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英国历史框架(三)

时间: 2021-09-25 10:40:49 | 作者:都一样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英国历史框架(三)

7、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1714年)

1603年,詹姆斯六世即位英格兰国王,斯图亚特王朝正式开启。

此前,斯图亚特王朝在苏格兰已历九世,如今两国统一,而英格兰此前从没有过名为詹姆斯的国王,所以在英格兰,詹姆斯六世被称为詹姆斯一世。

跟诺曼王朝的威廉一世、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三位王朝的开国之君相比,詹姆斯一世的政绩显得十分平庸。在位22年,对外他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让英国没有过多的卷入到欧洲大陆上如火如荼的宗教战争当中,给不列颠带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和平期。

至于内政方面,虽然詹姆斯一世成为了整个不列颠名义上的共主,然而此时的英国内部,由于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上的原因,还不具备完全统一的条件。

对于议会,此前的伊丽莎白一世,始终采取合作的态度,利用议会来帮助自己进行统治。詹姆斯一世却反其道而行之,始终宣扬君权神授的治国理念,这个主张违反了《大宪章》以来反复确认的“王在法下”的原则,英格兰的议会,无法接受这位来自苏格兰的乡巴佬国王,在自己头上指手画脚,所以詹姆斯一世同英格兰议会之间,始终矛盾不断。

另外,两国的议会也没有合二为一,而是仍然独立存在,并且两国议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发生冲突,都试图通过自身的影响来支配对方。

而宗教信仰上的分歧,也给詹姆斯一世的统治增加了难度。虽然同为新教国家,英格兰所信奉的,是亨利八世以来独立发展的英国圣公会,也就是安利甘宗,而苏格兰所信奉的,则是欧洲大陆传入的加尔文宗。

圣公会虽然切断了同罗马教会的联系,然而仍然基本延续了天主教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只是把教宗从罗马教皇换成了英格兰国王。而加尔文宗,则是更为彻底的新教派别,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来源,不承认其他神职人员对《圣经》进行的解读。

可以这样理解,圣公会是介于罗马天主教与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之间的一种形态,说他是新教,是基于他与天主教会之间的对立关系,说他不是彻底的新教,是因为英国教众从此前受制于罗马教皇,变成了受制于英国大主教,而真正的新教徒,不需要其他人对教义进行转述,只信奉《圣经》的原本。

这也是为什么英格兰会产生所谓“清教徒”这个群体,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清理圣公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运动。

所有这些分歧,都让詹姆斯统治下的不列颠,只完成了表面上的统一,王国内部却矛盾重重。所以詹姆斯一世坚持君权神授的思想,试图通过王权来压制各方的反对声音,然而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倒为随后的内乱,埋下了祸根。只不过这样一颗苦果,最终要留给几十年后,他的儿子查理一世来品尝了。

1618年,整个欧洲爆发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全欧大战,也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欧大战,在此之前,受限于各国的国力以及技术条件,欧洲各国之间通常爆发的都是局部战争,而这场“三十年战争”,第一次让欧洲各主要国家全部卷入进来,惨烈程度,也是过往历次战争所无法比拟的。

三十年战争始于德意志内部的宗教冲突。随着宗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势力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天主教阵营为了打压新教势力,不得不诉诸于武力。

所谓的天主教阵营,几乎特指哈布斯堡家族两大分支统治下的西班牙帝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另外还包括罗马教皇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而新教阵营,则包括了尼德兰,德意志部分王国和领地,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以及同波兰立陶宛王国对抗的俄罗斯。

法国虽然信奉天主教,然而在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略包夹下,为了摆脱困境,也加入了新教阵营。英国作为新教国家,自然也是新教阵营的一员。

三十年战争始于宗教分歧,过程中则掺杂了各国之间的利益诉求,是100年来宗教和政治博弈的总爆发,至于身居海外的英国,虽然身处新教阵营,然而自身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英国无需涉入太深,更多扮演了一个战略支援的角色,所以也并未承受惨烈的战争后果。

在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斯图亚特王朝迎来了第一次的王位更替,詹姆斯一世去世前,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查理一世,此时,他当然不会知道,自己留给儿子的,将会是一个多么惨淡的未来。

受到父亲詹姆斯一世的影响,查理一世也是一位鼓吹君权神授的英国国王,不仅如此,他甚至还一度解散了议会。同时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查理一世下令更改苏格兰的教宗,试图让苏格兰人放弃加尔文宗的信仰,改奉更利于国王统治的圣公会。这是全体苏格兰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虽然斯图亚特王朝具有十分深厚的苏格兰背景,然而查理一世多数时间都生活在英格兰,这首先在感情上就与苏格兰产生了疏离感,而改信教宗这样重大的政策调整,在满脑子君权神授的查理一世眼里,仿佛顺理成章一般,却让苏格兰人怒火中烧,奋起反抗。

随后,查理一世两次出兵,试图平定苏格兰的叛乱,也就是著名的“主教战争”。然而两次战争却都以惨败收场,不仅没有达成目标,反而花销无数。为了筹集战争费用以及战败后被迫缴纳的赔款,查理一世又要求英格兰议会同意他不合法的税收政策,这又激化了查理一世同英格兰议会之间的矛盾。

更让全体英国人所不能接受的,是查理一世娶了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女儿,而查理一世的宗教信仰,在大家看来也越发的迷惑,在这样一个新教早已深入人心的国度,国王越来越有复辟天主教的苗头,在英国人看来,天主教的教义与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思想结合在一起,是多么的顺理成章,这正是中世纪封建君主对内统治的两把利刃。

这一系列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让英国最终爆发了两次新兴贵族与资产阶级领导的国内战争,以次为契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式开始。

这两场战争以查理一世和议会之间的矛盾为起点,最终查理一世战败被俘,并在两年后被推向了断头台,让他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公开审判的国王,同时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决的国王。

有一种说法,英国之所以有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唯独陆军没有冠以皇家头衔,就是因为陆军曾经背叛过自己的国王,失去了国王的信任。

至于将查理一世推向断头台的陆军统帅,就是100位伟大英国人排名第十位的奥利佛.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1658)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新贵族家庭,由于受清教思想的影响,他一生都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在英格兰内部,因为圣公会的思想有利于国王的统治,所以深受统治阶级的亲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新教宗派,而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则极力要求清除掉圣公会教义当中天主教的残余,大力推崇清教思想,所以清教运动体现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民间意愿。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宗,认为每个人做好自己在人世间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他们认为努力工作,赚取金钱,同时把赚来钱投入到扩大生产和经营上面,让手里的事业越做越大,而不是尽情享乐,放纵欲望,这就是对上帝虔诚信仰的最好体现。

加尔文宗的教义,在这个冒险和创业相伴的大时代背景下,成为了时代的助力,一扫天主教一千年来对生产力的束缚,为随后资产阶级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核,也为大英帝国以及后来的美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的战争,进行到如火如荼之时,克伦威尔还只是乡间的一名普通贵族,随着战事的发展,查理一世逐渐占据了上风,议会一方的失败,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时克伦威尔横空出世,率领了一支60人的骑兵队加入了议会一方,随后克伦威尔一路升迁,国王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克伦威尔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进程。

1648年,战争结束,议会一方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在民众的支持下,克伦威尔当上了英国的“护国公”,成为了英国的实际统治者,斯图亚特王朝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中断期。也正是在同一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以哈布斯堡家族的最终失败而告终,西班牙正式退回到了一流强国的位置。

尼德兰正式独立,并且“海上马车夫”迅速填补了西班牙留下的海上空白,在此之前,尼德兰已经逐渐渗透进入到了东亚海域,并且被我大明王朝记录为荷兰。

法国则在首相黎塞留的斡旋下,翻身成为了欧洲大陆的最强国,不久之后路易十四更进一步,把波旁王朝推向封建统治的顶峰。

另外,瑞典在这场战争后崛起,让这个北欧国家第一次成为了欧洲准一流强国,他在德意志北部获得了大量的领土,让瑞典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瑞典同时还是现代陆军的鼻祖,100年后的普鲁士,正是借鉴了瑞典陆军的建军标准,组建了横扫欧陆的最强陆军。这一时期瑞典所打下的基础,也让瑞典至今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工业强国。

对于斯图亚特王朝来说,身处三十年战争的胜利一方,让英国基本解除了一直以来,初代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辽阔的海洋,出现了权利真空,虽然这个真空短暂的被荷兰所填补,但比起西班牙,这个曾经的盟友毕竟要好对付的多。

1649年1月,被关押了近两年的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作为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公开处决的国王,查理一世在最后时刻保留了国王应有的尊严,坦然面对了最终的行刑。随后“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克伦威尔成为了国家元首。英国上下进入到了一个既亢奋又迷茫的番外篇。

英吉利共和国成立于1649年,结束于1660年,前后共历11年,由于没有王室血统,克伦威尔父子二人,先后担任了共和国的元首。国家虽然名为“共和”,实际上实行的却是军事独裁专制。

当然,实行军事独裁的前提,来自于克伦威尔强悍的军事指挥能力。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年时间里,克伦威尔相继征服了苏格兰和爱尔兰。在此之前,整个英国,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任国王真正统一过,克伦威尔成为了一统英伦三岛的第一人。

不光如此,克伦威尔还带领英国,打赢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和英西战争(1655-1660)。虽然英国自身也在战争中遭到了重创,但是相继战胜了初代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和海上马车夫荷兰,让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开始显现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迹象。

克伦威尔是一个英国版的小号拿破仑,他是英国历史上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给英国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是即将登场的大英帝国的一位重要奠基人。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继承了英吉利共和国护国公的职务。

奥利弗.克伦威尔一生最被后世所诟病的,是以共和的名义,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名独裁者,并在身后,把国家元首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个不伦不类的决定,让英国的国家政体,变得既不君主,又不共和。有人评论克伦威尔的葬礼,是所见过的最快乐的葬礼,因为除了狗以外没有一人哭泣。

两年后,他平庸的儿子被推翻,英国人无法接受这个既没有王室血统,又没有超能力的护国公。随后国会宣布重新实行君主制,查理一世流亡在外的儿子得以重返英国,是为查理二世(1630-1685)。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登基后,奉行享乐主义,一扫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严肃克己的清教徒作风,举国上下歌舞升平,查理二世也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王”。

为了顺应民意,查理二世恢复了英国国教圣公会,此时此刻,英国人还不知道,查理二世的内心,其实是一个被英国人严防死守的天主教徒。

虽然耽于享乐又讨好民众,然而无论如何,查理二世都不能算是一个昏君。登基后不久,查理二世就重建了海军。此后,海军不再是君主的个人财产,而是成为了一个国家机构,并且被查理二世赋予了“皇家海军”的称号。至于领导这只皇家海军的“海军大臣”,正是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詹姆斯。

1664年,皇家海军开进了北美洲哈德逊河河口,此前,荷兰人已经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并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由于驻守在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人无法抵抗皇家海军的进攻,所以无奈只能把殖民地拱手让给了英国人。

得到这块北美殖民地的英国人,为了献礼自己的海军大臣、约克公爵詹姆斯,于是把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新约克,也就是后来的纽约。

同年,英国占领了荷兰在西非海岸的殖民地,并且试图从荷兰人手里抢走象牙、黄金和奴隶贸易。

此前,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在与荷兰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英荷战争后,迫使荷兰不得不接受保护英国航海贸易的垄断条款《航海条例》。这一次英国人又强行占领荷兰在北美和西非的殖民地,这再一次激起了荷兰对英国的不满。

1665年2月,荷兰正式对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此时英国无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海军实力上,都要强于荷兰,战争初期,英国也几乎做到了把荷兰按在地上摩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从夏天开始,黑死病再一次袭击了英国,一年之内,让伦敦的人口锐减了1/4。

英国一面与荷兰作战,一面应对国内愈演愈烈的大瘟疫,很快,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荷兰倾斜。英国有些招架不住了。

1666年,伦敦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灾。大火烧毁了伦敦1/6的建筑,造成了大约1000万英镑的损失,而当时伦敦全市一年的收入,也不过1.2万英镑。

不仅如此,荷兰还联合了法国和丹麦,组成了反英同盟,虽然法国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却牵扯了英国不少的精力。

这两场重大变故,加上反英同盟的建立,让英国无论如何也无法同荷兰再继续作战下去了。1667年,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双方互换了南北美洲殖民地,英国巩固自己在北美的利益,而把南美洲的殖民地,彻底移交给了荷兰。同时英国修改了《航海条例》,出让了部分商业利益给荷兰。

至于1666年的那场伦敦大火,虽然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却意外的消灭了黑死病的病毒,自此之后,伦敦的建筑大量从木质改为了石质,并且大幅改善了伦敦的卫生条件,黑死病也就再没有降临过英国。

这场黑死病来势凶猛,为了躲避疫情,市民纷纷逃离伦敦。一位正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学生,也无奈的回到了乡下老家。闲来无事,他自己在家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七色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位同学就是100位伟大英国人排名第六的艾萨克.牛顿(1643-1727)。

后来,1666年被后世物理学家认定为两大物理学奇迹年之一,另一个物理学奇迹年,是1905年。那一年,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上班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分子运动论和光量子假说。

一般认为,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思想运动——启蒙运动,正是开始于这一时期的英国,而启蒙运动初期的代表人物,则是物理学家牛顿和哲学家约翰.洛克。

第二次英荷战争的失利,让英国民众对国王感到十分失望,查理二世决心报复荷兰,并开始暗中与法国结盟。此时的法国国王,正是波旁王朝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查理二世以个人名义与路易十四签订了密约,路易十四承诺支付给查理二世一笔战争费用,查理二世则承诺自己将在合适的时机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

1672年,查理二世在没有通知议会的情况下,向荷兰宣战,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路易十四同时向荷兰宣战,法荷战争爆发。荷兰进入到了最高光时刻,在海陆两个方向,正面硬刚英法两强。而此时统治荷兰的,正是随后入主英伦的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

顺带一提的是,荷兰的奥兰治家族是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荷兰王族,奥兰治是橙色orange的音译,当然在荷兰语中则是另一个发音相近的单词,不管怎么说,把王族姓氏所代表的颜色,定义为国家颜色,大体不会错,橙色军团自然也不是随便叫的。

然而,英国最终并没有打赢第三次英荷战争,对天主教法国的不满,以及查理二世扑朔迷离的宗教信仰,让英国议会拒绝支付接下来的战争费用,无奈之下,查理二世终止了英法同盟,并单方面与荷兰议和。

然而失去海上威胁的荷兰,却仍然无法战胜法国陆军。1678年,法荷战争结束,法国取得了法荷战争的胜利。路易十四正式得到了太阳王的称号。此后荷兰再也无法企及硬刚英法的高度,而荷兰执政威廉,也在此后把路易十四当做了自己一生之敌。

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王位继承人的身上。可能是对父亲被公开处决一事的耿耿于怀,查理二世终其一生都没有同不能生养的王后离婚,他至少和他的情妇们生育了14个私生子,这些孩子血统不正,自然无权继承王位。

所以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詹姆斯,成为了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对于英国人来说,查理二世的宗教信仰一直扑朔迷离,但詹姆斯则毋庸置疑,早在1669年,詹姆斯就因为拒绝发誓接受圣公会的信仰,而丢掉了海军大臣的职务。随后詹姆斯还娶了一位法国天主教夫人。

种种这些,加上王位继承人的敏感身份,让英国国会在1679年对于詹姆斯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张废除詹姆斯继承人身份的一方,被成为“辉格”,也就是马贼,主张支持詹姆斯继承王位的一方,被称为“托利”,也就是土匪。

后来双方干脆以此为名,各自成立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主张限制王权,提高议会权利;托利党则代表贵族利益,维护君主权利。随后托利党演变成了后来的英国保守党,辉格党则逐渐式微,演变成了今天的自由党。至于英国工党,那已经是20世纪之后的事情了。

虽然国会的争论异常激烈,然而并没有阻止詹姆斯最终继承王位。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詹姆斯即位英国国王,是为詹姆斯二世。

去世前,查烈二世宣布自己正式皈依天主教,这个任性的决定,让英国上下颇感无奈,自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国王创立圣公会算起,英国国教已经存续了近150年,在这期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圣公会基本成为了英国各界的共识,其中一部分英国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为了信奉新教加尔文宗的清教徒。

虽然如此,却仍然有国王前赴后继的宣称自己是天主教徒,或者毫不掩饰自己对天主教的偏爱,毕竟自上而下的天主教,是王权最好的伴侣,天主教在英国的起起伏伏,正是王权在英国不断被议会打压,又不断反复的最好佐证。

虽然天主教思想顽固如斯,然而此时议会也不愿再重演公审查理一世的惨剧了,新即位的国王詹姆斯二世虽然是一个天主教徒,但是已经52岁,刚刚去世的查理二世,也不过活了55岁,而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同时也是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玛丽公主,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教徒。也就是说,只要52岁的国王接下来不再诞下王子,英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位新教女王。

就在英国各界都在等待詹姆斯二世尽快去世之时,1688年6月,王后诞下一名男婴,玛丽公主的继承顺位,排到了她的弟弟后面。

鉴于国王和王后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议会有理由相信,新生的继承人必定会被培养成为又一个天主教徒。这个断送希望的局面,让托利党人和辉格党人共同推举了七名议员,出面邀请玛丽公主和她的丈夫来到英国出任国王,同时罢黜国王詹姆斯二世。

此前,为了打消议会对自己的疑虑,詹姆斯二世曾把自己的新教徒女儿玛丽,嫁给了同为新教徒的奥兰治亲王,也就是硬刚英法的荷兰执政威廉,而威廉又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外孙,所以威廉亲王和玛丽公主,又有一层表兄妹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玛丽夫妇在王室血统方面,没有任何问题。

收到英国议会的邀请,威廉欣然接受。对于把路易十四作为一生之敌的威廉来说,入主英伦,会大大增加对抗法国的筹码,毕竟英国的国力此时是要更大于荷兰的。促成英荷同盟,共同对抗法国,将是威廉此行最大的目的。

1688年11月,威廉率领1.5万名荷兰军队登陆英国。议会此前已经亮明了自己的态度,而军队此时也不再愿意为国王效力,他们在丘吉尔首相的太爷爷、温斯顿.丘吉尔的带领下,倒戈到了威廉的阵营,詹姆斯二世无奈逃亡法国。权利就在这场没有流血的事件当中,进行了更迭。

所以这次事件,也被后世记录为光荣革命。

1689年,玛丽公主与威廉亲王登基,英国进入到双王共治时期,称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同年十月,国王与议会签订了历史上第一部具备了宪政雏形的法律性文件,《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光荣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英国自1640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的最终胜利而告终。君主制在英国被彻底摒弃,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同时明确了议会的立法权、司法权、财权和军权。自450年前《大宪章》颁布之日起,被反复确认的王在法下的原则,被《权利法案》最终定格在了君主立宪的政体之下。

不过,这并不是说,《权利法案》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君主立宪制度,国王和议会之间,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相互博弈,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王,心甘情愿的做一个王国的吉祥物,这一点,对于刚刚即位的威廉三世来说,亦是如此。

虽然贵为查理一世的外孙,但是整个英国对于威廉三世的定位,是作为玛丽二世女王的丈夫,入主王室的。也就是说,玛丽二世才是此时英国无可争议的国家元首。

然而玛丽二世并不热衷于权利,所以威廉三世驻留英国期间,玛丽始终是退居幕后的,只有当威廉三世回到荷兰抗击法国的时候,玛丽二世才会走上前台,独自统治英国。

光荣革命此时虽然已经胜利,但并不说明英国已经没有天主教徒,一些詹姆斯二世的拥护者,很快掀起了一场复辟天主教的思潮,逃亡在法国的詹姆斯二世也在这场风浪当中,妄图卷土重来。

对于路易十四来说,扶持詹姆斯二世回国复辟,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而此前一直对于英荷同盟对抗法国持谨慎态度的英国议会,此时则打消了所有顾虑,威廉三世成功的把英国卷入了反法同盟当中。

挫败了詹姆斯二世的复辟计划后,威廉三世暂时解除了王位的后顾之忧,然后天主教的复辟思潮,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彻底的肃清。

此时对英国启蒙运动影响巨大的约翰.洛克,被威廉三世从荷兰带到了英国,洛克所发表的《政府论》,破除了一部分信奉天主教的民众,对于君权神授的迷信,宣扬了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的思想。这些理论不仅起到了为光荣革命辩护的作用,同时也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道,成为了开启启蒙运动的纲领性文献。

1694年,32岁的玛丽二世女王,因天花去世。这让威廉三世在哀痛之余,顿感统治英国的合法性受到了威胁。毕竟国会并不情愿一直拨钱给这位荷兰执政,来实现他对抗法国的执拗理想。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去世,由于死后无嗣,他将王位传给了法国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这个决定直接引起了同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的不满。

对于威廉三世来说,一个法国已经让他疲于应付了,如果再加上西班牙,那么自己将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自己的一生之敌路易十四。

1701年,为了防止法西合并,威廉三世联合英国、荷兰、奥地利、普鲁士,组成了反法同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不过留给威廉三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威廉三世意外摔伤引起了并发症,不久去世,终年51岁。

威廉去世后,他的妻妹,詹姆斯二世的次女,安妮公主继承了王位。是为安妮女王。斯图亚特王朝进入了尾声。

即位时,安妮女王已经37岁,由于身体肥胖又身患痛风,让安妮女王行动十分不便。所以她日常最大的爱好,就是赏花和纸牌。至于国事,自然是交给托利党人就好了,毕竟托利党素来是以王室的利益为上的。

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正式合并,从詹姆斯一世时代算起,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独立的国家,终于实现了合并,称大不列颠国,斯图亚特家族,用了整整一个王朝的时间,最终促成了国家的统一。

安妮女王执政期间,正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由于女王并不热心于政治和军事,所以战争实际上并不是在女王的主导下进行的。这反而使王权更进一步的向议会让渡了权利,客观上增强了《权利法案》的权威性。

随着战争的进行,女王越来越对战争感到厌倦,同时,由于俄国在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中打败了瑞典,让英国和荷兰均感受到了来自于北方俄国的威胁。所以英国开始同法国进行和谈,随后各国相继退出战场,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

战争过后,法国的波旁家族如愿获得了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权,然而却不得不承诺法西两国永不合并。同时为了打赢战争,法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这让法国人感到十分不满。太阳王的称号,几乎被战争的泥潭消磨殆尽。

西班牙彻底沦为了欧洲二流强国,战后西班牙丧失了自第一代日不落帝国时期建立起来的全部海上优势,此后西班牙再也没有能力左右欧洲的局势。

荷兰虽然阻止了法国的入侵,却同样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崇尚重商主义的荷兰,国内的商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此后,属于荷兰的时代结束,同西班牙一样,荷兰再无能力左右欧洲的局势。

英国则在这场战争中赚的盆满钵满,西班牙和荷兰的衰退,让英国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海上强国,英国开始替代西班牙和荷兰,成为了海上贸易的霸主。另外,英国还从西班牙手里抢走了直布罗陀,这个西班牙最南端的海上枢纽,直到今天仍然是英国的海外领地。

1714年8月,安妮女王去世,斯图亚特王朝绝嗣而终。安妮女王一共生育了17个儿女,却无一成年。根据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新教徒汉诺威选帝侯乔治,成为了英国国王,是为乔治一世。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德意志国王。英国开启了汉诺威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于1603年,结束于1714年,共历111年。前后经历了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安妮七位国王,以及克伦威尔父子两位英吉利共和国护国公。

这九位国家元首中,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父子,为了弥合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矛盾,因而极力推崇君权神授的君主制思想,从而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而克伦威尔父子实行的军人独裁制,让英国人发现,此项制度,甚至还不如君主制来的名正言顺,随后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被请回伦敦,然而英国人却仍然无法摆脱天主教和君主制的困扰,直到1688年爆发光荣革命,英国在事实上成为了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随后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践行了之前签署的《权利法案》,到安妮女王临朝时期,由于女王并不热衷与政治和军事,反倒为君主立宪制的进一步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至斯图亚特王朝结束时,英国已经拨开了历史的迷雾,具备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雏形,只需要补齐最后一块拼图,大英帝国就将喷薄而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喧嚣又安静。

文章标题: 英国历史框架(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236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