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历史上真的有那个女人做到了,嫁给那个皇子 ,那个皇子就是太子吗

时间: 2022-11-29 23:01: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历史上真的有那个女人做到了,嫁给那个皇子 ,那个皇子就是太子吗

唐朝第一美女李裹儿,为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称太子为奴?

为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称太子为奴?

唐朝第一美女李裹儿,因为从小被她父亲李显太溺爱了,导致她的性格嚣张跋扈,后来父亲李显做了皇帝以后,她也想要更大的权力,想做皇太女,李显不同意,她就越来越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就连太子她都经常侮辱,称太子是奴。


古代的皇上都是至高无上的,而在皇室里出生的皇子皇女们也都是千金之躯,他们从小就备受尊宠,前呼后拥的,导致他们有的人性格蛮横无理,就像唐朝的安乐公主李裹儿,安乐公主是韦皇后和李显的女儿,因为是在路上生出来的,当时李显只能用衣服来包住女儿,所以就取名字叫裹儿,从小她的父母就非常宠爱她,长大以后也长得非常漂亮,还被称为是唐朝第一美女,不过她的性格却是非常骄纵的。


17岁的时候,李裹儿和武崇训未婚先孕。后来在一起了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朝廷发生政变,武则天被迫把皇位禅让给了李显,李显登基做皇帝以后,李裹儿就更加受宠了,做事情也越来越荒唐,就连国家大事她都参与,随便盖玉玺,而李显也不管她,后来,她还想当皇太女,想像武则天一样,但是李显没有同意,她就开始修建行宫,甚至还卖官。平时的衣食住行规格比皇帝还要高,就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出言侮辱,称太子为奴。


所以太子李重俊也非常的讨厌他,想要刺杀她,但是失败了被反杀,李显失去了儿子要更疼爱女儿了,不管李裹儿做什么,李显都不计较,就连她强抢民女当奴婢,李显也不处罚。直到后来李显死了以后,李裹儿落了个非常悲惨的下场。

古代的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而生在皇室中的皇子皇女必然也是千金之躯,从小前呼后拥,备受尊宠,性格不乏蛮横无理。唐朝安乐公主李裹儿在历史上就是这样一位臭名昭著的公主。
李裹儿手中的权力越来越来,她任人唯亲,随意安排朝廷大臣的位置,甚至想和奶奶一样,也成为一代女皇,叱咤天下,唯她独尊。她甚至苦苦哀求李显,让她做皇太女,给她胜于太子的皇位继承权,这样等李显驾崩之后,皇帝的位置就是她的了,不过好在李显还不太糊涂,没有答应。可是李裹儿并不死心,她自已家的楼台阁院仿制皇宫而建,所用材料更为高级。


还在领地开辟比皇家池泽更壮观的定昆池以供日常游玩,李裹儿还花了三万钱在寺完盖了一座巨大的香炉,做工精美,珠光宝气,让人眼光缭乱。每当李裹儿穿着一件据说用百种飞鸟羽毛做成的裙子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光彩夺目,高贵的气质让人赞叹不已。



安乐公主想要当女帝,自然是把太子李重俊当成眼中钉,平时就侮辱李重俊,戏称之为“奴”,并无数次请求废掉太子,李重俊百般容忍后终于选择反抗,却被上官婉儿打了小报告,结果死得很惨了,而安乐公主更是威风八面,得意洋洋。


武崇训死后,安乐公主又嫁给武延秀,以便结成联盟,她作事越来越疯狂,她的姐妹也有样学样,欺男霸女,做了很多坏事,而李显却总是当没听见没看见。后来李显死后,安乐公主失去依靠,就想与母亲韦后一起做女皇,然而李隆基兵权在手,发动宫变,夺取了皇位。安乐公主死在乱军的屠刀之下,花样女子随风凋零,年仅二十五岁!
因为那时候后宫的权利都在他们手中所以才会出现那个情况
因为从他们的眼光中她看到了一切,他们早晚都会成为她的奴才!

历史上有没有皇帝一生只有皇后一人,或者后宫只有一位真爱?

谁说自古帝王就多情,皇帝也不一定需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人们总是想着宫中美女如云。

我要讲的这位皇帝他偏偏不好色,和其他帝王反其道而行,一生只爱一人。

明孝宗就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明孝宗没有后宫佳丽三千,他对自己的皇后张氏非常忠贞,每天都和她在一起,其一生都没有纳过嫔妃,即使张皇后没有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他也没有让其他女子介入他和皇后的幸福生活。大臣们也上书要求明孝宗纳妃,而明孝宗却十分不高兴。最后,张皇后终于为明孝宗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朱厚照。

中国古代并没有实行一夫一妻制,还有一些个别皇帝也过着一夫一妻生活。比如隋文帝、北周孝闵帝、唐高宗,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迫于无奈。

封建 社会 里,皇帝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哪怕是再贤明的君王也不可能只有一个老婆,但是这位皇帝却真正做到了一夫一妻。他就是明孝宗朱祐樘。

那么,朱祐樘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坎坷童年,造就高尚品格

朱祐樘的生母原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因叛乱战败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然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就这样纪氏怀孕了。备受专宠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宫女为纪氏堕胎。

纪氏平时的人缘极好,宫人不忍下手,向万妃谎称是肚内长瘤而不是怀孕。万贵妃放心不下,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在提心吊胆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张敏冒死将婴儿藏起来,宫女们都帮忙哺养、藏匿。万贵妃曾多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抓住机会将朱祐樘的事情告诉宪宗。宪宗大喜,当他第一次见到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随后召集众大臣,颁诏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封纪氏为淑妃。

但是,才过了几天,纪氏却忽然在宫中暴亡,张敏也吞金自杀。很明显,这事出自万贵妃之手。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朱祐樘得以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可怜的朱祐樘自小在苦水中浸泡,好不容易重见光明,但至爱的母亲又惨遭毒手。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也正是这个挫折,让他意识到后宫争宠的可怕,知道要韬光养晦、低调做人才能 健康 成长。

也正是这段苦难经历,让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好皇帝。成为帝王的朱祐樘勤政爱民,宽容仁厚,一生只娶一个皇后,也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

二、同起同居,胜似寻常百姓家

张皇后家境好,人长得非常漂亮,名气很大。朱祐樘十八岁时娶她为妻。张皇后活泼可爱温柔贤惠,精通琴棋书画,朱祐樘极其宠爱她。婚后四年,皇后一直没有怀孕。大臣们都劝朱祐樘立贵妃,但他拒绝了。后来,张皇后生了两儿一女,可惜的是只有长子朱厚照存活了下来。

按明宫规矩,帝后不能通宵同宿。皇帝每次招幸完毕,宦官就要送皇后回宫。而朱祐樘每天都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朱祐为了皇后不惜违背祖制,可见他对皇后的深情厚爱。

三、心疼皇后患口腔病,亲自发明牙刷

张皇后口腔不好,经常得口疮之类的疾病,太医配好了药,也没人敢去喂皇后喝。朱祐樘知道后,亲自到病榻前一口一口给张皇后喂药。朱祐樘喂完药后一句话没说,飞快地跑到门口,过了一会才进来。张皇后瞪眼问他干嘛去了,他嘿嘿一笑说:“出去打个喷嚏,憋半天了,怕吓着你。”如此温暖贴心,实属难得!

亲自喂药还不算什么,朱祐樘心疼皇后被疾病困扰老是喝药。于是他绞尽脑汁,试过无数种材料,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牙刷。

试想一下,一个执掌天下、日理万机的皇帝,在闲暇的时间里拿着各种材料,为了妻子的口腔问题一次次做实验。那个忙碌的身影是不是足以让天下的女人感动涕零呢!

四、爱屋及乌,诚心对待娘家人

朱祐樘对皇后的娘家人非常好。岳母金夫人可随时出入皇宫,就跟出入自家庭院一样。 一次,朱佑樘在宫中宴请岳母,看到自己和皇后的餐具是金器,岳母用的餐具是银器,有点不高兴。他听说是宫中制度后,便将整套餐具都送给金夫人。张皇后开玩笑说:“我母亲领了赏,父亲还没得到赏赐呢!”于是,朱祐樘马上又赐了一席一模一样的御膳给岳父。

而两个内弟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侯张延龄,不到十岁就成了当朝国舅爷。但他们持着有姐姐皇后这棵大树撑腰,不免有些狂妄自大,行事不知分寸。朱祐樘看在妻子的面上,对两个内弟一边优待,一边也尽力约束。

有一回司礼太监萧敬等宦官,和刑部侍郎屠勋等朝官一起,处置了二张侵占民田的家奴。张皇后听后勃然大怒,说:“外面的朝官我管不了,你们太监本是家奴,也敢欺到头上?”

朱祐樘一边跟着妻子叱骂萧敬等人,过后却私下赏赐每人各五十两,说:“我方才是不得己,不能伤了皇后心,这点银子给你们压惊,别传到外面去。”

张家兄弟行事太过分,经常遭到言官御史们的弹劾,朱佑樘也知道他们言之有理,因实在太爱皇后,也只是无奈地免了内弟们的罪状, “朕只有这门亲,再不必来说。”

而且,朱祐樘还让御史们都去张家吃和解酒,自持正义一方的御史们,不情不愿地去了。谁知道,酒席竟是专门替皇宫置办筵席的光禄寺办的。也就是说,这是朱祐樘请他们喝酒,求朝臣们给自己这个皇帝脸面……大家无奈摇头,此事便罢。

结语:

朱祐樘自小缺乏父爱,在冷宫中偷偷长大,饥餐饱顿,尝尽了人间疾苦。好不容易得到了有限的父爱,又痛失母爱。随着父亲的离世,兄弟们外出做藩王,身居高位的朱祐樘其实是一个孤家寡人!

朱祐樘缺乏亲情,渴望亲情。但他克制内敛,懂得珍惜,知道自己能来到这世上已属不易,能够当上皇帝更是困难。因此,他时时保持感恩和宽容之心。 他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张皇后身上,对她是真爱,对她宠爱有加!对岳父岳母也诚心敬重,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父母;将两个不成器的内弟也当做了自己的手足,宽恕他们的过错,与他们诚心相处,感受亲情的慰藉。

只有一个皇帝与你的条件依稀接近,他一生之中只有一位皇后,当然他还有三个宠妃,在 历史 上分别称为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和弘政夫人,但这三位夫人都是皇后死后所封。至于皇后生前,他仅染指过一位除了皇后以外的女子。

老实说,这已经是中国 历史 上最本分的皇帝了,你要知道就连被视为弱智的阿斗皇帝,都先后册封了两任皇后,同时拥有至少一名贵人、一名昭仪。而大清国的末代皇帝,在那么衰落的国势之下,皇帝本人在这个方面又实际上没有那种能力,依旧拥有一名皇后、一名淑妃和两名贵人。

这个堪称史上最专情的皇帝,便是隋文帝杨坚。他的唯一皇后,便是独孤伽罗。

当然凡事都有原因,独孤伽罗的强势,首先是因为北朝隋唐那个时代,确实是女人比较强势的时期。这种强势的习俗,来自匈奴、鲜卑的母系遗风,《颜氏家训》曾讲,当时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区,就是曹操营建的邺城。由于五胡事件的发生,这个当时中国北方最繁荣的都市,已经被胡人的风气严重感染,所以邺城那些大家族的门风,都是女人当家,不论是诉讼打官司,还是请托走后门,当妈的、当老婆的,都最为积极。

独孤伽罗生在这样的时代,比较强势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性格同样强势的武则天遇到的是软弱的李治,独孤伽罗遇到的却是性格深沉稳重、文武双全的杨坚,这样的夫妻搭配不同,结局也就大不同。

独孤伽罗嫁给杨坚后不久,独孤家便发生剧变,她的父亲独孤信被逼自尽,而杨坚也不幸遭遇连累,连续八年都没有升官。但是请注意:即便如此,这八年中杨坚没有对妻子独孤伽罗有过一丝异样,始终如一。即便是在最恐怖的宇文护时期(废掉孝闵帝、毒死明帝),杨坚和独孤伽罗依旧相互鼓励,互商对策。

而在宇文护死后,杨坚与独孤所生的长女成为太子妃,地位骤然上升之际。传言又笼罩在夫妻二人头上——有人预言杨坚长相奇特,将来一定会篡夺皇位(后来预言不幸言中)——但此时的北周皇帝根本不予采信。

随后,杨坚的女婿成为皇帝(周宣帝),老岳父得以跻身到了政治权力最高阶层,同时迎来最险恶的纷争。与老岳父始终只有一个老岳母不同的时,这个女婿一口气册立了四个皇后,甚至一度要把自己的原配、即杨坚的女儿赐死。

关键时刻,是老岳母独孤伽罗,毅然闯宫,跟自己的女婿说了一大摊,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晓详细,但结果便是:她救了自己的女儿(没有被废后),也救了自己的男人(如果女儿被废,杨坚也难逃一难)。

而随后,当周宣帝暴亡,杨坚控制了中央权力中枢,却在做曹操(老老实实做丞相,却不免骂名)还是做曹丕(果断篡权夺位)之间犹豫不决,是老婆独孤伽罗派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决定了 历史 走势。

“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也就是说:与其做权臣(曹操)身败名裂,不如干脆自己当皇帝(曹丕),改朝换代。

于是,杨坚摇身一变,成了隋朝皇帝,妻子独孤伽罗成为皇后——请注意:这个皇后是整个中国 历史 绝对少有的控夫狂人。史书记载: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与之同辇而行,至殿阁而止,派宦官跟随而进沟通联络,“政有所失,随则匡正,多有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在等候,夫妻“相顾欣然”一起回宫,同起同居形影不离。

结果,就是隋朝初期的所有大政方针,背后都有这位皇后的因素,甚至很难分得清究竟是杨坚的决断还是独孤的?最终,宫中便尊称帝后二人为二圣,这样的结果,就是杨坚虽然是皇帝,但是所谓三宫六院,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杨坚难道就真的没有一丝别的想法?就算一年365天,他364天都没有想法,那么会不会有特别的一天,他突然会忍不住想起另一个女人。

这里的“另一个女人”便是曾经的北周大将尉迟迥的孙女,据说颇有美色,一次偶然地相遇,登时让杨坚心潮澎湃,豪情万丈——于是他平生第一次宠幸了独孤氏之外的女人。

结果便是:独孤皇后很生气,一怒之下,她杀死了尉迟氏。

而杨坚上朝归来,面对的就是尉迟氏的尸体。

登时,隋文帝便怒了:俺好歹也是这大隋朝的皇帝,宠幸一个妃子咋了,人家阿Q发达了,也不光是想吴妈,还惦记起了赵司晨的妹子和邹七嫂的女儿,难道堂堂天子就连个阿Q都不如?

于是杨坚便“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馀里。”

但是最终,隋文帝还是被劝回来,说了一句:“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与独孤皇后和好如初 。

老实说,史官不是言情写手,整不了琼瑶那一套山盟海誓,但隋书里的片言只语,依旧可见隋文帝夫妇的相处之道。譬如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杨坚的孙子在玄武门玩石狮子,杨坚夫妇二人恰好到场,坚“举手凭后”——翻译过来就是搂着妻子,孙子看见都觉得不好意思,赶紧回避了。

呵呵!这样的皇帝皇后,真的也是世间少有,恐怕连当下的一些大佬都做不到,譬如刘总,有了奶茶还跑去会洋妞,想想杨坚,真是差距太大了!

明孝宗和张皇后,中国 历史 上罕见的一夫一妻无妾的帝王家庭。

开场就很奇葩。她其实在选太子妃以前,就有未婚夫了。但是当时选太子妃的时候,她家想让她去应选,所以退婚了,后来选上了以后,还因为她的原因,她未婚夫当了官。。。奇葩吧?

明孝宗对她极尽宠爱,一辈子没有纳过嫔妃,只有她一个女人。《胜朝彤史拾遗记》称:“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者。”按照礼制,皇帝要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帝后二人不能通宵同宿,即便召兴之后也要送回本宫休息,但是明孝宗却打破常规,经常与皇后整夜同宿,就像民间夫妻一样。

有一次,张皇后患了口疮,孝宗亲自为她端漱口水,服侍她喝药,甚至怕自己的咳嗽声惊扰了张皇后,不惜强忍住远离床榻再咳嗽。暖男有木有?

明人《说听》载:“魏庄渠与顾未斋同举进士,廷试日,阁臣初拟定魏公第一,因其策中有云:闻陛下一日之间,在坤宁宫之时多,在乾清宫之时少。不可宣读,抑置二甲第九,而未斋遂得首擢。”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魏庄渠本来已经被内阁大臣拟定为状元了,只因为在策论中批评了皇帝过于宠爱张皇后的实情,一下子被从第一名降到了二甲第九名。霸气护老婆,有没有?

有一次,张皇后和孝宗一起吃饭,张皇后莫名其妙冲一个太监发火,孝宗见状,也劈头盖脸对太监一顿臭骂。事后,他又悄悄安抚太监:“非吾意也,勿怖”。为了哄老婆开心,即使老婆无理取闹,也要配合演戏。

明孝宗怎么对岳父岳母小舅子的,来看看。按照旧制,后妃的家人是基本不能入宫的。但是张皇后的母亲金夫人不仅经常进宫,而且孝宗还破格用金餐具来招待她,吃完了,还让金夫人打包了一桌,回家给岳父吃。

张皇后的父亲张峦被封为昌国公,弟弟张鹤龄封寿宁侯,张延龄封建昌伯,被赐予土地数千顷,侵占大量民田,争租收税。孝宗还给张家建家庙,赐牌匾“龙窝”,欲使张家流芳百世。

这一对,在古代恐怕百姓家夫妻也做不到这一点,可谓是千古爱情典范。

明朝皇帝多奇葩,恰恰有一对父子皇帝能满足题主所问。

爱江山,更爱保姆!

第一位,明宪宗朱见深,一生只有一位真爱,那就是他的保姆兼爱人——万贵妃!

万贞儿比明宪宗大17岁,是明宪宗小时候的保姆。朱见深命苦,摊上了一个不靠谱的爹。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总朱祁镇在发小王伴伴(太监王振)怂恿下,带领大明二十万精锐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形同过家家的朱祁镇还没开战,就被瓦剌生擒活捉。朱见深此时只有两岁,虽然被立为了太子,但他叔父朱祁钰随后称帝,也就是 历史 上的明代宗。叔父是皇帝,自己是太子,这种境况下,朱见深处境岌岌可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随时都可能小命不保。


朱见深六岁时候终被废为沂王,而他父亲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后,随即被打入南宫,软禁起来。 历史 记载,南宫大门被灌铅封死,仅仅通过一个小口递送食物,南宫附近的树木也被砍伐干净,防止有人窥探。朱祁镇被软禁七年,衣食匮乏,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出去贩卖,补贴家用。

父亲境况凄惨至此,小朱见深日子过得更是提心吊胆,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无时不刻地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见深极度缺乏安全感,而陪伴在他身边的保姆万贞儿可以说是他唯一的慰藉和避风港湾。以至于朱见深做了皇帝后,依然极度依赖万贞儿,甚至晚上就寝时听不到万贞儿的呼噜声他就无法安然入睡。

在万贞儿陪伴下长大的朱见深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对万贞儿恩宠有加,整日形影不离,如胶似漆。明宪宗的吴皇后对万贞儿忍无可忍,对她用了杖刑。得知此事的朱见深怒不可遏,冲冠一怒,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废了吴皇后。

虽然万贞儿宠冠后宫,但是朱见深毕竟是个正常的男人,面对后宫如此多的佳丽,在延续龙嗣念头的驱使下,也必然会对其他妃嫔宠幸,但诡异的是后宫佳丽居然没有人能诞下龙种,细思极恐。有传说是万贞儿逼迫被宠幸的妃嫔食用了避孕之药,以至于无人能生育出孩子;有身孕的也被万贵妃想办法堕了胎。

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年近六旬的万贞儿暴疾而死。万贞儿死后,宪宗悲痛欲绝,七日不临朝,凄然说道:“贵妃一去,朕亦命不久矣!”同年的八月,宪宗悲痛交加中追随万贵妃而去,终年四十一岁。

不过朱见深命中有后,他曾经宠幸的一个宫女怀上了孩子,被后宫众人合力护佑,没有遭到万贵妃的毒手,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的另一位主人公。

一夫一妻倡导者——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众奇葩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清流,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提倡一夫一妻制,一生不立妃嫔,只与张皇后相濡以沫。

明孝宗之所以如此“特立独行”,和他童年时的遭遇有很大关系。他从小被藏匿在皇宫之中,整日提心吊胆,生怕被万贵妃的爪牙抓到,外加他东躲西藏吃百家饭长大,所以从小他的身体就不太好。小时候的痛苦遭遇,让他这个皇帝似乎更加平民化,对待 情感 也与其他帝王不同,他提倡一夫一妻。

张皇后曾是朱祐樘的太子妃,两人相濡以沫,十分恩爱,朱祐樘登基后太子妃顺理成章成了皇后。婚后四年,张皇后未能生育,笃信道教的孝宗就和张皇后在宫中斋醮求子,一连几个月。弘治四年(1491)九月,宫中传出喜讯,张皇后生下皇子了!

这个皇子就是朱厚照,张皇后还生过一儿,可惜早夭,所以朱厚照是朱佑樘唯一的传世之子。

明宪宗和明孝宗这对父子皇帝其实真的很像,儿时经历的坎坷让他们更期待一个安稳的、可靠的避风港湾。那个避风港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紧紧抓住,毕生依靠,所以两父子,一个拼命爱着自己的保姆,另一个紧紧抓住同甘共苦过的原配夫人,相亲相爱终其一生!


朱元璋一生中虽有不少妃子但是在他心目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马皇后(马秀英)。

2.朱元璋带着诸位兄弟在外创业时,马皇后只身一人在郭子兴的军中,(朱标正是这个时候生下来的)后来朱元璋发展的有一定实力时,郭子兴就打着小算盘要将朱元璋的人马给收编了,郭子兴的这一做法依然挡不住朱元璋发展的道路。

3.发展强大的朱元璋带着诸位兄弟在前方浴血奋战,马皇后这位贤内助在后方安抚将士及将士的家属,朱元璋能取得天下马皇后也是功不可没。

朱元璋一生中有两个女人在他心中地位最高,一位是他的母亲,还有一位就是马皇后了,建立大明朝后朱元璋立即封马秀英为皇后。

马皇后一路陪着朱元璋从 社会 的最底层到达巅峰之人,建立大明的朱元璋只有和马皇后在一起才像一对平淡夫妻,面对别的妃子他就是皇帝,所以后来马皇后死后令朱元璋及其的悲伤,至此之后也在没封过别的妃子做皇后了。

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是后宫只有一位皇后之外再无其他妃子。

可谓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这个说法比较另类,而且很多回答也比较古怪。

很多人都会认为古人三妻四妾,三宫六院。实际古代皇帝也是一夫一妻制,严格说没有哪个皇帝同时有多个正是皇后。很多封赠多个皇后实际是死后赠的谥号,活着的时候,往往都是妾的身份,尽管顶着各种妃嫔的名号,实际是皇帝的妾,绝对不算妻。

但是,前一个妻死了,或被废除了,可以在另外扶立一个新的正妻,就是皇后作为续弦。如果不按照这种礼仪来做是会被吵翻天的,也是被视为无礼或荒唐,当然有这种皇帝,好像南北朝最混乱的时候有过,但绝对不是常态。

比如皇帝一生只爱一个的,像宋真宗对刘娥算是一个例子了,但刘氏也是等郭氏死了,经过一番折腾才扶上后位,

还有明英宗朱祁镇,感觉也只爱钱皇后,夫妻患难情深,只不过钱氏没有生下子女罢了,后来还被欺负,连朝廷大臣都看不过去。

除了完美男人明孝宗朱佑樘,还有一个杨坚勉强算上吧,不过他可能是被媳妇管的,因为媳妇死了之后,他就放纵开了。

一、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成婚期间, 就是一夫一妻,至始至终没有其他的妃嫔。

隋文帝能够做到坚守一个妻子,据说就是在他们成亲时,独孤皇后不允许隋文帝与她之外的女人生孩子。(是有孩子哦)隋文帝答应了,也做到了。

(独孤皇后本人非常的聪慧优秀,她的父亲独孤信又是隋文帝的父亲杨忠的大恩人,独孤皇后还有两个北周皇后和唐国公夫人的妹妹,这个后台背景那是杠杠的。——因为这些,隋文帝背地里估计也挺憋屈的。)

独孤皇后给隋文帝生过九个孩子,5儿四女,这也是隋文帝所有的孩子。

但男人嘛,尤其是古代的男人,三妻四妾是平常,皇帝那更不用说了。


二、隋文帝一生只有独孤伽罗皇后一个女人吗? 这件事说出去,大家听了都要打折扣的:真的假的?皇帝耶?!

假的!

据说,史料记载,隋文帝真的犯过天下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

他在独孤皇后还在世的时候,就喜欢上一个小宫女(尉迟氏,尉迟迥孙女),并且暗度陈仓,那啥上了。

后来被皇后发现,独孤皇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趁隋文帝不在的时候,皇后找了个机会,把小三宫女给咔嚓掉了。

隋文帝知道后,也很生气,但他理亏在先,也搞不动独孤,于是只好自己气自己,生闷气。


三、但随着独孤皇后死后, 隋文帝的承诺似乎就可以放下了,他收了几位美人:荣华夫人、宣华夫人、弘政夫人,其中宣华夫人因为太美,还被自己儿子看上了,直接导致隋文帝命丧仁寿宫。

所以啊,杨坚啊杨坚,都坚持那么久的真爱了,就算是逼的,也得继续坚持下去,色字头上一把刀呀,找什么美人嘛,名声没了,性命也交代出去了。


说到长情,草根皇帝汉光武帝绝对能排得上名号。

有一种爱情叫做一眼万年。当年还是落魄青年的刘秀在姐夫家遇见还是萝莉的阴丽华,就决定要跟这个女人纠缠一生。

有一种爱情激人上进,大龄青年刘秀毅然北上求学。

来到长安,刘秀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大有要干出一番作为,回去娶阴丽华的决心。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然而天不遂人愿,刘秀在长安王莽的新朝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回到家乡也没有颜面提娶阴丽华之事。

后来,刘秀被他哥哥刘縯拉进武装革命的队伍,竟然意外地被发掘了领导才能,军事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有一种爱情叫念念不忘,刘秀终于如愿以偿娶到了心仪已久的女神阴丽华,可是,更始弟刘玄嫉妒他的才能,把他发配到民风彪悍的河北一带开拓疆域,收复民心,而且不给他一兵一卒。

刚刚新婚不久的刘秀不忍妻子跟着自己吃苦,就留下妻子,孤身而去。

在河北,刘秀为了得到当地军阀的支持,娶了郭圣通。这事虽然办得不厚道,但是形势所迫,他对郭圣通也算体贴。

当上皇帝后,他把阴丽华接到身边,再也不舍得跟她分离,于是带着她南征北战,收复了大汉江山。

刘秀执意想让阴丽华当自己的皇后,可是郭圣通的家族拥立有功,不容撼动,阴丽华推拒了皇后之位,刘秀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阴丽华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郭圣通也生了五个孩子,并且长子被封了太子之位。

有一种爱情叫情有独钟,刘秀为了独宠阴丽华,给郭圣通的儿子赐了一块不错的封地,让他做中山王,让郭圣通做中山王太后,将他们母子赶出了皇宫。

为了安抚郭圣通的家族,刘秀给他们加官进爵。而他做这些只会为了立阴丽华为后,从此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后宫,除了一位莫名其妙的许美人,只有阴丽华一个女人,他们夫妻恩爱,共同为了东汉培养出了一位合格的接班人。

历史上真的有杨吉儿吗?唐太宗最爱的女人真的是她吗

是真的有杨吉儿,但是唐太宗最爱的女人却不是她。历史上杨吉儿并不得宠,她只是一名几乎在唐太宗眼里可有可无的妃子,并且连正式的册封都没有的到过,由此可见唐太宗最爱的女人不是她。

李世民曾说过,再没有一个女人能取代吉儿在他心中的位置,她是他一生唯一的至爱。这句话是成立的,它不只是一句热恋时的甜言蜜语,它涵盖了李世民一生对吉儿的感情。但是如果说吉儿是他一生唯一的爱,那显然也是不客观的。

扩展资料:

杨吉儿是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人物,封号出云公主,是隋炀帝的掌上明珠,在郊外邂逅狩猎的李世民继而情定终生,饱经坎坷后成为李世民的宠妃,并育有一子吴王李恪,其历史原型为唐太宗李世民之杨妃,由著名演员傅艺伟饰演。

杨吉儿的历史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旧唐书》李恪传曰:“恪母,隋炀帝女也。”,其后《新唐书》李恪传中又道:“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都点明了杨妃的出身。

杨妃是正史记载中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第二个女儿,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则在《隋书》列女传中单独列出。因此,杨妃是杨广的亲生女儿,而非任何宗室之女。

史料当中只有明确记载“帝女”二字可确定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其他宗室女是没有资格称为帝女的,这也是史学界确定杨妃身份的基本史料。

杨吉儿是隋炀帝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李恪的母亲,所以她的历史原型应当就是历史上杨妃,吉儿这个名字以及出云公主的封号均为虚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吉儿

杨吉儿是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人物,封号出云公主。历史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旧唐书》李恪传曰:“恪母,隋炀帝女也。”,其后《新唐书》李恪传中又道:“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都点明了杨妃的出身。

杨妃是正史记载中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第二个女儿,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则在《隋书》列女传中单独列出。

因此,杨妃是杨广的亲生女儿,而非任何宗室之女。史料当中只有明确记载“帝女”二字可确定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其他宗室女是没有资格称为帝女的,这也是史学界确定杨妃身份的基本史料。

杨吉儿是隋炀帝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李恪的母亲,所以她的历史原型应当就是历史上杨妃,吉儿这个名字以及出云公主的封号均为虚构。

在电视剧中,大业末年,战乱四起,晋阳留守李渊次子李世民于郊外狩猎时,射落的乌鸦落在了一顶华丽马车前。李世民“一箭贯穿咽喉”的手法吸引了车中的女子,使她顿生仰慕之情。

但口中却讽刺他骄傲自大,年少气盛,世民丝毫不恼,反而戏言会娶她为第二个老婆,车中女子大怒离去,但临别之际,却忍不住掀起车帘回眸望去,这一望恰巧与世民惊羡的目光交接在一起,她禁不住娇然一笑,妩媚无限,世民见到她娇好面容,一时间竟呆在当地,再也移不开目光……

原来这个女子不但是个世间少有的绝代佳人,更是隋炀帝杨广的掌上明珠出云公主——杨吉儿。杨吉儿与李世民一见钟情,彼此再难忘怀。吉儿收藏了世民的那支箭,在宫中苦苦思念,世民回到家中,却见到了未来的妻子长孙无垢,顿时心情失落,毫无生气。

李渊被杨广召去,世民夜探禁宫,赫然发现自己心仪的少女,原来就是皇帝的掌上明珠出云公主,为了搭救日间结识的陌生少年,世民行踪暴露,吉儿及时帮他解围,却误以为他千辛万苦,乃是来找寻自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世民却矢口否认,吉儿又羞又气,折断世民的箭与之决裂,世民见她珍视自己的箭,十分感动,却仍然没有表态。翌日,吉儿派贴身丫环送世民离宫。世民再次见到了陌生少年,两人结拜为兄弟。突厥围攻雁门,吉儿自愿去突厥和亲,下嫁突利王子。

此时世民亦捡到求救木片赶往雁门救驾,途中遇到了那个陌生男子和吉儿,原来那陌生男子即是突厥突利王子,杨李两人再次相遇,世民终于向吉儿表明心迹。而吉儿却决定,为国家利益,一定要去突厥和亲,世民于是与吉儿约定,尽量拖延时间,等世民去筹集救兵。两人黯然分手之际,世民以风车相赠。

世民施巧计,吓退突厥大军,吉儿在突厥死里逃生,回转雁门。世民着突厥服饰前去突利处找寻吉儿,却惊异发现吉儿已经“身亡”。

李世民伤心欲绝,五彩缤纷的风车,插满在吉儿的坟头。吉儿惹恼杨广,连夜离开皇宫,前往晋阳找寻世民。世民却因吉儿身亡而心灰意冷,筹备与无垢的婚事。吉儿带着贴身侍女荷香千辛万苦到达晋阳,却见晋阳城一派热闹景象,全城都在庆贺留守大人的二公子的婚礼。

吉儿伤心欲绝,以一身男装前去观礼,世民虽有所察觉,却始终没有认出吉儿。吉儿回到客栈,一病不起。荷香每日照顾吉儿。某日,荷香为救吉儿,被李元吉的坐骑踢伤,昏迷不醒,吉儿无计可施,精心打扮后来到李府找寻李世民,李府家人却误以为吉儿是世民外室,想用钱打发她,吉儿愤然离去。

就在将近绝望之时,突然有人把她们接近一所豪宅,精心款待,并请大夫治疗荷香。吉儿本以为是世民所为,后跟踪发现献殷勤的是李元吉,吉儿羞恼交加,正要离去,迎面却撞见了正苦苦找寻她的李世民,再次见面,恍若隔世,相拥痛哭。

世民接吉儿入府,大话离别之情,两人度过了一段欢愉日子。另一边,世民积极筹划反隋大业,并且终于得到了吉儿的谅解。李渊起兵,攻进长安,吉儿在晋阳却被李元吉软禁起来。

世民专心长安之事,毫不知情。李元吉妻子欲放火烧死吉儿,幸被突利所救。吉儿闻得杨广死讯,请求突利陪她去江都,突利爽快的答应了。几人由此踏上了前往江都的漫漫长路。

途中,吉儿发现已怀有世民骨肉。几人更被乱军冲散,世民再次误以为吉儿身亡,悲痛欲绝。吉儿经历千难万险,生下世民第三子李恪,并顺利返回长安。世民远征班师,与吉儿相见,欣喜之情,尤胜新婚。

武德九年,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封无垢为皇后,吉儿为杨妃,李恪晋封吴王。

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两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虽然贞观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历史是胜利者所写,是长孙皇后娘家把持朝政时所写,会吧一个灭朝公主当主角写?反之,越是轻描淡写的写隋炀帝女,越能证明李世民有多爱,爱到让写历史的人想在历史上抹去这个女人的存在。
历史上真的有一个唐太宗最爱的女人,最后也被逼自杀,但是却没有写是谁
文章标题: 历史上真的有那个女人做到了,嫁给那个皇子 ,那个皇子就是太子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57501.html

[历史上真的有那个女人做到了,嫁给那个皇子 ,那个皇子就是太子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