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有哪些令人绝望的描写

时间: 2023-04-28 02:02: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有哪些令人绝望的描写

《月亮与六便士》一本无聊又好看的小说

这是一本开篇就让我望而却步的小说,虽然在网络上搜索前我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这也是我坚持看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相当佩服这部长篇小说所具有的真实感,让我有了纪实人物传记的错觉。

如此描述并非有意贬低,实在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我不太喜欢严肃讨论艺术题材的学究气息,这让我有一种难以融入、被排斥的感觉。

先前在网上看到了一则简短书评让我从六年前记到了现在,“月亮与六便士,全文都没有出现过,人们时常挂在嘴边那句书评甚至比作品本身更为印象深刻。”

毕竟是大家的作品,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这部内容与标题毫无关联的小说(未做任何了解前,无背景纯粹阅读)。

先简单概述一下内容,天才英国画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一生。

这本书可分为三个阶段,英国画家作为舒适中产阶级的前半生,独自前往巴黎的过渡期,在小岛上找到自己的短暂余生。

这位画家的前身是一名不大不小的证劵经纪人,有着相当体面的社会地位,足以过上舒适生活的收入。

不仅如此,他有着一位聪慧、优雅、出身良好且深爱着他的太太,一对被太太培育得富有教养、前程似锦的儿女。

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中产阶级所梦寐以求的一切,他都拥有了。

这样令人羡慕的生活,可以说可遇不可求,谁也想不到,他会冷酷无情地抛下他人渴求的一切,独身前往巴黎学画。

他的妻子近乎绝望,依靠丈夫养活的她经济状况陷入窘迫,备受他人耻笑,如同舞台上戏耍的猴子。

她苦苦央求“我”前往巴黎劝他回家。

那时的“我”太过年轻,带着看好戏的心情天真地多管了别人家的家务事。

站在道德的高处审视奚落指责这位亲手毁掉幸福家庭的英国画家。“我”义愤填膺地认为他太过自私冷血,不顾妻子和孩子要如何过活。

直至看到这个冲突点,我才不感到昏昏欲睡。

作为证劵经纪人的他无趣至极,是一个不懂情趣,对文学不感兴趣(他的妻子恰恰相反)的普通中产阶级,跟这个阶级的芸芸众生并无区别。

但在巴黎街角的一家咖啡店里,酌饮着苦艾酒的他是个仁义道德,通通对他无效的粗鲁恶棍。

也许是人性中残缺的恶意占据上风,我不得不诚实地承认,比起高风亮节的正派君子,好奇心更多地还是偏向了极具个性的恶棍。

他是一个坦坦荡荡的恶棍,用粗鄙不堪的嘲讽之言对关心他的人们恶语相向,却亲切热情地同漠然视之的人们打招呼,拉近距离。

这样古怪的矛盾,在书中屡见不鲜。

在第一阶段,我最欣赏的人物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原配夫人。

她并未突破时代对她局限,因为她只是一个配角。尽管观念陈腐,骨子里深信不疑靠男人养活的才是正经女人,却是一个浑身都透露着魅力的名流。

在发生丈夫一声不吭毁掉原先幸福生活的灾难下,她也情绪崩溃过,怨恨过。

但很快,她权衡利弊,分析局势,甚至扭转局势,在废墟之上起舞。

她不是整日诉苦,拎不清的祥林嫂,她出色地利用了他人对她的同情心,转危为安,为自己的打字生意招揽了大片顾客。

精明能干,品味极佳的她很快做出口碑,从打工人变身小老板。虽然很可惜,她以此为耻。但这不是她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在丈夫成名后,她迅速造势,以此为荣,某种程度上也是可怜的。

第二阶段就挺狗血了。天生的小丑式老好人大发善心,说服妻子一同照顾病重的斯特里克兰,结果这位画家凭借自身魅力勾引走了他深爱的妻子。

在作者质问老好人是否拥有自尊的时候,这个男人小声嗫嚅狡辩。

女人可以原谅出轨的男人,男人为何不可原谅出轨的女人呢。

只能说他思想觉悟相当高,肚量能撑船。

这个人物是我目前所看过的,最反胃的老好人。

如果天生本能地讨好他人,无法拒绝,就是善良正举。

那这份善良太过廉价,他的人格也太过掉价。我不是很能接受,他为了照顾天才,在妻子因他而死后(虽然这个行为也相当愚蠢)邀请画家随他一起离开,好安心作画。

离开巴黎后,这个画家前往马赛,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寻找自我。

他四处流浪,直至幸运登岛。

他未曾来过这里,但他感觉回到了故乡。

很快,他同这个地方一个女人结婚,将余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原始而美丽的地方。

临时前,他自我嘲讽地告诉医生,自己败在了这个女人的手里。

回首这个画家的一生,登岛前他对肉身所处环境的无视,到了令人愤怒的程度。

某种意义上,他超越了人类,漠不关心地践踏过纠缠世人不放手的欲望,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他对自身理想的追求,我是敬佩的。

对于无法控制的欲望,尽管会因此忿恨;末了,还是能够笑着说出因为自己是个正常的男人,所以有这些需求很正常。

这本小说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冰冷手术刀般解剖人性的复杂矛盾,而在于这个纯粹的理想主义恶棍。

与鸿运当头的政客或者功绩卓越的军人所成就的伟大并不一样。他们的地位没准是沾了职业的光,跟本人并没有多大关系。一旦环境变迁,这种伟大也许会大打折扣:下台的首相往往被视为夸夸其谈的演说家,不能领军作战的将军充其量不过是个平淡无奇的市井英雄。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的作品会让你的心湖骤起涟漪,吸引你的注意力。

在我看来,艺术最让人感兴趣之处就在于艺术家的个性。

画家、诗人、音乐家这些艺术家皆是通过崇高或美好的作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但这同人类的性本能有相似之处,都有野性粗矿的一面:艺术家将作品展现在你面前,同时也将比作品更伟大的人格展现出来。

艺术是情感的表露,用情感表达的语言应该能为所有人理解才对。

人类天生具有制造神话的特性,对于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人们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闻逸事往往好奇心极强,编造出一个个传奇故事,然后对此深信不疑,达到近乎狂热的地步。这其实浪漫主义对平庸生活的一种抗议。因此,一些传奇故事顺理成章地成为铸就不朽英雄的通行证。

还别说,如今的传教士真是学到了一种饰垢掩疵的惊人本领。

要想修身养性,人们每天须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情。

作者应该从写书中寻找乐趣,从思想的重压中解脱出来,对其他的事情都应该淡然处之,无论是褒奖还是非难,成功还是失败。

如同楚楚可怜的放荡女子,虽然韶华已逝,去希望凭借描眉画鬓、涂脂抹粉、凭借那恣意轻狂来挽回青春的幻影流光。聪明一点的人则会摆出端庄的姿态,淡然一笑中带着一份宽容的嘲讽。他们还记得当年也曾将位居宝座的一代人踏于脚下,看到年青一代这般鼓噪,这般傲睨一切,他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高举火把的莽夫不久也会让位于人。任谁也不会盖棺定论。尼尼微盛极一时至极,新福音书却已变得老旧。那些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像是从未被人说起,其实早已是陈腔滥调,如同来回晃荡的钟摆,总会周而复始地循环。

人生漫长,有时人会从他功成名就的光景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新世纪,这时,好事者自然会看到人间喜剧中那幕最奇特的景象。

一句机敏的应答远比锅底荆棘的爆裂声动听得多。

“为什么这么好的女人都会嫁给这种无趣的男人?”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才不会娶好女人呢。”

但我却有一腔不甘平庸但热血,渴望踏入一条更为放荡不羁但险途。而这种从容但快乐让我感到莫名惶恐。我内心渴望过上更为惊险但生活,只要我能做出改变,我指的是那种无法预知的改变和刺激,我便准备踏入怪石嶙峋的山峦和凶险莫测的海滩。

那时我还不知道女人有个共有的毛病,喜欢跟任何愿意聆听的人倾述自己的隐私。

“我都养了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现在就不能换种活法,自己养活自己呢?”

“她不行。”

“那总得让她试试。”

“女人的脑子也太简单了!爱情,她们就只知道这个。女人都以为男人离开她们只是因为有了新欢。你觉得我会有这么傻吗,为了一个女人抛家舍业?”

“我都跟你说了我就得画画,这事根本就由不得我。如果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他游泳的本事是好是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得从水里出来,要不他就会淹死。”

只有诗人和圣徒才会深信在沥青路面上辛勤地浇灌能开出百合花来。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创作本能,却被他的生活境遇掩盖,然而这种本能却在不断地膨胀,如同活体组织里不断长大的癌细胞,最后,他被这种本能完全征服,无从抵抗。如同杜鹃把蛋下在别的鸟巢里,等到幼鸟孵化出来的时候,会把跟它同巢的鸟儿挤出去,最后还会把孵化它的鸟巢毁掉。

我将良心视为守护者,社会要存续下去,全凭它来维护这套珠规玉矩。良心好比在我们心头站岗放哨的警察,监督我们不要做出违法的事情。良心好比潜伏在我们自我意识中的间谍。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对他们的认可,特别害怕舆论对他们的指责,到头来就会引狼入室。而良心则会为他放哨,一丝不苟地维护主人的利益,如果有人萌生了脱离大众的意愿,它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扼杀掉。它逼迫主人让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是连接个人和大众之间的强大纽带。人们也会说服自己,大众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心甘情愿地让自己沦为奴隶。如此,他自个儿便能坐在德高望重的宝座之上,好比朝臣赞颂安于自己肩头的权杖一样。他的良心能如此敏感地做出反应,让他自豪不已。如若有谁其良心于不顾,那么他就会觉得再怎么苛责也不为过。身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无力抗争自己。

心灵自有其理路,是理性所不知晓的。

现在我才明白:渺小和伟大,恶毒和善良,仇恨和爱意是可以在同一颗心里并行不悖的。

但我知道她这样做不是出于善心。有人说苦难会让人变得高风亮节,其实不然,有时幸福的生活才会让人的情操变得高尚,苦难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人变得心胸狭窄,苦大仇深。

“美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你为什么觉得它会跟沙滩上的一块石头一样,会被粗心大意的路人随随便便捡起呢?美是一种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东西,艺术家的灵魂只有经过洗礼后,才能从混沌的世界里锻造出来,美被锻造出来后,也不是非得让每个人参悟出来,为了领悟它,你也必须有艺术家的这种冒险经历。他给你唱了一首美妙的旋律,若是想再脑海里再听一遍,就必须有相关的只是、敏锐的感知和丰富分想象力。”

“你也太不懂人情世故了。你对别人没有义务,别人对你也就没有义务。”

对于爱情这种感情而言,温柔体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爱情之中,存在着柔弱感,保护欲,陷入爱情的人急于做好事,以便给予对方快乐——这即便不是无私,也是巧妙隐藏起来的自私;爱情会让人缺乏自信。爱情需要人们全神贯注,忘记自己去爱对方。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一个女人可以原谅男人伤害她,却永远都不能宽恕他为了她所做出的牺牲。

如果一项活动影响了另一项,他们就会十分厌烦。作为情人,男女之间的差距在于,女人可以不停地爱,而男人只会偶尔去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最初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很好奇为什么这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便读了这本书。

  刚读到书中主人公特里克兰抛妻弃子抛下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时候,我能想到的就是他外边有人了,不然怎么可能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突然之间可以一切都不要,远走他乡呢?他的妻子还有他家里的朋友亲戚们都觉得他肯定外边有人了,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后来,有人前往巴黎,在一个破旧不堪,乱糟糟的小房子里找到了他。当时的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诺福克夹克,胡子拉碴,好多天没刮,虽很邋遢,却神态自若。了解所有的事情真相后,才知道他不是因为不爱他妻子,也不是因为他身边有别的女人了,而且因为他想画画。多不可思议,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就因为想要画画,什么都不要,在所有人看来他是疯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再不开始,就真的晚了。过后,妻子知道了后,同意离婚。说了一句:“他要是因为外边有女人了,他会回来,可他是因为想要画画,就不会回来了”。

  就拿当下来说,处在大数据的科技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像特里克兰那样,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他就是做到了。即便是生活贫困潦倒,即便是病魔缠身,他都没有放弃。他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达到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挺深的,虽然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时候真的很远,但让理想照进现实多半大概就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多了一份坚持、多了一份勇气。所以有梦就去追,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放弃那个本可以发光的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我在看前五章的时候,真心觉得这本书应该是晦涩难懂的,只有那种潜心钻研的人才看的下去。直到两个月后重新拾起这本书,才知道那前面的铺垫与后文的曲折有多么大的反差。

  我曾经形容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每翻一页我的眉毛就会惊奇地上挑一下,斯朱兰家庭的美满,到斯朱兰为艺术出走,到古德家庭美满,再到古德妻子为爱跑路,跌跌撞撞,斯朱兰的生活却从来没有激起过一丝波澜。

  艺术,是他生活唯一的光。

  同样是偏执,同样是渴望,斯朱兰的形象让人惊讶又讨人喜欢的多,他的鲁莽,他的狂妄,他的惊世骇俗,始终如一。尽管作者笔下的他那么令人讨厌。

  但我始终不欣赏。放荡不羁,野蛮无理,为了自己的渴求不去在乎其他人的感受,甚至给他人带来伤害是不可取的。你总归是要生活,要与这个世界接轨,你既没有办法摆脱俗世,又有何理由叛逆?

  题外话。我真的被古德先生感动到了。当他面临难以言说的痛苦,他比起斯朱兰太太更是个明眼人。他看透了那些假装和暗流涌动,仍然流着泪狠下心闭上眼睛,他是个温柔的人,他近乎绝望地爱着那个女人,即使她抛弃他,唾弃他,用尽全力伤害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可他也只有卑微地躲起来,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悄悄注视着所爱之人,泪流满面,喃喃自语。

  “我不能走啊,她要是出事了我不在怎么办啊……”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作家把一种性格放大到极致,让我们去体会感受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点点对理想的追求。

  这本书说是写于一战期间,想要给当时迷茫的人们一些鼓励,希冀人们不致于在战后对生活百无聊赖。不知道这本书对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佩服斯特兰的自私,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波澜不惊地就抛妻弃子去到巴黎,全身心学画画。其实很羡慕,可是转念想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浑浑噩噩地多些。

  斯特兰其实往小了看可以是力争上位的庸庸白领,只是没那么彻底,仍旧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会为自己做一点点娱乐的事感到负罪感,但无法避免,那些事总是很克制地去做,这样良心才回安宁。

  最后,斯特兰终于去到大溪地,这个地设十分符合他种种要求的地方。爱塔料理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画模,满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扰他的内心世界,事事遵从他的意见,他大概不会想到此生能遇到爱塔这样一个完美伴侣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能像他这样美满地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过日子,但他到底唤醒了一些心底里有执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书名没有在书里出现过,不知道怎么讲对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没有感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谁会在人到油腻中年时开始追逐儿时的幼稚梦想?谁会抛妻弃子一走了之丢弃所有情感而不顾?谁会用豪华都市温暖家居去换风餐露宿流离失所?如果现实中问这个问题,应该只会得到一个答案:要么傻子要么疯子!

  梦想是什么?多少人在走出幼稚园后就再也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争取上父母眼中的好学校,找朋友眼中的好工作,娶(嫁)大家认为的好老婆(老公)。生活长河拖着每一个人有条不紊的游荡着,或平稳或波折,或高贵或平凡,却都是过着别人评价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毛姆描写的主人公却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他反抗舒服的平庸,残暴的拒绝感情的束缚,他不想取悦别人也不想被别人取悦,他不想可怜别人更不想被别人可怜,冷血、自私、残忍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可是不是如此,他又何以自处,何以慰藉自己无处安放和燃烧的灵魂?

  我们可能不需要用这样极端的做法去放弃妥协,可是我们至少应该学着遵从和爱护自己的内心。纯粹的、原始的、简单的并不比豪华的、装修的、复杂的低级。爱是纯粹的也是复杂的。

  情节虽叨絮却真实,情感虽激烈却细腻,在别人令人惊诧的故事里,读者也许可以更透彻,如同最后草屋里那凝结一世通透的画作,在一团热火里舞蹈而化为永恒!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原来听说这本书在讲月亮和六便士,在讲梦想和现实。读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也有曾逃离社会,逃离责任的时候,但我终究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许多人一样,他们想逃离社会,逃离负担,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诸行动,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回归社会。

  也许是人类的本性无法脱离社会,也许是如今的社会难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样的地方,也许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不够强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厌恶,因为他打破了社会属性,让人不满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动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向往作为自然人最纯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经历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后半段经历是旁人回忆。

  前后的表现有蛮大的差别,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改变了他,也许是旁人的回忆回忆美化了死者,我更倾向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远离社会,缓解了他的焦虑不安,他最终再次结婚,说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归了社会属性,他并非完全的回归自然回归野蛮,他只是不适应之前的环境,不喜欢过去过多的社会属性的束缚,他仍是会需要社会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他平衡他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一位亲爱的书友,她以辩证的态度,和我讨论这本书,她认为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感谢她吐露心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月亮与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月亮代表灵魂,六便士代表物质。怎样你才会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弯腰去捡六便士,当然是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物质也有一定保障,这才成为可能。有些人满脑子的指梦为马,浪迹天涯,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特么吃饱撑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说我想怎样怎样。毕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追求物质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满脑子都是浪迹天涯,估计我早饿死了[偷笑]

  这两个的追求,就像计划生育一样,要宏观的去看待,有些国家鼓励早生多生,我们国家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为什么会有差异性,就是目前那种对发展更有利。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很多人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寻找自己,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我鼓励人们这样做。倘若社会大都是一堆这样追求的人,一些读书人就会倡导追求物质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优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导超越当时社会状态的人。没有人能说那种好,那种坏,就是作者的观点去引领我们思考。就像计划生育,我国是为了降低人口生长,一些国家是提高人口。

  总之缺啥补啥吧!我目前的状态,会抬头看看月光,也会弯腰捡起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饿死一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物质生活,二者可共语,也可分开而论。但我确实没有想到斯朱兰竟可以把它们分得如此之开,以致于我对他充满了愤怒、厌恶与不解,只是最终是不可名状的敬佩。

  美,给漫不经心的人顺手拾捡,失去了尊严;美,字用得太滥跟千万个不值一提的俗物共用一名,也丧失了尊严。可能“美”得划分个等级,像这样按笔画“一笔,两笔……九笔‘美’”,而这个等级,在每个人自己心里。斯朱兰所追求的美可能真美,但我无法理解更做不到。他对任何都不屑一顾的样子,真的好讨打。而他对病魔的不屑以至最后不屑一顾一把火烧掉他的一切,先是震惊,再是敬佩。

  我可能抓住了中心思想,但我还想说说我喜欢的细节。

  “爱情中的傲气只是因为你其实更爱自己。”暂不论德克对妻子对自己的背叛所作的反应到底是因为爱还是因为自卑,或是二者共驱,他已然没有了傲气。爱情当中互相有爱(划重点)的两个人总有一个更爱对方,而另一个其实是更爱自己的,或许这样的爱情才走得更远。(德克对妻子的爱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自己用情既深,对方不能不报以深情。”愚蠢至极的幼稚观点。倘若对方毫无同情之心,感恩之心,何来深情?就算有,又何以见得深情即爱情?

  “生活保障的满足,家财在手的骄傲,受人宠爱的快乐,有家可归的欣慰”确是舒适安逸,我可能有点自私,但好像缺了什么,我大概真的有爱吧!(算不上无私,怎么说也是隐藏得很好的自私:柔弱感、保护欲、善待和取悦对方的冲动)

  说这些,都源于,我是一个俗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是月亮闪亮,还是六便士闪耀?网上总是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大概指精神追求,六便士指世俗价值。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这本书在文青之中也算是久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了,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改编了这个故事。

  男主循规蹈矩生活了四十年,在某一天突然顿悟去追逐内心诉求,一封家书,斩断过往。有人盛赞男主敢爱敢恨、追求自我,有人抨击他自私自利、不顾亲人朋友。

  弃结发伉俪、睡朋友妻子、撩懵懂少女,怎么看都不是“正人君子”所为,怎么就能这么得人心呢?有些书读起来也是不少困惑,不得其解。

  他是一个合格的证券交易员,却更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对生命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冲破一切藩篱,终于在世外小岛找到了自己。

  从出生成长到死亡归土,我们走的越远,脚步会越来越沉重,并不全是因为体力的下降,更是因为心里的负担不断增加。我们得到的越多,拥有的越多,害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小学回家路上蹦蹦跳跳欢快的步伐,也就只能停留在回忆之中。我们向往的总是远方、活成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却因为世俗的眼光和繁琐的世故而身陷囹圄。也许深得人心的,是毛姆笔下的那片闪亮月光。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有些事,想想就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前段时间把社交网络昵称全部改为“斯特里克兰”,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人充满深深的敬佩,羡慕那样的人,但自己却不敢成为那样的人,虽然自己一无所有,但抛弃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真是太难了。

  这几天,单位来的来,走的走,围城啊,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到底想做什么,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变,如果改变不了自己,就换个环境吧。读《月亮与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别颓废的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日记上写的满是挣扎。

  40多岁,我会在做什么,不敢想象,斯特里克兰在他40岁的时候,抛弃家庭事业,独自一人去学画画,哪怕他画得并不好,甚至少有人买,都到了难以维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还是继续画,画画真的让他疯魔。前不久,一个硕士研究生重新参加高考,选择自己喜欢的医学专业,26岁,还可以有梦想,对比我这条咸鱼,真的太闲了。

  40岁以前,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为生活、事业奔波,跟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区别。40岁以后,他放弃所有,选择去画画,自私到了极点,对,完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妻子完全不管不顾,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唉,这真是个疯狂的世界。

  羡慕那些不顾一切追求自己所爱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但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赚钱,你得养活自己啊!怪这个社会,不给人机会,那还是有那么多人把握住了机会。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决定,每次选择都有风险,做不到抛弃一切,就学会勇敢承担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男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为素材),人到中年,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有着稳定的工作、贤惠的妻子、一双儿女,却突然抛家弃子,远离故乡,沉迷于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寻找他眼中的新世界。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他冷酷、残忍,抛妻弃子,独自去追求画画的艺术梦想。他无情、不懂得知恩图报,勾引德克·斯特洛夫这个给予他无限善意的朋友的妻子,最终导致布兰奇自杀身亡;但他又是令人敬佩的理想主义者,他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拒绝享受、保持清贫,专注于对艺术的追求,穷极一生,为他那备受折磨的灵魂,寻求自由的表达,他沉迷于画画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多么吸引人?试想,我们大部分人,庸庸碌碌的过着平淡的一生,以外界给予的眼光评判着幸福与否,受生存所迫,没有时间思考生存的意义,乏味的、无聊的过完死水般的生活。我们只看到满地的六便士,而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月亮。

  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

  于大众而言,斯特里克兰,抛弃稳定幸福的生活,回归原始的衣衫褴褛的清贫生活,追求着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艺术梦想,难以理解;布兰奇背叛爱她更甚于爱自己的斯特洛夫而选择没有前途、没有金钱、自私冷酷的斯特里克兰,难以理解;亚伯拉罕放弃圣托马斯医院的主任医生,来到亚历山大港谋求一个小差事,难以理解……这些都无从解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唯心而已。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我们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眼里不止有保障生存的“六便士”,也可以有向往的生活的“月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写的是年过四十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抛家弃职去巴黎画画,几年后去了南太平洋岛塔希提,在那里度过余生并创作出了价值非凡作品的故事。

  月亮代表梦想,遥远却皎洁!每个人都看得到却很难触及;六便士代表财富,咫尺但难免俗气,它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选择月亮的人很难为别人所理解,即使得不到金钱,追梦人依然快乐、享受!作者毛姆透过小说表达了梦想和财富的选择关系。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怎样的驱动,才能不要六便士,赏着月光,衣衫褴褛,包不果腹?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可惜,我们中的不少人大概都不清楚自己的梦想吧。如果没有梦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怎样的人?太多的束缚,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后我们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也许所有人在小的时候都追逐过梦想,可家人,朋友的不支持,嘲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不再抬头望月亮,而是踏踏实实低头捡地上的六便士。也许还会偶尔幻想,抬头看看皎洁的月亮。可最终还是低头。太多人给我们出谋划策,那我们还是自己吗?我们都应该抬头看看月亮,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他人是为了我们好,可我们不是他们。也许我不是他们心中想要的样子,但我一定是我自己想要的样子。

  人生就这点,不冒几次险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首先是对作者毛姆的认识,他是现实主义主义的写作手法,而与他同时代的大部分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在这一点上,毛姆就已经与众不同了,而他这种不随大流保持自我的勇气是值得我学习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身上也寄托了作者毛姆的一种希望。

  本书主人公原型高更,与主人公的命运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高更的作品确有留世,而主人公的惊世之作被他嘱托毁之一炬了。人们在遗憾的同时,更引起了“人活着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的深思。

  书中讲故事的作者“我”,以作家的身份贯穿全书始终,其实也在从侧面提醒我们,故事就是故事,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真的去纠结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要知道,作家擅长的就是讲故事。如果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你我他她中的任何一个人,也不要过多地去批判对错。而故事中的“我”尽管是个擅长写故事的作家,但依旧是一个普通人,要先好好活着才是。

  值得深思的依旧是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这个话题,“理想和财富到底该怎样平衡?”,是极致的理想?还是极致的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都很重要,而且要努力去平衡,过好每一个当下。像书中提到的那位医生和船长一样,他们也是遵从本心,过着令自己安心的生活。他人的评说重要吗?有那么重要吗?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别人永远代替不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素材创作而成。

  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工作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美满的家庭:妻子温柔漂亮。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有些庸俗且平静。可是他在婚后17年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放弃了旁人看来优越幸福的生活。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出轨了。但他仅仅是因为要追求艺术。

  斯特里克兰德妻子有些爱慕虚荣。而且非常的自以为是,她以为自己非常了解斯特里克兰德。可事实上她一点都不了解。当斯特里克兰德走了之后,她发了疯似的找自己的朋友去巴黎寻找思特里克兰德。一开始我还不清楚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真的爱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因为如果斯特里克兰德真的不回来了。那么,她就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当我看完之后,我发现是第二种。

  后面的斯特里克兰德固执的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冷血。斯特里克兰德的朋友让斯特里克兰德回家的时候,说他的妻子和孩子需要他,可这个时候斯特里克兰德表现的像一个渣男。斯特里克兰德说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要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他已经养了他的妻子很多年了。是时候让她自己独立起来了。我认为斯特里克兰德的确没有做错什么。因为追求理想是没有错误的。只是我觉得,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麻烦或者影响其他人。才是正确的。

  书名中的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冷酷骨感的现实。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11月份一晃而过,还清晰的记得月初的因第二届进博会三天小长假,守在电脑旁的双十一优惠促销和等待这快递的上门……十一月的最后的一周的心情是忐忑的,因为爱子需要去医院做一个微创手术,虽说是微创手术,但是需要采用局麻的方式进行。因为过度担心,在爱子住院的前两天我的老毛病痛风突然剧烈发作,以至于走路一瘸一拐的,这就是人到中年的苦恼。

  同样是中年的斯特里克兰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四十多岁的斯特里克兰,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也不少,但他却毅然放弃一切而去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儿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他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月亮和六便士,代表这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合上书本,我一直在叩问自己,我会为了“月亮“而去抛弃拥有的”六便士“吗?我想我应该是个通俗之人吧,至少对于我目前的情况来说,让爱子恢复健康,让家里人过上安逸的生活是我的首要职责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说中主人公在罗马结识了画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寒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他不断受人伤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从来不肯怀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只要疼痛一过,又会心存怜悯地把蛇揣在怀里。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极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荐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不管思特里克兰德是否领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伤心难过却还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净身出户。

  可就是这样善良的一个人,总给人一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感觉。他每天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发放爱心、提供帮助,可又好像没人领情的样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剧外衣的一出悲剧。他一个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台下,空无一人。

  面对妻子的背叛他说:“我爱她大大超过爱自己。在我看来,爱情一旦掺杂了自负,原因只能有一个,即你实际上还是最爱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有什么资格对别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为别人而活,不是牺牲自己去换取别人的幸福,而是想办法让大家过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种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过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会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则会是哀鸿遍野。放弃底线,模糊边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为了满足自己的拯救情结,到头来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最亲最近的人。

《月亮与六便士》||深情错付,与其纠结,不如放手

《月亮与六便士》【英】威廉.萨摩赛特.毛姆

解读:青风

如果爱情有一天走失,你会纠结输赢与对错吗?

4月11日,河南商丘街头,一位年轻女性跪在一辆轿车车顶,声嘶力竭哭喊“我到底错在哪了?”一边用砖头“砰、砰”地砸车,从一群围观的吃瓜群众议论中得知,这是因为男人出轨而上演的一场街头情景剧。

饮食男女在对待爱情这件事上,常常因盲目而愚蠢。在毛姆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从男主斯特里克兰对待三个女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每段不甘放手的感情,终是因为深情错付。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为实现梦想,与三个女人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于1919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小说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并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好评,历时一个多世纪,依旧高居畅销书之首。

对于书中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形象,读者对他褒贬不一,爱他的人把他奉为神明,厌恶他的人把他看做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依然对这个人物争论不休。如何看待毛姆笔下这个人物?请看他做出以下这些惊世骇俗的故事。

一,人到中年,离家出走,把妻子置于难堪的境遇

斯特里克兰原本住在伦敦,在一家证券交易所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他的妻子是个善于交际、精致漂亮的女人,一双儿女聪明可爱,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伦敦上流社会的家庭。

然而这个光鲜亮丽的家庭外壳,被斯特里克兰的突然离家出走打破了。

他的太太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自己错在哪了,在一起生活了17年,是什么让丈夫放弃了妻子儿女,和安定的生活离家出走呢?

最初他的太太认定他可能是和情人私奔了,除了与人私奔,她实在想不出丈夫出走的原因。

谁能想到斯特里克兰竟是为了儿时的梦想——画画离家的?

他的太太知道真相后彻底绝望,如果是因为男女私情,他还有回头的可能,但是为了深藏多年的梦想,恐怕他再也不会回到这个家了。

斯特里克兰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和他生活17年的妻子,直到他去世,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的太太只能自己独自扛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从此她收起以往的体面,靠自己打理打印社过活。在当时伦敦的上流社会,女人出来工作是招人闲话的,但是不工作又能靠什么养家呢?

感情破裂的原因有一千种,斯特里克兰太太的遭遇竟然如此难以令人置信:女人的爱情败给了男人的梦想。

对于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你理解你的枕边人吗?你知道他的喜好,他渴望得到的东西吗?距离在不理解、不交流中越拉越远,最终导致断层,分裂。

而让一个中年男人轻易放弃一份优渥稳定的工作,一个舒适的家,这得需要怎样的决绝才能做到。

斯特里克兰的理想国可以实现吗?

二,繁华中的孤独

举世闻名的浪漫之都巴黎,是斯特里克兰离家后选择居住的城市。在这里,他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画布中,可是他的画并不被看好,他丝毫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依旧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埋头作画。

唯一欣赏斯特里克兰画的人,是来自荷兰的画家德克.斯特洛夫。这是一位没有画画才能,却有着天才鉴赏能力的画家。

可是对这位唯一的崇拜者,斯特里克兰却瞧不起他。

当斯特里克兰把从伦敦家中带来的钱花光以后,开始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有时一天只吃一块面包,一瓶牛奶,但他创作的热情丝毫未减。为了生存,他给人画像、做广告为生。

贫困交加的斯特里克兰在圣诞节前病倒了,他发着高烧,没有足够的食物,也没有取暖的材料,甚至没有御寒的棉被和衣物。斯特洛夫得知后把他带到自己家中为他治病,他和妻子轮流照顾他。

他病了六个月,差点死去,在他们夫妻二人的精心照料下,才得以捡回一条命。

面对斯特洛夫的善举,斯特里克兰不但没有回报,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反而让斯特洛夫家破人亡。

有一天斯特洛夫被妻子勃朗什赶出了家门,此时他才明白他成了巴黎同行中最大的笑料,他的妻子爱上了斯特里克兰。

可怜的斯特洛夫明白,斯特里克兰不会给自己曾经的爱妻提供生活保障,他不忍看着勃朗什跟着斯特里克兰,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生活,选择自己离开家,把家让给了他们两人。

直到有一天,斯特洛夫得知勃朗什自杀的消息,他简直气疯了,当他痛苦地埋葬了妻子之后,重新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画室里斯特里克兰留下的一幅裸体画,那画中的人,分明是他的爱妻,怒不可竭的斯特洛夫地想要毁掉这幅斯特里克兰留下的画,却发现这是一幅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艺术的无穷魅力化解了善良的斯特洛夫的满腔怒火,因为他把艺术当做是至高无上的上帝。

一位个性鲜明的艺术家,人们愿意原谅他的一千个毛病。

当斯特里克兰被质问为什么置勃朗什于死地,害的他们一家家破人亡?

面对质问,斯特里克兰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需要她,那时我需要画一幅裸体画,勃朗什完美的身材刚好可以做我的模特,等完成了那幅画,我就不再对她感兴趣了。

这就是爱情崩塌的真相,一方用生命爱着对方,一方却只是算计利用。如果说爱情有对错,只能说有人把深情错付,把对感情的执着给了不值得的人渣。

为爱殉情的勃朗什如果泉下有知,她会如何审视自己的赴死之选?

显而易见,斯特里克兰的理想国,是被他视作梦想的高高在上的月亮,所有的通往理想国的绊脚石,哪怕是温馨的家,深情美丽的崇拜者,都会被他一脚踢开。

如果在一段感情中,不知道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应该深入对方心灵,多方面了解对方,仅凭自以为是地高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最终落得痛不欲生的难堪境地。

人生而孤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孤岛,与众不同又孤立无援,哪怕有人相伴也依旧是孤独的个体,既无法融入他人的生命,也无法坦然接受他人的融入。

有没有破解生命的密码的钥匙,打破这种痛苦的壁垒,登上属于自己心中圣洁的月亮之上?

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有人用文字,有人用图画,有人用音乐------

显然,斯特里克兰选择用画笔寻找登月之旅。

三,月亮之上

经历过勃朗什事件,斯特里克兰住在繁华的巴黎,却比在底比斯沙漠的隐士还要孤独。繁华的孤独迫使他离开巴黎,寻找心中向往的理想天堂。

他辗转来到南太平洋上的塔西提岛,这里原始的静美,正是他梦想的地方。

在这里,他感觉什么都是对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岛上的土著姑娘爱塔,爱上了一无所有的画家,为他提供安定的居所,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心无旁愗地作画。

这个时期的斯特里克兰,创作了大量的天才作品,用他独具匠心的神来之笔,把他痛苦、欢乐的灵魂都融进他的作品之中。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依然是穷困潦倒的画家。

小岛给了他灵感、爱情,却也让他染上了可怕的麻风病,病痛的折磨没有打败他,却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在房间里画满了壁画,壁画从墙上延伸到地板,再延伸到天花板。

这些壁画是斯特里克兰人生最后的辉煌之作,他把自己融入其中,已经达到忘我的地步,画完这幅画后,斯特里克兰的眼睛就瞎了。他留下遗言,要爱塔把壁画一把火化为灰烬。

很少有人看到这壁画,有幸目睹此画的人是当地为他看病的医生。

在医生眼中,他看到的不是寻常壁画,是代表神秘符号的生命魔法,令他体验到一种震撼的、难以抑制的喜悦感,使他忘记自己身在哪里,只知道酣畅淋漓地经历了一场冒险之旅。

在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后,他的名声大振,他的画也卖到天价,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死后却名声大振。

这位非同寻常的画家,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摒弃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决然离开优渥、舒适的家,把伦理道德,人之常情统统置之度外,自动屏蔽一切外在的东西,只为自己打通通往理想国的通道,终于站在高高在上的月亮之上。

纵观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和他生命中的三位女人,爱塔和斯特里克兰的前两位女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一位是伦敦交际圈的名人,一位是浪漫巴黎的丽人,然而他和爱塔却能走到一起,生儿育女,直到生命终结。

可见感情既没有对错,也没有输赢。遇到对的人,一切都是对的;遇到错的人,就算你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也难以换得在临终前他的回眸一顾。

何必纠结痛苦“我错在哪了”,感情本没有对错,你一定要在里面找到对错,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月亮和六便士》摘录

《月亮和六便士》中写到:面对地上的6便士,和夜空中最美的月亮该如何选择。当你低头捡6便士的时候,也许你拥有了物质的财富,但你却错过了观看到最美月亮的机会;当你抬头看着月亮,用画笔画下月亮独一无二最美的样子,也许这幅画的价值是一万倍的6便士。

人与人之间是真的不同的,有的人会选择看月光,而有的人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捡起6便士,能选择看月光的人,都是被上帝眷顾的幸运之人,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月亮和六便士之间并无选择。

这个世界,有你无法想象的残忍和绝望,请尊重每一群体和每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你不会懂。

请怀有善意,因为你不知道另一个人经历了什么。不妄自评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自有其理由。

转载:《月亮与六便士》摘句及书评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经典语录  

1、“人们都是这样的,恐惧使人们变得残酷无情。”

2、“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3、“个性?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贸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不是糟蹋自己。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4、“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对他们来说来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的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5、“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的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不能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6、“虽然我们没有明确意识到,说不定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看重不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的;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也不理会,我们就讨厌他。我想这就是自尊心中最厉害的创伤。”

7、“人们动不动就谈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使用得太滥,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掉它的崇高的含义了。一件衣服,一只狗,一篇布道词,什么东西人们都用“美”来形容,当他们面对面的遇到真正的美时,反而认不出它来了。他们用以遮饰自己毫无价值的思想的虚假夸大使他们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不堪。正如一个假内行有时也会感觉到自己是在无中生有的伪造某件器物的精神价值一样,人们已经失掉了他们用之过滥的赏识能力。”

8、“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9、“为什么你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的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10、“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11、“ 我总认为人的性格是单纯统一的,但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互不排斥的并存在同一颗心里。”

12、“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13、“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大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说来,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相信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的怪异的想法;最甚者也是因为有几个近邻知交表示支持,才敢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如果一个人违反传统实际上是他这一阶层人的常规,那他在世人面前作出违反传统的事倒也不困难。相反的,他还会为此洋洋自得。他既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又不致冒什么风险。但是我总觉得事事要邀获别人批准,或许是文明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14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15、“文明社会这样消磨自己的心智,把短促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应酬上实在令人莫解。”

16、“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应该介意,作品成功或失败,受到称誉或是诋毁,他都应该淡然处之。”

17、“有类人的伟大或说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18、“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某些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的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

西西弗斯与巨石

文泽尔评论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是以高更的生活经历为参考,创造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这个角色的,这点大家现在都很清楚了。原书成书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全欧洲迎来新秩序和希望的时代。当时的毛姆45岁,正值创作巅峰期,《月亮与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写下的杰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这样重要的一部作品,为什么会选择高更作为笔下主角原型呢?要知道,毛姆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高更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审视保罗·高更一生的经历:出生于巴黎,早年在海军服役,23岁当上股票经纪人,收入优渥,娶了美丽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本来人生顺风顺水,却又误打误撞进入印象主义天地,不止辞去工作,还与家庭彻底断绝联系。为了响应内心的创作呼唤,高更前往异国,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内心归宿,甚至娶了当地土著少女为妻,穷困潦倒,辗转多处,最终客死他乡。

斯特里克兰德虽然被设定为伦敦人,但早年经历与高更如出一辙。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前往南太平洋之前。先去巴黎住了数年,后又在马赛呆过一阵。《月亮与六便士》是以一位年轻作家“我”的视角书写的,但作家的名字并未出现过。“我”与斯特里克兰德初次见面时是23岁。现实中的毛姆23岁时,高更已经在塔希提岛完成他最具原始主义风格的画作了。因此,两位大师之间应该并无交集。值得注意的是,1916年,毛姆也前往了南太平洋。其时他刚完成另一部巨著《人生的枷锁》,或许正是塔希提、巴拿马、伊瓦和马提尼这些岛屿上的生活,热带独特炙热的风景,土著们原始又简单的生活方式——让毛姆感受到了高更数十年前激情迸发后残存的余温,希望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对已逝故人进行一番缅怀。

和高更舍弃凡人眼中“成功人生”,选择遵循内心呼唤的真实生命的经历类似,毛姆走的也是弃医从文之路。由于早年的小说创作不算成功,没办法“使泰晤士河燃烧起来”,毛姆转而创作戏剧,成为伦敦红极一时的剧作家。然而,像是《杜特太太》《弗雷德里克夫人》这类描绘上流社会风情的喜剧,却令年轻的毛姆备受煎熬,因为他了解贫民们的生活,和高更一样,知道“真正的真实”对于生命本身的重要性。

或许正是因此,《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借“我”口中描述的、一个似乎完全独立于故事之外的人物——天才医生亚伯拉罕,阐明了自己与高更之间的共性。这位医生自学校求学时起,表现便已出类拔萃,事事做得高人一筹,所有的奖励和奖学金都拿遍,眼看着要升任医院管理层时,却因为一次前往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经历,认定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即刻辞职远离,和当地人结婚,日子过得紧巴巴。与此同时,另一个他在位时根本没法出头的医生阿莱克,接替了亚伯拉罕的位置,从此平步青云。

阿莱克嘲笑亚伯拉罕的选择,但亚伯拉罕本人却过得平和快乐。阿莱克的快乐是六便士式的,简单易懂,无非是俗世安宁,生活富裕。亚伯拉罕的快乐则是月亮,是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诉求。那就像是,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莫名其妙地感觉自己属于那里,自己在出生地反而是陌生人。遵从自己内心,去选择了月亮或者六便士,无论哪种,无疑都是幸福的。真正痛苦的是不去追求,或者求而不得,守着错误的选择煎熬一生。

月亮若是未竟的乡愁,那每个人倒也都是异乡人了。

在塔希提岛居住时,高更用法语写了一部名为《诺亚·诺亚》的手记,这本书碰巧在《月亮与六便士》出版的同一年里,被翻译为英文出版。考据毛姆是否读过纽约尼古拉斯·布朗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手记,是否是在此之后,才下决心完成《月亮与六便士》的最后章节的,并不困难;考据雷诺阿1919年的离世,对于故事的完成是否有所推动,亦不麻烦;哪怕想从文学史当中搜寻梵高的耳朵,是否被高更割下献给妓女,都不算是离谱。

然而,最有趣的事情却不在书外。

即使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一口气读到第54节,不将最后20页读完,你仍旧没办法得知斯特里克兰德生命的全部真义,甚至连其中十分之一都没法获知——这正是毛姆被称作讲故事圣手的真正原因。没错,包括伦敦、巴黎、马赛发生的一切,都很精彩,感觉是一个至少能够打出九分以上的好故事了。然而,只有抵达塔希提,从肥胖的库特拉斯医生那里,听闻斯特里克兰德生命最后阶段发生的一切之后,你才会明白,前面两百多页的曲折迂回,不过是为了更好讲述生命壮烈升华的过程而埋下的伏笔。

在现实中,高更是在脚部湿疹恶化、心脏衰弱的双重折磨下,因为心脏病发去世的。他曾经考虑过回法国接受治疗,但却未能成行,滞留在岛上的“欢乐之家”小屋里。1898年,高更曾经选择自杀。根据《诺亚·诺亚》里的记载,他住在塔希提时也常常觉得寂寞苦闷。他“有限度”地追求名利,举办画展和拍卖会。在南太平洋能够赖以生存多年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继承了叔父的遗产,平时多少卖些画作。他甚至还领取过大溪地巴贝杜土木事业局的工资。然而,毛姆的斯特里克兰德却是个更加决绝、纯粹的天才——不仅没有继承任何遗产,不考虑举办任何画展,绘画还既不为钱财,也不为展示。他可以随便将作品送人,随意将毕生心血销毁,病入膏肓也不吭一声。斯特里克兰德唯一看重的,不过是“表达”过程本身,仅此而已。

因此,尽管提前收尾已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毛姆却试图以接近神秘主义的临终场景叙述,将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可能存在的暧昧地带,将现实中的高更与虚构里的斯特里克兰德,彻底隔绝开来。他当然是做到了:最后20页,即便已是第三次阅读,我还是读得冷汗直冒——摒弃一切的本真追求,原始而肉欲的力量,经过不多不少的铺垫,终于能够在这一部分里,超越人类语言所能抵达的限界。这个过程本身,已不是“精彩”这种肤浅的词汇可以形容,“真正的真相”在很大程度上,是残忍而悲戚的,包含凡人难以忍受的弃绝之姿。

之前未曾读过《月亮与六便士》的读者,无疑是幸运的。本次的苏福忠译本,相比市面上常见的傅惟慈本子,更为通俗、流畅、口语化,它削弱了旧译本通过严肃的选词和长句,有意无意强调了的哲学性,仿佛高更作品中独具的那类明晰线条、幻觉般的色彩、生硬的对比和硕大无朋的体积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即时浮现在脑海中似的。

斯特里克兰德在岛屿的最后时光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毛姆用的是怎样的写法,此刻随便描述出来,无疑会影响到一次也未读过本书的读者们的阅读体验,只好按下不表。可以确信的是,经由这个结尾,整本书最终上升为西西弗斯式的神性体验,与希腊神话最经典的隐喻之一,具备了某种结构上的一致性。

西西弗斯触怒众神,众神惩罚他,令他将一块永远上不了山顶的巨石推上山顶。于是,西西弗斯每日周而复始地推动巨石,徒劳地消耗生命。在相当漫长的时光里,西西弗斯是绝望、煎熬又痛苦的。直至某天,他突然在无休止的重复当中,感受到了美——粗粝的兽欲、原始的力量。这种美的发现,令他不再将推动巨石视作苦难,于是苦难也就即时终止了。

无论月亮,还是西西弗斯,无论毛姆或高更,乃至我们自己。对于至美至真的不懈追求,永远是超越的唯一途径。

(发表于《文艺报》署名文泽尔)
文章标题: 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有哪些令人绝望的描写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69499.html
文章标签:便士  中有  月亮  描写  绝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