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莫言已经被大量网友黑了,余华会被黑吗

时间: 2022-07-22 07:00: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莫言已经被大量网友黑了,余华会被黑吗

陈丹青: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与作品无关,这是为何?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直到2021年,茅盾文学奖才将桂冠授予莫言。从此,瑞典文学奖便开始关注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一名不文的山东地方作家,仅仅不到一年时间,莫言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运气还是实力

对于莫言获诺贝尔奖,文学论坛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但余华却力挺好友,他曾说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茅盾文学奖大部分的好。能让一向谦逊的他说出这种话,莫言的文学实力可见一斑。但也仍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大都描写中国旧社会的阴暗,腐朽,以及人们的痛苦生活。

他的作品因为用词太过露骨,普遍让一般人接受不了。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他所写的都是不应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认为这都是所谓的"家丑",应该被遗忘,被抛弃。

而这种作品获奖无疑是会让人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单论实力来说,莫言的作品也是受到过极高评价的,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外国文坛冠以"魔幻",甚至"狐幻"的称号。

在农村长大的他受过真实的苦难,见过真正的黑暗。所以他可以用最真实的笔迹描绘出当时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惨状,让不曾经历的人得以跨越时空去触摸那个曾经的时代,让经历过当时苦难的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再次战栗,这种情感的共鸣确实难能可贵。所以《红高粱》的极高评价在冥冥中便奠定了2021年的同类题材作品《蛙》的获奖。

按道理来讲,翻译对一部作品的影响也很大。余光中先生也曾感慨:"好的翻译就像是洗脸一样",使作品得以露出其本来面目和文化内核。

好的翻译能把一些词汇美化重塑,将原本的浑水变得清澈。莫言作品的几位主力翻译都是当时知名的西方翻译家,比如葛浩文,陈安娜等。经过他们的再创作,翻译出来的东西表达得不似原先露骨,但是文字的表述方式变得易被西方人所接受与理解。

莫言身为中国人获奖无疑是国人的荣耀,这个奖项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文学作品得到了国际最高奖项的肯定,也间接是一种中国实力、中国地位的肯定,彰显着中国在各方面都逐渐跻身国际前列。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就有人认为,莫言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点内抛出了符合外国人口味的作品,不少人甚至称他为"走狗",因为《红高粱》和《蛙》无疑都揭示了中国最丑陋的东西和最难过的历史。

虽是写实,但此类作品获奖也也会让人颇感讽刺,这也就不难理解陈丹青为何会抛出"他获奖与实力无关"的言论了。

08年预言:识中国时务

陈丹青在08年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就说过"中国会出诺贝尔奖得主,但不会是大师了。"在13年再次受访时,采访者让他表达一下对于莫言获诺贝尔奖一事有何看法。他表示:"没有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诺奖与作品无关。"

对此他直言不讳,他认为莫言获奖完全是各国开始注意中国了,开始肯定中国了,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别人忽视的存在了,如今他们把奖项给我们,完全是因为中国已经强大到不容小觑的地步了,所以莫言会得奖。

此话一出,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评论说,陈丹青就是一个绘画拿不出好作品便走上了自以为是的批判家的道路,不少人甚至给他冠上了"喷子"的称号,认为他完全就是嫉妒和"酸"。

但像他这样一个将清华教授一职随意辞去的淡泊之人,又怎会在意奖项虚名。他完全是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莫言的获奖。不是从莫言的作品,也不是从莫言的为人,而是从国际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在我们都认为获奖是一种国人的荣耀时,陈丹青早在四年前就看透了获奖或将成为一种必然,而莫言恰好又是这个必然里最符合外国人胃口的人。

有人曾说:"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把卖惨,蓄意抹黑的习惯改了,就离直起身子走路的日子不远了。"相比之下,陈丹青所说的就很隐晦了,毕竟于他而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若说起陈丹青,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优秀的画作。他是当代非常特别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圈里最火的作家。

他自幼爱画,学画,在16岁远离家乡和亲人辗转于苏南与苏北的农村插秧时也不放弃作画。在1978年,以英语0分,但美术极高的专业成绩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1979年创作《西藏组画》红遍大街小巷。

但他却在此时,选择褪去功名去纽约。而他去国外不是为了所谓的"媚外",他认为,他在纽约看到的是真正中国艺术的起源,中国艺术的根本。

在国外的种种经历也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创作,不同的教育,不同的表达习惯。这样一个艺术家,从此便走上批判的道路,并在2021年的网络论坛上发表了关于2021年莫言获诺奖的"不同声音",这一切都可能和他丰富的游历经验有关。2021年,陈丹青被清华大学美术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年报考陈丹青的众多考生中,有因为外语不过关而落榜的。

他为了不让当年他考英语时的情形出现,特意要求改革,但一年后,又有学生因为英语离开清华,离开自己的画室。

于是当年年底,他在《艺术世界》专栏上英语考试的不合理。他是第一个批判英语教育的人,如此犀利又大胆的陈丹青,说出莫言"获奖与作品无关"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丹青曾在一个叫"我知道"的答题节目中说:"我知道又怎样?不知道又怎样?"

他认为,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和他是否有知识是没有关系的。就像他读书"不多",但依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依旧是一个热爱读书的知识分子。

他的气质不是读书所带来的气自华,而更像是来自对生活和世界的敏锐洞察。或许他自知或不自知,但正是因为这种气质让他鹤立于人群之中,超然脱俗。

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从而言论和行为也不愿被禁锢,何须看别人怎么说,又何须故作幽默。

然而不论艺术也好文学也罢,若要真的赢得世人的尊重,不是头上的光环,不是多大的奖项,更不是口头上的三言两语,而是好的作品,一部可以扛得住时间洗礼的好作品。

适合某些人的口味,这是肯定的。
我认为与作品的质量无关,与作品的目的至关重要。
因为他获奖的那本书我觉得更多的是在于他描写的内容与现实和历史的交融,所以才让国外的一些评委,接受这个书。
和他的写作风格比较相关,因为他的作品都是偏家乡民族特色,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的一个过程。当然他获奖也跟他的作品有关系,但那只是局部。

“去鲁迅化”是什么意思?莫言和余华是什么反应?

2021年新一轮的教改中,鲁迅作品被大量删除,人教版教材由原来的18篇减至3篇,仅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中学教材的“去鲁迅化”现象曾一度饱受争议,毁誉参半。有人认为鲁迅作品多次被删除的一个原因是文字拗口难懂,脱离时代,错误颇多,其语言的“不规范”直接造成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部分教师也经常漏讲或误讲语言点。这种观点暴露出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淡化语言知识,一味强调语感的倾向。 “语言能力是人最基础的、最核心的能力和素质之一,是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1]对于何为语言能力,乔姆斯基、胡明扬、徐杰等国内外学者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不再具体展开。我们的讨论基于以下认识:语感与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构成成分,同时它们相辅相成,能够促使语言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尤其是语言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语感也是一种语言知识,本文无意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语感与语言知识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莫言是“叛徒”吗?

导语:从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天起,有关莫言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讲《讲故事的人》,国内反响褒贬不一,在舆论中引发了大分裂。知识分子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政治?莫言又是否背叛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莫言不是叛徒。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扩展资料:

莫言的其他介绍:

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有深远影响。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

2021年,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并且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21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21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21年12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21年7月31日,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融入对于时代新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11月,长诗《饺子歌》获得第五届中国长诗奖特别奖;12月18日,入选2021中国品牌人物500强,排名51。

不是的。莫言是发扬国家传统文化的作家。

莫言长篇小说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食草家族》,《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 》等。

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透明的红萝卜》等。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国家的文字。


扩展资料: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名气大涨。其实,早在先前,就有很多人评价过莫言,如余华说道:“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其实莫言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庭。莫言的妻子杜勤兰,也是“高密东北乡”的孩子,两人识于儿时,感情深笃。1981年,结婚两年后,女儿管笑笑出生。

生活中胆小如鼠,作品中胆大包天 读过莫言小说的人会发现,生活中的莫言和小说中的莫言截然不同,正如莫言的自我评价:“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诺奖颁奖词是对莫言作品最好的评价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但依然无法改变莫言在大陆遭受“围剿”的命运莫言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极高评价,但这并不意味在大陆他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一切。反而,自从莫言在10月份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对他的质疑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著名学者王晓渔说:“之所以公开批评他,主要是看到他这一句话:‘我从来都喜欢独来独往,当别人胁迫我干一件事的时候我从来不干,逼我表态的时候我也不会表态,这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态度。’”
莫言以自己的作品,得到了文学奖,和其家人可能有些关系,但和政府、和政治毫无关系。政治如同超市里的商品,有兴趣的扫一眼买点,没兴趣的路过不看,凭啥非买不可呢。背叛这词从何说起呢,不买就是有罪吗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请不要轻易的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这个世界不存在<真小人>只有大把大把的<假君子>

继莫言后2021年最被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是余华?

众所周知,莫言于2021年获得瑞典皇家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揭开了中国文学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新篇章。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自鲁迅这位先锋作家创作了第一篇白话文的小说《狂人日记》之后,这位大文豪又写出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鲁迅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文学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围绕封建时期的历史为创作题材,其中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茶馆》等作品。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我国还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按年代先后顺序: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王安忆、莫言、余华等人,其中陈忠实以《白鹿原》一书征服了他的读者,而路遥则是《人生》、《平凡的世界》,又以“平凡的世界”最为著名。贾平凹的代表作《废都》、《秦腔》等作品,王安忆的代表作则是与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诗篇《长恨歌》同名,作家借用古人的诗名想来是别有深意。

白居易长恨歌的故事主要是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王安忆“借名”似乎便隐隐注定,这部小说也是一部悲剧。

纵观之前的四位作家,其风格主要以历史为框架,而人物之间的关系,则顺着历史的脉络一步步往下走,冥冥之中似乎已有了定数。拿《白鹿原》来说,小说通过描写白性家族与鹿姓家族三代人的恩怨,表现了从清代末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革。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构筑更是以历史为根基,据路遥的文集记载,他为了构思这样的一部长篇小说,收集了那段时间所有的报纸,用以了解当时的历史,可以说他们二位的创作风格都是以历史为主要的线索。

王安忆身为一个少有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作品通过以女性命运的坎坷波折来反映历史的表现手法,在他之前,就曾有张爱玲,以女性的命运来表现历史的风格并不很罕见,可以说是文学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曹雪芹的《红楼梦》时,就已开创了这种风格,当然或许有更早的,但已难以考证。

以女人的命运来表现历史的题材并不仅仅在东方,十九世纪以前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就曾写过《跳来跳去的女人》这样的名篇,如此例子并不罕见。但浙江作家余华的出现,改善中国文学自鲁迅之后,以历史框架为主线打造鸿篇巨著的特点。“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早在鲁迅的《孔乙己》里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文学的创作思维一直以“巨著”为主,主要原因是那个时代让许多作家记忆犹新,都想再现那个时代的苦难给后人看,于是有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直到余华以一部《活着》震惊世界。

余华于1984年发表了代表作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打破了当时文学常常拘泥于表现形式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继鲁迅之后,又一次采用“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来从“小”人物中窥见“大”变革,所以,当代人常常称余华为鲁迅精神的继承人。这便是那因由了。

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将授予余华,该奖被指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只是诺贝尔文学奖先颁给了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用以奖励那些为世界文学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作者,那么莫言获奖出人意料吗?

虽然当时,莫言的影响力看起来似乎并不如余华,同样是1984年,莫言以《透明的胡萝卜》也一举成名,两年后又以《红高粱家族》在文坛引起轰动,莫言作品的成功完全是他创作能力的见证。

因为众所周知,莫言于2021年获得瑞典皇家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揭开了中国文学走进世界文学史的新篇章。

众所周知,莫言2021年获得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先驱作家鲁迅创作了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伟大的作家还创作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鲁迅之后,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封建历史上,包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老舍的《茶馆》等作品。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按年代顺序排列: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王安忆、莫言、余华等,其中,陈忠实以《白鹿原》一书征服读者,路遥以《生活》、《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最为著名贾平凹的代表作《废都》、《秦腔》等,王安忆的代表作与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同名作者借用古人的诗名是不同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主要是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王安忆的“借名”似乎注定要失败,这部小说也是一部悲剧。

纵观前四位作家,他们的风格主要是以历史为基础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一步步沿着历史脉络,似乎在黑暗中有了一定的数字小说以白鹿原为例,通过描写白鹿原家族与白鹿原家族的恩怨情仇,展现了从清末到8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路遥“平凡世界”的建构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根据路遥的选集,为了构思这样一部小说,他收集了当时所有的报纸来了解当时的历史可以说,他们的写作风格主要是以历史为基础的。

王安忆是为数不多的著名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通过女性命运的跌宕起伏来反映历史的方式在他之前,有张爱玲用女性的命运来表达历史的风格并不罕见可以说,它是文学的共同主题之一早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她就创造了这种风格,当然也可能有更早的,但很难证实。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我国还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按年代先后顺序: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王安忆、莫言、余华等人,其中陈忠实以《白鹿原》一书征服了他的读者,而路遥则是《人生》、《平凡的世界》,又以“平凡的世界”最为著名。贾平凹的代表作《废都》、《秦腔》等作品,王安忆的代表作则是与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诗篇《长恨歌》同名,作家借用古人的诗名想来是别有深意。
纵观之前的四位作家,其风格主要以历史为框架,而人物之间的关系,则顺着历史的脉络一步步往下走,冥冥之中似乎已有了定数。拿《白鹿原》来说,小说通过描写白性家族与鹿姓家族三代人的恩怨,表现了从清代末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革。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构筑更是以历史为根基,据路遥的文集记载,他为了构思这样的一部长篇小说,收集了那段时间所有的报纸,用以了解当时的历史,可以说他们二位的创作风格都是以历史为主要的线索。
文章标题: 莫言已经被大量网友黑了,余华会被黑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45017.html

[莫言已经被大量网友黑了,余华会被黑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