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07 13:03: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托孤大业,5次北伐曹魏;而之后姜维掌权后,同样选择了北伐,甚至发动了11次北伐战争。
但是,为什么姜维北伐饱受争议,诸葛亮北伐却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呢?
其实,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诸葛亮的“名人效应”。大家一提起三国,诸葛亮是绕不开的话题,再加上《三国演义》和后世王朝为了宣扬忠君思想对他大加赞赏和夸大,使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之大,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不是姜维所能比的。
人们有个习惯:正面人物做的事基本上是正面的,哪怕“副作用”很大也是能够得到理解的;负面人物做的事大多是负面的,哪怕是“正作用”也会被贴上“别有用心”的标签。
姜维不属于负面人物,但诸葛亮却属于正面人物,诸葛亮的“名人效应”直接让他的北伐带有“正面”的性质。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北伐那是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遗业,是为了”消除奸佞“、”兴复汉室“,是忠臣的不二选择。
如果诸葛亮考虑到蜀国疲弱,没有进行北伐,反而是有负先帝重托,并非忠臣良相的应有选择。
而姜维就不同了,姜维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光环,也没有受到托孤重任,在不少人眼里,他似乎更应该考虑蜀汉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的北伐。
除了这些之外,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取得的成绩差距也是两人得到不同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成绩不同。诸葛亮几次北伐,虽然最后都因各种原因功亏一篑,但在战争中还是有不少成绩的,比如占据曹魏的阴平、武都等,斩杀曹魏大将张郃、王双等人。
但是,姜维北伐的成绩就逊色很多,11次北伐,3胜3败5平,几乎是白费力气,对蜀汉的国力消耗非常严重。
姜维的战绩逊色,北伐行为饱受争议,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姜维的“被动”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失去了有力的“约束”,宠宦官,朝中也逐渐被奸臣把持。姜维曾想除掉受宠的宦官黄皓,但是刘禅不同意,姜维和黄皓也互不相容。
黄皓多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这样就容易加害他。姜维当然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保住兵权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率军出征,这也推动了姜维不断北伐。
但是,这种目的下往往准备不足,再加上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迅速,后继无人,这也直接影响了北伐的成绩。
而北伐对国力的消耗,反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姜维北伐也因此颇受争议。
诸葛亮与姜维相比,名气和历史定位不同,局势和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同,他们北伐得到的评价也不同。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被描绘成尽“先帝遗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而姜维北伐却因消耗了大量国力备受争议。
对此,大家怎么看?
国事如家事,历史也是现实,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又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九伐中原,历史是十一次北伐。姜维北伐,损失参重!诸葛亮病故前,将丞相职务在蜀汉集团的权力一分为二,也就是军政分离,政治放面指定蒋琬和费祎为接班人,军事放面主要是指定姜维为接班人,所以蜀汉后期,姜维官至大将军,主管蜀汉军事并且手握兵权。姜维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他继承了师父的遗志,一生立志要恢复汉室还于旧都。
所以后期姜维独揽军权后便开始北伐,前后一共九次讨伐中原,但是这九次北伐,蜀魏之间虽互有胜负,但是蜀国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战略胜利,到后期,不仅仅蜀国北伐变成了和魏国的消耗战,而且在此期间蜀国的大将夏侯霸和张嶷先后战死,随后在司马昭对魏国的权力洗牌完成之后,魏国不再对蜀进行防御战,并决定先灭蜀,蜀国国力本就差于魏国,而且蜀国内部因素并未解决,导致后期蜀国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
所以说,姜维的北伐虽然次数多于诸葛亮北伐,但是成果却相差甚远,最后连年战争耗尽蜀国最后的力量。在费祎时期,姜维的小规模北伐,引诱民风彪悍的羌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算是在做着划算的买卖。姜维掌兵权之初,北伐的内外部条件也还算优越。蜀军在此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由于邓艾、郭淮、陈泰等人的杰出将才,姜维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颇为可惜!可是,姜维不认清形势,依然在敌国国力强盛,敌军将领将才卓越,而蜀国国力疲弱、内政混乱的情况下连续北伐。
结果,第七、八、九次北伐或遭惨败,或空耗国力,加速了蜀国的败亡!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只有在政略、军略一致的情况下,军事行动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符合国家利益!到后期,姜维与诸葛瞻、黄皓等人关系紧张,势同水火,这样的状况下,姜维北伐,犹如脱缰野马,只能是空有情怀,徒耗国力了!
《三国演义》蜀国后期的依靠就是姜维,姜维是陇西天水人。他本是魏国人的西凉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因为果敢勇猛,机智和冷静被诸葛亮喜爱,设法让他归顺蜀汉,并诸葛亮对待他如自己的徒弟一样,当他是自己的接班人。事实上 ,的确和诸葛亮预想的一样,姜维在诸葛亮病逝以后。依然执行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方针,甚至比诸葛亮六处祁山,还有多三次,达到了九伐中原。
在《三过演义》的描写,诸葛亮在五丈原无法北斗七星灯续命后,将自己一生以所学还有自己的奇门遁甲,兵书和宝剑都留给了姜维,并且一直让姜维秉承“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宏愿。而在诸葛亮病逝以后,姜维遵奉诸葛武侯的遗志,在十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九伐中原的壮举,可以说差不多就是一年多来一次北伐,而姜维甚至有几次的胜利威震华夏,让魏国和孙权震撼。可是后来由于疏于防备,被邓艾偷袭成都成功,而当时的后主刘禅没有选择坚守成都,而是选择了率众投降,可是姜维依然为蜀汉做了最后的努力,无奈功败垂成最后以身殉国。
虽然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姜维是以师徒相称,不过真正的历史上,他们并不是师徒关系,但是诸葛亮对姜维是十分的器重的,并且在给蒋琬的书信,诸葛亮对姜维是大家的赞扬和喜爱,可见诸葛亮真的十分喜欢姜维这个年轻人。
诸葛亮称他为『凉州上士』。还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比马良等人要优秀的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棵心存汉室的心,能看的出来,诸葛亮对姜维可以说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姜维虽然最终没能完成诸葛亮的宏愿,个人看来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尽心尽忠,主要是受到了当时蜀汉的条件制约。
不过历史上,不同人对姜维的看法分歧很大。孙盛对姜维就保持否定态度,说他:“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兰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可是作为历史学家裴松之,却认同孙盛的观点,他看待姜维更加的客观,在他看来,魏国两线作战,钟会当时已经到了剑阁,姜维依靠剑阁的关山之险,成功的阻击钟会,让钟会无法前进,已经让对方是打算退兵,姜维其实石油保全蜀国的功劳,只是不料邓艾偷渡阴平。更重要的就是阴平的守将,太弱的缘故,让邓艾偷渡成功,最后是成都自溃。
而姜维伐中原也是拥有了很好的战绩。
一,延熙元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二,延熙七年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遣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
三,延熙十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
四,延熙十二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此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五,延禧十三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六,延禧十六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七,延禧十七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八,延禧十八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九,256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十,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十一,景耀五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
从上面可以计算出,姜维的北伐战绩,其中大胜有两次;小胜有三次;平手有四次;而失败有二次,可见他是基本压着魏国打。
在姜维的九伐中原中,其中有五次胜利。这是蜀汉小国言的一大成就。可以说在当时,诸葛亮不在的情况下,依靠姜维蜀国是做到了以弱胜强。可是有因为各种的条件制约,最终因素无法达到预想的目的,这其中原因很多,总结出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蜀汉狭小,资源有限,同时粮食生产经常出现问题,所以很南承担巨额军费,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姜维是无法取胜。
第二,当时掌权的费祎,对姜维好似有些忌惮,所以对他是“裁制不从,兵不过万”,姜维有多憋屈可想而知。后来,姜维当政时,受黄皓的影响也很大,所以许多时候都被迫次撤退。
第三:以攻为守的姜维,虽然以自己的热情和忠诚,以一个小国打败了魏军,可是最终是一个人在努力,不是团队在努力,所以其受到蜀汉其他人帮助很少,可惜许多次的胜利。
可是姜维的热血和为蜀汉的忠心,依然还是值得一书的,毕竟姜维无论如何能够做到孜孜不倦的为恢复汉室努力,当时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