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泰山有什么神秘传说或者故事吗

时间: 2022-01-20 11:00: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泰山有什么神秘传说或者故事吗

泰山民间故事

不要石敢当至少3个......回答好高分~~~~~~!!!!!
盘古开天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司马迁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

泰山石敢当
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大汶口镇。镇里有户张姓人家,张家的女儿年方二八,长得自然是脱俗漂亮。可近来每到太阳压山的时候,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这样天长日久呢,女孩就面黄肌瘦,很虚弱。找了许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们说,这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
张家老人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就备上毛驴去请他。
石敢当一听,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就是准备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只管把东西准备齐了。"
这样天色一黑,他就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了。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见灯光。
一会儿,从东南方向来了一阵妖风,看着风就过来了。石敢当用脚一踢,踢翻了锅,灯光一亮,十二个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一亮,就闪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农户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怎么办呢?人家就打听,后来,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治妖,就把他请去了。他又用这个办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我拿他一回儿,他就
跑得很远,山南海北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你就把它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以后就传开了,说妖怪怕泰山石敢当,只要你找块石头或砖头,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当",妖怪就不敢来了,所以现在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就可以避邪。
泰山石敢当2008-12-03 01:06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

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
泰山石敢当2008-12-03 01:06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

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

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

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

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

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

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

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

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

”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

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

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

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

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

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

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

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

关于泰山有哪些神话传说?

泰山这里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盘古开天、泰山神、泰山奶奶、石敢当、何首乌等等,是中国文化的最朴实、最正统的见证。

泰山奶奶、泰山神、石敢当

泰山有什么传说?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碧霞元君的来历

  泰山奶奶

  岱宗坊

  岱庙天贶殿前的弧忠柏

  岱庙里的东斜碑

  岱庙里的碑刻珍品李斯碑

  天贶殿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

  王母池与吕祖洞

  泰山石敢当除妖避邪

  何首乌

  牧羊老人

  秀女石

  悬云寺

  黑龙潭上长寿桥

  唐僧师徒晒经处——经石峪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她的一个女随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很象簪子的石头。

  岱宗坊

  相传,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用各种方法,战胜了很多对手,终于成了一山之主。虽如此,碧霞元君仍贪得无厌。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这样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愤慨,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
  一天,姜子牙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从泰山极顶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当场就和姜子牙争吵起来。
  姜子牙不气不火,好言劝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们可以再作商量嘛!"
  "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问。
  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说:"你可以找件东西来,往山下扔,东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
  碧霞元君心想,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扔个百儿八十里是没问题的!便答应说:"好,就这样办!不过,咱可要说话算数,谁也不许反嘴呀!"
  "一言为定,绝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经,十分认真地说。
  这时,碧霞元君弓腰拣起碗口大的石块,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拦住,说:
  "慢!石头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别家神仙不承认也不好办啊!依我看,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
  碧霞元君也觉得这话有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喃喃自语道:"这可叫我扔什么东西好呢?"
  姜子牙慢吞吞地启示道:"依我看,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你将它扔出去,既好寻找,别人也不敢不认帐!"
  碧霞元君听了,心想:对,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谁敢不认帐?!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用上全身气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绣鞋以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齐在山脚下,找到了那只绣鞋。只见那只绣花鞋跟朝上、头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他们一算里程,从这地方到极顶,只不过二十来里。这时,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计,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认了。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点。泰山脚下,凡是从泰安北关登山的人,都必须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

  岱庙天贶殿前的弧忠柏

  岱庙天贶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树,其向南的一侧有一疤痕,据说,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祈福则得福,想发财的则可发大财。但是游人多不能摸准。此柏虽然其貌不扬,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却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传说,自从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进宫后,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恩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
  太子显逐渐长成以后,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他拔剑剖腹而自杀,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
  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殿前,日夜守护着山神,赐名"孤忠柏"。
  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岱庙里的东斜碑

  岱庙里的碑刻,大都是帝王将相所立,大家名人所书,有什么李斯碑、张迁碑、衡方碑,还有武则天巧立名目所立的鸳鸯啤,人们都慕名而来,前往观赏。却也有一幢非出名家高手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吸引着八方游客,因为这里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相传,北宋时候,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王安石、苏东坡一道来泰山游玩,望泰贷拔地通天之势,观天下九点齐烟之景,赏秦松汉柏之挺秀,听溪水丽鸟之长鸣,所到之处,吟诗作赋,游兴不减。
  却说两位文豪来到贷庙,先到天贶殿拜见了泰山神,又开始赏字观碑,无意中发现一幛石碑向东微微倾斜,引起了二人的兴趣,随行人员也都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历经数百年后,下面的乌龟吃不住劲了;也有的说乌龟欲往东海,以此示人,众说不一。
  这时,王安石兴致勃勃地问苏东坡:“苏老兄,睹此碑有何感想,是否也赋诗一首呢?”
  苏东坡想起当年王安石和他开了个玩笑,把他“贬”到黄州,虽说解开了“秋花不比春花落”之谜,却也受了不少苦,他便想借此捉弄一个王安石,就若有所思地说道:“恨当年安石不正”说完示意王安石续接。
  王安石才思过人,也非等闲之辈,一听“安石不正”,早就知道这家伙在算计自己,便了若无其事地吟道:“到如今仍向东坡。”结果王安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得众人大笑一场。苏东坡也不得不叹服。

  岱庙里的碑刻珍品李斯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于公元前209年,虽历经百世,而风韵犹存。
  对李斯碑历来评价很高,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堪称是一件艺术瑰宝。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见其艺术魅力。正因为它举世注目,被视为珍品,才引来它一段非凡的经历。
  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于贷顶玉女池上,为其歌功颂德。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叹为可惜。
  到了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是个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其碑的珍贵,一直为不能亲睹而慨叹。他来到泰安以后,便下决心要把它找到。于是他四处散贴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悬赏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余岁的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等,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视。”
  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胜喜,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前任知县蒋因陪同赴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造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入之时,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算来,从失而复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一十七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倒塌,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壁间。
  光绪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想毕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贷庙。真可谓千载碑文能历世,失而复得不寻常。
  现在李斯碑存于贷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目睹此碑,确是三生有幸,游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

  天贶殿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唐煌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北京的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发现后,像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里皇帝的女儿,得了重病,请了各地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时,庙自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递给道士。道士一睁原来是个梦,可手里确是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收拾进城。
  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生了一种怪病:脸上长满了疮,丑陋之极。皇上下令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将满足这个人的任何心愿。道士这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到了后宫,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爱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要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世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向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错,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
  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过矮三砖而已。

  王母池与吕祖洞

  泰山东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庙的后面是风景清幽的小蓬莱。
  这座庙的东楼,下临溪谷。楼上有块匾,上书"山不在高"四个大字,取"有仙则名"的意思。楼下有个不大的水湾,清澈见底,山雨大作之时,咆哮如雷,浪花四溅。这个水湾,名叫虬在湾,俗称虬子湾。
  相传,小蓬莱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不知犯了什么天条,被王母娘娘囚禁在这个小水湾里。它在这湾浅水中,既不能兴风,也不能作浪,终年蜷缩着它那细长身子,过着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来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士,自称姓单,人都称他单道士。他白天游山玩水,化缘讨斋,晚上住在虬在湾东岸的石洞里。
  这年中秋节的夜里,皓月当空,王母池内外,寂静清爽。单道士带着一壶酒,拿着一支箫,还带了文房四宝,来到虬在湾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会酒,吹一会箫。悠扬的箫声,引得潜藏在水底的神虬跃身水面,还不断向老道点头朝礼。这时,老道用竹箫敲着石坪,大声喊道:"功业已满,就此飞升,此时不走,还待何时?!"道士拿起毛笔,在虬头上点了一笔。再看那条虬,在水中一滚,立刻化做一条墨龙,腾空而去。泰山上空,马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
  风雨过后,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从此单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石坪上见到了一首墨迹飞舞的大草字,写的是"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虬蛟识吾面,使我踪迹不沉埋。"后面大书"回回翁"三字。
  以后人们从单字的两口和回字的两口,恍然悟出了,这是吕字的变形,知道这是吕洞宾专门来泰山解脱神虬升天的。因此人们就把他所住过的石洞,称做吕祖洞了。

  泰山石敢当除妖避邪

  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大汶口镇。镇里有户张姓人家,张家的女儿年方二八,长得自然是脱俗漂亮。可近来每到太阳压山的时候,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这样天长日久呢,女孩就面黄肌瘦,很虚弱。找了许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们说,这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
  张家老人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就备上毛驴去请他。
  石敢当一听,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就是准备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只管把东西准备齐了。"
  这样天色一黑,他就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了。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见灯光。
  一会儿,从东南方向来了一阵妖风,看着风就过来了。石敢当用脚一踢,踢翻了锅,灯光一亮,十二个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一亮,就闪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农户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怎么办呢?人家就打听,后来,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治妖,就把他请去了。他又用这个办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我拿他一回儿,他就跑得很远,山南海北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你就把它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以后就传开了,说妖怪怕泰山石敢当,只要你找块石头或砖头,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当",妖怪就不敢来了,所以现在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就可以避邪。

  何首乌

  泰安城南有个何家庄,住着姓何的父子俩,以采药为生。村里还有个大财主,开了个药铺,要他们给他采药。这一年,父亲身体不好,儿子因为照顾父亲,就很少上山采药。那财主说:"你们再不上山采药,我就把你们撵出去。"
  何家的儿子没办法,只好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山采药。到了山上后,父亲说:"我从东路上,你从西路上,咱们分两路采。""好吧!"他们就分手了。
  那老头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电交加,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老头腿也软了,肚子也饿了,头也昏了,正想找个地方避雨,忽听对面一座小山上有个小孩哭。老头子心想:这么大的雨,怎么还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难受也得救孩子!就冒着雨跑到对面山头上去了。一看有个小黑孩,胖乎乎的,很爱人,在那里哭呢!老头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个山洞里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头也昏过去了。醒来一看,小孩不见了,手里剩下个黑黑的、跟个地瓜样的东西,很香。老头也饿了,就把这个东西吃下去了。
  一会,他儿子就来了,拉开嗓子喊:"上哪去了,下这么大雨!"
  老头在洞里答道:"在这儿呢!在这儿呢!"
  他儿子进来一瞧,里头是个头发乌黑的年轻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两个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纪?"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认得我了?"
  儿子他仔细一看,果然是父亲,就说:"你怎么这么年轻了呢?"
  他父亲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又说:"你看这还剩了一半呢?"
  他儿子把这东西拿下山去,找药铺里的先生一看,原来那黑东西是药。由于这药能使人白发变黑,又是姓何的采的,从那以后,这个药就叫"何首乌"了。

  牧羊老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降旨重修泰山,想把原来岱顶上小小的昭真观,改建成碧霞元君祠。要修得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全部用青砖铜瓦。工程这么大,山又高,路又陡,砖又沉,瓦又重,全靠肩挑人抬。
  开始往岱顶运料的那天,挑夫上百人,可是每人只能挑两块砖,或者两片瓦。从山脚向山顶,一个挨一个,个个累得汗流浃背,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http://travel.tom.com/china/taishan/tscs.htm
高 真厉害
厉害

泰山主要景点及其传说

写一篇导游词,字数在600-800rn 谢谢!急用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时景点是五岳的最高山―――泰山。

现在我们来到了泰山脚下,要坐车到中山门去开始爬山,这一段路的旁边栽满了花草树木。有松树、柏树……一眼望不到头。

汽车现在已经驶到了中天门,请下车吧,让我们开始登山。

游客朋友们,请把头向上抬抬,看看泰山。你们可能会发现很多红色的石头,那就是泰山的石刻,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亲自题写的,有的出自名家之手,大都文字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

我们接着往上爬,就到了有名的“瑶池”,这是神话里王母娘娘的发祥地,形成于220年以前,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朝饮王母池”的诗句。

我们现在正游览的泰山,四季都美丽极了,比如:春天,万物更生,桃花、杏花、迎春花……都绽开了笑脸,引得游人来踏青赏春。

夏天,满山青翠欲滴,处处流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秋天,层林尽染,红的、黄的、绿的……排列的井井有条,像一副五彩的画卷。

冬天,如果你置身于这座大山之中,就会感受另一番韵味,绿树、红墙、黄瓦、白雪……真是色彩斑斓啊!

现在,我们已经爬到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了。早上日出的时候,有时候就可以看到称为佛光的自然景观,景色之壮丽,使人无法想象。

好了,下面请游客们自由观赏,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再到玉皇顶来集合,大家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哦!
  泰山主要景点
  岱顶
  岱顶,又称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处,自然景观非常奇特,最为引人入胜的就是因特定地理气象出现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如果运气好还能看见碧霞宝光、隆冬雾凇等。南天门以上,就可以算作岱顶了,这里共有古建筑群6组,碑碣22块,摩崖刻石260余处。为泰山妙区之所在。岱顶是“天庭仙界”,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便在岱顶筑坛祭天。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帝观,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组成。其间的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本道观称作玉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
  天外村
  天外村,位于西溪谷口大众桥西侧,为西路登山之始。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
  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时因桃花满峪谷而得名。相传,古时桃花源的桃树甚多,从山坡到山顶,众多桃树自早春3月至4月次第开放,红成一片,因此古人又称此地为“红雨川”。桃花源属于泰山“秀区”,融自然山水、地质奇观、宗教文化、野生赤鳞鱼等景观为一体。桃花源的溪中之水源由三条清澈的溪水汇流成的,一是上桃峪来水,另一是龙角山来水,再就是雁群峪来水。
  红门宫
  红门宫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块红色岩石排列似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所建。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飞云阁”相连。东为更衣亭,是旧时达官贵人更衣之所。西为元君庙,有正殿3间,奉九莲菩萨铜像,香火很盛。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紧凑。阁下有拱门,两侧有楹联“万壑泉声沉宝秀,千峰雪影护禅灵”。因此处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天地广场
  天地广场为泰山西路登山之始,其址旧称“天外村”。是泰安城区与泰山西路景区的过渡地带。南有龙潭路直通泰山火车站,东过大众桥至冯玉祥先生墓,北经蓄水36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再沿盘山公路可乘汽车到达中天门。天地广场本世纪初建成。由一代表“天”的圆形广场和一代表“地”的方形广场组成,取“天圆地方”之意。将“天”和“地”连为一体的是一条台阶式精美石雕连廊。
  红门
  又叫一天门,有红门宫在此。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是登泰山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就要开始爬天梯了。红门宫前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形成错落有致、状若天梯的古建筑群。红门宫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周围有小洞天可观赏。
  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距岱宗坊约6.5公里。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
  万仙楼
  万仙楼位于山东泰山红门宫北,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创建。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元君。现神像均无,殿墙四周镶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门洞东侧有隐真洞,为旧时道人修炼处。门洞后额书“谢恩处”,传古帝王登山时,地方官员送驾至此而谢归。或称旧时香客登岱回归至此无恙,即叩谢元君保佑之恩。楼前有古柏3株,挺拔并列,苍翠凌云,碣书“三义柏”。
  斩云剑
  泰安,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山东省发展经济承东启西的重要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南麓,城市依山而建,山城一体,城景交融,古老的泰山与现代化的城市形成了古与新的和谐统一独具特色。泰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泰山为五岳之首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安的旅游以泰山为中心,向四周所辖县市区辐射,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

  司马迁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
  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飞来石
  在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摇摇欲倾,上刻“飞来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了解泰山的著名景点有哪些·泰山有哪些著名景点
  相传,宋真宗带领千人万马来泰山封禅,行至云步桥上,只见重重山叠翠,白云压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飞泻,犹如银河倒悬,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霁之清秀,置身涧底,捕捉玉珠琼花,令人忘情:飞身崖上,静观高山流水之清韵,使人心醉。宋真宗看到有这样一个绝胜佳处,便下令停轿,在崖上石坪凿石立柱,设帐铺床,在此休息。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涛阵阵,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后依万古青山,好不消遥自在。文武大臣们跑这跑那,忙得不亦乐乎。正巧,这时泰山神黄飞虎巡游从此经过,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这个无能的昏君,名为到泰山封禅,实则是游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诚,赶快轰他下山。”于是山神作法,将身边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真宗这时正赏乐观景,忽听有声如雷贯耳,回头一看,见一块大石压顶而来,吓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哟,我的妈,赶快救驾”此刻哪里还有人应声,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禅使王钦若吓得浑身打颤,钻到床下,王钦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顿时来了劲,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来接驾的。”真宗闻言,果见大石耸立,像在对自己施礼,遂又回到床上,招乎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说“奴才,一块碎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我乃真龙天子,是元君派来接迎的,我怎能会横遭此祸?”话虽这样说,此时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赶快起驾上山了。王钦若为了讨好真宗,便将此石取名为“接驾石”,把真宗憩过的石坪取名为“御帐坪”。
文章标题: 泰山有什么神秘传说或者故事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32052.html
文章标签:有什么  泰山  神秘  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