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传统文学编辑改网文《光阴之外》开头,与原作比有什么优缺点

时间: 2022-08-27 01:59: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传统文学编辑改网文《光阴之外》开头,与原作比有什么优缺点

七年级上册26课《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讽刺了什么。越深越好,不含文学功底的答案不给分

不熟悉课文者登于www.pep.com.cn细查此文
26 皇帝的新装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问题研究

1.夸张和想像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像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像。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像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像,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像既丰富又合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像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像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像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像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像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像,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2.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像,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尽情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4.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5.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练习说明

一 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语句和概括内容要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第1小题可先勾画出在“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语言和表现,然后再概括。第2小题意在让学生在第1小题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第1题参考“问题研究②”;第2题,“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有关皇帝的语句中,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第1小题的句子,点出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糜,是故事的引子。第2小题从上下文中寻求答案。第3小题,皇帝的心理活动,依然是虚荣的继续。

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具体行动”,可让学生去推求、想像。

三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设题意图: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格。

解题思路:第1题第一问重点说说自己选择做法的制约因素。第二问,可让大家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说真的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第2题可提示学生从骗子的动机和客观效果上分析认识。

教学建议

一、本文是一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像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猜想,看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想像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描写的妙处,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猜读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让学生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例如:

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到了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像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可以想像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有什么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像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会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像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像也很好,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像的情节,讲读分析则要着重分析课文想像的特色。

二、教学本文,要重视朗读,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最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应该先让学生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从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有录音带的学校,可以先让学生听听录音,然后自己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这篇童话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讲读要防止浮而不实、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意深入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课文,含蓄的语句要领会其深层含义,精彩的语句要揣摩其用笔的精妙,但是不宜过多,要少而精。

板书设计

情节: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和作品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 ,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课文时代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皇帝的新装》所依据的西班牙民间故事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索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是织布的能工巧匠。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只要他有一个世人公认的父亲,他又真是这个父亲的儿子。但谁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亲的儿子,那他就看不见。这使国王大为喜欢,因为他以为借着这种纺织品的帮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这样,他便能调整王国中的许多事情。因为在摩尔如果他们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便不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产。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三人告诉国王,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这使国王非常高兴。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

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更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故事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看不见衣服,安徒生把它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后面的两处改动,加强了童话细节描写的典型性。总的说来,《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些改动,使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化,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所以直到现在,人们批判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往往还要引用那个没有穿什么衣服,还自以为穿得很漂亮的皇帝的愚笨相来作比喻。

从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到《皇帝的新装》,不难发现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像,精心进行了再创作。单从上述三处改动,也可见出安徒生在创作上的一番匠心。

四、本文的艺术特色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们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主要人物,介绍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然后引出骗子,接着写织布,做衣,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在人们面前出尽洋相。故事顺序展开,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向高潮,最后简短作结,且又留有想像余地。这样的写法,既能适应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周密的思考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像能力。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突出重点,对于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运用多种手法,不断加以重复,反复进行交代。这篇童话中,凡属重要的情节和细节,诸如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况,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地加以叙述和描绘。这种成年人可能会感到“嗦”的描述方式却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使他们觉得是在娓娓而谈,清楚明白,引人入胜。

《皇帝的新装》还十分注意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时,有时采用明白流畅的白描手法,有时通过精彩的对话,有时则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这样多种方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有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摘自王维昌《〈皇帝的新装〉分析》)

五、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安徒生对社会的观察是多么深刻。他在这里揭露了以皇帝为首的
统治阶级是何等虚荣、铺张浪费,而且最重要的是,何等愚蠢。骗子们看出了他们的特点,
就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就
没有什么衣服。但是他们心虚,都怕人们发现他们既不称职,而又愚蠢,就异口同声地称赞
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还要举行一个游行大典,赤身露体,招
摇过市,让百姓都来欣赏和诵赞。不幸这个可笑的骗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揭穿了。“皇
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装腔作势,“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因此他还要摆出
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种弄虚作假但极愚蠢的统治者,大概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因此这
篇童话在任何时候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问题研究

1.夸张和想像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像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像。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不仅一开始就让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个骗局。

实际上,这极度的夸张是借助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完成的。比如写两个骗子所设下的骗局,想像就非常奇特。骗子就怕戳穿他们的骗局,而这两个骗子对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俩的骗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们不是搞伪劣产品,而是根本就没有织布,根本就没有衣服。他们有一种“钳口术”,谁要说一句真话,说看不见衣服,就借用专制的皇权,说你“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于是,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多么强烈的讽刺!

所有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像,然而人们读了之后,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面对这个骗局,他们那样的心理,那样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却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像既丰富又合理。无论什么人,从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员,直到老百姓,有职位的怕丢职位,没有职位的还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几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细微的差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表现了安徒生卓越的想像能力。

关于结局的想像也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这帮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真理的。安徒生想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像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像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于想像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像,绘出了一幅骗者行骗、被骗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骗的群丑图。

2.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花掉”,写他为了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和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像,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尽情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挞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挞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虽然如此,但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4.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反复揭露他们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恶行,刻画他们那种丑恶可笑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一次,则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一一写来,要写得耐读,实在困难。作者善于准确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龄的特点,充分调动语言艺术,把三个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使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他们三个人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对这三个人的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话有多有少,有具体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别是老大臣的语言,他不仅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而且“事实上”他也确实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

总起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讹传讹,实质上给皇上更增添了一层虚荣心:大臣们尚且能看见,我怎能视而不见?可见,皇帝不但上了骗子的当,而且还受了大臣们的骗,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是那个社会的恶习。

5.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练习说明

一 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语句和概括内容要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第1小题可先勾画出在“新装”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语言和表现,然后再概括。第2小题意在让学生在第1小题基础上作进一步思考、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第1题参考“问题研究②”;第2题,“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 阅读下面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有关皇帝的语句中,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皇帝这一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第1小题的句子,点出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糜,是故事的引子。第2小题从上下文中寻求答案。第3小题,皇帝的心理活动,依然是虚荣的继续。

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具体行动”,可让学生去推求、想像。

三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2.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设题意图:让学生将所学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贯通,以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格。

解题思路:第1题第一问重点说说自己选择做法的制约因素。第二问,可让大家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说真的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第2题可提示学生从骗子的动机和客观效果上分析认识。

教学建议

一、本文是一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像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猜想,看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想像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描写的妙处,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猜读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让学生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例如:

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到了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可以想像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可以想像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有什么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可以想像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会怎么样。

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像力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像也很好,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些自己所想像的情节,讲读分析则要着重分析课文想像的特色。

二、教学本文,要重视朗读,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最好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应该先让学生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从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有录音带的学校,可以先让学生听听录音,然后自己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这篇童话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讲读要防止浮而不实、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意深入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课文,含蓄的语句要领会其深层含义,精彩的语句要揣摩其用笔的精妙,但是不宜过多,要少而精。

板书设计

情节: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和作品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 ,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课文时代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皇帝的新装》所依据的西班牙民间故事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索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是织布的能工巧匠。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只要他有一个世人公认的父亲,他又真是这个父亲的儿子。但谁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亲的儿子,那他就看不见。这使国王大为喜欢,因为他以为借着这种纺织品的帮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这样,他便能调整王国中的许多事情。因为在摩尔如果他们不是父亲真正的儿子,便不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遗产。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三人告诉国王,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这使国王非常高兴。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

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更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故事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看不见衣服,安徒生把它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后面的两处改动,加强了童话细节描写的典型性。总的说来,《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些改动,使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化,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所以直到现在,人们批判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往往还要引用那个没有穿什么衣服,还自以为穿得很漂亮的皇帝的愚笨相来作比喻。

从西班牙的民间故事到《皇帝的新装》,不难发现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像,精心进行了再创作。单从上述三处改动,也可见出安徒生在创作上的一番匠心。

四、本文的艺术特色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们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主要人物,介绍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然后引出骗子,接着写织布,做衣,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衣”参加游行大典,在人们面前出尽洋相。故事顺序展开,一环紧扣一环,逐步引向高潮,最后简短作结,且又留有想像余地。这样的写法,既能适应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周密的思考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像能力。

《皇帝的新装》十分注意突出重点,对于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运用多种手法,不断加以重复,反复进行交代。这篇童话中,凡属重要的情节和细节,诸如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况,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地加以叙述和描绘。这种成年人可能会感到“嗦”的描述方式却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使他们觉得是在娓娓而谈,清楚明白,引人入胜。

《皇帝的新装》还十分注意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使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在叙述整个故事时,有时采用明白流畅的白描手法,有时通过精彩的对话,有时则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这样多种方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有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手机通讯录备份,手机通讯录备份有什么好软件

手机通讯录备份,手机通讯录备份有什么好软件
楼主你说的是在电脑上进行手机通讯录备份,还是在手机里面进行手机通讯录备份呢,2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好软件的,如果是把手机连到电脑进行手机通讯录的备份,可以用豌豆荚或者360手机助手,都是不错的选择,备份手机通讯录简直不要太方便。而至于在手机上就行备份的话,可以用一下天 翼电话本这一款手机软件,虽然现在的手机通讯录软件功能上都是大同小异,不过这款软件在进行手机通讯录备份的时候,是通过网络云端进行备份的,一键就能轻松备份手机通讯录,甚至连通信记录、短信这一些东西也能备份,还有共享通讯录可以和你朋友一起共享分享各自的通讯录,还有别的功能就不说了,总这手机你备份通讯录是十分好用的,个人感觉是挺不错的。
 如果此前你从未读过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够用心去读一读它。你读过它,就再不会将它忘记。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手机通讯录备份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手机通讯录备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手机通讯录备份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手机通讯录备份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手机通讯录备份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手机通讯录备份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手机通讯录备份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手机通讯录备份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手机通讯录备份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
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手机通讯录备份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
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
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
有过我的
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三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
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手机通讯录备份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
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四  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手机通讯录备份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的园门进来,一般来说他们是逆时针绕这园子走。男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胯以上直至脖颈挺直不动;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  女
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门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观望似总含着恐惧,她轻声与丈夫谈话,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我有时因为他们而想起冉阿让与柯赛特
,但这想法并不巩固,他们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两个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但由于时代的演进,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古朴了。他们和我一样,到这园子里来几乎是风雨无阻,不过他们比我守时。我什么时间都可能
来,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刮风时他们穿了米色风衣,下雨时他们打了黑色的雨伞,夏天他们的衬衫是白色的裤子是黑色的或米色的,冬天他们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色的,想必他们只喜欢这三种颜色。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  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只有男人的脚步响,女人像是贴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着漂移。我相信他们一定对
我有印象,但是我们没有说过话,我们互相都没有想要接近的表示。十五年中,他们或许注意到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中年,我则看着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
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午,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
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手机通讯录备份我找到我的地方,抽几口烟,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
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化革命没过去的时侯,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记不住这歌的名字。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
手机通讯录备份
基本简介编辑
通讯录作为通讯录地址的书本,当今的通讯录可以涵盖多项内容。如:姓名、电话号码、单位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号、电子邮件、QQ、MSN、个人主页、公司、街道、邮编、生日、大头帖、车牌、银行帐号、俱乐部名称、爱好等等。

2传统通讯录编辑
通讯录也可采用纸张印刷,然后装订成册,显示每个人的联系方法,地址等,称之为通讯录。本册通讯录分为简装和精装两种,精装通讯录可用皮革或真皮做为通讯录的封面,可以长期保存。适合企业通讯录,同学通讯录,大学通讯录等。

3网络通讯录编辑
网络通讯录是一种利用互联网

或实现通讯录网络存储和备份的应用/服务。网络通讯录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可以在不同的设备间

实现联系人信息的同步。例

如:你可以在一台电脑上录入某个联系人的信息,然后在手机或者另外一台电脑中读取或修改该信息。当然,你也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录入你的联系人的手机\电话号码

、Email、QQ、MSN、通信地址等通讯录信息,或对以前的信息进行分组、管理和更新,在你的许可下,该联系人可以看到他所在组内的其他联系人信息,从而实现通讯录共享,而且你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讯录跟

你的家人、朋友及同事拨打网络电话、发短信、邮件、传真等。

移动通讯录编辑

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现通讯录信息同步更新和备份的应用/服务。你可以在个人电脑、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任何联网设备上录入你的联系人的手机\电话号码、Email、QQ、MSN、通信地址等通讯录信息

,或对以前的信息进行分组、管理和更新,在你的许可下,该联系人可以看到他所在组内的其他联系人信息,从而实现通讯录共享,如果该联系人更新自己的联系信息,你的通讯录会自动更新,实现同步通讯录,并留下旧版本的通讯录信息。

综述
移动通讯录,借用web2.0的说法

,移动通讯录,可以称之为通讯录2.0。这是移动通讯录的基础,也是核心的服务。我们现在支持从Gmail、Sina、S手机手机通讯录备份ohu、MSN、163、Yahoo导入通讯录,也支持通过CSV或Excel格式批量导手机通

讯录备份入。另外,在手工添加联系人方面,添加的项目上比较灵活,可多可少,采用AJAX技术,让你感觉到像操作EXCEL一样。联系人管理方面,除了常用的功能之外,分组功能是更大的亮点。则体现在:
相互同步
保持最新如果你的联系人手机通讯录备份也在使用移动通讯录的服务,那么系统会自动帮你发现,你和联系人之间,可以选择

是否相互交换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联系人也都是用移动通讯录的服务,那么大家的联系方式始终都会保持最新。
共享
除了个人通讯录外,还有移动

通讯录更多的是一个应用/服务,而不是一个SNS的平台,所以,彼此是看不到各自的联系人的,因为我们以为个人通讯录是个人隐私资料,必须要绝对保护的。既然个人通讯录保护起来,怎么手机通讯录备份还会有共享的通讯录呢?我想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比如大学通讯录、单位通讯录等。这些通讯录呢,和个人的不

同,移动通讯录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份的,大家共享着这个通讯录。所以,移动通讯录也提供了“共享通讯录”的功能。
手机通讯录备份
个人觉得用应用宝的资料备份工具备份通讯录是一种很简单的方式,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
除了速度快之外,用它备份资料也是很有保障的,恢复很容易,不行用云端软件备份那样很难找
用这个软件备份资料是很让人放心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还原
你可以先在电脑上下载一个应用宝,然后把手机连接到电脑上
再用它的工具箱里的资料备份工具就可以备份通讯录了
还原的时候打开应用宝工具箱里的资料还原工具就可以还原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手机360安全软件,就有号码管家,可以把你的手机里面的所有电话号码保存到网络上面去

《人世间》这部剧,对原著做了哪些重大改编?

电视剧《人世间》热播,剧中的一众人物也掀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梁晓声的同名原著,也勾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

都知道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多少都会进行情节改动的,那么《人世间》这部剧,对原著做了哪些重大改编?

一、原著中的周蓉更自私

很多人半路弃剧,就是因为电视剧中的周蓉太自私自利了。在剧中,周蓉出场时还知道帮家里干家务,看上去像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谁知她却是周家三个孩子中最不懂事儿的。

明明已经答应的父母,要留在家里照顾母亲,让哥哥和弟弟去下乡。却趁妈妈和弟弟不在家的时候偷着去报名下乡,还是去了离家千里之外的贵州。

从此7年没回过家,再次回家时,母亲已经因为着急她的事情而变成了植物人。第一次回家探亲,得知母亲因自己变成植物人的周蓉,仅仅在母亲床前掉了几滴眼泪,就带着女儿老公出去住宾馆了。

别说伺候母亲了,她连在家里住一夜都不愿意,第二天还开开心心带着女儿去逛动物园。明知道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刚拿到大笔补贴的周蓉回家没想过给家里一分钱,只顾着自己享受。

剧中的周蓉已经如此不孝了,但原著中的周蓉更过分。原著中,周母本来就是同意让周蓉去下乡的,想让周秉昆留在身边。倒不是周母不心疼周蓉,而是她觉得周秉昆没能力,怕他下乡挨欺负。

而周蓉有能力有主见,担心会少些。不过周母是想让周蓉就在周边农村下乡,这样她才能放心。结果周蓉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心里早就做好计划了。

她主动设计,拿出两张免费戏票,怂恿弟弟带着母亲去看戏,然后趁着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偷跑去报名下乡,目的地是贵州。可气的是,她还在留下来的信中说,自己是遵循母亲的意愿才走的。

母亲明明让她在周边农村下乡,她却跑到千里之外,还说是听了母亲的话,这让周母气得一想起来就掉眼泪。并且,去了贵州之后,不是周父勃然大怒不让她回家探亲,而是她自己不愿意回去。

更气人的是,她每次写信回家,从来不过问母亲和弟弟过得好不好,只顾着讲自己在贵州的风花雪月。这让周母又气又伤心,每次收到她的信都要哭一阵子,最后把 眼睛给哭坏了。

即使如此,周母还是十分惦记她,还让周秉昆每个月给周蓉寄20块钱,就怕她在贵州过得不好。原著中周父得知周蓉私奔后,没怪周蓉,反而把周母大骂了一顿,还给了周秉昆一耳光,怪他们没把周蓉看住。

二、周秉义对郝冬梅并没有那么痴情

电视剧中,周秉义为了郝冬梅而放弃给首长做秘书的机会,让很多人感动。大家觉得周秉义有情有义,是个值得托付的好男人。但在原著中,周秉义放弃升迁机会并没有那么简单。

实际上周秉义在升迁机会到来之前,就已经对郝冬梅不满了。升迁事件中,郝冬梅一直责怪周秉义不应该不和她商量就放弃机会,让周秉义更加不满。

当然他也没打算抛弃郝冬梅,反正就是不愿意再迁就她了。他放弃升迁机会,一方面是不愿意和郝冬梅分手,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愿意被人抓住把柄。毕竟他只不过是接待了一次领导,就得到了升迁机会,眼红他的人太多了。

而他和郝冬梅的恋爱关系又是公开的,一旦他为了升官而抛弃郝冬梅,就很可能被人拿来做文章。到时候别说升迁了,他还能不能保住现有的机会都不好说了。

三、周秉昆没有那么正直

剧版《人世间》中,周秉昆对待朋友两肋插刀,对父母孝顺,对不靠谱的哥哥姐姐也从来没有过抱怨,是标准的正能量好青年。原著中周秉昆就没这么阳光了,他也有龌龊的心理。

有人可能会奇怪,周秉昆去给郑娟送钱被拒的时候为什么那么生气,以至于郑母和光明都给他下跪了,他还没立刻把钱拿出来。因为在原著中,周秉昆是带着优越感去的,他觉得郑娟这个死刑犯的遗孀,是卑贱的。

从小被父母打压,活在优秀的哥哥姐姐光环下的周秉昆,内心十分自卑。所以他在郑娟面前是有优越感的,觉得自己是光荣的工人阶级的儿子,而郑娟是个寡妇,是个死刑犯的女人。

见到郑娟的第一眼起,周秉昆甚至还想过要对郑娟和骆士宾一样的事情,并且想得是如果她不同意,就打她,打到她同意为止。所以郑娟让他滚时他才会那么愤怒,因为他那点可怜的优越感被打破了。

四、冯玥比剧版更无耻

剧中冯玥虽然也很自私,但和周秉义并没有什么交集。她是因为周秉义的关系,才有机会住进郝冬梅的娘家。换句话说,她能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因为周秉义才得来的。

可在原著中,冯玥却丝毫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周秉义是和自己一样沾光的。住在周秉义的丈母娘家,她却对周秉义出言不逊。因为郝冬梅的妈妈金奶奶生病了,冯玥觉得是周秉义总跟她谈公事妨碍了金奶奶的健康。

自从住进郝冬梅家,冯玥就不愿意再回姥姥姥爷家,就是觉得光字片太穷了。关于原著和剧版的改动,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原著中教郑娟按摩的是于虹,不是春燕,告诉周秉昆买猪肉信息的是赶超而不是蔡晓光。

原著中郑娟把自己和周秉昆的事情告诉了德宝和春燕,因为周秉昆说他们值得信赖。德宝还给郑娟下跪,保证一定会让周秉昆娶郑娟。还有很多重要的改动,不过太多了就不细说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原著。

——END——

作者:钱小刀

声明:原创不易,禁止抄袭、洗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请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你的脸!

《人世间》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和评价。那么对比原着,人世间电视剧有哪些改动呢?

原着中周秉崐成家后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当年周母成了植物人后由郑娟照顾,周志刚回家,郑娟就回了太平胡同,周母也不待见郑娟,但周父听了郑娟的事情后想通了,教会秉崐和泥糊墙来修补郑娟家的房子,并亲自把周秉崐送到郑娟家,周秉崐和郑娟结婚后,就搬到太平胡同住了,并没有像电视剧里和家人一起住。

原着里郑光明并不是小时候就在寺庙出家,而是在郑娟照顾周母时帮忙,也学会了按摩,在乔春燕的帮助下成了澡堂的盲人按摩师 ,有了包食宿的工作从此自食其力。后来在周秉崐误伤骆士斌坐牢期间,澡堂倒闭,光明失业,他在澡堂认识的寺庙主持问他想不想出家,光明这才出家,法号萤心。他靠着一手精湛的按摩技术,成为北陀寺远近闻名的按摩大师。

骆士宾争夺周楠的剧情大幅改动,加入郑娟请周秉义郝鼕梅帮忙的剧情,原着中,周秉崐和郑娟结婚生了小儿子周聪,一家四口还是住在太平胡同的小屋子里,和哥嫂走动不多,周秉崐带艺术团到处演出好不容易攒了一千多块钱“兑”了个房子住, 却因出国逃难的房主回来了,只好把房子还给人家,因为买房合同不是正式工办的,买房钱也要不回来,只好搬到文化宫的地下室。后来周父去世,周秉崐一家才回到周家老宅照顾母亲,直到周秉义回来当市长,主持光字片改造工程,周秉崐一家才分到了拆迁房。有了自己的家。

地下室这段戏也多半不会拍了,毕竟现实中因为房子的堵心事不少,开年大吉谁喜欢看这个,所以电视剧里直接改成签了合同的正式买卖。周秉崐一家就此住上大房子,减少了周秉崐和郑娟生活中的磨难。至于房子还会不会被房主收回去,现在还没演,希望不会吧。

原着中周楠对自己的贫穷出身是自卑的,加上他和冯玥早恋也被双方父母反对,所以才会在自称生父的大老板骆士宾出现在,想借他的力量出国留学改变命运争取爱情。

还有身为学生的周楠冯玥早恋这段,原着冯玥大周楠两岁,二人是表姐弟,而且二人的亲密接触描写得有点少儿不宜,电视剧改动二人的年龄,周楠冯玥的表兄妹人设也更适合现代三观。剧情也变成他和冯玥早恋遭到反对,生父的出现则给了他一个正当的恋爱理由,所以他坚持认回生父。

原着中骆士宾直接在监狱里被人打到“站不起来”,而不是像电视剧里只是不育,却还找了萌萌和白果这些情人,结果被白果从头到脚绿了一遍。

骆士宾想抢周楠的事情是水自流告诉周秉崐的,因为他一直念着涂志强,也因为当年他认识的人里只有周秉崐是个好人。原着后期水自流是个正面人物,喜欢文学重情义,帮过周秉崐,电视剧里演得最有感觉的就是他了。

原着中蔡晓光的导演生活很精彩,冯化成出轨后,周蓉和冯化成离婚,很快和蔡晓光结婚了,因为和周楠的恋情被反对,冯玥和冯化成一起去了法国。电视剧刻画周蓉冯玥的母女矛盾以及冯化成劝解女儿都是在为这个事情做铺垫。

原着更像真实的人世间,各种鸡零狗碎柴米油盐,六小君子的生活都不是很顺利,更残酷更真实,电视剧美化了不少,掩盖了不少,放大戏剧冲突 ,不过大方向没有偏,值得一看。

《人世间》已播出过半。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感人至深的故事剧情、以及参演人员们的精湛表演,让这部剧成为了开年大戏,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梁晓声老师的同名小说。也是凭借这部同名小说,梁晓声老师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而梁晓声老师之所以能够获奖,也证明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因此,电视剧获得成功,与原著有着直接关系。




只是,像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一样,在这部电视剧中,对于原著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改编,诸如以下十处:




第一处:在原著中,并没有冬梅父亲的戏份




电视剧:冬梅父亲是一个重要角色。身为高官,在冬梅母亲的建议下,本来计划去拜访亲,却由于突发哮喘,未能成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也使观众对于婚姻中的“门当户对”,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原著:冬梅父亲早在十年浩劫中,就已经被迫害致死,根本没有等到平反,更没有等到恢复职务、家人团聚。而且,尽管在原著中,周家与郝家的家庭差距,有很多的表现,但是远远没有电视剧中所表现那么强烈。





第二处:在原著中,水自流绝不是骆士宾的狗头军师




电视剧:为了帮骆士宾要回孩子,水自流成为了骆士宾的狗头军师,不仅出谋划策,并亲自前往吉春,找郑娟、周秉坤谈判。




原著:水自流与骆士宾早已分道扬镳,在骆士宾要孩子一事上,他坚定地把立场站在了周秉昆一方。而且,他颇有儒雅之气,自己开了一家书店,在临死前,还想把书店托付给周秉昆,希望能够保存下这个精神家园。





第三处:在原著中,秉昆从未和父亲闹到不可开交




电视剧:周秉昆出于一种自卑心理,认为父亲偏心,以考上北大的哥哥姐姐为荣,看不起自己,结果和父亲闹得不可开交,以致几年没有给父亲写信。直到父亲退休回家,才重归于好。




原著:没有这个情节。尽管父子俩偶尔拌几句嘴,但从未闹到几年不说话的程度。周家子女中,唯一与父亲断绝了几年联系的,只有为了爱情离家出走的周蓉。而这段情节,电视剧以忠于原著的方式,进行了再现。





第四处:在原著中,孙赶超的妹妹并没有暗恋周秉坤




电视剧:孙赶超的妹妹孙小宁,在周秉坤的书店里打工,并且爱上了周秉坤。以至于使郑娟对周秉坤疑虑重重,险些造成感情危机。




原著:孙赶超确实有一个妹妹,只是,很早去了南方当护士,根本没有在周秉坤的书店中打过工,更没有暗恋过周秉坤。而且,在原著中,秉坤也从来没有开过书店。




另外,在原著中,孙赶超的妹妹,是一个十分悲惨的人物。她在南方打工,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便把自己挣到的钱挥霍一空,然后,两手空空回到家乡,给家人留下一封信,跳河自杀了。不知道在电视剧的剧情中,孙小宁的未来将会如何。





第五处:在原著中,吴倩并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女人




电视剧:周秉坤买房后,把老屋子给肖国庆一家免费居住。后来,周秉坤因买房被骗,需搬回老屋子,可肖国庆的妻子吴倩蛮不讲理,声称周秉坤这是往死路上逼他们,并让周秉坤给肖国庆找工作。




原著:肖国庆一家从来没有住过周秉坤的老屋子。而且,吴倩只是一个普通女人,绝不是那种无理取闹的泼妇。




不过,在原著中,周秉坤确实也帮过吴倩。他通过蔡晓光帮吴倩找了一份宾馆卫生服务员的工作,但是,这种帮忙,属于朋友帮忙的范围之内。而且,吴倩对此千恩万谢,从没有提出过什么非分要求。





第六处:在原著中,周蓉并不赞成冯玥与周楠的早恋




电视剧:周蓉发现冯玥喜欢周楠,对于冯玥表示出了自己的支持,并且还给冯玥传授了如何搞对象的经验。甚至,还不惜伤害郑娟,直接找到郑娟,希望得到郑娟的支持。




原著:周蓉并不同意冯玥与周楠的早恋,并且因此给冯玥做思想工作,导致母女关系的恶化。直到十二年后,周蓉在法国遇到周楠,在重新审视冯玥与周楠的关系后,才转变了自己的原有态度。





第七处:在原著中,冯化成并未跟随周蓉回到吉春




电视剧:冯化成在周蓉的建议下,与周蓉一起回到吉春,但是,生活并不如意,与周蓉之间矛盾不断,直到出轨离婚。




原著:冯化成从未到吉春生活工作过。他平反回到北京后,就暴露出了沽名钓誉的嘴脸,并接连出轨。为此,周蓉果断离婚,之后只身回到吉春。





第八处:在原著中,蔡晓光并没有上过大学




电视剧:蔡晓光考上了大学,但是厂里不放,为此,他托周家的关系找到冬梅父亲,才使得厂里放人,如愿上了大学。因为这件事,也使冬梅母亲对于周家产生了芥蒂,认为周家想沾他们的光。




原著:蔡晓光并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通过周家的关系找冬梅父亲。而且,正如前文所说,在原著中冬梅父亲早已被迫害致死了,根本没有等到恢复职务。自然也就谈不上帮助蔡晓光了。




蔡晓光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导演,按照原著中的描述,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十年浩劫中受过迫害,平反后不久查出癌症,离开了人世,他借此向领导提出要求,调到了市话剧团。





第九处:在原著中,没有姚立松这个人物




电视剧:姚立松是周秉义的兵团战友,也是周秉义在兵团时的上级。但是,这个人唯利是图,全然不顾与周秉义的战友情谊,暗地里与骆士宾勾结在一起。




原著:没有这个人物。周秉义在兵团的上级领导,原著中提到了一人,只是那个人姓包。





第十处:在原著中,没有王紫这个人物




电视剧:王紫是青年女诗人,因仰慕冯化成,导致了冯化成的出轨。




原著:冯化成在北京接连出轨的对象,有他的前妻,还有一些诗歌爱好者。都属于跑龙套的路人甲,并没有名字。





另外,在电视剧中,也删除了原著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周秉坤办杂志、到南方走穴的一些经历。还删去了一些人物,比如周秉坤的师父白笑川。




总之,《人世间》这部电视剧,在原著的故事框架内,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改编。改编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提高电视剧的戏剧性,毕竟,电视剧和原著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谓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拍,效果未必就会很好。




对于剧中的改编,有些改编,我认为十分精彩,但也有一些,却持保留意见。比如周蓉这个人物,电视剧中似乎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怨妇,完全丢失了原著中那个才华横溢、行事洒脱的独立女性形象。




不过,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其他人未必认同。毕竟,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而且,观看电视剧与阅读原著,本身也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感受。至于哪种感受更好,只能尝试了之后,才能感受到。




如果大家想通过阅读原著,找到不一样的感受,可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

电视剧《人世间》是由小说改编而成,从周家的故事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这部电视剧对原著大致做了三大改编,分别是新增了人物、添加了细节描述和更有喜剧氛围。

第一,新增了人物,让周秉义的剧情更加饱满

周秉义是周家长子,也是周家的门面,不仅是北大哲学系毕业,还是省长女婿、军工厂的一把手。他为人正派,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事业的人。

在电视剧中周秉义的线被修改得比较多,可能是为了衬托出剧里的矛盾。比如在电视剧里周秉义在下乡时遇到的姚同事,可能就代替了原著里的师领导。

电视剧为了丰富姚同事这个角色,还增加了与冬梅下乡的同事,一个与姚同事有感情线,另一个与冬梅不对付。

在原著中郝冬梅的父母团聚后,郝父亲并没有担任省长,而且他因下乡时得了病,一直拖着不好,去世的时间比电视剧里早很多。

在电视剧里郝冬梅的父母因为帮蔡晓光的事情,对周家一直有看法。可在原著中郝冬梅的父母对周家只有感激之情,毕竟当时周秉义不顾郝冬梅的“身份”与其结婚。

所以,电视剧《人世间》对周秉义的改动比较多,同样增多了周秉义的戏份,让周秉义这个人物更加饱满,更加有血肉。

第二,添加了很多细节描述

电视剧《人世间》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从东北省“光子片”区的周家角度,讲述了近五十年来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电视剧的切入点很小,就是那个时代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青年,姐姐为了爱情义无反顾背着家人去了贵州。

从此周家只剩下老三,一个憨厚、正义、热心的周秉昆。在原著里并没有开头火车站送行的场景,但在电视剧多出的这一幕让我们感到一个家的温度。

周家最难的就是团聚,周父去了“大三线”三年才能回来一次,哥哥和姐姐下乡回家过年就更难了,即使后来父亲退休了全家能拍上一张全家福都是难事。

而火车站这一幕展现出一个家的别离和伤感,更是一个家对于团聚的希望。一个家在一天里送走了两个人,而这一走却不知何时能团聚。

除了添加了像火车站这样细腻的场景外,还删除了很多繁杂的剧情,不过其他主要情节还原度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周秉昆刚与郑娟之间的感情,让人觉得很平淡又很真实。

第三,更有喜剧氛围

电视剧《人世间》相比原著里更有喜剧氛围,尤其是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非常有喜剧感。有网友觉得原著是一场悲剧,而电视剧却是一场喜剧。

电视剧中更突出喜剧气氛,感觉更有人间烟火气。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每个家庭都是在“苦中作乐”,彼此相依共创好生活。

其中春燕跟周秉昆表白一幕就很有喜剧感,春燕敢爱敢恨喜欢谁大胆表白,而周秉昆唯唯诺诺,不喜欢却不挑明说,两种性格的碰撞让剧情更好笑。

还有周秉昆跟周母日常搞笑互动,比如周秉昆穿着他姐的毛裤,催着周母再给织一条。还有周秉昆给周母读信老爱添加自己的意思,这些生活里欢乐的小细节才让生活更充实。

电视剧《人世间》很耐看,演员选择也十分贴切。比如周秉义扮演者辛柏青,自带一种正义感和暖男性质与周秉义很接近。还有雷佳音扮演的周秉昆,虎头虎脑内心比较自卑,这个人物和雷佳音憨厚的外表很贴切。

综上所述

热播电视剧《人世间》相比原著做出很多改编,个人觉得有以上三大改编,分别是新增了人物,丰富了周秉义的剧情、添加许多细节描述和更加有喜剧氛围。

人世间电视剧对比原著,都有哪些改编。原著中周秉昆成家后的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当年周母成了植物人后由郑娟照顾,周志刚回家,郑娟就回了太平胡同,周母也不待见郑娟,但周父听了郑娟的事情后想通了,教会秉昆和泥糊墙来修补郑娟家的房子,并亲自把周秉昆送到郑娟家,周秉昆和郑娟结婚后,就搬到太平胡同住了,并没有像电视剧里和家人一起住。


原著中并没有冬梅父亲的戏份

在原著中,冬梅父亲在文革之中被迫害致死,因此,原著中并没有她父亲的戏份,如果说有,也是在回忆之中。但是,在电视剧中,冬梅父亲不仅没有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而且还被平反,恢复了自己的职务。并且,在冬梅母亲的建议下,他还计划一家人去拜访周家。但是,由于哮喘发作,计划并未成行。但由此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误会,并造成了很多的矛盾。

在电视剧中,周秉坤因为一种自卑心理,与父亲的矛盾彻底激化,并且好几年没有给父亲写信。直到父亲退休回家,才重归于好。在原著中,没有这段情节。在电视剧中,水自流与骆士宾因投机倒把入狱后,同时出狱,并且一起去了南方,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原著中,水自流与骆士宾是相隔一年出狱。而且,出狱后,水自流并没有去南方,而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吉春开了一家书店。


长相美丽,聪慧好学

无论是在原著当中还是在电视剧里都可以看出,周蓉是一个长相非常美丽的女人。在原著当中,不但对她的美丽进行了大笔的描述,而且对他的聪慧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他无论学什么东西都可以一学便会。但是在电视剧当中却并没有对周容的聪慧机智进行描述,所以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恋爱脑为了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跑到农村去,因此,电视剧当中周蓉让人更加的讨厌。

无论是在电视剧当中还是在原著中,周蓉为了追求冯化成都是看中了他身上的才能。周蓉给他哥哥的信中也说到在这个物质生活品质的年代只有追求精神的富足了,她不知道如果不追求爱情还能追求什么。他当时不顾一切地追求冯化成就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才能,而在原作当中,周容发现冯化成也是一个俗人以后就已经对他失望至极了而且不喜欢他了,周蓉一直是非常清醒和理智的。


结语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世间》自创了一个传统:一个以鸿篇巨制的形式书写城市底层平民的传统。这样的厚重之作,之前少见,未来也不会多见。梁晓声无疑以自己固执的热情硬生生开创出了一条道路。对他来说,是聊慰己怀,对当代文学来说,则是卓然成体,自当号引更多来者。

总的来讲电视剧已经拍得挺好,但是对比原著还是有许多删减,原著中对于许多的细节描写得更加透彻,对《人世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原著看看,利用休闲时间拜读梁晓声老师的文笔,提升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文章标题: 传统文学编辑改网文《光阴之外》开头,与原作比有什么优缺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48463.html

[传统文学编辑改网文《光阴之外》开头,与原作比有什么优缺点]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