没错,好是二,坏是八。
好事嘛。。。也就那么几件,,推行优老之礼算一个,废除殉葬算一个,但是这两点被抬高的也太过了;对钱皇后不离不弃算一个,但是就以钱皇后那样的人品,再甩她那可真是全无心肝了。
至于干的坏事真是。。。数不胜数。识人不明,冤杀于谦,又何止于谦,为了保证夺门之变的合理性他废了多少重臣,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这位连中三元啊),尚书俞士悦、江渊,都督范广,太监王诚、舒良、王勤、张玉等,皆以谋逆罪下狱,简直一口气撸翻了小半个朝廷了。之后石亨不轨、曹吉祥谋反,根子还不在他自己身上?——居然还有人拿废这俩货当夸他的理由,也真是够讽刺的。
对他弟弟也是绝情的可以,削朱祁钰帝号,刨了朱祁钰已经营建好的陵寝,只以亲王礼改葬西郊金山,并给他一个“戾”的贬义谥号。还不让大臣给他修实录,硬生生把景泰年间的实录内容全放在自己的实录里。然后还欺负朱祁钰留下的孤儿寡母,赐死了朱祁钰留下的无出(就是没有后代)的嫔妃(注意不是皇后),给朱祁钰殉葬——夸朱祁镇废除殉葬的看看这个是不是特打脸。
就连朱祁钰留下的汪皇后朱祁镇都不放过,其实这位汪皇后真心厚道,之前因为劝谏朱祁钰不要改立朱见济为太子而被废,打入冷宫后仍尽其所能的帮助处境更惨的钱后,但是朱祁镇就是不愿意放过他,差点也要把她杀了殉葬,后来李贤劝谏才没下手,放她出宫后还向她索要她带走的朱祁钰遗物:一条玉玲珑系腰。汪皇后得此消息,立刻将系腰投入井中销毁,愤然说:“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数片玉耶!”然而朱祁镇还是不依不饶,很快就再度派人追回了汪皇后从宫中带走其他珠宝首饰。
至于治国方面那黑点更多了,比如河套问题什么的,这么说吧,要不是后来的朱见深朱佑樘两位给他收拾烂摊子,这明朝还指不定成什么样呢。
所以说这人真不能算好人,情绪多变,自私还气量狭小(比他弟还狭小),睚眦必报;容易轻信,也容易迁怒和记仇。只不过运气好回来了复辟了,不然的话在历史上评价估计比现在还低。
附:明英宗朱祁镇大事件
英宗正统元年(1436)即位
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亲征蒙古也先部队;8月15日,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9月,祁钰即帝位。10月,也先挟英宗逼京师,北京保卫战。
代宗景泰一年(1459)明蒙签订合约,朱祁镇回京被软禁。
英宗天顺元年(1457)夺门之变(这时候祁钰还活着),英宗复位
皇帝看的就两点:
政绩和私德,前者为重
开始细说吧:
政绩分两段:
第一段是土木堡前后
土木堡之战,京军一线主力20万左右被打残,自己被俘虏,武勋折损严重,给也先进攻北京的机会
作为对比,他弟明代宗朱祁钰:
在于谦等人的辅佐下挡住并击退也先
第二段是夺门以后:
死前大家算算他给朱见深留了什么烂摊子:
内有荆襄四川两广湖南江浙流民
外有蒙古进军西北河套,女真崛起辽东
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
对内解决流民,对外将蒙古赶出河套,对辽东女真进行成化犁庭(说句难听的,朱祁镇连太监都不会用还用不好,王振在土木堡自己肯定要背锅,对比朱见深手下汪直,好歹还去辽东刷了战绩),武功虽然有朱元璋朱棣压着,也算中兴之主
私德:
先讲朱祁钰,软禁亲哥不假,但朱祁镇这段时间儿女都生了13个(7子6女,3个儿子早夭),肯定没黑的那么严重,朱祁钰真要对不起的,也是侄子朱见深,也是他和于谦(主要于谦)仁义,不然朱祁镇早暴毙了(尤其是于谦,没出面阻止夺门)
那朱祁镇呢?是不是又有要说禁殉葬的了?
《明史》
二月乙未朔,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寻贬所生母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后汪氏仍为郕王妃,削孝肃皇后杭氏谥号,改怀献太子为怀献世子,皆称皇太后制行之。时汤序请革除景泰年号,不许。十七日癸丑。郕王薨,谥曰戾,毁所营寿陵,葬金山,与幺殇诸公主坟相属。帝欲以汪妃殉,以李贤言乃止,以妃唐氏等殉葬。寻沂王复储位,雅知汪妃前谏易储事,请于帝,迁居旧王府,得尽携宫中所有而出,与周太后相得甚欢,岁时入宫叙家人礼。{周太后,沂王生母,宪宗即位后所尊}。一日,英宗问太监刘桓曰:“记有玉玲珑系带,今安在?”桓言当在汪后所,英宗命索之,妃投诸井,对使者曰:“无之。”已而告人曰:“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数片玉耶?”后有言妃出所携巨万计,英宗命检取之,立尽。三月己巳,{初六日}。复立沂王见深为皇太子。
想要让朱祁钰妻妾殉葬怎么不说?早就有说法朱祁镇所谓废殉葬是杀了于谦后想要短时间能漂白一点是一点
别急,更4女马的在后头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十九》——
命故都督同知范广子升袭父原职,辽东宁远卫指挥佥事。天顺初,广被石亨等诬害以死,謪其子升戌广西边卫,至是,广妻宿氏诉冤。上曰:“广骁勇为一时诸将冠,中外共知,奸臣欲张大其功乃以计杀之,可令其子嗣广原职以昭其枉。”故有是命。广袭世职为辽东宁远卫指挥佥事,以军功升都指挥佥事,己巳之变急于用人,兵部尚书于谦闻广骁勇善战起以入卫。虏犯德胜门,广率先犯阵、勇气百倍,虏势为之少却,又率兵御虏于紫荆关,虏败去。历升都督同知,副武清侯石亨,总兵营军马。见亨所为多不法,及部下多贪纵,数以为言,亨不能平,旋暂罢广,止领毅勇一营。英庙复辟,亨冒以为功,兴大狱构广与谋迎立外藩,寘之极典,謪其子升戍广西,籍其家,以广居第、妻孥赐降虏皮儿马黑麻,朝野为之不平。广刚果自负、骁勇绝伦,每临阵奋勇当先,未尝败衄,一时诸将多出其下,尤为于谦所爱重。死于非命,人皆惜之,儿童因其姓名为俚句曰:“京城米贵,安得饭广?”至今犹传诵焉。
《万历野获编》
乃至都督范广,战功与石亨相亚,特以于谦爱将,为曹、石辈所恶,即抵极法,且以其第宅并妻孥赐降虏皮儿马黑麻,则尤国朝怪事。一时诛赏不遵祖制,不厌人情,一至于此。成化二年,广妻宿氏诉冤,宪宗恻然哀之曰:“范广骁勇,为一时诸将冠,中外奸臣以计杀之。”命其子升仍袭世职,仍还所没家赀。
《明史》
广精骑射,骁勇绝伦。英宗北狩,廷议举将材,尚书于谦荐广。擢都督佥事,充左副总兵,为石亨副。也先犯京师,广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寇退,又追败之紫荆关。录功,命实授。俄进都督同知,出守怀来。寻召还。
景泰元年二月,亨出巡边。时都督卫颖统大营,命广协理。三月,寇犯宣府。敕兵部会诸营将遴选将材,佥举广。命充总兵官偕都御史罗通督兵巡哨,驻居庸关外。数月还京,副石亨提督团营军马。
亨所为不法,其部曲多贪纵,广数以为言。亨衔之,谮罢广,止领毅勇一营。广又与都督张軏不相能。及英宗复辟,亨、軏恃“夺门”功,诬广党附于谦,谋立外籓,遂下狱论死。子升戍广西,籍其家,以妻孥第宅赐降丁。明年春,軏早朝还,途中为拱揖状。左右怪问之,曰:“范广过也。”遂得疾不能睡,痛楚月余而死。成化初,廷臣讼广冤。命子升乃袭世职。
广性刚果。每临阵,身先士卒,未尝败衄。 一时诸将尽出其下,最为于谦所信任,以故为侪辈所忌。
杀于谦等人你说是政斗也没啥,行,那把抵挡也先的将军范广杀后家人充当降丁皮儿马黑麻(汉名马克顺)奴仆,这是真的牛B,赵构干的朱祁镇也干了,赵构都没干的你朱祁镇也干了,如果不是你朱祁镇死的早,属意的二子德王还挑战不了朱见深(朱祁镇让无子的钱皇后去做皇次子、德王朱见潾的养母,如令文武百官赴德王府朝见)或者朱见深能力差点没hold住,明朝九代而亡不是没可能
这里说说朱见深,有一说一,他叔叔朱祁钰确实对不起朱见深,朱见深咋说的?
“景泰以往过失,朕不介意。”《明宪宗实录》
你可以说这是朱祁钰死后朱见深想要获取朱祁钰旧臣和民间支持说的,但至少这个举动做出来也有雄主齐桓公用管仲的雄主之风,反观朱祁镇对于谦啥都不用偏偏用赵构对付岳飞的办法,还更4女马(你朱祁镇是于谦想迎回来的),君王格局品德高下立判
补充说明朱祁镇和朱见深的事,钱皇后为二子德王养母的说法相对主流,但目前本人还没找到具体资料
关于德王受百官朝见的:
天顺七年八月丁亥朔○甲辰(十八)德王见潾出居诸王府命文武百官赴府朝见(明英宗实录356)(朱祁镇死于隔年正月十七)
关于李贤和朱见深可能被废的: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
出自《天顺日录》 李贤著
后渠杂识 (明)崔铣 撰
○宪皇
天顺末,谗者谓宪皇景帝尝废之,当别立嗣。英皇意颇疑之,独李贤不从。一日,上病卧便殿,召贤谕曰:“今庶事颇宁,顾大者反捋,奈何?”贤曰:“此国本也。”力陈不可动。上曰:“然则,此位竟传太子乎?”贤叩头贺曰:“宗祉幸甚。”遂传旨召太子。须臾至,贤曰:“殿下事定。”趋出谢。太子抱上足,对泣。谗遂不行。成化初,贤遭丧夺情,实宪皇固眷云。
崔铣,弘治年间进士,参与过修孝宗实录,武宗实录,但有可能直接引用了李贤自己的话
文章标题: 朱祁镇有什么功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