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唐朝为什么灭亡

时间: 2021-06-29 13:57: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唐朝为什么灭亡

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时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曾经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它最后为什么也和其它朝代一样灭亡,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如果唐朝末期出现了像唐太宗一样圣明的君主,唐朝会不会灭亡?或者说它还可以延长久一点。
  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9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

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连年干旱,外忧内患,中央力量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割据土地,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最后朱温灭了唐哀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我不想去抄袭别人的
我自己的理解是唐朝衰亡是在安史之乱
因为唐王朝介于前朝注重外戚的坏处所以处处不用外戚
而是用胡人来领兵打仗 安禄山 史思明 都是胡人
只到安史之乱爆发 胡人手中的权利达到了极点
虽然之后安史之乱被镇压了
但是兵权许多还是在节度使手中 严重影响了中央的统一命令
最后唐朝的结局和其他的朝代一样 中央权力名存实亡 分裂开始
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http://xiaorenhuangdi.spaces.live.com/blog/cns!8d3a5852569e4e3e!151.entry
简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天下没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最终灭亡了。我们今天来看下,它为什么会灭亡。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看看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 唐朝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官员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中央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831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置,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政府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841年~846年)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任何强盛的朝代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前朝大乱。唐之前的隋是非常强盛的王朝,二十余年的隋文帝开皇之治为唐朝奠定了雄厚基础,李世民看过洛阳附近的粮仓(公元622年左右,当时隋朝已灭亡,李世民刚打败王世充)就说隋朝留下来的粮食够我们吃三辈子,这也是为什么贞观年间取得的成就如此辉煌。但是隋朝的辉煌是建立在汉朝灭亡以来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大动乱。这样的动乱是重新洗牌的过程,把社会上土地兼并集中的现象大大弱化,为广大人民“自我修复”提供了条件。但是唐代并不是理想社会,和以前的朝代一样,随着社会稳定,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当然唐代虽然开化,但是还有民族矛盾的隐忧,中央对地方武装的控制力量越来越弱(因为土地集中,国家财政收入就越少,越发不能有效控制军队,要知道军队历来信奉有奶就是娘)。最后在对外扩张不利的情况出现了安史之乱,其实王朝成立过程中叛乱很正常,但是如果国家财政不能支持军队平叛,衰弱是不可避免的了。
财政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国家越是想维持军备,行政成本也越高,压在平民头上的负担就越重,使得人民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叛乱,国家因此而进入恶性循环,灭亡就可以预见了。
历代文官集团都把明君、贤臣当做盛世的必要条件,其实未见得如此。大乱之后能够活下来的人往往是生存力强的,优秀是必然。但是如果没有大乱之后重新洗牌的条件,这些人也不可能创造所谓的盛世。每个朝代开创之初,只要统治者不是太过没文化,一般都会消停,不去瞎折腾人民,人民自己会努力恢复。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这么一个关系,东罗马如此,西罗马也是如此。就算到了近现代,也有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例子。历史规律不是某个人或某一批人可以改变的。唐朝也是这样

唐朝那么厉害为什么还会灭亡?

唐朝那么厉害为什么还会灭亡?
唐朝灭亡原因,主要是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宦官秉政、藩镇割据、门阀党争、农民起义,唐朝在多年动荡中彻底崩溃,最终走向灭亡。
1、安禄山发动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这场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耗费了大量国力及几乎所有兵力,也让唐朝由此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形势,甚至朝廷处于弱势状态,形成无法扭转时局。唐朝的体制随着藩镇势力做大而逐渐腐朽,宦官把持朝政。
2、唐初时宦官权利还很小,可到了唐玄宗宦官高力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此后宦官更是大权在握,甚至可以拥立皇帝、把握禁军。德宗时宦官掌管宿卫皇帝的中央禁军成为制度。宪宗朝,正式设立枢密使,由宦官充任,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中书、门下的权力均被其侵夺。专门对付宦官的甘露之变失败后,宦官更加专权。
3、在晚唐时期,牛李党争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导致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门阀党争和朋党之争。牛党对科举持支持态度,李党对进士科的态度是建议废止,前者似乎更合理一些,但党争也导致了政局的动荡。
4、农民起义是导致唐朝灭亡直接原因,藩镇连年战争百姓不堪其苦,再加上天灾和赋役,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叛变投降的朱温自立为帝,唐朝由此灭亡了。
唐朝重武是唐朝强大的原因,但是强大的军事藩镇节度使制度也是唐朝灭亡的原因,当中央军实力强大对各个藩镇有足够的威慑时,国家是强大统一的,当地方强中央弱时也就到了灭亡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
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黄巢起义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地方军阀不仅不听调,而且强大的藩镇如李茂贞李克用还主动率军攻击朝廷。
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也声势浩大,几乎席卷了大唐每一州,而且起义军很能打,朱温原本就是起义军将领。
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已经非常严重了,宦官控制神策军,此时的神策军虽然无力与各藩镇军阀对抗,但好歹有几万人,这中央最后的兵权也落入宦官之手。
宦官权力大到连皇帝都敢杀。
地方军阀互相讨伐,根本不管朝廷。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

712年,李隆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之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是唐朝的全盛时期,首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开创了盛世之后,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他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18年之久,使得朝政日渐败坏,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755年11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元气大伤,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自此以后,唐朝外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是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来决定。

859年爆发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的基础被打破,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于是新旧割据势力相互间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战争。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汴宋节度使朱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人。

889年,朱全忠奉表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动身后派人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

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接着又把崔枢等被贬的朝官30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扫除,朱全忠遂于907年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朝的皇帝并无血缘关系。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开创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的国力迅速提升。李世民去世之后,唐高宗李治成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但李世民的这个儿子也是十分能干,他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这时候唐朝的国土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至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所以说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最大。

对内李治积极的发展经济,减轻赋税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位期间开创了具有贞观遗风的永徽子治。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武则天上位后肯定控制不住下面的人,但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唐朝的国力持续攀升。

就在很多人以为武则天时代,应该是唐朝顶峰的时候。李隆基站了出来,这个人非常有能力,特别是前半辈子对唐朝的贡献非常大。把唐朝推向万国来朝的巅峰,当时他还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从而巩固了国家政权的统一。

但比较尴尬的是,后半辈子的李隆基贪图享乐,整天无所事事。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说整个唐朝就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的,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国力一直在上升,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力就逐渐变弱直至灭亡。

所以你要是问唐朝的灭亡,跟哪一位皇帝有直接联系的话,那我觉得肯定是唐玄宗李隆基。因为是他亲手将唐朝推向下坡路的,虽然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也有那么几个比较能干的皇帝,好比如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李适平定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力能得到短暂回升。

也正是在李适的不断努力下,才有了后来的“元和中兴”,但再大的家业也不经败呀,经过后面几位没用的皇帝之后,唐朝在907年被农民起义军朱温了解,到这里关于唐朝的故事就结束了。

在军事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战绩很彪炳的朝代。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群雄割据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唐朝在怛罗斯战役战败,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和胡化。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杂种胡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自始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纥兵来平定安史之乱,763年吐蕃军曾经占领长安达十五日,南诏军一度攻打成都并占领安南直至十国的南汉才收回。唐朝防备南昭之士兵不满又导致了庞勋之变。后来的黄巢的流寇叛乱导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争战,直至唐朝灭亡后依然未平息。

自打隋文帝以后,隋炀帝杨广暴虐好大喜功,瓦岗军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可怜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

唐朝为什么灭亡。

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王朝的销往都是因为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而言,曾经兴盛一时的唐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有三个顽疾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发展到顶峰,于是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了唐王朝。

这三个顽疾就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执政。

一、藩镇割据。

唐前期的基本土地制度是均田制,但是武后以来,伴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大量涌现,均田制逐渐破坏,土地兼并的风气全面抬头。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难以为继。为弥补兵源的不足,唐王朝开始实行募兵制。这样使得地方团结兵不脱离生产,装备较差。而兵士与边疆关系密切。边军的将官由节度使掌握。这样就出现了守外虚内、外重内轻的局面。他们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中唐王朝的平叛很不彻底,安史余部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实力。在平叛过程中,唐中央还对内地掌兵的将领或地方长官,多加节度使、观察使称号。这样,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此后唐中央虽然多次策划削藩,但收效不大。反震淋漓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削弱了中央集权,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续不断的战争,使政局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连遭兵祸,生活极端痛苦。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经济力量,组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唐王朝的阶级矛盾。

二、宦官专权

宦官问题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对唐后期政治影响较大。唐初,宦官人数并不多。至德宗,宦官长官进军成为定制,终唐没有变化。宦官还参与执掌机要。宦官专典禁军和执掌机要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

宦官专权是唐王朝畸形政治的产物,造成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政治方面,使皇权旁落,朝政昏暗,吏治腐败,贿赂公行。军事方面,宦官监军破坏了军队的统一指挥,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经济方面,宦官更是巧取豪夺,霸占民田,恣意敲诈老百姓财物,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因此,宦官专权是唐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朋党之争
唐自武后以来,科举制有很大发展,由科举进士及第出身的庶族地主越来越多,在官僚阶层中具有较高地位。官僚阶层中还有一部分出身门阀的士族子弟,他们反对科举以辞赋取士,看不起庶族地主。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集团不断进行明争暗夺,双方各自结党,互相攻击,彼此排斥,形成了“朋党之争”。

唐后期,朋党之争最激烈的是“牛李党争”。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牛李党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由于两党在勾心斗角中都以宦官为内助,以藩镇为外援,以执掌朝政为争夺目标,因为无论两党是谁掌握政权,都不可能载解决当时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上大有作为,自然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相反,两党在斗争与倾轧中,反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连年干旱,外忧内患,中央力量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割据土地,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最后朱温灭了唐哀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这些答案都是老一套。什么宦官,朋党,藩镇。

就因为古代皇帝总是把前代灭亡归结于类似的原因,所以他们的王朝也会完蛋!

根本没看到社会本质!藩镇在藩有西汉藩么?你宦官在宦有东汉宦么?朋党有狗那年就有朋党啦。这些都是皮毛,都是表象,不是本质!

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灭亡的本质是如下
1,人口数量增速、自然环境破坏、社会财富分配,三者的矛盾日益加大

2,社会公平的缺失

3,法律约束力减弱

我朝也正在走向着三条...

社会黑暗无所谓,只要以上三条能解决好,这个国家基本上是无敌的!只要不碰到外星人入侵,倒不了!就算八国联军打进长安,也照样让它们哪里来的滚那里去。
这是历史演变的必然,朝代的更替是必然的,每个朝代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后,必然要走向灭亡,不然的话社会就不能前进,人类也就不能向更高层次前行,每个朝代刚开始时统治者都会一心重经济,历精图治,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到后来的统治者就只管享受,而淡于治国了,这就慢慢地会让一些有别有用心的人扰乱朝纲,以至最后的灭亡,这还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人们的一种本性所决定的,所以朝代的更替是一种自然现象。
唐朝的灭亡,主要是三大因素的结果,就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首先我们看下宦官专权,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狐假虎威。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唐朝初年,唐太宗为了限制宦官的权力,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并且规定宦官只能担任四品的内官。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宦官的权力逐渐地扩大。宦官高力士的权利很大。诸王和公主称其为“阿翁”,驸马称其为“爷”。唐肃宗时期的宦官李辅国执掌禁军,权利非常大,曾经拥立唐代宗即位。他非常跋扈,曾经对代宗说:“大家但在内里坐着,外事皆听老奴处分”,唐代宗听了龙颜大怒,但是只因其大权在握也无可奈何。唐宪宗由于宦官俱文珍的拥立而即位。宦官仇士良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历数其过失。唐文宗称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唐朝后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拥立。其中唐宪宗,唐敬宗竟为宦官所杀。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现在我们在看看藩镇割据 ,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的源地河北设立了诸多的藩镇,其中昭仪,成德和魏博三镇最为严重,史称为”河北三镇”.他们长期与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但是某些事关唐朝安全的一些重要藩镇,则都是由中央控制,这也保证了唐朝的存在。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们接下来再看下朋党之争, 唐朝中央官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门荫入仕的官宦贵族子弟,一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多来自庶族地主,倾向与门阀士族斗争。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政治地位相近,情趣相合,极易结成党派。是时,同榜进士称“同年”,进士对主考官称“座主”,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门生座主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小圈子。士族地主虽已衰落,而且其地位每况愈下,但是,他们仍然以阀阅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这两种官员不断进行明争暗斗,而以长庆(821年~824年)至大中(849年~86O年)年间的“牛李党争”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牛党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等,他们都是权德舆的门生。李党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德裕是赵郡士族,他“不喜科试”,以门荫人仕。两党官员之出身,亦非清一色,牛党虽以进士科出身居多,亦有士族以门荫入仕者。李党虽门荫人仕者居多,亦不乏进士科出身者。两党的斗争,有不少是无谓的意气、门户之见,但亦有政见的分歧。这些政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科举取士的态度。牛党赞成科举取士。李党个别人。如郑罩则主张废除进士科。李德裕主张朝廷显官,应用公卿子弟。对科举取士的态度,总的说,牛党主张较为合理。但李德裕对科举制中的一些弊端,主张革除,如要求废除“呈榜”、“曲江宴”等,这是有道理的,应予肯定。所以,既不能一概而论说李党是主张废除进士科的,也不能笼统说牛党拥护科举是对的。第二,对藩镇的态度。李德裕对反叛中央的藩镇,主张坚决平定。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时为宰相,力主削弱藩镇势力,他曾“岁余,凡易三十六镇”。李德裕在唐武宗时为宰相,他坚决地以武力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态度,当朝廷向藩镇用兵之时,牛党又往往采取消极甚至阻挠态度。大和五年(831年),卢尤兵马副使杨志诚叛乱,唐文宗问宰相牛僧孺如何处置,牛僧孺认为,安史以来,范阳已不属中央,主张不必计较他的逆顺。当唐文宗问“天下何时当太平?”牛僧孺回答:“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并不算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去理它。第三,对佛教的态度。唐朝佛教有空前的发展,但佛教活动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占有大量土地,隐占众多的劳动人口,佛教徒亦不服役,不交租税,使国家的财赋收入和兵源受到极大影响,加之有些佛徒还干预政事。这样,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尤其是经济上,唐朝政府虽然要利用佛教,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发展起来。会昌(841年~846年)年间,在李德裕赞助下,唐武宗采取了灭佛措施,废寺4600所,拆去招提、兰若之类小寺院4万处,还俗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被放为两税户,没收寺院田地数千万亩,毁佛像以铸铁及农具。大大打击了佛教势力。而唐宣宗时,李德裕被贬斥,牛党上台,立即废除了李德裕的灭佛措施。第四,裁减冗吏。李德裕认为“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为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罢斥冗吏2000余人,这不仅可以节省俸禄等开支,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斥去冗吏,极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办事效率。但牛党一上台,便以“衣冠去者皆冤”。立即恢复任用了大批被斥的冗吏。此外,在对回纥等周边民族的关系上,在财政上,以及对宦官的态度上,两党都有分歧。总起来看,李党政见优者居多。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这三大因素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之亡,究其原因来说是很复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出在政治制度上~
自秦朝以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的政治形态尽管已经建立了起来,但并没有得到巩固,其间多有反复。从理论上说,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中央政府对地方上有绝对的调度控制能力,但事实上,自两汉以来,却很少有真正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政.
两汉四百多年里,外戚一直是最大的政治势力,其次是从东汉中期才兴起的宦官势力,同时,士大夫也在逐渐得到一部分政权,这些其实严重的影响了君主专政制度。在地方上,两汉时代尽管尽可能的削减封国的力量,但是封国还是有着一定的势力基础,更别说地方上的将领有割据一方的潜在危险。在东汉末年,这些矛盾有过一次集中的爆发,就是因为黄巾民变而引起的连锁反应,于是天下大乱。而后几百年的大分裂时期,地方上的将领一直保持着很大的兵力和权势,这在两晋表现的最为突出~
同时,在魏晋时代,随着门第世家的兴起,士大夫集团逐渐走向堕落,而外戚和宦官却始终没有真正的退出政治舞台,只是在表现上大有差别,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建立。应该说,尽管从政府机构和行政制度上唐朝在此前历朝历代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完善和修正,但在立国方针策略上,唐朝并没有什么突破,以前的矛盾根源不但继续还在,而且甚至更加表象化
唐朝的辉煌,主要体现在其文治武功上,但其内在的隐患是很剧烈的。武则天称帝,这是至汉以来外戚政治发展到极至的一个体现;中唐以后的宦官逐渐掌权甚至掌握军权,这是自秦汉以来宦官政治发展到极至的有个体现,中唐时的牛李党争,这是士族与庶族斗争的一个集中体现,显示出士大夫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而最致命的矛盾还是在地方上,自安史之乱后,以河朔四镇为首的地方藩镇们逐渐取得了割据的地位,这也是因为自两汉以来,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基本上都没有完全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的行政控制,所以还谈不上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唐朝建立之初,以其生龙活虎的活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但一旦上层建筑出现了动摇,所有的潜在矛盾难免不一并爆发,而安史之乱就是这样的一个导火索。最终,老态龙钟的李唐又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以后,终于被藩镇之一的朱温所推翻。
到了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李唐和五代的经验教训,废除门第世家,空前强化君权,并将地方上的军事财政等大权完全收归国有,于是才彻底的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国家,宋朝也没有重蹈李唐败亡的覆辙,当然,这是以牺牲军事力量为代价的!
一、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二、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1、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2、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三、唐朝灭亡的其它几点原因如下:
1、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

2、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财政紧缺,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

3、农民起义。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朝廷向百姓增加赋税和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加上连年发生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于是,以王仙芝与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唐代灭亡,最直接的原因是藩镇格局被打破,可以参考八十年代出版的博士论文唐代藩镇研究。不要认为君主昏庸是主要原因,可以看看当时君主的详细记录,唐代的君主总的来说比较强势,而且颇为狡诈。明代亦然,参看万历十五年。总的来说晚明最昏庸的就是崇祯,不懂得权术的平衡之道对于历朝历代都是最致命的。
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河北藩镇是安禄山史思明旧部,且中原王朝无力平定河北四镇,四镇不动则中原的藩镇也不能动。
朱温平了河北的藩镇之后,就乱套了。中原林立的藩镇是用来牵制河北藩镇的,神策军是用来牵制中原的藩镇的,当这个格局被打破之后,平衡就不存在了。

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军越平越多,连年干旱,外忧内患,中央力量越来越弱,各路军阀割据土地,开始了藩镇割据,大唐被四分五裂。最后朱温灭了唐哀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文章标题: 唐朝为什么灭亡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12067.html
文章标签:灭亡  唐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