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02 17:01: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1、传说鲛人从海中出来,借住在百姓家中卖鲛绡,临别时,问主人要了一件器皿,对着器皿哭泣,于是眼泪化作珍珠满盘,作为答谢主人留住的礼物。
2、传说在南海一带,有一条“鲛人”被渔夫捕到,好心的渔夫不忍伤害它,把它放回大海,“鲛人”非常感动,流下的泪水变成了珍珠。
扩展资料
鲛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相似。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
最为密集的人鱼形象来自《山海经》,比如《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长着人的面孔和手脚,却是鱼的身体,生活在海中。海上见闻的注入,使人鱼的形象不断丰富,而这些传说的源头,都指向了《山海经》,可见这部古书的辐射作用。
《山海经》中还有人鱼、赤鱬、氐人、互人等人面鱼身的怪鱼,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鱼,这里的人鱼,指的应该是鲵鱼,即俗称为娃娃鱼的大型两栖动物,《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了人鱼的特征: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啼哭般的鸣叫。
人鱼“音如婴儿”,可使人们想到娃娃鱼类似婴儿啼哭般的鸣叫,而鲵鱼健硕的手臂,圆钝的头颅,还有摇曳的长尾,再加上婴儿般的啼鸣,都给先民带来了半人半鱼的错觉,《山海经》中的人鱼形象多半来于鲵鱼。
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鱼妇”具有死后复活的神力,鱼妇的状态似在半枯半荣之间,而且“死即复苏”,这可以看做是娃娃鱼的冬眠习性在神话中的反映,“死”即冬眠,“复苏”即醒来。
死而复苏的故事对先民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在先民眼中,死后复苏是值得羡慕的神通,似乎跳脱了生死界限,游弋于生死之间。因此后世墓葬中常用人鱼形象的纹饰,以寄托墓主人永生的愿望。
在汉民族的神话中,河伯也是人鱼的形象,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司水之神。大禹治水,河伯献出河图,旋即回到河中,短短的出场时间,只留下一个半人半鱼的模糊身影。河伯名叫冯夷,又名冰夷,《清冷传》认为冯夷服了仙药才入水中为仙人。在古人的想象中,水中之神必要人面鱼身,才符合水神的身份,毕竟那时的水域内,仍是鱼的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古代半人半鱼生物:鲛人泪化珍珠 海人鱼貌美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海洋中的那些美人鱼生存受威胁
关于半人半兽的传说,以为这是一个神话故事,真相却很恐怖和悲伤
《封神演义》上的乌云仙就是一条鱼,有个很拽的名字叫“金须鳌鱼。”胡子是金色的鳌鱼,书里说它被准提道人用六根清净竹收服,被收服的时候显出原形“摇头剪尾”——这不就是一个鱼的样子吗?水火童子最后骑上它,带它去了西方八德池中,从此金莲为伴任逍遥。《封神演义》里说准提道人来自西方,其实就是西方准提菩萨的化身,后来这条鱼,又偷偷下界来到人间通天河,成为灵感大王——在《西游记》里掀起一阵波澜。观音菩萨知道它最害怕的是竹子,所以顾不上梳妆编了个竹篮,把它收了——看来竹子是对付这种鱼最好的武器。
关于鱼成为妖怪的故事有很多,咱们老祖先的想象里还有鱼人家族,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就说“水里有一种生物,长得像人,取名为水君或者鱼伯,出门的时候乘坐马,很多鱼在前开路,人和马都长满鳞甲,如同大鲤鱼,不过人鱼耳目鼻子俱全。”——这不就是水里的人鱼家族吗?他们已经开始对鱼进行驯化,改造为坐骑了。屈大均在《广州新语》就说:“有海怪被发红面,乘鱼而往来。乘鱼者亦鱼也,谓之人鱼。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不但直接提出了人鱼概念,而且雄性取名为海和尚,雌性取名为海女,他们出门就骑鱼当马。
还有水陆两栖的鱼,《博物志》提到了一种牛鱼,长得像牛一样的鱼。《临海异物志》上说有种鹿鱼,《岭表录异》上也提到了这种鱼,说这种鱼在大海中的一个洲里,跳出来就变成了鹿,还说有人捡到一只,头已经变成了鹿,但尾巴还是鱼。还说这种鱼腥得没法吃。
《抱朴子》介绍了一种神奇的丹鱼,这种鱼身上还能发光,取这种鱼的血抹在脚上,就可以在凌波微步了。丹鱼现在就不见了,想必就是被屠戮光了。
《神仙感遇传》有个女神仙就拥有这种本领,这个女神很低调,连名字也没留下,只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凡人张镐,所以就称呼她为张镐妻。张镐在王屋山隐居,好读书好喝酒,经常拿着书到山下的一个酒馆里去。张镐上前搭讪,美女很大方,跟他一起饮酒,当晚分别后,张镐非常思念,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去了酒馆,美女已经等在那里了。美女主动告诉他:“我想嫁给你。”两人一起回了家。共同生活了十年,张镐产生了审美疲劳,每天专注于读经典著作,对妻子也冷淡了,有时候还吵吵两句。美女说:“既然如此,你给我一斗鲤鱼脂吧。”张镐为她买了,美女将鱼脂倒在井里,她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过了一会,骑着一条鱼飞了出来,对张镐说:“我本来打算过几年带你一起升天的,谁知道你这样,咱们就这样分手吧。”说完乘鱼升天——张镐被甩后,感觉没意思就出来当官了,说起这个事情,终身为恨。
人们关于鱼最神奇的想象大概是能化成龙了。
根据《太平广记》所引的《三秦记》里面记载,龙门这个地方是大禹当年开凿的,每年暮春时就有鱼逆流而上,从下往上跳,跳上的就能化为龙,每年有七十二个名额。刚登上龙门,就有云雨相随,随后天上降火烧掉尾巴就变成了龙。琴高这条鱼就是这样变成了龙,然后他就登天了。
大概因为鱼这么神奇,人们就幻想能够骑着鱼去旅行。
《列仙传》上说琴高是赵国人,他喜欢修道,经常在涿水里游泳,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在岸边摆好祭品等着我。”跳入水里去了,过了一会,就见琴高骑着一条鲤鱼跳出来了,他在岸边停留一个月,供人瞻仰祭拜,然后他又跳入到水里去了。
《三吴记》里有一个故事,有个叫王述的人在天台山亲眼目睹了一条鱼的飞行,天台上可是神仙云集的地方,当年刘晨阮肇就是在这里撞了仙女桃花运的。王述就看见一个青衣人骑着一条红鲤鱼飞到天上没入云中,王述登高远望,只见大海上风起云涌,电闪雷鸣,过了一会,这个人骑着鱼又回来了。
从他的描述来看,这个人很可能是个负责海上打雷下雨的小神仙,他生活在水里,所以就用鲤鱼当个坐骑。
《逸史》里有个故事,有张、陈二位同学,一天晚上竟然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带到一个地方,有道士让他们题写碑石,题目叫做“苍龙溪主欧阳某撰太皇真诀。”——可见这个主人公是苍龙这条河的主管,字写的篆书,文章中有两句印象最深“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过去乘坐鱼车,今天脚踏祥云,看来骑鱼是神仙们都有过的经历。
在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关于海洋的传说,颇有些特别。在关于海龙王和虾兵蟹将龟宰相的传说之前,则认为以泰山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脚下,南达扬子江入海口,东至冀浙海滨,这片三角形的地域称为中州,又名中原。环绕在中原周围的则是海洋,每片海洋都有一个皇帝统治。
在古时候人们的眼里,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这个字“从水从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海之言,晦昏无所睹。”这里所说的“无所睹”,则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难想象到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敬畏程度。
面对着恐怖而凶险的海洋,古时候的人们并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他们以丰富的想象来满足好奇心。集中描写海外世界山川道里、风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经》,它里面所讲述的人物个个怪模怪样。“灌头国”其人“人面有翼,鸟喙”;“长臂国”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鱼海中,两手各操一鱼”;“一臂国”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长股国”其人“身如中人而脚过三丈,常负长臂人入海捕鱼”;“聂耳国”其人则“双手托其耳,悬居海水中”……内容可谓丰富而神奇。
古时候的中国人也常用神话来寄托他们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它讲的是管太阳升落的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时,女娃不慎失足于东海溺死。她的灵魂化为一只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卫鸟,为了不让大海再夺去其他无辜的生命,精卫就发誓将大海填平,于是它每天“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敢于向海洋挑战的第一人可能要数秦始皇了。“始皇梦与海神战,若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赉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