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10 19:27:00 | 作者:清風明月逍遥客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在科技文明程度尚未高度发达的古代,水灾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非常巨大。
中国先秦时期,除了务实展开抗洪治水的水利工程外,在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下,自然会创造出有祈愿意义的祭典仪式。除了大禹治水外,说到平息洪水的中国神话,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河伯娶妇。
水由于是滋养生命的要素之一,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周边的人们,早早就把这条河流给拟人、神格化。卜辞中充满各式祭河仪式的纪录,不过学者考据,当时人们虽已将河川视为神(才会有相关祭祀),但后世家喻户晓的河神之名“河伯”,还尚未出现于殷商时期;而河伯的另一个名字“冯夷”,直到战国时期才首见于《庄子》、《楚辞》。虽然“河伯”一词未见于殷商,但与先秦时期的祭河仪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商周时期的祭祀,除了有娱神的歌舞外,还有以牺牲为主的人祭,比如干旱时要燃木烧人以祭天,淹大水时自然也要投人祭河。殷商时,解除水灾的禳灾仪式称为“沈祭”。《周礼.大宗伯》载:“以霾(埋)沈祭山林川泽”,不过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祭品要“沈”的地方也不一样,如果是祭山林,那么便挖洞掩埋祭品,祭河川湖泊则将祭品沈(投)入水中。
甲骨文的沈字,像是牛在水中正或倒的样子。学者根据殷墟卜辞发现,除有沈献玉器、牲畜类的祭品外,也有投人献祭的纪录:“丙子卜宾贞伮珏酉彡河”、“辛丑卜于河妾”、“丁巳卜其尞于河牢,沈妾”。伮、妾与妾,学者推测她们的身份,不是女奴就是女俘。
但随着时代变化,祭河开始固定以女子作为祭品,取悦河神的沈祭被后人加油添醋,成为人神相恋的河伯娶妇。不过为什么做为祭品献给河伯的女性,能成为河神的配偶呢?
河伯娶妇风俗源由,与卜辞中出现的伮、妾、妾有关,尽管其含义为奴隶、俘虏,但由于女性的关系,造成后世有“以女子为河妾”的观念。《史记.六国表》,记载秦灵公八年(公元前417年)时的祭河记录可见一斑:“城堑战河濒,初以君主妻河”,唐代史家司马贞在其著作《史记索隐》解释:“谓初以此年取他女为君主,君主犹公主也。妻河,谓嫁之河伯。故魏俗犹为河伯取妇,盖其遗风”。
“君主妻河”就是把献祭给河神的女性,冠上公主的名号,使其嫁给河伯。而秦国举行的沈祭,是受到流行河伯取妇的魏国影响。虽上述段落未见河伯之名,却有后世河伯娶妇的概念在其中。另外,沈祭中投入水里的玉器——珏,到殷商以后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说文解字》载:“珏,二玉相合为一珏”。学者以此推测认为,珏到了后世可能成为男女间的定情信物。与“河神有妾”、“祭河以奴妾”等文字搭配,逐渐变成以女性祭河是为作河神之妻,向河中投珏则是用来祝福永结同好。让殷商时期惨忍的人祭,大笔一挥,变成充满浪漫色彩的人神恋爱,比如《九歌.河伯》。之后的人们相信只要牺牲少数女性“嫁”给河伯为妇为妾,便能让河神开心,使水灾消平。
本来充满悲剧色彩、以女子为祭平息水灾的仪式,经过历代人们的想象,摇身变成河伯娶妇。而河伯娶妇发展到后来,还变成地方盛事,各村皆会花费不少金钱、人力举办,还造成民众的负担,《史记》所载的《西门豹治邺》即是。爬梳上古时期人们与河川的关系,就能找到神话与祭祀的源头,发现其中的变化。增添爱恋关系的河伯娶妇,变为神话、民间故事更加广为流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