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1-11 17:30:38 | 作者:木春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瘦骨嶙峋的他站在“镇河塔”上,遥望迤逦前行的千里淮河,感喟不已。
他知道这塔立自宋朝,几经水毁而重建,可见塔并未镇住千里“洪魔”,实现人们镇妖除怪的祈盼。他知道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历经苦难来之不易,视野中那三道堰的雏形都是血与汗交融的结果,都是鲜活的生命同滔天浊浪殊死搏斗的结晶。习习秋风把他洁白的须发吹得四散飘零,他的一生都在重复做着一件事,单一而寂寞,但他无怨无悔,因为这正是他人生的夙愿。
顺着滚滚东逝的秋波,他凝视远方的瞳孔里泛影出一幕幕凄苦而灵动的色彩……
国民政府炸开了花园口,汹涌的黄流席卷淮河平原。河边那个屯子危在旦夕,孤零零的似一个弃儿,没有党的关怀,没有国的抚爱,如飘落的黄叶任由滔滔洪流涤荡侵蚀,眼看就要被吞噬。孩子哭爹喊娘,妇孺惊慌失措,男人各自为战地准备着逃生。其实,谁都难以在这突如其来的水患面前幸免,生路早已被切断,想方设法地逃遁只是黔驴技穷的挣扎。
这时,一位汉子手执一把铁锹挺身而出,爬到自家的屋脊上,振臂高呼:屯里的男人们,为保咱亲人和家园,应有点男人的血性,该团成一个拳头,来筑围堰保命!去死,男人也要先上,不愿当孬种的随我来!
一个,两个,三个……所有的男人,甚而有未成年的男孩都站了出来,在他的带领下奋战在抗洪前线,一道曲折的围堰绕屯子神奇地拱起,快速地长高,慢慢地粗壮,逐渐地浑厚,怒视着眼前的水龙。激流在升腾,围堰在加高,它们在比赛,在搏击,在拼杀……那汉子带领所有男人为围堰的茁壮成长而日夜挥舞着铁锹、背负着土石。为屯子的安危,汉子殚精竭虑,最后,他的血肉之躯倒下了,那时他刚过不惑之年,殷实的家产也荡然无存,都作了围堰成长的铺垫。
汉子咽气时只有一个请求——把他埋在第一道堰旁。
以后,淤积的河道年年涨水,常常吞噬周围的良田——屯人的生命线。
几年后,一个黑黑的后生,向全屯人呐喊:要在良田周围筑起第二道堰,让父老乡亲永远保住自己的生命线。哦,他要扼住凶猛的洪魔,拯救屯人于洪患!
他发宏誓:为第二道堰奋战一辈子。从那以后,他常过家门而不入,拿出家里的所有,奉献给了筑堤队,让那高高的队旗能经年累月地飘扬在堰堤的雏形上,不畏凄风苦雨的侵袭,不惧寒来暑往的撕裂。
第一年筑起的堰堤,在第二年洪水泛滥时被冲垮,千疮百孔的堰堤让缔造者痛哭流涕。有人心灰,有人怀疑,有人反对……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双手能拯救自己的命运,豪迈的气概被磨难摧残得摇摇欲坠,有的甚而准备弃家逃荒外地。可那后生没有丝毫退却,带领愿意坚守的男人们摸爬滚打在工地,利用枯水期修补着堰堤,那残留的“遗迹”在他眼里就是等待萌发的种子,蕴育着无限的希望,既然上苍给他留下希望,他就要勇于接受上苍的磨砺和考验。后来,妇人们、孩子们都来相助,耄耋老者、残疾病患也蹒跚而至,要和堰堤共存亡。再后来,远嫁的姑娘们携夫挈子回娘家,加入到奋战的大军中。披星戴月成常态,风餐露宿是生活。后生全身的泥污让他邋遢得面目全非,胡子拉碴的他见到父老乡亲露出的永远是坚毅的笑,他眼里喷出的永远是炽烈的青春之火,他的双手成了老茧的世界,他的脊背黑如油炭,他背负土石前行时赤裸的双脚紧扣着大地,每一步都刻下深深的印记。寒风惧于他的激越,烈日怯于他的刚强。
一个个凄怆的破口被牢牢地封堵,那残存的“遗迹”在一双双粗糙手掌的牵引下艰难而倔强地连缀起来,随着岁月的蹉跎,它们如万里长城般地屹立起来,屯人魂牵梦绕的那片沃土终被“长城”所拱卫……
1949年春,堰堤成形,但那后生再也不是后生,已过不惑之年。他的脊背不能挺直,他的双手不能紧握,他的眼窝再也喷射不出炽烈的青春火焰,他走上自己的“长城”都气喘吁吁。但他面迎料峭的春寒时,依然是昂首挺胸的姿态。
他被埋在了第二道堰堤旁,那是他一生中向这个世界提出的唯一的自私请求。因为他知道第二道堰堤还不牢固,时时刻刻受到滚滚洪流的威胁,他的心愿还没实现就遗憾地离开,他要天天看到堰堤的成长……
“老姚,我们回去吧。”妻子柔柔地提醒,并把大衣轻轻地披在姚伟国瘦削的身上。
“噢,还等等吧。”他刚扭过来的头又扭回去,依然遥望着那三道堰和堰外的黛色远景。
其他人静静地肃立着。
暮霭沉沉,秋寒袭来,身强力壮的司机小黄打个寒噤。
“姚总,天黑了,您该休息了。”小黄不无担忧地说。
他收回了浑浊的目光,微微点头,迟缓地扭转身子。
“第一道堰确保群众住好……第二道堰确保群众吃好……第三道堰确保渔业、旅游业发展好……堰外治理确保整条河的生态好……”他挪着步,缓慢而又坚定地讲着。身边的秘书打着手电在快速地记录。
“咳——咳——”咳嗽声剧烈而沉闷。妻子示意他不要讲话。身边的医生忙扶他进车。
透过车窗玻璃,他还在回望那模糊的塔影。
妻子埋怨他冒险回老家。
三个月后,姚总去世了。他也提出一生中唯一的自私请求:埋在三道堰外的河塔旁,不准立碑。
可还是有碑:治淮功臣姚伟国之墓——三道堰群众立。
因为堰里的群众都知道,那三道堰倾尽了他家三代人的心血。特别是现在,他这个“淮河开发治理总指挥”,为了堰里人的幸福,不,为了整个淮河流域的治理,更是做出了杰出贡献,付出了毕生智慧!
妻子终于明白他冒险回老家的缘故,并决定百年之后也回三道堰来陪伴老姚,和他共同守护三道堰,守护沃野千里的淮河平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