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吗

时间: 2023-05-21 03:59: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吗

第008讲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通过世界银行扶贫的失败史和哈利波特首发的商业奇迹进行对比,世界银行在过去50年给非洲捐款2.3兆亿,却未能帮助当地儿童逃脱死于疟疾的厄运;而英美两国却能在哈利波特首发当天将900万册送到读者手上。这背后体现的效率问题与爱心无关,正如亚当斯密所言,人的爱心是差不多的,两者区别就在与行善和商业运作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

一是利益驱动机制不同。商业运作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的利益,这是驱动高效商业运作的直接原因,而行善行为缺乏适当的反馈机制。

二是激励机制效果相反。商业运作所带来的利益可以激励将现有运作做得更好,而持续的行商则可能导致养懒汉的效应。

三是委托代理机制问题。很多地方的扶贫捐款交给政府机构运作,负责行善的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办事的认真程度大打折扣,有时还滋生了腐败等现象。

我们每天通过劳动获取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课后思考: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而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聪明、一个笨,你将钱捐给谁?

思考:我决定将此笔钱做成一个长期的项目,每年提供一笔资助,要求两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资助款。这样运作有两个考虑:一是我认为笨和聪明是相对的、动态的,在每个人的成长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二是建立资助对象反馈机制,两个孩子每年通过努力来获取资助就是一种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努力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作者简介:薛兆丰,经济学者,得到App《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专栏主理人,少年得到App《少年经济学》主理人, 前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读书笔记】

经济学讲义让我对于原有大宏观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拓宽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看待问题的视野和格局,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经济学。

以下是我的部分笔记

第一章 稀缺: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一、公平与效率:

1、马粪争夺案的例子告诉我们,公平的背后,往往都是效率的考量,效率与公平其实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2、亚当·斯密《国富论》里主张说:“每个人不需要关心怎么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自己的福利,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

3、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大世界则要靠市场,讲规则。我们不要在家里朋友圈里过分强调市场规则,斤斤计较,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关心。

4、只有市场才具备这样让无数陌生人相互协作的力量。

二、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1、在市场中,对的决策得到奖励,错的决策必然遭到惩罚。一碗 10 块钱的牛肉面,如果好吃就能留住顾客,如果顾客离开,商人要么提高质量,要么降低售价,否则生意就做不下去。市场环境中我们能够用盈利或者亏损清晰的判断谁做得好。可是做慈善,白送牛肉面的话,无论质量如何都有人要,反馈机制完全不存在,做慈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

因为市场的反馈机制,他能协调和鼓励人们的分工,持续高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2、经济学的大厦建立的基础上是稀缺、稀缺永远存在。

3、凡是歧视必有代价,歧视后果的严重与否会影响我们歧视的程度,这是一种竞争策略。我们从来不是生下来就心胸宽广的,而是在竞争中慢慢学乖的。歧视的存在有它自己的合理性,强制改变歧视规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案例就是 08 年的次贷危机。(平权运动支持弱势群体,政府要求银行向弱势群体放贷,银行转卖低信用债务。)

第二章  成本:不要只盯着钱

一、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1、平常我们说成本,多半是指货币支出,是会计成本。经济学历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2、凡有选择,必有成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二、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当下的选择已经不能挽回之前的投入,那就已经没有成本,面向未来,当机立断,这对我们的决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别只盯着钱

因为成本不仅仅指货币支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决定的时候,要能看到全部的成本,而不是只盯着钱。

四、价格由什么决定

决定商品的最终售价的不是制造成本,而是供求关系。一件商品的售价高不是因为他的成本高,而是因为大家对他的需求高,所以它可以赚更多的钱。

那我们想想看,今天房价这么高,很多人觉得是因为搞土地财政,政府拍卖土地,因为地贵了所以房子才这么贵。如果把土地白送给开放商,房价能够降下来吗?现在我们知道产品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那么只要最终房屋数量不变,就算是送地给开发商,房价也是不会变化的。 但是免费送地的后果非常严重,这让原本可以拍卖获得直接进入国库的土地出让金,变成了开发商们通过各种暗箱操作争夺土地,在官员和地产商之间私分的黑钱,免费送地就给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

五、权力寻租

经济学就称之为“寻租”,就是那些通过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受益,同时导致社会总资源耗散 的行为。

六、社会成本

“火车烧亚麻案件”: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考虑到的是,谁避免意外所付出的成本低, 谁就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不然就会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七、谁用得好就归谁

伤害都是相互的,都是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竞争,责任由成本低的一方承担,同样的,资源也应该由使用得好的人享用。这也是所谓的科斯定律:在交易费用为0 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简单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

八、平衡的艺术

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的,而多人社会中存在的成本,就是交易费用,比方说我们做公证,打官司这些统统都是交易费用。我们当然不会自己给自己的财产做公证,自己和自己打官司,这些都是在多人社会里才出现的成本。

第三章 财富就是奖励,贫穷则是惩罚

一、不是越多越好--边际

1、“边际”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2、边际成本就是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增加的成本。

3、边际收入就是多卖一个产品带来的新增收入。

4、边际效用就是每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新的享受。

5、边际收益递减:新加坡小饼。

6、边际平衡:把钱包里的钱分配给不同的产品,让这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总收益达到最大。

二、需求第一定律

当其他情况不变,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加。

三、需求第二定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需求和供给弹性都会逐渐增大。人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时间越长我们的替代方案就对多也越好。

四、案例

比方说在买卖房屋的时候,有房产交易税。这个税是买房的人付的还是卖房的人付的呢?你交易过房子就知道,表面上看都是买房子的人在掏钱交这笔税。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税存在,房屋的交易价格就因此所下降,所以是买卖双方一起支付的,买房的人多付了钱,卖房的人少赚了钱,他们的损失之和就等于政府的税收。所以有人说通过高额房产交易税来打压房价,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重税只会增加买卖双方的负担而已。

五、价格体系

计划经济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价格体系可以解决。它的三个作用:价格的变动传递关于稀缺性的信息;指导生产和寻找替代方案;做出奖励和惩罚。

六、分饼规则决定了饼能做多大(小岗村的案例)

有钱是因为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受到价格体系的奖励。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更多的资源,人们不愿意争当有钱人,那整个价格机制都会失灵。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这是从效率,从进步考虑的合理安排。

七、趁人之危应当受到奖励

那些乘人之危发国难财的人,国难并非他们制造的,他们只是给人们多提供了一种选择,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缓解供需矛盾。经济学教我们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这些事情才变得清晰起来

很多事情表面上比较清晰,对一些情况做自我认知的定义和论断,深入本质从大局观看待问题就发现是因为是自身思想的狭隘和闭塞导致的,也提醒自己谨慎对事件和他人下定义,多思考和理解社会规律,做一个世事洞明,但不世故的人。

第008讲——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除了市场,陌生之间也存在通过爱心互相帮助的情况,比如慈善。市场和慈善之间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又如何呢?

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和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归结起来,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以见成效。

一、缺乏反馈机制

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没有。比如在市场里,一碗牛肉汤10元钱,顾客吃完后有两个选择:继续吃,或者离开。看顾客离开后,作为商人,也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质量,要么降低成本,否则生意没法做下去。但是慈善事业没有这样的反馈机制。白送一碗牛肉面,肯定都有人要,不管质量如果。在商业里,很容易挑选出是谁更善于从商,而在慈善中,很难判断哪种行善更有效率。

二、委托代理问题

许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会大打折扣。

三、所托非人问题

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当地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把钱交给这些造成贫困的政府。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只会适得其反。

四、养懒汉效应

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懒惰,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和奋斗。相反,人们努力的不是争上游,而是争下游,争取的是如何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商业行为,由于市场机制的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因此,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所想

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在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又穷又笨,一个又穷又聪明,你会把钱给谁?

看过金星采访潘石屹视频,当时金星问潘石屹为什么给哈佛大学捐3000万,而不是把钱捐给国内的学生。潘石屹回答说,他是把钱捐给考上哈佛大学的中国学生。这时候金星说,能够考上哈佛的中国学生还需要捐助吗。他们的智商和头脑很容易就能赚到钱。为什么不把钱捐给更需要的国内学生。

这个对话很有意思。钱应该捐给谁。潘石屹是个生意人,他把钱捐给了聪明的穷人,这是一种投资。把钱捐给缺钱的人,而不附加其他任何条件,那是慈善。如果是我拥有这样一笔钱,我会把他捐给需要的人,与其他任何条件无关。

从另一个角度想,人们总是更加愿意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当你很努力,能够成就更多别人的利益时,你就更有可能获得帮助和更多的社会资源。所以不要去期待别人对你做慈善,而是要增加自己的投资价值。对待别人,能够始终保持慈悲之心;对待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

为什么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上周参加了媛媛的读书21天训练营,这月读的书是【经济常识】主题下的第一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传递给我们大量有趣的案例经济学原理,更让我收益匪浅,那么这些有趣的经济学在生活中带给我们哪些财富技巧呢,我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为什么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提到慈,可能大部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红十字会、慈善基金等等这些公益组织,认为是这些公益结构为整个社会慈善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而提到商业,可能许多人完全不会把它和慈善联系到一起,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利益,商人都唯利是图,怎么可能会是最大的慈善?
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认真分析的话,就知道原因了。
� 不过,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为什么国际性的扶贫机构,比如世界银行,即使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很难解决非洲许多贫穷国家人民的生存问题。
这里面其实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反馈机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没有。
第二,委托代理问题。 许多负责行善的人,由于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所托非人问题。 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由当地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贫困的政府。如果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四,养懒汉效应。 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依赖和惰性,人们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也不愿意再去尝试和奋斗。相反,人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由于存在上述几个问题,行善扶贫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那为什么商业行为可以起到最好的慈善效果呢?
因为商业行为有市场机制协调,以及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了人们的福利,可以说商业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我们接着讲第二点:为什么应该赞美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
乘人之危发财的人,我们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

但生活中乘人之危来利用他人的现实,其实很多。比如,医生不就利用了病人生病吗?老师不就利用了学生无知吗?但是医生对病人来说是有帮助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帮助的。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
而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价卖出去时,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了。
所以那些乘人之危发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三、最后要分享的一点:职场里面,女性真的受到歧视,和男性同工不同酬吗?
关于男女在职场受不平等待遇的讨论由来已久,可能许多女性朋友有一肚子苦水要吐。
但是我今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我们先来构造一个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假设在一个企业里,有一男一女两位打字员,两位员工的工作质量完全一样:打字速度一样,错字率也一样,这叫同工。但是老板是有歧视的,给男员工的工资是100元,给女工的工资是80元。完全相同的工作,付不同的工资,这就叫同工不同酬。
我们可能从一个角度出发,说这是不公正的,政府应该管一管,立一个《同工同酬法》,通过法律来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政府不干预,市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假定所有老板都喜欢男员工,不喜欢女员工,但总有那么一些老板,在喜欢男员工的同时,更喜欢钱。
一旦存在这样的老板,他们就多多少少愿意克制自己重男轻女的倾向,招一些女工,因为每多招一位女工他们就节省或多赚20元钱。竞争之下,这些偏见稍微少一点的雇主,他们的竞争力就会更强。老板越是能够克制自己重男轻女的倾向,他的竞争力就越强。换句话说,老板越贪钱,他重男轻女的倾向就越弱。
最后的结果是企业之间由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去雇用女员工,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女员工就越吃香,女员工的收入就会节节上升,最后接近男员工的收入。
哪里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哪里就存在廉价的优质员工。市场竞争的压力越大,雇主寻找廉价优质员工的积极性就越足,结果会使得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趋于减少和消失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竞争机制下的职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最终都会慢慢消失。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三个违背许多人常识的经济学现象,当然,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现象,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所以也很期待小伙伴们各自的看法。

 祝勇猛精进!

商业是最好慈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快速上升,但是穷国还是一直那么穷,这是为什么?更加不解的是,发达国家一直都在援助穷国,但穷国非但没有因此脱贫,反而愈来愈穷,这又是为什么?

这里暂且不讨论穷国为什么一直那么穷,我们只讨论为什么大国的援助没法起到作用。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里,他曾在世界银行工作16年,担任经济学家。世界银行,本质是一家国际扶贫机构,专门从事援助贫困国家的工作。

伊斯特里在其著作《白人的负担》里说,世界银行在过去的50年里,已经援助了非洲贫困国家2.3兆亿美金,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却未能让每个儿童接种一支12美分的疫苗,让死于疟疾的全部人数减少一半。如果每个妇女能分得3美元,那儿童的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少一半;如果每个家庭能分得3美元买蚊帐,疟疾就可以避免。但这一切统统做不到,即使砸下这天文数字的援助基金。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每次iPhone新品发布后,都会有大量的果粉第一时间在专门店等候抢购最新的iPhone手机。即使没有抢到,只要有心你总有别的渠道可以购买到,或者在官网买,最迟两个月内都能收到手机。也就是说, iPhone手机的渠道商有能力用最短的时间把iPhone手机送到消费者手上。

世界银行和iPhone渠道商,它们做的都是“同一件事”,都是想把物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只不过前者是援助资金,后者是iPhone手机。可是,你会发现世界银行的效率太低了,它们根本无法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即使重金投入也是如此;反观iPhone渠道商,它们却能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iPhone渠道商的工作人员比世界银行的人员更加聪明?这显然不是,因为能进入世界银行工作的,基本都是有名之人,有能之人,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其实不是哪里出错了,而是行善和商业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而行善未必有这种想法,或者是只有这种想法而不知如何做。

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原因让扶贫很难有效。

第一个,缺乏反馈机制。 商业里有市场,它能随时给你反馈好与坏。比如开一家奶茶店,做得好不好马山就能知晓,净利润就是很好的指标。

而在慈善机构里基本没有反馈,因为没有标准,无法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怎么做才是不好的。 比如说,你免费给穷人发食品,我相信他们都会要,即使你的东西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这就导致你无法判断你的做法是否正确,进而无法改进。甚至有些情况,你根本无法用标准选择支助谁,比如有两个家庭都很贫困,你的资源只够支助一家,你怎么选择。

正是由于没有像商业那样有明确的标准与反馈,慈善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有效率的,所以往往很难见效。

第二个,委托代理问题。 很多行善的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很难认真地思考每一笔资金怎么用,最可能的想法是尽快把钱捐出去完成任务。

第三个,所托非人的问题。 很多地方贫困潦倒,往往是当地政府贪污腐败,自私自利造成的,你却把援助资金交给他们来分配,这不是很可笑。援助只能加剧了当地政府的专制,更有力量进行统治,所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穷国越来越穷。

第四个,养懒汉效应。 持续的行善,会降低当地居民的劳动积极性,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更有甚者,会造成一部分人为了确保自己在支助名单里而放弃工作。那么这个地区的发展可想而知。

行善失败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以上这四点可以说是,过去50年世界银行行善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么,到底该怎么进行慈善呢?

不妨借鉴中国的做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中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特别是在援助非洲贫困国家的问题上。

应该是吸取了之前西方国家援助失败的经验,中国近几年的援助基本都不是直接给金钱,而是帮忙修建公共设施,比如高铁、公路等,同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 其实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立贫困地区当地的市场规范,让他们能进行商业交易。只有当地的商业能发展起来,才有可能破除一直贫困的“魔咒”。良好的商业市场自然能选择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及居民真正的需求。

所以,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才是扶贫、脱贫最有效的希望。
文章标题: 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71067.html
文章标签:慈善  商业  是最好的

[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