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朱子学《大日本史》的影响有哪些

时间: 2021-04-15 16:09: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朱子学《大日本史》的影响有哪些

王阳明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都有哪些

在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有值得我们特书的一章,这就是中国明代的阳明学(王学)东传日本,并在日本产生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影响。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先生。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因曾筑室会稽阳明洞,又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敢冒“天下之讥”,恢复了已泯灭无闻三百多年的象山之学“圣贤之学”的地位,创立了中国的阳明学(王学),明中叶以后,形成一个庞杂的阳明学派。
王阳明生前虽然没有到过日本,但他的思想却东渡日本,并在这个岛国从理论到实践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恐怕是阳明先生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一、王阳明与日本的阳明学派
首先,谈谈王阳明与了庵桂悟的亲交。
在日本,出现阳明学者是17世纪中期以后的事。但是,早在室町时代就有日本人与王阳明相往来。1510年,日本禅僧,五山大老之一了庵桂悟(公元1424-1514年)以87岁高龄(也有83岁之说),奉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澄之命出使中国,因遭逆风而未果,遂于1511年再次登陆,抵达北京。在贡方物达使命之后,明武宗(朱厚照)慕其高龄,命住宁波育王山广利寺,并赐以金澜袈裟。其间,了庵常与当地的文人墨客相交往。1513年,王阳明与门人徐爱等游四明而经宁波时,曾会见了了庵。同年五月,王阳明听说了庵桂悟即将东归,乃作《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相赠。此序未收入《王文成公全书》,却载入日本的有关典籍,如师蛮《本朝高僧传》、伊藤威山《邻交征书》、斋藤《拙堂文话》及伊藤东涯《嗑钗录》等,赠序之真迹本藏于山田祠官正阜人家,后辗转流传至旧摄津三田藩主九鬼子爵家,今则藏于日本三田博物馆。日本学者极重视这一史实。井上哲次郎称:“桂悟亲与阳明接触,为哲学史上决不可看过的事实。川田铁弥在其论著《日本程朱学之源流》中认为:“如桂悟禅宗之外,兼传程朱之学余姚之学,论知行合一之义,为日本王学倡导之篙矢,其在斯人乎!”武内义雄在其《儒教之精神》中则直接指出:“日本阳明学之传,从了庵桂悟开始。”然而,桂悟回国后第二年即谢世,恐怕当时桂悟不可能为阳明学的传播作出更多的贡献。但是,桂悟与阳明学亲交,阳明作序相送这段佳话,实是日本与阳明学接触之开始,也可算作日本阳明学派的渊源。
尽管17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尚未出现阳明学者,但根据日本学者柴田五郎的研究,在日本最早的《传习录》版刻有自庆长至元禄年间禅僧丹后的昙首座版刻的文献,中江藤树门下之子孙所传的《传习录》有“庆安参仲秋风月宗知刊行”的字样,其他均未明记刊行的日期。但从各种材料推测,阳明的文录、文集、则言、《传习录》等,均是在16世纪中叶的“后五山僧侣”时期传入日本的。当时大批的禅僧、医生和朱子学者都怀着对一门新学问的好奇而广泛地阅读王阳明的书籍。如日本朱子学派创始人藤原惺窝和林罗山都明显受过阳明哲学的影响。但这时上尉檀变为日本的阳明学派。作为一个学派,日本的阳明学则是从中江藤树开始的。
其次,再看《王阳明全书》与日本阳明学的创立。
如前所述,日本阳明学的创立者是中江藤树(公元1608-1648年),名原,字惟命,号默轩、颐轩。因常在藤树下讲课。被尊称为“藤树先生”。近江(今滋贺县)人。所也被称为“近江圣人”。在32岁之前,藤树基本上信奉朱子学。32至37岁期间,他读了王阳明弟子王畿(龙溪)的《语录》,开始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直至37岁时,他“购得《阳明全书》读之,沈潜反复,大有所得。……于是豁然开悟,多年之疑始释矣。”他惊喜之余,赋诗以志:“致知格物学虽新,十有八年意未真;天佑复阳令至泰,今朝心地似回春。”从而潜心于阳明著作,完全转向阳明学,他亲书“致良知”三个大字,揭于楣间,并使其门人皆攻读《王阳明全书》。中江藤树作为一名阳明学者,虽未重复王阳明“心即理”的命题,但与王阳明一样,认为“心”是万物本体,他说:“心,统体之总号,太极之异名也。合理气,统性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阳明学的始祖。这也说明,王阳明的思想首次在日本开出了真正的花朵。
第三,王阳明思想与其他日本阳明学者。
日本的阳明学派在中江藤树开创之后,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具有强烈内省性格的德教派(一说存养派),如渊冈山、梁川星岩、春日潜庵等人,其中以渊冈山为中心,忠实地继承了藤树的思想。另一派则注重实践,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事功派,如熊泽蕃山、大盐中斋、吉田松阴等人,其中有领导都市平民起义的(为大盐中斋),有幕末志士(如吉田松阴)。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日本阳明学派大体上呈马鞍形。即第一次高潮以阳明学元祖中江藤树和他的弟子熊泽蕃山为代表(前期阳明学),熊泽蕃山死后(公元1691年)即进入沉寂阶段,近百年没有出现具有重大影响的阳明学者。江户时代中期,虽有三轮执斋(公元1669-1744年)在1712年翻刻王阳明的《传习录》,但终未形成阳明学的中兴。着可看作过渡期。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即江户时代后期,阳明学派才再度勃兴,形成了继古学派之后与朱子学相抗衡的局面。
既是日本的阳明学者,就无疑与中国的王阳明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以下以日本阳明学前后期几个代表人物为例加以说明。中江藤树已如前述。他的弟子熊泽蕃山(公元1619-1691年)则是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热心宣传者。他23岁时慕名投到中江藤树门下,受到阳明学熏陶。以后又通过渊冈山学习了阳明学的“良知”说。在仕奉备前侯期间,得到藩主池田光政的重用。受熊泽蕃山的影响,池田光政也渐渐地倾向阳明学,并将中江藤树长子与门人请来,经常研讨文武之道,其中心人物自然是熊泽蕃山。他曾为这些人起草“花园公约”的学则,第一条便是“今,诸子之会约,以致良知为宗。”熊泽蕃山在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也说:“其时,专于良知之旨。”以后蕃山又随池田光政去江户,一些大名和幕吏也登门向蕃山求教。这样,由于蕃山的宣传,阳明学的影响日渐扩大。
后期阳明学者的代表之一佐藤一斋(公元1722-1859年)则是利用其居于官学(朱子学)中枢的合法地位来宣扬了阳明学的,也可以说一斋是在官学的包围中“阳朱阴王”地发展了阳明学。一斋当幕府儒官19年,曾在幕府“官学”大本营“昌平簧”任教,凡士庶人入其门者不下三千人。在其门下和再传弟子中出现了许多活跃于幕末政治舞台的思想家与活动家,如佐久间象山、大桥衲庵、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为明治维新造就了一代人才。
后期阳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大盐中斋(公元1796-1837年),名后素,字子起,号中斋,通称平八郎,在思想上笃信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政治上则极力把良知理论付诸实践,可以说是日本近代阳明学者中以“实践”二字为其信仰的第一人。1837年,正值日本“天保大饥荒”之时,大阪米商乘机囤积粮食,价格暴涨,饥民乞丐饿死街头,大盐中斋为了赈济灾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纠集学生门徒、近郊农民、城市贫民共三百人,举行了有名的“大盐平八郎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大盐本人也引火自焚,但却狠狠打击了封建统治者,传播了平等思想,鼓舞了民众,影响很大。
总之,从1508年王阳明37岁时于贵州龙场顿悟,从而开创中国的阳明学;到1644年中江藤树37岁时完全转向阳明学,开创日本阳明学派。虽然相距一百三十余年,但从王阳明与了庵桂悟相互交往时,到后五山僧侣时王阳明著述的传日,其间已为阳明学在日本的诞生从思想上准备了条件。日本的阳明学者,在日本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吸收并宣扬了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基本思想,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日本阳明学派。这在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确实是值得一书并须进一步加以研究的一章。

二、阳明学(王学)与日本的近代史
如前所述,王阳明的思想东传日本之后,作为理论之花,已经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然而,由于王阳明哲学思想内在逻辑要求,它必然要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点如果王阳明还不太自觉的话,那么,作为王阳明后继者的日本幕府末期的阳明学者,则是自觉地去努力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近代史始自明治维新,那么我们首先以王学与日本明治维新关系来探讨一下王学对日本近代化的作用。
首先,为明治维新运动准备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在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统治的二百多年中,日本的朱子学始终处于官学的统治地位,阳明学则作为下级武士和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而处于被压抑、受排挤的地位。特别是1790年(宽政二年)幕府发布异学禁令之后,朱子学被定为唯一正统思想,阳明学则被视为异端的谋反之学。然而,在幕府末年,阳明学(王学)成了维新志士所普遍信奉的一种哲学,并因此为维新运动造就了一披杰出的思想家和领导人。
佐藤一斋的门下人才辈出,如佐久间象山(公元1811-1864年)、横井小楠(公元1809-1869年)都是当时著名的洋学家,同时又是阳明学者。他们以阳明学作为解放思想的武器,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精粗不遗,表里兼该”等主张,打破了朱子学固守了儒学的孤陋习气,开了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新风,为开港倒幕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佐久间象山的门生中,如攘夷倒幕的活动家吉田松阴(公元1830-1859年)、胜海舟等,都是信奉王学的。明治初期启蒙运动中的骨干如加藤弘之、津田真道、西村藏树等也出自象山门下。
吉田松阴是维新运动时期先驱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松阴回忆说:“吾曾读王阳明《传习录》,颇觉有味。顷得《李氏焚书》亦阳明派,言言当心。向借日孜以《洗心洞札记》,大盐亦阳明派,取观为可。然吾非专修阳明学,但其学真,往往与吾真会耳。”在阳明学的影响和鼓舞下,他积极主张尊王攘夷,致力于倒幕运动。
吉田松阴以其叔父的名义在家乡创建了松下村塾,据说其学生八十,竟有近半数为明治维新做出了杰出贡献。明治维新前后叱坼风云、雄飞庙堂的许多俊杰之辈,如伊藤博文、木户孝允、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井上馨、前原一诚、久阪玄瑞等,皆出自松阴门下。
吉田松阴的高徒,维新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高杉晋作(公元1839-1867年),在读了王阳明《传习录》后也作诗云:“王学振兴圣学新,古今杂说遂沉湮。唯能信得良知字,即是义皇以上人。”
萨摩藩的倒幕领袖西乡隆盛(公元1827-1877年)也是一位倾心王学的政治家。他以阳明学的即知即行思想为理论武器,积极参与幕政改革和勤王运动;为奉还大政于天皇,他亲自担任总督府参谋之职,征讨幕府将军;为改革旧制,他首倡废封建改郡县之议;因此,他成为日本勤王运动中的第一功臣。
正是以上这些信奉或倾向阳明学的杰出人物,以阳明学为理论武器,倡导尊王攘夷或开国倒幕,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实现,瓦解了日本封建体制,由此而开启了日本社会通向近代化的大门,而受阳明学影响的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则直接提倡民权、民主、废藩置县,为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这些论断都是符合日本的历史的。
其次,阳明学与日本吸收近代西方科学文化。
西方文化输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中野,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和商人来到日本,传播了南欧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主要是基督教)和某些实用技术(如洋枪和火药的使用方法),与近代科学文明尚极少接触。当时称之为南蛮之学,简称蛮学。但是,17世纪初德川幕府开始禁教,到17世纪30年代,由禁教发展为禁西书,进而实现“锁国”政策。至此,近一个世纪和西方文化的接触交流便被压抑了。
然而,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以后,虽然西学的传播大为受挫。但纯科技的书籍并未列入禁书之列。1720年德川幕府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下令“弛禁”,采取积极态度引进西学书籍,欧洲文化又得以重新传播。这次传入日本的欧洲文化被称为“兰学”,主要是指由荷兰人和荷兰语书籍带来的欧洲文化知识。另外,从中国传来的由西方传教士编著的天文、地理书籍也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不过,直至19世纪初,在日本传播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如医学、动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几乎不为人知。因此,这个时期所传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还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作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朱熹,应该怎么写,要写为什么喜欢他,他有哪些值得学习的 300字,谢谢

就我个人而言不喜欢朱熹这个人,说句不好听儒家被彻底定位保守封闭的思想就是从他开始的,可以说他是一个转折点,从他之后中华就不在是世界强国了,各种思想和发明都被遏制;

下边是我找的关于他的资料改改就可以当作文了;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

朱熹 题赠门人彦忠彦孝诗册 册页
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他的理论,被明代圣贤王守仁等心学家所反对。他们认为人有欲是应该的,而欲应在“理”之中,“存天理,灭人欲”应为 存致善(致良知)。
个人著作
《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

朱子画像(12张)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朱熹虽然认为“天理为义,人欲为利”,但并不一概反对功利,他的基本态度与孔子一样,是重义轻利,以公利至上,希望人们要“见利思义”,甚至“舍身取义”。并且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把“明人伦”称作“明义理以修其身”继而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9] 他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那种笼统地无限制地倡导无欲的思想,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更反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佛教、黄老之术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最后成就于儒学。他不信鬼神,不相信世间万物是由鬼神主宰的,更不相信冥冥之中是有定数的,他认为逢事在人为,没有人不可以做到的事情。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难得的。他的诗词文学作品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他的学说,不仅成为中国的国学,而且从十四世纪开始,就已经相继流传于日本、朝鲜等东南亚诸国。朝鲜李氏王朝非常推崇朱子学说,而日本从德川幕府时代起,就以朱熹的学说为官学了。他的学说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的康熙皇帝都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你随便抄几段就够了,这货在我看来就是中华之罪人
梳理一下你写他的理由,依次展开就好写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先介绍他一下,然后说说他的好的品德,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然后通过朱熹身上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怎样升华自己
你既然喜欢,就应该知道喜欢什么,那些东西让你难忘,就把他们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了,但要注意首尾呼应。

关于介绍日本历史的书目

请问日本的上古史至到现代史,有没有相关书目类似于中国的《二十四史》等进行介绍呢?请各位介绍一下书目吧,哪怕是已经不再发行的。谢谢。
http://www.weblio.jp/
你要是会日语就拿这个去搜索
日本的封建社会由于没有朝代的更迭,因此并不是很注重对史书的修订。无论是公家政权的朝廷还是武家政权的幕府都鲜有(不是没有)专门的史官负责对历史进行记录。因此现在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大多数是民间人或是武士、公卿自行记录的。

在公家政权时代比较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有《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其中《日本书纪》是平安时代专门组织文人对日本之前的历史进行总结的史书。

进入镰仓时代有价值的文献包括《吾妻镜》(镰仓幕府的历史)、《平家物语》(源平合战的军纪物)、《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均为记录平安末期源平两家征乱的军纪物)。

室町时代由于局势动荡鲜有史书流传。尤其是战国时代,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依据当时的武士所留下的记载。如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朝仓始末记》、《甲阳军鉴》等。这些记录有的互相矛盾,所以要想真正还原历史还是得去粗取精……

至于江户时代比较有价值的几部文献是大儒林罗山编纂的《本朝通鉴》、德川光国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其中《大日本史》耗时长达200余年才完成,只不过其中观点是站在朱子学的角度来评判整个历史,因此有失客观。

要说国内的作品推荐南开大学的《南开日本史》。

求日本历史名将或名人的名单

希望对日本历史很有了解研究的朋友介绍一些日本历史上的名将和名人给我。rn第一 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不用推荐了(大河剧都看烂了,光荣的游戏都玩烂了)rn第二 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也不用推荐 平清盛 源义经 木曾义仲 足利尊 足利义满等等我都很了解了rn第三 近代和二战时的名将也不用推荐了 舅舅就是专门研究明治维新的 二战离现在很近都查得到rn第四 最好是名将(武士) ,文化人也可以(战国和近现代的文化人不用推荐) rn第五 有了解日本历史名将的想法 是在看《战国福星大事记》时诞生的,当时主角诸星清氏取名的时候,归蝶说了几个人的名字:足利尊氏,一色范氏···rn第六 我就想多了解一些 像一色范氏这样的名将或名人。rn问题有点难哈,希望有大神高手能传道解惑,不胜感激!满意的话还会追加50分!
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南北朝时代武将。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幕府将军掌权,天皇成为傀儡。后鸟羽天皇以后的历代天皇继承其志,伺机倒幕。
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一向企图打倒幕府、恢复天皇统治的后醍醐天皇授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资朝等密谋讨幕,事泄失败(即“正中之变”),但讨伐北条幕府的秘密活动没有中断过。
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暗中策划倒幕,事泄,日野俊基被杀(即“元弘之变”)。8月,后醍醐天皇宣布“移驾”,携带象征皇位的三神器和亲随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诸国号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满北条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着浓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战。
最早记载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记》卷三,其中写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临幸笠置山,以本殿为皇宫,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一个人来应募。天皇很觉烦闷,后来不知不觉睡善了,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绿树,枝叶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其荫凉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没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扎发警的儿童忽然出现,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泪说,天下之间暂无皇上栖身之处,但在那树苗下有朝南的座位,这是为皇上而设,请暂且坐在那里吧。两童予说半便向天上飞去。不久天皇梦醒了。
天皇认为这是天托给他的梦,便详解梦境,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使之成个“楠”字。天亮后天皇便问该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说有个人叫楠多门兵卫正成,武艺高强,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桔诸兄的后裔。于是天皇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参见天皇,翌日奉护良亲王等返回赤坂,准备迎驾。
不料,北条大将金泽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着幕府军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贞直,二路是金泽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险要。虽然正成只有数百兵力,但士气高涨,占据地利,又屡出奇策,使幕府军的进攻迟滞不前。但幕军设法切断了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四条卿、正成等分别潜逃。护良亲王亡命大和的十津川。正成逃往金刚山,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图谋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北条高时与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拥立光严天皇,废后醍醐天皇为上皇,流放到隐歧海岛,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被流放到赞歧,同年6月,护良亲王在伊势熊野策划倒幕。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举兵,一举夺回赤坂城。 此时各国勤王军奋起,护良在吉野,赤松圆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别举兵。
闰二月后醍醐天皇在武家协助下逃出隐歧,九州地方的菊池武时、阿苏惟时,奥羽地方的结城氏也举兵反对北条氏,勤王声势大涨。
楠木正成夺回赤坂城以后,回到金刚山,营造千剑破城(即千早城),以它为根据地与北条氏对峙。后来幕军攻陷赤坂城,乘势攻打干剑破城,楠木军死战不退,附近武家又奉护良之命切断幕军的粮道,幕军不得不退却,千剑破城解围。
元弘三年(1333)4月,奉北条之命讨伐乱党的源氏统领足利高氏一族临阵倒戈,归顺天皇。5月8日,足利高氏、赤松则村、千种忠显等攻下六波罗,收复京都。同月,新田义贞兵分三路围攻镰仓,足利的亲家、幕府执权·赤桥守时拒绝归顺足利、新田联军,力战而死;26日,北条高时及幕府要臣多数自杀,镰仓幕府灭亡。6月5日,后醍醐天皇还都,废光严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兴开始。
后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后便实行公家一统的理想政治。第一废除关白(辅佐天皇的大臣),亲自处理国政;第二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第三是论功行赏;第四是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
关于论功行赏,由特设的“恩赏方”具体施行。楠木正成从后醍醐天皇亡命笠置山到完成复辟,始终忠心耿耿紧跟天皇,为扩大勤王军而费尽心机,立下大功。但正成极其谦让,将功劳让给菊池武时。他说:“元弘忠烈者,劳功之辈虽多,何存身命者也。独依救诧坠一命者,武时人道也,忠厚尤为第一。”
论功结果,足利高氏为首功,官居从四位,赐名尊氏。楠木正成赐封为河内、摄律、和泉三国守护,非违使兼左卫门少尉,官位是从五位上。有家族武士对这次恩赏表示不满,而正成毫不计较,仍然辅佐天皇,或在杂诉决断所处理事务,或保护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讨伐北条氏的残党。
建武新政并没有取得后醍醐天皇预料中的效果,他为了保证天皇的权力,杜绝幕府统治的重现,有意偏袒公家势力,造成勤王武家大族的不满。
1335年(建武二年)7月14日,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纠合残党在信浓起兵,奥州等地武家蜂拥响应,北条军势如破竹,攻入武藏等国,后醍醐天皇认为这是提高公家势力的良机,不顾足利尊氏等武家首脑的反对,命护良系大臣北畠亲房率军征讨。护良亲王认为足利心怀不满,非常危险,在京都策划兵变,企图讨伐足利尊氏,事败后被天皇逮捕,送交足利看押在镰仓。不久北条军攻陷镰仓,尊氏之弟足利直义在撤退前派人杀死护良,造成了足利与天皇之间不可弥合的列横北条时行进入镰仓。足利尊氏对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怀不满,镰仓危急时天皇又禁止其出兵救援,镰仓失守后尊氏再次请求授兵权出征,不果。于是他率领足利家族私兵擅自离开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战北条。随后自封征夷大将军、总追捕使,8月在相模川打败北条时行,收复镰仓。
足利尊氏起事以后,对公家一统天下的新政心怀怨恨的武家、忠于足利的各地源氏等势力立刻集中到尊氏旗下,声势浩大。后醍醐朝廷则剥夺尊氏的官爵,调动忠于公家的武家势力如新田义贞等前往镇压,官军初胜,后在相模箱根的竹下败于足利军。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领大军攻打京都,满朝震惊,公家大臣慌乱无措,各地武家纷纷投入足利帐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卫京师,新田率官军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领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伊贺各国的军队扼守宇治,千种、结城、名和氏防守势田。
足利尊氏的先锋与正成军遭遇,在宇治桥上战斗五昼夜,结果正成败退,足利尊氏长驱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此时北畠亲房的东征军及时赶回,与新田、楠木等军腹背夹攻,打退了足利军。接着正成和义贞又在摄津国兵库击败尊氏,尊氏和直义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国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号称20万大军,战船7000条,分水(尊氏)、陆(直义)二路直逼京都。后醍醐天皇大惊失色,立即诏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认为:以我方劣势抵挡敌方优势是无谋之举,应当暂时避开敌人的锐锋,让天皇转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内,把足利尊氏的大军引进京都,同时封锁淀川河口,断绝敌人粮道,阻止物资输入,使敌陷于困境,然后督山和河内二面夹攻。
这个计划因为显得非常没有面子,遭到坊门清忠为首的公卿大臣的反对,后醍醐天皇也不甘心在尊氏面前退让,没有采纳,而是令其出战。在这一刻,楠木正成似乎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命运。他率军行至樱井驿,将11岁的儿子正行遣返回乡,嘱咐后事,决心拼死一战。父子两人诀别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乡隆盛曾作诗云: 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裁芳名在此间。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
新田与楠木联军在和田岬-凑川一线布防,足利尊氏制定佯动作战,令先锋细川定禅的船队插上自己从光严天皇处获得的旌旗,冒充帅船通过和田岬以后,突然向神户方向前进,新田义贞信以为真,放弃海岸阵地追击,尊氏率兵在新田和楠木之间突入,新田误认为足利主力已经登陆,认为大势已去,退到神户,尊氏的水军主力乘机在兵库登陆。
楠木正成预料此战必败,但为了回报天皇的恩典,决心死战到底,他率领700余骑在凑川的西宿布阵,支援新田义贞。此时新田义贞率领25000骑在和田御崎布阵,迎战尊氏的主力,肋屋义助以5000人守轻岛,夫馆氏时以3000多人在灯炉堂的南滨配合,但义贞和正成两阵之间有兵库港相隔,无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两人和足利直义在凑川(今神户市)对战,经过数次战斗,直义大军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军的迫击,直义的坐骑被箭射倒,曾一时陷于险地,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亲帅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骑前往救援。楠木军与其激战数小时,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领残兵继续抵抗。到最后身负数伤,精疲力竭,无奈跑进凑川北部一村庄的老百姓家里,检查身上受伤,竟有11处之多,部署仅剩73人,而且全部负伤,实在不能再战。
正成向胞弟正季问道:“说来善恶的一生是按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个世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当中你的愿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愿望是七生(轮回七次)同样生于人间,消灭朝廷的敌人。”正季哈哈大笑说。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这样想呀!那样的话让我们一起更换生世来达到这个夙愿吧!”正成神色非常高兴地说。
于是为了“七生报国”,兄弟两人互刺而死。接着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进入客厅自尽。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42岁。
足利尊氏对正成之死也很感动,派人将其头送到河内水分的遗族那里,葬于河内长野市观心寺。
楠木正成的长子正行(?一1348)在父亲战死的时候是11岁(或13岁),当他接到父亲之头的时候十分悲伤,要想自杀,被母亲劝阻,进行庭训,誓为父报仇。南朝兴国年间(1340—1349)正行取名为“带刀”和“右卫门尉”,继父家业为河内守兼摄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贞和三年)11月在摄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败的消息后,便计划消灭楠木氏的势力,派高师直、师泰兄弟带兵六万攻打河内,正行与弟正时、和田贤秀等一族到吉野参拜天皇,决一死战。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条田激战,寡兵力战不胜,最后与弟正时互刺而死。
自古以来,楠木正成的忠诚勤王事迹受到日本人的赞扬和好评,他的死受到后世人的崇拜,这点当然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河内、和泉三国守护期间,曾推行过减轻赋税、开垦荒地、兴建水利、劝务农桑等政策,这对老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
正成虽然和平安时代的人一样仍旧信仰旧佛教,但不能说他没有受禅的影响。当时朱子之学已经传到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学问是宋学(朱学)。独清轩玄惠法印将程朱的新注书籍奉呈天皇及亲房、俊基,所以后醍醐天皇和亲房、俊基的正统思想是宋学的产物。当时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也通过朱学传到日本无疑。楠木正成的举兵勤王以及临死时的所谓“七生报国”(世世代代报国)思想完全从宋学的正统思想和忠义思想而来。据研究,正成的书法式样也是带有“宋风”,与持明院统的“青莲院派”完全不同,他的宋学是从天台僧玄惠法印那里学来的。
《太平记》(从军故事集,40卷,相传为小岛法师所作,成立于1368一1375年)将楠木正成描写成智仁勇兼备的良将、忠臣义士的楷模。随着此书的广泛流传,楠木正成的名声大振。后来《太平记评判》、《碧山目录》、《历朝要记》、《捕木正成传》、《大日本史论赞》、《日本外史》等都称颂了楠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户时代独尊朱子学,提倡大义名分论,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国从正统思想(以南朝为正统)出发,于1692年(元禄三年)在凑川重建楠木正成的墓,树立“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后有明朝遗臣朱舜水作的赞,京都书法家冈村元春刻。从此以后,楠木正成被日本人当作忠臣的模范,有口皆碑,特别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响,成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础。
元治二年(1865)岛津久光、庆应三年(1867)德川庆胜、明治元年(1868)东久世通僖等先后建议建造神社祭招楠木正成,终于明治五年(1872)建立凑川神社(在神户市生田区多闻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楠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笔。这样一来,楠木正成彻底从人变成神,后来被军阀、法西斯、帝国主义利用,作为忠君爱国的榜样,驱使人民进行侵略战争,为他们去卖命。战前小学教科书中楠木正成被尊祟为英雄,向小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战后,楠木正成的名字虽然从教科书中删除,但1952年因凑川神社在战争中烧毁,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规定7月12日为祭日,为死亡战犯招魂,影响极坏。

平将门
平将门(?-940)日本平安时代中期武将。桓武天皇的五代孙,镇守府将军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马小次郎。早年投于朝廷权臣藤原忠平门下。约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领地下总国猿岛郡,经营私田,积聚武装。935年前后,因婚事叔侄结怨,发生冲突,杀死伯父平香国,击败叔父平良兼。939年起兵对抗朝廷,势力波及常陆、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国,并以下总国为根据地,自称“新皇”,以石井乡为王城,设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订玉玺,震动京都朝廷。940年被平香国之子平贞盛讨伐,中箭身亡,史称“平将门之乱”
日本自有历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号者惟独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后在关东掀起战火的平将门。同时也是古日本四大怨灵之二。

太田道灌、北条早云、上杉宪显
美国的名人洛克菲勒说过:日本人除了复制别国科技外一事无成,它何曾独立为世界文明作过贡献,充其量只是个工匠型的二流民族而已。英国人说的更直白:日本根本没有可以写如史册的名人,政治上,军事上,科技上,文化艺术以及整个历史上在美国时代杂志创刊以来找不到一个名人。
政治上,日本其实一直都没能在世界政治舞台成为核心:平安等时代,世界政治核心在中国,日本是属国,到战国时代,基本上处于混战时期,势力范围仅限于国内;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步入强国,但依然不敌欧洲列强;到一战后,日本在凡华体系里,也不过是获得原德国在华利益,而大多数依然被英法操纵;二战后,日本沦为美国附庸,可见日本对世界政治格局并无太大影响。
科技上:虽然日本近代起科技发明并不少,但大多属于改良类--如日本汽车,虽然日系车轻便,省油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汽车不是日本发明的;如3D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虽然也都是领先但依然不是独创--蔡伦的造纸术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但是它却整整影响了人类几千年一直到现在,而日本再先进的电子产品,却没能如此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
文化上:日本文化能够影响世界的并不多,日本的文化:茶道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文字到现在还存在舶来与和汉语;唯一独有的武士道也仅限于日本境内,而且越来越淡化
军事上:世界最强的军事国家依然是美国和俄罗斯
因此,日本虽然号称发达,但其名人影响力大多都是仅限于日本国内,对于弹丸之地的影响力,对整个人类历史并无太大影响
山本五十六,臭名昭著的名人一大把!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

朱子学的对外影响

朱子学于13世纪20年代就开始传入与中国邻近的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由于这几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基本相似,因此朱子学在传入后不久便融入了当地文化。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朱子学摆脱了禅学的束缚,并与原有的神道相结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后来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更是把朱子学奉为“官学”。从此,朱子学在日本进入了鼎盛时期,朱子学不仅作为修身齐家的理论,而且成为治国平天下的武器。明治维新之后,许多日本思想家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继续潜心研究朱子学,以寻找实现“道德之教”的良药。1890年,日本天皇公布了《教育敕语》,确立了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道德教育方针,这标志着朱子学在日本已逐渐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朱子学最初传入朝鲜缘于移民,但其在朝鲜的主要渠道却是靠两国官方学者和学术机构的相互往来。15世纪初至16世纪中叶是朝鲜李朝时代的鼎盛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朱子学在朝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各种独立的朱子学派的相继出现,朝鲜产生了自己的朱子学集大成体系(退溪学),朱子学已成为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化,并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正统地位。朱子学在朝鲜半岛所产生的影响,并不逊于其在中国本土的影响。不仅如此,朱子学还通过退溪学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朝鲜人民仍尊朱子家礼,崇尚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及人生价值观。
朱子学一传入越南就受官方重视,当时的陈朝还直接效仿中国以朱子《四书集注》取士的科举制度。而在后来的黎、阮两个朝代中,统治阶级更是大力褒扬朱子学。他们把朱子学立为正统的国家哲学,作为其建国治民的指导思想。朱子学也对越南社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现今保存的越南国史——《大越史记全书》,就明显地受到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史学思想的影响,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更是渗透到越南人的思想中,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一位英国学者说:“儒学(主要指朱子学)在越南取得非凡胜利。它把‘五伦’尤其是家庭关系的伦理在社会中扩展到最大限度。”(节延凌译《中世纪的越南和柬埔寨》)
近代,随着华人的不断外移,朱子学开始传播到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国。华人为了把儒家思想传播给下一代,他们在所属国创办华文学校,把《四书》、《五经》列入当地华文学校的主要课程。东南亚的华人还把朱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个人发展模式;作为他们“安身立命、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具体化,赋予现代化和新加坡化的内容,把其当作一以贯之的治国之纲。20世纪中叶以后,东南亚更是兴起了一股朱子学研究热,他们把朱子学作为解决西方物质文明给社会带来弊病的方法,认为朱子学是治心之学,加以推崇。
欧洲人知道朱熹是从16世纪开始的,其影响主要在知识界。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而朱子学对18世纪德国哲学家的影响则更为突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朱子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唯理论”学说,并发表了关于“道”的《单子论》,从而开创了德国古典思辨哲学,同时为现代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康德、叔本华也同样深受朱熹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康德,他在《宇宙发展概论》中提出的天体起源假说,与朱熹的宇宙哲学中的“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论”的观点十分相似。因此他被称为“歌尼斯堡的伟大的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在1634—1742年间,欧洲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从而使欧洲学者对朱子学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这为朱子学西传提供了大好机会。
美国到18世纪才由来华传教士传入朱子学,但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对朱子学的研究却出现了热潮,其不仅而且大力投入研究包括朱子学在内的中国学的资金,(仅1958—1970年,投入经费就达7000万美元)。还出现了不少研究朱子学的专家及其著作,美国大多数学者对朱子学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也间接地受到朱子学的影响,今后还要继续加以研究。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中,对它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过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如受朱子学影响较大的朝鲜、日本、越南,曾经在一些人看来“罪恶无过不孝,无论是犯下什么过节,只要是为了尽孝的话,都可以得到社会的同情和谅解”。又如越南“交趾支那”(即越南南部)人民中存在着儒教徒的行为(主要指特别的贞节,独特的居丧行为等)。特别是朱子学成为它国官方思想之后,被封建统治者用作对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桎梏人们的思想,使得思想愈来愈僵化等。这些都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朱子学能在海外流传,并与它国文化相交融,成为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自然有其生存的价值。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的历史过程,有力地证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社会张力。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说,许多国家的学者通过对朱子学的研究,从中找出东方文化中适合西方社会的部分,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努力。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
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
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进入7世纪,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并开始浸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这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形势密切相关。自6世纪后半期起,以部民制为特征的奴隶制行将崩溃,即将诞生的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指导。摄政的圣德太子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用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来表示官吏等级的高低;次年,颁布作为各级官吏道德训诫的《十七条宪法》,以儒教伦理作为指导思想。如“以和为贵,无忤为宗”(第一条)、“群卿百僚,以礼为本”(第四条)、“信是本义,每事有信”(第九条)等,都是受到中国儒家君臣秩序与五伦观念的显著影响。尽管《十七条宪法》不是法律,但却构造了未来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原则,为日后的大化改新所继承。
不仅如此,日本天皇年号也与中国儒家文化同出一辙。根据我国学者统计,自645年孝德天皇使用“大化”年号以来,日本天皇年号的总数为247个,约出自中国106部典籍。在这106部典籍中,儒家典籍就有《尚书》、《诗经》、《周易》、《礼记》、《孝经》、《周礼》、《孟子》、《论语》、《春秋左氏传》等。中国儒学对日本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日本学者指出:“日本长期是落后于‘中华’之国——中国的后进国,接着是落后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后进国,所以它在能够创造出达到先进国水平的意识形态以前,必然要从先进国进行移植。”此语不虚。
7世纪:日本成为儒教徒的国度
7世纪中期,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儒学得到广泛发展,封建统治者试图从中找到可资统治的理论根据。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是其主要特征。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进一步强调“以德行仁者王”。这一思想直接为孝德天皇 (597年~654年)所接受。他在即位不久的诏书中说:“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遵上古圣王之迹”,就是像尧、舜那样以德治天下,达到天下归心。日本在吸收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时,兼收了儒学思想中的“ 天命”观念,由这一思想衍生出天皇乃“神明”、日本乃“神州”、“大地之元首”的思想,直到19世纪仍有很大的市场。
中国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加速了日本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儒学正是因社会的需要而被引进、传播与发展的。被视为儒家五种传统美德的仁慈、正义、礼仪、学识、信义,自然成为治国治民的利器。文武天皇时期,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仪礼》、《礼记》、《毛诗》、《左传》、《孝经》、《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儒学,使其辐射整个社会。从五世纪初开始,日本就从中国大陆输入儒学,在隋唐时代又从中国引进文物典章制度,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奈良时代,出现了三教合流,佛教与儒教一样具有安慰人心、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但与佛教相比,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儒教,因为它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难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国度。
江户时代:儒学被异化为御用工具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儒学受到异常推崇,达到儒学的极盛时代。一方面,它已显示出独特的社会功效;另一方面,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将儒家伦理作为巩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的思想武器。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时代,一直是重要的统治工具。

文章标题: 朱子学《大日本史》的影响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336.html
文章标签:影响  有哪些  日本史  朱子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