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一个故事里的人,大家都有问题又没错

时间: 2022-09-01 15: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一个故事里的人,大家都有问题又没错

刘墉的《冷眼看人生》里边的一个故事《谁有外遇》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看了都不明白。

有没有人看懂?(原文可以在百度上搜到)
一个故事折射出生活和社会的很多面,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怎么解都可以。如果看不明白就对了, 这就是生活本身啊,有几个人看明白了呢?
打开就可以看全文了
以世界为家 [收藏本站到七易]
作者:(美)刘墉 二十多年前,到伦敦去,住在侨领陈尧圣先生的家里。陈夫人有英国主妇的品味,午后总准备茶点,两夫妇和我,凭窗喝一杯“下午茶”,每次喝茶,陈夫人都指着后院的一棵苹果树说:“秋天,很多留学生会来采苹果,非常热闹。”可是,在陈家停留近一个星期,他们从来没要我出去看看那棵苹果树,反而好几次带我去他家附近的公园。公园里有浓荫、有草地、有花圃,还有一个大池塘,里面游着白天鹅,虽然很美,我那时候却想:“这是公园,不是你们家,为什么你们表现很得意的样子?好像这公园是你们家的后院。”十几年过去了。我到了美国,买了房子,也有不少国内的朋友来我家做客。妙的是,我跟陈尧圣夫妇一样,也常带朋友走好几条街,到我家附近的一个湖滨公园。湖边有孩子玩耍、有人钓鱼、有人跑步,隔着像绿纱帘似的柳荫,可以看见成群的野鸭和天鹅。也有台湾来的朋友问我:“你好像很以这个湖自豪。对不对?”“是啊,”我回答,“我觉得它就像在我家的后院。”和妻到欧洲旅行,旅游巴士在法国南方的郊野奔驰。看见远处一栋栋公寓式的楼房,楼房和公路之间则有着大片绿地。好多男女老幼在里面弯着腰忙碌,有的种花,有的种菜,远远望去,一片红,一片黄,一片绿,加上高高的花架、瓜棚,好像彩色的拼图。“那是什么啊?”我好奇地问导游。“院子啊!”“谁的院子?”“那些公寓大楼住户的院子啊!”导游说,“每家有一小块地,爱种什么就种什么,邻居们彼此欣赏。”那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有一天跟一位美国朋友提起。“是啊!欧洲人常这样。”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朋友扬了扬眉毛,“不像在美国的有钱人,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然后买大房子,有大院子,把自己关在里面。”坐在长岛犹太医院母亲的病床边,从窗子望出去,右边是风景如画的“成功湖”和湖边的豪宅;向左看,则有两栋高高的大楼,据说里面有餐厅、有银行、有市场,甚至有邮局,是此区最抢手的公寓。“那些原来住豪宅的有钱人,老了,照顾不了花园、铲不动雪了,就卖掉房子,搬去那间公寓,依旧可以远远看他熟悉的成功湖。”护士笑笑,“然后,病了,又住医院,住复健中心、住安养院。”“然后呢?”我问。护士指指医院门口的教堂。有个朋友最近看上一栋临海的大房子,四英亩大的院子里有游泳池、网球场、烤肉炉台,还有三温暖和健身房。“不一定能买得到。”朋友说,“如果买到,每天待在家就够了,看看海上的美景,种种花、游游泳、打打球,哪里也不用去了,我的家就是世界。”“如果没买到呢?”我问。“也没关系!”他大声地笑起来,“用买房子的钱出去旅行,把世界当作我的家。”从“我的家是世界”到“世界是我的家”。他的两句话,表现了多么大的差异。而在那“得”与“未得”之间,又表现了多么大的心境的改变。可是,再想想那位意裔朋友和护士的话,会不会每个人,自自然然地都会走这样一条路——年轻时拼命赚,希望拥有全世界;老来不得不舍,终于以世界为家。我看到一个男人,全身的衣服都被烧光了,光溜溜的,只剩下鞋子和腰带……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 [收藏本站到七易]
作者:(美)刘墉 十月三十一日晚上八点,我从香港飞台北,因为台风,飞机迟到了一个钟头。“刚才下车,车门差点被风吹掉。”接机的朋友对我说,我则指着前面的路,要他专心开车,少说话。风雨真是太大了,一片片水幕摔向车窗,能见度连五公尺都不到。好不容易到家,打开电视,居然见到星航空难的字幕。“天哪!你只差一点呢!”朋友说,“你命好,老天保佑你,没碰上。”“不!”我阻止他,“大的灾难是无所谓命好命坏的。”我这话其实是听一位精通命理的朋友说的。有一天我问那朋友:“如果算命先生发现去算命的人,都在同一年有厄,不是就能早早知道那年当地可能有大的天灾人祸了吗?”他笑笑:“不可能!因为集体的灾难是大家一起倒霉,没了比较,就无所谓幸与不幸了。连坠机都一样,几个好命的人跟一群坏命的人一起搭机,命好也没有用,这不能怪算命的算不准,要怪整个‘大环境’。人可以跟‘小命’争,但是不能跟‘大命’争。”第二天,台风过了,电视播出悲惨画面,断成三截的飞机在风雨中颤抖,一群群救难者,抬着一个个伤患和一包包尸体,在风雨中奔跑。接着是医院的画面——一位生还者回忆:“我看到一个男人,全身的衣服都被烧光了,光溜溜的,只剩下鞋子和腰带。在救护车上,我们叫他坚强,对他说‘你没有问题,马上就到医院了’。”这生还者自己受了伤,却直关心那个男人的情况:“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一对夫妻,幸运地坐在机尾,都活了。那妻子两手缠着纱布,显然受了伤,却笑着说:“以后看待人生的态度要改了,活着真好!”电视画面换成下一条新闻,是基隆和汐止的大水,许多人都淹死了,更多人无家可归。有人在水里推车子,有人在刷洗地上的稀泥,有人摊着手说:“住在这里十几年了,这是第一次,怎么想到搬?现在房子淹了水,有谁买?又怎么搬?”令人不解的是,除了死者家属痛哭失声,那些空难受伤的人,和家园淹水的人,没有一个哭,他们甚至笑,在苦笑。使我想起一个九二一大地震中毁了家的朋友,到台北住一阵,说他还是要回家。“在台北,看大家都好好的,显得我更可怜,还不如回埔里,跟那些同病相怜的乡亲在一起打拼。”临走时,他笑笑:“那样比较快乐。”怪不得在美国常有些“失亲者聚会”。许多失去“至亲”的人,定时聚在一起,说出自己的心情。说的人一边说一边哭,听的人也一边听一边擦眼泪。每个人都是过来人,都能感受对方的心情。哭着哭着,大家都不哭了,不是麻木,而是因为发现大家都一样,不能要求同情,只好彼此同情。渐渐地,丧亲之痛,成为对生命的豁达。彼此倾诉心中之苦,互相指导“怎么走下面的路”。据说丧亲者找心理医生的效果,远不如参加这种聚会。也令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记录片——二次大战期间,德国集中营里,一群群骨瘦如柴的犹太人,鼓着一双双眼睛,盯着镜头。日本侵华时,一群群难民拖家带小,拉着牲口、扛着行李匆匆逃走,一个缠足的老妇人,挑着的行李掉了,赶紧弯腰拾起来,继续往前赶路。还有,沈从文写的湘西——不讲理的地方军,抓土匪,一抓就是几百人,也不问清楚,就杀。又觉得杀太多了,要那群人到庙里掷茭,一边是生,一边处死。掷中生的人固然高兴,掷到死的人也没怎么伤心,大家一个追着一个,到江边去等枪毙。沈从文的笔多冷啊!好像血流成河都是平常事,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眼前常浮起他描写的受死的人群,没人怨,没人哭,甚至没人讲话,如同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和逃难的中国人,大家都没有声音,只是默默地承受。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过去读这句话,总觉得尼采是说只有不悲观,才能有力量克服困境。如同拳击手在被打到左眼时,右眼仍然要张开,才能不再被打伤右眼。但是今天,看那空难、风灾、地震中受苦的人们,我突然有了另一种领悟。不是“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是“同在苦难中的人们,没有悲观的权利,只能彼此疼惜”。我那算命的朋友说得真好——当天灾人祸、政治混乱、金融风暴的时候,就无所谓好命坏命了,因为大家都是“一命”。这“同舟一命”的想法,是帮我们度过苦难最大的本钱,也是面对悲剧最恰当的态度。打他、骂他、对他哭、对他喊,然后,平静下来,说:“把地上砸碎的东西捡起来,让我们一起重新赚,重新买,重新开始……”
打他骂他爱他 [收藏本站到七易]
作者:(美)刘墉 看日本电影《鳗》。爱钓鱼的男主角接到匿名信,说每当他出去钓鱼的时候,总有男人溜进他家。男主角当天晚上还是照常接过太太做的饭盒,携着鱼具出门,只是没钓几分钟就离开了。他偷偷溜回家,小心推开卧室的房门,见到一双正喘息的躯体,他从后面给那男人狠狠一刀,那男人翻倒到一边,他与自己裸身的妻子面面相对。他的妻子没有尖叫,也没有哭泣,甚至当他把利刃插进她胸口的时候,那女人都面容呆滞,似乎等着,等另一刀再刺进去。这电影的画面震慑了我,那女人为什么不逃、不哭、不喊?我在心里问。却又觉得她表现得太真实了,在那一刻,她一定有惊讶,有恐惧,只是她更“无言”也“无颜”,只好默默地接受惩罚。这电影让我想起一个广播圈的朋友。跟那电影情节相似,他也接到匿名信,说他播新闻的时候,常有男人溜进他家。有一天,他提前录好了新闻带子,当录音播出时,已经飞车在路上。推开门,他见到了前面电影里相同的画面。只是,他没拔刀,他甚至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转身离开。他走出公寓小楼,听见背后砰一声,是他的妻子,躺在血泊中。他抱起自己的爱妻,飞车到医院,所幸楼不高,救活了。当妻清醒时,他坐到床边,问:“你为什么那么傻?”他的妻子居然苦笑了一下:“因为你没打我、没骂我,我不知道怎么再面对你。”记得有个到我办公室咨商的学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那孩子考试作弊、逃学、打架,他的父母都用爱的教育,不断对他说:“我们原谅你、谅解你。”然后,有一天他闯了更大的祸,被学校勒令退学。他的父母去了学校,为他求情。回到家,还是不忍骂他。“他们为什么不骂我、不打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那孩子哭着对我说:“如果他们狠狠地处罚我,我反而会比较心安。”在台湾看电视综艺节目,里面邀请的都是“很特殊”的夫妻,说他们的鲜事、糗事。一对年轻的夫妇亲密地坐在一张沙发上。丈夫结婚好久之后才知道他的妻子以前结过婚,而且生过孩子。“谁告诉你的?”主持人问。指指身边的妻子:“她告诉我的。”那妻子也笑笑:“我故意找他吵,要跟他离婚,然后告诉他我瞒了他,我以前生过小孩。”“多妙啊!”一同看电视的朋友说,“明明是她错,她却提出离婚。”“正因为她心亏,所以不安。”我说,“也正因为不安,所以主动用找麻烦的方式投案。”可不是吗?人们常用“反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疚。我有个朋友的老婆,偷偷把房子抵押,投入股市。最近股市垮了,她被断了头,不得不对丈夫坦白。那丈夫没说什么,只淡淡地讲:“出了事,我再兼些差,想办法应付,一点一点还吧!”他果然找了份额外的工作,每天才下班,又上班,回家已经十一二点了。他老婆总为他煮好消夜,等他进门。但是每次他一边吃,那老婆就一边念:“谁投资不是想多赚点?现在大家都垮了,也不是垮我一个人,我也没想到会断头。”有一天,他放下汤匙,抬起头看他老婆,不太高兴地问:“我没有怨你半句,你为什么还老是提呢?”老婆突然掩面哭了起来:“就是因为你没怨我、没骂我,看你辛苦,所以……”听到他的故事,让我想了很多,也对人与人的相处,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对负了自己的人以德报怨,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方法。那虽然显示了我们的宽大,仿佛大人不计小人过,但也因此,使那被宽恕的人,益发觉得他自己“一文不值”的渺小——渺小得激不起你的怒气,渺小得不值得你责骂。于是他变得更不安,更自卑,更站不起来,甚至为此找你麻烦。无论对妻子、对丈夫、对孩子、对朋友、对敌人。爱他,就要用合理的方式对待他。打他、骂他、对他哭、对他喊,然后,平静下来,说:“把地上砸碎的东西捡起来,让我们一起重新赚,重新买,重新开始……”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的宽恕”。年轻人,由触了电,搂了腰,接了吻,到上了床,似乎注意力就一下子集中到“那个地方”。
床头吵,床尾和 [收藏本站到七易]
作者:(美)刘墉 到朋友家去。女主人出来开门,表情怪怪的,冷冷地撂下一句“老混蛋在里面”,就转身走了。男主人赶紧冲出来,拉我进去,直说:“别理她!我们已经一个礼拜不说话了。”“怎么回事啊?”我问。“屁事也没有,她存心找我麻烦,更年期,怪!”说完就进了厨房。看他们屋里,倒还窗明几净,没有战争的景象,柜子上依旧摆着两个人去欧洲玩的照片,挽着手,挺亲昵的。“看什么?”男主人端茶出来,“愈看愈讽刺。早该收了,早不是以前了。”叹口气:“二十几岁的时候,床头吵床尾和,吵架从来不过夜;三十几岁也没两天就过了。四十岁开始不一样,能一个星期不讲话。现在啊!一句话不对她胃口,就半个月不理人。”忿忿地:“不理我,没关系,我也懒得理她。”又突然放小声:“真怪吔!我现在真懒得碰她,大概不像以前,再不高兴,也想办‘那件事’,我想办,她也想,自然和了。而今随着性趣愈来愈淡,战事也就愈拖愈久。只怕哪天,全没兴趣,就分家了。”想想他这话,还真有道理。怪不得最近看个电视节目,一群现场观众,按钮答复主持人的问题。主持人问:“你们有多少是为了性而交异性朋友?”统计出来,女生百分之二十,男生居然占了一半。也想起以前一位电视公司的同事,交个在南部工作的女朋友,不是他南下,就是她北上。有一天,大家约周末聚会,看看他,说:“不必了!他一定没空。”他居然一笑:“这个礼拜有空。”“怪了!”大家问,“你们吹了啊?前两天还听你躲在一边打电话啊!”他又一笑,神秘兮兮的:“每个月常有那么一次,我们不碰面。她没空来,也不要我下去。”“真现实!”有个女同事啐了一声,我才反应过来,跟大家一起笑了。年轻人,由触了电,搂了腰,接了吻,到上了床,似乎注意力就一下子集中到“那个地方”,只有到女孩子的月事——“你来,我去,在一起偏又不是时机,多杀风景!正好有些平常耽误了的事、疏忽了的老朋友,可以趁这个‘放假’的时候解决,不是挺好的吗?”确实挺好的,如同唱歌,有个休止符,那小小一别,更能带来再见的激情。搞不好,上帝就因此,给女人安排这么个每二十八天一次的“大姨妈来访时间”。当然,男女自从有性关系,那原本建筑在“情”上面的“性”,就似乎变成建筑在“性”上面的“情”。有性乃有情,无性就无情。多少夫妻三天两头吵架、打架,前面呼天抢地,被打得身上的青紫还没消,就又呼天喊地,享受另一种欢愉。似乎所有的怨都可以放在一边。半夜睡得迷迷糊糊,伸过一只手臂,就唤起原始的欲望,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事情过去了,这个“火”消了,那个“火”也消了。怪不得说“床头吵,床尾和”,这“和”其实是那“合”啊!只是,会不会确如我朋友所说,当两个人兴趣淡了,或其中一人“冷”了,既然少了“媾合”的机会,也就少了“讲合”的可能。两个人便愈来愈远了。也怪不得许多老人家,不但分房,而且分家,甚至分在地球的两边,一点也不相思。如果他们还是二十岁的年纪,可能不相思,又可能这么冷、这么淡吗?看台湾的电视新闻。一位曾经当选模范母亲和模范老人的八十岁老太太征婚。“您找到另一半,还要有性生活吗?”记者提出个露骨的问题。老太太腼腆地笑了笑:“要是两个人有感觉的话,有什么不可以?”一起看电视的朋友大笑:“早该‘解甲归田’了,居然还想鱼水之欢?天哪!鱼都旱死了。”另一个却笑道:“你知道吗?我在美国老人院当过义工。别以为老人家不需要。我可见多了!有时候走都走不稳的老先生,还会买朵玫瑰花给他心仪的老太太。指不定哪天,你过他们房门,门没关好,往里看,两个老家伙正光溜溜地搂在一块儿呢!”“行吗?”我问。“行不行,我不清楚。”他沉吟了一下,笑笑,“但是你们要知道,老人家的性是更高级的性,与其说是交合,不如说那是一种‘相濡以沬’的拥抱,不为泄欲,也不为激情,更不为传宗接代,只为彼此那种特殊的感觉,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前浮起一对老人的画面。都已经干瘪了,仿佛用尽青春激情,剩下空空的皮囊,皱皱的,干干的,粗粝得如同砂纸,但是依然有着温度,贴在一起,更是温暖,更是安心。也好比早已饮尽的酒瓮,不再有能掬能饮的酒,只残存一点醇香。也正因此,更堪回味,更堪回想,更没有身体的交合,只有心灵的契合。不知我们的老人,可有这样的体会?到你二十岁生日那天,我会整天守在嘉义火车站等你!如果你不来,我第二天再等你!我会等你一个星期……请你,一定要来和我相聚。
你依然选择了我 [收藏本站到七易]
作者:(美)刘墉 自从民进党上台,许多原本是国民党的公务员,不少改投了“绿色阵营”。在台中,一个“换跑道”的官员接受电视记者的访问。“您以前是国民党,为什么突然改加入民进党了呢?”记者问。受访者一点没为这个辛辣的问题不高兴,反而泰然地笑笑:“正好国民党办党员重新登记嘛!有这么一个机会,就把握了。”他的意思大概是国民党为了确定党员的向心力,最近办理“重新登记”,只要不登记就表示退 党,所以顺水推舟地退出。“国民党多笨哪!何必办理重新登记呢?”妻看了新闻说,“你瞧!一下子跑了那么多人。”“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不以为然,“与其留一群有名无实,既不缴党费,又不支持党务的‘假党员’,不如用这个方法,给党员一个再认同的机会。”想起我大学时代,曾经跟一个法国留学生“交换语言”,我教他中文,他教我法文。念法文,既得背那一大堆阴阳的属性,又得学“漱口”的方式练“小舌头震动”,我连英文都念不好,读法文更是累死了。转眼三个月过去,有一天那法国朋友突然说:“下星期一,我在师大图书馆的门口等你。如果你认为我们可以继续,你就来,否则暂时告一段落如何?”我当时一怔,心想那不是很奇怪吗?只是他坚持,我也就点头了。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想这件事,想继续,又不想继续。星期一终于到了,我连鞋子都穿好了,却坐在玄关,半天没站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仍然坐着没有行动。最后,我脱下鞋,回了屋子。从此,我和他断了音讯。看琼瑶的作品《我的故事》,她那一段刻骨铭心,也广为人知的爱情。念高中时,琼瑶爱上了她的男老师。被父母发现了,极力地反对。事情闹到学校,老师工作没了,薪水没了,朋友没了,学生也没了,在台北待不下去,不得不去南部。琼瑶哭着、跪着、在地上匍匐着,求她的父母:“给我们一条生路。”她父亲心动了,但是母亲仍然坚持,义正词严地问女儿:“真心相爱,还怕一年的等待吗?”那一年,是为了等到二十岁。琼瑶的母亲非常民主,说只要到二十岁,就不再干涉女儿的选择。爱人南下了,临行,对琼瑶说:一年很快,一年之后,到你二十岁生日那天,我会整天守在嘉义火车站等你!如果你不来,我第二天再等你!我会等你一个星期……请你,一定要来和我相聚。短短的一年,也是漫长的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之间,琼瑶在地图上寻找嘉义的位置,积存身边仅有的一些零钱,准备生日一到,就远行。二十岁的生日终于到了,母亲为女儿办了生日宴,并且当众宣布:“二十岁,是法律规定的成人的年龄……换言之,我再也管不着他们了。他们的翅膀终于长成……现在,他们已经有够硬的翅膀,如果他们想飞,我再也不会阻止,就让他们从我身边飞走吧!”琼瑶终于可以飞了,但是她没动。在书上,琼瑶写着:二十岁生日过去,我没有去嘉义。第二天,我也没去,第三天,我仍然没去,一星期过去了,我依旧没去!如同我与那法国朋友,他们也从此断了音讯。如果有来生,你来生还要作我老婆吗?如果有来生,你来生还要娶我吗?许多夫妻都会彼此问这个问题,也就会有那么多奇妙的答案出现——“我才不要再作你的用人呢!我这辈子受够了。”“我下辈子还要跟你在一块儿,但是得换换,你作女的,我作男的。”“我还要作男人,但是仍想跟你在一起,偏偏你也要当男人,这样吧!我们就同性恋,两个男人组成一个家。”似乎无论答案如何,因为反正是“遥不可及的事”,大家都不会为另一半的选择生气。只是,最近我常想,如同国民党办理党员再登记,也如同我的法国朋友和琼瑶的老师,夫妻在今生,不是也可以来几次“再认同”吗?譬如两个人三十岁结婚,十年之后,女人还算年轻,于是由男人等女人:“你四十岁那天,我在某地方等你,如果你来,我们就继续十年。”如果她真的来了,夫妻缘便又续十年。十年过去。五十岁那年,女人更年期了,许多男人都“变味了”,于是由女人等男人:“我五十岁那天,在某地方等你,如果你来,我们就厮守一生。”眼前浮起一个画面——一个半百的妇人,回到恋爱时常去的地方,凭栏又凭栏,等待又等待,等得流了汗、焦了心……远远的,出现一个人影,是他,真是他吗?他不是在外面交了女朋友吗?他不是总怨我没情趣吗?他不是时时想要自由吗?但真是他吔!他还是回来了,还是回到我的身边了!想想,那是多么感人的画面。不再给你法律的约束,给你一次再认同的机会,你可以走、可以飞。但是,你依然选择了我。爱情是不能勉强的,该去的就让他去吧!要留的自然会留下来。只有在这自由的天空中,你才能确定飞回你窗前的,是属于你的小鸟。多感动啊!多珍贵啊!当雁群南去时,它居然留下来,陪你度过那寒冷的冬天……
希望采纳

古今中外名人沟通故事...急!!!

沟通就成功了,不沟通就失败或没什么作为的故事各两个

一、孔子和弟子颜回

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曾行至某小国,当时遍地饥荒,有银子也买不到任何食物。过不多日,又到了邻国,众人饿得头昏眼花之际,有市集可以买到食物。弟子颜回让众人休息,自告奋勇的忍饥做饭。

当大锅饭将熟之际,饭香飘出,这时饿了多日的孔子,虽贵为圣人,也受不了饭香的诱惑,缓步走向厨房,想先弄碗饭来充饥。不料孔子走到厨房门口时,只见颜回掀起锅的盖子,看了一会,便伸手抓起一团饭来,匆匆塞入口中。

孔子见到此景,又惊又怒,一向最疼爱的弟子,竟做出这等行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学到的是——偷吃饭?肚子因为生气也就饱了一半,孔子懊恼的回到大堂,沉着脸生闷气。没多久,颜回双手捧着一碗香腾腾的白饭来孝敬恩师。

孔子气犹未消,正色到:"天地容你我存活其间,这饭不应先敬我,而要先拜谢天地才是。"颜回说:"不,这些饭无法敬天地,我已经吃过了。"这下孔子可逮到了机会,板着脸道:"你为何未敬天地及恩师,便自行偷吃饭?"

颜回笑了笑:"是这样子的,我刚才掀开锅盖,想看饭煮熟了没有,正巧顶上大梁有老鼠窜过,落下一片不知是尘土还是老鼠屎的东西,正掉在锅里,我怕坏了整锅饭,赶忙一把抓起,又舍不得那团饭粒,就顺手塞进嘴里……

至此孔子方大悟,原来不只心想之境未必正确,有时竟连亲眼所见之事,都有可能造成误解。于是欣然接过颜回的大碗,开始吃饭。

二、墨子与耕柱

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面子上过不去。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致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耕柱从墨子的解释中得到欣慰,放下了思想包袱。

三、英国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某次公开演讲时,台下有个不以为然的听众,听到一半就突然走上前,突兀地打断演讲,把一张字条交给丘吉尔之后,就转身离开了。丘吉尔打开字条一看,上面写着大大的两个字“笨蛋”。很显然地,是反对丘吉尔言论的反对派人士。

这时的丘吉尔可以暴跳如雷地冲上前去跟对方理论;或者完全不理会,假装没这回事,但心中生着闷气,继续往下演讲。但丘吉尔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应对,他转了一个漂亮的转场。

丘吉尔把字条上的“笨蛋”秀给台下的观众看,当观众还在为眼前的场面感到尴尬时,丘吉尔说:“哎呀,这位观众来去匆匆的,丢下字条就走了,很显然有急事要忙,但他只写下自己的名字,却忘了写内容。”丘吉尔临机应变,幽默地把骂自己的内容,“笨蛋”,巧妙地变成对方的名字。

台下的观众听了,瞬间哄堂大笑,丘吉尔通过与台下观众的沟通交流,尴尬立刻化解,原本落居下风的丘吉尔立刻占了上风。

四、威尔逊

他在某次演讲时,台下有人捣乱,高声打断他的话,并且大叫“狗屎、垃圾”。这时,威尔逊如果原封不动,直接复制丘吉尔的幽默,就会变成:“这位狗屎先生,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乍听之下,这样的回应很爆笑,但你很可能会因此而激化冲突,让场面因你的一句话而失控。不要一对一去挑衅他,而是适度地转移焦点,利用多对一去压制他。

当时,威尔逊是这样回应的,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位先生,少安毋躁,关于你提到的环保问题,我们等一下就会讲到。”

非常不卫生的脏话,“狗屎、垃圾”,居然被威尔逊轻轻一转,变成了非常卫生的环保问题。全场观众听了,都为威尔逊的机智鼓掌,这时骂威尔逊的人,也因为自讨无趣,再加上无力对抗所有的人而闭嘴了。

五、乔布斯

当时苹果公司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百事可乐是全球性的跨国企业,乔布斯当时想招募百事可乐的副总裁约翰·斯卡利,如果在中国的话,相当于现在特来电的总经理去招募中石油的副总裁,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乔布斯见面后随便聊了下,就说了一句让现在天下都感到震惊的话: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改变整个世界?”

就像琴弦一样,约翰·斯卡利的心被乔布斯的话撩拨了。乔布斯的超级极短篇放射出无比巨大的力场,完完全全把约翰·斯卡利震慑住了,最后他被乔布斯说服了,答应去苹果公司出任CEO。

百事可乐=糖水?苹果公司=改变世界?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都不是事实。事实只有一个,乔布斯成功了。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王退兵,打破了秦晋联盟,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可以吗?”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可以吗?”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滚出去吧!”

  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老头摇摇头:“不行,你走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

  这时,老头动心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可以吗?”

  洛克菲勒说:“快滚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未来的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

  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先生说:“不可能,这里这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

  这个人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吗?”

  总裁先生当然同意了。

  虽然这个故事不尽真实,存在许多令人疑窦之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沟通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时,信心非常重要,只有心里认定了这件对双方都有好处,才能获得对方的配合,取得沟通的成功。而且认定了这一点后,还要不屈不挠,不怕拒绝,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沟通是个很大的课题,非三言两语可说清楚。下面,让我们结合几个小故事来看看沟通的技巧:
  ● 公主的月亮

  一个小公主病了,她娇憨地告诉国王,如果她能拥有月亮,病就会好。国王立刻召集全国的聪明智士,要他们想办法拿月亮。

  总理大臣说:“它远在三万五千里外,比公主的房间还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铜所做成的。”

  魔法师说:“它有十五万里远,用绿奶酪做的,而且整整是皇宫的两倍大。”

  数学家说:“月亮远在三万里外,又圆又平像个钱币,有半个王国大,还被粘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

  国王又烦又气,只好叫宫廷小丑来弹琴给他解闷。小丑问明一切后,得到了一个结论:如果这些有学问的人说得都对,那么月亮的大小一定和每个人想的一样大、一样远。 所以当务之急便是要弄清楚小公主心目中的月亮到底有多大、多远。

  于是,小丑到公主房里探望公主,并顺口问公主 ,“月亮有多大?”“大概比我拇指的指甲小一点吧!因为我只要把拇指的指甲对着月亮就可以把它遮住了。”公主说。

  “那么有多远呢?”“不会比窗外的那棵大树高! 因为有时候它会卡在树梢间。”

  “用什么做的呢?”“当然是金子!”公主斩钉截铁地回答。

  比拇指指甲还要小、比树还要矮,用金子做的月亮当然容易拿啦!小丑立刻找金匠打了个小月亮、穿上金链子,给公主当项链,公主好高兴,第二天病就好了。

  说明:人们较少关注顾客的真实需求,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结果不论多么努力,效果总是不好。而沟通才是掌握顾客的心理的最好方法。另外,选择好沟通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沟通内容选择好了,才能直入主题,简洁高效。

  ● 应万变的能力

  鸟儿们聚在一起推举它们的国王。孔雀说它最漂亮,应该由它当,立刻得到所有鸟儿的赞成。只有穴鸟不以为然地说:“当你统治鸟国的时候,如果有老鹰来追赶我们,你如何救我们呢?”孔雀哑口无言。

  说明:沟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想到任何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制订应对策略,否则很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 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却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它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为什么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说明:只有找准了沟通对象,才能取得沟通成功,否则再努力也是白搭。比如说推销一件产品,无论你跟前台小姐谈得多么愉快,可能都很难于把产品推销给公司。只有找到有效的沟通对象,找到能做出决定的人,才是沟通的捷径。

  ● 张曼玉的业务

  在一部电影中,张曼玉扮演一位保险业务员,好不容易见到目标客户后,对方却给了她一枚硬币,说是给她回家的路费。当时她很生气,在她扭头要走的一瞬间,她看到客户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张小孩的头像,于是她对头像深鞠一躬说“对不起,我帮不了你了。”客户大为惊讶,忙问究竟,于是头一单生意就这样谈成了。原来这个客户最爱护他的儿子,所以把儿子的画挂在办公室里天天看。

  说明:沟通的切入点很重要。这需要我们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找准对方关心的事情,消除其抗拒心理,从而调动对方的参与程度,增加成功沟通的概率。

  ● 秀才买材

  有一个秀才去买材,他对卖材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材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材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材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材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材就走了。

  说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如果一个销售人员完全从技术的角度向消费者讲解产品的好处,我想效果一定不会好。

  ● 推销梳子的故事

  有一个单位招聘业务员,由于公司待遇很好,所以很多人面试。经理为了考验大家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很多人都说这不可能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可能向他们推销?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但是有三个人愿意试试。第三天,他们回来了。

  第一个人卖了1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很痒,在那里用手抓。我就骗他说抓头用梳子抓,于是我就卖出了一把。”

  第二个人卖了1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找到庙里的主持,对他说如果上山礼佛的人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表示对佛不尊敬,是一种罪过,假如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就更好!于是我卖了10把梳子。”

  第三个人卖了300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上标语,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又使很多人去捐钱。一下子就卖出了3000把。”

  说明:在沟通时,我们要找到对方的需求并给予解决,只有增加了对方的价值,才能达成自己的期望。

  ● 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说明: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所以沟通时,一定要多为对方着想,以心换心,以情动人。

  我们每天都要进行许多次沟通,但您都注意到沟通的效果了吗?通过以上几个小故事的分享,相信您应该对沟通的技巧有所了解了吧。最后,我们再来整理一下沟通的要点:

  ◆认识到沟通的好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必须途径。

  ◆沟通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找对沟通的主题、沟通的对象、时间、环境等。

  ◆找对沟通的时机和切入点将会事半功倍。

  ◆懂得倾听的人,才会赢得对方的尊敬。

  ◆只有先解决别人的问题,增加对方的价值,才能提高别人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沟通。

  ◆ 沟通时,信心非常重要,只有充满信心,说话才会有理有力。

  关于沟通的故事- -

  沟通方式万千种。概念是死的,而鲜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失败了的沟通故事,细细品味一下,或会让我们在尴尬中成长。

  自卑作怪

  以前我管理的下属公司有一位总经理,公司经营百废待兴,举止失措,不知从何处下手;公司上下关系也比较紧张;异地工作,急需关怀的老小都在千里之外,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也少有顾及,很辛苦。身体上的辛劳是可以言状的,精神上的疲惫则是说不清的。他在位接近两年,工作没有起色,员工有大堆意见,平级也没有说好的,上级也少有欣赏的。孤家寡人的滋味品尝起来很是苦涩。

  我们两个进行了坦率交流。他左思右想,不知问题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他,问题在于他很难与周围的人沟通,有些上下左右的摩擦,是可以通过沟通避免的。他申言,也想跟人沟通,但是别人不愿意;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就看有没有与人沟通的愿力。他承认他不太会说话,想到的说不出来;其实,沟通不是个说话技巧问题,而是首先要跳出自我的框框,成为一个社会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搞清楚你要与之沟通的人想些什么、关心什么。他表示,平时琢磨人少了,在这方面没动心思;其实,关心他人这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心中没有别人,怎么去琢磨对方心里想什么!他申明,他这个外地人心底里绝对没有看不起谁;其实,心里没有跟看得起看不起没关系,有时自卑与漠视他人的需要有更多的关联。他惊讶,很少流露自卑的情绪,怎么为我洞见;其实,经理人更应该注重开发自我、思考自我,借此来观察世界。沟通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做人的问题。这个总经理最后有所醒悟,可惜醒悟晚了。他已届不惑之年,一些做人的原则已基本定型了,市场给一个公司和一个经理的机会是有限的。他同意我不让他当总经理的提议,确实,骨子里的自卑防碍了很多事。

  侠义当道

  另有一位总经理,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沟通高手。清华大学毕业,有着多年公司经理的经验,北方汉子,喜欢交友,说话就带着一股爽劲。他接手一个公司想做出点成绩来,不是考虑整个台的建制与民心民气的调动和鼓励,而是采取了短期投机的心理,把宝单一地押在了月销售量上,而对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则不管不问,结果因为技术支持问题,客户连续几个月负增长。财务管理混乱他不操心,代销点有一年没对清帐目,他不当回事,而是到处给代销点开空头支票,给当时和后续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他特别醉心的是与营销员打成一片,常常一起喝酒,说话份外投机。营销员感到工资低了,他就鼓励营销员自己开档口,搞经营;业务员需要什么,只要他身上有的就能拿出来。一个台经营的一些基本原则,就消失在杯觥交错中了。

  对上级的沟通他也有一套,“王总你放心”,“王总你再给我点时间”,“可来了一个懂行的老总,我有信心把公司搞上去”,等等。这些令人舒心的话,他是张嘴就来。这话说第一次,OK;说第二次,我心里打鼓了:反复说同样的话却不见工作上的改进;只是在语言上认同我,行动上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容得了,员工容不了,市场容不了。后来我就直接上阵了,每天8:30之前必到公司,直接安排配对外出对库核帐。这样一上劲,就有人藏不住了。以前他最为信赖的一个营销员,借着管理的漏洞玩了好多猫腻没法交帐,只好畏罪潜逃。对这个营销员的出逃,打死他他都不信。

  生活常识一再昭示我们,酒肉朋友的沟通是经不住风雨的。作为长久的朋友,作为知己,并不是一时的话语痛快,而是在做人的一些本原的东西上的认同,他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明了各自的思维过程,并且能相互长期地增进快乐。这些成就知己的因素,不是一起喝喝酒痛快一下就可以的了。这个经理有两个简单化,一是简单地把一起喝酒痛快的人,当成了可用的知己;二是简单地把个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当成了管理的秩序。

  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一些不变的原则,就像人活着要呼吸要吃饭一样。一个公司的经理如果拿原则做交易,最后就只能是被人欺侮。这个总经理自以为得意的沟通方式,不只是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益处,而且那个业务员也不买他的好,早就断言:“经理在利用我”。既然你这个经理可以利用他,那么他反过来利用一下你这个经理也就顺理成章了。一个公司的最高行政主管,如果不能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不能把公司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不能建立起全方位的责任体制,不能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那么,这个最高行政主管就是不称职的。

  这个总经理错把哥们儿义气当成与员工沟通方式,其实还是一个混字当头,没想好好经营这个公司,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缺乏做人的一些最本原的东西。当今严酷的市场生态和企业生态不接受这样的怯懦者。

  谣言杀人

  沟通带来的不只是快乐,也会带来烦恼、厌恶甚至仇恨。

  一个公司,曾经饱尝了这种不当沟通的苦果。那里,活跃着一些热衷于小道消息的人,张三说了李四什么,李四又说了张三什么,再说了王五什么。随后,“说三”变成了“道四”,甚至被成倍地放大。更糟糕的是,该部的管理人员,也有意无意地加盟这股歪风,并且成为风源(管理者的话注定要成为风源)。公司的秩序,也就被这种相互传话和彼此伤害搅乱了。这些员工在说悄悄话时,或也能尝到沟通的快感,可惜那只是一时的,当她们议论第三者的话被第三者知道后,快乐就成了痛苦,本来很好的友谊,也同时变为仇恨。任何不负责任的悄悄话,都是在埋葬自己的前程。最丰裕的精神,在极大的灾难面前,也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奏起最昂扬的乐章;最贫乏的精神,在阳光普照的坦途,也会为一时苟安,而将自己的命运投入他人嘴巴的随意性之中。

  权谋主宰

  一个公司的故事也发人深省。员工间有意见,一时解不开疙瘩,是一种正常状态,但这个公司几个员工主管的矛盾,持续时间却特别长。这些员工本质不坏,工作也都努力,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去了这个公司几次,心里有点底了,召集了有经理和几个主管参加的会议。会上我建议大家要直诉衷肠,要沟通,要先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些问题。

  角色这么一转换,大家真还多了不少新认识:对方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又都有自己的一些难事和付出的辛苦,这些难事和辛苦放在谁身上都不轻松。事情说到后来特别简单:一个主管平时接触经理多了点,只去努力完成经理交代的任务,而对份内的其它事则表现不出热情;经理不在她就看看书,打几个私人电话,跟其他员工很少交流,久而久之,隔阂产生。其实,这个主管前段时间正经历了很艰难的人生变故,小孩刚刚一岁,却要遭逢离异的苦痛。她所承受的压力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公司内没有朋友可以一诉衷肠。这个平时比较孤立的主管,终于被人理解,激动地哭了,另外的人递递纸巾、拉拉手,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表示关怀。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冰层,在不到1小时坦诚的双向沟通中就融化了。新鲜的空气充盈起来,大家都感到很痛快。我接着提出了一个令大家瞠目结舌的问题:这么简单的沟通,怎么这么长时间就搞不掂呢?

  大家七嘴八舌,理出这么几条:以前逢事考虑自己多了点,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面对面的交流少了,把问题想复杂了;勇于负责、自己挑战自己不够,光顾去挑剔别人了;领导可能也喜欢下面有点事,这样向心力可能更强一点。这最后一条让我震惊。以前封建帝王为维系孤家寡人的统治,常常有意挑起所属大臣的相互攻讦;时下有些官僚对业务不精,但对调理属下的关系却分外热心,让属下相互间都疙疙瘩瘩,惟独感到跟他的关系铁。借某种技巧,与人交好,获得一种情报,去随时无原则地调整管理方略。这种人我也见过,那是搞“政治薄?/SPAN>

  自恋宣泄

  我熟悉的一个人特别能说,任你提出什么话题,他都能有头有尾地讲述起来,有时还能发挥出个逻辑体系。他特别敏锐,很容易地能够抓住别人的语病或是含混不清的所在。讲到高兴的地方,口若悬河所喷发出来的每一个唾沫星,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道。开始,人们会在他广博的视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后来发现有些东西并不如他所言之确凿。而且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或可能把活生生的人看成了石头或木头。一种被人忽视的屈辱,自然会激起人们的抵抗。

  对抗首先发生在他家里。夫人和上大学的女儿矫枉过正,他说话一超越时间就捂耳朵,最后干脆勒令他不得多言。在同事的圈子里,起初人们津津有味地听,后来人们以传递他的谬误为乐,再后来人们干脆就像耍猴一样在那里当面取笑了。视野没有成为有效沟通的工具,反倒成了他孤立自己的城墙。为什么?静下心来一想,也就了然: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对话者已经从人的意义上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承载他声音的躯壳、物件或废纸什么的;忽视他人的存在,最终将被他人忽视。我想这是他会失去朋友或伙伴的原因吧。

  理性管不了情绪

  另一位总经理,也有许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名牌大学哲学系毕业,想问题、办事善于用脑。他因为坏脾气,吃过官司,遭受过牢狱之灾。他身上有一股刚烈之气。凡事讲个排场,最怕人看不起。任何时点,对自己的位置、权威、尊严等都特别敏感。那种过于敏感的、脆弱的、等待着别人来确认价值的心态,常常使他陷入无尽的想像之中,最后铁定把自己投入恶劣情绪的深渊。

  他是个要脸面的人,工作迟迟上不去,他也着急,一着急情绪就更不稳定了。常常在爽朗的晴空中,突然就电闪雷鸣。员工都怕他,很快就养成了习惯:只说他想让说的话。想像力又行使了拯救他的使命。他把上司的管理视为小人的卡压,同级的帮助视为抢权,下级的主动定格为不怀好意。最后上下左右全成了他的敌人。在一个充满敌对的氛围中,不能指望一个人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心虚、脆弱、无能的人常常会以自信、强壮、无所不能的表象示人,这是他给我的教训。

  热情如火遭算计

  有一个朋友,最喜欢跟别人沟通,你给他一份真诚,他会加倍的真诚换你。一碰到跟他掏心窝子的人,他会把内在的边边角角都翻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个痛快。

  可是前段时间他很烦恼,情绪比较低落。起因是公司新来一人跟他坐在一起,就直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我这个朋友好像是他在这个世界的唯一一个倾诉人,是前世就定的缘分。几天的形影不离,一个孤独无助的人等待着帮助。我那个朋友哪里架得住这个阵势,一下子没有了距离感,把公司上上下下的关系给那人说了个遍。跟知己聊天,当然要参合进自己的主观感受,我这朋友把自己跟所有人的细微距离感,也跟这个人全部抖落出来。

  不想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同事开始以异样的眼光看他,尤其是那些平时就有点疙瘩的人。接着他看到跟他形影不离的那个新人,开始跟他有了距离,并且常常跟他不太舒服的人搅合在一起,嘻嘻哈哈。渐渐地他先前跟那人说过的话,开始在公司里流传,有些人还来跟他对质。一种不友好的氛围,使我这个朋友心灰意懒。

  看着他那落魄的样子,我便向他祝贺!我说,这回遭到了算计,该知道热情如火的代价了吧?这是好事。至于眼前遇到的这点不舒坦,很快就会过去。我判断这个新人,是那种以自己的隐私换取别人的隐私,再行暴露别人隐私换得乐趣的那种无赖。他没有办法停止这种行为。这回伤了我的朋友,很快会伤害所有跟他接触的人。自我保全的法宝就是别拿他当回事。我的朋友想想也就释然。果然,没有半年时间,那个新人就在这个公司呆不下去了。

有一首歌,.里面有一句话叫"我在等一个故事里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着首歌?

是我在做公交车上听到的,着首歌不错,就是不知道名字,那个人知道这首歌的名字,要告诉我哦!
歌曲:小小
歌手:容祖儿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
用充满乡音的口吻
跳过水坑绕过小村
等相遇的缘分
你用泥巴捏一座城
说将来要娶我进门
转多少身过几次门虚掷青春

小小的誓言还不稳
小小的泪水还在撑
稚嫩的唇在说离分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
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
那年你搬小小的板凳
为戏入迷我也一路跟

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
你在树下小小的打盹
小小的我傻傻等

小小的感动雨纷纷
小小的别扭惹人疼
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重复*

我的心里从此住了一个人
曾经模样小小的我们
当初学人说爱念剧本
缺牙的你发音却不准

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
你是不能缺少的部份
小小的手牵小小的人
守著小小的永恒

是不是《小小》?“我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这句话?
这个搜不到,百度,酷狗,qq都试过了,估计是全网下线了,不过搜到一首跟这个相似也好听的,
梁文音的,满满。

如果一个人别人都说他做错了,但是他觉得没有错,那他该怎么办?

俗话说,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即使被所有人否定,也无须急于改正,理清思路、确认行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时代,与众不同也许能够成就未来的恢弘。只要认为自己没错,大胆的进行实践,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这其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发现新世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冲出重围。有的时候,“倔强”、“钻牛角尖”也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从过往的那些伟大科学家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人们最初的很多不理解、不接受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成就。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需要有人敢于“与众不同”,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事物、打开未曾被人们开启的“宝盒”。

当你的成就实实在在摆在人们的面前,终于,你的世界焕然一新。这就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与“贡献”。

一、冷静下来,梳理认识。既然纠结,那先要客观认识到——别人说的和你认为的都还属于有可能出错或者出偏差的范畴。所以,最好避免直接争辩,先冷静下来,给正确合理处置创造时间。
二、澄清实情,自我排查。针对别人说你做错的事情,全面梳理是谁(主体)该做、根据什么?做些什么?做得效果如何?必要信息的传递是否可能有问题等等。一般大部分情况下做完这步就会发现自己所做总会有一定道理,但也会发现自己的确也存在有没做好的或者信息不对称可能引起别人误解的。
三、适当时机,坦诚处置。一要保持坦诚态度,通过良好沟通解决。二要看实际情况,如果有了冲突过,对方还在情绪敏感时间的,应该缓冲一段时间过后再沟通,甚至有的可以不直接“解决”,以后再有类似的正确处理好,再寻机对这次回顾和表达感恩态度就好。如果对方和大家较实事求是,好沟通,直接坦诚商量交流意见就可以。

你问的无非是对错判断,看法如下:

首先要明确一条最重要的,若事关其他多人,那就基本没有让所有人满意的“对”。以前有个动画片叫《抬驴》,充分说明这一点,强烈建议网上搜来看一下。

若事不关他人且毫无妨碍公众的,对错你自己定。比如说你自己出去吃晚饭,是七点合理还是七点半合理?谁说什么都没用,你一定是对的。

若事关其它一人,就要看地位高低强弱来定。比如你和老婆几点出去吃饭?如果你老婆是局长,你是科员,当然她是对的;如果大家都是科员,对哪个时间好?谁更急需就方便谁比较"对"。

若事关二人以上,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对。当人数多到一定数量,你是局长也要尊重大家.

以上为泛泛而论,看起来很容易执行,其实世事细论起来要复杂得多。因此,定对错除了要看人数外,还要从事情关联度看。比如说,你们大家一致认为,我大帅哥不应该和美女西施交往,这很败坏社会风气,而应该和丑女东施闪电结婚~~~~难道我也要听你们的?我讨谁做老婆关你们P事儿?呵呵~~~

冷静下来,在气头上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站在对方角度想,如果有个人在你面前说了这些话或者做了这样的事,你自己会不会觉得有错。

如果几个人说你做错了,那还有情可原,要是所有人都说你做错了,那还主要要从自身上找问题。

还是放不下的话,和自己的几个朋友说说,站在你的角度和ta讲这件事,(不要说是你身上发生的,说成是别人的事),这样自然朋友会站到某一边去,如果朋友不觉得故事中你的角色做错了,那你也不至于太内疚,如过朋友都觉得你是错的,那就不要再执迷不悟了,承认错误才能进步。

错了及时去认错,不要让别人越来越觉得你这个人无理取闹。

没错的话最好先闭口不提,以后再说,或者干脆你心里知道对就行了,这世界上也没什么太明确的对错界限,站在你的角度和别人站的角度看问题是不一样的,毕竟大家三观毕竟都不是很一样,不一定非要争个明明白白,有很多事自己分辨清楚就行了,没必要把别人同化或者被别人同化。

就我而言:事情不分胜负、不分输赢,不分对错,只分应该不应该,做好当下应该的才是长久的,当然当下应该做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是当下所有方案中的最好的选择,每个选择当然也有后果和结果,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 

我把事情分成两种:一种是这个世界上有人曾经做过,所谓以史为鉴;另一种就是没人做过,即前无古人的。

这样分类你解决问题就可以有借鉴:

1、如果这件事有人做过,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再结合自己的能力,还有当下所处的环境,多听听真正有学问,真正能出注意的人的想法,最后做出决定。

2、如果这件事真的没人做过,那你就放手去干,同时参照第一条,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最后:决定是自己做的,这样不管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遗憾。成功了那就享用自己决定带来的果实,如果失败了,也能释然的承担后果,当然失败也没有完全的定义,如果不成功那就找解决办法,路总会摸索出来的。


有哪些故事,里面任何人都没有做错,但却成了悲剧?

昨天上课的时候,我的专业课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年,我的一个学姐在校门口走的时候,被一个骑三轮拉家具的老头撞了,当时不严重,老头很老实的把自己的电话还有家庭地址写给了那个学姐,说有事了你找我。于是学姐就走了。过了几天,学姐有些发烧,头疼,联想起前几天自己被车撞的事,就给同校的男朋友说了,男朋友带了一个朋友,三人一起去老头家理论。老头之前撞到姑娘的时候,姑娘几乎没有受伤,他也许是不想让老伴担心,就没有给老伴说。三个人到了老头家,就开始说这个事,要求赔偿。老太太一听,又气又急,直骂老头。农村老太太骂人有多厉害,我不说大家也差不多能想来。老头被骂着,一句话不说走到另一个房间去了,过了好久都不见出来。而客厅里,三个大学生和一个老太太仍在理论着。过了一会儿,老太太忽然闻到有一股农药味,赶紧去房间看,老头已经倒地不起了。后来也没能抢救过来。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个拉家具的老头,是个老党员,在村上当了十几年的干部,但是为官清廉,家里仍旧贫苦,两个正值壮年的儿子都还没有娶到媳妇儿,这才辞了官跑去拉家具赚钱,谁能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今天又是个无惊无喜的一天,但是昨天晚上睡前,我看了个新闻,新闻的具体内容我记不得了,我就用故事的方式把大概内容讲出来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一对母女在一个公交车站等待回家的公交车,突然这对母女被公交站牌灯箱电晕了,然后不治身亡。在这个事件中,这对母女的死亡似乎是意外,对呀,公交站牌没有错,他只是个给人们提示公交信息的工具,而公交站牌里的灯有错吗?也没有错啊,他只是为了让夜晚的公交站牌看起来更亮一些,方便大家看呀。雷电当然也没有错了,它压根不属于人能控制的范围嘛,雷电自古以来都是自然现象。于是,那对母女就被电击倒以后,就倒在了公交站牌旁边的一滩雨水中,再也没能站起来,到了之后可以就起来呀,可是那潭水据说也是带电的,有很大的危险性。对,这对的母女的死亡里,没有人做错什么,没有人做了不合规则不合法律的事情,可是她们的死又与自然无关。这是个费解的问题。
没犯过错误,肯定混的不会成功。马和毛驴一起讨论迷路的话题,猪讥笑说,我从来不迷路,马回应说,因为你从没走出你的猪圈过。顶级运动员特别容易受伤,因为必须要实验高难度动作技术,和发挥能力上限,富豪特别容易投资失败,天使投资人投资成功率不会超10%,因为要尝试未知领域的试错成本很高,科学家实验失败是常态,相反,业余运动员身体最健康,工薪基层几乎不会失败。没有人能随便成功,任何一个行业成功的人都有很高试错成本,甚至在未知领域挑战自己能力上限,甚至超越自我,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你羡慕有钱人黄袍加身,有钱人还羡慕你闲。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一次别离。看本片真有一种痛心疾首的感觉,每个人都有错,又都没错。从家庭层面来看,简直无解,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残忍。若上升到政治层面,仍然无解,并不是换一种政治或宗教,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每个人都有苦衷,都在撒谎,都可恨而又值得原谅。这个困局,竟没有希望。
终其一生都没有做错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而且是巨大的失败。一辈子这么长,为什么要害怕做错事,每个人都犯过无数个错,只能说尽量避免自己做错,尽可能做好,但是要终其一生都不做错事太难了,这样就等于是在为别人而活,要一辈子过的举步维艰这样的人生不失败吗。不要害怕做错事,这也是积攒经验和教训的好途径,知错必改就好,别对自己要求太高,给自己一个轻松快乐的人生。
文章标题: 一个故事里的人,大家都有问题又没错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48937.html

[一个故事里的人,大家都有问题又没错]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