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有没有一篇叫饥饿时代的短篇

时间: 2023-03-06 04: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有没有一篇叫饥饿时代的短篇

谁知道冰心散文《饥饿》原文,谢谢,急求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
  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伍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
  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尼亚、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 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
  199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八卷本的《冰心全集》,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赵朴初、雷洁琼、费孝通、韩素音、王蒙、萧乾、谢冕等出版座谈会并发言,高度评价冰心巨大的文学成就与博大的爱心精神。
  为了宣传冰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由冰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以来,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关注和投入各项活动。她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1999年3月19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往日的肃杀,没有黑纱,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告别室的门前,大红横幅上写着“送别冰心”四个醒目的大字,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冰心老人安卧在鲜花丛中,花丛前是冰心生前共同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的好朋友、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花篮和家属们精心编织的大花篮。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于是,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 灵堂正面在一片浅蓝色和蔚蓝色的背景之下,衬托出冰心老人手书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几个大字,周围是松柏,是用红玫瑰织成的红心图案。走进灵堂,耳边响起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翱翔的欢叫声,管风琴与小号的幽雅旋律从遥远的天际飘摇而来……这是冰心最喜爱的外孙陈钢精心为姥姥准备的音乐。他从美国赶回来时,特意带回来大自然的音乐素材,由李焕之的儿子经过音乐合成而成,乐曲分为“大海”“生命”“光明”和“晚霞”四个乐章。 冰心去世之后,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送别的,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送别冰心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正在参加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和中国文联第六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来向冰心老人告别。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等,代表家乡人民向冰心送别。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0,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只拣儿童多处行》1980,少儿

  【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冰心体】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饥饿年代往事之:蒸麦饭

一、麦饭亦菜亦饭

麦饭,这种关中农家乡土小吃,据说颇有些年代。最早的麦饭,把淘净晾干的麦粒,先在石碾子轧几圈、碾碎;不用过箩就收在盆里。

又把菜蔬剁碎,与碎麦片拌在一起;搅拌的时候,淋入适量的水不使太干燥。毕了再放入笼屉,蒸二十几分钟即熟。麦饭出笼后,趁热加入调味、或少量的汤汁调拌,就可以食用。

清末洋务运动时代,机器磨的洋面粉,代替传统的石磨子、石碾子畜力手工面粉;国人吃面粉不再困难,蒸麦饭也不再麻烦;就不再使用碎麦片,而是直接用面粉与碎菜拌在一起蒸。

蒸麦饭,比蒸碱疙瘩还要简单;各种野菜和蔬菜,以及薯类、茄类、豆类菜蔬均可。蒸熟的麦饭,亦菜亦饭,是方便快捷的农家小吃。

困难年代,麦饭不知省下了多少粮食、填饱多少饥民的肚皮、救下多少饥民的性命。至少在目前,还没听说把麦饭请上筵席。

市场倒是有现蒸现卖的各种麦饭。据说还有用肉沫、火腿拌菜或拌面、制作的荤麦饭,惟叹没有机会品尝。

关中农家最好的野菜麦饭,是初春时节用新鲜的菜苜蓿、白蒿或洋槐花蒸成。过了初春时节,这些野菜不再有;平时生活想蒸麦饭吃,就用芹菜、蒿菜、茄菜、豆菜、薯类的菜蔬均可。

二、白蒿麦饭

白蒿,是一味中药,能治肝病,中医学名称:茵陈。初春时节,田野旧年的老白蒿根周围,会生出新鲜的幼苗,满河滩都是初生的嫩白蒿。

人们闲暇之余就去劁白蒿,蒸麦饭吃。白蒿麦饭有一股特别的清香之味,或许就是茵陈天生的淡淡的药香。

晚春至初夏时节,长老的白蒿有了苦味,不能再吃。这时候,把白蒿劁来晒干,集攒的多了;一大包拎到街上卖给中药铺子,多少能换几块钱,好歹是一项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年长的人,大约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流行的甲肝;后来,乙肝又长期困扰国人;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地方肝病。

疫情紧张的时候,乡人特别钟情于白蒿,田野的白蒿都被劁光,或蒸、或熬汤。不论后来结果如何,起码在当时,白蒿竟成为人们的心理依靠。

春天的嫩白蒿,蒸麦饭顶粮食吃。夏天渐渐老去,又可以做药材。到了秋天开花,一种很小的米米花,白蒿长成小树枝状。冬天干枯,成为蒿柴;人们割蒿柴烧火、煨炕取暖。

感谢白蒿,你四季不败,时时有用。困难年代为人们填饱肚皮,变钱使唤;疾疫时期,你赐予人们一丝希望;冬天你化成灰烬,又带给人们温暖。

深深感谢你,田野的一株蒿草。你没有宏伟的颂词,却几乎战无不胜。永远感谢田野里的野草:白蒿。

三、一碗洋槐花麦饭的孽缘

洋槐花,槐树的花。何以谓洋?我不清楚。是不是引进的海外树种,无从考证。洋槐树的叶和花,天生一种特别的淡淡的香甜,无论叶花,均可食用。

初春时节,牛和羊尤其爱吃。奶羊吃了槐叶槐花,羊奶可谓槐奶,油脂浓稠,十分香甜。槐蜜亦是蜜中上品,真可谓玉液琼浆。

本节,把幼时记忆中几个真实故事,合并撰写。虽不能与当时真人对证,但绝无半点虚谈妄论。

洋槐花蒸麦饭,鲜嫩松软,清香微甜;滑爽适口,老少咸宜。正是舒心上口的一款农家美味小吃。现代人也特别钟爱。

洋槐花,蒸麦饭;

广田他妈拉野汉。

当时当地,这是一方儿童常念的一句俗趣顺口溜。引来并非无聊,其中深藏的辛酸故事,竟是一个时代写照。

广田他妈,原是一位甘肃女人。饥荒年代,她随逃荒大军逃到陕西关中。但当时关中的日子,也并不是十分好过。

到达关中某地的那天,是一个傍晚。她枕着破烂不堪的行礼铺盖捆儿,睡在山下一个村的村口;已经饿得奄奄一息。

恰巧,村里一个善良的壮年光棍儿从此路过;他家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就赏她一碗洋槐花麦饭吃。

但这碗洋槐花麦饭,并非道德大义的无偿赏赐;当晚,她就成为光棍汉的婆娘。一年后生下广田。接下来一段时期,各村的老光棍儿,基本都娶到甘肃等地的逃荒妇女做了老婆。

约莫五六年后,光景好多了。 广田他妈和一伙逃荒女人想念家里的男人和孩子,又跑回去。关中只留下广田和他爹。

后来他爹曾跑到甘肃去找,那女人家里死活不让再回关中。甘肃那边,毕竟也是一个大家庭。他爹一个光棍儿,家里没女人,没心过日子。

某天,他爹在灶下烧火做饭蒸麦饭;广田喊肚子饿,一边从炕栏上向他爹伸手,要洋槐花麦饭吃;不料竟翻下炕栏,掉进煎水锅里,差点没烫死。

幸而赶紧捞出锅,好歹保下一命,但却烧坏了神经。广田从此落下病,成了瓜广田。瓜:关中方言,傻的意思。

他爹又当爹又当妈、还要在生产队上工;没办法经管,瓜广田就在方圆各村流浪、讨饭。瓜广田说瓜却并不甚瓜,从此恨上爹妈。

四、麦饭与饥饿之殇

讨饭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他: 广田,你妈呢?他恨恨地说:广田他妈不管娃,拉野汉去了。说着把顺口溜念一遍,逗惹俗趣的乡人大笑。

方圆乡党都知道他的来历,其实就是一碗洋槐花麦饭造下的孽。从心里同情他,笑过后就给他馍吃,或给他剩麦饭吃。这句顺口溜,从此在坊间流传。

广田身材佝偻,二十岁出头,仍像十几岁的孩子。他的本能欲望尚为正常,流浪时候,喜欢在学校附近逗留,在校外操场看学生打篮球,高兴得手舞足蹈,呵呵直笑;涎水流个不停。

尽管娃们都喜欢取笑他,他更喜欢往娃多的地方凑热闹。一次,我们在学校附近的大潭游泳,打扑腾、打水仗;广田在岸上看得高兴,忽然跳下潭,淹得咕嘟咕嘟直叫;几个同学赶紧游过去救下他。

当地碎娃,只要看见他都喊:洋槐花,蒸麦饭;广田他妈拉野汉。俗趣粗鄙的一句顺口溜,包含当年多少饥饿带来的欲望与罪恶;隐藏多少人性的诡秘及怪诞;还有饥饿的流浪儿童多少恼恨和思念。

离乡二十年,再未听见瓜广田的消息,他大约早就死了。但只要提起洋槐花麦饭,就会想起这句刻入记忆的顺口溜。

表面恶俗的顺口溜,是无吃时代的见证;但并非广田他妈一个逃荒女人拉野汉时的无吃。当地人一旦提起洋槐花麦饭,大约都会想起那些不幸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可怜的饥饿儿童。

唐都浪子《饥荒年代关中往事》之:蒸麦饭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饥饿的盛世》(张宏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rgn3FC1fvhEQJddHFSJwQ

提取码:9clv

书名:饥饿的盛世

作者:张宏杰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4

页数:360

内容简介: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作者简介: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饥饿的盛世》(张宏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SKYaSb6VngnjZ9JwKdcLg

密码:i50r    

书名:饥饿的盛世

作者:张宏杰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4

页数:360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乾隆时代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世界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甚至沦落为“东亚病夫”。

另外,本书还对乾隆的出身个人生活,性格等做了介绍。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饥饿年代往事之:狼吃娃

一、狼算卦

很早以前的学生,小时候大约会用算盘玩一种简单游戏,叫:狼吃娃。但本篇讲的不是游戏,而是真的狼吃娃。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也有一段狼吃娃的情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

祥林嫂不住叹息: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没有食吃,才会跑到村子里来;我不知道春天过了,也会有狼。

祥林嫂不知道原因;而过来的人可能都不会知道:为什么建国初期二十多年间,跑下山的狼也会那么多;莫非山中的狼群遭遇了饥荒?

祥林嫂的话,隐含着自然规律: 深冬的下雪天,小动物都藏在洞里休眠;狼在山里没有猎物,才会下山祸害人畜。春末时分,南方山区的草木已经很茂盛,食草小动物活动正欢。

狼有充足的猎物,一般不会下山。但阿毛却是在春末时分被狼吃掉。这就是祥林嫂的疑惑。坊间人传说:狼会算卦。

二、狼偷羊

冬春季节。吃罢晚饭,一家子坐在前头屋炕上说话,羊拴在前门外的窗台下,窗台与炕,仅一窗之隔。忽然听到后院猪圈的猪叫唤,赶紧跳下炕,几个人提着木棒去后院,打手电一看,猪却好好的。

就这一时工夫,当回到前头屋的炕上,窗外的羊却不见影儿。

羊到哪儿去了?记得蒲松龄的《狼》吧:说有两个狼,追一个屠夫;屠夫快速跑到野外的麦场,背靠麦草垛,手提明晃晃的杀猪刀;两个狼见状,不敢上前。

两厢对峙一阵。一个狼蹲在屠夫面前,装作没事的样子打盹儿;而另一个走了。后来呢?另一个狼,竟然跑到麦草垛的后面去打洞。

它们准备前后夹攻,袭击屠夫。

蒲先生的故事可以见证: 狼很聪明,并且有团队精神,会配合作战。偷羊的狼,最少有三个。炕上的人听见猪叫唤,是后院埋伏的狼在咬猪,有意调虎离山。

趁前屋炕上的人都去后院,门前埋伏的两个狼,迅速咬断绳索;一个狼用嘴叼着缰绳、牵着羊往村外走。这时候,后院的狼也跑回门前,与另外的狼用大尾巴在后面赶羊。等到了村外,几个狼一同扑上去,就把羊解决了。

三、狼偷猪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基本都是土瓦房。更早的时代,农家的后院墙,多是用土石夯砌而成。若逢连霪雨,院墙会被雨水浸泡倒塌。如果没时间砌墙,就用苞谷杆打成捆、或其它柴捆垒起来,临时挡一挡。

当时,农村已过了割资尾的荒唐时代,允许家庭养猪、养羊、养鸡鸭。如此简陋的院墙,如何抵挡聪明、凶残的狼群。

小猪崽小羊崽不用说,住在村边的人家,过一阵就有丢失的;连后院墙不甚高大坚固的村中人家,半大的壳郎猪,也会被群狼偷走。

狼群偷壳郎猪、偷肥猪的方式,与偷羊相似。下半夜,趁劳累一天的人们睡熟之时,几个狼会慢慢把挡着院墙的柴垛和草捆移开。

两个狼分别轻轻的噙着猪的耳朵,在前面拉;猪身后面的几个狼,用大尾巴在猪的屁股后面连扇带赶。

等到村外时机成熟,整个狼群才扑上去,共同分享肥猪。狼群如此猎食之法,别说猪羊这些笨家伙;就连小牛犊、小毛驴、小马驹也难以幸免。

狼群吃猪、吃羊,都吃得很干净。除了较大的头骨之外,血、毛、其它小骨头,一点都不会留下。有一句歇后语说:老狼吃长骨头一一竖着来。显然,较长的骨头,如果横着咽,肯定咽不下去,只能竖起来吞。

意思是说: 狼取食的时候,不是慢慢地细嚼慢啃,而是囫囵吞咽。狼吞虎咽,大概也是此意。狼的胃液,堪比盐酸;足以把动物的骨头软化、消化、吸收。所以,狼粪颜色泛白,少见没消化的骨头和毛发。

四、狼吃娃

早年及很早以前,三伏天的夜间,农村人都有下凉的习惯:在村外的麦场,铺着草席睡觉、乘凉。白天干活太累,一觉会睡到天亮。

如果夜间睡得太沉,不小心起来一看,睡在身边的娃,就没见影儿了;跟祥林嫂家的阿毛一样,叫狼噙跑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邻村有个小丫头,随大人睡在麦场下凉。半夜时分,大人猛一看娃不见了。幸而及时喊来人,手里都提着家伙一同去找,总算吓跑狼。

还算好,这次只有一个狼行动;从口里放下娃,逃命去了。长大后,她脖子上残存的狼的牙印,依然清晰可见。

还有建国初期的一件真事。某村的村外,住着一户人家,前后院墙十分简陋;是用柴垛和草垛堆起来的、像是篱笆一样的院墙。

他家早先从河南逃难过来,在村外草草安了家。由于家里的娃多,不太上心。晚间,已十岁出头的小丫头到后院上茅房,就再没回到炕上。不用多说,她被蹲守在后院茅房的狼残害。

第二天早晨,家人才发现娃不见了。赶紧着人去找,最后,只找见一些被撕烂的血衣和鞋;不远处,还有娃的头骨,也只剩下一个头骨。

他家有个亲戚,原是猎人出身;闻讯气不过,弄来炸药,装进娃的头骨,制作一个土炸弹;再塞一些肉饵,引狼再来吃。

据知道此事的人讲: 后来,真的把一头母狼的嘴巴炸扯。

嘴巴受了重伤的母狼,不能再进食;饿得越来越虚弱。后来,它流浪到山边一个村子,被人打死。人们都说,它就是残害娃的那头母狼。

总算从心里报了仇。

据过来人讲: 五六十年代,沿山一带、靠秦岭北麓不远处的各村,几乎都有碎娃失踪的事件发生。晚间和白天都有。

五、打狼队

狼群屡伤人畜,各村不得不成立打狼队。开始对付狼群的办法,主要是组织坊间胆大的青壮年,由有经验的猎人带领。

打狼队员用钢丝编套箍、或制作铁夹子,下在狼道的草丛中,再放一些肉饵,引狼上当。但作用都不甚大。有时竟被狼群破了阵法;肉饵被吃掉,狼却一个没套着。真是令人恼火。

狼偷畜、狼吃娃的事件频发。受害的人们,彻底被激怒。各村上报公社和县政府,由武装部、公安局出面,组织枪法精良的复转军人,专门参与打狼;并为打狼队员配发武器;冲锋枪和手榴弹都有。

打狼队再派出有经验的侦察队员,负责侦察狼群出没的路道和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彻底消灭狼群。

经过侦察,沣河西岸的狼道;从高冠峪西侧的牛头沟出口往北,到下水磨、三家庄、下草东、东大西、郭村东;沿沣河流域各支流上游的两岸、到秦渡街一带的沣河东岸;是狼群的主要活动路线。

从此地直达北部渭河南岸,漫长地带的树林中、沼泽边、池塘畔、草丛里,都是狼群出没、或隐藏之处。这条路线上,多是各村偏僻、荒芜的滩涂、树林或果园;不期成为沣河流域最长、最大的一条 狼道 。

初步估计,狼群总数量,当在二百头左右。出山后,它们会分成几批向各个方向行动。狼群分工明确,有一定的警觉性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比较难对付。

侦察队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探明狼群的活动规律。一天傍晚时分,狼群约有三四十头之多,被从各个方向、有计划地赶进一条山沟;埋伏在山坡两边的射击手,接到指令后同时开火。

群狼在一阵惨烈的嚎叫之后,纷纷倒在血泊之中。我听说的这次大规模的打狼行动,已是六十年代之末的事情。

据说,几十头狼被打死后,都被剥皮,并被煮了肉。可是,肉煮熟后,却没几个人愿意吃。听人讲,人们不愿吃狼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三个:

1、 坊间传说,狼肉和猫肉一样,味道泛酸不好吃。

2、 狼吃娃事件较多,人们思之很堵心,不乐意吃。

3、 这个原因有意思。说是狼群生性报复心很强;如果吃狼肉,担心山里幸存的狼,会来复仇。

说归说,想归想;但只要说吃肉,困难时代的人们,都暗自高兴。煮熟的狼肉,让附近各村胆大的、饥饿的、没有顾忌的人们,开了一顿洋荤。

煮肉的时候,因担心狼的肉发酸,他们采摘新鲜花椒作调味;并弄来一小桶烧洒,壮胆庆贺。大小几十头狼,也够各村喜荤的人们饱餐一顿。

六、狼图腾

据吃过狼肉的人讲,狼肉的味道,其实并不发酸,并且很油、很香;很过瘾、很解馋。想吃肉的人吃了肉,剥下的狼皮,被打狼队员分了,拿回家做狼皮褥子。

饥荒年代,吃粮都要精打细算,才不至于受饿;吃肉更为奢侈,为狼肉叫香的人,大约很久没有吃肉,还挑捡什么猫肉驴肉、狼肉狗肉呢。

打小听了很多的狼故事,也有如同祥林嫂一样的疑惑:为什么建国初期,群狼会如此横行?有人说,是当时人少,狼就多。但稍经深究,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而有人说: 是因为太穷,吃的用的都缺。山里的森林,被不断砍伐。农业机械几乎是空白,农业耕作,以畜力为主,养牲口是大事;浅山的野草,都被割来喂牲口,哪里还有小动物吃的草。

就这样,生态被严重破坏,小动物开始迁徒,山里的食物链断裂。食物链一旦断裂,狼群也进入饥荒的困境。

而狼群要活命,也要养自己的孩子;它们才迫不得已下山,开始向人们寻食、复仇。坊间传说:狼会算卦,恐怕就是如此深奥的内涵。这种说法,算是科学解释,基本可以服人。

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各种说法洋洋洒洒。狼群出没的年代,肚子都没法填饱,谁还有精力去认真思考其中的缘由和真谛。

饥饿年代,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解开,狼群横行之谜,只是其中一个。或许,《狼图腾》的作者姜先生可以讲清楚吧。

唐都浪子《饥荒时代关中往事》之:狼吃娃
文章标题: 有没有一篇叫饥饿时代的短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65273.html
文章标签:饥饿 时代

[有没有一篇叫饥饿时代的短篇]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