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日不落帝国”的真相(圈子必读文)

时间: 2021-04-17 16:51:13 | 作者:互金商业观察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日不落帝国”的真相(圈子必读文)

世界史可作如是总结:强国多行不义

当它们开始希冀公平正义的时候

它们已然不再强大了

——温斯顿·丘吉尔

编辑​

引子

2021年1月13日,第十八批亚丁湾护航编队在结束任务后出访欧洲五国,驶入英国皇家海军所驻的英国朴茨茅斯港,引起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热议。每日邮报以戏谑的口气表达了对本国海军发展停滞的不满: “三艘巨舰靠泊皇家海军的港湾,只是很遗憾,它们是中国的,不是大英的。”

编辑​

左为护航编队,右下为英国铁甲舰“勇士”号

英国网友看到现场照片后感叹:“我们不再是海洋的统治者了”,马上有人补刀:“一个世纪前就不是了”。

一个世纪前,美国GDP超越英国,并在一战后攫取世界霸主地位。

在著名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成功说服各国同意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方案,让美国、英国的主力舰船吨位比达到了1:1。如此一来,大英帝国赖以起家的皇家海军就无法在海上占据绝对优势,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自然逐渐式微。二战时期,英国最后的骄傲是本土免于纳粹淫威,才勉强在新的国际联盟中占有一席之地。

时间再往前推100年,到殖民主义逐鹿全球的19世纪。1815年滑铁卢战役,反法同盟击溃欧洲霸主法国,最大获益方就是英国。

此后百年,充分利用工业革命成果的英国在经济上一枝独秀,在政治上对欧洲采取“均势平衡”战略,成功抑制了大陆上出现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国家,还通过强大的海军控制了海上航路,将全球近四分之一直接行使统治权的地区都纳入掌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编辑​

传奇统帅纳尔逊

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心,高耸的霍雷肖·纳尔逊(Horatio Nelson)雕像在2021年差点遭遇灭顶之灾。BLM运动波及英国时,有人在《卫报》发表文章称纳尔逊是拥护奴隶制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他的雕像应当被推倒。

编辑​

纳尔逊雕像

倡议一出,舆论哗然,反对者认为这是对英国历史的羞辱。作为最受崇拜的英国人之一,纳尔逊极具个人魅力,海军专家布赖恩·莱弗里对他的评价十分到位:丘吉尔和戴安娜王妃的混合体,既是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又是满身流言的全民偶像。18、19世纪之交,纳尔逊带领皇家海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05年10月21日拂晓,天光初启,薄雾缥缈,纳尔逊站在胜利号甲板上远眺加的斯港方向。传令兵报告法西联合舰队驶出港口,已经进入特拉法尔加海域。当敌舰影影绰绰出现在东南面时,纳尔逊接连向舰队下达了两个命令:“成双纵队前进”、“备战!”

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开始了。

纳尔逊12岁加入海军,很快获委为候补少尉,早年参加了北极探险,印度巡防和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海上作战,以及在西印度群岛执行任务。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纳尔逊任阿伽门农号舰长转战地中海,后执掌HMS上校号在圣文森角战役中协助主帅击败西班牙海军,声名大噪,却在随后对加的斯的行动中登陆圣克鲁斯失败失去右臂。此后参加了对法的尼罗河战役和对丹麦的哥本哈根战役,于1804年受封白旗海军中将。

编辑​

纳尔逊追击维尔纳夫

此时,如日中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欧洲所向披靡,他最大的心病就是隔海相望伺机而动的英国。

为牵制住英国海军以便开展登陆作战,拿破仑派出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与英国海军周旋。双方在大西洋玩了半年的躲猫猫,都没有找到太好的歼敌机会,拿破仑便催促维尔纳夫的舰队起航北上进入英吉利海峡,准备配合他搞大军团渡海作战。

结果,维尔纳夫率领法西联合舰队到达加的斯港后,就被纳尔逊严密封锁起来,法国人登陆英伦的战略也基本搁浅。

拿破仑失望至极,准备换掉维尔纳夫再择良将。维尔纳夫觉得十分窝囊,不合时宜地来了血性,准备冲出封锁,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前往地中海,配合拿破仑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

而纳尔逊就等着他沉不住气呢。

编辑​

在特拉法加登顶

编辑​

出港遭遇英国舰队后,维尔纳夫明白,不和纳尔逊真枪实弹过过招是混不过去的。

于是他命令庞大的编队转向,以相反顺序组成战斗纵阵。这一行动本是想使联合舰队变成向北航行的单列,使加的斯港可以处于下风位置,以便被击毁的船只有一个避难之地,结果让行动迟缓的大编队整体陷入被动。

在纳尔逊之前,海战的规矩就是摆好阵型,舷侧对敌,双方轰完了事,和陆战拿着火绳枪排线列阵如出一辙。而纳尔逊的战术,是求快,恨不得第一时间把炮架到对方甲板上。

他将40艘战舰分为两个16艘舰的作战群,剩下一个双层甲板、高速机动的预备队,既可与作战群编成24舰编队,也可直接指挥参与。

他的作战计划写得激情四溢:当我的攻击态势展开后,第二作战群同时直线向敌方持续猛攻,直至对方舰船被捕获或击沉。如果敌舰队在上风处成线列阵,要尽快抓住有利位置,在中心点向前2-4个舰船处穿插,保证我方尽力达成捕获敌指挥舰。如此一来,则难免与敌方舰船绞缠,炮弹除了能打掉敌舰也有可能打掉友舰的桅杆和桅桁,但混乱也意味着机会。我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当敌方首尾不能相顾时,将只剩下竭力逃跑的份了。

实际战斗基本上照着纳尔逊的计划实施。

他的双纵队顺风满帆径直杀向敌阵时,纳尔逊升起了“England Expects”的信号旗,后被引申为著名的“英格兰冀诸健儿人人各尽其责”(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副将科林伍德带领第二作战群,本该朝着敌人后卫倒数第12艘舰行驶以切断敌人舰队,结果他多包揽了些,直插圣安娜,用15条舰割掉对方16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维尔纳夫的舰队转向时,队形稍成弓形,也就意味着科林伍德的纵队相对于敌后翼更加平行成了横队,各舰船更快接敌捉对厮杀。

编辑​

特拉法加海战示意图

另一方面,纳尔逊的第一群直接向敌前卫杀去,很明显不仅威胁到前卫,只要胜利号打个右舵,又可穿插法西联合舰队中央。

如此一来,对方前卫指挥官杜马努瓦的手脚就被捆住了,他不敢贸然机动去回援,只能等着纳尔逊的的进攻。时机一到,胜利号打舵向右,冲向维尔纳夫的旗舰“布桑托尔”号,开始猛烈炮击,“蛮勇”号、“海神”号等舰紧随其后鱼贯插入,逐一主要占领下风阵位开始猛攻。法西舰队的船只不断被击中而退出阵列,由于距离过近又被冲破阵型,维尔纳夫一筹莫展,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如果你对海战不够了解,我们将这个场面比喻为——面对一只体量巨大的黑熊,猎人不动声色迅疾奔走,猛然间高高跃起,举起两把匕首狠狠插进其胸膛,一击毙命。就是这样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编辑​

纳尔逊在胜利号殉国

大局已定,纳尔逊和舰长哈迪开始在甲板上散步,他似乎已经料定胜利的实现,这硝烟血火的可怖画面反而让他甘之如饴。

胜利号的桅杆被打中,船帆在燃烧,到处都是呻吟的士兵,纳尔逊的随从没多久就被炸飞了,哈迪的鞋面被飞溅的弹片削去一块。纳尔逊的不怕死是出了名的,但是险情不会因此而放过他,一个法军狙击手打中了他的后背,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死在了他心爱的战舰上。

噩耗传来,举国悲恸。

1806年1月9日,数万伦敦人齐聚海德公园,随后跟着32名将领、万余军士护送的灵柩沿着泰晤士河北岸游行,到圣保罗大教堂参加他的国葬典礼。庄严肃穆的教堂大厅中,特拉法尔加海战俘获的巨大军旗高悬在环形穹顶上方,纳尔逊的灵柩被安葬在正中心的位置,可谓极尽哀荣。

编辑​

朴茨茅斯的经营

这条留下光辉历史的战舰叫做胜利号,如今她就停在朴茨茅斯的军港里,成为皇家海军永远的图腾。走近胜利号,你依然能从三层甲板炮孔里伸出来的近百门火炮感受到她的威风凛凛。

编辑​

扼守在朴茨茅斯水道外的古碉堡

走出军港和造船厂码头,朴茨茅斯是一座非常清爽干净的小镇,仿佛与铁血毫无干系。但是走回到海边,看着数百年历史的海防堡垒森然连绵,呜咽的海风挟浪拍打上堤岸,你还是能感觉到那种无言的沧桑。

英国的海上霸权并非一蹴而就,与此相反,不列颠曾经饱受来自海上的威胁。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英国的历史。

在还无法建造渡海船只的年代,欧洲大陆上的人在法国加莱向西方眺望,天气好的时候能隐约看见对面的灰色山崖。古罗马人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那一边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但真正等到恺撒来访后,他们大失所望——这只是个更接近原始部落的国家。虽然巨石阵的发现让人们认识到,英格兰的祖先斯卡拉布雷人可能早在公元前2750年,就在此生存繁衍,但文明几乎停滞不前。

编辑​

巨石阵

罗马的入侵促成了不列颠文化的形成,他们留下了哈德良长城以证明对本土蛮族的教化,但是因为帝国的衰落,罗马军团不得不退出英伦,罗马-不列颠尼亚被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所取代。

公元886年,阿尔弗雷德大帝占领伦敦,英格兰出现了第一位可称君王的人物,但此时的英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维京人无休止地侵扰着这片土地。

编辑​

哈德良长城遗迹

991年夏天,近百艘维京战船组成的舰队冲进泰晤士河口,一路攻击掠夺,大多数地方情知无法抵御,纷纷破财消灾,将所有值钱的都拱手奉给侵略者。但是埃塞克斯人并不打算轻易屈服,他们的领袖布莱特诺斯以饱满的激情鼓励群众奋起反抗。布莱特诺斯一头白发,风度翩翩,在埃塞克斯享有崇高的威信,于是英格兰人在摩尔登港集结待战。维京人气势汹汹地登陆而来,有人建议布莱特诺斯,趁对方还在潮水中跋涉时半渡而击,但高尚的布莱特诺斯拒绝了这个建议。

中国春秋时期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宋襄公,结果成了千古笑柄。如果布莱特诺斯带领英格兰人成功击退对手,那么这无疑是一段热血传奇,很遗憾,胜利往往属于更加务实的一方。凶悍的维京人上岸列队完毕后,将英格兰人杀得丢盔弃甲,并在战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留下了英国人羞于提及的悲惨历史。

阿尔弗雷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首次将松散的英格兰人群落团结成了一个整体。

公元900年左右,国王开始在朴茨茅斯港建造战船,与丹麦人展开长期对抗,他的继承者爱德华一世秉其遗志,最终将北方的野蛮人驱逐干净。英国的海军事业至此起步,但实在不成气候,直到13世纪约翰王(King John)在这里置办了一支超过50艘战船的舰队,起起落落的皇家海军才算真正挂牌营业,同时造船和枪炮工艺也开始发展起来。

编辑​

罗马时代分散的英格兰人族群

1530年新教改革后,另一位著名的君主亨利八世加强了舰队,他需要用来抵御天主教近邻对自己海岸的侵扰。直到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登上王位时,海军都是作为一支防御性的力量出现,防御海盗、防御北方蛮族、防御欧洲的异教徒。

但这并不是海军的真正使命,海军天生就是进攻型的军种,她的魅力要在炽烈的战火中才能释放。

编辑​

踏着无敌舰队的碎片前进

这种进攻性带来的巨大成就在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横空出世下展露无遗。

从1577年开始,因为眼红西班牙航海的巨大红利,在英国政府和王室的暗相授予中,德雷克开始劫掠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的船只。1585年到1586年,他将战火从海上引向陆地,攻击了西印度群岛的卡塔赫纳以及佛罗里达等地,洗劫西班牙控制的港口,最后在加的斯港击毁敌舰30艘,抢了172000达科特金币满载而归,还没回国就被擢升为英格兰舰队副司令。

编辑​

弗朗西斯·德雷克画像

德雷克对此次行动得意洋洋,他称之为“我烧焦了西班牙国王的胡子”。既然如此羞辱,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也不会放过他,1587年9月,国王下令召集船只,组成了著名的“无敌舰队”,厉兵秣马准备讨伐英格兰本土。

1588年7月29日,普利茅斯人看见南方的海平面上升起了密林一样的桅杆,百余艘西班牙战船黑压压地向多佛海峡挺进,立即点燃了烽火。得到消息时,德雷克正在和他的水兵进行一场足球比赛,他并未因此而停下游戏。

编辑​

西班牙无敌舰队,原名“幸运舰队”

我们无从判断德雷克当时的心情,你可以将其理解为谢安临战下棋的胸有成竹,但无法解释如果西班牙舰队司令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如果一念之差,不与帕尔马公爵的部队在加莱会师,而是直接选择登陆普利茅斯,英国人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更为可信的解释是,像他人生中的诸多冒险行动一样,德雷克又一次将命运放在了赌盘上,他在赌一个适合进攻的风向。

海军是最需要关注战场环境的,时至今日,兵力行动的基本因素都是风、流、车、舵、锚、缆,风排在第一位。木质帆船年代没有车(机器),进攻的速度和机动性取决于船型和风帆,风更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英格兰初期的战术被称之为“拔毛”(feather plucking),以小分队形式在英吉利海峡对西班牙人进行袭扰式的麻雀战,双方损失都不大。在怀特岛海域,借助风向和潮汐的影响,德雷克将无敌舰队向东驱逐到加莱附近,这里是整个海峡最狭窄的地方。西班牙人作出后来最为懊悔的决定,他们将庞大的舰队在这弹丸之地抛锚,等待帕尔马公爵的强大陆军来支援。

如果德雷克穿越到三国时代,和瑜亮击掌示策,那么他的手心一定是“fire”。8月7日夜间西风大作,德雷克将8艘旧商船涂满柏油,装满易燃物,点上火送进西班牙舰队。于是“时风盛猛,烟炎张天”,西班牙舰船纷纷紧急弃锚逃避火势,整个阵型趋于混乱。英格兰人趁势发起了攻击,击沉了对方数艘主要战舰,将无敌舰队赶出了加莱海域。

编辑​

火烧加莱

接下来的情况应了那句谚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还遭打头风。当无敌舰队想要南下休整时,又遇上了强烈的南风,他们不得不前往恶劣的高纬度海区,绕着英伦三岛打了个绕场一周,不断损兵折将。回到西班牙时,他们只剩下43艘战船和几千人了,活着的也只有半条命。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影响也不仅仅在战场上。

海战的胜利确保了英格兰的独立,巩固了伊丽莎白的统治,而在她治下的新教也得以稳定发展,并成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英国民族的特性所在。而元气大伤的西班牙很快又经历了尼德兰独立,最富庶的一块领地被割去,很快陷入了财政危机。

在这场劳师动众的世纪大战中,不仅西班牙元气大伤,英国也耗干了自己的现金流。女王的国库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没有饷银支付给这些为她带来胜利的水兵。

到1588年8月,疾病和死亡在军中蔓延,船员们出海的时间超过8个月,没有换洗衣服,没有肉食和新鲜蔬菜,也没有休息。金狮号的船员发动过一次叛变,他们抗议自己为国家抛洒鲜血,而国家视他们为猪狗。

执中而论,女王并非有意虐待她的水兵,只是海军这个军种,实在是太烧钱了。战船的营造需要大量上好的木材和一流的工匠,士兵们作为常备军不事生产,每日要空耗不计其数的粮食、蔬果和淡水,而这些后勤保障又仰仗运输力,运输就要完善的道路设施和足够的车马劳役,这些开支层层叠加起来是一个天文数字。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有一个观点,数字化管理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基于这个观点,海军不能永远是德雷克这种半官方的身份,也不能成为帝王的私产,而应由国家公权进行管理。

1642年,英国议会正式接管海军,用10年的时间将其实力翻了一番,达到了常备战船百余条,船员上万名。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时,海军共有战舰157艘,水兵21900人。这种扩军速度,来源于英国不断与法国、荷兰、西班牙在海外争夺殖民地的现实需要。

1656年,皇家海军和陆军联手占领牙买加,这是英国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在欧洲之外争夺殖民地,也是日不落帝国迈出的第一步,霸权之路在脚下徐徐展开,指向波谲云诡的未来。

编辑​

第四次英荷战争

编辑​

第一代世界警察

在和法国煎熬的百年争雄中,天才的纳尔逊终于为英国拨云见日。

特拉法尔加海战解除了英国本土的威胁,但拿破仑依然傲视欧洲,你海上无敌,我陆地称王。直到10年后的滑铁卢战役后,一代枭雄向罗什福尔的舰队投降,并被送到圣赫勒拿岛上,到死接受皇家海军的看管,高卢雄鸡才退出历史的直播间。

从此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皇家海军尽管在与其它国家的较量中频频出镜,但再无彪炳千秋的战绩佳话,情境已完全不同。当年德雷克率悍勇水手粉碎无敌舰队,英格兰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屠龙少年,代表新生的正义而令人备受鼓舞;纳尔逊以其无双智勇痛击维尔纳夫,是风帆时代的绝唱,是英国海军世纪发展的自然成果。而当阳光永远垂青米字旗的时刻到来时,大英帝国才是真正的恶龙,海军是它不停伸出的爪牙,对准的都是弱者。

1840年到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英国占领了香港,获得了沿海港口的通商特权,这些利益的取得完全是恃强凌弱的结果,因此也带来了中国民众对英帝国主义的长期敌视。

和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一样,19世纪的英国恨不得哪里都要插上一脚。

遍布全球的海军作战行动,需要对世界地理更清晰的了解,也推动了地理发现和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海军部秘书约翰·巴洛爵士作为皇家地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对北极和非洲的科学考察;海军上校弗朗西斯·蒲福在水道测绘部任职期间,授权绘制了1500张新地图,相比以往大大提高了精度,为海图的绘制订立了标准。

编辑​

“小猎犬”号在航行中

相比于他本身的职业能力,蒲福在另一件事情的努力上让更多后人听说了他的名字。19世纪英国海军资助了许多科考性质的航海探险,蒲福就推荐了查尔斯·达尔文到“小猎犬”上随船考察。这一举动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给世界带来了进化论。

世界警察总有个有趣的特征,就是不论他在哪维持秩序,进行何种作战行动,其最高宗旨始终是:一切以帝国利益为准绳,不允许出现威胁我霸权的力量。所以英国那时的常态跟现在的美国差不多,就是拉着老三老四打老二。

1821年,为了支持希腊反抗土耳其,英国可以和老冤家法、俄合作组成联合舰队,和拥有78艘战舰的土耳其大舰队在地中海对抗;三十年以后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又和法国、土耳其组成同盟对抗俄国,争夺塞瓦斯托波尔港。

编辑​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如果说这场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的战争有什么进步意义,就是让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扬名立万: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满是海陆两军伤病员的医院提起人道的明灯,树立了现代意义的医护道德。与此同时,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提高卫生标准的呼声带来了医学上的进步。

暴力其实是无法维持霸权的,只有随着国力增强带来的文明发展,才能让世界甘愿跟随。所以当局面打开之后,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其实不是海军,而是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英语文学的蓬勃发扬。就好比今日美国,吸引全世界民众的不是F-35和核动力航母,而是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和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

编辑​

丘吉尔

年轻的军官温斯顿·丘吉尔此时还无法明白这个道理。

1898年他随英国海军远征埃及时,记录下了当天的战斗情形:整整一天,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从未停歇,在煤炉的黑烟和火炮的白烟交错中,我们的战舰吐着蒸汽,缓慢而坚定地逆流向前。对方堡垒上有五十门大炮顽强抵御着,但英国炮手们射击准确、威力无敌,他们粉碎了堡垒上的炮孔,摧毁了对方的德维斯炮。

沉迷于多铆蒸钢,就必将败于多铆蒸钢。深具爱国情怀的丘吉尔终其一生都在拼命维持英国的地位,他在其著作《英语民族史》中写道,大不列颠是民主的保姆、西方的希望所在、习惯法道德的天才守卫者和持之以恒的狂热暴君反对者,这是英国宝贵的传统和英国历史的意义。

但历史惯于嘲弄,恰恰是这位爱国者的政治生涯里,英国的权威像指间的流沙般流散而去。

编辑​

时运不济的威尔士亲王号

1935年《伦敦海军条约》放松了对战列舰数量的限制,只是在吨位和主炮口径上作了要求,不能超过35000吨和356毫米,英国人的心思又开始活络了。

皇家海军内部展开讨论,部分人认为潜艇和舰载机已经占据了海战的优势地位,建造战列舰得不偿失;但更多的海军大佬们认为,只有战列舰才能彰显英格兰的海上霸主地位,他们坚持扩建5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其中2号舰就是威尔士亲王号。

1941年3月31日威尔士亲王号下水,紧贴底线标准的吨位和10门356毫米主炮的配置令人瞩目,仅仅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她就参加了围歼德国巨舰俾斯麦号的行动。同年8月,作为时任首相丘吉尔的座舰参与《大西洋宪章》的修订,威尔士亲王号名气大噪,一代名舰的光环似乎正在冉冉升起。

同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向英美宣战,撕破脸皮准备抢夺旧霸权在东南亚的利益。为了震慑和惩戒日本,皇家海军派遣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战列舰等远赴亚洲战区。本来计划同去的不屈号航母临战触礁,这使得这支“Z”舰队成为一支完全的水面舰队,得不到任何来自空中的庇护。

失去制空权,制海权就无从谈起,这个现代军事常识在二战时还不够普及,以致于出现如此多惨痛的教训。

12月9日,日军潜艇捕获英国舰队后,立刻召唤了海军第22航空队,在马来海域现场教学英国人什么叫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近百架日机在没有敌机威胁的情况下,舒舒服服将航空炸弹和鱼雷扔了下来,给威尔士亲王号来了个饱和攻击。当天下午3点,舰上的弹药库被引爆,威尔士亲王号的寿命停在了8个月,堪称夭折。消息传来,海军出身的丘吉尔哀叹,这是对他一生“最沉重而痛苦的打击”。

二战过后,英国人再无力争夺海上霸主地位,坦白地讲,他们连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都搞不起了,只能发展“无敌”级轻型航母,就面临载机不够的问题。

1982年马岛海战,英国人对阵军事实力孱弱的阿根廷,在空中仍占不到便宜,全靠短距起飞的鹞式战机续命。在“大国的脸面”和“萎缩的钱包”之间摇摆几十年后,英国还是下定决心打造新一代航母“伊丽莎白”级。巧得很,这回2号舰还是叫做威尔士亲王号。

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海试很不顺畅,至今还未真正形成战斗力,威尔士亲王号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她靠在码头上就漏水了……

编辑​

威尔士亲王号漏水视频截图

2021年5月17日,一段视频显示漏水从天花板上倾泻如注,将一个士兵休息室淹到膝盖高度。不是地面积水而是来自于天花板,说明甲板层间的水密隔断存在问题,而无论多么先进的舰船,水密性是最基础的技术问题,实在是说不过去。

虽然英国海军仍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但早已时过境迁,今非昔比。

尾声

编辑​

在英华人登舰向编队指挥员赠礼

护航编队的到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听闻祖国的舰队访问朴茨茅斯,英伦三岛的华人和留学生都备受鼓舞,请求前来参观的电话把驻英大使馆打到占线。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代表上舰时,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幅旧时战舰的拼图。

上面的四艘战舰都由曾经造船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制造,舰名分别为:

致远、靖远、超勇、扬威。

这实在令人感慨万千。两个甲子前,这四艘战舰无奈沉于黄海大东沟,宣告了清朝抵御日本的失败,举国皆惊。天朝上国,已沦落到如此羞耻地步,从此革命党起,革命军起,中国历史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编辑​

护航编队出征

风云跌宕,世事难测。两个甲子后,那个将英国人当妖怪、在海防炮上挂经血带以驱邪的愚昧民族,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海军,遣传递友谊之舰队拜访曾经的侵略者。英国人似乎还不太习惯,对进入本国内水的外国军舰还有点惊讶,相信他们会逐渐习惯的。

如今的海上航路井然有序风烟俱净,已不复20世纪前半叶群雄逐鹿的惊心动魄,19世纪殖民主义的血与火更是无迹可寻。霸权浮沉,彪炳伟业无可奈何地逝去,羽檄骚骚化为麟阁上的陈迹,一次次被淡忘,又一次次被提起。和平的契约下,世界仍然通过海洋貌合神离地联结着,而表面的平静下暗潮汹涌,酝酿着新时代的滔天巨浪。

文章标题: “日不落帝国”的真相(圈子必读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69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