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4 08:52:51 | 作者:齐恒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为了防止皇权被架空,以及社会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朱元璋等人在明朝建立之初设立了整套明朝制度体系。
比如为了重新分配财富:在建国之初,印发了大明宝钞。打击大地主、大豪绅,重新分配土地。官饷最初都用实物代替金银发放。大肆反腐败。
为了巩固皇权:宫廷内部以内阁和司礼监共理朝政,行使议政权,相互制衡;六部则行使行政权。皇帝只需要居中调和,行使审批权;督察院监督百官,行使监督权;大小官员又可以相互弹劾;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百官的设立,也是遵循这个原则,环环相扣。一级一级的平衡是封建王朝的最大原理。
看到这个在当时比较科学的制度,本人不禁心想,这对公司制度岂不是很好的借鉴吗?请看下图
各大部门副总组成内阁,兼备行政权和议政权一体,或者只具备一种权力。行政部和总经理助理为“司礼监”,与内阁相互制衡。而重要决策的最终定夺权掌握在老板、或者董事会手里,也就是决策权;这样既能让老板掌握大权,也能减轻老板的工作负担,还能让效益最大化。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老板的精明能干与否,决定着制度的弹性。利益集团的稳固,决定了公司的稳固,公司靠利益维系,靠制度维系,更靠人与人间的感情维系。制度就是制衡的意思,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组成形式。
我感觉这位大哥就说的很好https://zhuanlan.zhihu.com/p/146443918
这不是搞封建,这是搞科学。尽管制度它很复杂,但制度也是生产力,沒有权力意志之外的制衡,权力肯定是疯狂的。科学的制度当然是个难题,正因为是难题,才孕育智慧、催生杰出、缔造伟大。以我的观察,我现在所在的这家公司老板就懂制衡,但是不太会用人,没掌握精髓,所以效益还是一般般。
言归正传,因为帝国的生产效益日趋下降和阶级固化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明朝缺少法律的健全,道德底线变成了一个模糊的界限甚至是幌子。而阶级固化也不是意识形态所能消弥的。出于这样的制度,明朝无法诞生卓越的改革家和军事家——张居正在死后被清算、戚继光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李蛰自杀身亡、海瑞家破人亡、就连万历也不问朝政。这些道德楷模、国家栋梁竟都落得如此下场,浓缩出整个朝代的最终结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阴阳论,万历十五年认为人就是一个阴阳结合体,历史也是由人构成的。不管是党争、权术、人性、乃至世间万物都由阴阳构成。比如: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利用小皇帝的权力,调走大太监冯宝,缺少了大太监的制衡,张居正便可以大权独揽,此为阴。但是,张居正这样做并不完全是为了私欲,同时也是为了改革,为了振兴明朝,提升国力,此为阳。
张居正向整个制度发起了挑战,这样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奈何皇帝年幼无知,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也是明朝败给清军的主要原因。
《万历十五年》不仅仅在写明朝,也代表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史。黄老先生给出答案,认为,法律将会是治国之道,“数目字管理”将会是治国之术。
“数目字管理”说得有点模糊,应该是类似于“大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达成经济的最优解。而法治,就是科学制衡。
在制衡中,矛盾总是存在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形式,说明了制度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制度是应该有弹性的。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