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1-08 17:04: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赛博朋克(cyberpunk,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电脑叛客、网络叛客,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实际上标志着针对以往科幻小说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具体设定的缺点的改善和进步。
黑客英雄:《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中的玲音。
【布鲁斯·斯特灵(Bruce Sterling)总结的特质】
待人如待鼠,所有对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给人。闭上眼拒绝思考并不能使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消失。
这就是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作者试图从侦探小说、黑色电影和后现代主义中汲取元素,描绘20世纪最后20年数码化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赛博朋克的反乌托邦世界,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大部分人所设想的乌托邦未来的对立面。
在赛博朋克文学中,大多故事发生在网络上、数码空间中。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线很模糊。此流派经常使用人脑和电脑的直接连接。
赛博朋克的世界,人类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受计算机网络控制的黑暗地带。庞大的跨国公司取代政府成为权力的中心。被孤立的局外人针对极权主义体系的战斗是科幻小说常见的主题。在传统的科幻小说中,这些体系井然有秩,受国家控制;然而在赛博朋克中,作者展示出国家的公司王国(corporatocracy)的丑恶弱点, 以及对现实不抱幻想的人对强权发起的无休止的西绪弗恩之战(Sisyphean battle)。
赛博朋克文学有着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今天赛博朋克经常以隐喻义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于大公司企业、政府腐败及社会疏离现象的担忧。一些赛博朋克作家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警示人们社会依照如今的趋势将来可能的样子。因此,赛博朋克作品写作的目的是号召人们来改变社会。
作为赛博朋克的热爱者,我同样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向威廉·吉布森致敬。在我今年出版的处女长篇《荒潮》中,描述了2025年左右,在中国南方一座电子垃圾处理小岛“硅屿”上,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地宗族势力、外来垃圾劳工和跨国资本精英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垃圾人”少女小米遭受病毒侵袭后成为人机结合的Cyborg,带领饱受压迫的外来劳工奋起抗击的故事。在构思阶段我曾经设想过许多种结局,但最终仍然选择了让资本与权力为共同利益联手,改善劳工工作环境,以“和谐”之名,“维稳”了这一场未竟的赛博革命。而自由引导人民的女主角,则沦落得悲惨结局。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我选择了这一结局,也许在我的精神资源中,也同样缺乏对于朋克精神的体认,但更可能的是来自现实太多类似桥段的潜移默化。
威廉·吉布森的岳父是对的,中国的一切都改变了。上海核心区的超现实夜色足可媲美东京涉谷或曼哈顿;地铁里每个人的视线都凝固在掌中的智能手机屏幕;而远在千里之外组装这些手机的超大型车间里,年轻工人如同机器般永不停息,只有死亡才能暂时中断流水线,插入广告般廉价的反思;电视里充斥着雷同的选秀节目,娱乐着已无暇思索的白领;社交网络以15分钟的频率成就名人,然后被人们以更快的速度遗忘。
我们早已生活在赛博朋克式的世界里,就像威廉·吉布森曾经预言的:“未来已经在这里,它只是分布得不均匀。”
菲利普.狄克(1928.12.16~1982.3.2)的作品成为了赛博朋克类型作品的前身。
“我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何谓真实?我甚至质疑这个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实的,我想知道是否我们都是真实的!”狄克常将笔下人物放进虚构的世界,一个被他质疑其构建和制度的世界。这些故事看似荒谬的幻想,角色们发现他们每天生活的世界是个假像,产生自外部的实质世界。所有他的著作都建立在“没有一个单独、客观存在的真实”这个基本假设。
菲利普.狄克笔下是一个衰败的世界,是文明的深深没落,是科技的重重沦陷。狄克生前没有得到世人认可,但在他死后,他的书不停地再版。他被惊呼为我们时代的伟大作家和前卫作家,也可能是最让人吃惊和震撼的作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设立了科幻奖。他的小说频频被翻拍成电影,除了科幻片史上有名的《银翼杀手》,还有《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记忆裂痕》《强殖入侵》等。
赛博朋克(英文:Cyberpunk)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中文又称作“赛伯朋克”。
赛博朋克类作品背景大都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结合”的基础上,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
拥有五花八门的视觉冲击效果,比如街头的霓虹灯、街排标志性广告以及高楼建筑等,通常搭配色彩是以黑、紫、绿、蓝、红为主。故事框架是以社会秩序受到政府或财团或秘密组织的高度控制,而主角利用其中的漏洞做出了某种突破。
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实际上标志着针对以往科幻小说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具体设定的缺点的改善和进步。
具体起源
初期主要倡导者包括威廉·吉布森、尼尔·斯蒂芬森、布鲁斯·斯特林、布鲁斯·伯特克、帕特·卡蒂甘、鲁迪·拉克、约翰·雪莉和菲利普·狄克。其中菲利普·狄克所著作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最受注目,小说亦被改编成1982年电影《银翼杀手》,可以被看作是赛博朋克风格和主题的典型例子。
赛博朋克很大部分是源自1960至197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当时的菲利普·狄克、罗杰·泽拉兹尼、J·G·巴拉德、菲利普·荷塞·法默和哈兰·艾里森等作者回避了早期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倾向,尝试描绘用药文化、科技以及性革命所带来的冲击。
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的代表性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吸取了朋克文化和早期的黑客文化,确认了赛博朋克的作为一门科幻类别的地位。
其他同样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包含了布鲁斯·斯特林和鲁迪·鲁克。日本的赛博朋克作品始于1982年大友克洋的系列漫画《阿基拉》,其后1988年改编成的动画电影《阿基拉》并使得这门科幻类别普及开来。
赛博朋克(英语:Cyberpunk)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又称赛伯朋克。
背景大都建立于“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的结合”,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拥有五花八门的视觉冲击效果,比如街头的霓虹灯、街排标志性广告以及高楼建筑等,通常搭配色彩是以黑、紫、绿、蓝、红为主。故事框架是以社会秩序受到政府或财团或秘密组织的高度控制,而主角利用其中的漏洞做出了某种突破。
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实际上标志着针对以往科幻小说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具体设定的缺点的改善和进步。
赛博朋克背景:
赛博是Cyber音译,源于希腊文Kyber,原意为舵手。
Cyber源自Cybernetics,代表“与电脑相关的”
大家常见的SONY数码相机镜头上就会有Cyber-Shot的字样,意思说是数码相机。
又有组合词赛博朋克(英语:Cyberpunk)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又称赛伯朋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赛博朋克;百度百科-赛博
赛博朋克(英语:Cyberpunk,又译作“电驭叛客”)是“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朋克”(Punk)的结合词,以信息技术作为主题的科幻故事分支之一。
赛博朋克很大部分是源自1960至197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当时的菲利普·狄克、罗杰·泽拉兹尼、J·G·巴拉德、菲利浦·荷塞·法默和哈兰·艾里森等作者回避了早期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倾向,尝试描绘用药文化、科技以及性革命所带来的冲击。
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的代表性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吸取了朋克文化和早期的黑客文化,确认了赛博朋克的作为一门科幻类别的地位。其他同样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包含了布鲁斯·斯特林和鲁迪·鲁克。
日本的赛博朋克作品始于1982年大友克洋的系列漫画亚基拉,其后1988年改编成的动画电影使得这门科幻类别普及开来。
扩展资料:
赛博朋克作者试图从侦探小说、黑色电影和后现代主义中汲取元素,描绘20世纪最后20年数码化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赛博朋克的反乌托邦世界,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大部分人所设想的乌托邦未来的对立面。
总的来讲,赛博朋克的风格主线,就是反应出科技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与脆弱渺小的人类个体之间的强烈反差,同时外界与内在,钢铁与肉体,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等矛盾在其中交织。看似对立,宿命却连结在一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赛博朋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赛博朋克的发展史,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蒸汽朋克的对立面,要了解更多,推荐去看银翼杀手电影,看看影评就知道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