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七毛的故事是真的吗

时间: 2021-09-04 23:58: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七毛的故事是真的吗

毛泽东的故事有哪些

一、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有天,进入田次湾,毛泽东与十几个工作人员被安排在一小窑洞里住。

房东大嫂感到过意不去,一再解释:“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笑着回答:“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大嫂说话中有三个“了”,毛泽东风趣回敬了三个“了”,逗得大嫂和同志们都哈哈大笑了。

二、新中国成立不久,名画家齐白石画了一幅画,是一棵生长茂盛的李树,树枝上落着五只形态各异的鸟,生意盎然,十分有趣。

有一天,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一起看这幅画。郭沫若想要这幅画,就说:“这画上有我的名字。”他的“理由”是自己的名字叫“尚武”,画上画了五只小鸟,“上五”与“尚武”谐音。毛泽东忙说:“且慢!有本人的名字写在上面。”郭沫若、齐白石仔细看,都说画上根本没有主席的大名。

毛泽东这时不慌不忙地问郭沫若:“你看画上的是什么树?”郭答:“李子树。”“树长得茂盛吗?”“茂盛!”“李树长得很茂盛,这不是敝人的名讳吗?”郭沫若乐得直拍双手,笑道:“妙哉!妙哉!”齐白石听得一头雾水,不解其意。郭沫若向他解释:1947年3月,毛泽东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曾化名“李得胜”,“胜”与“盛”谐音。  

三、50年代末,有一个毛泽东让猫吃辣椒的故事在上海广泛流传。传说毛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出了一道难题:怎样才能使猫吃辣椒?刘的办法是硬塞,周的办法是先让猫饿三天,然后将辣椒裹在肉里面骗猫吃下。毛对此二者都不以为然,他开出的办法是将辣椒涂在猫的屁股上,猫会自己去舔,而且会为能舔干净而兴奋不已。

四、毛泽东像母亲一样周济贫穷的乡亲,尽力帮助他能帮助的人,与父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私塾读书时,中午都是自带午饭的。有一天,当毛泽东发现同学黑皮伢子因为家里穷,没有带午饭。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午饭分一半给黑皮伢子吃。以后,毛泽东每天吃午饭时,都叫上黑皮伢子,两人一起吃,自己却饿着肚子等到晚上放学回家再狼吞虎咽一顿。

渐渐地,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这个小小变化,就将饭盒换了一个大的。但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依然还要大吃,好像午饭没吃一样。母亲对儿子饭量陡然大增感到奇怪,就问毛泽东:“你上学读书怎么比在家干活还吃得多呀?”

毛泽东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自己的秘密。母亲知道原委后,慈爱地说:“石三伢子,你做得对,只是你不该瞒着我,应该早点跟我说,我好给你多带点饭,省得两个人都吃不饱,不能饿坏了身子呀!”此后,母亲天天给毛泽东带上两份饭。

五、1955 年6 月19 日晚,毛泽东回到长沙。6 月20 日上午,他参加了湖南省委会议,并找地市委书记10人座谈,主题都是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省委负责人周小舟、周惠、谭余保、胡继宗等,到停在大 铺的专列上,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湖南农业合作化兴起的情况,取得的初步经验和产生的问题。

因大雨初晴,在列车上谈话,感到非常闷热,毛泽东忽然提出要到湘江去游泳。周小舟看到湘江水位猛涨,水质混浊,担心毛泽东游泳有困难,一方面请毛泽东的老同学周世钊劝毛泽东不去游泳,或改期游泳,另一方面要公安厅负责同志立即调动船只和省体委的游泳队员陪同游泳,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周世钊对毛泽东说:“湘江水涨,江面又宽又深,游泳也不方便。”“你不要说外行话!庄子不是说过吗?‘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越深,浮力越大,游泳起来当然越要便利些,你怎么反说不便呢?”毛泽东深知周世钊文史知识丰富,故引经据典,阐述江宽水深更好游泳的道理。

毛泽东下了决心的事,谁也说服不了他。上午10 时,毛泽东从长沙七码头乘船至猴子石下水,游到对面河西牌楼口北面登岸,历时一个多小时。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毛泽东小时侯的故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一次"胜利的罢工"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一、毛主席心中的人民群众

1947年,毛泽东东渡黄河后,乘吉普车去西柏坡。行进途中,他看到了路旁有一个生病的女孩和泪流满面的妇女。他身子一阵震颤,急忙下车——以下是毛泽东卫士们回忆的原文:

毛泽东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的手和额部:“孩子怎么了?”

“病啦!”女人泪流满面。

“什么病?”

“请一个先生看过,说是伤风着凉,气火上升。可吃了药不管事儿,烧得说胡话,这会子只剩了一口气……”女人呜呜地哭出声。

听到此,毛泽东眼圈泛红,猛地扭回头,朝车上看。是在找随军医生。

“我在这里。”朱医生在毛泽东身边说。

“快给这孩子看病。”

朱医生用听诊器听,又量体温,然后问那妇女孩子发病过程……

“有救吗?”毛泽东声音颤抖,提着一颗心。

“有救。”

“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

“可这药……”

“没药了?”毛泽东又显出紧张担心。

“有是有……只剩一支了。”

“什么药?”

“盘尼西林。”

“那就快用。”

“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

“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请你马上给孩子注射!”

朱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用给了生病的孩子。那时,抗生素不象现在这么泛滥,所以很显特效。朱医生打过针,用水壶喂那孩子水。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掀起眼皮,轻悠悠叫了一声:“娘……”

那妇女呆呆地睁着大眼,泪水小河一样哗哗往下流。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

毛泽东两眼泪花迷离,转身吩咐朱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后来,每当谈到那个孩子和流泪的母亲,毛泽东眼圈总要泛红:“也不知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把她带来治疗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么!”

这种事,已完全不需要我们去作更多的评论。人民的领袖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得如此之近,如此之紧,人人一看便能明了。

二、鱼儿离不开水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

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与追求。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

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如鱼得水,毛泽东显得是那样开心。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鱼水关系是什么呢,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却不可离开水,所以用这比喻老百姓跟他的关系,比喻党群关系。历代统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都是水和舟的关系,那个舟是在水上,水是载着舟的,舟还是浮在水上的,就是说封建的统治,它可能还是在老百姓之上。而主席把自己比作为鱼,就说我永远离不开你,但你可以没有我,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一些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

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通过这件事,毛泽东开始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次为主席拍照片

1937年11月,徐肖冰那时刚参加革命,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任摄影干事。有一天,组织上对徐肖冰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需要拍摄,具体情况到飞机场就知道了。徐肖冰赶到飞机场时,人还很少。等了一会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肖劲光等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都到机场来了,飞机一到,徐肖冰还没反应过来,飞机上就下来很多人。原来是苏联派专机把王明、康生从莫斯科送回延安,陈云也从新疆上了这架飞机,另外还有一些随行人员。那时徐肖冰到延安不久,很多人他并不熟悉,只好想办法让主席的镜头多一点。看到徐肖冰拿着照相机比划,主席就说:“我们一起拍个照吧。”然后他们很自然地站在一起(见《毛泽东画传》第132页,徐肖冰摄)。那时徐肖冰用的是小型、老式的相机,没有自动装置,也没有广角镜。他只好离得远一些,以主席为中心拍照。因为不熟悉,这次拍照险些把站在边上的王明圈在镜头外面。刚拍完一张,突然有个外国人把徐肖冰拉到旁边,问:“你是哪里来的?”徐肖冰说:“我是后方政治科的宣传干事,是组织上通知我来拍这个照片的。”但这人半信半疑,恰好一旁有人认识徐肖冰,向他证明了徐肖冰的身分。后来,徐肖冰才知道这人叫马海德,是个大夫,和美国著名作家斯诺一起到延安的。但当时被他这么一搅,拍照的机会错过了。当徐肖冰与马海德熟悉之后,就总跟他开玩笑:“马大夫,那时我在飞机场拍照片,你怀疑我,这事是你该管的吗?”马海德自己也觉得好笑。

最满意的照片
组织上为了培养徐肖冰,送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作《论持久战》的报告。徐肖冰带着相机,准备给主席多拍几张照片,可是听的人很多,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根本插不进去,更看不见主席。徐肖冰围着房子绕了一个圈,找了好几个角度,希望既能拍到主席,又能把听众也拍进去。拿着相机选来选去,最后,他只好站到边上,拍到主席的侧面,同时也将听众纳入镜头。这幅照片,是徐肖冰到延安后比较近距离拍摄主席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首次面世是在1968年,摄影界的人士认为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主席的形象几乎占满了画面,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所以这张照片一发再发(见《毛泽东画传》第159页,徐肖冰摄)。
国民党帽徽的故事
徐肖冰所拍摄的照片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张照片还有着特殊的经历。这张照片就是在党的七大会议期间,徐老抢拍的毛主席与朱老总的合影。当时朱老总兼八路军总司令,戴着国民党军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一段时期它在发表的时候被修改过。与徐肖冰的原照相比,我们会看到,朱老总的帽子上国民党的帽徽被修掉了。现在这幅照片仍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在《毛泽东画传》编辑过程中,徐肖冰一再强调要按历史原貌发表。1988年,日本邀请徐肖冰夫妇去日本举办照片展览,展出的就是原照片。《朝日新闻》特地就此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原貌。徐肖冰说,照片记录的就是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跟着主席回韶山
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故乡。因为他的归来,韶山冲沸腾了。毛泽东到达韶山时,天已经黑了。第二天早上5点钟,他就从住处走出来。侯波不知道主席要去哪里,她背着相机寸步不离地跟着主席。上了一个小山顶,主席来到父母的坟墓前鞠躬致敬(见《毛泽东画传》第238页,侯波摄)。随行的人员没有准备,赶忙从旁边的柏树上折下一枝,献在主席父母的坟前。默哀完毕,主席对着父母许愿:以后有机会,我还回来看望你们。
下山路上,主席的故居前已是人山人海。他先去老邻居家。他递给老邻居一支烟,一边用他多年未改的乡音和乡亲们亲切地聊起家常。
侯波站在门外,拍下了这欢乐的瞬间。
这张照片,真切地反映了毛泽东与乡亲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使侯波感悟到,拍摄领袖的照片不仅要表现他们的伟大气质,还要表现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照片才真实、可信、感人(见《毛泽东画传》第428页,侯波摄)。
“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的客人。5月的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主席接见外宾的摄影工作。当时,侯波的工作单位还在北平电影制片厂,中央有事就来电话通知,有时也来车接。这次会见结束,客人走后,侯波他们收拾机械也准备离开。这时,主席回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他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但没有见过侯波。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绍侯波:“这是我的爱人。”主席便问侯波老家是哪里,侯波回答:“山西夏县。”主席说:“哦!是关云长老乡!陈赓在你家乡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呢!你是什么时候到延安的?”侯波又回答说1939年。主席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要为人民好好服务。”
主席风趣的一番话,使侯波有些紧张的心理放松了,她没想到主席这么平易近人,而且说话这么幽默。想到不能过多占用主席的时间,侯波他们起身向主席告辞,可侯波心里,总想着跟主席合影。未曾想到,主席却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与侯波他们同来的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举着照相机,让侯波夫妇俩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主席两侧站好,这时主席摇头说:“不行,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主席站到了侯波的左边。陈正清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很长时间,侯波珍藏着这张照片,没有拿出来。直到后来才公开。很多人看到照片,都好奇地问侯波:“主席应该站在中间啊?”每次,侯波都要把当时的情况介绍一遍。这也是侯波第一次见到主席。她没想到自己后来也被调入中南海。后来主席的活动多了,中央办公厅考虑到应该用照片来记录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活动,中南海需要有一个专职的摄影人员,组织上就将侯波调入中南海。调去时,侯波是北平电影制片厂的照相科科长,到了中南海以后,仍是照相科长,其实只有她一个人。后来时间久了,主席问:“你怎么叫个‘侯科长’?不要当那个‘长’。”直到现在,主席身边的人一直称她为“侯科长”。
“南京解放”被疑为“摆拍”
1949年4月,徐肖冰和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住在香山。一天上午,主席从房间里出来,秘书走来递给他一张《人民日报》的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毛主席接过报纸,边走边看。这时徐肖冰拿着相机,却无法拍摄主席的正面,只能耐心等待。看了一会儿,主席见边上有凳子,顺势坐下来,手拿着报纸继续看。怕影响主席看报,徐肖冰悄悄地跟着主席,当主席看到报纸的正面时,“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徐肖冰按下快门,留下了历史永恒的瞬间。
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就是这时完成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直到今天,徐肖冰回忆往昔,仍饱含深情:“我在香山为毛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但是可笑的是,很多摄影家认为这张照片是“摆”出来的,并被作为摆拍的典型。徐肖冰笑道:“我们是搞新闻的,又是给领导拍照,哪里敢摆布!”

主席畅游长江
中南海是有游泳池的,但主席对游泳池不感兴趣,相比而言,他更愿意到江河湖泊里去游,他对中国的江河有着特殊的感情。1956年5月,主席从广州经长沙来到武汉,想到长江去游泳。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很担心,江水里漩涡多、还有血吸虫……然而种种理由都没能说服主席。只要他下定决心,谁劝也没有用。王任重只好组织了几个人先去长江试游,感觉漩涡的力度不大,可以游,才放心。
那天下午,毛主席在杨尚昆、王任重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蛇山脚下,就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处下了水。工厂里的人都出来了,主席一下水,人们就跟着在岸上跑,害怕出事。但是主席特别自信,他游泳的姿势多种多样,蝶泳、蛙泳、仰泳,甚至可以在水里站着。侯波早就做好了准备,把相机、胶卷都准备好,但她不敢下水,只能在船上拍。在她换胶卷的时候,船一晃,装胶卷的纸盒落入水中,这时正好主席游过来,他一把抓住盒子,顺势站在水中,打开纸盒,边看边念上面的英文说明。遗憾的是,当时侯波在装胶卷,没有把这一情景拍下来。
主席一直游到汉口的丹水池附近才上岸,共游了3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后来,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来记述这次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说起主席照片背后的故事,两位老人侃侃而谈,他们的思维如此清晰,以至于和主席在一起的点滴都记忆犹新。很多人惊叹徐肖冰、侯波夫妇为主席拍的照片能惟妙惟肖地展现伟人豁达的气度和自然的神态,实际上,多年来为主席拍照的经历使他们知道,主席是不爱拍照的,主席个人照片都是在主席不注意时拍的。主席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不要把镜头只对准我,要多对着群众。和主席接触,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主席特别喜欢接近群众。一年中,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常常走入农家,问他们生活怎样、庄稼怎样,他与群众交谈,真正关心他们的疾苦……
日光西斜,屋子渐渐暗下来。3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谈兴尚浓。逢主席诞辰110周年,各种活动频繁地邀请两位老人出席,这些天,他们很辛苦,但他们依然精神饱满地一一耐心面对。作为曾经生活在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种时刻,他们,以及他们手中的相机,均是历史的见证。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十毛故事是哪些故事

十毛的故事

话说有个农夫有十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大毛,二毛,三毛、、、、、、一直到十毛。有一天农夫对他的十个儿子说你们也长大了,该自己出去好好的锻炼一下自己。

大毛出去后,来得了一座木材场,看到了别人在那里伐木,于是他就上去对他们说希望他能跟他学伐木,那人同意了。大毛看到别人左一刀,右一刀。于是他就想太简单了,这个我也会,于是他连别人最后一刀看都没有看,就跑去对老板说我学会了,能不能让我给你伐木。老板答应了。于是大毛就照着那个人左一刀,右一刀,但是他连这最后一刀看都没有看,他想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话,未免太让人看不起了。于是码起胆子砍了这最后一刀,但是树倒是倒了,结果是把他自己给压死了。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踏实,没有什么事情能一步登天。人家不是说了吗?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二毛出去后,找了个靠樵夫,跟着老樵夫出去,在路上二毛拾到一把崭新的斧子,这时老樵夫说太好了二毛,我们有新斧子用了,这时二毛说不是我们有新斧子用了,而是我有新斧子用。老樵夫听后没有说什么。回家走到半路上时有一群人追了上来抓住二毛说二毛偷了他们的斧子,要兴师问罪。这时二毛对樵夫说我们有麻烦了。这时樵夫说二毛呀二毛不是我们有麻烦了,而是你有麻烦了。后来追上来的那一群人把二毛活活的打死了。

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我们自身的原则,功劳是大家的,人不能太自私了,自私就等于变相的自杀。

三毛出去后找了个老木匠为师,向他学习木匠技术。但是三毛学成后,就在师傅的对门也开起了一家店子抢师傅的生意,但是怪事发生了,他的师傅是个孤家寡人,又没有其它别的帮手,但是每天还是有很多的家具拿出来卖,而且生意非常的好。这时三毛就奇怪了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于是就在晚上偷偷的爬到师傅的家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看到的是有一群木头人在为师傅做家具。这时三毛就想了,这老不死的还有一手没有教给我,管他的,先量一下尺寸,我回去后也做几个来为我做事情。他回去后也照着做,但是他做的那几个木头人却动也不动,于是他就跑去责怪师傅,他师傅问他量了头了没有?他回答量了。那你量了手和脚了吗?他回答量了。最后他的师傅问他量《良》了心了吗?他回答道:“我没有量《良》心。”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都要有良心,我们不可做那种缺德事情,做了是会有报应的。

四毛出去后,入赘到了女家,他的岳父有个手脚发抖的毛病,每天吃饭都要打坏碗和盘什么的。四毛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天,四毛出去干完活回来,头被一个东西砸了一下,一看原来是个椰子,那椰子非常的坚硬。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用这个椰子给他的老岳父做一个碗,这样就不怕他打坏了。于是他也这么做了,把余下的那一半椰子壳给仍了。他的岳父也没有说什么,他高兴的不得了。直到有一天,他看见自己的儿子也在把椰子拿来做一个碗,他不解问他的儿子做来干什么?他的儿子回答:等你老了后,我也拿这个来给你做碗,那样我也不怕你把碗给打坏了。”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着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平时怎么做,别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你要是不怕别人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的话,你也可以尝试一下。

五毛出去后来到了少林寺,他求方丈教他功夫,方丈对他说:“你想学功夫也可以,但是你必须给我挑一年的水才可以。”五毛听后二话没有说,就给方丈挑了一年的水。第二年他有跑去问丈什么时候教他功夫?方丈说还要挑一年的水,并且还要在每只脚上绑一个重二十斤的沙包,但是每天就要绑在脚上,不能把它给拿下来才行。五毛听后也没有说什么。又挑了一年。第三年五又跑去问什么时候才能教他功夫?方丈说还要挑一年的说,不过除了每只脚上的沙包不能拿下来外,还要在挑水的同时把一头小猪抱到山下去给小猪洗澡,洗干净后再抱回来。五毛也没有说什么。就这么日复一日,小猪也慢慢的长大了,而他也在无形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只是他还不道而已。又一年过去了,他有跑去问方丈什么时候才肯答应教他功夫?这时方丈告诉他:“五毛,你家中出事了,有几个强盗跑去抢你们家了,你赶快回去吧。”
这时五毛听后,赶快往家跑,一路飞驰。等到家看见真有几个强盗在抢他们家。于是他一拳一个,一脚一个,三下五除二就搞定。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早就已经学到了功夫了,只是在无形中不知道而已。

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不怕累,不怕苦,认认真真,这样做什么事才能成功,才能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

六毛和七毛两人经常打架,六毛是个胖子,而七毛是个瘦子,七毛老是欺负六毛。有一天晚上,六毛梦到一个白胡子老翁,白胡子老翁告诉六毛:“
如果不想七毛老是经常欺负你的话,你明天就把七毛带到后山去,那里有两座山,中间只有一
条宽不过一尺的桥,而且下面是万丈深渊,记住想安全的过去的话,就必须一直看到对面的一棵大树才能过去而不被掉下万丈深渊,记住你必须要叫他和你比。”
六毛第二天醒后想起了梦中白胡子老翁的话,于是叫着七毛:“今天你敢和我比一比吗?”
七毛说:“比就比,比什么?”
六毛就把七毛带到了后山,同样他们也看
到了梦中老翁说的那样。六毛说:“今天就比看谁能从这里走过去,要是你过去了,我今后就让你欺负,要是我过去了,今后你就再也不能欺负我了,明白吗?”

七毛说:“好,那你先过去吧。”
六毛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先过去。待他走到半路时,非常的害怕,看自己的左面,由于自己太胖看见的是自己的肩膀,看右面也是一样,看到的是自己的肩膀。但是他一想到七毛老是欺负他和梦中的老翁告诉他的,害怕就看着对面的那棵树一直对着那棵树就可以安全的过去。他也这么做
了,很快也就安全的过去了。这时七毛也要过去,他也走在半路就害怕了,他一害怕就看左面是万丈深渊,右面也是,脚一软掉下了万丈深渊。

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心中都要有个目标,我们要排
除万难,坚信自己的信念,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八毛,九毛和十毛同时娶了一财主的三个女儿,有一年,财主做寿,三女婿带着妻子和儿女去为老丈人祝寿。这一年老丈人有一个奇思妙想,要三女婿分别以“圆又圆”,“少半边”,“乱糟糟”和“静悄悄”为诗,把以上的四个词语加在里面。

这时八毛就说:“天上的月亮圆又圆,乌云出来就少半边,满天繁星是乱糟糟,夜深人静是静悄悄。”丈人听后高高兴兴的让八毛进去了。 九毛:“我的烧饼是圆又圆,咬了一口就少半边,咬在嘴里是乱糟糟,吃进肚子就静悄悄。”丈人听后也高高兴兴的让九毛进去了。
十毛:“岳父岳母是圆又圆,死了一个就少半边,全家哭的是乱糟糟,全家死完就静悄悄。”岳父和岳母听后非常生气的用木棒把十毛给轰走了。
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在我们的工作上还是在别的什么上,有些话能说,但是有些话是不能乱说,一旦乱说了话或者说错了话,我们就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样是对自己不利的。所以说我们说话要小心,要经过大脑的考虑,不能信口雌黄。有时说错话得罪了人家自己还不知道。人家不是说“祸从口出”吗?

毛主席的故事

gfmbhdlndgt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故事:毛主席在花山
  有年,毛主席来到了花山村。有天他发觉院子外碾米的声音没动静了,向警卫员奇怪的问道:“怎么院子外碾米声音不见了呢?”
  警卫员解释道:“那样会影响您工作的。”
  毛主席严肃的说:“多年来自己已经适应了在战争工作的生活,又怎么会影响到我工作呢?你有看到了,这里只有两台碾子,如果让大家都去那边碾,会影响一半人吃饭的。”
  尔后,他又让警卫员把去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碾米。
  警卫员圆满完成了任务,毛主席又拿起桌上一旁的茶筒:“你去给炊事员,让他在每天的中午给乡亲们沏茶。”
  警卫员很为难,因为这茶可不普通,是南方的同志给毛主席的,转了好几到手才到毛主席这里。但是,毛主席却告诉警卫员:“你想过没有,若不是群众的支持,我们现在哪来的生活?反过来说,我们抗日,也是为了群众而战。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了特殊位置上了。”
  警卫员只好接过茶筒,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催他快去。
  不久,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过来了。“乡亲们,快喝茶吧。”
  乡亲们开始还不好意思,经他那么一说,也就不拘束了,都喝了起来。
  接着,毛主席来了。大家纷纷向毛主席打招呼。
  毛主席喋喋不休的说道:“这喝茶的好处啊,可多了。喝了这茶,不仅有精神,还能多吃饭呢……”
  正在推碾子的母女俩也放下手中的活,听毛主席说。
  毛主席将茶递给母女俩:“歇会儿喝茶吧,来,警卫员,咱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跟我一起碾米吧。”毛主席对推碾子还很在行,速度很快。
  这时,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这位首长,怎么感觉那么熟悉呢?在哪见过呢?在哪儿呢?”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
二、鱼儿离不开水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

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与追求。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

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如鱼得水,毛泽东显得是那样开心。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鱼水关系是什么呢,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却不可离开水,所以用这比喻老百姓跟他的关系,比喻党群关系。历代统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都是水和舟的关系,那个舟是在水上,水是载着舟的,舟还是浮在水上的,就是说封建的统治,它可能还是在老百姓之上。而主席把自己比作为鱼,就说我永远离不开你,但你可以没有我,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一些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

1942年6月3日,天正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

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通过这件事,毛泽东开始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次为主席拍照片

1937年11月,徐肖冰那时刚参加革命,在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任摄影干事。有一天,组织上对徐肖冰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需要拍摄,具体情况到飞机场就知道了。徐肖冰赶到飞机场时,人还很少。等了一会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肖劲光等在延安的重要领导人都到机场来了,飞机一到,徐肖冰还没反应过来,飞机上就下来很多人。原来是苏联派专机把王明、康生从莫斯科送回延安,陈云也从新疆上了这架飞机,另外还有一些随行人员。那时徐肖冰到延安不久,很多人他并不熟悉,只好想办法让主席的镜头多一点。看到徐肖冰拿着照相机比划,主席就说:“我们一起拍个照吧。”然后他们很自然地站在一起(见《毛泽东画传》第132页,徐肖冰摄)。那时徐肖冰用的是小型、老式的相机,没有自动装置,也没有广角镜。他只好离得远一些,以主席为中心拍照。因为不熟悉,这次拍照险些把站在边上的王明圈在镜头外面。刚拍完一张,突然有个外国人把徐肖冰拉到旁边,问:“你是哪里来的?”徐肖冰说:“我是后方政治科的宣传干事,是组织上通知我来拍这个照片的。”但这人半信半疑,恰好一旁有人认识徐肖冰,向他证明了徐肖冰的身分。后来,徐肖冰才知道这人叫马海德,是个大夫,和美国著名作家斯诺一起到延安的。但当时被他这么一搅,拍照的机会错过了。当徐肖冰与马海德熟悉之后,就总跟他开玩笑:“马大夫,那时我在飞机场拍照片,你怀疑我,这事是你该管的吗?”马海德自己也觉得好笑。

最满意的照片
组织上为了培养徐肖冰,送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作《论持久战》的报告。徐肖冰带着相机,准备给主席多拍几张照片,可是听的人很多,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根本插不进去,更看不见主席。徐肖冰围着房子绕了一个圈,找了好几个角度,希望既能拍到主席,又能把听众也拍进去。拿着相机选来选去,最后,他只好站到边上,拍到主席的侧面,同时也将听众纳入镜头。这幅照片,是徐肖冰到延安后比较近距离拍摄主席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首次面世是在1968年,摄影界的人士认为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主席的形象几乎占满了画面,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所以这张照片一发再发(见《毛泽东画传》第159页,徐肖冰摄)。
国民党帽徽的故事
徐肖冰所拍摄的照片中,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不计其数,其中有一张照片还有着特殊的经历。这张照片就是在党的七大会议期间,徐老抢拍的毛主席与朱老总的合影。当时朱老总兼八路军总司令,戴着国民党军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一段时期它在发表的时候被修改过。与徐肖冰的原照相比,我们会看到,朱老总的帽子上国民党的帽徽被修掉了。现在这幅照片仍有两个版本流传于世。在《毛泽东画传》编辑过程中,徐肖冰一再强调要按历史原貌发表。1988年,日本邀请徐肖冰夫妇去日本举办照片展览,展出的就是原照片。《朝日新闻》特地就此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原貌。徐肖冰说,照片记录的就是历史,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跟着主席回韶山
1959年6月,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故乡。因为他的归来,韶山冲沸腾了。毛泽东到达韶山时,天已经黑了。第二天早上5点钟,他就从住处走出来。侯波不知道主席要去哪里,她背着相机寸步不离地跟着主席。上了一个小山顶,主席来到父母的坟墓前鞠躬致敬(见《毛泽东画传》第238页,侯波摄)。随行的人员没有准备,赶忙从旁边的柏树上折下一枝,献在主席父母的坟前。默哀完毕,主席对着父母许愿:以后有机会,我还回来看望你们。
下山路上,主席的故居前已是人山人海。他先去老邻居家。他递给老邻居一支烟,一边用他多年未改的乡音和乡亲们亲切地聊起家常。
侯波站在门外,拍下了这欢乐的瞬间。
这张照片,真切地反映了毛泽东与乡亲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使侯波感悟到,拍摄领袖的照片不仅要表现他们的伟大气质,还要表现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样的照片才真实、可信、感人(见《毛泽东画传》第428页,侯波摄)。
“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休息、办公,并接见国内外的客人。5月的一天,侯波接到组织下达的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主席接见外宾的摄影工作。当时,侯波的工作单位还在北平电影制片厂,中央有事就来电话通知,有时也来车接。这次会见结束,客人走后,侯波他们收拾机械也准备离开。这时,主席回过身来招呼他们坐下。他在延安时就认识徐肖冰,但没有见过侯波。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绍侯波:“这是我的爱人。”主席便问侯波老家是哪里,侯波回答:“山西夏县。”主席说:“哦!是关云长老乡!陈赓在你家乡打了好几个大胜仗呢!你是什么时候到延安的?”侯波又回答说1939年。主席说:“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要为人民好好服务。”
主席风趣的一番话,使侯波有些紧张的心理放松了,她没想到主席这么平易近人,而且说话这么幽默。想到不能过多占用主席的时间,侯波他们起身向主席告辞,可侯波心里,总想着跟主席合影。未曾想到,主席却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与侯波他们同来的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举着照相机,让侯波夫妇俩跟主席合影。侯波、徐肖冰在主席两侧站好,这时主席摇头说:“不行,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不由分说,主席站到了侯波的左边。陈正清按下快门,这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很长时间,侯波珍藏着这张照片,没有拿出来。直到后来才公开。很多人看到照片,都好奇地问侯波:“主席应该站在中间啊?”每次,侯波都要把当时的情况介绍一遍。这也是侯波第一次见到主席。她没想到自己后来也被调入中南海。后来主席的活动多了,中央办公厅考虑到应该用照片来记录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的活动,中南海需要有一个专职的摄影人员,组织上就将侯波调入中南海。调去时,侯波是北平电影制片厂的照相科科长,到了中南海以后,仍是照相科长,其实只有她一个人。后来时间久了,主席问:“你怎么叫个‘侯科长’?不要当那个‘长’。”直到现在,主席身边的人一直称她为“侯科长”。
“南京解放”被疑为“摆拍”
1949年4月,徐肖冰和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住在香山。一天上午,主席从房间里出来,秘书走来递给他一张《人民日报》的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毛主席接过报纸,边走边看。这时徐肖冰拿着相机,却无法拍摄主席的正面,只能耐心等待。看了一会儿,主席见边上有凳子,顺势坐下来,手拿着报纸继续看。怕影响主席看报,徐肖冰悄悄地跟着主席,当主席看到报纸的正面时,“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徐肖冰按下快门,留下了历史永恒的瞬间。
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就是这时完成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直到今天,徐肖冰回忆往昔,仍饱含深情:“我在香山为毛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但是可笑的是,很多摄影家认为这张照片是“摆”出来的,并被作为摆拍的典型。徐肖冰笑道:“我们是搞新闻的,又是给领导拍照,哪里敢摆布!”

主席畅游长江
中南海是有游泳池的,但主席对游泳池不感兴趣,相比而言,他更愿意到江河湖泊里去游,他对中国的江河有着特殊的感情。1956年5月,主席从广州经长沙来到武汉,想到长江去游泳。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很担心,江水里漩涡多、还有血吸虫……然而种种理由都没能说服主席。只要他下定决心,谁劝也没有用。王任重只好组织了几个人先去长江试游,感觉漩涡的力度不大,可以游,才放心。
那天下午,毛主席在杨尚昆、王任重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蛇山脚下,就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处下了水。工厂里的人都出来了,主席一下水,人们就跟着在岸上跑,害怕出事。但是主席特别自信,他游泳的姿势多种多样,蝶泳、蛙泳、仰泳,甚至可以在水里站着。侯波早就做好了准备,把相机、胶卷都准备好,但她不敢下水,只能在船上拍。在她换胶卷的时候,船一晃,装胶卷的纸盒落入水中,这时正好主席游过来,他一把抓住盒子,顺势站在水中,打开纸盒,边看边念上面的英文说明。遗憾的是,当时侯波在装胶卷,没有把这一情景拍下来。
主席一直游到汉口的丹水池附近才上岸,共游了30多公里,两个多小时。后来,他写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来记述这次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说起主席照片背后的故事,两位老人侃侃而谈,他们的思维如此清晰,以至于和主席在一起的点滴都记忆犹新。很多人惊叹徐肖冰、侯波夫妇为主席拍的照片能惟妙惟肖地展现伟人豁达的气度和自然的神态,实际上,多年来为主席拍照的经历使他们知道,主席是不爱拍照的,主席个人照片都是在主席不注意时拍的。主席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不要把镜头只对准我,要多对着群众。和主席接触,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主席特别喜欢接近群众。一年中,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考察。在考察中,他常常走入农家,问他们生活怎样、庄稼怎样,他与群众交谈,真正关心他们的疾苦……
日光西斜,屋子渐渐暗下来。3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谈兴尚浓。逢主席诞辰110周年,各种活动频繁地邀请两位老人出席,这些天,他们很辛苦,但他们依然精神饱满地一一耐心面对。作为曾经生活在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种时刻,他们,以及他们手中的相机,均是历史的见证。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文章标题: 七毛的故事是真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21459.html
文章标签: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