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14 23:01: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邓艾兵临成都时,就算刘禅坚守住,也依然无法抵挡蜀汉覆灭的危机。
一、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当时蜀汉负面的时候,是因为邓艾兵行险招,而且以迂回战术绕过了蜀汉的天险,穿过了无人区域,终于直接的率领大军直指蜀汉的腹地。也正是因为这个兵临城下的差距,才让刘禅投降了。但是就算刘禅坚持没有投降而且拼死抵抗,邓艾也迟早会将这个城市给攻下去的,而且蜀汉也终究会灭亡。就是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而且从邓艾的军事谋略上就可以知道,他既然可以并行先做,而且绕过天线所在,还自己开山路,那就说明在将领方面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的。
二、双方的作战状态也完全不一样,蜀汉是抵挡不了这个危机的并且从曹魏军队可以历经艰险,终于兵临城下,就可以知道双方的士兵们在作战的心态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属汉也没有想到曹魏的军队竟然可以从那么艰险的地方突然出现,那么自然的就可以知道,曹魏军队在身体素质还有心态上,远远的是高过蜀汉的。正是因为这个奇袭部队,才让蜀汉的人闻风丧胆。而且蜀汉的军队军心不稳,一看到敌人来到了城底下,根本就不愿意抗争,就自己失败了,因为没有斗志。就算刘禅不投降,下面的军队也照样的打不赢战争的。
三、蜀汉周边的局势严峻虽然那个时候蜀汉的朝廷还有一些可以用的将领在那边支撑的,但是这只不过是即将要熬死的骆驼罢了。因为在那个时候,蜀汉周边的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军队可用,而且有一些将领根本就没有斗志去抵抗曹魏的军队。大家的士气已经无力挽回了,那么自然的投降是必然的事情。
作为一国之君,能力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基石。若是让李世民生在蜀国,李世民会不会成为阿斗第二?还是会力挽狂澜?
我觉得未必。就算是李世民有治军之才,但是,身边没有可以辅佐的大将军啊,姜维和魏延是可以,但是,他们会不会跟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相比呢?不见得!就算是有这样的将领带着,但是要与曹魏对抗的话,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在蜀国的时候,很多的战斗力被刘备耗尽了,这个时候再进行大规模的北伐,是不是就是自毁长城呢?
其次,发展蜀国的经济,这个事情是不是可以?可以的!但是,当时的蜀国一共就10万军力,发展经济靠的是男丁,一旦国内出现任何经济发展不景气的事情,直接就会导致政权的瓦解。所以,诸葛亮为何一直在北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的注意力,让大家一门心思搞军事,这样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第三个就是刘禅是不是真的扶不起的阿斗?我认为是错误的。正是因为他有仁爱之心,不忍心蜀国百姓再遭受战争之苦,所以才放下自己的执念,选择了投降,正是因为他自己高超的从政经验才使得他自己安度晚年,没有遭受任何伤害,后人认为这样的君主是一个丧家之犬。我却不这样认为。
刘禅这个很仁厚的君主,在之后也是得以寿终正寝,你说他要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会不会被弃之如薄履?所以,我认为刘禅是一个好的君主,你觉得呢?
没有可能的,蜀汉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用之才,可以说天下当时基本都是司马家的。所以不管怎么做都是强弩之末了。
我觉得除非李世民能够穿越到曹操身上,先杀了司马懿,可能才能扭转战局吧。
诸葛亮是不是具备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与司马懿相比较而言最容易得出答案。
有很多关于诸葛亮晚年想要拥兵自重取而代之的谬论。这可能和刘备晚年托孤时说“他若无力治国,丞相可取而代之”有关吧。
取而代之,说起来容易,谁敢为之。大枭雄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临死也没有对汉家天下取而代之。古人的敬畏之心,忠义廉耻的观念深入骨髓。司马懿到了晚年也有将曹魏的天下取而代之的实力。他和曹操一样没有再进一步。
谋朝篡位,取而代之面临的风险是身败名裂,遗臭青史。失败了改要诛九族。成功了要背上千古骂名。李世民,朱棣那样本是皇族子弟的治世名皇都免不了被指指点点,更何况不忠不义的逆臣。
不忠不义,天下共逐。袁术称帝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死的多凄凉?因此,袁绍不称帝,曹操不称帝,司马懿不称帝
权臣要取而代之,明智的做法先加九锡加九锡,剑履上朝是权臣的最高荣誉。要反叛的权臣,也借以试探朝中臣下,是否全都听他的,或者还有没有没有显露出来的潜在的危险。司马懿加九锡不受,司马昭三次加九锡不受,后来接受,紧接着就是篡位。桓温有谋逆之心,被谢安用加九锡的方法拖死。桓玄加九锡尔后建桓楚。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谨慎,他如果有谋逆之心可以用加九锡的方法试探。
诸葛亮有实力谋朝,却无心篡位刘备的大将前前后后都去世了,刘备死后,蜀汉仅存的几个厉害的大将廖化,姜维都听诸葛亮派遣。他可以说大权独揽。而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安逸,而是不辞辛苦想为蜀汉打开局面而战。有人说他北伐拖死了蜀汉,简直就是个笑话。如狼似虎的魏国不断的开疆扩土,蜀汉拥着弹丸小地已经被包围成一个小圈了,再不打出去,被吞并做阶下囚是迟早的事。谁听过权臣要谋朝篡位还带兵出去打仗的,要篡位应该是赶都赶不出去。
一篇出师表,忠义感天下。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天下尽是英豪。唯独诸葛亮留下了贤德忠义的千古美名,后世杜甫,林则徐,纳兰性德拜武侯墓而留下感慨诗篇。因为世人敬重他的忠义。
诸葛亮五次北伐耗尽生命,在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病死,当时年仅54岁。后世尊他为忠武候。他用生命兑现了他在出师表中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就在钟会主力被阻挡,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蜀军主力相持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从此,在短短2个月不到时候,蜀汉正式灭亡。这个时候肯定,很多人想问,蜀汉为什么快速败亡?刘禅明明还有自保的能力,为什么轻易投降呢?在这些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一句道破了根本原因。李世民曾经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这句话,本是荀子的名言,由于太宗经历了隋朝覆舟之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了唐太宗口头禅,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唐太宗的名言,大概告诉了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刘备以仁义著称天下,故而能够在奋斗34年,而建立蜀汉政权,到了刘禅时代,那么民意又是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蜀汉的人口数据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关于蜀国人口的统计数据史书中有三条: 其一,《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其二,《晋书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其三,唐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代盛衰户口》,“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在人口,仅百万而兵力高达十万,另有吏四万,不事生产的人口竟占总人口13.1%,这在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可以想象到底有多不好的。其次,以诸葛亮和姜维为代表的鹰派人物,穷兵黩武的北伐,需要大量的军资,而诸葛亮的北伐军费,很多来源于蜀锦贸易,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百姓的税收,尤其是南中地区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诸葛亮225年【其秋悉平】南中叛乱后,特意提到一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这表明诸葛亮打仗能够有军费,而是对南中百姓和豪帅的掠夺,成了诸葛亮的大部分军费。姜维的数次北伐,惨败而归,蜀汉国力耗损,早就激起民怨,不仅黄皓什么反对姜维,就连姜维的老战友廖化、张翼也跟他意见相背。所以刘禅在蜀汉灭亡前想逃亡南中时,谯周劝谏一语道破蜀汉南中政策的本质,那就是【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简述成大实话就是:自诸葛亮平定南中起,蜀汉就开始经常掠夺南中。言下之意,南中已经被我们压榨的生出怨恨了,还会欢迎你去吗?最后的结局,邓艾伐蜀,益州本地的大族受够了被刘氏的限制和压迫,几乎立刻开城,与刘禅的投降不投降意志无关,因他们早就投降了。
刘禅集团以重任荆州派系,打压益州本土派系,常年北伐,导致民不聊生,已经失去了人心,自然就只能快速的败亡了。
当时邓艾与钟会分别进攻蜀汉,蜀汉主要的军力都由姜维率领与钟会对战,而邓艾此时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刘禅手上没有军队与邓艾相抗衡,在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降。刘禅刘禅首先,绵竹是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诸葛瞻和黄崇的军事能力都不错。但是诸葛瞻战死,绵竹失守,邓艾率领大军直接到达成都。朝中很多大臣子都人心惶惶,全都没有了主意。臣子们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是逃亡东吴就是要求南下,没有人说要坚守城池,他们不觉得蜀汉能逃过此次大劫。想的都是逃亡之策,而不是坚守之法。其次,成都内的军队实力不及邓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抗只能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果刘禅真的与邓艾打战,蜀汉的都城成都就会成为主战场,那么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因为这场战争会家破人亡,成都地区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场战争还一定能打的赢,如果坚持到姜维的援军,赢了,但是蜀汉在短时期不能承受第二次战争。东吴和魏国随便哪国来攻打,都是必败之势。如果还是输了,那么亡国的百姓,他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刘禅是蜀汉的君主,他的选择将会决定整个蜀汉百姓的生死,有哪个君主愿意做亡国奴,愿意做投降者。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他心里有百姓,他就没得选择,只能投降。后人因为刘禅不战而降,觉得他特别的昏庸,并给他冠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称讳。什么样的君王才能算好君王呢。刘禅投降景耀六年,魏军攻打蜀国,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抗敌,但是诸葛瞻却死在了沙场上。魏军更加逼近成都,刘禅慌了神,于是召集了大臣商议。在众多大臣的意见中,刘禅却选择了投降,那么,他为何要选择投降呢?电视剧《三国》刘禅扮演者电视剧《三国》刘禅扮演者在众多大臣中,有人提出让蜀国和吴国进行结盟,去投奔孙吴,也有人说西蜀的南面地势险峻,容易自守,可以逃到南方去,然而很多大臣已经没有了主见默不作声。这时候,谯周站了出来,建议刘禅选择投降,他还摆出了几点让人不能反驳的理由。谯周先否定了投奔吴国的这个意见。首先,没有投奔到别的国家还能做皇帝的事情,今天投奔到吴国,就要臣服吴国。其次,势力大的国家能吞掉小国,但小国不能吞掉大国,就像曹魏能吞掉孙吴,但是孙吴并不能吞掉曹魏。这样的话,为何不臣服于大国曹魏呢?最后一点,臣服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如果先臣服了东吴,之后还要臣服曹魏,哪能一辱再辱,何不干脆直接投降于曹魏。之后,谯周又否定了南下南中的意见。第一,南方是一个偏僻荒蛮的地方,民众没有归顺的想法,诸葛亮在南征的时候要不是以兵锋相逼,南人哪有那么容易服从。第二,曹魏大兵这么来势汹汹,必定有自己的计划,假如我们逃到南方,他们也会对我们穷追不舍。第三,假如陛下要到南中,外要对抗外敌,内要提供衣食住宿,我们没有其他渠道获取费用,只能扩大征收,扩大征收会促使民众叛乱。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1?3刘禅其实并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戏。历代的中国人,多少都有故乡的情怀,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视的,刘禅这样做是想保全刘氏的血脉,使得哪天能够东山再起。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但是忍让却不代表是无能,如果当时刘禅为了一时之气,就回答说思念故国,那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至于蜀汉的灭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归结在刘禅一人,蜀汉的灭亡诸葛亮还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首先,诸葛亮和之后的姜维为了完成兴复汉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财力,使得征讨的地区人心涣散,民怨沸腾。其次,诸葛亮选择采取强硬严格的法制的措施,在压制一些矛盾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最后,诸葛亮在处理新旧阶层的方式上也严重侵犯了旧权贵的利益,使得旧权贵对新入主的阶层非常痛恨。刘禅投降魏国并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能让蜀汉的百姓少受一次灾难。当然,那些极力抵抗的君主会受到后人的敬仰,自己获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对百姓更多的是灾难。所以,刘禅愿意背负昏君的骂名来保卫百姓的安危,怎能说是昏君的做法呢?
很多人把刘禅什么不会的责任归因于诸葛亮在任期间独揽大权,但是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刘禅在位的时间,刘禅在位的时间是三国所有皇帝最长的,没有一点能力的皇帝做得到这点?绝不可能。
第二,刘禅即位的时候还年幼,他镇得住刘备手下那么多文武大臣吗?而这个时候的蜀国处于风雨飘摇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放手的,不管他愿不愿意,就好像今天马云说不做阿里巴巴了,不说他自己答不答应,国家都不答应,为什么?阿里巴巴一倒闭,几十万人失业,政府都没办法。当你到了一定的位置,想退都退不了。
而当邓艾大军逼近成都,这个时候刘禅已经无力回天了,为什么,有三个原因
一,根本没实力,这个时候蜀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军队,去对抗魏国大军,更不用说这个时候吴国还打算趁火打劫,蜀国拿什么去打?
第二,没人支持,这个时候要说一个人,礁周,他说三国著名儒学大师,也是蜀国的投降派代表,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是整个益州士族的意志,他们这就对刘备派系和荆州派系的人到益州来瓜分他们的利益而感到不满,碍于刘备的军威,不敢过分,而这个时候蜀国已经要亡国了,他们还怕什么
三,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全国人口九十八万,而东汉时期仅仅只是蜀郡就有百万人口,那么多人口去哪里了?士族土地兼并,隐瞒人口,而朝廷无能为力。
公元263年,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在谯周的怂恿下向魏军投降,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蜀国灭亡。
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带的仅是一支不足万人的魏军,在过马阁山时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已经损失近半,加上没有带辎重和粮草,不能支撑长期战斗。
蜀军有十几万的兵力,成都守军也有一万多人,按理说完全可以固守或暂时逃离成都,日后再复国,按当时魏国的实际掌权者晋国公司马昭的分析,“蜀国多年一直扰乱边界,一个小国经这么多年的折腾,早就民疲国弱了。现在大军征讨,拿下蜀国,易如反掌。大家都说不可伐蜀,只有钟会说可以打。一个人临事如果怕了,则智慧勇气全消失,硬逼着他上战场,正好让敌人痛击而已。钟会有胆有谋,此去必灭蜀国。”的确如司马昭所言,蜀国这阶段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就差最后一击。魏军一路猛攻,攻下汉中,拿下阳平关,继续向前推进。蜀军连连败退,但阵线还不是大乱,其大将姜维、廖化、张翼等收缩防守,依靠剑阁的险要地型坚守不出:这时情况对蜀国非常不妙,但蜀道难是天下闻名的,姜维的乌龟战术很有效,钟会在正面进攻毫无办法,粮草又告急,也有退兵的意思了。不料邓艾献奇计说:“敌人被我军多次打击,现在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这时候退兵,则前功尽弃。”他率领自己的部下,向阴平小道出发,在没人的山谷翻山越岭,凿山开路,硬是从大山中闯出一条路,绕过了险峻的剑阁,到达了蜀军的后方。一举拿下江油城后,在绵竹打败蜀汉最后一次抵抗,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蜀人大败,魏军直逼蜀人的老巢成都。这支出现在蜀军后方的军队,彻底摧毁了蜀国人心理上的防线,蜀汉军民斗志全无,成都城里是一日数惊,草木皆兵。老百姓都往大山里跑。蜀汉后主刘禅面临着选择,一是逃跑,是逃往南方还是投奔东吴,二是投降,三是玉石俱焚抵抗到全军覆灭。刘禅为什么轻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吗?大臣谯周,
一直以来担任刘禅的老师。这时候站出来讲话,他建议投降。往南方逃?那儿是那些被诸葛亮打趴下的南蛮孟获们的地盘,当年归顺就不大服气,现在危险了到他们那儿去,轻了挤兑你,重了搞死你!投奔东吴?寄人篱下,不得不低头。况且魏国迟早会吞并吴国,这是大势所趋,难道到时候再投降一次?“再辱之耻何与一辱?”并且真的要跑,早就要做好计划,现在敌人就在城下,人心已乱,变生不测危险就大了。有人说,要是邓艾不受降怎么办?谯周说:“现在东吴还在那儿,魏人一定会做好榜样工作的。不但受降,还一定以礼相待。”接着比较让人讨厌地拍胸脯,“如果魏人不裂土封陛下,我谯周亲自到洛阳,用大义相争!”书呆子劲头十足。不过前面的分析还是有理,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意见。刘禅同意投降,派人去邓艾营中送降书。倒是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很有骨气说:“怎么能投降?真的山穷水尽,也要父子君臣背水一战,和国家共存亡。”刘禅已经听不进这种建议了。刘谌跑到爷爷刘备庙里大哭一场,杀了老婆孩子,然后自杀,算对得起刘备。邓艾接到降书,大喜,马上写了封表扬回信,同意投降,保证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刘禅带领文武百官,把自己绑了,抬着棺材,到邓艾军门。邓艾为刘禅解去绳子,让人烧了棺材。果然以礼相见,并命令部下不得虏掠财物,让成都人继续从事旧业。按照东汉传统,拜刘禅骠骑将军。至此,从刘备称帝算起,蜀汉政权经四十二年运作,拉上了帷幕,告别历史舞台。但蜀国的战事还没有完。在前方的姜维等人得到诸葛瞻在绵竹被魏军打败的消息,都不知道刘禅在哪儿。
急忙回军向成都,走到半路,碰到刘禅使者,接到领导:“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命令,将士们都呆住了。许多人拔刀砍石,暴跳如雷。但是君王的命令写在那儿,大家只有遵命。姜维让大部队放下武器,向紧跟在后面的魏军投降,自己和张翼、廖化等人到钟会营中投降。投降后钟会对蜀汉降将礼遇很高,说姜维比的上魏国名士夏侯玄之类人物,倾心相交。姜维看出钟会原来是个野心家,现在灭了蜀汉,大权在握,很有自成一家的打算。姜维立马抓好这个机会,怂恿钟会道:“将军助司马家,从淮南以来,算无遗策。现在又灭蜀大功,功高震主,想学春秋范蠡功成身退吧?”钟会说:“你说的太远了,我做不到。现在的情况,不会是这种结果。”姜维加上一句:“另外的结果,将军你的智慧会做到的,无需我多话了。”钟会明白姜维所指,更加结好姜维等一众蜀汉旧臣。姜维给刘禅写密信,要他忍辱负重,我姜维要让大汉江山危而复安,日月暗而复明。早些时候钟会用“畏敌不前”的帽子夺取曹魏军另一个大将诸葛绪的兵权。这一回,钟会又用“诬以谋反”的大帽子罪名拿下了邓艾。这样征蜀各路大军十几万人马全归钟会指挥,谋反之意更加浓重。不料强中更有强中手,司马昭早已预先准备,给钟会去了封信,借口要防备邓艾。说:“中护军贾充率数万人已在入蜀路上,我率领大军十万在长安,不日可以见面。”钟会大吃一惊,司马昭名义上说防邓艾,实际明白是针对自己嘛!他马上动手,召集魏军将领,声称自己有魏国太后的诏书,要起兵废除司马昭!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司马氏经司马懿、司马师再到司马昭多年的苦心经营,势力范围已是根深蒂固。众魏将都没有反对司马氏的心理,一时面面相觑,作声不得。钟会见得不到支持,把众魏将关进办公楼。不料走漏消息,外面的魏军将士哗变起来。形势急转直下,魏兵冲进办公楼,放出自己的上级,大家争先恐后去杀钟会。一场大乱,军民死伤无数。钟会、邓艾、姜维一干人全死在乱军中。直到几天后,贾充军队到达,局势才平静下来。姜维最后的挣扎也被消灭了,蜀汉复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刘禅只有到洛阳报到的份儿了,一路颠簸到洛阳。刘禅投降这件事,西晋。的史学界没有批评声。从中国人最讲究的正统传承来说,如果说以蜀汉为正统,那曹魏就是伪政府,西晋继承的是曹魏的天下,不也是伪政府嘛!所以曹魏消灭蜀汉,在西晋人看来,是统一江山的正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说,刘禅保全性命,益州百姓免于战火,要算是谯周的功劳。到了东晋,反对声渐渐高调起来,其历史学家孙绰说:“身为一个天子,投降保命,这个是多么深的耻辱!刘备纠正曹魏的篡汉,与之不共戴天。刘禅违背他父亲的意愿,向死敌称臣,完全不是正道!”另一个历史教授孙盛也说:“刘禅昏庸,谯周贪生怕死,一唱一和,匆匆忙忙就把自己绑起来投降敌人。把这样的坚固城池拱手相让,才会有将士们拨刀砍石头的无奈,这是多么地令人痛心!”究其原因,在于东晋偏安江南,所处的地位情形和三国时的蜀汉极为相似,这时许多人又都要求以蜀汉为正统,曹魏就是敌人了,正统的政权怎么能投降伪政府嘛!所以刘禅投降这事儿,又被提出来,用来做典型的反面教材教育忠臣烈士。此后每到自以为自己是中华的正统传承的政权偏安一角时,都会把刘禅投降这事提出来狠批一通。如明清鼎革之际,大明衣冠,受剃发易服之耻。大儒王夫之在痛心疾首之时就大骂谯周:“国家还在,君主还有。这种情况下,谯周散布谣言让人们失去斗志,其实是为司马昭先拿下了益州!不是取悦于老百姓,是取悦于曹魏国!谯周的罪过是上通于天的!”大义凛然地把谯周骂了个狗血喷头。其实都是以古喻今,用古人的烈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平心而论,在邓艾攻下绵竹,兵临城下之际,投降是必然趋势,区别只在于投降的话由谁嘴里说出来而已。刘禅投降时益州的户口情况是:人口九十四万,军队十万二千,公务员四万人。完全是个畸形怪胎。不到百万人口,有这么庞大的军队和公务员队伍。老百姓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谯周还是比较客观地承认了蜀汉的不足,面对现实地选择了投降。当然后世的人在用的上的时候,可不管什么情况,先把谯周拎出来痛骂一通再说,完全是坐着说话不腰疼的劲头呵。实际上当时的蜀汉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刘备进入成都的时候四川有400多万人,蜀国灭亡时人口已经不足百万。长期的北伐不成,蜀国的国力已经过度消耗,百姓以及蜀汉集团早就厌倦了战争,希望过太平日子。与其说刘禅软弱是扶不起的阿斗,倒不如说是刘禅的一种大智若愚。蜀汉的投降,让四川仅剩的100万人免受战乱,保全了刘家老小的身家性命,也促进了全国的统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