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为何古代国内外奇幻小说或传说普遍严重缺乏想象力

时间: 2023-10-20 03: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为何古代国内外奇幻小说或传说普遍严重缺乏想象力

奇幻小说 与 玄幻小说有什么区别

奇幻与玄幻有什么区别
奇幻: 奇幻文学,或称奇幻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之中的奇幻一词,是由英文的 “fantasy”翻译而来。此一译名之固定,乃由台湾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负责人朱学恒,于1992年在台湾的老牌电玩月刊杂志《软件世界》中,开设为期共一年半的“奇幻图书馆”专栏时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成为通用译名。奇幻小说与科幻小说不同之处在于之背通常较偏向非百分之百理性或是不可预测的世界结构上(内容有魔法、剑、神、恶魔、先知),以时间序区分,奇幻小说较偏向过去也就是历史中寻求背景依据或是相似,而科幻小说则会偏向现有科技的延续,强化及加强想象。 在普通人的观念中奇幻小说于玄幻小说几乎没有分别,其细微处也就是在奇和玄的争议上,幻小说三字主要是定义在幻想的世界中。而玄幻和奇幻现在已经没有分的那么清楚了,但是追其根本奇幻应该的意思是以魔法或其他超自然力量为基础构成的幻想世界,如果出现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是奇幻小说而是科幻小说了 玄幻: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可任凭作者想像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玄幻与魔幻、科幻、奇幻的区别 :  魔幻:辞海中可查的词组为“魔幻现实主义”。注释: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该派接受了原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的传统影响,同时吸收了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并从西方现代派文学得到了启迪。作品借用古老神话和民间传说,把拉美现实政治社会描写为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不乏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景……   玄幻:这个词辞海中没有,不过从么“某某幻”的构词结构可以分析“玄幻”的概念应该视基于“玄”这个背景的想象吧。那么“玄”的意义就可查了:1、幽深玄妙、高远莫测的道;2、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而纵观被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的文学作品“玄幻”的内容真实的的确确的“高远莫测”。大量的“玄幻小说”里面有西方的魔法、占星术、中国的武术和谋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或者特异功能,更有神话,而且往往是中国、印度、希腊神话并存其中。这个时候我发现“玄”这个字真的很“玄”。   科幻:可以在辞海中看出,“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写,所以与原本并没有科幻这个词。它的意义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探索人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各种科学事实和预见性想象。所以看出科幻的“幻”不是单纯的YY,而是有“探索”、“科学事实”、“预见”这样的基础的。   奇幻:辞海中查不到,在汉语的概念中还没有准确的定义。查过相关资料,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奇幻可以解释为“传奇”。什么是传奇呢?从中国文化史角度辞海说传奇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从西方文化史角度说是“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中一种长篇故事诗,主要描写骑士的爱情和游侠的冒险故事”。在现在,一谈及奇幻往往被人联想到精灵、矮人、吸血鬼等等。其实这只是狭义的把北欧神话的概念扩大了。
玄,为天,天道。指修真。

奇幻小说 与 玄幻小说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O7FCMmdI2K4639AmzCmFA 提取码:9ooc

一个是孩子看的,一个是成年人看的....
对于小说每个人看法都不同,去有看书社找小说,武侠、仙侠、玄幻、奇幻、都市、古代、言情、穿越类男生女生都可以看看,来这公众号看一看嘛

古代文学体裁有哪些?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四大类。   

1、散文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也可以这样说,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叙事散文借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叹山川人物,来激起读者的爱憎;议论散文以指点人、事的是非曲直来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2、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说(或称“小小说”);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按结构及容量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连续剧等; 按题材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按反映的冲突性质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   

4、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按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按来源分为民歌和文人作品。 

五、古代文学体裁集锦  

1、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2、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体裁

散文,记叙文,传记,疏,表,书,议论文等等
 
 简论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
(一)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每一种形式而言,都是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的。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长生,再到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的出现,及至后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产生与爆炸式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林林总总、汪洋澎湃的景象,可以说,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演变史。自魏晋以来,文体研究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其实也就是文体批评,如《文心雕龙》实际上就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文心雕龙 ·体性篇》中提到了八体,实际上是文章的八种风格。
  文学体裁,是指一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这是当代比较普遍承认的一种观点。但这也只是一个简明概括的说法,还不能完全说清这个概念。因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古代的文学样式的发展,所以采用此说。
(二)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始歌谣的产生为标志。例如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原始生产和生活的再现。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周易》中的卦爻辞,都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形成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属《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因为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叫做《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而且,这些对于《诗经》的价值没有丝毫的影响。所以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 “ 赋 ” ,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 比 ” ,用朱熹的解释,是 “ 以彼物比此物 ” ,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 “ 比 ” 的佳例。进一步, “ 兴 ” 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 “ 兴 ” 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过 《诗经》,我们该说说和它并提的楚辞。
  楚辞脱胎于楚地歌谣 , 是楚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楚辞创作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如果说《诗经》是先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楚辞则是作家自觉创作的开始。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了灿烂。屈原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 “ 骚体诗 ” ,这对后来的歌行体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 《诗经》和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又为古代诗歌史描绘了亮丽的一笔。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相比之下,汉乐府诗歌有以下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汉乐府诗歌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和楚辞的杂言为主的形式,形成了五言体和杂言体,而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这为后来魏晋以及隋唐诗歌的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也是诗歌体裁形成和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一律诗、绝句为代表的“近体诗”和以歌行体为代表的“古体诗”。
  唐诗体裁的大功臣当首推“沈宋”。宋之问与沈?缙诘闹饕毕祝谟谕瓿陕墒奶逯坪屠┐舐墒挠跋臁K乔愦罅τ诼商宓男醋鳎宰约旱拇醋魇导芙崃宋迤哐越宓男问焦娣丁R环矫妫峭耆苊饬宋迓芍械霓稚。硪环矫妫怯纸徊酵平似哐愿栊刑迓苫墓蹋爻り蹋怪饔谀逗屯暾烟ノ衔细竦钠呗伞I?缙谠缭谖浜笫逼冢阋研闯鋈奘д诚窒蟮钠呗桑奈醵嗟钠呗桑诤虾豕娣斗矫婵俺乒⒅钍酥住?
  沈、宋以后,律诗的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创作中去,促成律诗形式的成熟。律诗创作成就最大的诗人应推老杜。
  杜甫在律诗形式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唐诗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歌行体。包括五言歌行、七言歌行、杂言歌行。五言歌行代表作如杜甫的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李白的《侠客行》等。 七言歌行如杜甫的 《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而最具特色的当属李白的杂言歌行。
  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形式的特点。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于是,随心所欲的杂言歌行体在李白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仅十二句,可是诗人的情感活动却出现了几度跌宕起落。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见,杂言歌行体在表现感情方面的独特之处是其他体裁无法比拟的,李白与杂言歌行体是相辅相成的,后者使前者的感情得以充分表现,而在此过程中,后者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在说说诗歌的两种特殊形式:词和曲。
  词和曲是唐以后文学形式的发展。是诗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是:词有乐府演变而来,又演变成曲。词的形成在唐代,兴盛则在宋代。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经过晚唐五代以来许多文人的努力,在题材和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其间李煜虽有所突破,但只是一个特例,总的看来变化不大。到了北宋,词继续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统治者的喜爱。这种形式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在宋后亦长盛不衰。曲是由词化而来。曲与词体制最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据王国维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有七十五种之多。所以,有人把散曲叫做 “ 词余 ” 。散曲的形式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 “ 带过曲 ” 、 “ 集曲 ” 、 “ 重头 ” 、 “ 换头 ” 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套数又称 “ 散套 ” ,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综上,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从上古歌谣、 卦爻辞开始,经过 《诗经》、楚辞、汉乐府的发展,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是一个纷繁复杂、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古代文学体裁演变的一条主线。
( 三 )
 中国古代散文体裁大体走了一条由散到整,再由整到散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应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说起。 就体制(这里还不能说成体裁)而言,先秦历史散文的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的《尚书》,除假托的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的汇编;《春秋》虽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仍然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作。至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而愈是后期和愈是接近民间的著作,其文学成分愈是显著,而相应的,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都有所削弱。这也可以说是创作风格的特征之一,亦属于文体的范畴之内。
  《尚书》就其体裁而言,是古老的文章汇编。而“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鲁国的纪年为线索,记写了春秋时期的大事,编年体史书之祖。《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这也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左传》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促成文史结合,这是《左传》对散文的最大贡献。而另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它的形式与春秋等书不同,是以国家为记叙的线索,分别记写了不同时期的大事,开国别体史书之先河。
  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不同,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就本来的意义说,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
  就体裁来说,可以说历史散文是记叙文,而诸子散文则是议论文。诸子散文的风格不同,但那些不同之处都应归于文学价值的范畴之内,这里不进行讨论了。
  时至西汉,以单篇的文章而言(《史记》另作别论),文章的风格总体上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同时也讲究文采。这一种文章,受国家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很大。直到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的出现。
  《史记》是散文体裁的一次变革。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这种体裁叫做纪传体, 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散文在魏晋时期没有长足的发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代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唐代的“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古文与时文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时文由于对文章形式的要求过高,力求骈偶,讲究修辞,铺张华丽,是一种诗化的风格。但正是由于这种风格导致了内容的空泛,感情表达的不透彻。韩愈、柳宗元等提倡的 “古文运动”正是根据这个特点,欲改革文体,于是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就其解放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来说,无论对实用文章还是对艺术散文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就是这样一个经过,至后来的宋、元、明、清各朝,散文的饿体裁没有发生变化,成就上也很难超过前代,散文的发展大致至此。
四)
  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坛上一颗明珠。真正的小说从何而起,又有哪些变化,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真正的小说诞生应当算在魏晋时期。虽然小说这一名词出现比较早,在《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高美之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就有此说法。这里说的“小说”,指卑琐无价值的言谈,无意义的文学垃圾,还不是指文体。魏晋时期出现了志人和志怪小说,应为小说之祖。
  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之后的志人小说与此不同,记录的大多是人间发生的奇闻怪事。《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是同类著作中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也是集大成的一种。该书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
  小说到了唐代,以“传奇”为名,唐传奇体裁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相对于志人、志怪小说,篇幅上长了许多,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力加强,情节曲折动人。
  唐传奇源于六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后者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到了唐传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如果把志人、志怪小说算做短篇小说,那么也可以说唐传奇是中篇小说的雏形了。
  小说的高峰在元、明、清三朝,起代表是四大名著的出现和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甚至是整个文学史的至高点,至此,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模式基本形成。而这一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短篇小说也走向了成熟。
  《三国演义》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个相当完整细密的宏大结构,有条不紊地处理了繁复的头绪,描绘了极其壮阔的的历史画面。突出这一特点,章回体的小说形式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章回体的结构形式使得故事内容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水浒传》主要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许多原来分别独立的故事经过改造组织在一起,既有一个完整的长篇框架(特别是到梁山大聚义为此),又保存了若干仍具有独立意味的单元,可以说是一种“板块”串联的结构。从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来说,这固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却也有其便利之处。这是此书在小说体裁运用上的过人之处。
  另一部巨著《西游记》虽是由众多零散故事传说汇聚成一部大书,但经过再创作,结构却相当完整;它的文字幽默诙谐,灵动流利,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都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而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 《红楼梦》,在体裁结构上更有它的独到之处。
 《红楼梦》有一个宏大而精致的长篇结构,试加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包含这样一些层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的中心线索;由此扩展,大观园是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贾宝玉与林、薛及园中其他诸多女性的命运,是小说的基本内容;大观园作为贾府的一部分,这里发生的一切,又与整个贾府即宁国府、荣国府的种种活动密切联系,贾府由盛入衰的过程,以及贾府中复杂的家族矛盾、贾府中其他人物的命运,同样是小说的基本内容,且贾府中的男性与大观园这一女性世界具有对照意味;由此扩展,贾家与薛家、史家、王家的所谓“四大家族”,构成一个社会阶层。虽然除薛家外,其余二家在小说中很少出现,但这种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带及史、王两家的结构方法,足以反映出这一特殊阶层的面貌;再由此扩展,以贾家为主、薛家为辅的贵族世家,又与外界发生广泛的牵连,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时近时远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状况;在这一切之上,又有一个隐隐绰绰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它不断暗示着“红楼梦”的宿命,使小说始终在花团锦簇的景象中透着幽凄的气息。
  正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体裁,承载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也成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典范。
  短篇小说的成熟,无疑是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三言”中小说有不同的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从现在能够推断的来说,其中一小部分是经过程度不等的修改乃至改编的宋元话本,又收录了一些已有流传的明代话本,而“二拍”中已不再有收录改编旧传话本之作,而完全是作者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社会传闻创作的。总体来说,这几部书精简而引人入胜的情节要求了精短而美丽的体制,从而使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创作走向成熟。
  小说的体裁变化与发展更多的体现在内容对形式、体裁的要求上,所以,整个小说史 也是一个体裁变化发展的过程。
(五)
  相对与其它几种文学样式,戏剧的出现较晚,也较集中。最早的可以算得上是戏剧的文学样式应属唐代出现的变文,之后有了宋代的话本、南戏,到了元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高峰,即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之中的杂剧。后明、清两朝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杂剧,但无论是文学艺术上的价值,还是文学体裁的完善、形成,都应以元杂剧为尊。
  变文是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自出现以来,历代学者对“变”字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有的认为是梵文的音译,还有的认为是 “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更有甚者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
   “变文”这种演艺形式当是从“俗讲”转化过来的,所以变文中有较多佛经故事,只是它不像讲经文那样分段引用经文而后加以解说,而是完整地敷演佛经中的故事。后来转为民间曲艺,内容也扩展到宗教以外。从它的体裁上来说,它还不能成为戏剧。他只有一个艺人进行说唱表演,没有特定的演员、场景,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后来戏剧的雏形。
  宋辽金时期的戏剧发展并不突出,最有特色的当属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兼具说、唱而以唱为主的曲艺,和唐代的变文不同。因其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而得名。据记载,北宋已有诸宫调;但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则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西厢记诸宫调》在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从汉族长期的文学积累中吸取营养,作品中对唐宋诗词的大量运是早期的变文和话本之中没有的。
  现在我们说说元杂剧。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但元杂剧与金院本等毕竟有质的区别,到了元杂剧,才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见后),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这是戏剧体裁上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元杂剧的亮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这是元杂剧形式上的另一个特点,但这个特点是处于前一特点的从属地位,没有“四折一楔子”的形式,也就没有唱词为中心的特色。
  提及元杂剧,就不能不说说所谓“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对元杂剧无论是体裁还是文学价值上的贡献是无法替代的。我们以关汉卿为例。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戏剧家的关汉卿,迄今见于载录的杂剧共有六十六种,现存只有十八种。而他的作品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公案剧和爱情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三剧,为公案剧的代表,而《拜月亭》和《调风月》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婚姻剧。
  关剧的体裁特点是:广泛采用“四折一楔子”的形式,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本来,元杂剧四折的体制比较短小,很容易写得单薄,而关汉卿常以适当的剪裁、布置、使之能容纳较丰富的内容。这也是其他几位作家的共同之处。
  元代的另一种戏剧形式——南戏,也是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的体裁方面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代,戏剧家族又出现了新的一分子——传奇。此传奇不同于唐传奇。到明中期,在戏曲舞台上,传奇已经取代了杂剧的主导地位。体制上,元杂剧的陈规已经被打破,一种戏不一定是四折,也不一定由一人主唱,而且常有南北曲混用的。
  明代戏剧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如果从体裁上严格说来,《牡丹亭》的有些缺陷是很明显的:全剧五十五出,结构显得松散冗长。但因艺术上有独到之处,这一缺陷是不能掩饰其光彩的。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因其集中在宋元明三朝,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成就也比较大,戏剧可称为古代文学中体裁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潘海天的寻找想象力

我们为什么要读幻想小说?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又确值一答的问题。
中国曾经是个富于幻想的国度。虽然古代神话和传说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但就残留的片光零羽,已可触摸到隐藏在历史深渊下的庞大身躯。
昆仑神话、蓬莱神话、楚神话及中原神话这些大系承载着人类初始文明的灿烂想像;老子是一则神龙不见首尾的神话;庄子汪洋辟阖,扶摇万里;列子御风而行,仪态万方。无论是魏晋的笔记,还是唐传奇、宋话本及明清小说,都有许多诡异奇绝的想象。在晚清时节,甚至盛行过一段时间的科幻小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唯科学”主义逐渐兴起,尤其是在建国后,带有功利实用性和意识形态化特点的现实主义一统江山,神狐鬼怪类的小说销声匿迹,只有科幻小说演变成一种科普读物的附庸勉强存在,几起几落。浪潮退下后,海滩上唯剩下无边的现实主义。中国作家的想象力严重匮乏与衰竭正是由此而起。
我们现在经常谈论中国传统的割裂问题。反省现在的新文化,要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看看西方的幻想文化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种对比是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我们的现代性理想观念的模样。
例如《功夫熊猫》中熊猫的父亲是一只鸭子,这仿佛是对现实主义带有强烈偏好的中国人所难以想象和无法理解的。哈利波特里的飞天扫帚,不过是复活了中世纪女巫的飞行术。这些简单的伎俩却突然成了照亮读者视野的光明。
是我们不能想象吗?还是我们不敢去想象?
2000年后,中国以幻想和玄想为主题的小说借助网络的力量突然爆发。这种不受纸媒监督控制的形式,确是传播草根文化的最佳载体。文以载道的警戒线被打破后,许多新类型的概念像雪崩一样出现,意淫文、逆天文、穿越文、盗墓文,众声喧哗,新旧杂陈。而在电影《魔戒》之后,出版商也仿佛一夜之间找到了畅销题材,开始掠夺式地出版奇幻类小说,以至于2006年后来被称为出版界的奇幻年。这种盛行,至今其实不过三五年的时间。出版商得到了实利,而奇幻文学则得到了主流的蔑视。 首师大教授陶东风依据几本玄幻小说体现出的总体价值混乱,判定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装神弄鬼的时代。虽然陶东风选择的靶子有点弱。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陶东风的评论仍然代表了一种常见的主流目光。以精英文学的价值判断来衡量一种大众通俗文学,显然有失公允,但站在文本分析的高度上,我们还是得承认,他们是抓住了点幻想文学特别是网络幻想文学普遍存在的内涵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所谓犬儒主义。
不论是逆天文,还是穿越文,无可置疑的,都代表着一种精神胜利法则,有趣的是,这些特征,可以在很多晚清小说身上找到许多雷同之处。例如在高阳氏不才子的《电世界》里,主角黄震球以一人之力,操星枪,乘电翅,击落上千艘西洋飞船,谋得世界和平;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中,以生光化电的技术炫耀于岛屿上未开化种族间。这一个正好是逆天,一个等同于穿越。可是这些东西在当时可是代表进步的新小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幻想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逃避文学,它作为消遣娱乐的文学种类,远离现实,多数时候提供给读者一条摆脱现实的通道。而这种逃避,首先是开始于作者。
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兴起,正是因为士人身处乱世,悲观消极,于是终日饮酒清谈,以玩世不恭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也正因为难耐程朱理学的束缚,只有借助狐仙鬼魅的力量来得到精神的自慰。
《红楼梦》里苦心营造的大观园,太虚幻境,本来就是一种与现实世界分隔的理想世界。《水浒传》里的梁山图景,大块分金,大碗喝酒,兄弟忠义相爱,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乌托邦。《西游记》,则被鲁迅认为纯出于游戏笔墨,无需从中求证道之理,期间又有多少逃避现实的意愿呢。
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作为逃避的主体,文人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是由周边铁板般的社会现实逼迫他们一步步走向不合作(当然也不反抗)的立场。清代文字狱盛行,于是知识分子多半钻入故纸堆里精研考据,那是另一类的逃避。郑板桥不是说“难得糊涂”么,那么多人把这四个字挂在凳子背后的高墙上,不也是想深思熟虑地装傻么。这就是社会和教育教给我们的东西。“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惟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纵观历史,也只有现实世界极度苦闷无奈的时期,才会催生出发达的幻想文化。我们对于历史上的这些文人,多半是持一种同情态度的。既然犬儒主义是外界的现实造成的,现实中衰竭的人文精神也不可能只凭借几本接近现实关注现实的书就得以重振。就像一个极度体虚的病人,不借助任何外在的治疗与调理,单凭自身的努力绝不可能起死回生。那么对于一种本来属于大众文化的小说种类太过虚无缥缈、缺乏现实联系、不关注现实的指责,也就是一种苛求了。
从相反的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社会里,四面可见的都是金钱至上和拜物主义的价值观,又有什么地方是值得鼓吹的呢?我们同样有很多违禁词,还有很多雷区禁区,这种情形下,逃避怎么啦。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如果躲避进幻想小说里去寻找精神家园,不为物役,不做功利追求是读者的心愿的话,也许,我们反而要珍视这些逃避者们所能保有的天真吧。
所以,对于逃避和犬儒的指责,我的意见是:
这个可以有。 其实,只要坚持任何文学都是人学,逃避的命题就不会彻底存在。即便是在架空世界里,我们也很容易便找到伟大的命题:诸如战争、和平、友情、恋情、亲情、生存、死亡……又何必一定要贴近现实呢。例如《九州幻想》策划“城市危机”系列小说时所言:未必人人都会遭遇到一座城市的毁灭性灾难,但是人人都会在生活里经历相同的精神伤害。我们的肉体也许不会被高达百米的巨浪摧毁,但会遇到各类垃圾讯息浪潮般的轰炸;我们也许一辈子也见不到病毒造成的僵尸横行街头,但经常会陷入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境地;我们也许不会被吹入半空飘来荡去无法落地,但都体验过轻飘飘地似乎不着人间的虚幻感。
即便是在架空世界里,在种种离奇得不可思议的环境下,人类所能体会到的情感变化,并不会超越日常经验。人性永恒不变。这就是幻想小说和现实之间的灵魂通道。
想象力不能立刻给我们带来任何即时的好处,这和教育大抵类似。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这一爆炸性新闻在让全世界人深感兴奋和惊奇的同时,也让苏联的头号劲敌美国如坐针毡。艾森豪威尔立刻问了一句,我们的小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这是句极有战略眼光的话。
美国没有立刻加大NASA的预算,而是在第二年签署了《国防教育法》,投入10亿美元用于科学教育,在大学中训练和培养年轻的科学家。11年后,美国人率先登上了月球。这是历史上最有魄力的长线投资之一。
前面说过,我们不能指望阅读幻想小说就能解决社会问题,它也无法给我们增加太多的GDP,合上书本,除了一些快感,我们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是毫无疑问,幻想小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我们可以这样做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世界可以是这样的吗?世界为什么不能是那样的?科幻小说还需要遵守一定的已知规则束缚,奇幻小说可以创造任何自己的规则,玄幻小说则不需要任何规则。
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想象力投资,这同样源自一场危机。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制造。在自豪的同时,我们得知道,大部分时候,“中国制造”被作为劣质品的代名词。实际情况是,中国只是个巨大的加工厂。通用汽车总裁却曾不无得意地表示:“我们与中国企业各取所需,中国人得到了GDP,我们得到了利润。”
一个芭比娃娃,在中国制造,包括原材料成本,我们能得到1美金,但是它在美国的售价是9.99美金。为什么,因为芭比这个品牌属于美国。而“中国制造”不是品牌。文化和精神附加层面的缺失,使我们得不到更大的份额。结局就是,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我们在原创性上的积弱,使我们正在沦为打工仔一族。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是中国企业打工仔们的共性特征。全球经济危机降临的一刻,让我们目睹制造靠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低价竞争战略”的沦陷。
金融危机将迫使中国制造发生革命性变化,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这是一个战略转折点。
想象力和创造力紧密相连,如果不敢去想象,又怎么能创新呢。中国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囊括全世界。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魔戒和哈利波特给我们结结实实地上了次课。原来光凭想象力可以获取这么高的价值。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但是这里面几乎没有我们什么事。
中国的年轻人们臣服在宫崎骏、梦工厂和皮克斯的幻想文化之下,要想与这些国外文化分庭抗礼、并驾齐驱,我们需要更饱满的想象力和更脚踏实地的建设。
现今的中国幻想圈里的我们并不富裕,我们缺乏话语权,我们不被主流承认,但我们有想象力,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未来的财富。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时代里,消失了两类人,一类是儿童,一类是有想象力的人。也许有人说幻想小说幼稚,没错,要想成为有想象力的人,我们要学会先当一名儿童。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凭借幻想小说的密码路线,凭借“九州”架空世界上那些古老王朝和隐秘的法术,历史上消逝的种族和异兽的帮助,寻找回属于中国的想象力,让古老的想象力焕发新生命。

现代人对于鬼神之事,为何越来越缺乏想象力?

现代的人对于鬼神缺乏想象,是很正常的。一个人所接触的文明越先进,知识越丰富,对于幻想就会越小,会习惯用更理性客观的角度去评析一件事情。鬼神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幻想,鬼神并不存在于现实,鬼神存在于我们各自的心中。

现在的我们思想已经进步,从远古时期的崇拜自然、崇拜祖宗、崇拜鬼神,变为现在的崇拜科学、崇拜理性。但是相应的,我们的想象力也在被扼杀,古代是各种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现在则是偶尔一点儿灵异小故事,套用的也是先前的传说构架。比如现在有些庙里,出现了新的车神、官神、学神之类的,只是把之前的神仙形象换个名字,基本毫无创新。

对于鬼神描述和幻想最丰富的,我个人认为是《山海经》,一部极为浪漫、夸张、玄幻的史诗级巨著。如今我们的玄幻剧和各种灵异小说游戏,大都是取材于《山海经》,比如饕餮、鲲、混沌、梼杌、穷奇以及各种魑魅魍魉,一直在炒冷饭,很少有人可以再创造出来一个新的神灵。

自清朝以后我们就很少有对于鬼神的传说了,而且也没有新的神灵出现。我们现在看的玄幻剧基本上都是被吐槽的五毛钱特效,抛开演员的拙劣演技不讲,打斗画面和鬼神的出场法术特效也在退化,甚至不如几十年前的好看,基本上只能在小说和部分古书上才能找到一丝慰藉。

大家都相信科学了,而且很多事情都会习惯用科学的角度解释。不像是之前不懂就用鬼神之事解释,所以自然就不会想太多了。
因为前人已经对鬼神之事做了很详尽的描写,毕竟一个事的思维方法只有那么多,前人说过后人在想,搞出新的花样就很难。
不是现代人缺乏想象力,而且现代人从科学的角度知道了鬼神并不存在,很多现象用科学道理是可以解释的。
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事情都有了科学的解释,所以很少有鬼怪的事情让人相信了。

奇幻小说中的世界观

爱好奇幻小说的人们都会沉浸于作者充满想象力的宏观背景设定。能够感受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世界,是奇幻小说带给读者的最大享受。这也就是常说的世界观。

《湮灭》的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在《奇迹之书》中讲述了奇幻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塑造的要点,还专门用一章来讨论奇幻小说的世界观创作。

世界观是虚构的,但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里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和影响,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运行逻辑。如果内在逻辑设计得巧妙、完善,会让故事更吸引人,甚至让读者觉得是一个“真的世界”。如果内在逻辑设计得漏洞百出,聪明的读者肯定能立刻发现。

成熟的世界观设定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杰夫·范德米尔看来,最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有连贯一致的逻辑,要内置广泛的因果关系,运用细节要有策略,设定能够惊奇而有趣地影响角色的生活,故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现实世界同时又有所偏离。这些特点,在经典奇幻小说中,都有迹可循。

西方的经典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指环王》、《哈利波特》都是经典之作。拿《冰与火之歌》来说,刚接触的时候,也许会不适应它的节奏,人物动不动就送人头,前一秒还以为是主角,兴致勃勃地期盼他会有什么丰功伟绩,下一秒就已经被KO,妥妥领盒饭。这种摸不着头脑的晕乎状态,会随着世界观的展开逐渐减少。

为什么开始会晕?因为马丁老爷子设定的世界观太庞大了,最初接触的只是冰山一角。拿冰山一角当全部,对剧情和人物走向的期待,自然产生偏差。等到掌握了完整的世界观,摸清了整个虚拟世界的范围、各个主要家族的背景,就会发现,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很多人物结局完全符合逻辑,尤其是把草灰蛇线埋伏的线索理清之后,之前觉得突兀的情节变得合情合理。马丁老爷子的埋线、对细节的运用,没得挑。

国内的九州系列,也很经典。世界范围被划分为三陆九州三内海,地理环境多样,夸父、人族、羽人、河洛、魅灵、鲛人,各有不同的族群特征,再辅之以星象、秘术的神秘文化,构造一个格局庞大的架构。九州的世界观,在这个宏观架构之下,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能容纳许多不同的故事线。

世界观虽然是空中楼阁,是空想的,可以变幻无常,但构建世界观的过程,却少不了现实素材的启发和化用。

还是拿《冰与火之歌》来说。北境高耸的绝境长城,可以说是英国中古世纪长城的放大变换版。《奇迹之书》中有一篇马丁谈写作的采访。在采访中,马丁坦承,造访哈德良长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想象自己是一名普通士兵,守卫着世界的尽头,面对远处群山和树林中潜伏的未知威胁。这种战栗感挥之不去,最终被马丁应用到了《冰与火之歌》中。列王的纷争情节中,也有玫瑰战争的影子。

其实,我国几千年的文明,也有丰富的文化素材。比如上古神话、三界、妖魔鬼怪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创作奇幻小说的材料加以化用。九州中的夸父、羽人、鲛人等设定,也都提取自古代故事,《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奇异种族和珍禽异兽的相关描述。

奇幻小说有几个潜在的危险,其中之一就是滥用神奇的法宝。逻辑不严谨、全靠奇幻能力强行开挂的剧情,是站不住脚的。反观《冰与火之歌》,马丁对奇幻元素的运用,超乎想象的克制,属于“低魔奇幻”,剧情和人物设定,都是在禁得起推敲的逻辑因果之下展开的。即使删除奇幻元素的部分,《冰与火之歌》仍然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架空历史杰作。这也给创作奇幻小说的作者提了个醒,不要过于倚重奇幻元素,反而忘了做好基础的情节逻辑和人物设定,顾此失彼。

2021.07.29雾凇
文章标题: 为何古代国内外奇幻小说或传说普遍严重缺乏想象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82000.html
文章标签:想象力  奇幻  缺乏  国内外  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