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淮上是否被低估了

时间: 2022-08-12 18: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淮上是否被低估了

辛亥革命英雄有哪些?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来到省城武汉,顺利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他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中山先生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他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李四光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先后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是拜访了曾经与其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使得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了农村。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使得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抵达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却不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暂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要员开始纷纷南逃,地处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司令员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起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提出挑战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又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部长之前,国外的所谓地质权威们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曾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个结论当时为整个中国地质界所相信,唯独李四光对此持有异议。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主席此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而领袖的信任,更成为他努力向前的不懈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给人们以鼓舞。他在详细地分析这三大含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1956年3月,他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始了。通过普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会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里,李四光青春焕发,扬眉吐气,感到腰板硬了,信心足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四光就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那一刻,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觉有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李四光他们当着中央领导人的面对矿石标本进行了一次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曾任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亲自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不难推想的。

  晚年潜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曾落脚在香山附近的象鼻子沟。20世纪60年代,有关方面曾请他去看过李济深在城内东单的一处住宅,他感到那处房子过于豪华,与自己一贯的生活志趣相左,便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并由国家建造了在紫竹院北面的小楼。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点缀。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择地而居,必然捎带关及“水土”,选象鼻子沟是如此,选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一些历史遗迹看,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有人测量过,这棵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荫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李宅正南是紫竹院,西面是万寿寺,北面是法华寺,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安在附近,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大太监刘瑾等。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这块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几次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事情,李四光都参加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四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总理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这次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有关方面的报告,说当天清晨七时北京将发生七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居住。事关重大,总理把李四光请来,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总理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今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他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非常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因此,李四光亲自选编了七项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1920年,他在巴黎曾用随身携带的一张8开12行五线谱纸,谱写小提琴曲《行路难》,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低沉的主调中带着高亢的强音。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晚会上,这首小提琴曲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和蔼、慈祥,不摆架子,无论对下属,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保姆,都一视同仁。因而,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都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无所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任大家,只不过不用训人的方式而已。这也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在密切关注着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封遗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来到省城武汉,顺利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他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中山先生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他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李四光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先后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是拜访了曾经与其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使得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了农村。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使得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抵达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却不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暂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要员开始纷纷南逃,地处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司令员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起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提出挑战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又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部长之前,国外的所谓地质权威们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曾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个结论当时为整个中国地质界所相信,唯独李四光对此持有异议。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主席此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而领袖的信任,更成为他努力向前的不懈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给人们以鼓舞。他在详细地分析这三大含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1956年3月,他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始了。通过普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会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里,李四光青春焕发,扬眉吐气,感到腰板硬了,信心足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四光就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那一刻,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觉有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李四光他们当着中央领导人的面对矿石标本进行了一次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曾任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亲自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不难推想的。

  晚年潜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曾落脚在香山附近的象鼻子沟。20世纪60年代,有关方面曾请他去看过李济深在城内东单的一处住宅,他感到那处房子过于豪华,与自己一贯的生活志趣相左,便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并由国家建造了在紫竹院北面的小楼。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点缀。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择地而居,必然捎带关及“水土”,选象鼻子沟是如此,选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一些历史遗迹看,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有人测量过,这棵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荫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李宅正南是紫竹院,西面是万寿寺,北面是法华寺,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安在附近,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大太监刘瑾等。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这块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几次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事情,李四光都参加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四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总理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这次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有关方面的报告,说当天清晨七时北京将发生七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居住。事关重大,总理把李四光请来,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总理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今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他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非常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因此,李四光亲自选编了七项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1920年,他在巴黎曾用随身携带的一张8开12行五线谱纸,谱写小提琴曲《行路难》,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低沉的主调中带着高亢的强音。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晚会上,这首小提琴曲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和蔼、慈祥,不摆架子,无论对下属,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保姆,都一视同仁。因而,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都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无所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任大家,只不过不用训人的方式而已。这也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在密切关注着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封遗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
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秋瑾,黄兴,蔡锷,方声洞。
蔡元培,黄兴,孙中山,宋教仁,陈天华。。。等等

BL小说《离婚》 by淮上 求TXT~

《离婚》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7ZAwkW996SBcASMBZt7Ug

提取码:7w8p    

文案完全不知道该写神马,总之这就是个CP十几年的竹马竹马感情深厚事业有成然后吃饱了撑着开始闹离婚的故事。
狗血有欢乐有折腾有家长里短有,娱乐圈背景,HE~

链接:

 提取码: 7w8p

《离魂》一书由张大春所著,共收录了11篇故事,由海豚出版社出版。

链接:  

 提取码: tn4j    

离婚

作者:淮上    

简介:客厅里一片狼藉,蒋衾把靳炎压在地上狠狠一拳下去,靳炎当即火了,翻身一脚把蒋衾踹到墙上,怒骂:“给点颜色开染坊了是吧?老子他娘的揍死你!”

离婚by淮上.txt: https://t00y.com/file/22807494-411724681

资源已上传百度云盘,

请查看是否是你需要的,

满意请采纳,

提问者下载无需财富值。

我是浪子 来自★糕调★小说团


中国历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解放军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像鄗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解放军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厓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821501.html?fr=qrl3

蛮 详细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长勺之战 曹刿 不详 “一鼓作气”的由来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的由来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由来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7000人对抗北魏数十万鲜卑骑兵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吴?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第五次战役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解放军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像?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解放军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陈庆之。。。南梁大将,专门以少胜多的著名将领。
荣阳之战,三千对20万北魏骑兵~~都能打赢。。
《梁史》记载,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几乎还没有损伤,这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梁史》的作者给于他的评价是“所向无前”四个字。而毛主席在批阅二十五史时,看到这一段,写下这么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见评价之高。
北中郎城之战,7千vs30万,打赢北魏。
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也就是后来引发“侯景之乱”,使南朝近五十年繁华毁于一旦,逼死梁武帝萧衍的那个凶徒)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被杀害,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且写了封信劝陈庆之投降。这时陈庆之手下不足一万人,梁武帝怕陈庆之不敌,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很显然,梁武帝和侯景又一次都低估了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经把侯景打得一塌糊涂了。

历史上出名的战役有多少?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红色为中国古代五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兵力 结果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7000人对抗北魏数十万鲜卑骑兵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吴?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第五次战役 以上这些战役,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像伊阙之战、巨鹿之战、虎牢之战、纳忽山和不黑都儿麻之战、迦勒迦河之战、赛约河之战、黄桥战役为全歼敌军的歼灭战。用少数兵力去围歼多数敌军,指挥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像白起、成吉思汗、粟裕都是善于打歼灭的人(我个人认为他们三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项羽则是以勇猛闻名的,李世民则是以疲敌取胜的。这种战役以蒙古时期最多,这也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思想。 像即墨之战、赤亭之战、玉壁之战、太原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顺昌之战、六合之战、庐州之战、宁远之战为城邑防御战。这种战役对指挥员的要求有两条:一是沉着,二是智谋超群。此外,军民同仇敌忾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韦孝宽守玉壁歼敌7万、李光弼以不满万人守太原歼敌7万、张巡以3千守雍丘屡败叛军,以6800人守睢阳则歼敌12万,虽然最后寡不敌众,睢阳被攻占,张巡被杀,但这并不能否认张巡的军事才能。这样的战役,看后会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像台州之战、萨尔浒之战、第一――第四次反围剿、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九连山战斗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役。这样的战役,也是解放军最拿手的。值得一提的是九连山战斗,此战虽小,却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像?代之战、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为集中兵力,围歼敌军一部的战役。这种战役也是解放军的拿手本领。 此外,柏举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祝阿、临淄之战、唐平萧铣之战为连续灵活用兵的战役;夷陵之战、浅水原之战、嘉山之战为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战役;赤壁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山海战、鄱阳湖之战为海战和水战;其他的战役也各有各的特点,像彭城之战、浑河之战、清征达瓦齐之战都是靠勇猛精神获胜的,特别是后两个战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陈庆之。。。南梁大将,专门以少胜多的著名将领。 荣阳之战,三千对20万北魏骑兵~~都能打赢。。 《梁史》记载,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几乎还没有损伤,这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梁史》的作者给于他的评价是“所向无前”四个字。而毛主席在批阅二十五史时,看到这一段,写下这么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见评价之高。 北中郎城之战,7千vs30万,打赢北魏。 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也就是后来引发“侯景之乱”,使南朝近五十年繁华毁于一旦,逼死梁武帝萧衍的那个凶徒)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被杀害,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且写了封信劝陈庆之投降。这时陈庆之手下不足一万人,梁武帝怕陈庆之不敌,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很显然,梁武帝和侯景又一次都低估了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经把侯景打得一塌糊涂了。

剑名不奈何62章?

剑名不奈何by淮上

车章62 见下图

第一张图挂了见第二张

看完剑名不奈何我就感觉很空虚难过,本以为能再重温提灯映桃花时的震撼,结果看了一地鸡毛。甚至我看的途中一直在说这是淮上写的后边一定好看再坚持坚持。

很多设定放在两年前可能会惊奇,但现在再写真的没什么新鲜感,我都感觉下一章就要说这不是现实世界而是本书啊什么的,结果果然是个幻境,就像本来该反转惊艳的地方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麻木了。再加上是本修仙小说就要有的百姓逼修士出手救人什么的,百姓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可以,但修仙就不能有别的原因黑化吗。



内容介绍传说天下第一人徐霜策有一幅亡妻遗像,但没人知道画像背面,是当年被徐霜策亲手诛杀的那位宿敌:

十六年前,仙盟刑惩院大院长宫惟身怀利刃上升仙台,暗杀徐霜策不成,反被不奈何剑立毙当场。

十六年过去宫惟一睁眼,发现自己重生成了一个满脑子塞稻草的漂亮蠢货,见了徐宗主还得跪下来回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更闹心的事。 

 因为前世形容俊秀、位高权重、年轻早死,如今他是无数民间创作者的挚爱,整个三界九霄都流传着以他为主角的各种拉郎话本,所有名门大派都流传着他与各位宗师的禁断传说。

当我们觉得人生不如意时,我们总会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可你是否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你吃过多少苦,经历过多少磨难,哪里又觉得不如意了。我们都知道努力未必就能成功,但是努力之后不断的失败也是生命的财富,向死而生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人的好运气会用光,坏运气也一样,总有用完的一天。努力过后积累的那些失败,也会成为一个久病成医的路霸,而这正是好运来临的拐点。也许有人会说,他比我聪明那么多,我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他的脚步,然后索性放弃。其实这只是一个让人滞留,让人安于现状的借口。更何况,你连跟别人拼努力你都达不到,更不用说拼天赋了。其实聪明只是少数人的属性。如果你没有这种属性,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正直的人,单纯的人,勤奋的人,美好的人……因为这个世界,可不是单靠聪明就能支撑起来的。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身边的人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他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他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只要你足够好,你就配得上这世上一切好的,并且可以选择想要的生活。都说贵在坚持,但是坚持在努力。越努力越幸运,百分百的付出或许得到的是百分之一的结果,但是只要心存信念_越努力,越幸运。我相信定能有所收获!
文章标题: 淮上是否被低估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47135.html
文章标签:低估

[淮上是否被低估了]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