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看了一个陆白白和陈生的故事,后来找不到了,有知友读到吗

时间: 2022-06-29 11: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看了一个陆白白和陈生的故事,后来找不到了,有知友读到吗

中国之声以前中午一点左右有一个讲述历史故事和奇闻异事的节目,名字是什么呢?

  1 观云亭

  观云亭,又名轿子石,位于蜀南竹海旅游集散中心万岭小桥3公里处。
  相传,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在万岭山下官兴场(今长宁县官兴乡)被翼王石达开战败,主将唐友耕重伤不能骑马,坐着轿子到此,太平军紧追不舍,轿夫见山高难抬,就甩下轿子逃跑了,轿子也就留在那里,变成了今天路中央的大石头——“轿子石”。

  2 宝剑鱼
  宝剑鱼盛产于大渡河,因鱼头至鱼身的背脊之间有一把形似宝剑的骨架而得名。传说清末翼王石达开被俘前将宝剑投入大渡河中,大渡河鱼便从此得灵气而头顶宝剑。

  3 橘子王

  从前,江西省南丰的桔子不算顶甜,自从“桔子王”留在南丰一个叫郭背园的地方后,桔子就变得鲜甜鲜甜,和蜜糖一样。这样一来,人们就把南丰桔子索性叫做“蜜桔”。

  据说,早先“桔子王”总是一年跑一个地方,跑到哪,那里的桔子就格外甜,第二年“格子王”一走,桔子又不那么甜了。

  讲起“桔子王”长久留在南丰郭背园,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当年太平军大队人马,就在这一带打清兵。南丰更是太平军扎营盘的地方。

  统率这支太平军的将帅,就是能文能武的翼王石达开,翼王不单带兵打仗呱呱叫,而且肚子里的文才也实在好呵一一诗,词,歌,赋,门门出色,这还不算稀奇,他还弹得一手好琴。

  那年的十月间,冀壬统率大军到南丰县来了。他办完戎事,就坐在城墙上弹起琴来。他弹的琴那么使人醉心,连天上飞来飞去的鸟雀,一听见会飞下来落在树上一声不响,一动不动的听半天。

  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里,翼王石达开又坐在城墙上弹琴了。声音真惹人动心。这时忽然有个白白胖胖穿红兜肚的小崽俚,笑嘻噶地一蹦一跳,手上端着一盘子黄金般的桔子;跑来放在弹琴的翼王身边,也不作声,就静静地站在旁边,听着美妙的琴声而入神。

  翼王弹着弹着,口渴了就顺手拿起橘子剥开吃了,嗨!越吃越想吃,一阵吃了一盎。闻,多甜美的桔子呵!

  翼王亲切地问那个白白胖胖的小崽俚: “这种蛮甜的桔子是你家树上摘的?”

  那个穿红兜肚的水崽俚笑咪咪地说:是啊,只要您喜欢吃,我天天送来。”

  “好甜啊!真象灌了蜜糖一样。来,我谢你二两银子,你拿回屋里去买些东西吧!”

  “不!这是送给你吃的,我可真喜欢听你弹的琴声。”

  当时,翼王就想叫人把银子送到那崽俚家里去,问道:“你家住在那里?”

  “前面桔树林里。翼王,请你再弹一阵琴给我听听吧!”

  “好!”

  翼王又弹了起来,铮铮琮琮,悦耳的琴声,真让人心旷神怡。

  那个穿红兜肚的小崽俚听得真入神,欢喜得直点头,等琴声由强变弱,静悄悄地息了声。小崽俚笑咪咪地朝桔子林走去了。

  不管哪回翼王在城墙上弹琴,那个穿红兜肚的小崽俚总会端来一盘鲜甜的桔子,翼王每次要谢他时,他都是说家就在桔树林里。
  ‘
  一天,翼王奏完琴,等那穿红兜肚的小崽俚就要回家时,就连忙叫身边的一个太平军 “你赶快跟那小崽俚去,看看他家住哪里?看清楚回来,明天好送一些礼物到他家里去,不能老白吃人家的桔于呀!”

  那太平军听罢,就急忙跟在小崽俚后面。但紧追慢赶,只见小崽俚一钻进桔林,就不见人影子了。那个太平军赶快跑进桔林东找西寻,再也找不到那个白白胖胖穿红兜肚的小崽俚了,他连忙回来,惊奇地向翼王禀报: “翼王,刚才那小崽俚,一进桔林就消失了踪影,再找也找不到了。”

  翼王听后,便道: “实在找不到,那只好算了。”

  第二天,翼王又在城墙弹起琴来了,不一会,果然那小崽俚又端了一筐金黄金黄的桔子放在翼王身边,仍入神地蹲在一旁听交琴了。

  这回翼王弹了一阵又一阵,但在歇下来的似乎,就再也不拿桔子吃了,只望崽俚但笑笑。小崽俚笑咪咪地把桔子剥好递上来了。 说: “翼王,请吃桔子吧、弹很多么动听呀。

  翼王摇摇头说: “今天不吃了。”

  “你怎么不想吃了?”

  “我并不是不想吃,只因为你不肯说你家住哪里。我们太平军不能拿百姓的东西不给钱啊。”

  “我不是已说过了吗一一就在桔林里。”

  “可桔林里哪有你的家呀?”

  “翼王,你一定问清才吃桔子的话,那我一一”

  “是呀,我就是要知道你家住在何处,我要好好谢谢你呀。”

  “我可不要你谢。”

  “就是不要谢,也应该讲清楚呀。”

  “好,今天再也不瞒你了.我是桔子王,就住在桔树林里。不过,我住的地方是不固定的,那里好就往那里走,凡是我到的地方,那里的桔子就格外甜。可是年年东走西串,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地方可以长久住下来呢。”

  “那这里怎么样呢?”

  “哈哈,这里我总算爱上了。”

  “那为了什么?”

  “因为这些我天天听到你的琴声,真舍不得走了。自从太平军到达里扎下营盎。百姓日子过得蜜甜蜜甜的,不愁吃不缺穿,风也调雨也顺了,我更舍不得走了。”

  翼王听了忙说: “谢谢你,但你还是要告诉我,你家住哪里?”

  “就在郭背园桔林里。”

  “我以后一定会去看看你的。”

  翼王为了感谢“桔子王”,要他留下来.使这里的桔子年年丰收,好让大家年年吃到蜜甜蜜甜的桔子,有一回还特地到郭背园桔树下弹了一夜琴。

  南丰桔子香又甜,而南丰的桔子又数郭背园的桔于更香更甜,这是当地多少年来,大家都晓得的。为什么?不用讲你也知道,就是因为“桔子王”喜爱当年翼王石达开统帅的太平军曾驻扎在这里,决定长住不走了。

  4 咂酒诗

  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今大方)一带时(又说大屋基),当地苗族民众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首句“千颗明珠一瓮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种粮食酿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头”,是因为无论身份如何高贵之人,若不低头便无法将酒吸出。后两句则是说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将酒一饮而尽。

  5 刮字入药(重庆)

  清朝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旬,石达开为抢渡长江天险,率部明攻江津,实攻綦江,因内应被破获,清军有备,急切难下,遂驻军东漠、赶水、高庙场一带,稍事修整,训练新兵。

  此间,翼王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广行布施。一日,去石壕场,乘兴题诗一首于牛市口中堂上,诗曰:

  戎马倥偬又七年, 声据东南日月边。
  中原逐鹿缘何事, 祗为安民X X X 。

  传说,乡人迷信,认为翼王留墨可治病,最后三个字都被附近居民刮去入药吃了。

  6 磨砺以须

  传说有一次,冯云山到理发店理发,主人请他帮忙提副对联。冯主人诚恳热情,不便推辞,便仓促间提了一个“磨砺以须,天下头颅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后来石达开路过看见此联,说文辞俱佳,可惜气势不足。店主人便请他帮忙改改,石达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立即为主人题写了一幅“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后来冯云山再过此店时看到改过的对联,得知经过后,对石达开的胸襟气魄十分赞叹。

  又说此联是石达开出山后与冯云山商议,为作为他们活动据点的理发店提联,冯先提了磨砺以须,天下头颅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说,这对联虽然好,但“吓不走鼠辈,更引不起真正英雄豪杰的注意”,于是就挥笔改成那个样子。

  7 泸州红伞

  “红色是我们国家的传统颜色,代表着富贵与吉祥,因此,红色伞面的油纸伞历来都是最为畅销的,而有人曾经作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全国使用的红色雨具油纸伞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泸洲。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泸洲油纸伞如此的畅销呢?

  据说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男人,自乐山大渡河的上游乘船而下,他的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被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的伞面上却印有“泸州制”的图章。当时在船上有人看到后,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怀疑他就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便匆忙前去报告官府,但等到衙役前来追捕的时候,石达开早已不见踪迹了。

  从此之后,泸州红伞便成为了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的吉祥之物,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或自己使用,或馈赠亲友。 ”

  8 “伞兵”伏击取泸溪

  这是太平军攻打泸溪县城时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次伏击战的经过:

  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天下着鹅毛大雪。一大早,太平军就将沪溪县城围得个水泄不通。城里的清兵鬼缩着不敢出城,眼巴巴地望着在外设防的知县吴经炳回来救援。

  “全队人马抄小路速行!”在外设防的吴知县得到县城被围的急报后,正在回城的路上催兵趱行。

  雪越下越大。吴经炳的人马在走上林间小路以后不但不能加快速度,反而比原来慢多了。吴经炳真有些后悔,但已经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可想。只好一步一趔趄地继续向前走着。

  远处一匹战马从林边飞出,直奔太平军的大营。骑在马上的是翼王的侦察兵。他现在侦探到了吴经炳回援部队的确切路线,便飞马前去报告翼王。

  “禀王爷!吴经炳的回援部队正取道城西坡头小路向县城逼近!”侦察兵一下马就急速地向翼王报告了敌情。

  翼王听后,点了点头,又捋了捋胡须,说:“速请李将举!”

  李将军就是李福猷。他是一员勇敢的猛将,又是—个指挥若定的优秀指挥员。每当紧急关头,翼王总是首光想到他。

  李福猷很快就来到翼王面前:“翼王兄有何派遣?”

  “速将你部‘伞兵”带到城西坡头伏击敌人援军!”翼王一边说,一面做了个杀敌的有力手势。

  “马到定然成功!”李福猷说着他去接受战斗任务时最爱说的这句话,便旋风般转身出门集合“伞兵”去了。

  这里所说的“伞兵”,当然不是今天的空降伞兵,而是石达开的一种特殊兵种一一用布伞当作杀敌武器的太平军战士。

  为什么翼王会有这种“伞兵”呢?这是由于翼王自举义以来, “转战频年”,部队多在郊野里露宿而创建出来的。这种“伞兵”每人都有一把特制的大布伞。这种伞,撑时可当帐篷,挡风避雨,供人马歇宿;收拢时,伞顶装有矛头,可以杀敌开路。各部充任“伞兵”的战土,都是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特别是李福猷部下的“伞兵”更富于机智勇敢的特点,今天用他们去伏击吴经炳,真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李福猷很快集合了自己的“伞兵”,赶到伏击地点。他下命令道:

  “张开布伞,装好矛头,就蹲在路边!”

  “伞兵”蹲下后没多久,布伞就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蒙住了,一点儿破绽都看不出。

  吴经炳的人马到达了坡头极顶,他们可以看见县城了。当吴经炳看到太平军那金黄龙凤旗高高飘扬时,他不觉倒抽了一口冷气。

  “急速前进,杀敌有赏!”吴经炳故意把“赏”字说得很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听到一个“赏”字,有的人脚步比原来加快了些。

  谁知他们越是“急速前进”,就越是早一点去见阎王。李福猷的“伞兵”伏击圈是足够圈住他们整个部队的。

  “叽——叽——”几只不知名的山鸟因找不到食物,呆在枝头上呻吟着。这些小山鸟好象在告诉吴经炳:“你就放心走吧,这里除了我们这些冻馁的山鸟外,什么也没有哩!”

  但是,吴经炳毕竟是个征战老手,他想到这里可能会有伏兵。只不过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的伏兵会伏得这么近,简直可以说,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他停住脚步朝几处较远的刺蓬看了又看,什么也没有发现。忽然,他装出好象发现了伏兵似的喊了声:“石贼伏兵看箭!”

  “嗖——”他真的朝一个大刺蓬放了一箭。

  这一箭并没有惊动就伏在吴经炳跟前的太平军“伞兵”,因为没有听到李福猷的牛角号声,谁也不会乱动的。何况刚才吴经炳的那一箭显然是盲目的。

  吴经炳在虚张声势之后,仍不见有什么动静,心里稍稍安定了下来,并嘲笑着翼王的不会用兵:“石贼不过一勇夫耳!”

  “嘟——嘟——”吴经炳的嘲笑实在是太早了,他的话还未落音,一阵洪亮的牛角号声在他的身后响起来,使他不觉一怔:“这是怎么回事?”

  牛角号是李福猷将军吹响的,号声告诉全体伏击的“伞兵”:敌人已全部进入伏击圈,可以动手杀敌了。

  正当吴经炳怔住的一刹那间,太平军“伞兵”一跃而起,收拢了布伞,伞上的矛头一支支戳进了清兵的胸膛。有的清兵连杀向自己的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看清就倒下了;有的刚要拔腿逃跑,就被阎王请去了……这次伏击战,真个是杀得敌人懵头转向,人仰马翻。整个清兵的回援部队,除了知县吴经炳靠着一匹伤马落荒而去之外,一个也没漏掉。

  “轰!轰!轰!”三声号炮从县城方向传来,李福猷和“伞兵”们知道,这是攻克县城的信号。他们伫立在坡头上拨开树枝朝县城看去:攻城的义军将士们正潮水般涌入城内。翼王正凝眸望着坡头,等待着伞兵的归来。

  “回营!”李福猷满怀着胜利的喜悦和对翼王的祟敬之情,跃马挥鞭,带着“伞兵”赶去向翼王报捷……

  9 岩号聚兵

  这翼王率部从沪溪县城出发,连破河溪、镇溪(今吉首)两营。乾州演兵得知门户河溪已破,羽翼镇溪失守,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于是大平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穿过乾州取道凤凰鸭堡寨(今禾库),直攻卫城(今花垣吉卫)。

  太平军到达卫城的那一天,天已经黑了。由于长途跋涉,兵疲粮缺,加上不熟悉地形,受到清兵守将吴自烈的部队袭击,首尾不能相顾,当晚,永绥(今花垣)县境几乎到处都有和主力失散的太平军将士的足迹。

  记不清翻过了几道山,涉过了多少水,翼王和他的卫队在—棵大樟树下停了下来。樟树下有几尊光滑的石凳,还有一堆留有热气的草木灰。

  这里是来往行人休息的地方,我们也在这里休息——下吧!”一个卫兵一面向翼王说明情况,一面提出休息一下的请求。

  “是啊!”翼王想, “从乾州出发到这里大家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吃饭了……”

  “大家休息一下吧,把脚插到那堆热灰里取取暖!”翼王关切地对卫兵们说。

  卫兵们坐了下来。有几个一坐下就打起了呼噜。

  翼王没有坐下,他牵着马慢慢走着,让马去啃几口干枯的野草。他抬头看看天,天上除了几点寒星外,一片乌蓝。这是什么地方?

  “咕——咕——喔”一声鸡鸣,使翼王振奋起来。他想,这附近准有百姓,天一亮就去找点吃的,现在可别去打扰他们。

  又一声鸡叫,东方现出了鱼肚白,远山和近村都朦胧可见了。

  “弟兄们醒醒!”石达开走向樟树下,叫卫兵们起来。

  大家都醒了。一阵叮叮咚咚的泉水声传来,引起大家想喝水的欲望。

  他们循声来到泉水所在地一看,这里真是一个清雅、别致的地方。泉水从一个不到水桶大的小岩洞中流出,落下三尺左右便有一个岩窝,刚好有碗那么大。岩窝里的水是满的,清亮清亮。为了表示对翼王的尊重,大家请他先喝。

  “谢谢各位!”翼王—边说,一边绾起衣袖向泉边走去。

  翼王蹲下喝了一口水,顿觉心旷神怡。当他正想喝第二口时,他发现水窝边有一个拇指大的小石眼,光滑光滑的。出于好奇,他想吹一下,看看通向何处。

  说来真巧,这个小石眼从来没有入去管它,湘西哪个山里没有这样的小岩孔呢?恰恰今天翼王注意到了这个小岩孔,并想要试吹—下。

  “呜——呜、呜——”翼王一吹岩号响得惊天动地。

  原来这个小石眼,连接着永绥县境的九洞十八弯,要是谁吹响它,整个县内都会知道发生了急事。

  翼王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他在第一次吹响岩号后想,若按本部集合号的节奏一吹,散兵是否会赶来?

  “呜、呜、呜……”他按着集合号节奏吹了起来。

  “这号是在哪里吹的?”散在麻栗场的将士们向当地苗民百姓打听着。

  “这是我们的集合号!怎么吹得这样响?”正在下寨河行进的将士也在问百姓。

  “是王爷才能吹响这个岩号。传说只是在古代,有一个名叫阿尼的苗族酋长吹响过一次。这个岩号在吉峝坪……”永绥的百姓向各路太平军讲述着岩号的一切。

  “向吉峝坪靠拢!”几乎在一个时间里散在各处的太平军首领都发出了这个相同的命令。

  不到半天,翼王的人马全部赶到了吉峝坪聚集。

  翼王为此把这个岩号取名为“聚兵号”,把近旁的水井命名为“牛角并”。

  今天,吉峝坪已经改为团结公社了。苗、汉各族人民凡是去到团结公社的,都必定要去牛角井喝—口翼王喝过的水,吹一下翼王吹达的岩号,表示对翼王和太平军的怀念。

  10 得道成仙

  大洪山,一般称为雪山,又呼阳诺雪山。山在越西,九龙两县交界的丛山中。昔年太平军兵败,翼王石达开即隐居雪山。后来在此得道,保佑地方清静,六畜平安,灵异事迹甚多。每年都有各地的人来烧香,朝拜阳诺雪山。至今雪山上海有一座祖师庙,其中祖师像造型雄伟,当地人说样子很像石达开。

  11 翼王智退英海军

  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闻报九江安庆芜湖皆为洪军占领,南京孤城危在旦夕,乃上书朝廷乞求聘用英海军兵舰驻守南京江面。英海军船坚炮利,岂怕洪军水船靠近。陆总督只是闭城不出,以为有英海军洋枪洋炮轰击洪军水船,万难靠近。当洪军大队兵船驶离南京百里之时,英海军用望远镜望见帆樯如云,而发泡轰击,顿时大炮齐鸣,水柱冲天,情势非常紧张,当时洪军各兵船为避免牺牲,暂停行驶,请示翼王怎么办?翼王计上心来,及时命令全部属下收集二三千个罐头戴上雨帽,罐内各点小灯一盏,深夜里放入河中旋漾。象是人在水中游泳一样。洋人怕它驶近,必然大炮轰击,等他炮弹用尽,洋人洋炮,就可一举成擒了。众人齐呼妙计。当即相依而行。结果,大败了英军,还擒获英海军大将一名。洋人被迫求和,翼王道:“依我两条条约,才能讲和。第一要你此后不得援助满清,第二要你赔偿我军粮二百万担。”英军答应照办。于是,洪军水师部队安全驶到城下。把南京包围。在紫金山上炮击城内,炮声震天。

  洪王道:“若得南京,必先占领外围太平府(即当涂),否则不能久守。现在派翼王带领五千兵去攻克太平府。次日,石达开遵命带兵先把太平府包围,石达开令部下只可智取,不要强攻,免伤群众。当即写了劝降信,命人送入城,信上说,“本王致书太平府,通知城内军民知悉,本王奉天王之命领兵攻取太平府,天王怜爱民众,命令不得炮轰民房,保全民命财产,仰知府献城归降,如有抵抗,格杀不赦,此告。”当时城中寺院有和尚数百,知府怀疑他们通敌,强把他们驱逐出城。和尚无处安身,全部奔去江宁(即南京)。石达开就把军士化妆成和尚,也跟着到了江宁,探听敌情,里应外合,天天在南京街上游走说:“天王爱护百姓,洪军来了把官粮都送给民众,有吃有穿。”民众听了个个喜欢,瓦解清朝统治。此时,城外洪军已在城郊开地道直逼城脚,把数百袋火药装进,火药引线点燃,天兵地裂轰隆一声,城墙炸开十多丈,洪军大队从缺口冲杀过去,展开猛烈的巷战,城内二十万清军官兵尽皆被杀,且杀两江总督。

  攻取南京,威震北京,咸丰帝逃到热河避难按下不说,且说太平府被石达开智取,不伤一兵一民的政策下,怕死的妖官开城迎降,免杀他狗命。真是万民欢喜,感激天王洪恩。

  点评:

  1853年在石达开率军攻克九江后,清廷方面不仅急调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水师部队,及广东外海水师战船上百艘驰援南京,还曾命名苏松太道(即上海道)向英国海军求取援助,并以此安抚人心。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来由吧。它和《三国演义》《洪秀全演义》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哪天有谁写《天国演义》时,不妨考虑收进去。

  12 长征中的神秘向导

  将军的隐秘与毛泽东的疑惑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后,气势如虹,剑指川西。国民党蒋介石急忙调集重兵加强围追堵截。为避实就虚,红军似乎将通过凉山彝区进人川康。

  蒋介石细观局势后松了一日气,断定红军难以通过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江河阻隔、彝汉矛盾重重又语言不通的彝区,坚称“朱毛必步石达开之覆辙”,并亲笔手谕:“勤勉彝民番族,协助剿匪为要。”然而,红军在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等闪电般的彝海结盟之后,安然无恙地通过了彝区,进而乘势抢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一举跳出了蒋军的包围圈,将追兵堵将甩在身后。

  事后,毛泽东曾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刘伯承:“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悦诚服,你老兄用么子办法一下子说服了彝族头领?”刘伯承向毛泽东透露:除了严格执行我党的民族政策外,地下党安排的一位秘密向导起了关键作用!那么,这位神秘向导是谁呢?

  他是太平军的后裔

  经记者多方考证。这位红军通过彝区的关键人物,是个党史军史上从未露过面的无名英雄。根据原西康省和凉山地方志考证,这位叫陈志喜的传奇人物是太平军的后裔。能成功帮助红军通过险山恶水,与他这一特殊出生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陈志喜祖籍湖南祁阳。父亲陈敬斋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前队”军士,长期跟随石达开出生人死南北征战。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畔被俘,被“凌迟处死”后,太平军8000将士有的被清军杀戮,有的投河自尽。陈敬斋机智脱逃后流落到凉山冕宁,与当地一望族女儿结婚。陈敬斋善于交际,行侠仗义,在当地颇有人缘。加上岳父名望,成为当地知名士绅。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敬斋小儿子陈志喜出生。小志喜自幼聪明,读过私塾。陈志喜在冕宁县与中共冕宁地下党负责人陈野苹是邻居,互认家门,相处甚好,逐渐接受了许多革命道理。

  地下党引贤内荐能
  先遣军获助高人

  1935年5月21日,刘伯承、聂荣臻率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与中共地下组织接上头。据地下党介绍,从冕宁到西康的雅安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经凉山越西到汉源大树堡渡大渡河,此路有国民党重兵防堵;另一条从彝区通过,须走小道由大桥(地名)过拖乌抵石棉安顺场渡河。蒋介石根据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兼24军军长刘文辉的报告分析认为,红军断然不敢走后边这条招致石达开全军覆没的险道,相信仅彝民的缠绕阻击就足以让红军难以顺利通过,故基本未予布防。

  哪知刘伯承这个“四川通”,对川康地区尤其大小凉山地理、民俗并不陌生。他根据地下党提供的情报,决定佯攻越西隐真示假,偏借彝区北上。刘伯承与陈野苹会晤时,提出找一个会彝语又了解彝区情况的可靠向导,全程引导先遣部队穿越彝区。陈野苹与西康地下党领导人廖志高共商此事。经详细而慎重研究后,两人推荐了“彝汉通”陈志喜。陈志喜告诉刘伯承并出主意说,彝人很讲义气,只要做到同他们喝血酒交朋友,红军就可望顺利通过。他有办法把两位头领请来见面。刘伯承大喜。

  彝海结望衡锣密肘

  陈志喜果然很快把罗洪作一请来,在小堡村喇嘛庙里和刘伯承见了面。刘伯承与罗洪作一真诚相谈。陈志喜穿针引线,把握时机,很快使贾人按彝人习惯喂了鸡血酒。罗洪作一当场答应保证红军顺利通过自己地盘到达大侨地区。

  罗洪作一说话算数,先遣部队果然一路顺利通过罗洪作一地盘到达大桥镇。是夜,刘伯承司令部就设在陈志喜家。陈妻徐宝珍亲自安排把大院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专门为刘伯承卧榻铺厚稻草和新铺单,还烧水让将军“烫脚”消除疲劳。

  接着,陈志喜又连夜派人前往彝海边的白沙请小叶丹。因此前一些彝民在喇嘛房一带阻击过红军前卫连,造成前卫连伤亡,小叶丹有所顾虑,只派了管家沙马尔格子露面以打探虚实。陈志喜安慰管家:“红军不同于国民党军,绝对不进村寨不扰民,只借路北上打日本。前边那点小误会,红军司令官根本不在意,还想和小叶丹喝血酒结盟呢。”见管家半信半疑,陈志喜拍着胸口对管家说:“你回去给我干亲家说,红军如动他一根毫毛,陈某拿命相抵!”陈志喜在当地也是个“人物”,他的担保使小叶丹消除了顾虑。

  陈志喜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于使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彝海边进行了光耀史册的彝海结盟。接着,刘伯承盛邀小叶丹和罗洪作一到大桥,在陈志喜家设宴招待两位彝族头领。刘伯承、小叶丹、罗洪作一和陈志喜再次同喝了血酒,祝贺彝海结盟成功。

  小叶丹亲自护送刘伯承走出大桥地区,经彝海到达喇嘛房。分别时刘伯承将自用的左轮手枪和10支快枪送给小叶丹,一再嘱托:“后面大部队还多,拜托兄弟一定费心把红军各部护送出彝区。”侠肝义胆的彝领拍胸道:“兄长所托事兄弟一定办到!”说完将自己的黑色坐骑送给刘伯承。事后,小叶丹再次下令,严禁部落袭扰红军,允许红军就地筹措粮秣物资。安全和供给得到充分保障的红军经7天7夜行军,士气高昂齐装满员地快速通过彝区直取康巴地区,一路高歌猛进锐不可当,创造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长征乃至我军战史上蔚为壮观的经典战例。
希望采纳......
我也在找,但没找到,故事都很有启发性

名人读书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100字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篇后一语]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小朋友们,你们听了这些名人读书趣事后,有什么想法呢?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学习,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毛主席的读书的故事: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钱钟书的读书故事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以周岁抓“周”抓到书而取名“钟书”。过嗣伯父后由其开蒙读书。七八岁时,已能囫囵吞枣地阅读家藏的或书摊上租来的“正经”和“不正经”的小说。14岁时,曾借读到大批通俗文学杂志如《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乃恣情浏览。

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喜博览中西图书。上课时从不做笔记,但常一面听讲,一面阅读与课程无关之书。后留学英法。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等校教授。50年代初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人谓“书痴”。“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而读书完全出于喜好,“似馋嘴老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尤喜读“极俗的书”,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高头讲章,则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渐次吃完”。亦喜读诗歌。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读书同时则兼作笔记。从其自题诗句:“书癖钻窝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晨书暝写细评论,诗律伤严敢市恩”等句可见其读写之情。著有《管锥编》、《谈艺录》和《围城》等。其中前两种学术著作仅引征书籍就多达4000多种。而《围城》则倾倒一时读书之人,在40年代初版后,有“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之说。另著有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七缀集》等。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参考资料:——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为乐趣而读书——毛姆谈读书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有关的书籍。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请求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人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哪?

读书使人充实——培根论读书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之顺畅。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因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需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因为这些人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不要浅尝辄止——郭沫若论读书

年轻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读书而论,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圆,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

读书,人才更像人——严文井谈读书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

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能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如果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我就去向古代的智者和当代的求索者求教,按照一个明显的目的,我打开了一本又一本书。

有的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有的书令我失望。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那就是:道路没有完毕,还得继续走下去。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

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

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谁给我找一些有关诚信,和谐的名人的小故事。

最好是小故事,成语或谚语,或者名言也来一点。谢了各位 ,如果很好的话,我有追加分的, 一定是有关诚信,和谐的哦,还是名人的,谢谢了。
诚实的史官董狐

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位在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称晋灵公。他在位时,不但搜刮民财,乱收赋税,还时常站在城楼上,用弹弓射街上来往的行人取乐。有一次,厨师为他炖熊掌没炖熟,他竟然一怒之下把厨师给杀了。

晋国的一位大臣赵盾,看到晋灵公这样残忍昏庸,眼看着晋国就在毁在他的手里,就几次劝说他。晋灵公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在心里算计着一定要杀掉赵盾,除掉这个让他不高兴的人。

一天,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吃饭的时候,早已经埋伏好的十几个士兵突然冲上来把赵盾包围起来,要杀害他。幸亏赵盾武艺高强,才逃了出来。

后来,赵盾的一个亲戚找了个机会杀死了晋灵公,为赵盾报了仇。并且立了新的国君,重新把在国外避难的赵盾接回来,官复原职。

那时候,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杀的,臣下杀君主是不忠不义的表现。无论如何谁也不想承担杀君的罪名,于是赵盾就想看一看,史官是如何记录这件事的。

一天下午,赵盾来到当时负责编写晋国国史的太史官董狐的办公室里。赵盾拿起记录历史的竹简一样摔,很生气地对董狐说:“晋灵公死的时候我都不在朝中,怎么能说是我杀的呢?你这样乱写,诬蔑朝廷命官,是要杀头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说:“你那时虽不在国都,可是你现在身为国家大臣,回来后从未追究过杀死国君的人的责任,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谁也不会相信。”

赵盾一听,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但他还是说:“还是修改一下吧,改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董狐严肃的说:“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诚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天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我的职责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让我为了个人私利改写史书,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丢脑袋对于我而言是件小事,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可大事了。”

赵盾听了董狐的一番话,被他这种诚实的品德打动了,没再说什么就走了,并且以后也不曾为难董狐。

董狐这种不畏强权,书写真实历史的职业精神一直被后代史官当做楷模。就连圣人孔子也称赞过他的诚实。

诚实无价

有一个农民,本来家里不怎么富裕,住在土坯盖的房子里。后来改革开放,他大胆地下海经商,不但赚了很多钱,还当了公司经理,于是就想拆掉老屋,盖一所新房子。

他把这件事和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家里人都同意,只有儿子壮壮舍不得。壮壮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这是他童年的乐园,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可是,房子确实很老了,已到不能不拆的地步。于是壮壮就答应:房子可以拆,但是他要亲眼看着房子被拆掉。父亲想了想就答应了。

爸爸决定第二天就拆。哪晓得,第二天下起了大雨,而且接连下了好几天,拆房子的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

一转眼,开学的时间快到了,壮壮马上就要到外地读书。他就想晚去几天,了却他的一桩心愿。爸爸说什么也不答应,壮壮很伤心,就整天转着老房子转,希望把它深深地记在脑海里。看着儿子这么留恋老屋,爸爸也不忍心让他失望,就安慰他说:“爸爸等你放寒假的时候再拆房子,你安心读书就是了。”

壮壮上学走了。父亲想,孩子在学校里有趣的事很多,过几天就会把这事忘了。于是就把房子拆了。

快放假了,壮壮写信又提到老屋,说:“在这所老房子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它是我童年的记忆,记载了我的成长历程。想到快到放假了,又能看到小屋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激动。不过,这还要多谢爸爸,是爸爸为了不让我失望,才决定把小屋留到放寒假的。”

父亲读了信以后,又高兴又惭愧,高兴是儿子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善良的心,惭愧的是自己低估了孩子的真挚感情。和儿子对自己的信任相比,自己真的太不守信用了。

于是,这位父亲就在原地又建了一所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土屋,等儿子回来后,当着他的面把它拆掉。

许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这是在无端地娇惯小孩子。可是这位父亲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初是我背信弃义,欺骗了孩子,现在我是在弥补我的过失,做一个守信的父亲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我才能重新让我的儿子相信我,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信。”

果然,壮壮知道这件事以后非常感动,决心向爸爸学习,立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实的律师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正义的未来总统

林肯早年当过水手。1831年6月的一天,他和几位水手来到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他们看到,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像在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奴隶,有时还走上前摸摸奴隶的胳膊,拍拍奴隶的大腿,看奴隶是不是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年轻的林肯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我有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1860年,林肯五十一岁时在美国总统竞选中获胜,当上了美国总统。他真的废除了奴隶制,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同时他也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

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样子,颜回非常贫穷,经常穿得破烂的衣服,吃很稀的粥。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颜回吃山珍海珠,并且送他精美的裘皮大衣,但是他拒绝了,他说:“如果我吃了这些美味,穿了这么舒适暖和的衣服,我就没法继续过我以前的生活了。这样我就会为了衣食的丰裕去做一些我本来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就会因为贪图享乐而变得不诚实。”

一千棵樱桃树

乔治·华盛顿感是美国人,他领导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者之一,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美国人民爱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美国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华盛顿出生在大庄园主家庭,家中有许多果园,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但其中夹着一些杂树,这些杂树不结果实,而且长得很高,影响其他果树的生长。

一天,你亲递给华盛顿感一把斧头,要他把影响果树生长杂树砍掉,而且他还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砍着自己的脚,也不要砍伤正在结果的果树。

在果园里,华盛顿感挥动斧子,不停地砍伐杂树。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樱桃树。他害怕父亲知道了生气,把把所有砍断的树堆在一块儿,用杂树把樱桃树盖起来。

傍晚,父亲来到果园,看到了樱桃树倒下时掉在地上的樱桃,就猜到是华盛顿感不小心把果树砍断了。尽管父亲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但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看着华盛顿堆起来的树说:“你真能干,一个下午不但砍了那么多树,还把砍断的杂树堆在了一块儿。”

听了父亲的夸奖,华盛顿感的脸一下子红了,他惭愧地对父亲说:“爸爸,对不起,只怪我粗心,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樱桃树,我把树堆起来是为了不让您发现我砍断了樱桃树。我欺骗了您,请你责备我吧!”

父亲听了之后,哈哈大笑,高兴地说:‘你不愧是个诚实的孩子,对于你的诚实,爸爸感到十分欣慰。虽然你砍掉了樱桃树,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你没你说谎,我就原谅你了。你知道吗,我宁可损失掉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意听到你说谎话。!”

华盛顿不解地问:“诚实真的那么珍贵么,能和一千棵樱桃树相比?”

父亲耐心地说:“诚实是一个人最起友协的品德,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看到你这样的诚实,我就放心了,以后把庄园交给你,你肯定会帮我经营好的。”

由于父亲的教导,华盛顿一生都把诚实作为做人的原则。



诚实的高允

魏太武帝是北魏的第三个皇帝,他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崔浩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却别出心裁地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统治者的祖先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是当时的东北游牧部落;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不懂什么礼节,有些事情在汉族人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魏太武帝听说后,认为崔浩等人这么做,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于是他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把高允找到太子的东宫,跟他说:“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魏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的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同事编写的。”

魏太武帝又追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想救我的命。”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诚实,不但赦免了他,还命他起草一道诏书,说崔浩诬蔑朝廷,判满门抄折。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魏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于是,高允进宫对魏太武帝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么能全推给他呢。陛下赦免了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太怒,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让武士把他押到牢里。后来太子再三恳求,才把他放了。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满门抄折。但是由于高允敢于说实话,没有连累到更多的人。据魏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历史学家司马迁

汉代的太史司马谈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迁接替他当了太史。司马迁像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史官。有一次,朝中的大将李陵在攻打匈奴时失败了,被迫投降。汉武帝知道了以后很生气,朝中大臣都纷纷说李陵的坏话,只有司马迁在一旁不做声。于是,汉武帝就问司马迁,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司马迁说:“李陵转战千里,粮草从应不上,士兵劳累不堪,兵败投降也是可以原谅的。”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故意给李陵说好话,于是就给司马迁治了罪,给他施了宫刑。但是,仍然让司马迁主持编写史书《史记》。虽然受了汉武帝的惩罚,可是司马迁还是据实记录了汉武帝的功劳,赞扬汉武帝虽有错误,仍是一代明君。

工作诚信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的美国人,是著名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曾经参与起草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为美国的独立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身在一个世代打铁的工匠家庭,由于家里孩子多,父母很难靠打铁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十二岁的小富兰克林看到父母整天为了生计发愁,就想为家里做些什么。父亲这时除了打铁之外还作蜡烛。

后来他的哥哥在城里办了一家报纸,富兰克林到他哥哥那里当学徒,在印刷所里学习排版。他哥哥对他非常刻薄,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他,有时候还毒打他,这使富兰克林不堪忍受,不久就离开了那里,到别的印刷所找工作。但是他哥哥非常坏,告诉城里所有印刷厂的老板都不要了聘请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不得不到别的城市寻找工作。他流落到费城,有一叫凯谋的人让富兰克林帮他管理他开的印刷铺子,许诺可以给他很高的薪金。富兰克林暂时找不到别的工作,就答应了。当时富兰克林已经是一个熟练工人,而凯谋雇佣的其他工人都是对印刷、排版、装订不怎么了解的人。凯谋付给这些人的工资非常低。聪明的富兰克林看到这种情况,就猜到凯谋是想让他把这些廉价雇佣来的工人练成熟练工人,然后再把自己赶走。凯谋在当地的名声很坏,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阴险狡猾的小人。

尽管富兰克林已经猜到凯谋的心思,可是他想,既然答应接受这份工作,就应该尽力做好,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不能因为老板不好,就影响自己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于是,他就每天教这些工人一些技术,甚至把自己发明出来的的制作字模的方法也传授给了这些人。

凯谋最初对富兰克林还很客气,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廉价雇佣来的工人已经基本掌握了排版印刷技术,于是就开始无缘无故地找富兰克林的麻烦,无端地克扣他的工资。有一次,凯谋竟然指着富兰克林的鼻子骂他的蠢猪。富兰克林非常生气,并且说:“只有蠢猪一样的老板,没有蠢猪一样的工人,像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老板。”

凯谋正想把富兰克林赶走,就挖苦会说:“上帝又没有挽留你这个天才在这里工作,你可以像乌贼一样溜走。”

富兰克林早就不想干了,就当着工人们的面说:“凯谋,别绕弯子了,你请我来就是为了给你训练工人。现在他们都是熟练的工了,你就可以赶我走了,我早就猜出你的心思了。不过,你放心,我富兰克林做人向来讲求诚信,不会因为你的卑鄙就传播给他们错误的技术,将来你解雇他们的时候,他们凭错自己的手艺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

说完,富兰克林收拾行李就离开了铺子。

诚言直谏的孙伏伽

公元618 年,乱世英雄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第五年冬天,举行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孙伏伽名列榜首。

孙伏伽看到,战乱之后的唐朝还很落后,需要尽心治理。于是就对皇帝李渊说:“隋朝是因皇帝不听取诚实的忠告才灭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训。再有才华的人也不可能把把有的国事都想得到周全,只有善于用人,虚心听取意见才能治理好国家。”

李渊听取,觉得孙伏伽是为国家着想的忠信之人,于是就任命他为治书御史。此后,孙伏伽多次向李渊直言进谏,深得唐高祖李渊的信任。

后来到了唐太宗时期,孙伏伽仍然冒死向唐太宗进谏。

唐太宗在断位之前,南征北战,经常打仗。后来天下太平了,没仗可打,于是就迷上了打猎,几天不打猎心里就痒痒。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猎,他领着几个侍卫,背弓插箭,带着猎鹰和猎犬,正要出发。这时孙伏保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打猎,游戏林中,骑马射箭,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是很危险的。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谁来主持政务?劝陛下为了国家百姓,不要贪图一时痛快,任着性子干这种无益的营生。”

正在兴头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又扫兴又尴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他又不想破坏大唐朝虚心纳谏的传统,于是就耐着性子说:“我今日闲着无事,又不贪恋女色,只喜好打猎,想借机会出去走走。再说我打猎都绕着村庄,从不惊扰百姓,另外侍卫也带了十来个,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说完就要登鞍上马,并从随从挥挥手,准备出发。

哪料到,孙伏伽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跪在马前说:“陛下今天出门,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

唐太宗大怒,说:“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诚信勇敢的人,能够以诚言进谏,不好损你颜面;哪知你却不知好歹,目无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动来了。我连这点儿事都作不了主,还当什么皇帝?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斩了。”

几个高大强壮的武士立刻闻声而来。把文弱的孙伏伽像抓小鸡一样抓在手里。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再待奉你了。”

这时,唐太宗笑了,说:“我不过是试一试你的胆量,你还真是一个诚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听说你棋艺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盘,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

不久,唐太宗封孙伏伽任谏议大夫。

一毛钱的诚信

岛村芳雄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富商,他是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富起来的,人们问他:“您在短时间内成为富商的秘诀是什么?”

岛村芳雄说:“诚信,我是从一毛钱的诚信起家的。”

岛村先生原来是一个做小规模批发生意的普通商人,干了几年以后,他看到周围的很多商人都因为诚信博得了同行们的尊敬,渐渐体会到诚信在商业交往中的作用,于是就想出院一个赢得信誉的好方法。

日本的渔民很多,麻绳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如果能够做麻绳生意,一定会很快富起来,于是他就决定做批发麻绳的生意。他先从一家生产麻绳的厂家进麻绳,每根麻绳的进价是五毛,照理说加上运输费、保管费、搬运费,每根麻绳卖出去的价格肯定要高于五毛钱。可是岛村却又以每根麻绳五毛钱的价格卖给了东京一带的工厂和零售商,自己不但一分钱没赚,还赔上了一大笔钱。一年以后,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做赔本买卖”的商人,这个人叫岛村芳雄,于是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到岛村的手中,他的名字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人们的耳朵里。

聪明的岛村找到生产麻绳的厂家,说:“过去的一年里,我从你们厂购买了大量的麻绳,而且销路一直不错,可是我都是按进价卖出去的,赔了不少钱,如果我继续这样做的话,没几天我就要破产了。

厂方看了岛村开出的货单后,果然是原价销售,考虑到现在向岛村订货的客户很多,于是就决定让五分钱,同意以每根麻绳四毛五分钱的价格卖给岛村。

岛村又来到他的客户那里,很诚实地说:“我以前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原价出售麻绳,现在我的钱已经都赔得差不多快光了,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关门停业了。我刚从麻绳厂回来,他们决定每根麻绳给我让五分钱,你们是不是商量一下,给我加一点。”

客户们看了进货单,知道岛村说的是实话,于是就决定每根麻绳加五分钱,以每根五毛五分钱的价格买岛村的麻绳。

由于岛村诚实,总明明白白地跟厂家和客户说自己在中间赚了多少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人们都愿意和他做生意。

造纸大王

张茵,祖籍黑龙江省鸡西市,她现在是美国中南有限公司的总裁,美国工商协会名誉会长。1997年她的公司在美国“妇女企业五百强”中排名第九十五位,在2002年的评选项中跃居第五十四位。她是造纸行业里的一颗明星,被很多媒体称为“造纸大王”。她说她的事业是从诚信起家的。

当年,二十七岁的张茵放弃了家乡的稳压电源定工作和住房,带了三万元人民币来到香港,这是她全部的积蓄。然而要在香港这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立足,三万元人民币其实是九牛一毛。一个香港老板以年薪五十万港币的优厚待遇聘请她,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想创立自己的事业。经人介绍她和别人合伙办了一家公司。

之后她又进入造纸行业,首先是回收废纸,然后是用废纸制成纸浆,最后再用纸浆制成新纸。张茵的公司既出售纸浆也出售成品纸。她的客户中有很多是大陆人,他们经常采购她的纸浆。当时大陆的一位造纸厂的厂长对她说:“从香港进口的纸浆多掺有水分,不是百分之分的纯纸浆,质量不是很好,我希望您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这句话提醒了张茵,她想:要比别人做得更成功,就应该在信誉上取胜。于是她开始生产不掺水的纯纸浆,生意果然比以前好多了。可是,往纸浆里掺水在当时已经成了香港造纸行业的“行规”,没有人敢破坏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偏偏是一个新人行的女人破坏了这个规矩,于是她的灾难就来了。她经常接到黑社会的恐吓电话,连她的合作伙伴都骗她,偷偷地往纸浆里加量的水,让她蒙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但是她毫不退缩,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不久人们都知道香港有一个诚信经营的女造纸大王,纸浆里不掺水,于是都争着来购她的纸浆。香港造纸业的同行为了和她竞争,也不得不生产纯纸浆。她为香港造纸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香港毕竟是一个小岛,很难大量收购作为原材料的废纸,不能圆她“造纸大王”的梦。于是在1990年她又来到美国,在这里她依然坚持诚信第一,以品质取胜。不久她的中南有限公司在美国建起了七家打包厂和运输企业,成了真正的“造纸大王”。

麦当劳的诚信

麦当劳是美国快餐企业,它的连锁店遍及世界各大洲,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个普通的快餐企业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遍布全球的?它的经营秘诀就是诚信。在世界各地的麦当劳连锁店,无论那里的服务生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皮肤的亚洲人,只要你走进去,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你可以让那里的员工和你一起庆祝生日;即使不各异东西也可以在里面休息,不到下班时间决不会有人赶你走;你可以提出你的任何要求,只要是合理的,他们都会尽力满足你,让你满意而归。

一次,一个美国老太太在麦当劳吃东西时掉了一颗牙,经医生诊断确定是食物过硬硌掉了一颗牙,经医生诊断确定是食物过硬硌掉了原本就不太结实的牙齿,于是麦当劳赔偿老太太六十万美元。这件事不但没有使麦当劳的声誉下降,人们反而觉得这是麦当劳诚信的表现。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
——裴多菲
●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
——斯宾诺莎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西塞罗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回答者:牛奶糖nancy - 试用期 一级 1-31 10:14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 ——(英)哈伯特

(以上名人名言摘自

1.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123

有没有像高风一样专心致志读书的人?请列举出他的故事。

专心致志rn高风字文通,家以种田为业。妻子曾经种过田,她就把麦子晒在院子里,就让高风把麦子守好,别让鸡给吃了。一会儿,天下起了暴雨。高风拿着杆子在看一本著作,没注意,结果积水把麦子冲走了。 rnrn就要这种专心致志看书的人的故事。
高斯,1777年4月出生在德国。他是18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高斯从小就勤奋好学,很早就显示出超人的数学才能。据说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 计算帐目,小高斯静静地站在旁边看,当他的父亲自以为算得正确时,小高斯却认真 地说:“爸爸,您算错了,应该是……”经检查,果真是高斯的答案正确。 高斯7岁那年,父亲送他到附近的学校读书。在学校里,高斯是他们班最小的学生,但他是 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高斯学习既刻苦、又勤奋。白天在学校里,除上课时专心听讲之外,他还尽量利用课外时间 钻研数学,阅读了很多大数学的著作;晚上,为了节省灯油,父亲要求小高斯天一黑就上床 睡觉,但高斯太喜欢读书了,他把一个大萝卜挖去了心,塞进一块油脂,插上一根灯芯,做了一盏小油灯。他一个人躲在顶楼上,在微弱的灯光下,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直到深夜才睡。 在上学期间,高斯还写了许多“数学日记”,记录了他在解题时的新发现和巧妙的解法等。有了 这些坚实的知识基础,高斯在17岁时就了现了好几个数学定理,成了很有名的小数学家。 1795年,高斯18岁,来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学攻读数学。第二年,他成功地解决了当时自希腊数学 家欧几里得以来两千多年一直悬而未决的数学一大难题,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有人曾问高斯:“你为什么在科学上能有那么多的发现?”高斯回答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专心 和持久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也会作出同样的发现。”由此看来,“专心致志,持久以恒”是高斯成功 的秘诀。 据说,由于高斯研究数学过于专心,曾惹了不少“笑话”。一次高斯的妻子病了,而这时高斯正坦埋头 钻研一个数学问题,有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夫人的病越来越重了。高斯好像没有听到,仍继续工作。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他,夫人的病更厉害了,高斯说:“我马上就去!你先去吧!”说完,他仍 旧坐在那里,思考他的数学问题。人们见他还没有来,就派了一个胆大的人去通知高斯:“夫人快不行了, 如果您不马上去就怕很难见到她生前的最后一面了!”而高斯却慢腾腾地说:“叫她等一下”。 高斯研究数学问题,总是持之以恒。他最反对做事半途而废。高斯在对一些重要的定理进行证明时,总 是经出多种解决、证明的办法,并从中发现最简法和最美妙的证明。他曾说“任何存在疑问的证明都不 能算作数学的真正证明。” 高斯一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钻研数学,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刻苦练字。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1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迫臣服于吴以后,力图报复,他“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又“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攻之以水”,以激励自己不忘复兴大事。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在勾践的发愤努力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具备了灭吴的能力.
2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诱自己或他人
百度“成语名人故事”,很多的,前几个都是百度知道、文库的。例如: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成语故事书。上次我们刚写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报告。这次我们就要继续探索“"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多些了解我我们身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调查方法。
1、网上浏览。
2、查阅有关报刊。
3、阅读有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调查方法涉及资料获得信息
1、(上网)(成语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
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吕不韦
2、(上网)(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一饭千金》
《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网)(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四、结论。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诱自己或他人。。。。。。。。。。。。。。。。
毛遂自荐
  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成语: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成语: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文章标题: 看了一个陆白白和陈生的故事,后来找不到了,有知友读到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42490.html

[看了一个陆白白和陈生的故事,后来找不到了,有知友读到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