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16 06:59: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官方记载,一个是私人转述。
《史记》的资料来源
《史记》虽然是正史之首,但毕竟是太史公凭借他和他父亲个人的努力完成的,其史料主要来源一方面是官方记载,另一方面则是他的实地走访和他人转述。所以《史记》当中,会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史料,这也是因为来源不同造成的,太史公对一些无法确定的史实,采用的办法是都加以保留,记叙了下来。
还有一种现象是,《史记》中有些人物,实在上没有那么大的咖位,但还是被着重记传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司马迁可以得到这些人的第一手资料,作传可以让人更清晰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些史实。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广和冯唐了。
差别原因
后人常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在上,我们再深一层想,既然他们都没有得到该有的官爵,为什么会被史书单独立传呢?原因很简单,冯唐的儿子冯遂、李广的孙子李陵,都是司马迁的好友,他们能够提供关于自己祖辈、父辈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史记》之中,李广的很多战争规模都不大,但是却活灵活现的,仿如在现场一般,反而卫青、霍去病的战争,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却显得很枯燥,多是从哪出发、到哪里去、拿住了多少人、杀死多少人之类的描述。这就给很多人感观上造成,好像卫青、霍去病不如李广的假象,实际上,没有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最后说句题外话,号称跟李广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号称“不败将军”,看起来也明显比李广战绩要好一些,但其名气却远不如李广,原因也在于此。
不知道是何原因,国人对于那一些悲情英雄往往都很同情,所以历史上那一些豪情万丈而最后又悲剧结果的人物,往往投入过多的感情,对他们的赞誉远比战胜他们的胜利者多得多。
或许,我们的民族性就是这样,崇拜英雄,同情弱者,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国民性,很多时候,一些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也被带入悲剧色彩,很多的人往往把这个人带入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对这一些人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这个人的真实情况,为他的遭遇感慨。
这其中,赞誉过高莫过于汉朝名将李广,因为司马迁文采飞扬的传记记载,这个一辈子征战匈奴而没有机会立功封侯的将军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大多数的文人在失意的时候很容易带入自己的机遇,感慨没有机会。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翻看《李将军列传》,司马迁龙飞凤舞的笔下,虽然隔了两千年,我们现在读起来,一个活灵活现、勇猛刚强的汉朝将军有如天降,雄姿英发,正好刚刚射出一箭,彷佛穿越千年,直到我们的眼前正中敌人。
在边地几十年,自从结发从戎,从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要么在边地做太守、握有军政大权,要么在朝中为卫尉,九卿之一,死后儿子嗣位。这在汉朝的当时不仅算不上失意,典型的成功人士,反而,感念他怀才不遇的后世文人,大部分都是穷困潦倒,一辈子不得志。
李广有没有失意之处?有,只有一个,那就是一辈子大小七十余战,但是始终没有军功封侯,汉朝的侯爵是要依照足够军功来册封,也就是直接斩首对方的首级来计算,整个汉朝非常严格,从不乱封,含金量很高。
所以,好男儿投笔从戎,争取封侯是当时至高无上的荣耀,可惜的是,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李老将军几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多次带兵出征,不是迷路就是无功而返或者全军覆没,根本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封侯成了李广的魔咒,为大汉征战几十年,始终没有获得他渴望的报仇,给人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完全是个失败者。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枚不胜举、多如牛毛,但是李广的特殊之处在于,太史公司马迁给他单独做了一个传《李将军列传》,整本史记才70个列传,当时之前的名将何止70。
这就给人一个错觉,李广的能力被埋没了,或者李广应该封侯,但是因为汉武帝的原因,始终没有给他应得的封侯,而且,司马迁关于李广的记载,事无巨细,射术如何高明,力气如何神勇、胆略、智谋如何出众,这一些简直活灵活现。
有了这样的层层铺垫、一路伏笔,直到最后立功封侯无望,绝望中自杀,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有心杀贼、无缘建功的英雄形象,可是,和他同时间的很多人封侯很容易,如卫青、如霍去病等人,这一些人出征不是大胜就是小胜。
甚至,跟随他们的很多人也都立功封侯,如李广的堂弟李蔡跟随卫青封侯、李广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而赐爵关内侯,司马迁始终有意无意地给人一种错觉,李广无法封侯就是别人害的。
加上卫青、霍去病外戚的身份,受到汉武帝超规格的信任而把别人的想法引到汉武帝就是信任自己亲戚。这一些外戚也排挤李广,所以导致他无法立功,完美的坐实了李广受气包的形象。后世的文人,恰恰因为自己受到权贵的排挤,而无法一展雄才。
这一些因素的累积之下,后世文人变把李广难封何自己无法立功联系起来,歌颂李广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朝时期的名将,两人都有各自的传说,李广驻守边关多年,匈奴不敢南下,霍去病更加厉害,打得匈奴闻风丧胆,封狼居胥更加创造了一个历史,也成为历代武将的最高追求。可以说两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将领,但是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李广的功绩比不上霍去病,但是似乎后人更加推崇和同情李广!
实话实说,李广在当时的战绩根本比不上霍去病,甚至如果让你说一说李广的具体战绩,很多人根本说不上来,都知道李广名气大,可是他的名气是如何传出来的?汉朝十分重视军功,如果你有军功名气自然就会大起来,这一点不用质疑。
但是李广到死都没有被封侯,这在按军功封侯的汉朝十分不可思议,你李广这么大的名气,军功应该够,封侯不在话下呀,可是事实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反倒是初出茅庐的霍去病一战成名,被汉武帝称为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这是从军多年的李广都不能做到的。
反观霍去病,弱冠之年,带着八百骠骑跟着舅舅卫青两次出征,他率部斩捕首虏过当(“过当”一般被理解为斩杀敌人数目超过己方损失的数目。),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两次功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的高光时刻,他在21岁的时候出征,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也是他一生至高的成就。
回朝后官至大司马,和他的舅舅卫青同位,按理说霍去病比李广出色的多,但是后人十分推崇李广,甚至超过了霍去病,什么李广难封,什么飞将军,这一点着实有点疑惑,其实这也有一定的原因。
一、《史记》的功劳
司马迁和李广家族的关系不错,司马迁遭受宫刑,就是因为替李广的孙子李陵说话才获罪的,所以司马迁和李氏家族的关系真的不一般。而且在《史记》中,卫青霍去病放在一起写,他们的功绩一笔带过,就知道卫青霍去病有功劳。
但是李广就不一样了,只要是李广的功绩,无论大小司马迁都详细的记载,甚至有夸大之嫌,这无形中给李广扬名了。而且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似乎有点惨,那么大的功劳,没有封侯,让人感到惋惜。但是李广的过错,司马迁却没有写,这不得不说是有意而为之!
二、霍去病的身份
在历代王朝外戚始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是是最北皇帝岁忌惮的群体,历代帝王都会防着外戚,特别是功劳大的外戚,更是让他们忌惮。毕竟在历史中外戚专权层出不穷。霍去病是有功劳,也被人承认,但是他们不会刻意的去宣传,霍去病毕竟是一介外戚。
这个身份十分尴尬,甚至有些帝王会刻意弱化霍去病的影响力,他们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外戚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忠君不二的李广再一次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了李广也确实让人同情,一辈子没有被封侯,不过这也恰恰证明当时汉朝制度的完整,没有军功,你名气再大也没有戏。同理,如果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如果没有战功,那么汉武帝想要给他们封侯也没有办法,军功那个时候是唯一的标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让我们后人都认识了汉代名将李广,甚至在后世作品《水浒传》中,都有“小李广”的存在,俨然将李广与关羽、诸葛亮等人比肩了。
可是,历史上的李广只是汉朝的一名勇猛老将,论功劳与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相差甚远,为什么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没有被人们追捧,而李广却倍受唐代诗人们的追捧呢?
生不逢时,李广难封
李广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情人物,是名将李信的后代,其家族就是大名鼎鼎的陇西李氏,世代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将捍卫边疆作为家族使命的军事贵族。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正值天下未平的“半乱世”之中,外有匈奴扰边不断,内有七国叛乱,可谓内忧外患不断,按当时的条件,以李广的勇猛以军功封侯应该不是难事,然后,却一生留下了“李广难封”的结局。
李广一生并非没有封侯的机会,只是每一次,他都与机会失之交臂。
李广10多岁就参军入伍了,又因出生于陇西李氏,自幼习武,弓马骑射无不精通,在孝文帝14年,匈奴入侵萧关时,李广以狙击手的身份连发数十箭,且每箭必中,一战成名,被汉文帝提拔为侍郎,他的才能渐渐被汉文帝发现。
那时,汉文帝经常感叹说:“李广真是生不逢时啊!现在国家没有战事,他无从立功,若是生在高祖(刘邦)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难!”
可见,汉文帝对李广能力的认可,汉随秦制,以军功封侯,文帝时期没机会,而到了景帝时期,李广赶上了七国之乱,跟着周亚夫出征,立下大功,闻名天下,当时人们都认为李广这回肯定要封侯了。
结果,李广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的赏赐,惹得汉景帝非常不高兴,封侯之事之吹了。
若论战功,李广一生戍边,在做上郡太守时,多次和匈奴交战,几乎每战必胜,从此有了百战百胜的美名,这也使得匈奴看着李广就绕道走。
使得李广在哪当太守,匈奴就绕开哪里,这种情况成就了李广在匈奴“战神”美名,同时也绝了他在汉朝立功的机会。
匈奴要么绕开李广,要么就派精锐、或者庞大部队和李广交战,李广自然也占不了什么便宜,这也导致在李广一生中,虽然有美名,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劳,这也成了他难以封侯的原因。
毕竟军规在那摆着,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想封侯就给他封侯。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已经年纪大了,汉武帝也想送他一个功夫,毕竟老将军一生为国,没功能也有苦功,大汉朝欠人家一个侯爵,于是汉武帝再次派这位老将跟着卫青出征。
因为任谁都知道,这场仗大汉王朝是必赢的,匈奴都已经被打的毫无反抗之力了,只是追击而已,汉武帝就是想卖一个军功给这个老将,好让自己顺理成章的给他封侯。
但怎知,就是这么一个白捡的军功,李广硬是在大风沙中将部队带迷路了,闹得带着几万部队白逛了一圈儿。
对此,卫青自然是要责备的,而李广也自知理亏,羞愧难当,想到自己戎马一生都没有出彩的战绩,无法凭军功封侯,又在人生的最后一仗痛失机会,连白给的军功都能走岔了,自然无颜再活在世上,所以才选择以自刎的方式洗刷耻辱。
文人们出于同病相怜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老将,为什么唐朝诗人们要如此推崇他,宣传他呢?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以下两点:
其一:李广虽然没有立过什么出彩的军功,但那是因为早年身强体健精力充沛时,正值汉朝羸弱的时候,汉军整体实力就远不如匈奴军,换成任何名将领兵也都只能是老套路的采取防御战,所以那时候的他根本没有机会建立功勋。
而当汉朝逐渐强盛起来后,又出了个旷世奇才卫青大将军,还连带着天才少将军霍去病,再加上汉武帝故意重用卫、霍二人,算是抢去了所有老将的风头,李广虽然跟着他们也打过一些胜仗,但微末之功无法让他挣得侯爵。
所以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已经衰老的李广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其二,也是因为李广的命运太过坎坷,看上去有些生不逢时,这与唐朝一些自命才高八斗的文人们有着共同的痛,文人们看到李广将军不幸的一生,再想想始终不得志的自己,就不由的发出感慨,继而留下诗篇代代相传到现在。
仔细想想,李广一生并不算太冤,历经三朝,却难有大功,最后一次出征,汉武帝白送的机会,他都没把握住,遗憾终生,出于羞愧自刎而死。
而在他死后,汉武帝念及了他一生的“苦劳”为其追封了侯爵,汉武帝对李广还算是仁至义尽了的。
对霍、卫二人的千古误解
相比于李广,唐朝诗人乃至后来历代的文人们大多都不太喜欢卫青和霍去病。
在文人们眼中,卫青、霍去病二人属于外戚,是汉武帝故意重用,才给了这二人建立功勋的机会,且李广之死与卫、霍二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加上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摆明了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
这种以特权上位的人,不论有多少才能、立下多大功能,也会被自视清高的文人所唾弃,这也导致了卫、霍二人在史书上评价特别高,但在文学地位上却难以被歌颂的局面。
但前者,卫青作为将领职责所在,而霍去病则属于年少气盛,但这两位立下大功的战将,也因为此事而受到处罚,作为战场犯下大错的李广,汉武帝不仅没追究其失职之罪,反而追封为侯,算是格外恩宠了。
当然,即便是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很好的了,要知道,古代有多少英雄人物或许到现在还没被我们得知呢,因为连史学家都没有将其记上。
而李广,却由于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半生驻守边疆对抗匈奴的事迹被广为流传,或许这也是历史对这位老将的一份弥补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