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是不是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时间: 2022-12-10 02:01: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是不是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读什么书,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性格喜好,大抵能从他喜读的书中看到。

喜欢抒情和诗情画意的,大抵都有点浪漫气质,喜欢幽默诙谐的,做人大抵都很快乐,急功近利的人常捧的是秘籍、诀窍、妙方之类典籍,追求成功者床头堆满了名人传记及励志类书籍。

某种类型的书读多了,人的感情心性多少就会受到点影响。骑士小说读入了迷,就有了唐吉坷德的传奇经历,厚黑学读多了,做事想问题就有点偏阴暗。中国历来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些书籍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产生不同影响的缘故。少时血气方刚、易于冲动,《水浒》读久了,难免受到“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种酣畅淋漓、但不计后果的影响,岂不很容易在外惹事闯祸。所谓老不读《三国》,就是指人老成精,本就城府深,再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更加老谋深算、心机深重,做事愈发老辣自私,不留情面。

读书是好事,但一定要重选择,必须时刻睁大眼睛,特别在心性还不够成熟的时候,你很容易被书籍塑造。你说话行事思想很容易受了你阅读的书籍的影响,好的影响固然可喜,但是坏的影响必然带来坏的结果,不可不慎。

而且,聪明的人还会随着情绪心境的变化,挑不同类型的书来阅读,比如心情灰暗时,可以读一些励志和轻松欢快的作品,工作紧张时,可以读一下旅游美食之类的文章放松身心。

至于“春读经,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集。”那就是更高更讲究的读书选择了。道理何在呢?张潮在其 著作 《幽梦影》里做了解释: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读史 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 宜秋 ,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白话翻译过来就是,读经书最好在寒冷清冽的冬夜,因为可以聚精会神。读史书最好在漫长的夏天,因为更能体味历史的悠长无序。读各具特色的诸子著作最适宜在清冷的秋季,因为可以更好地领会不同思想的诸子精神。读精彩纷呈的诗文集最适宜在万象更新的春天,因为生气盎然的春季更能显示出诗歌散文的生动活泼、才情横溢。

可见在读书选择这方面,古人的见识比我们高明讲究多了。

读什么类型的书,可以让人有气质?

我们所谓的气质应该是一种肢体行为,言语行为,表情变化,心理成熟程度都趋近于一个特殊的点,不同的点就可以是说不同的气质。
所以只要调整这几个方面,就会在气质上有较大的改变。
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包罗万象,懂得大道理,不会对不该纠结的事情斤斤计较,心中有乾坤,智慧心中留的状态。这时候就要看一些改变对世界看法的书籍了,例如《羊皮卷大全》等,这种书会改变原有的思想格局,将自己的精神档次提高。一般这时候也能控制住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至少不会很容易生气什么的。
控制自己的言语,肢体行为。知道什什么动作会有不好的影响,什么样的场合适合什么样的演论。这一般就是社会学类的书籍了。
然后便更深层次的言语成分了,这时候就可以看一些中外名著,例如《基督山伯爵》,或者海明威的书,通过了解别人的生活变化,来感受其中的道理,学到些什么,这时候我们往往会融入其中,融入其中的场景,将我们作为其中戏剧的女主人,豪宅的拥有者,贵族阶层,这时候也对我们自身修养有一定的作用。然后便是可以背一些古诗词,一些成语什么的,这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口成章,不是难事,毕竟一个经常可以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一定是有诗书气的人,但是也不能太频繁的用古诗词和成语,这样不仅会显得和别人格格不入,还会影响到自身的气质建设。
总之,就是由外到内,将外人见得到的,能感受的到的,都进行适当的调整。
可以读一些让人增长阅历见识的书籍,心理方面的,还有事业方面的书籍,能够让人从中学到很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充满能量,有什么说什么,可以让自己增长阅历见识。提升自己的气质,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大气上档次,有魅力。还可以多阅读分享一些他人成长经历,还有创业成功的精力,这都是提升气质的有利书籍。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气质,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要想提升气质,不仅仅要读书,还要会读书,读书的同时要思考,其实每一本都不是完美的,你要知道那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读哲学类书籍可以引发思考
读史学类书籍可以博古通今
读文学类书籍可以提升修养
读营销类书籍可以开阔视野
读情感类书籍可以提高情商
读专业类书籍可以提升业务
读书可以明智,气质可以后天培养;可以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有些书需要精读,有些书需要粗读;主动读书的人,书读多了,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一股书卷气质。
亲,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读书,读古诗词,古诗鉴赏,读《人生》读《平凡的世界》《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好。读书,不然怎么会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呢?

阳光

送给你一个美图,祝你生活充满阳光的味道!

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朋友问我,人们不是常说“阅读改变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吗?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的书,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里主要涉及到一个人的阅读层次问题。

根据我的体会和观察,人们的 阅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休闲消遣娱乐、掌握知识技能,改善心智模式”,这三个阅读层次由低到高,阅读人数由多到少,呈金字塔分布。

“休闲消遣娱乐”式的阅读,是人们最普遍、也最轻松的一种阅读方式。 工作忙碌之余,偶尔读读此类文章或书籍,可以调节身心,不失为缓解压力的一种好办法。但如果你平时总是喜欢阅读那些娱乐杂志、八卦新闻之类,而且读完以后也就一笑了之,没有再去深入地思考发现什么,这只能算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这样的阅读,除了能让你当时身心愉悦,并增加一些谈资以外,对你的个人成长发展,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掌握知识技能”的阅读,是多数人必须经历,但未必那么轻松愉悦的一种阅读体验。 从小到大,我们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所需要的大部分阅读,就属于此类;工作后,为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而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以及你感兴趣的各类实用型的知识技能,比如理财、保健、美容、时装、烹饪、绘画、写作、摄影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掌握知识技能”的阅读特点是功利性很强,如果能做到学以致用,阅读的功效非常显著。目前图书市场上最畅销的书籍大都为这一类。

“掌握知识技能”的阅读,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因为专业性的知识,除非你真正感兴趣或有天赋,在初学者看来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一旦入门,你就会乐在其中,因为每一个专业自有它的乐趣,更不用说这些知识技能会给你的人生带来重大改变。

个人觉得,年轻的时候多参加一些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考试,可以迫使你去阅读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从而让你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为,许多时候,人对自己的潜能是无知的,而人又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很难下决心去学习一种新的专业知识,而考试就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一种外在压力。这种外在压力有时会变成一种内生动力,让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许多人不知道,一个人的潜能其实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改善心智模式”的阅读,是那些有着丰富精神追求、喜欢不断超越自我、探究世界真相的人所特有的一种阅读方式。 这种阅读对人生的改变,短时间内可以说是隐性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种阅读,既不会让你升官,也不会让你发财,貌似无用,所以许多人会把这种阅读称为“无用”的阅读,但实际上,它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深刻而久远的。

那么,何谓改善“心智模式”的阅读?

所谓“心智模式”,根据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的定义,就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像、印象。

简单地说,“心智模式”,就是我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有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两个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观察相同的事件所作的描述可能完全不同;同一个人因为心智模式的改变,也会对相同的事件形成完全不同的看法。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比如“半杯水”的故事,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是缺少的那一半,有的人看到的是拥有的那一半。

又如“疑人偷斧”的故事,当一个人怀疑是邻居家孩子偷了他斧头的时候,怎么看那小孩都像是偷他斧头的人,绝对错不了;当他找到斧头后,再碰到邻居家的孩子,是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会偷他斧头的人了。

再如,同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如此种种,都是因为人们的心智模式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观察结果。所以说,世界虽然客观存在,但因为个体的心智模式不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改善心智模式”的阅读,就是要求我们放下内心的成见与执念,以一种开放的心灵去阅读,去理解,并经常内省、反思,换位思考,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加全面、系统、客观的思维去观察万事万物,最大限度地去探索、了解、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改善心智模式”的阅读,不在于阅读的速度,而在于阅读的质量,在于我们是否打开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改善了对周遭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是否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果说,“掌握知识技能”的阅读,是在充实一个人的头脑;那么,“改善心智模式”的阅读,就是在滋养一个人的心灵。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You are what you read!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理解读什么样的书,是什么样的人?读书“读网”各有所长,2者应如何取长补短?

读书“读网”各有所长,两者都是有益性的。但是读书所学会比较专业。因为网络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就有可能被别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学习专业知识就要读书,电子版的也一样。

读什么样的书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这样的,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霍夫曼博士归纳出了喜欢阅读下面15类图书报刊的人一般具有的性格特征。
  1、如果爱阅读罗曼蒂克一类的小说——你肯定感情较为丰富充实,对直觉深信不疑,感到生活充满七彩阳光。难能可贵的是,在陷于困境或者面临失败时,你能顽强抗争,不会萎靡不振。
  2、倘若喜欢看传记体裁的书籍——你必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既有雄心壮志,又脚踏实地。谦虑好问是你最大的特点,在作出某项决定之前会思考再三,从来不轻率冒险从事。
  3、要是对小型报纸爱不释手——你的性格显得乐观快活,感情也较为外露。特别爱聊天,并以此作为一大乐事。在一起谈话的几个人当中,你必定是一个“当仁不让”的“中心发言人”。
  4、如果很欣赏喜剧性的书籍——忧愁、痛苦和烦恼一定和你无缘,因为你是一个乐天派。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具有潇洒的风度和风趣的性格,任何困难或阻力都无法使你为难。 !
  5、倘若常读报纸和新闻性刊物——足以说明你关心国内外大事,眼观世界风云变幻,时时处处使自己的言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愿当一名落伍者。你思维敏捷,对新事物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6、要是对画报或是大型画册兴趣盎然——你肯定热情好客,爱结朋友,同事、亲戚和好友都愿意到你家里造访。在家里举办的宴会上,你是一位十分称职的主人,能使每一位在座的每一位客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去。
  7、如果喜欢拜读《圣经》——可以断言你为人诚实,手脚勤快,从不偷懒,尊敬智者,尊重知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和与人为善是你的重要原则。
  8、倘若爱看侦探或破案一类的书籍——动脑筋和解难题必定是你的一大特点,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束手无策的题目,到了你的手上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开。而且对于一些令人望而止步的难题,你却兴趣倍增,以解开它们为乐事。
  9、要是对科幻类的图书如获至宝——你一定思维发达、想象丰富、创造性强,总想将自己担负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把自己的一生变得更加美好。
  10、如果经常阅读妇女方面的报刊——表面你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女性当中的佼佼者,事业上富有进取性;在工作时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谨慎行事,不愿意因为自己的某种过失或是一时的疏忽而铸造大错,造成终生的遗憾。
  11、倘若喜欢阅读财政经济一类的书报杂志——可以看出你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崇拜那些在事业上卓有建树的人物,并以他们为榜样。你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力,登上“冠军”的“宝座”。
  12、对一些广为流行的时尚杂志格外青睐、喜爱——你很有可能会比较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时甚至脱离实际地拔高自己,常常下不了台。
  13、如果特别喜欢读诗歌——你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对人世间的一切钟爱有加。大自然的蓝天、大海、高山、流水、飞禽和走兽是那样的美好可爱,充满着温馨和朝气,令人心旷神怡。与此同时,你有意识地在诗的熏陶下,进行反思,使心灵得到净化,远离“假恶丑”,追求“真善美”。
  14、倘若读历史书籍津津有味——尊重事实,讲究实际和重视效果是你待人处事的原则,你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用在努力工作或者认真做学问上面。你从来不会在那种毫无意义的闲聊场合里露面,也不会和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交往。
  15、要是醉心于恐怖故事——你或许对生活感到厌倦而心情压抑,或许在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面前无所适从,或许面对屡次的失败而不堪重负。为了摆脱内心的空虚焦虑,你只好用刺激使自己得到解脱,因此对这类书籍颇有好感。然而效果并非想象的那么理想,尽管能暂时使你忘却烦恼和抑郁。

  注:爱德华・霍夫曼博士,著名美同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自我的驱力:阿德勒与个人心理学》、《为了梦想的人――威尔海姆・莱西传》、《父亲的智慧》、《母亲的智慧》、《天真无邪的幻想――儿童的灵感体验》等。关于马斯洛的书除了这本《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外,还编辑有《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
应该说,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看什么样的书,要不然又些书你看都看不进去,但是也会因为一本书改变你看书的类型,所以多看书是有好处的,慢慢的演变成某种类型的人
自觉小时候属于喜欢读书的一类。也许是因为父母的职业都与书有关,得到书的机会很多。那时没有高考的负担,可以尽情尽兴地读。读的书既多且杂。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汉语古典名著之外,更多是一些西方的文学著作,现在想起来,大都是俄、法的小说,短篇、中篇、长篇都看。从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雨果,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都曾胡乱地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如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如此等等,想下去可以列出一长串。相比较而言,更喜欢的是俄罗斯作家而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雨果是例外。而在俄罗斯作者中最喜欢的又是屠格涅夫。或许因为自己本性上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者。
  那时读书已经成瘾,至少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拿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常常会舍不得看,就像拿到稀有的糖果舍不得吃。因而枕头下既会藏着几本小说,也会藏着几粒糖果。也许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一种怪癖:把期待的感觉看得比当下的享受更美好。
  或许受小时读书的影响,大了以后常看的小说也是俄罗斯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白夜》,外部是如此地现实,内心又是如此地理想。当然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属于此类,既是如此地真诚,又是如此地残酷。而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理想。——对这些书只能说,全身心地喜欢!
  较少喜欢传记——这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毛病。但有一本除外:柳比歇夫的传记《奇特的一生》,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写的。记得当时很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把传主单调、机械的一生,写得如此“奇特”。之所以说“当时”,是因为现在读起来,常会感觉里面有造作的成分,也许是因为如今少了投入,也许是因为今天多了成熟。
  当然,文笔的魅力只是一方面,打动人的还有那些数据,它们让你惊异地知道:一个人一生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曾读到资料,说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消耗几百吨谷物、上千头牲畜,还不知多少鸡蛋、牛奶、咖啡等等,因此有过文学青年般的沮丧,甚至质疑人生的究竟意义。看了《奇特的一生》之后忽然悟到,生命完全能够创造出比她所消耗的更多的东西。固然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从这部书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那种追求最最朴实的人性的生活方式。那时便在书的内页上录下其中一段话: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所说的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
  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一些。
  这类坐功多半是有前提的,这是在许多年之后才悟出的道理。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是个柳比歇夫意义上的“狄列坦特”。这个词的原意是“半瓶子醋”或“业余爱好者”,但柳比歇夫说它出自意大利文的“狄列托”,即“愉悦”,据此而把它解释为一个做起事情来深得快感的人。我想,倘若一个学者坐功好,但却不是“狄列坦特”,那他便是一个需要怜悯的人了,因为他的坐功无异于自我折磨。
  前年和一位大学同学见面,才知道自己那时对这部书竟然如此痴迷,还买了一本送给他,内页上也抄录了这段话,自己倒是全然忘了,他却一直还留着。
  而最主要的是书名所要说明的东西,每每会给人以触动,虽然其中的情节已经模糊。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做大的决定时,都会用这书名来自问。
  我想,一旦一个人能够回答书名所提的问题,他便算是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就我自己而言,虽然不知自己何时有了世界观,但却知自己何时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世界观。这话听来拗口,却是真实不妄的。
  原先的那些书,大都是借来的。偶然有一些不必归还的,也因不经意而没能留存下来。《你到底要什么?》在1972年出版后似乎未曾再版,一直没有再见到。以后对这部书牵挂得多了,便借一篇文字征询:何处可以再得?后来果然有一位做编辑的朋友看到文章,给我送了一本他的藏书。于是像是得了一个天大的惊喜。——这也属于书的命运之故事中的另一个章节了。
  关于这两本书已经说得太多,在这篇短文中所占篇幅已经不成比例。但既然是回忆,也就无法整齐划一和面面俱到。不敢说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只能说它们至此对我印象最深。
  此外,读起来兴趣不算很大,但却仍有影响的是一些拉拉杂杂的《中华活页文选》。里面文史哲什么内容都有,读起来不成系统,读到哪算哪。但也很有意思。现在想起来,觉得那些书的编写水平实在是比较高的,竟可以让一个中小学生读起来不感到厌倦。近几年看到书店还在出着这个系列,便又买了一些,但终究没有时间再去细读。
  写到这里便有些感慨。若计算一下,恐怕现在花在写书上的时间要比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要多,而且还多出许多。虽然自己绝不属于那种想读一本书便可写出七本书来的角色,但读书更多带有功用的目的,这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了。纯粹的读书,亦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这种情况似乎越来越少。
  当然,话说回来,什么才叫纯粹的读书?如果将它定义为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那么儿时的读书也不算纯粹,因为那时也有满足好奇和兴趣的基本意向,尽管是无意识的,却也是功用的一种。如果说纯粹,那时的读书可说是纯粹地审美。这样一来,现时的读书也就可以或多或少地称作纯粹地求真。这个时候,主观感性的满足退居于次席,客观理性的追求充当了主角。与历史的和现今的思想家们对话、论辩,其中也不乏深度的愉悦。这些恐怕都与儿时的读书有关,至少不能说,现时的读书与儿时的读书完全就是两码事。
文章标题: 是不是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58617.html
文章标签:的人 就会 的书

[是不是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