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读《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有哪些感悟

时间: 2022-10-27 05: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读《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有哪些感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是什么?

读后感: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今年诺贝尔奖影响,才来到这里看这本书的。很粗略地读了一遍,感觉这本书最佳可贵的地方可能就是其深入实地调查、真正地和很多贫困人群交流、与扶贫人士探讨。告别了以前大多数讨论贫穷经济上那种精英式的“悬丝诊脉”,和自以为是地“隔空开方”。

为什么有些扶贫措施行得通?为什么有些又不行?那些贫困人群在面对贫穷时的所思所想:这边本书里都有记录。所以,如果来贴标签的话,那么“真实”无疑很适合它。

分章来看,本书从人们长期认为与贫穷相关的地方开始着手研究:饥饿、健康、教育、家庭、贷款、储蓄、创业和政府政策。先探究理论上这些因素和贫穷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际,或加以佐证、或提出质疑,最后梳理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书中有明确的调查,读的时候我都不太相信;原来真实情况是如此,那些穷人原来是这么想的。拒绝将懒惰和贫穷划等的公式化思考,认真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这是作者提供的发现贫穷原因和解决之道。很佩服本书的作者能够长期坚持这项令人生畏的研究,这才是造福于人的真正学术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书中描述的穷人对于自身如何脱贫的看法。介绍到的很多例子表明,外在的助力都在那里,但是自身可能因为之前的教育或信息不足,导致这些援助不能够被好好利用于自身的财富创造。

与其说存在着“贫穷陷阱”,不如说是存在着“贫穷心理陷阱”。如果不能摆脱贫穷的心态,给予再多地援助,都很难保证能够脱离贫穷的现状。这不止适用于最贫穷的那些人们,也适用于像我这样的人。

婧婧的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

书名:《贫穷的本质》

作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 / 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作者简介: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

内容简介: 《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分割线--------

读书笔记:

看这本书也不是谁推荐,而是偶尔在书店看到,翻了一下,初衷是好奇,因为怕穷,所以想知道本质是什么,就好像对待错题本的心态一样。想要知道不做哪些事情,就不会穷。翻着翻着,就会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攻略”,而是一本科学研究分析的书。在贫困地区,贫穷也许不是因为资源,更多的是因为观念,但是造成这种观念的,也许是社会环境,也许是家族理念,或者某些对他们来说客观的因素。贫穷,有时就会像一个魔咒,萦绕在他们的周围,让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经历着。毕竟世界各个组织做了那么多的援助,帮扶,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来简要说一下书中对几个方面的研究。

关于日常生活,穷人在有钱的时候,也许第一要务并不是储备食物,他们也会买电视机,DVD,来满足精神生活。这说明对于基本生活需要,也许没有计划。

关于教育,穷人会生很多孩子,然后找出孩子中最有“天赋”(成绩最好的)那个,举全家之力(别的孩子辍学,打工,挣钱)来维持他的学业,将全家的致富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并让他背负养家和养老的重担。实际的情况是,出人头地的孩子会被全家所累,不管是精神还是生活,并不能很好的生活。那些做出牺牲的孩子,人生可能就此被耽误,埋没了天赋,教育不够也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同样会有牺牲者的心态,认为受益者的偿还是理所当然。这样牺牲者和受益者关系,自然也不会让家族美满和睦。

关于健康,很不理解是的,明明通过净化水(往水里加消毒剂)和使用蚊帐(防止蚊虫传染疾病)就可以大大减低疟疾等疾病。即使是免费派送,穷人也并不买账。到了生病时,另可去看巫医(开抗生素药)好的快,也不愿意去看社区医生(正常用药)好的慢一点。从另一个层面上,也降低了身体抵抗力,增加了日后花费更高的风险。

关于贷款,会有一些小额贷款机构为穷人们提供帮助。但这仍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机构如果对贷款人进行风险评估,自然就加大了成本,这一部分成本自然会转嫁到贷款利息当中。并且为了回收款项的保险,这些机构采取短时间回款周期,比如一周还款一次,这样无疑增加了贷款者的压力。让他们宁愿去找那些高利贷,也不愿意去找小额贷款机构。这就有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书中还有很多举例,整体看下来,是因为观念还有视野,格局的问题。视野的局限性,让他们只着眼于短期内的感受,更多是及时行乐。没有规划食物,却要买电视。将孩子作为投机,相信可以成为供养一生的彩票。生病时,相信快而忽略了对身体的长远危害。另可高利贷,也不愿去正规机构小额贷款。期间种种,都是因为没有计划,没有规划,对人生对未来没有长远规划造成的。

但反思一下,这是否也是一种习惯呢?更或者说也有从众的因素在。在一个贫穷的社区或者国度,身边所有人都这么做,他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离经叛道”去选择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呢?我们今天的一些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应用。比如,少生孩子,让资源集中,给予更好的教育去发现潜质。买保险,降低疾病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打击。通过贷款,融资去发展事业(尽管不一定成功)。这都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了。

假设一下,如果现在自己就是那个穷人,身处在那个环境之中,是否还能够维持视野,想的更远,做的更好,摆脱贫穷呢?其他因素我不知道,但是保持学习,一定是一项成本最低的进步方式。

以上,就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七日一书#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其实不太适合闲事消遣来读

       到底为何我这么穷呢?苦恼之时一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到了我,就是这本《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其实这本书的来头可不小,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出来之后,它就火了,因为写这本书的,正是其中的两位诺奖得主,印度人阿比吉特班纳吉还有他的太太艾斯特迪佛洛,在看这本书之前其实是抱着我为啥这么穷,我为啥存不下钱以及究竟干啥能发财这几个问题去的,但是这本书并不是针对个人而言的成功学,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探寻了某些国家为什么贫穷,为什么扶贫工作很难取得成效以及解决方案,这本书虽然看似宏观,但是读起来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内容,正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

                                      《贫穷的本质》作者荣获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者认为贫穷的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你对贫穷了解的越多,对经济学的理解也就越深,这本书算是重新定义了贫穷。这本书从更底层的视角解释了经济生活的本质,写法不太像畅销书,更像是一本学术著作,最核心的议题说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穷人为什么穷?作者在书中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穷人缺少有效的避险工具;二是穷人不做远期规划;三是对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穷人身上有太多执拗和偏见,不愿意学习进步。

                                                         穷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穷人为什么穷,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是,穷人关注的是及时享受,而富人更可能会推迟享受。举个例子: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是否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一位百万富翁可能会喜欢以橘子汁和薄脆饼干当早餐,但一位失业人员是不会喜欢这些的……试着想一想,当你陷入失业状态时,你并不想吃着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不错高糖高油脂的东西,穷人常常拒绝为自己设想一些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不愿意为未来牺牲现在,便宜且美味的事物是穷人们的首选,而他们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干嘛呢,有大量的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因为怕丢面子,所以硬着头皮举办一场奢侈的聚会。在南非,人民甚至制定了葬礼应该花多少钱的社会规范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葬礼所需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

                                                          贫穷也是一种“陷阱”

      穷人更容易陷入抑郁,面对风险,比如收入风险、死亡或疾病的风险,我们会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从而产生抑郁情绪,而穷人们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当所有的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压力会致使我们情绪低落更难集中注意力,这会导致我们的效率导致恶性循环,人们开始担忧、紧张和不安,直到丧失信心,穷人的生意为什么难做,对穷人来说,整个世界就是OP曲线,走势大概是一开始增长的很快到后来会突然变得平缓,这很好理解,一家小公司很容易发展起来,但其发展潜力很快就会耗尽,比如你开一家小店,刚开始填满货架相对于无货可卖的情况,你的利润是最高的,但经营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进一步扩大经营或许就无法产生足够的边际收益,你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包括房租、包括滞留的货品,并且在刚开始赚到钱的人们很难做到把利润持续投入到扩大经营上,他们无法用更多的钱去跨越这个瓶颈。

                               对于一般人来说跨越“贫穷陷阱”本身就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情

       如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贫穷?正如本书所讨论的,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穷,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者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具体如以下5个方面:

       第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总会做错误的事情。比如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容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媒体向群众传播正确的信息。如在电影、电视剧中传达婚前禁止性行为的观点。

       第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通过第一条我们知道,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而对于穷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困难,他们只能看到眼下的利益,无法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这个时候,设立退休养老计划等社会保障可以免除穷人可能遭遇的困境。

       第三,在很多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存款所得的利益很少,甚至是负利息,但贷款的利益却很高。此时,一些制度创新或许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例如,小额信贷市场,它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利息不高,人们也支付的起,但这类市场的兴盛,不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有时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第四,贫穷的国家可能会因为过去的错误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的确,在这些国家很多事情很难办成,教师教学散漫、建筑施工时偷工减料、车辆超载以致道路塌陷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错误造成的。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并让他们为自身的渎职而担负起责任。

       第五,对于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穷人会不经意地为自己进行不好的预言并且去实现它,比如,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或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人对他们在岗位上的表现抱有期望,虽然这种期望不容易被改变,但并不是不可能的。比如当看到村里出现了女官员时,村民们不仅不再歧视女政治家甚至开始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具备这种发展潜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到人们信念和行为。看到这里,其实我们也该明白了,所谓的贫穷,我们不能单单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问题,而是要花点时间去了解其背后真正的逻辑设法去摆脱导致贫穷的各种习惯才行。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欣赏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欣赏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阿比吉特·班纳吉 与埃斯特·迪弗洛所著的经济学著作,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欣赏,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欣赏一】

  在朋友推荐下,买了《贫穷的本质》一书阅读,刚打开看时有点失望,这是一本与我浑身不搭界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及其贫穷本质,为从事慈善和扶贫工作的个人、团体及政府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形式的援助最有效?”我既不是穷人,也没有钱去做慈善。但可能正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阅读,使我看到一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如果上天有意让我先长见识后发财,一定不会辜负这本好书。

  作者是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费洛(法国)。他们在2003年共同创建了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一直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该实验室的任务是科学制定扶贫政策,从而减少贫困人口。《贫穷的本质》是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书中大量引用了非洲及南亚的例子。

  我理解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有一个贫穷陷阱,即愈穷际遇愈差,从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从穷人主观而言,常常存在目光短视的问题,这是由于信息不畅、缺少教育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他们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对疾病防不如治,没有存钱的坚强意志等等。

  再次,从客观而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的地位。例如,金融业从成本考虑,不太愿意为穷人办理存款业务;从风险考虑,不太愿意提供小额贷款。在公共服务上,穷人由于被边缘化,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例如,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当市政府对水进行改造氯化时,没有自来水的穷人不能受益。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政治腐朽带给穷人生存压力。例如扶贫资金的监管等。

  结合上述主客观因素,我们再来看两个贫穷陷阱的事例:一些穷人为了生存,努力白手起家,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不足,大部分人做着相同的很小的生意,如开小超市,结果却赚不了。又例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迅速改变着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似乎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

  最后,怎样解决贫困问题,此书探究性地提出:社会团体、政府、金融业的可行性改革,如政府完善社会保险,金融业对小额存贷款制度的改进等等。

  阅读此书,我还获得了一些意外的知识信息,例如,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个人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这要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土豆的推广等。台湾地区在1968年就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世界上有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学者(如本书作者)、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起一项国际运动,旨在拓宽穷人获取储蓄账户的渠道。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欣赏二】

  买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写个体心理及环境对贫穷的影响,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个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在《瞬变》中有提及,就是面对时如何改变。

  如文中所述,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在健康(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基础教育、农药化肥、心理情绪控制、政治参与方面,都有许多误区,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恶化,都有可能脱离或返回贫困。信息告知穷人时,要使人们改变:需尚未知晓或听说但未感知的.、信息发布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等。对于免费疫苗,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人们可能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由于某物品时廉价的,便有可能认为他缺乏价值。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资源分配时,最吃亏的是“母亲”。穷人脱离贫困后,许多较难突破瓶颈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个高点。制约因素和贫困时差不多,只不过难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这个穷人的融资和信贷方面尤其明显。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许多时候,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腐朽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朽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东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会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欣赏三】

  我觉得自己变急躁了,因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书籍,都会先去看看它的结论是怎样的。如果和自己的预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甚至违背自身的立场,那也扔了;如果有新颖的说法或思路,再回头去看它的论证。但对于这本书,我忍住了,是从头看到尾的。

  简单地评价就是,事例的分析还比较有意思,但是解决问题的政策的参考价值较低。

  分析的一大堆,虽有极少部分涉及中国,绝大多数对象都在南亚和非洲。如果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我国引入,那倒是很有些价值的。因为书中大量提到的通过疯狂生育来防老,婴儿注射疫苗,幼儿打蛔虫,儿童义务教育等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这些都不再是需要讨论或会在国家和公民间引起存废博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国家或公民必须做的,法定的,没什么可讨论的。而书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中,当道还在为“法律父爱主义”的困境而踯躅。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还通过给父母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允许孩子参加免费教育。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给水质超级差(传播疟疾)的地区发放消毒粉等在我国几乎没什么可应用的(不知道印度会怎么看“村村通”工程),唯独一个是在书中被反复讨论,而在我国有可能应用的——小额贷款。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贫困人口的企业家才能。但无可否认地是,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确具有极高的企业家才能。小额贷款可以向他们提供流动性,把事情运转起来,使他们脱离“贫穷陷阱”。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额贷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必须考虑本书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贫困人口的特点,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风险巨大。怎么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难以承担风险的群体,有了小额贷款,就可以大概率地发挥自身的企业家才能呢?这个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怀疑。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而且我觉得由公益团体或私营组织来运作小额贷款,比政府直接指挥银行(甚至政府自己)来操作,要好得多。

  阅读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扶贫,我有两点想法:

  一、扶贫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领域,选出扶的方式。必须是自己有脱贫意愿的人,才能接受帮助,否则,又是在浪费资源;不能从帮助者的角度出发,而只能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寻找帮助的领域;帮助的方式,用惯用语说,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仅仅是“输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达成合意,就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这种帮助的尝试,否则其后果不会令人愉快。

  二、移风易俗也能帮助人。移风易俗很难,传统风俗很强悍很顽固。就像书中说的,可有可无的人情往来耗费了大量资源。或许要让愿意接受帮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先放弃过去的一些习惯。

;
文章标题: 读《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有哪些感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54215.html

[读《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有哪些感悟] 相关文章推荐:

    Top