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3 02:06: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隋炀帝严厉打击关陇贵族,虽然隋朝的建立和关陇集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隋朝建立后,从隋文帝到隋炀帝都对关陇贵族保持了足够多的戒备,生怕有朝一日被他们推翻。
隋炀帝采取了很多措施打压和限制关陇贵族。一方面,隋炀帝把府兵制的权力收到自己手里;这样关陇贵族就失去赖以生存的军事基础;另外,隋炀帝剥夺了大部分关陇贵族世袭爵位的权力;隋炀帝通过“括户”(把世家隐瞒不报的人口遣送回原籍),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更多和世家大族对抗的经济资本;最关键的是,隋炀帝开科举,设立了进士科,废除了以前的九品中正制,将选拔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中央,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当然,由于隋炀帝采取的一系列打击关陇贵族的措施太过激进,得罪了大部分关陇贵族,最终,关陇贵族对隋朝由支持走向反对,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最后,杀害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就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之一。当然,唐朝建立也和得到关陇贵族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在当时的二百年左右,关陇贵族直接推动和影响了几大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最终,经过唐朝初年尤其是武则天的持续打击,关陇贵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陇集团指北魏时期贯在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统称为“关陇集团”。
北魏时贺拔岳受孝武帝之命整合这一地区军事力量而形成的势力集团,贺拔岳遇刺身亡后,宇文泰继任领袖关陇集团继续壮大。
关陇集团主要成员有: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等人。这些人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杨坚和李渊都出自这个集团。
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了隋朝后,忌惮这些人会危及到隋朝的安全,便改革兵制,建立起十二卫,实行以卫统府的军事制度,把征发、调动和指挥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为了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手段比较高明,没有激起变乱。
关陇集团,很多不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不是很清楚这是何方势力,但是这个势力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朝,整整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走向,是当时中国关中与陇地区最强大的世家豪强的合称,也可以说是曾经门阀贵族的一个延续。这个集团的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不光是当时的军事统帅,还是国家政治的领导核心,尤其是西魏、北周、隋、唐的四代开国帝皇都是出自这个集团。你们说这个集团厉不厉害?
那个时候的皇帝基本上都很惧怕关陇集团的各个豪族,毕竟这些豪族不光在军事上,在政治上也有很大权力,对皇帝而言,这些豪族才是当时国家的统治阶级。所以但凡当皇帝的人都想分化解决掉这些豪族。
隋文帝杨坚是出生关陇集团的,当初杨坚就是因为得到了关陇集团的支持,才得以建立隋朝,登临帝位,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不过杨坚当上皇帝之后,对于关陇集团却有着深深的戒意,毕竟支持自己的关陇集团力量还是很强的,就怕哪天自己也被他们废了,所以杨坚想出了很多法子来限制关陇集团的发展。尤其是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本来是选择杨勇当太子的,最后却选择了让杨广做太子。我个人觉得,杨坚可能觉得杨广在处理关陇集团的问题上要比杨勇更强,所以杨坚才想到废杨勇立杨广的。
杨坚在位的时候,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这些关陇集团。最著名的一项举措就是“废九品,兴科举”,都说这项制度是为了给下层人民一个政治晋升的通道,其实站在皇权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为了打破关陇集团对权利的垄断。而且还收归府兵到中央,直接把关陇贵族的军事力量给剥夺了大半,但是由于关陇集团延续了几百年,底蕴相当的雄厚,不是那么好处理干净的,所以很多豪族还是遗留了下来。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本想着大力改革,其实杨广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是我也不承认他是一个什么好皇帝。杨广开始几年还锐意进取,立志改革,但是改革触犯了这些关陇集团的利益了,虽然关陇集团的势力被大大的压缩了,但是就这势力也是不容小视。于是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影响隋炀帝的改革。就这样搞了几年,隋炀帝发现因为关陇集团的联手,自己的改革已经搞不下去了,于是就开始着手解决关陇集团的问题。
隋炀帝其实很聪明,他在他父亲设立的科举制上面,进行了改进,开创了“进士科”。明面上,这是给普通下层贫寒的百姓一个可以当官的途径,其实根本目的是想文武分途。那时候的关陇集团其实是文武不分,地方军政也不分的,地方关陇集团都是军政一把抓。于是杨广打算先把关陇集团的军政分开,所以取消了总管府,把地方的军权全部独立了出来,专门派人去接手军事。其次是地方政治就按照“进士科”的文辞取士,将考中进士的人全部分配到地方去,以此削弱关陇集团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过也扩大了中央的人才来源和统治根基。
隋炀帝还在其他方面限制了关陇集团,比如剥夺了大部分关陇集团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其次是通过检查户口,将世家隐漏不报的人口搜括出来,杨广这一招釜底抽薪,将关陇集团私兵的来源给切断了,这样也增加国家财赋和兵源。
对此关陇集团也不是待宰羔羊,也一直在寻求机会打算把杨广拿下来。隋炀帝那时候为了自己的不世之功,于是大力修建运河,三征高句丽,降服突厥,这其中的任何一项功绩也够一个帝王吆喝一辈子,隋炀帝却一个人全干了,而且还是短时间干的,可想而知这要空耗多少国力。所以农民不堪重负,导致民怨沸腾,统治基础大为削弱,这个时候关陇集团终于看到机会了。
首先是作为关陇集团核心的杨素,他的儿子杨玄感乘杨广北征高句丽的时候起兵了,于是很多关陇集团的后裔开始前赴后继的赶过来响应杨玄感。虽然被杨广很快镇压了,但是对隋朝的统治根基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在随后的各种起义当中,虽然农民起义也不少,但是没有几个农民起义军能坚持到最后,也根本无法与隋朝主力军队作战,真正起到推波助澜的却是关陇集团,其实就是一个大地主带头带领一群农民造反的故事。尤其是关陇集团的大贵族李密与李渊相继起兵,割据一方的时候,众多关陇贵族相继加入到李渊的阵营。最后也是李渊通过几年征战统一全国,建立了盛世繁华的大唐帝国。所以不管怎么说,也是以李渊为首的关陇集团灭了隋朝之后建立了庞大的大唐帝国。
而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因为兵变被杀,参加兵变的头目,基本上都是关陇集团的人,剩下的大部分也都是关陇集团的人,而被杀的人,大多数都是关陇集团以外的人。
笔者认为,不管是隋炀帝还是隋文帝,都是关陇集团寻找的利益代言人。当初杨坚建立隋国,也只是内部权力的一次转移,而前朝的功臣与勋贵,也都延续了下来。而隋文帝与隋炀帝却不断地触犯关陇集团的利益,所以关陇集团一起联合起来把隋炀帝废了也是情有可原。如果隋炀帝学习唐朝以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历经三代到了武则天手上才解决关陇集团的问题的话,或许隋炀帝的结果会大不一样。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次子,他何以能夺取其兄杨勇的太子位,从而登上皇位?称帝后的杨广即隋炀帝为什么不依靠北人即杨氏起家的关陇集团,而依靠南人,致使南北朝臣矛盾激化,内部分裂,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只有从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去探讨。
一、善矫饰媚双亲夺帝位杨广工心计善矫饰,他针对其兄杨勇的弱点反其道而行之,以投双亲之所好,博取欢心;同时,暗里广结朋党,策划夺位阴谋。
杨勇是杨坚长子,杨坚称帝后立他为太子,不管大事小事都让他参与,如果政令有什么问题,他都会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一点很得杨坚喜欢。
杨勇颇好学,会词赋,性宽仁、厚道、坦直,但为人率性任情,喜排场。文帝尚节俭、反对奢华,就非常不满意,说:"想要长久治天下怎能奢华如此!"比如百官来朝,杨勇设乐受贺,文帝很反感,认为是"违礼",于是,恩宠渐衰。
杨勇多内宠,尤爱姬妾昭云,不喜欢独孤皇后为他选的嫡妻元妃,而元妃因患心脏病,二天便死了,独孤皇后疑元妃之死是被勇所害,严斥之。杨广知道父皇母后不喜太子之故,姬妾但备员数,只跟肖后住在一起;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很俭素:接待朝臣,礼极卑屈。这样,不只得到父皇母后的宠爱,也得到群臣的赞扬,他的"好名声"遍传了出去。
杨广还让杨素等人在文帝面前称赞杨广,说太子的问题,文帝、独孤皇后渐渐有了废太子之意。有一次,文帝派杨素去探太子,素到东宫,故意久停门外,使太子久待,以激怒之。太子果恨之,形言于色。素还对文帝说勇有怨,恐有他变,要深加防察。文帝听了素的谗言,更加疑太子。
杨广的其他党羽也纷纷交相潜毁太子有非分之谋,文帝便相信太子要加害于他,对之"如防大敌"。这时杨广的心腹太史令袁充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假借天象对文帝说:"臣观天文,皇太子当废。"
文帝信以为真,便下诏废太子,囚于东宫,交新立的太子杨广管束。文帝患病,叫太子杨广到仁寿宫照料医药,而广却"奸乱宫闱",文帝知道,用力撑着起来,说:"枉废我儿!"因派人去叫杨勇。未及派使,文帝暴死,杨广继位,立即伪写诏书,赐杨勇死。后追封房陵王(以上事见《隋书·房陵王杨勇传》)。
所谓"奸乱宫闱"事,在《晋书·宣华夫人陈氏传》有具体揭露:
夫人陈氏与皇太子杨广在夜间同侍候文帝,天亮夫人出外换衣,杨广见夫人色美顿起好心,跟在后边强逼夫人遂其兽欲,夫人拒绝,逃到文帝卧所,文帝见他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泣说:"太子无礼"。
文帝大怒说:"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皇后误我!"因呼兵部尚业柳述,黄门侍郎元严说;"叫我儿!"述等将要去叫太子,文帝说:"是杨勇。"述、严出外写好诏书,让左仆射杨素看。素将这事告知太子,太子立即叫张衡入寝殿,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的人到别室。
不久,文帝便死了。这时,夫人与诸后宫相注视说:"事变了!"大家脸色苍白,惊得发抖。
张衡何许人也,他在夺宫事件中担任什么角色?《晋书·张衡传》有明白的交代:杨广夺位的计谋,多由张衡所策划,杨广继位后,对他特别恩宠,他因此颇自骄贵,后得罪杨广被赐死。他临死大叫说: "我为人做那种事,还能希望活得久么!"意指为杨广害其父文帝事,这就揭开了"文帝暴死"的真相。
杨广为人手狠心毒,荒淫无比。但他在未继位前,却矫饰得"天衣无缝"多么节俭!多么孝顺!多么谦恭!不仅瞒过满朝文武,窃取了崇高的声誉,连他的双亲也认为他是最理想的继承人。谚云:"知子莫若父"。隋文帝是历史上比较有远见有作为的贤明君主,不仅不知其长子杨勇,也更不知其次子杨广,致为其所骗,把好人当坏人,将坏人认为是好人,可见识人用人不易!
隋文帝之所以不知子,是由于他看人不是从大节着眼,而是从生活小节着手。他崇尚节俭,作为一个古代帝王来说,这是一种罕见的美德,但专以此衡量人而不考虑其他,就会走向极端,看人必然是片面的。
杨勇只不过"率性任情"点,多几个内宠,喜甜宴,讲究排场些,这即使是历史上的明君也大多不例外。但杨勇优点不少,特别是参预朝政时表现不错,便是对于文帝的错误主张,也敢于提出纠正意见,如文帝要移民实边,他上书谏止,避免了劳民伤财。
对杨勇的大节,文帝却看不到。对于杨广,只看到他的表面,而看不透他的本质,致上了杨广矫饰之当,当他觉悟看破其人时已迟了,因杨广怕自己的骗局被揭穿,当上太子后便对其父文帝严密监视控制,一知自己真面目被文帝所识破,便先下手为强了。
二、暴虐屠杀引起众叛亲离杨广杀父屠兄登上帝位后,便采取排除异己培养心腹的人事政策,想以此巩固其血腥统治。对于先帝旧臣和拥护原太子杨勇的诸臣则予以排斥、屠杀,大量重用灭陈时投于其麾下的南臣,于是,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南北朝臣的对立和斗争。
先是向先帝旧臣及拥护杨勇的诸臣开刀。高颖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反对废太子杨勇的中坚人物,炀帝则以"谤讪朝政"罪名杀之。贺若弼是平陈功臣,炀帝竟以他私议其奢侈为借口杀之。薛若衡才华横溢,为时人推重,炀帝继位,他上《高祖文皇帝颂》,溢美文帝,炀帝"览之不悦",不久即被缢杀。
礼部尚书宇文秋以才干著称,因对高颖说:"从前周天元因好声色而亡国,以今比之,不是更甚了么!"竟被炀帝所杀。
即使是为他夺太子位立大功的杨素,炀帝因杨素是先帝重臣,军功卓著,他表面尊重他,内心却很猜忌。杨素有病,炀帝派名医诊治,赐以上药,实是欲探其病情,恐他不死。杨素也自知名位已极,恐遭不测,不肯服药,不久便死。素死,炀帝对近臣说:"使素不死,终当灭族"。可见,他已准备杀素。在先帝旧臣中得到杨广始终信任的,只有善于明哲保身的牛弘、宇文述二人而已。
由于炀帝排斥、屠杀北方的旧臣,北方旧臣主要是文帝原依靠的关陇集团的势力终于分裂出来,形成了反隋的主要力量。首先是杨素的儿子、关陇集团头目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参加造反的多是魏周以来的权贵。
杨玄感的叛乱虽被镇压,但关陇集团势力并没有被消灭,曾为杨玄感谋主的李密,投瓦岗起义军取得领导权后便传檄天下。历数隋炀帝十罪,给隋炀帝严重打击。
之后,关陇集团成员李渊起兵占据关中,也与他身受隋炀帝猜忌排挤有关.炀帝已知北臣大都叛变,北方已无其立足之地,只能向其根据地江都逃跑想在那苟延残喘,但北方将兵思归,不肯为其卖命,宇文化及等将官便趁机发动江都政变,将炀帝缢杀了。
唐太宗曾指出:"隋炀的灭亡并不是因甲仗不足,而是由于不仁不义,群下叛变的缘故"。内部叛变,外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正是这种内因外因结合一起,导致隋传二世而亡。
三、谀者助纣为恶加速隋亡隋炀帝之所以重用南人排斥北人,这是因他不信任先帝旧臣及拥护太子杨勇的人,故当他即帝位后,五年间就连续下诏四次招揽和拔拨新人,这反映了他急于培养效忠于他的势力集团的心情。既然不信任北方旧臣,他只能是依靠南臣。而这与他过去的一段历史有关。
588年,他被任为行军元帅统领八路大军共五十一万八千人向陈进攻,次年攻陷陈都城建康,陈兵溃败,陈后主投降。及陈平,杀罪大恶极的害民官湘州刺吏施文庆等,人心大快;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后任扬州总管,镇江都,原陈将官大都投其麾下,不少人得到重用,成为心腹。
但这些心腹将官,大多唯唯诺诺,曲意讨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由于隋炀帝是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君,在他面前敢坚持是非的极少,大多是阿谀奉承,看着他的脸色说话,照着他的意志行事。他的心腹大臣虞世基、裴蕴、袁充等都是这种人。
虞世基,会稽余姚人,他原是陈国官员,陈灭归隋,因他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炀帝重其才,让他参掌朝政。当时天下大乱,隋朝开国元勋相继被杀,世基惊祸及己,虽居近侍,却唯炀帝之命是从。尽管叛乱日多,州县多被占据,因知炀帝厌听这些消息,有关战败事都不以实告,因此外边有变,炀帝多不知情。正因世基善揣摩炀帝的爱憎,故言多合意,炀帝对他特别亲爱,朝臣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他(《晋书·虞世基传》)。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但他祖孙三代仕陈,陈灭归晋,晋统治者亦将他视为南人。蕴性明辩,有吏干才。他先后任汉、直.棣三州刺史,都以治绩著称。隋炀帝赏识其才,甚为重用,擢授御史大夫,与虞世基等参掌机密。他善伺炀帝旨意,炀帝欲加罪谁,则曲法顺情,促成其罪;欲宽容谁,便从轻处理,将之释放。
杨玄感反叛被镇压,炀帝派他惩处其党羽,对他说:"玄感一呼,附从的有十万之多,可见天下人不要太多,多便相聚为盗。不将之杀尽,则不能;惩戒后人。"蕴便峻法治之,杀戮的达数万人,并抄没其家(《晋书·裴蕴传》)。
袁充本陈郡阳夏人,后寓居丹阳.原任陈官,陈灭归隋。他好道术,颇晓星象,因取媚炀帝,得任秘书令。炀帝每次征讨,他知道了便假借星象,以顺其意。因此,炀帝对他赏赐有加,亲昵异常(《晋书·袁充传》)。
虞世基、裴蕴、袁充等人献媚讨宠,实是助纣为恶,促使炀帝暴行累增。炀帝为人如此,其所依靠大臣又如此,焉得不败。
炀帝杀父屠兄,这是其私欲膨胀极度的必然结果。他又是个猜忌多疑的专制暴君,不可能有唐太宗化敌为已用的胸怀和智谋,只能对先帝旧臣和拥护太子杨勇派一概排斥,加上他对人民又这么残暴,因而不断扩大和加强敌对势力,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反叛洪流。当他逃到江都后已感到末日将至,有一次,他取镜照面,对肖后说:"好头颈,不知谁该来斩它!"肖后非常震惊,杨广强笑道:"朕以贵天下,后斩头又如何!"
但当叛变的将官要斩他头的时候,这个暴君原来是个懦夫,他发抖了。因害怕刀杀,要求让他饮毒酒了结,叛将不同意,他便自解衣带给叛将们,哀求缢杀,于是这个罪大恶极的民贼,就这样被自缢身死。
关陇集团兴起于北魏,军事将领贺拔月在执行命令时,将关陇地区的政治军事撮合在一起。之后发展到唐朝,由唐高宗和女帝联合将关陇集团打压消亡。
中华文明绚烂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岁月里出现过太多的英雄豪杰,有百战而胜的将军,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正是由于他们的出色,才有资格被历史铭记。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曾经非常鼎盛的政治团体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起源于关中到陇山一带,之所以说关陇政治集团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因为这个集团曾经出过数个朝代的皇帝。例如西魏、北周,此外最著名的要数隋朝和唐朝了。一个朝代的初代目起家史往往非常的绚丽多彩,但任谁也没想到有一种皇帝是从政治集团中走出来的。
关陇集团兴起于北魏,那个时候关陇地区的权利统治者多以鲜卑族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汉族在关陇地区占据了权力的主体。之后关中军事集团领袖贺拔岳接到北魏君王的命令,向另一个军事集团发动了战争。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贺拔月将关陇地区的政治军事力量团在了一起,形成了后来强大无穷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最强大之时要属西魏时期。当时西魏的府兵制得到了彻底的完善,府兵制的领袖分为八柱国和十二将军。这些将军和柱国各个掌握实权,控制着西魏的军事力量,以及政治力量。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关陇集团最强大时期,是因为这个时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人才。例如,隋唐帝王的先祖就曾担任过十二将军之一,而唐朝的先祖则担任过八柱国。
关陇集团前前后后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迭。在外人看来也许是变了天,但在关陇集团内部这仅仅是换了一个领导人而已。任何的团体都不可能长盛不衰,关陇集团也是一样。到了唐朝时期,关陇集团的势力依旧十分庞大,受到了唐高宗的猜忌。于是在当时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死后,正式遭到打压。至此,横跨数百年的政治集团便走向了没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