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25 14:37:34 | 作者:Admin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以下是美文阅读网为您精心搜罗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读《瓦尔登湖》有感一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读《瓦尔登湖》有感二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读《瓦尔登湖》有感三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兽性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读《瓦尔登湖》有感四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五
在宁静中荡涤尘怀
——读《瓦尔登湖》有感(MeiWen.com.cn)
远离尘世,避开喧嚣,找个地方,静静独坐,做棵与世无争的小草。
——题记
墨绿色的封面,沉沉静静、冷冷清清的色调,就像那瓦尔登湖浅浅淡淡、悠悠远远的水面,承载着一个孤独的灵魂,吟唱着一首随风飘扬的小调,在无数后人的心上激荡出阵阵涟漪,荡漾、弥漫、消失,留下感同身受的寂寞和宁静。 27岁的梭罗,放下了令人骄傲的文凭,离开了亲人,独自前往他的实践地——瓦尔登湖。这是他为期两年的实验,也是他远离喧嚣追寻心灵宁静的旅程。梭罗以简练有力、朴实自然的文笔,将两年零二个月的隐居生活凝聚成了这本静静的书。书中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了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葱郁的森林、澄澈的湖水、简易的木屋,这简朴的生活足以满足梭罗对自然的渴望;温暖的阳光、淅沥的雨声、清新的空气,就是他全部的信仰。他在书中将瓦尔登湖称作“神的一滴”只因为它的清澈见底。心明,万境皆明。梭罗的灵魂如瓦尔登湖那般透彻晶莹,才看到了瓦尔登湖和森林的美景。
梭罗的文字中流淌着本性的淡泊,他说过:“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他从不在乎财富,即便他手握哈佛的毕业证书,也没有被奢侈的生活吸引,他相信“ 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他坚定自己的想法:“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 这与生俱来的恬静让他和沉静的瓦尔登湖一拍即合,如同惺惺相惜的知己,与寂寞为邻,得到心灵的升华。
“导致房子很别致的,不是它们的外表,而是房子里面的居民生活。”《瓦尔登湖》中,这句话总让我深思。我将这句话理解为:让一个人出众的,不是外貌、学历、工作,而是高尚的品质。梭罗喜爱东方的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他很赞赏道家思想,认为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是美德。这也与古人相似。
陶渊明厌倦了世事,发出了“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的感叹,辞官归隐。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中沉淀自己。李白,这位官场失意的才子,终于看清了政治的黑暗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遵从自己洒脱不羁的个性吟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翩然离去。乔吉穷困,笑谈官场明争暗斗,如履薄冰,“算世人难蹬脱,脱这金枷玉锁。”抒发自己林泉之志。这些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相似,都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纯净美好。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超然。
淡然,并不是遍体鳞伤后的专属。从梭罗散乱、清淡的字里行间不难品读出他心底的安宁、闲适。这不是坎坷、血泪铺就的,只是淡淡的在他年轻的心中升腾、氤氲,经久不散。《瓦尔登湖》是一泓清泉,丝丝清凉注入灵魂深处,沁人心脾;是一弯残月,照净尘世浮华,勾起掩埋的纯净;是一杯淡茶,褪尽铅华,展现淳朴自然的美。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清清淡淡的文字,零零散散的话语,浮现出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心灵纯净的追求。孤独寂寞的林中生活激不起他对财富的渴望,反而虑净了杂质、污浊,清苦的岁月里,留下的是新生的纯净透明。“心灵的空虚,灵魂的空白才是真正的孤独。”这是他在寂静的回忆中沉淀出的真谛。
这是一本静静的书,静静地读,读得静静。在悠长的岁月里,与洁净的灵魂促膝长谈,让心轻盈,飘逸。随风消逝的是浮华,积淀的是安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