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想象中的“大明”——宋应星辫子的那些事

时间: 2021-06-13 19:28:12 | 作者:Malloy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3次

想象中的“大明”——宋应星辫子的那些事

在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中,宋应星和袁隆平这两位农学家的超越时空对话本应是节目的亮点,然而,部分人的眼睛却盯在了节目中宋应星的辫子上——“什么?我堂堂大明科学家居然留着一根“猪尾巴”,编剧一定是个清粉!宋应星先生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得掀棺材板了。”

那么,作为生平横跨明清的宋应星可不可能留辫子呢?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节目组为宋应星设计的辫子形象,是否合理呢?

我的答案是:如果我们结合相关史料来分析,这是合理的。

要分析宋应星留不留辫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1、清代剃发令是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的。

2、宋应星在世时剃发令有没有在他生活的方执行。

《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宋应星

一、剃发的可能性:

我们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清代的剃发令是是何时开始执行的,我们这里说的时间不包括清朝在关外的时期,清军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一日,摄政王多尔衮“谕令薙发”。这个时期,由于担心江南地区因为剃发问题产生大规模反抗,剃发令被暂缓执行。第二年,在清军攻灭弘光政权后再无顾忌,多尔衮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由此可见,最晚在顺治二年,剃发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被执行了下去。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潘吉星先生在他的《宋应星评传》中认为:宋应星的卒年应该在康熙初年,因为记载宋应星兄长事迹的《宋应昇传》出现在了《南昌郡乘》和康熙年间的《奉新县志》里,这两部典籍中都有《宋应昇传》而没有《宋应星传》,这是由于古代有“生不立传”的史例,故潘先生推断此时宋应星是健在的。《郡乘》刊于康熙二年(1663年),也就是说,宋应星最早也活到了康熙初年。这时,不但剃发令已经被执行了将近20年,且明永历政权都已逃亡缅甸,在中国本土都没有立锥之地。

宋应星所在的江西省被清军攻下大约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清史稿》记载:“(顺治二年)冬十月葵末,......,以苗胙土为南赣巡抚,南赣巡抚驻赣州,管辖的范围大致在江西赣州、南安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在江西南部,而清朝是不会在没有实际统治的地方任命巡抚的。

顾诚的《南明史》写道:“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二十四日,金声桓等部攻克吉安。随即由江西提督金声桓部、支援总兵柯永盛部合兵向赣南推进。”这个时间节点也与《清史稿》的时间段所差不多。也就是说,最晚在1646年,赣南地区就已经受到清朝的实际统治,宋应星所在的赣北(江西省奉新县)就更不必说了。

赣南巡抚辖地

综上所述,宋应星是生活到了康熙年间的,剃发令颁布于顺治初年,自顺治初年开始清朝就对江西地区进行了实际统治,宋应星作为清朝治下的人民长达20余年,若想要活下去,遵从剃发令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可不可能他隐居山林,从此不为人知呢?这个可能性不大,宋氏在清军入关后以年过50,想要一个人在深山老林隐居一则身体条件不允许,二则若宋氏真的隐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存所必须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以他自己的能力是难以自给自足的,需要有人长期提供,而这种行为想长期不被发现是很困难的。

同为明末的大儒王夫之在吴三桂败亡后“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也就是隐居起来了,但是王老夫子纵使隐居于偏远的瑶峒,依旧被发现,且被完整的记载了下来,宋氏如果想和王氏一样隐居而不被发现,难度可想而知。

二、对“气节”的幻想

那么,宋应星的辫子代表了什么呢?自然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气节”,这种气节在明末清初很多知识分子的身上都能看见,《清史稿》上记载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就是个中代表,这三人虽然经历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事迹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1、不接受清朝的“犒赏”,顶得住诱惑,如顾炎武“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黄宗羲“清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2、这种忠君爱国的节操感动了统治者,如黄宗羲的事迹被崇祯知道后,思宗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而王夫之更是使“天子(康熙帝)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3、有这种“气节”的名士得以善终,如王夫之“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这种气节是不是真的气节呢?我相信,就这三人当时的处境看,这确实是一种对故国的热爱,是值得称颂的。

但是,现代人如果抛开历史环境谈“气节”,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了。因为很多人爱的不是他们的气节,是他们的身份。我们都知道,这三人都是士大夫,是那时候的“人上人”;而且他们都不屈服于清朝统治。所以,有人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误区:我和这样的人有一样的想法,说明我的思想、境界和他们一样,大儒和名士怎么会错呢?

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任何思想必须和时代相契合才能发挥它的功效,离开时代谈思想显然是不正确的。明代末年,王朝早已暮色沉沉、民生凋敝,已然徘徊在灭亡的边缘,若要再为这个时期的明朝守节,就枉顾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历史的进程也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明朝后期疆域

三、对失败的不甘:

为什么当宋应星留辫子的形象出现时,会有部分人觉得编剧是给满清下跪,甚至把辫子问题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呢?

答案是——对于失败的不甘。

对于“大明”,部分人有着美好的想象:“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对于明朝的灭亡又有着溢于言表的不甘:“要不是清朝捡了便宜,轻松入关,哪有机会统一天下。”、“要不是李自成不行,贪污腐化,清朝哪能入主中原?”,“要不是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怎么会进的了中原?”他们对于明朝的强盛有多自豪,对于明朝的灭亡就有多不甘

事实却是,大顺、大西和南明所有的割据政权都是被清军所攻灭的。而早在崇祯年间,皇太极就率军经大同进入直隶、山东,大肆劫掠而北还,此时明朝“最后的希望”袁督师依旧健在,却依旧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明朝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个王朝的兴衰呢?我的答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朝的兴替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弱如西晋也有气吞江东的高光时刻,强如大唐,也有藩镇割据的百年阴影。我们如果只盯着某一个阶段来看,那么必会有失偏颇。因为情绪在此时很可能会占据大脑,使我们丧失相对理性的分析,而平静的心态和理性的分析,正是历史这一学科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2021.

2、顾诚.南明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

3、潘吉星.宋应星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文章标题: 想象中的“大明”——宋应星辫子的那些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950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