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

时间: 2021-04-16 12:07: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

二战对美国就没什么负面影响吗??

都说美国通过二战发战争财 成为超级大国什么的 那难道二战对美国就没什么负面影响吗?
据战史材料,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情况(不含俘虏):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员总计为101.3万.其中死亡40.5万人(阵亡占29.1万人)、受伤累计60.8万人次.美军伤亡人员约70%分布于欧非战场,其中仅西欧战场(1944年6月-1945年5月)便有13.5万人阵亡、45.1万人(次)受伤。美军的巨大伤亡(以美国人意向)使得美国民众极度反对政府发动或参加战争。
二战的胜利给予的美国目空一切的傲气,结果错误的进行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遭受了不必要的巨大损失。
美国参加二战是给予了国内的大公司、大商家数额巨大的军事订单,使得他们深深的尝到了战争对于他们的巨大商机,于是他们成为了美国最渴望战争的人,极力引诱、挑动美国发动或参加战争。
二战把美国打成了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更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也使得美国成了众而矢之,随着世界各国在战后的复原崛起,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在各个领域对美国发起挑战使得美国要千方百计来压制对手。墙倒众人推,苏联解体的悲剧前车可鉴,美国可不想被反施彼身。
负面影响肯定有啊

死这么多人算不算??

而且美国即使不通过二战大发战争财

它也会是超级大国

二战前的美国工业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远远超过英法日俄德

二战只是给了美国一个展示自身实力的舞台罢了

通过二战 美国才真正从名义上成为了世界首霸
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不过我前段时间看纪录片的时候有一段是说,美国在二战中把在美国的日本人关进了集中营,和希特勒的那种差不多的,二战后才释放。这个可能是吧,显示美国人其实很狭隘。
美国发战争财是一战,美国二战为盟军无偿提供了无数物资和装备,怎么发财?
负面影响是军工复合体最终成型,美国已经不是他宪法中所宣传的那个民主国家了。
几乎没有,美国是受益国家中的最大受益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请大家帮我下 可以从经济,政治2个方面介绍rn 谢谢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编辑本段]战争的起源
纳粹德国崛起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把同盟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1919年7月3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玛通过了魏玛宪法,宣告魏玛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意志帝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国防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意志帝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的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加上德国国内普遍不承认军事上战败。使得德国国民对《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后,外不能排除外侮,内不能解决内患的魏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著严重的经济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德国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这为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6年,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商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了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同年3月,希特勒违反《凡尔赛条约》,命令三万德军开进莱茵兰,结果英法两国未作反应。这冒险一掷,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他下令德军,疾速打造大量性能精良的军事武器,准备对外扩张。
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军身穿波军制服,靠近了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的一个小镇。成功占领了该小镇后,德军故意捣毁了这个小镇的电台,并向空中鸣枪。随后,正在接听该电台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操着波兰口音的嗓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就要打响了,团结起来,打倒德国鬼子,打倒所有反对我们进行战争的德国人!”
讲话之人是被纳粹强迫穿上波兰军服的囚犯。随后他被纳粹党卫军杀害。这是由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德国的阴谋。第二天上午10点,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的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而事实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国已经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二战爆发。
德国先后侵略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在柏林签定完毕。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入侵了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了珍珠港,美国决定严惩日本。同年二战全面爆发。
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登场
一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
战前的苏联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欧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和法国是老牌的殖民国家,也是纳粹德国的死敌,因为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一手炮制了对德国极为严厉的《凡尔赛条约》,纳粹党也是通过煽动对该条约的仇视才上台的,纳粹党刚上台就制定了针对英法两国的报复措施。对此,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意志帝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冲撞《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非但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更默许了德国的做法,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意志帝国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也越来越不得人心,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后又出任战时联合政府的首相,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丘吉尔。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美国已经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当世界太平时,觉得欧洲和亚洲离自己太远,当世界不太平,欧洲和亚洲的各大国为争夺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时,又庆幸自己躲在两洋堡垒的后面。虽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德国和日本的扩张野心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著整个美国,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国家。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直到美国的太平洋军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袭。
要不是因为2战,美国就不会欺负别的国家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开始是中立国,而通过卖军火给参战方赚取了大量的钱财,从而使经济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被迫参展,由于美国的参加,盟军实力得以大大增强,美国在日本投射的两颗原子弹,也使美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同时也借机在海外建立多个军事基地,为以后的全球称霸打下基础,由于军事实力的保证,使美国迅速成为政治大国,所以,美国从二战中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美国是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的军工厂和钱袋子,美国为各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的军火援助有力的打击了法西斯国家。战时,美国为苏联、英国、法国、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其他物质援助确保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其次,美国是战胜法西斯国家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欧洲战场美军的贡献仅次于苏联红军,是欧洲西线战场的主力,美军为首的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美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的贡献,仅次于中国,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关键力量,对日本投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在各地都参加了重要的战役,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苏联和美国、中国、英国是反法西斯力量头等战胜国。最后,美国是战后世界秩序的奠基者,美国、苏联、英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的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的世界体系,对世界现代史影响深远。
首先,美国是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的军工厂和钱袋子,美国为各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的军火援助有力的打击了法西斯国家。战时,美国为苏联、英国、法国、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其他物质援助确保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其次,美国是战胜法西斯国家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欧洲战场美军的贡献仅次于苏联红军,是欧洲西线战场的主力,美军为首的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美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的贡献,仅次于中国,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关键力量,对日本投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在各地都参加了重要的战役,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苏联和美国、中国、英国是反法西斯力量头等战胜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美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战时期美国的政治外交战略美国在战争伊始就明确提出,要以彻底打败敌人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一场无限战争。正如罗斯福所说,我们行动的原则是:“除了胜利,别无其它选择。” 为什么美国在战争之初会提出这样的目标呢?当时英国被困于孤岛,苏联已被纳粹兵临莫斯科城下,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也在珍珠港遭受了日本人的重创,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提出这样的军事战略目标,其背后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战略是什么,美国为达到这一政治战略要求所采纳的外交战略是什么,政治、外交战略对美国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一)政治战略
首先,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待这一问题。地缘政治因素是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战时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结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之外,使对手处于并使自己免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考察参战的各大国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参战大国都面临着一个两线作战的问题。德国面临着英美与苏联的夹击,苏联面临着德国与日本的两线作战,日本要应付中国和美国的夹击,而美国则要兼顾太平洋与大西洋两条战线。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一方单独与敌方谈判媾和都会使得联盟趋于瓦解,从而输掉整个战争。所以单从地缘政治考虑,同盟国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当然地缘政治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地缘政治同样可以使大国的同盟关系失去作用。
第二,美国确立这样的战略目标是基于对反法西斯战争目标的预判。正如前面所述,美国要以彻底打败敌人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则意味着一场无限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丝毫谈判妥协的余地。而日本则不同,它之所以在深陷中国战场的情况下还胆敢对美国发动突袭,除了想获得太平洋的权益和东南亚的战略物资供应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在战略上它是做好周密的计划同美国打一场有限战争。他们认为美国还没有做好介入欧洲同德意法西斯进行战争的准备,而苏联在德军的攻击下显得疲于应付,这样美国就没有能力和勇气与轴心国为敌。这样通过一场有限战争,日本就可以强迫美国承认它在中国和东南亚所取得的霸权。而如果美国人选择的是一场无限战争的话,日本人只有通过侵入美国领土强迫其签订城下之盟,而日本在战争中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局,而尼米兹海军上将发动穿越中太平洋的进攻则充分显示了美国将战争继续下去并完全摧毁敌人的决心。
第三,虽然各主要盟国的政治利益各不相同,政治战略目标也不尽一样,但从军事上彻底打败他们的敌人,最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从而成为他们始终一贯同意的目标。各国都想借战争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期在战后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点在战争末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战争中的军事考虑和军事路线也不尽一致,但在战争中这样的政治因素因为前线严峻的形势而被忽略了,变成了次要问题。美、英、苏很清楚,只有彻底的打败法西斯,才能够得到和平。所以,只是到了战争的末期,当问题已不再是能否胜利,而是什么时候胜利的时候,政治利益因素的考虑才被牵扯到军事战略中来。事实上,盟国的军事战略都是美军参谋长与英军参谋长之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与陆,海、空三军之间,通过针对情况的变化进行的一连串现实主义的调整之后达成妥协的结晶。

(二)外交战略
二战前,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奉行完全中立,孤立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美国卷入战争,特别是在《联合国家宣言》中提到“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的资源”打败法西斯主义,美国的外交一扫孤立主义的阴霾,在维持反法西斯同盟团结,打败轴心国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战时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是动用一切力量,尽快战胜敌人。同时,美国也注意利用自己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主导地地位,扩大影响,寻求一个最有利于美国发展的战后世界环境。以下略谈一下美国外交战略对军事战略的影响。
美国外交政策自建国以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欧轻亚”。欧洲在美国外交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亚洲则处于相对的次要地位。这与欧洲在近代世界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美国与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历史渊源有关。这种对欧洲事务和利益的重视,也是美国“先欧后亚”军事战略思想形成的一个方面。
美国的外交战略还突出的表现在与英国、苏联的同盟关系上。美国一直将苏联视为自己的敌人和竞争对手。但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共同的敌人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在世界法法西斯同盟中,美、英、苏三国的合作和互助是整个同盟的核心和基础。这种广泛的合作中也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和战略分歧。这种分歧突出的表现在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上。斯大林希望美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东线的压力,但美英对苏联在东欧的影响感到担忧,一直迟迟不肯开辟第二战场。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几经较量,最终才在1944年开始了登陆诺曼底的“霸王行动”。有学者认为,“第二战场既涉及军事战略的选择,又事关欧洲政治前途的筹划。英美的拖延,增加了苏联抗击德国势力的负担,造成了苏联对西方国家战略意图的怀疑,无可挽回的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成为以后冷战的潜因。”

(三)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美国的战略
作为1939年至1945年期间美国战时领袖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作为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罗斯福在二战时期的战略思想问题,美国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马歇尔将军“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多地构思美国战略”;他的(马歇尔的)看法自始至终指导着罗斯福先生。英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阿兰
态度的变化:二战爆发后,美国的态度气柱是把自己当作预备队员,隔岸观火,后来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才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并表达了战胜法西斯的决心。 (原因: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服从本国利益的需要。战争初期法西斯侵略并未从根本上严重触犯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却开始触犯美国的利益要害,故美国宣布处于战争状态。)
从最初的观战到与法西斯血战到底,直到战争胜利。原因是:美国国家利益决定了一切的政策都以次为出发点。战争初期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的战争都远离美国本土美国国会长期推行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战争随着战争扩大,法西斯威胁到全人类的安全,美国利益受到威胁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直接损害了美国利益,促使美国调整政策。
文章标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是好事还是坏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467.html
文章标签:世界大战  对美  坏事  国是  好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