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一种能帮助你毫不费力写作的笔记
读了很多书,也学习了很多写作课,但就是提笔写作还是感到不知如何下笔,相信这个场景你也经历过。
如果告诉你有一种叫卡片笔记法,除了可以解决你不知道下笔写什么,还可以帮助你毫不费力地提笔写作,大大提升你的写作效率,你一定会迫不期待地想知道。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是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自创了一套笔记方法。他利用这套笔记方法不到1年的时间,转变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的一名社会学教授。
他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30年间就完成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他所创作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输出量是非常高产的。其中《社会的社会》部分内容轰动学术界,他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
而关于卢曼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地获得这些成就?
在2021年,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F.K.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后也发现:卢曼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这书中给介绍了三种颠覆我们认知的卡片笔记,那卢曼卡片笔记究竟与我们常用的笔记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各样的技能课程和阅读不同的书籍,都离不开笔记。
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帮我们储存和组织知识的笔记,它不单纯是“躺睡”在笔记本里,而是可以帮我们系统地管理各种知识,扩展记忆生成新连接想法的系统,卡片笔记功能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平日阅读书籍的时候,看完脑袋总是一片空白,连这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作者是怎么样解决问题的?问题回过头来,这些问题通通都回答不出来。
如果现在用卡片笔记就可以把阅读时特别触动和重要的内容直接写在卡片上,并且把这些笔记与其他关联的笔记整理归放一起,久而久之就能看到知识积累的复利。
现在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在书上放着笔和本子,把自己阅读后促使自己有感而发的内容写下来,迫使自己带着思考去阅读。把书中有用且重要的知识点写下来,通过践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会把关联的笔记整理在一起,这对建立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尼克拉斯·卢曼原本也是喜欢在自己读过的书空白处写写评论,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样做笔记除了会得到大量笔记,根据对于他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不大。
1.记闪念笔记。
随时带着一个小笔记本,可以捕捉脑海中闪现出来的每一个想法。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你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每天腾出一个时间处理。如果没有带本子也可以用手机语音输出快速记录。
平日里看完一句金句或一篇文章,脑海里有想法,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把想法写下来,这样就可以作为一条永久笔记放在卡片盒里。
2.记文献笔记。
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是你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思考的内容。
文献笔记可以是简短,概括要点即可。用自己语言记录时,不要一味只是抄写,只有把这些摘抄的内容都理解透了,才能转成自己的思想,并输出成为自己的素材。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便可。
3.记永久笔记。
在记闪念笔记和记文献笔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思考这些笔记与你所研究、思考或感兴趣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可以用一个固定的时间经常来“素材库逛逛”,熟悉这里可以给你提供的笔记内容。
在我平时不知写什么的时候,我就会经常翻阅我的素材库,翻阅我的笔记,从中寻找写作的灵感。
这些笔记里的翻阅是需要经常思考,它们是否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等等。我们可以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能尽量精确、清晰和简短地写清楚。这样就能顺手张来的素材了。
用卡片笔记可以让写作变得更轻松。这是因为卡片笔记上的内容都是通过思考和理解后,转换了自己的新想法。有多少张卡片笔记就有多少个想法,这些都是写作非常宝贵的素材。
1.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通过卡片笔记,可以看目前有什么素材,缺什么素材,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广泛阅读来收集素材和加强自己的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定主题阅读,快速掌握一个陌生领域或获得陌生领域的深刻见解。
以你的卡片盒里的知识点和笔记为基础,脑海里有了需要检验的想法、需要挑战的观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能就要通过多方面来思考和梳理这些想法。
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在感兴趣的领域和事件就更容易输出作品,做出成绩。
2.通过不断阅读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作主题
写作主题的素材,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主题内容的书籍的文献提供的素材,再加上自己的想法。
确定了主题后,需要进一步做的就是思考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在联系,收集所有与之相关的笔记。如果是不够的,可以积极思考,进一步延伸收集。如果有多余的内容,可以进行删减,经过多次修改文中的想法、论点和架构。
3.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
笔记变成初稿并不是直接复制,粘贴。而是卡片笔记所收集的素材和感悟中,跟进文章的立意,找到合适你文章立意的笔记内容,在文中加入自己的论点,串联成连贯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笔记里的素材无法支撑论点的话,需要进一步给初稿寻找更适合的论点素材,不断完善文中的论点。
卢曼创造这套笔记写作法是非常有成效的,使知识工作者积累属于自己的知识库,在日常我们需要输出的时候,可以用卡片盒里已有的素材,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提笔写作,大大提高课写作效率。有了这个这个外部大脑,就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记的笔记一团乱麻?卡片笔记法,让你轻松成为知识整理达人
记了一堆笔记,想找个素材却怎么也翻不到?一个小盒子轻松搞定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书看了很多,却什么都记不住?想记个笔记吧,电子的老不习惯,记本子上吧,又写得密密麻麻、零零散散。看着挺用功,可回头找个素材吧,却又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急得恨不得把本子撕掉。
看到别人做的漂亮的思维导图和视觉笔记,真是羡慕嫉妒恨,想自己学起来,却又怎么也学不会?
那到底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让你记能记好笔记,又不用去学复杂的思维导图和视觉笔记呢?
别急,办法总比问题多!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学会了卡片盒笔记法,就能让你把看过的书都能够轻轻松松记下笔记,写作时想找个素材灵感啥的,一翻就到。
这本书的作者申克阿·阿伦斯,是大学教育哲学讲师,还是时间个人成长方面的专家。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卡片盒笔记法怎么使用。卡片笔记法需要用到的工具很简单,就是笔、本、卡片以及卡片盒。卡片笔记法总结下来可以分为三步:记录、整理和运用。
记录,就是说在你看书的同时,要把书中对你有触动的点,以及你的感想都记录在卡片上。
记录的方法也很简单,不用每天长篇大论地去记,每天也不用多记,只需要记录3~6条就可以了。这样也根本不会给你带来额外负担,抽个碎片时间随随便便就能完成。可以给自己做个计划,每天就记个3、5条,形成习惯,雷打不变。
并且在记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只是机械地去把新的笔记写下来,而是要把新的笔记和以往的笔记做个联系。你可以在每记一张新的卡片时思考一下:这张卡片的内容和已有的卡片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何能够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呢?
这样每次记卡片的过程,就是一次让你勤于思考,开拓思维的过程,并且能够让你脑海中的知识碎片,逐渐建立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以后想用的时候,会更加方便。
这就是第1步记录,不用多记,一天记个三五条,并且在记录时要思考一下新的卡片与已有的卡片之间的关系。
卡片记录好了,我们并不能只是简单地随便放进去就可以了,而是要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可以按以下4个步骤去整理:
我们要给笔记盒种的笔记都添加上连续的序号。比如放进去的第1张序号为1,第2张序号为2,然后以此类推。
当加入新笔记时,如果它和已有的笔记没有太大关联,就可以直接放到最后,并按顺序编号。比如前面那一张序号是15,这张直接编号为16就行了。
卡片盒中的已有笔记,如果跟新笔记有联系,可以在新笔记中注明。并把新笔记直接添加到已有笔记的后面。新笔记的编号是已有笔记的下级序号,比如原来的笔记是8号,这个新添加进去的笔记就可以编号为8.1。
索引卡片,也就相当于给笔记卡片盒中的卡片建一个目录。这样当我们想要寻找某张卡片时,就可以先看一下目录,找到它在哪一页。然后很容易就能翻到想找的那一页了。
这就是第二部分的整理卡片,主要讲到了要给卡片编序号,建立链接,并且要做出索引卡。
整理完卡片以后就该运用卡片了。那这个卡片盒到底怎么用呢?
每一张卡片上,都是记录的我们读过的书中的精华和自己的感悟,所以我们时不时翻翻卡片盒,就能够不定期提取以前收集到的书中的干货,还能看到我们当时的所思所想。然后再跟我们现有的信息和知识联系起来,就能温故而知新,产生新的想法,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让我们对知识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伟大的洞见来自灵感,而这个小小的卡片盒就是我们思想的灵感宝库。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区分和链接卡片盒内的笔记,让知识能够碰撞、交融,并产生出新的创意。
我们卡片盒的范围就那么小,它的形式也很单调。但是事实证明,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在受限的条件下更为活跃。
并且卡片盒配备了索引卡,并且卡片都是有序排列,所以有着清晰的结构。而这种清晰的结构,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探索事物的内在可能性。我们可以把一张张独立的卡片,从各个角度去产生联系与链接,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并通过重新拆分、排列和组合,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这就是笔记卡片盒的运用,它能够成为我们思考的工具箱,创意的灵感来源,并且能够通过设限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小小的卡片盒笔记法,不但能让我们记住书中的精华内容,还能够从不同角度挖掘知识内在联系,从而给我们带来灵感,并激发创造力。
如果你也想掌握简单易行的笔记方法,不妨也读读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也快快建立起自己你的卡片笔记盒吧,这将是你取之不断、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
《卡片笔记写作法》读后感
卡片盒笔记法由社会学家卢曼开创,至于卢曼是谁,这里就不累述了,只要知道他以学术高产著称,30多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即可。
每次读书的过程中,我总能与无数句话产生化学反应。读完以后,回过头来看这些划线的话,总是不能再现看书时的感同身受,有时脱离语境后的话语,孤零零的,一下子就变平庸了。
读完一本书后如何还原点点滴滴的感同身受?如何归纳整理书里的观点与立场?又如何把那些说到自己心里去的话放在一个取放活络的角落里,方便自己的行文时随意化用?尝试过大本本、小本本、厚本本、薄本本,还试过很多新的小程序,始终感觉记录下来的东西不等于已在我心里留下痕迹,因此很少有再次相遇的情景。甚至在回顾自己在微信读书上留下的读书笔记时,偶有在读另一个自己的感觉!
阅读有方
总以为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不停的读,不停划线,不停摘抄笔记。其实不然!书里提到了一个观点,对这般窘境做了深度解读。
它指出喜欢划线的、喜欢直接摘抄的读者不在少数。而带着这种读书习惯,划线的还躺在书里,摘抄的还躺在笔记本里,即使这些东西长脚跑到我们的大脑中,也是暂时的。大脑记忆分长期与短期,长期记忆是通过刻意练习产生的,而短期记忆会被新涌入大脑的琐碎信息淹没,最后没有容身之地。所以划线与摘抄不是有效的读书笔记。
这个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正为这事发愁呢!书里通过脑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诸多理论与试验得出一系列结论,因为体系很庞大,盘根错节很难通过一篇短小的笔记体现出来。在此简述一些特别有心得的句子,与书蛀虫与笔记贪婪成性者共勉。
记笔记,直接摘抄没有意义,经过大脑理解与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话把摘抄的内容复述一遍,并把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其中有两个步骤,用自己的话复述;用书面表述。前者要求通晓全景,后者要求正视自己理解与原文存在的认知偏差,还要正式自己思想与文字表达之间的鸿沟。
这是关键的第一步!读书,重点不在读,而在理解与运用。如何做笔记决定了理解的深度。写入难度与记忆时长成正比,写入越有难度,记忆越长久。不要被“看过了”所迷惑,看到以前读过的东西,好像有一种从记忆里提取出来的错觉,用自己的话对比原文的话就是一种刻意练习,在有安全反馈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理解力,锻炼自己的表达力。写下来也许还能出现一些新意,这也是之后点对点连线的铺垫。“运用自己的理解力,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挑战。”
被低估的卡片盒
我看到了我心头第二个问题的解答。照书中介绍,卡片盒的组成与使用步骤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容易,然而要真正做到却很有难度。而卡片盒没有被推而广之的原因也许就在此。一个工具的有效性通常与如何贯彻使用有很大的关联。要按照书中介绍的步骤,不折不扣地扩展自己的卡片盒,除了上述的第一项心里建设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准备工作。
首先,卡片盒不是一本含有标准答案的思想字典,而是一个与我们阅读旅程共同成长的外挂大脑,解决我们大脑内存与注意力均不足的弱点。哪些笔记该存,哪些笔记不该存?我们参考的标准:我们不想忘记的、与我们日常思考的内容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什么都记下来等于什么都没记,选择很重要,这里的选择是精选!
其次,卡片盒即然作为一个大脑,就要有两元对立的概念,要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我们不仅要记录自己赞同的观点,更要收集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或者自己认知以外的观点。
最后,大脑是随着阅历而更新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成长型思维。一张卡片记录不需要尽善尽美,把要点呈现出来即可。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回顾当时的记录,感觉有不妥,或者有增补,都可以随时将这些思考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这种开放式的系统,也保留了产生各种思想碰撞的火花的可能,新的洞见是这个卡片盒里给我们的惊喜。
我们在阅读中把注意力从存储强度拉到了提取强度。阅读功课做足了,写作还会难吗?
写作有方
写作不一定从一张白纸开始,也不一定要确定主题后自上而下展开。这个外挂大脑把写作里冥思苦想的构思步骤拆分到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里。我们在阅读时候产生的灵感,这些灵感浪费了很可惜,我们不如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并顺带把思考与整合的任务也完成了。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体验,也为后需写作提供了随时取用的素材,岂不一举两得!
素材积累多了,产生的思想碰撞也会多起来。有些观点看似很相近,我们也能看到其中的差异;有些观点初看觉得毫无关联,两张卡片并列在一起也许可以提供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定期存入的笔记还可能帮助我们发现原来笔记中的矛盾、悖论或对立;这些都是洞见产生的重要因素。言之有物,行至远矣!
有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缺少资料,而是缺少思考。素材多了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全景,发现洞见。写作,离不开洞见!
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二战期间,有一名数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被要求帮助英国空军找到飞机上最常被子弹击中的区域,以便在那些地方覆盖更多的装甲。他没按照寻常思路统计返航飞机上的弹孔,而是建议在返航飞机都没有集中的地方加装装甲。他的理由是:那些能返航的飞机,说明弹孔都在不太重要的位置,否则飞机就回不来了。之前大家都被“幸存者偏差”误导才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笔记类型以及如何建立与维护卡片盒
闪念笔记:随思随想的记录,定期处理,处理完无需保留。
文献笔记:对文献盒文献对容的简要说明,也就是在读书时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在另一面上写书目信息。
永久笔记(卡片盒):思考文献笔记于自己的思考与写作的相关性。对文献笔记的评论与延伸思考,并于已存在的永久笔记作关联,并用编号说明笔记与笔记之间的关联,有时一条笔记可与多条笔记关联。关联多了就成了一条很长的笔记链或者叫作思想集群。
最后一个关键是索引,从这个索引中引用一到两条笔记,作为进入某个思路或主题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看到,最关键的写作助手就在于永久笔记以及索引。这是我们平日思考的累积过程。我们可以看看目前有什么,缺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也可以反过来指引我们选择阅读的书籍,用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一段时间后,写作主题可以基于所拥有的素材,这是深思熟虑的想法。比匆匆按照主题搜集资料的短期行为更有深度?
工具简单,使用却有门槛。工具因门槛而不受待见,可是对于爱写作的书蛀虫来说,这个门槛不高,只是花点时间与力气抬一抬腿的功夫!
#阅读#写作#洞察#创新
记了一堆笔记,却总派不上用场,卢曼教你如何让笔记为我所用
你是否跟我一样苦恼,读书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可是当我们写作需要素材时,这些笔记却总是派不上用场呢?
我们记的笔记要不就是已经忘记了自己记了哪些内容,要不就是知道记了什么,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应用。
我们记的笔记为什么成为了记录信息的“摆设”,而不能为我们提供价值呢?
我们的笔记之所以不能产生价值,为自己所用,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记录笔记的方式有问题。
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在他一生中积累了9万张卡片笔记,正是因为这些记满笔记的卡片,让他在30年时间内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的论文著作。以高产著称的卢曼所做出的成就让很多创作者都望尘莫及。
卢曼曾经在比勒菲尔德大学的教授职位上发表论文时收到一份关于他研究内容的调查问卷,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项目:社会学理论。期限:30年。成本:零。”
有人只利用9万张卡片随便拼一拼,零成本就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创作水平,而我们记了几本读书笔记,居然连一篇文章的素材都拼凑不出来。
卢曼的这些卡片笔记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他能够写出如此多的作品呢?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那就一定要去读一读《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指出卢曼能有如此高产的生产力其实源自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卢曼有两个盒子:一个盒子用来保存自己写作的内容,而另外一个盒子用于对自己卡片写作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看似普普通通的两个盒子,但是当卢曼用盒子中的卡片进行重新组合、拼接和提取时,它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思路和高质量的内容出来。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系统地解释了卢曼所使用的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去进行思考、理解和创作的方法。当我们能够彻底明白并且熟练掌握这套方法,我们就可以实现素材信手拈来,笔记为我所用的地步。
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对于记笔记的方式有着同样的困惑:笔记记了不少,可是到用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来用。
很多人会把笔记派不上用场的原因归结为我们记的笔记内容不重要或者我们记完笔记没有及时翻看导致的。
其实事实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
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指出: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和提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储与提取存在负相关性。
我们做的笔记之所以派不上用场的原因就是我们存入得太容易,导致后期信息提取困难。
你可以想一想,你在记笔记时是不是感觉某个地方写得不错,顺手就抄录了下来。而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我们想都没有想呢?
如果你只是在本子上记录了一下,大脑连想都没想,后期想回忆起来肯定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解决笔记内容提取困难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笔记记录过程中增加一些难度。
比如:在记录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妨在摘抄的内容下边记录下自己此时的想法和观点。我们也可以用视觉笔记的方式,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想要记住的重点内容。
其实不管是记录个人想法还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都是在给存入环节增加难度。
本人也曾亲自测试过,当我用视觉笔记去做笔记,我可能要花至少半个小时去设计和呈现这张卡片。可是当我做完后,不管隔了多长时间,这张视觉卡片的内容在我的大脑中依然记忆犹新。
所以,对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真的不难,难的是我们在存入环节是否做足了功课。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做到自如地提取知识,那就要考虑增加存入难度。
卢曼所有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他的卡片盒中所存储的卡片。那他到底是如何来记录和保存笔记的呢?
书中指出卢曼在撰写论文之前会记录三种笔记:分别是闪念笔记、文献笔记以及永久笔记。
了解了这三类笔记,我们要学会清楚地区分三种笔记的不同。
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是我们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想法或者观点,所以这两种笔记都可以作为我们思想或观点的备忘录。
而永久笔记与上边两种笔记完全不同,它是基于上边两种笔记的基础上,思考它们与自己思想的相关性,然后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记录下来的一种笔记。
永久笔记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就可以将外化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与其它永久笔记的关联链接,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未来创作所需要的一切素材和知识都来源于我们所记录的永久笔记。要想永久笔记可以支撑我们写作的内容,就要在平时多积累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并及时将两种笔记转化为永久笔记。
很多人记录了不少笔记,却始终无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卢曼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卢曼在一开始也曾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评论,或者是按照主题收集手写笔记。当他发现自己这样做笔记的方式没有任何意义时,就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
卢曼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笔记在不同的上下文相联系并起到相应的作用。也只有想通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在不同的文章中不断使用同一个笔记,从而将笔记的价值最大化。
于是卢曼在记 录笔记的过程中并不是照抄原文的观点或引文,而是将文章观点从一个语境转化到另一个语境。 在转述过程中,尽量真实地保持原意。
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当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理解的内容时,说明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而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我们才能去学以致用。
我们只摘抄原文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在特定文本中提取出来的内容,它只在特定语境中表示特定的意思。它既不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要想将这些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话对其进行转述。
例如,我们在投资学中学到“复利”的概念,如果只是照抄它原本的概念,对于我们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们把抓住重点,对这个概念进行转述,其实我们会发现在学习和健康这件事情上,也是可以利用“复利”法则的。
我们学习的东西,一定要先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转述,你才能将它变为自己的知识。
我们学会了如何记笔记,那如何可以让这些笔记与自己的创作相联系,并为我所用呢?我总结了以下三点重要内容:
我们很多人记笔记总是喜欢看到什么就记什么,以致于重要内容和非重要内容记了一大堆,最终发现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其实很少。
所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很重要。
费曼曾经说过:“凡我不能理解的,我就不能创造”。笔记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对于阅读的内容真正做到了理解,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所以,做笔记的重点在于记录那些自己能够理解,并能与已有知识产生联系,并能纳入到自己知识体系的知识。
你是否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你有了某个想法,你发现从周围的人、事、物都在支持你的这个观点和看法呢。当你开心的时候,仿佛周围的人都被快乐所包围,而当你痛苦时,好像周围的人也同样不开心。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确认误差。因为当我们有了一种想法或者假设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去搜索周围的信息来支持我们的这一假设。从而我们看到的全是跟我们假设一致的信息。
确认误差会让我们屏蔽掉外界的其它信息,从而陷入到自己的思维世界中,不能全面客观地去看待问题。
如果一个创作者带着确认误差的心态去创作,他就很容易陷入到自嗨的写作模式中,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过于片面和偏激,从而会误导读者。
想要解决确认误差,本书作者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 敞开心扉,保持开放的心态 。把那些反驳预设论点的事实也纳入我们的探求范围。确实,我们要有所选择,但不是以支持或反对为标准,而是以相关或不相关为标准。
作者在本书中指出:能够促进卡片盒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包括几个方面:既包括对现有内容的补充,也包括与现有内容相矛盾的观点,既可以是对某个想法的质疑,也可以是对某一个论点的区分。
总之,只要是和卡片盒的内容有关联的,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我们记录下来的内容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的。
只有当我们保持开放心态,去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我们才能有更加客观的态度去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出来。
你是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做了很多努力,却永远抓不到重点呢?
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自己不具备抓住要点的能力。
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会有它的中心主线或者中心思想。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要点,其实我们就已经吃透了自己所阅读的内容。
如何具备这种能力呢?
作者在文中指出最好的办法不是摘录,而是 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 。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自动地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
所以,我们在阅读和记录卡片的过程中要多在抓住要点的能力上进行刻意练习。这样才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将知识用于实践。
记录多少笔记不重要,如何将记录的笔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我所用才是最重要的。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我们通过卡片笔记法的学习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这个目标。想要学会如何记笔记,那就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好书。
文章标题: 最近在看《卡片笔记写作法》,想学以致用,发现没怎么看懂,咨询大家这本书说的卡片笔记到底怎么用法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5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