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哪一段话你最喜欢 为什么

时间: 2022-11-01 20: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哪一段话你最喜欢 为什么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1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扉。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他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民族。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存由专人保管。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衣服。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2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想,我对平等的认识,已由浅入深。平等是没有种族界限的,人、草、木、石、兽都有共同的生存权利。平等文明无条件的,它像无声的细雨,悄然滋润万物。

  这本书讲的虽是一个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沧桑,但在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平等却无处不在,它埋铺在故事的字里行间。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里独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已过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动的火焰当作听众,故事从清晨讲到了黄昏,她回忆了一生,从女孩到暮年。那句话像清风,吻了我心内的平静湖面,荡起阵阵感动的波澜。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们成了老熟人。这一份跨越种族的平等,也愈鲜明了。我忽然想起了现代社会里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类中心主义太根深蒂固,当人们提到平等时想到的几乎都是人类之间的,但其实平等是无关种类界限的,不是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也同在这天地,万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古岸,他们与驯鹿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在艰难地生存,他们要征服自然吗?不是。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的全部,他们把全部交付给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时候,亲眼见证了一头灰色的驯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姐姐的“乌麦”找回来了,但那头原本活蹦乱跳的小鹿却再没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时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驯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驯鹿得。人和动物,没有任何一方是无偿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权利谁都没增,谁也都没减,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种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们不管迁徙去哪都带着,百年来从未变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冲突不断,生存环境渐劣,族人决定下山定居,却没带走火种。他们说布苏的房子里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不愿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独自坐在火塘前无奈而忧愁:我们的火种是用镰刀和石头打出来的,而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这样的火,怎么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孙子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柴,她又想起族人烧火从来不烧鲜木,只用树木里的枯枝断木。他们看到汉人门房前后堆着满满的劈得整整齐齐的柴时会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儿的不是柴,是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曾道“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相互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阴里握紧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变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众生平等”,它们都基于对天地和谐的期望,都是对精神灵魂归属的寻求。于是,平等,让所有的渺小成为不渺小,让所有的平凡成为不平凡。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3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痛楚、面对有无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后感4

  说实话,我最怕写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一本书,一百个人读或会有一百种感受。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中都有结合自身经历的感悟,无论你的读后感写得多好,说到底不过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颇。但看到好东西,总想与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愿意把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推荐给朋友们。

  这便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诗如诉。看似平淡的叙述,娓娓中夹杂着挚爱,平静中潜伏着激情。并无曲折复杂的情节设计,但一个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风雨“未成曲调先有情”。作家笔下的森林、驯鹿、风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无不充满灵性,读之如神游白山黑水之间而忘一身所在。游猎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们简单却快乐自足的生活方式、朴素却浓烈直率的爱恨情仇、原始却真挚坚定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书的时刻,都感觉身边的一切仿佛那么不真实。我们的所谓现代文明,或许是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进步,但谁敢说不是距离我们的内心,距离人性中最初的真实,渐行渐远呢?

  迟子建是个多产作家,很难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巅峰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她写这本书,无法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家中进行,而是在故乡(漠河)的大兴安岭山间小屋里完成的。面对着山林、月亮,呼吸着额尔古纳河谷上吹来的风,作家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创作源泉。为写这本书,她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呆在哈尔滨的图书馆里阅读鄂温克人史料,仅笔记就做了9万余字。我说这些,倒不是赞扬作家的勤奋,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历史与乡情中,已在精神中与她创作的人物合为一体,再凭借如花妙笔,传递给我们的必然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悸动。我无意也无法对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史诗”探幽发微,只想在此说明,看惯了现代都市中的繁华表象,《右岸》犹如从山林深处不期而至的清风,拂开一角久蒙的心尘,使我们有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完稿之日,也是作家迟子建深爱的爱人车祸去世三周年之日。写《右岸》的时候,作家的方桌上摆着一台电脑,还有她爱人生前最喜爱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十字路口,遥遥地静穆地祭奠着爱人。被焚烧的纸钱在暗夜中发出跳跃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颤抖的心”。2002年,迟子建在爱人意外离去后,曾怀着极大哀痛写就后来多次获奖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说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说:“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迟子建曾坦言:“这篇小说(《夜晚》)写了我想写的,对爱人的哀思也渗透了进去。”我感觉,《右岸》依然渗透着这种“哀思”。经历过生活的变故与情感的伤痛,迟子建说:故乡,是上天送给我的爱人。乡情、爱情、亲情,纠变成一种特有的淡淡苍凉,犹如额尔古纳河的晨雾一样笼罩着《右岸》,塑就了《右岸》浑然一体的悲悯风格。尤其是书中涉及多处生离死别的描述,笔调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热泪长流。

NO.60《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前言:在小说翻译课上偶然得到一个灵感,通过阅读中文小说来增加自己的中文预感,于是便开始看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即矛盾文学奖作品。在翻看历年获奖作品的时候,偶然看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听名字以为这条河在新疆(实则在东北),正好自己还差新疆没去,抱着读了这书能够增加自己对新疆期待的想法,于是开始拜读。(此处强烈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

正文: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的一个寒冷的小村庄北极村。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故乡有广袤的原野和森林,每年有多半的时间是在寒冷中生活。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这都是我童年时最熟悉的事物,我忆起它们时总有一种亲切感,而它们最后也经常地出现在我的作品当中。”迟子建许多小说的取材背景都与她所生活的这片独特的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对这种地域性抒写风格的具体而鲜明的体现。书本的内容整体上是通过叙述来推进的,主要内容是一位鄂温克族的老者讲述着她一生的见闻。这些见闻里,记述了鄂温克游牧民族的原始崇拜、氏族社会与时代变迁。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故事以一个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自述开始,讲述了一群普通的鄂温克人的爱恨情仇,展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后一个狩猎民族鄂温克族百年兴衰的历史。 这是一个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过来的民族,世世代代骑着驯鹿迁徙在山林、河流、大自然中。原本的他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的左岸,但由于“俄国”的侵略,他们不得不迁移去右岸。他们来自于“风中”,最后又埋葬于风中。就像他们来自于自然一样,最后又回归于自然。

万物有灵与原始崇拜,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民族或部落,大多都还保持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信仰。他们对自然界存在的一切都充满着敬畏与好奇,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着生命意义的存在,并且生活的所得都是得到这些神灵照顾的结果。所以他们拜奉山神,拜奉河神,拜奉熊祖母,将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的馈赠以原始崇拜的形式赋予合理性。同时,形式化的仪式又是很好的组织凝聚的承载,氏族的人们在仪式中强化认同,又增强了凝聚力。

万物有灵的承载人便是萨满。在黑龙江的传统文化里,跳大神大多指的就是萨满的舞蹈。萨满是能够连接神灵与现实的人,他们在氏族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是祭祀的主持,是部落的决策者,是医生。书中的两代萨满的诞生都充满了神奇的属性,他们似乎是得到了天命的指引,在一瞬间便具备了萨满的神力。

萨满掌控的部落的规则与传统,他们用各种仪式与舞蹈来拯救危机。然而萨满是清醒的,他们懂得万物有灵,他们更清楚万物平衡。有得必有失,当萨满以舞蹈拯救了某个人的时候,那么萨满自身必将失去一位至亲。他们痛苦,却不能表露。他们想逃避,却永远不能拒绝有求之人。

神秘,是本书最具诱惑力之处。它一方面体现在鄂温克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上,住“希楞柱”、养驯鹿、猎“堪达罕”、随季节搬迁,以及独特的语言等等;另一方面,法力无边的萨满通过跳神治病救人,一代传承一代,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畴,是用当前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使其字里行间似乎总是弥漫着祭祀时焚香、燃烛和烧纸产生的味道不可名状的烟雾,而且贯穿本书始末。

神秘带来的幸福,人们容易忘却,但神秘带来的悲哀,往往令人刻骨铭心。女萨满妮浩,为了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付出了沉重代价,先是大儿子果格力从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上坠落,后是大女儿交库托坎被大马蜂蜇死,再就是小儿子耶尔尼斯涅被河水卷走,最后是那个尚未降生的男婴连被命名的机会都没有。小女儿贝尔娜为了不让悲剧降临到自己身上,带着恐惧离家出走,直至妮浩为大兴安岭求雨,唱完生命中最后一支神歌,她才回来参加母亲的葬礼。悲剧一个接着一个,让同样拥有子女的我心神颤抖、不忍卒读。

我想,现象之所以神秘,正说明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哲学上说世界万物都是可以被探知的,但人类一代又一代地只是走近真实,而没有也不可能见识到全部的真实。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许,正是这种好奇,才使得此书的诱惑力如此之强。 作者通篇讲述种种神秘,实际表达的是鄂温克文化的古老与珍稀。钢筋与混凝土,定居点和医院,似乎代表了社会的种种进步,也似乎超越和拯救了鄂温克文化。但历史从来不会远去,文化从来不会消弥。没有记载的历史只是在等待挖掘,没有文字的文化只是在短暂酣睡。长河奔腾不息,落日依旧轮回。今天我们为之骄傲的文明,也许只是文明的落幕。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00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

 

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命的激-情,对感情深沉的挚爱。也许在目睹这一艰难而又弥漫着强烈的爱恨的生活情景后,我似乎该改变一下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泪水不止的缘故吧,因为心灵在颤抖时,灵魂在战栗时,那一股最真挚的溪流才会从眼里涌动出来……

 

看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的过日子。做好属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天性,不想让自己那股依然存在的激-情消失殆荆无论别人说自己是怎样的没心没肺,但是就是这样的天性的我才是自己。遥远的天空里,飘来的那曲神秘的歌谣,我希望一直能够震颤着我的心弦,让我一辈子能为此拘一腔热泪,浇灌心田

《额尔古纳河右岸》:终其一生,守望一片土地

当春风像恋人在耳边呢喃的时候,我捧读完这部作品。在布满了雪原、森林、山峦、河流、驯鹿、篝火和星空的自然画卷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民族夏天乘着桦皮船在河上捕鱼,冬天穿着兽皮大衣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猎,夜晚睡在可以看到星星的希楞住(住所)里,听见外面的风声和雪落的声音。

他们栖居在深山中,与世隔绝,就像是山中的清泉,在生命激荡的长河中发出清脆的响声。然而现代文明的进程,像一颗颗从天而降的石子投射在他们原本平静生活的湖面上,突如其来的急促“鼓点”让没有准备的他们无所适从。

本书开篇第一句就是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 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满满的苍凉感,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就在这一句话里开始。

“我”是这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人间悲欢。

“我”终其一生都在用双脚丈量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见过不伤害露出乳房的女人的黑熊、充满灵性的驯鹿和一个个一去不回的亲人,闻过花香、泥土的温润还有炮火的残忍,喝鹿奶茶桦树汁,吃熊油灰鼠肉狍子干。“我”在河边的岩石上作画,躺在心爱的怀抱里听风声,看着身边的人走完他们各自传奇坎坷的一生。

可是“我”,真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这片土地。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一位摆书摊的男人,生前在他卖的一本杂志的扉页用钢笔硬生生地写下这么一段话:“我出生之地与我离世之地相隔不到千米,此间再也没去过其他地方,人这一辈子竟也没什么意思”。

在步行街的书摊旁,他蹲坐在小板凳上,望着街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去,阳光洒在灰白的头发上,没有了生机。风吹乱了摊上的报纸和杂志,也吹乱了老人的心。他望着眼前的人潮,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去向哪里,但是他知道自己走的路太少。虽然也见过了太多的世间纷繁,但这一切让他本已平静的内心在那一刻泛起了波澜。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就在这个五尺长三尺宽的书摊上,书写了一生。

生死两地相隔不到千米,这段距离隔着生死,也隔着外面的世界,这是这个男人的活法。

一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土地上行走,从来没有到更远的地方,生死都在这片山林里,这是“我”的活法。

无论我们要走多远的路,去多少地方,只要每天选择遵循内心的态度去对待生命和身边的人,试着留意天上的云树上的鸟鸣。毕竟,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
文章标题: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哪一段话你最喜欢 为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54798.html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哪一段话你最喜欢 为什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